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描述了20世界70—80年代在拉丁美洲爆发的债务危机事件中(当时波及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墨西哥、阿根廷等多个拉美国家),银行(尤以美国、欧洲银行为主)以及世界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在信贷供给、投资组合构建方面所采取的做法以及修正。
总序/001
前言/001
第1章 导论:拉丁美洲危机/001
第2章 综述:国际银行的崛起与转型/007
2.1 从历史角度来看私人银行贷款/007
2.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决定私人银行优势的潜在因素/019
2.3 当代国际银行:基于数据的简要分析/027
2.4 向外围渗透/030
2.5 20世纪80年代的危机/042
第3章 20世纪70年代国际银行的组织架构与业绩/046
3.1 关于国际银行的一个流行观点:有效中介/048
3.2 关于国际银行的另一个观点/062
3.3 总结与结论/097
第4章 欠发达国家信贷周期的扩张阶段/102
4.1 市场信号和债务管理/103
4.2 秘鲁和玻利维亚的案例/116
4.3 结论/149
第5章 危机和调整偿债日程的政治经济/152
5.1 对债务偿付日程重新修订实践的评价/168
5.2 债务双方的协商动态/184
5.3 结论/198
第6章 资源外流:我们可以做些什么?/200
6.1 简要概述资源外流问题/201
6.2 减少资源流入银行/212
6.3 结论/235
附录:对玻利维亚和秘鲁的案例研究方法/237
参考文献/240
想要顺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会涉及许多重要方面,例如:产能利用率的调节,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要素配置扭曲的矫正,简政放权、减税降成本的具体落实,等等。显然,这是一项规模庞大且各环节关系错综复杂的系统性改革工程,另外,还必然会与经济增速、通胀水平、贸易差额、就业情况以及社会稳定等硬指标存在密切联系。在这一背景下,从理论角度,便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成熟性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而从实践角度,也需要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借鉴,通过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驾护航。
总体来看,经济发展存在其阶段性与规律性,而供需失衡的结构性矛盾是其主旋律。供给经济学正是针对这一矛盾,从供给侧入手,系统阐述经济失衡矛盾产生的根源及应采取的政策措施的西方重要经济学流派。作为20世纪70年代初才于美国出现的经济学“少壮派”,却已经在美国里根执政时期、英国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大显身手,为其摆脱经济发展困境、重新注入发展动力,实现当时这些国家经济的二次腾飞,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供给经济学的形成有其必然性。当供需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而传统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失灵时,自然会促使有社会担当的经济学家、知识精英去重新审视问题的本质,探索全新的解决手段,其中就不乏阿瑟·拉弗、万尼斯基、马丁·费尔德斯坦等代表性人物,也形成了一批诸如“拉弗曲线”的经典思想。
供给经济学的核心要义可以归纳为:(1)经济失衡的原因在于产能利用率与有效供给不足,且两者的提升并不会造成通胀、阻碍经济发展;(2)应采取特定的减税政策,降低经济部门与劳动者的生产经营与纳税成本,为其注入经济活力;(3)应减少政府干预,即简政放权,促进自由市场竞争;(4)萨伊定律,即供给能自行创造需求是有效的,仍应注重对经济的供给端调节。如此看来,经济发展的进程有其惊人的相似之处,供给经济学无疑能为我国此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非常有价值的理论思想借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此次精心筹划推出的“西方供给侧经济学译丛”,准确把握住了中央大力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需求,精准对接了中央顶层设计在学术层面的要求。
此套译丛包含6本供给经济学派代表性学者的重要著作:其一,对供给经济学理论体系做出了完整介绍,并注重阐述其思想要点;其二,回顾了一些发达国家的供给侧改革进程及曾面临的问题,以借鉴其宝贵经验;其三,以专题形式对供给侧改革中的关键抓手进行了富有启发性的深入探讨;其四,鉴于此轮改革中金融资本供给端的重要性,专选著作对此方面进行了分析。
我近期读完的这本关于拉丁美洲债务危机的著作,以其“供给侧”的叙事角度,为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洞见。以往关于债务危机的讨论,往往集中于外部贷款、国际金融机构的政策以及国家的财政赤字。而这本书则将焦点移到了国家经济体系本身的“生成机制”上,即供给能力的构建与挑战。书中对“自然资源依赖与初级产品出口的‘荷兰病’效应”的剖析,尤为引人入胜。作者并未简单地将资源禀赋视为财富,而是深入分析了这种依赖如何扭曲了经济结构,挤压了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空间,导致国家经济的供给面变得单一和脆弱。他通过对多个国家案例的细致考察,生动地描绘了“荷兰病”对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健康造成的侵蚀。 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作者对“国有企业效率与公共部门供给能力”的论述。他并没有对国有企业一概而论,而是根据不同国家的历史背景和管理模式,深入分析了国有企业在供给效率、创新能力以及对整体经济的贡献方面的差异。书中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国有企业改革历程,揭示了低效的公共部门供给能力如何成为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并在特定时期成为债务风险累积的温床。 此外,书中对“国内储蓄与投资的匹配机制”的探讨,也极具启发性。作者指出,一些拉美国家在很长时期内,国内储蓄不足,且储蓄向有效投资的转化机制不畅,这使得它们不得不依赖外部融资来弥补投资缺口。这种“内生性”的储蓄-投资失衡,使得国家经济的供给侧长期处于“被动”状态,对外部资金的依赖性极强,从而增加了债务风险。 这本书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刻的分析,成功地挑战了我过往对债务危机的认知。它让我认识到,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困境,不能仅仅停留在账面数字上,而必须深入挖掘其经济体内部的供给逻辑。对于那些希望获得更深层次经济理解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绝对是一次不容错过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关于拉丁美洲债务危机的书籍,以其独特的“供给侧”切入点,为我打开了理解这一复杂历史事件的新视角。我一直觉得,经济危机往往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种内在和外在因素相互交织的复杂产物。而这本书恰恰抓住了这一点,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常常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供给层面的问题。作者在书中对“资源禀赋与经济结构”的分析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他详尽地描绘了许多拉美国家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出口的经济模式,以及这种模式如何限制了本国工业化的进程,并使其经济体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高度敏感。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数据和案例,生动地展示了当外部需求减弱或价格下跌时,这些国家经济的脆弱性便暴露无遗。 此外,作者对“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能力”的探讨也相当发人深省。许多拉美国家在发展过程中,虽然积极引进外部技术,但往往缺乏足够的配套能力来消化、吸收并进行自主创新。这导致了其产业升级的“空中楼阁”,一旦外部技术来源受阻,或者竞争对手的技术革新超越了引进水平,其供给能力便会迅速衰退。书中对一些国家“组装经济”的批判,以及对本土研发投入不足的分析,都非常有说服力。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还深入分析了“劳动力市场结构与技能错配”问题。他指出,许多拉美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失业和技能错配现象,大量的劳动力无法适应现代工业对技能的要求,这不仅降低了整体的生产效率,也加剧了社会不平等。这种供给侧的劳动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家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为后来的债务危机埋下了伏笔。 我认为,这本书最大的贡献在于,它将我们从对债务危机的表面现象的关注,引向了对其深层经济结构的反思。作者用扎实的学术研究和生动的案例,证明了供给侧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对于那些希望深入了解拉美地区经济史,或者对全球经济发展模式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参考。
评分这本书对我理解拉丁美洲债务危机的影响,可以用“醍醐灌顶”来形容。作者独特的“供给侧”叙事,彻底颠覆了我过去的一些刻板印象。他不是简单地将危机归咎于外部借贷的失控,而是深入挖掘了国家经济体系内部的“造血”能力问题。书中对“劳动力素质与教育体系的供给能力”的分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指出,落后的教育体系,未能培养出满足现代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劳动力,导致了技能的严重错配。这种“人才供给的短缺”,不仅限制了产业升级,也削弱了经济体的整体竞争力,使得国家在参与国际竞争时处于不利地位。 他还深入探讨了“技术研发与产业生态的供给能力”。作者认为,许多拉美国家在技术创新和产业生态建设方面存在着显著的短板。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对外部技术的依赖,以及薄弱的产业配套体系,都使得这些国家的经济供给侧难以实现向高附加值产业的转型。书中对“跟跑型”经济模式局限性的分析,发人深省。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还对“金融体系的供给功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他认为,不健全的金融体系,未能有效地将储蓄转化为生产性投资,反而滋生了投机和泡沫,这无疑加剧了经济的脆弱性。书中对“金融抑制”的批判,以及对金融创新能力不足的揭示,都非常有说服力。总而言之,这本书以一种极为深刻且有力的视角,揭示了拉美债务危机的深层根源。它提醒我们,一个国家的经济健康,最终取决于其供给侧的内在活力和可持续性。读完这本书,我不仅仅是了解了历史事件,更是获得了一种理解经济发展规律的全新思维方式。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让我眼前一亮,它没有落入俗套地讲述西方国家如何“逼迫”拉美国家举债,而是从拉美国家自身的“供给侧”问题出发,深入剖析了危机发生的内在逻辑。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将目光聚焦于经济运行的“内生性”动力,而非仅仅是外部压力。书中对于“要素投入的结构性扭曲”的分析,尤其值得推敲。他指出,在许多拉美国家,土地、资本等要素的供给并非均衡发展,而是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扭曲。例如,土地高度集中在少数大地主手中,而中小企业却面临融资难、要素成本高的困境。这种扭曲的要素供给,直接影响了生产的效率和创新能力,使得经济体在面对外部冲击时更加脆弱。 我对书中关于“企业组织形式与规模效应”的论述也颇感兴趣。作者认为,拉美地区普遍存在的“小而散”的企业结构,难以形成规模效应,降低了生产效率,也限制了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力。他对比了不同国家在产业组织方面的差异,并指出那些拥有更为集中、规模化企业体系的国家,在面对外部需求波动时,更能展现出经济的韧性。 此外,书中对“基础设施的供给不足与成本”的分析也相当到位。作者通过翔实的案例,揭示了落后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如何显著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限制了生产要素的流动,从而削弱了国家的整体供给能力。这些“硬伤”看似与债务危机没有直接联系,但作者巧妙地将其与经济的脆弱性挂钩,说明了基础设施的不足是如何间接导致了经济发展的瓶颈,并最终可能引发金融风险。 这本书并没有提供廉价的解决方案,而是以一种深刻的学术审视,引导读者思考问题的根源。它鼓励我们跳出传统的框架,去审视经济体系的“造血”功能。通过阅读此书,我不仅对拉美债务危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是一种智力上的挑战,也是一次对既有认知的重塑。
评分这本书以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将读者带入了拉丁美洲债务危机的深层动因。作者并非简单罗列经济数据或政治事件,而是着力于“供给侧”的视角,试图揭示那些被传统叙事所忽略的关键因素。 我对作者提出的“结构性供给瓶颈”论印象深刻。例如,书中深入分析了许多拉美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由于技术引进的局限性、国内产业升级的滞后,以及过度依赖初级产品出口所造成的脆弱经济结构。作者并没有回避讨论资本主义全球化浪潮下,这些国家如何在试图融入国际分工时,因为自身供给能力的不足而成为外部经济冲击的“软肋”。 尤其让我赞赏的是,作者对“非正式经济”的关注。过去许多研究往往将非正式经济视为效率低下的代名词,但本书却将其视为在正式经济供给能力不足时,一种重要的缓冲和适应机制。作者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非正式部门如何在特定时期吸收劳动力,维持社会稳定,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为正规经济部门提供“成本低廉”的投入。然而,这种内在的脆弱性也埋下了日后债务危机的隐患,因为非正式部门的“弹性”终究是有限的,一旦外部压力剧增,其支撑能力便会迅速瓦解。 此外,书中对于“内生性”风险的阐述也极具启发性。作者并非仅仅将债务危机归咎于外部因素,而是强调了国内经济政策、制度设计以及精英阶层的决策在这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例如,书中对一些国家过度依赖短期外债、缺乏有效的财政约束机制,以及对资本外流的管控不力进行了深刻剖析。这些“供给侧”的内在问题,与外部的经济波动相互叠加,最终演变成了席卷整个地区的金融风暴。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挑战了对债务危机普遍存在的“需求侧”解读,即仅仅关注借贷过剩、消费冲动等因素。作者提醒我们,真正的根源往往潜藏在经济体系的“造血能力”上,即供给能力的不足和扭曲。阅读这本书,就像是为理解拉丁美洲的经济困境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能够从更宏观、更具根本性的角度去审视那些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