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政治認同的邏輯》通過對政治認同問題的本體論、過程論、關係論的基本研究,形成瞭關於政治認同基本理論的研究框架。政治認同的過程,是認同主體、認同客體以及多種社會因素綜閤作用、交相互動的實踐過程。政治認同是一個有著係統結構和專門功能的體係,其內在的穩定性與動態變化性、一緻性與多樣性、價值導嚮與利益導嚮等,構成瞭政治認同的張力關係。在政治認同中,人的需要是根本的動因,人們的利益關係是政治認同活動的主軸。整閤政治認同資源,主要依賴意識形態的主導、政治運行的公正、政治績效的優化、政治文化的培育以及形塑價值信仰等方麵。
作者簡介
方旭光,法學博士,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嚮:政治認同、政治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想政治教育。主持參與多項研究課題,發錶多篇學術論文,齣版專著兩部。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問題的提齣
第二節 政治認同相關問題的研究現狀
第三節 研究的思路及技術路綫
第二章 政治認同的內涵及本質
第一節 政治認同的概念及內涵
第二節 政治認同的核心
第三節 政治認同的內在矛盾和基本特性
第三章 政治認同的過程及基本狀態
第一節 政治認同的心理機製和過程
第二節 政治行為是政治認同的實踐機製
第三節 政治認同的結構分析
第四節 政治認同的基本狀態
第四章 政治認同的基礎
第一節 利益實現是政治認同的原動力
第二節 政治文化規約政治認同的取嚮模式
第三節 政治共識是政治認同的聚焦
第四節 政治參與是政治認同的直接體現和迴饋
第五章 政治認同的變遷與危機
第一節 影響政治認同變遷的要素
第二節 政治認同的變遷
第三節 政治認同的危機
第六章 政治認同的價值和取嚮
第一節 政治認同實踐性的價值
第二節 政治認同與政治穩定、政治發展
第三節 政治的認同與認同的政治
第四節 政治認同的資源整閤
餘論
主要參考資料
精彩書摘
《政治認同的邏輯》:
二 政治參與的主要形式
政治參與在主體是否對於自身權益具有行為能力以及是否作為上,可以分為自動參與、動員參與和消極參與。
自動參與是公民基於自身的利益和需要,自覺地對政治過程施加影響的行為。動員參與是公民因受他人鼓動或響應政府號召而發生的影響政治過程的活動。消極參與是指公民齣於自覺或不自覺的原因而對政治問題漠不關心或對政治活動采取消極行為。這三種類型,在不同條件下具有不同的結閤方式和作用範圍。一般情況下,民主程度高的政治體係下,自動參與作用的範圍就大於其他類型;民主程度低的政治體係下,消極參與的作用範圍就大些;而在介乎二者之間的轉變過程中的社會,動員參與的作用就比較突齣。同時,三種類型之間呈現齣一種動態關係。最初是屬於消極參與行為狀態的,在他人或政府的勸說或誘導之後,可能轉變為動員參與行為,動員參與又可能會逐漸轉化為一種自願地錶現公民責任的方式,即內化為一種自動參與行為。反之,最初是自動參與的行為也可能因受到操縱而成為動員參與,當動員參與失敗或者參與者責任感遭受打擊之後,還可能繼續下降為消極參與,如政治冷漠行為。①
認同主體的政治參與,總是要通過具體的實際行動來錶達各自的態度和意願。政治參與的主要形式及特點包括:(1)投票。很早就有人提齣,投票選舉行為是政治參與的核心要素,因為這是廣大公民參與政治活動的唯一形式。但投票形式受到定期舉行的時間限製,選票又無法充分、具體地錶達公民的特殊意願,而且這種政治參與形式缺乏公民主動性。(2)競選。能形成集閤性效果,並能較具體地錶達公民的偏好,具有較多的主動性。(3)公民自發行為。即個人同政府和政府官員的接觸行為,例如寫信、訪問等。這種參與形式的時間和內容通常由參與者決定,其內容大多與個人利益有關,參與者可充分地錶達自己的意願,但參與效果具有偶然性。(4)組織政黨、社團或利益集團等。這類活動能産生集閤性效果,往往比自發行為對政治的影響更大。(5)其他形式。各種抗議活動,包括請願、示威遊行、抵製行動、抗稅、甚至還有政治暴力,均可以看作是政治參與的形式。另外,通過政治行賄、私下磋商、人際關係等非製度性、非正式的甚至非法的手段影響公共政策,達到個人或群體的利益目的,也是一種政治參與形式。①
在利益高度分化的社會,利益主體的多元化和利益結構的復雜化,決定瞭利益錶達方式的多樣化。在作為性的政治參與之外,政治參與還包括瞭那些不作為性的政治參與,比如公民的政治冷漠、政治疏離、政治厭惡等,雖然並不錶現為直接的行動,但也可以看作一種特殊的政治參與方式,仍然是政治情感和政治態度的錶達。這些政治行為的選擇,並不是無理由的,“人所遵循的規則屬於一種外部的解釋與規定,它部分地決定著行為的意義”。②主體的各種參與方式,不是主體任意選擇的結果,一定政治體係規製的政治環境起著很大的製約和影響作用。政治參與的形式不是認同問題的關鍵,其意義在於錶達怎樣的內容。“同樣的行為往往采取不同的形式,並且同樣形式又往往錶達著不同的意嚮。”③
……
前言/序言
方旭光所著的《政治認同的邏輯》馬上就要正式齣版瞭。這本書稿,是在他博士畢業論文的基礎上修改完善而成的。從最初的博士論文成稿,到現今正式齣版,整整經曆瞭11個年頭,成為一本姍姍來遲的著作。
方旭光的博士論文是於2006年完成並通過論文答辯的。這本著作反映瞭他當時研究政治認同問題的動機和主要想法。那時他無意對政治認同的所有理論和現實狀況做覆蓋式研究,所以也沒有展示大量的實證研究資料,而是僅僅試圖在政治認同的基礎理論方麵進行一定的探索,通過對政治認同的發生、過程、條件、變遷和價值的係統研究,形成包括政治認同的概念、內涵、機製、基礎、影響因素、認同狀態類型、政治認同變遷及政治認同的價值等主要內容的基礎理論框架體係。
應該指齣的是:在當時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界,研究政治認同問題的學人可謂稀缺,公開發錶的研究成果也屈指可數,即便在政治學界,研究政治認同問題也屬學術前沿,因此他的研究當時算是領先的,並且可能有一定的理論風險。由此,他對自己研究成果的正式發錶就持十分謹慎的態度,總想對政治認同中一些主要關係拿捏得分寸妥帖,盡量做到無過無不及,總想對自己的主要論點不斷完善再完善。我多次勸他,學術研究這個東西不可能一開始就做到完善的,黑格爾曾經錶達過真理是一個大全,真理是一個體係,真理也是一個過程,因而把握真理也會是一個過程的思想。其中的意思其實很明白,那就是:真理在一開始不是盡善盡美的,也許它一開始仿佛就像一個青澀的果子,逐漸逐漸地,纔長成紅蘋果,甚至長成金蘋果。再進一步說,不成熟的理論總是與不成熟的實踐相勾連,當某一方麵的實踐還沒有充分展現齣自己的內在邏輯時,指望先驗地抽象齣某種成熟的理論,是不現實的。盡管我多次提醒他要趕早齣版自己的研究成果,但是,方旭光還是有他自己的考量和堅守,可能也有他自己的學術“底綫”。於是,一年,一年、又一年,時間悄悄流逝瞭,直到前些日子,他纔告訴我說自己的博士論文要發錶瞭,想要作為導師的我作一個簡短的序。我感到有些突然。因為我一時不知道作序要寫些什麼,何況我自己這些年來對“政治認同”問題之研究狀況缺乏必要的關注。我也沒有能耐對他的研究提齣更閤適的學術建議。於是,我迴復他說,作序的事可能一時半會兒搞不齣來,我需要把這本書稿再好好看一遍,找找感覺,寫點有新意至少有自己想法的東西,然後通過序的方式錶現齣來。我也跟他指齣,這些年研究政治認同的研究文獻一下子變得多起來瞭,盡管無法用“汗牛充棟”這類詞來描繪目前研究成果之豐富的現狀,但至少這方麵研究成果大量湧現,其中相當一部分研究文獻是運用政治科學的研究方法所形成,改變瞭原先僅僅運用政治哲學研究方法的狀況,從而使人對研究文獻的豐富性和實證性更感興趣。由於本人精力不濟,知識視域也比較狹隘,所以不大關注這些研究,由此也就無法總覽這種研究大局瞭。但自己隱隱感覺,從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及成效的視角看,對作為一種政治行為的政治認同來說,現今製約政治認同的變量極多,且不論其中的自變量,僅從它變量來看,就比原先要復雜得多。
政治認同的邏輯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政治認同的邏輯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