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

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国荣 著
图书标签:
  • 王阳明
  • 熊十力
  • 心学
  • 理学
  • 哲学史
  • 中国哲学
  • 思想史
  • 学术史
  • 明清思想
  • 近现代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7234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3614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0
字数:23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一书是杨国荣周志的博士论文。在进行论文答辨时,几位前辈专家曾给以肯定的评价,给他许多鼓励。部分内容在有关杂志发表后,也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
这本著作有一些显著的特点:一、从考察王学的二重性入手,对它的内在结构及其在后学中的历史展开过程,作了深入的分析,从而揭示王学融虫普遍之理与个体意识及其肯定本体(良知)与工夫(致良知)之统一这一极为重要的理论特质。二、由对王学体系的内在矛盾的揭露,进而说明王门后学的分化,着重考察了志(意)知之辨的演进,李贽把王学引向异端,黄宗羲完成对王学的自我否定,并在“历史的余响”的标题下讨论了王学中国哲学近代化中的双重作用等。一系统的有条不紊的考察,比较好贯彻了逻辑方法与历史方法的统一,因此许多论断显得很有说服力。三、作者比较充分地掌握了一手资料,参考了前人和时贤,包括海外学者的大量研究成果,加以评析、折衷、提出自己的见解,因此本书既具有较广的理论视野,又能在许多环节上作深入的微观考察,是一部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理论著作。

内容简介

《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为杨国荣代表性著作之一。从考察王学的二重性入手,对它的内在结构及其在后学中的历史展开过程,作了深入的分析,从而揭示王学融虫普遍之理与个体意识及其肯定本体(良知)与工夫(致良知)之统一这一极为重要的理论特质。

作者简介

杨国荣,男,1957年10月生,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文化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兼任国际形而上学学会主席、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等。出版《杨国荣著作集》(11种)。2016年当选为国际哲学学院(IIP)院士。

目录

序/冯契
引论
第一章 王学的兴起
第一节 王学形成的历史前提
第二节 理学的演变与王学的产生
第二章 王阳明的心学体系
第一节 心(良知)的内在结构及其逻辑展开
第二节 致良知:先天良知与致知过程之辨
第三章 致良知说的分化
第一节 从先天本体到现成良知
第二节 先天本体的超验化与归寂以致知
第三节 本体与工夫
第四章 志(意)知之辨的演进
第一节 “造命却由我”与“意为心之主宰”——泰州学派的唯意志论倾向
第二节 志道与顺乎无内外之则
第三节 “意蕴于心”与“知藏于意”——刘宗周论意知关系
第五章 从良知说到童心说
第一节 童心说:天理的剔除与个体性原则的突出
第二节 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
第三节 性情不可以一律求
第六章 王学的终结
第一节 从以心为体到心为气之灵处
第二节 工夫与本体关系的再思考
第三节 从心体的历史展开到学脉的历史展开
第四节 个体与整体之辩:启蒙思想的前奏
第七章 历史的余响:王学与中国近代哲学
第一节 从心物一体到“体用不二”
第二节 个性与直觉:良知说的二重影响
第三节 王学与中国近代的唯意志论思潮
第四节 致良知与知行合一说的余波
附录一 心·理·物
附录二 王阳明心学的多重向度
后记
再版后记
新版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王学的兴起
王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崛起于明代中叶。它的产生,以明中期的社会历史状况与理学的逻辑演变为其双重前提。
  第一节 王学形成的历史前提
  天理的困窘
1449年土木之变以后,明代社会开始由盛向衰转化,明初潜伏的各种社会问题逐渐显露。首先是土地兼并日趋严重。皇室、宦官与勋戚凭借政治上的特权大规模地侵占土地,是这一时期土地兼并的显著特点。据《明史》卷七十七记载,弘治二年(1489),仅畿内五处皇庄所占土地,即达一万二千八百余顷。1508年,明武宗继位后第一个月,即设皇庄七处,继而又增至三百余处。明代皇庄之多,超过了以往历代。皇室勋贵之外,官僚地主及地方豪族也相率掠夺民田。以明代中叶的福州为例:“郡多士大夫,士大夫又多田产,民有产者无几耳。”(《明史》卷二○三)土地的高度集中,由此可见一斑。
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农民的地租、赋税也日见其重。江南某些地区的租率,甚至高达百分之八十五。繁重的土地赋役,使农民的生活日渐恶化,“有今完租,而明乞贷者”(《明史》卷七十七《食货志》)。面临土地日蹙、赋税日重的双重逼迫,大批农民被迫远离家园,或人野垦荒,或上山采矿。正统以后,流民遍布全国,其总数约有六百万,几乎占在籍人口的十分之一。流民问题的突出,标志着明代社会矛盾(主要是农民与封建统治者的矛盾)已空前激化。后者最终导致了农民的揭竿而起。明代中期,农民起义几乎连绵不断。
 ……
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 一部梳理中国近代思想史脉络,探究“心即理”到“力行”精神演变的学术力作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一条至关重要的学术脉络——王学的发展与嬗变。我们将目光聚焦于明代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追溯其“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核心思想的深远影响,并沿着历史的长河,勾勒出王学在后世的传承、演变与创新,直至民国时期新儒家代表人物熊十力的思想体系。这并非简单地罗列历代王学名家及其著作,而是试图穿透字面的学说,探寻其背后精神内核的流变,揭示中国传统思想如何在时代变迁中寻求生机,并对现代中国社会的文化建构产生何种意义。 第一部分:王阳明的思想原点与时代背景 王阳明(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心学思想,深刻地挑战了宋明理学中以格物致知为核心的理性主义进路,提出了“心即理”的革命性命题。这一命题的核心在于,将认识世界和认识人生的根本途径从向外求索转向向内探求。王阳明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体,也是道德法则的源泉。人内在本具的良知,即是天理的体现,无须外求,只需“致”而“用”之。 本书将首先梳理王阳明所处的时代背景。明代中后期,社会经济发生深刻变化,市民阶层兴起,传统士大夫阶层的社会功能受到挑战,思想界弥漫着一种反思与创新的气息。在此背景下,王阳明的心学,以其强调个体主体性、肯定内在精神力量的特点,应运而生,并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共鸣。我们将重点解析其“致良知”学说:良知是人人皆有的天赋道德能力,通过“致”良知,可以将这种潜在的道德自觉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动。这不仅是一种认识论的转向,更是一种实践论的革命。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另一核心。他反对将知与行割裂开来,认为真正的“知”必然是“行”的开始,而“行”是“知”的检验与深化。知而不行,便是未曾真知。这种强调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在强调实干兴邦的时代语境下,更显其价值。本书将结合王阳明自身的经历,如他平定宁王之乱的功绩,来解读其“知行合一”的实践维度,并考察其学说在当时社会各个阶层中的传播及其引起的思想波澜。 第二部分:王学的流变与多元化发展 王阳明去世后,其学说并未止步,而是在不同地域、不同学派、不同人物手中,展现出丰富多样的发展面貌。本书将详细考察王学在明末清初的传承与演变。 一方面,王学的直接传人,如王畿、聂豹、阳明后裔等,继续阐发和实践王阳明的思想,并形成了一些地域性的学派,如“浙中王学”、“江右王学”等。他们或侧重于心体本体的探讨,或着力于良知的实践工夫,或将王学与儒家其他传统相结合,展现了王学内部的学术争鸣与细致分化。 另一方面,王学的影响也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士人阶层将其作为安身立命的指南,普通民众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一些地方志、文集、笔记中,都留下了王学思想的印记。本书将通过对一些重要王学著作的辨析,如《传习录》的解读,以及对一些重要王学人物的个案研究,来呈现王学在不同语境下的解读与应用。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王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清朝建立后,官方思想逐渐转向程朱理学,王学一度受到压制。但即便如此,王学并未完全消失,而是以一种更为隐秘或与其他思想融合的方式继续存在。一些学者在研究王学时,也开始注意到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如对功业实践的忽视,以及过分强调心性而可能导致的保守。 第三部分:近代转型中的王学与熊十力的新觉醒 进入近代,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西方思想的涌入,传统文化的根基受到动摇。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传统思想的重新审视与发掘成为时代的要求。王学作为明代以来最具活力的思想资源,自然被重新关注。 本书将探讨王学在近代如何被重新解读与激活。一些维新派和革命派思想家,如梁启超、章太炎等,在寻求民族精神、构建现代国家思想体系的过程中,都曾从王学中汲取灵感。他们或欣赏王学中的反抗精神与主体意识,或从中寻找中国特有的哲学智慧。然而,传统的王学也存在难以适应近代社会急剧变革的局限性,其“心即理”的内向性,在强调国家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时代,显得力有不逮。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关口,熊十力(1885-1968)横空出世,对中国近代思想史,尤其是新儒家学派的发展,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熊十力承接了王学中有价值的精神内核,但又对其进行了深刻的扬弃与创新。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并非仅仅是“心”,而是“力”。他提出的“体用不二”、“唯有功夫”等概念,是对王学“心即理”的超越与升华。 本书将重点解析熊十力思想的三个关键维度: “体用不二”与“能动”的本体论: 熊十力反对将本体与现象、精神与物质、主观与客观截然分开。他认为,“体”是“用”的根据,“用”是“体”的显现,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体”并非静态的“心”,而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力”。这种“力”,既是宇宙万物的生成动力,也是人的道德实践与认识能力的根源。这是一种动态的、能动的本体论,与西方近代哲学中的机械论和二元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唯有功夫”的实践论: 继承并发展了王学的“知行合一”,熊十力更强调“功夫”的重要性。他认为,真正的认识与道德的实现,必须通过艰苦卓绝的实践与涵养。这种“功夫”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而是主体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是“由凡入圣”的自觉历程。他提出的“尊德性而道问学”、“乐天知命”等,都蕴含着深厚的功夫论。 对中国文化的体认与重建: 熊十力深刻反思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化困境,他认为,中国文化的根本在于其“体用不二”的智慧,在于其重视精神修养与实践的传统。他以“易”为基础,构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哲学体系,试图从中汲取力量,为重建中国文化的现代形态提供理论支撑。他对西方文化的批判性吸收,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思想家的独立思考与历史担当。 本书的意义与价值 《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并非仅仅是一部哲学史的叙述,更是一次对中国思想精神的深度探寻。它试图回答以下几个核心问题: 王阳明的心学,如何在一个又一个的历史时期,被不同的人物以不同的方式解读与传承? 在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与中国社会的剧烈转型时,中国传统思想,尤其是王学,如何寻找自我革新与融入现代性的可能? 熊十力的新儒学,如何在继承王学精神的基础上,实现突破与升华,为中国思想的现代转型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路径? 本书通过对王阳明与熊十力两位标志性人物及其思想体系的深入考察,梳理了一条从“心即理”到“力行”的精神演变轨迹。它揭示了中国思想的内在生命力,以及在时代变迁中不断自我更新的智慧。对于理解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把握中华文化发展的脉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它将引领读者穿越时空的藩篱,感受中国哲学思想的独特魅力,并思考其对于我们当下理解世界、理解自身的重要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更广泛的文化传承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士人精神内核的独特入口。它不仅仅是在讲解一种哲学流派,更像是在追问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面对变动的世界,人应该如何安顿自己的内心?作者通过对王阳明思想的深度挖掘,引申出了关于个体主体性与社会责任之间的永恒张力。这种超越具体历史背景的普世关怀,使得本书具有了一种久远的生命力。它促使读者反思我们自身在当下语境中,如何去实践那种内在的自觉与外在的担当。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获取知识,不如说是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和精神校准,让人在合上书页后,仍能感到思维的余温久久不散。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沉静而富有学识的味道,读起来有一种如饮甘泉的舒适感。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咬文嚼字、拒人千里之外,也不是那种故作亲昵、试图讨好大众的轻浮之作。作者的文字保持着一种恰到好处的克制与热情,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园丁,细心修剪枝叶,只为呈现植物最本真的美。在处理那些涉及形而上学、本体论的议题时,作者总能用一种极其清晰的逻辑链条来引导我们,避免了常见的概念混乱。特别是他对不同历史时期对王学诠释的演变过程的梳理,展现出极高的叙事耐心和严谨的考据态度。阅读体验是极为流畅且富有启迪性的,让人愿意一气呵成,并渴望将其中的洞见与人分享。

评分

我以一个长期关注中国思想史的业余爱好者的身份来说,这本书在梳理思想脉络上的功力,实在令人信服。很多关于王学的论述,常常陷入对某一特定概念的过度纠缠,而这本书却展现出一种宏观的、全景式的视野。它不仅细致梳理了王学从兴起到后来的分流演变,更重要的是,它清晰地勾勒出了不同学派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与分野。作者对于文献的驾驭能力可见一斑,大量的原始引文被恰到好处地嵌入论述之中,既提供了可靠的学术支撑,又避免了堆砌辞藻的冗余。读完此书,我对心学的内部结构和它在不同历史阶段所扮演的角色,有了一种更加清晰、更少歧义的理解。它更像是一份精良的地图,指引着我们在复杂的思想迷宫中找到正确的方向。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着实令人赞叹,它巧妙地构建了一座连接古代与现代的桥梁。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引导读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他并没有将王学视为一个封闭的古代教条,而是不断地将其置于与西方哲学思潮、乃至当代社会问题的对照之中进行审视。这种对比的张力,使得原本沉寂的学术议题重新焕发出讨论的活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语境差异时所展现出的审慎态度,他既不夸大王学的普适性,也不轻易地用现代标准去苛责古人,而是在两者之间寻找一种富有张力的平衡点。这种“立足当代、回望古典”的视角,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一种思想上的“交锋感”,每读一章,都仿佛完成了一次深入的学术沙盘推演,深感此书的厚度远超其篇幅。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书时,我本以为会是一场枯燥的哲学之旅,毕竟“王学”这个词汇总是带着一种深奥莫测的色彩。然而,作者的笔触却出乎我的意料地轻盈而富有洞察力。他没有沉溺于繁复的术语辨析,而是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如同一条灵动的溪流,缓缓注入现代读者的心田。特别是他对“知行合一”的阐释,并非停留在字面意义上的解读,而是深入剖析了这种实践哲学在个体生命成长中的具体体现。书中对于阳明先生晚年心境的描摹,尤其细腻,让人仿佛能触摸到那个在潮湿的异乡之地,依然坚持内心光明的智者形象。这种将宏大理论置于鲜活生命体验中的叙事手法,极大地拉近了读者与经典之间的距离,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整体而言,这是一部将高深的学问变得触手可及的佳作,非常适合希望理解中国传统智慧内核的入门者,也为老读者提供了新的参阅角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