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政治认同的逻辑》通过对政治认同问题的本体论、过程论、关系论的基本研究,形成了关于政治认同基本理论的研究框架。政治认同的过程,是认同主体、认同客体以及多种社会因素综合作用、交相互动的实践过程。政治认同是一个有着系统结构和专门功能的体系,其内在的稳定性与动态变化性、一致性与多样性、价值导向与利益导向等,构成了政治认同的张力关系。在政治认同中,人的需要是根本的动因,人们的利益关系是政治认同活动的主轴。整合政治认同资源,主要依赖意识形态的主导、政治运行的公正、政治绩效的优化、政治文化的培育以及形塑价值信仰等方面。
作者简介
方旭光,法学博士,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政治认同、政治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主持参与多项研究课题,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出版专著两部。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政治认同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政治认同的内涵及本质
第一节 政治认同的概念及内涵
第二节 政治认同的核心
第三节 政治认同的内在矛盾和基本特性
第三章 政治认同的过程及基本状态
第一节 政治认同的心理机制和过程
第二节 政治行为是政治认同的实践机制
第三节 政治认同的结构分析
第四节 政治认同的基本状态
第四章 政治认同的基础
第一节 利益实现是政治认同的原动力
第二节 政治文化规约政治认同的取向模式
第三节 政治共识是政治认同的聚焦
第四节 政治参与是政治认同的直接体现和回馈
第五章 政治认同的变迁与危机
第一节 影响政治认同变迁的要素
第二节 政治认同的变迁
第三节 政治认同的危机
第六章 政治认同的价值和取向
第一节 政治认同实践性的价值
第二节 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政治发展
第三节 政治的认同与认同的政治
第四节 政治认同的资源整合
余论
主要参考资料
精彩书摘
《政治认同的逻辑》:
二 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
政治参与在主体是否对于自身权益具有行为能力以及是否作为上,可以分为自动参与、动员参与和消极参与。
自动参与是公民基于自身的利益和需要,自觉地对政治过程施加影响的行为。动员参与是公民因受他人鼓动或响应政府号召而发生的影响政治过程的活动。消极参与是指公民出于自觉或不自觉的原因而对政治问题漠不关心或对政治活动采取消极行为。这三种类型,在不同条件下具有不同的结合方式和作用范围。一般情况下,民主程度高的政治体系下,自动参与作用的范围就大于其他类型;民主程度低的政治体系下,消极参与的作用范围就大些;而在介乎二者之间的转变过程中的社会,动员参与的作用就比较突出。同时,三种类型之间呈现出一种动态关系。最初是属于消极参与行为状态的,在他人或政府的劝说或诱导之后,可能转变为动员参与行为,动员参与又可能会逐渐转化为一种自愿地表现公民责任的方式,即内化为一种自动参与行为。反之,最初是自动参与的行为也可能因受到操纵而成为动员参与,当动员参与失败或者参与者责任感遭受打击之后,还可能继续下降为消极参与,如政治冷漠行为。①
认同主体的政治参与,总是要通过具体的实际行动来表达各自的态度和意愿。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及特点包括:(1)投票。很早就有人提出,投票选举行为是政治参与的核心要素,因为这是广大公民参与政治活动的唯一形式。但投票形式受到定期举行的时间限制,选票又无法充分、具体地表达公民的特殊意愿,而且这种政治参与形式缺乏公民主动性。(2)竞选。能形成集合性效果,并能较具体地表达公民的偏好,具有较多的主动性。(3)公民自发行为。即个人同政府和政府官员的接触行为,例如写信、访问等。这种参与形式的时间和内容通常由参与者决定,其内容大多与个人利益有关,参与者可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但参与效果具有偶然性。(4)组织政党、社团或利益集团等。这类活动能产生集合性效果,往往比自发行为对政治的影响更大。(5)其他形式。各种抗议活动,包括请愿、示威游行、抵制行动、抗税、甚至还有政治暴力,均可以看作是政治参与的形式。另外,通过政治行贿、私下磋商、人际关系等非制度性、非正式的甚至非法的手段影响公共政策,达到个人或群体的利益目的,也是一种政治参与形式。①
在利益高度分化的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利益结构的复杂化,决定了利益表达方式的多样化。在作为性的政治参与之外,政治参与还包括了那些不作为性的政治参与,比如公民的政治冷漠、政治疏离、政治厌恶等,虽然并不表现为直接的行动,但也可以看作一种特殊的政治参与方式,仍然是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的表达。这些政治行为的选择,并不是无理由的,“人所遵循的规则属于一种外部的解释与规定,它部分地决定着行为的意义”。②主体的各种参与方式,不是主体任意选择的结果,一定政治体系规制的政治环境起着很大的制约和影响作用。政治参与的形式不是认同问题的关键,其意义在于表达怎样的内容。“同样的行为往往采取不同的形式,并且同样形式又往往表达着不同的意向。”③
……
前言/序言
方旭光所著的《政治认同的逻辑》马上就要正式出版了。这本书稿,是在他博士毕业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的。从最初的博士论文成稿,到现今正式出版,整整经历了11个年头,成为一本姗姗来迟的著作。
方旭光的博士论文是于2006年完成并通过论文答辩的。这本著作反映了他当时研究政治认同问题的动机和主要想法。那时他无意对政治认同的所有理论和现实状况做覆盖式研究,所以也没有展示大量的实证研究资料,而是仅仅试图在政治认同的基础理论方面进行一定的探索,通过对政治认同的发生、过程、条件、变迁和价值的系统研究,形成包括政治认同的概念、内涵、机制、基础、影响因素、认同状态类型、政治认同变迁及政治认同的价值等主要内容的基础理论框架体系。
应该指出的是:在当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界,研究政治认同问题的学人可谓稀缺,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也屈指可数,即便在政治学界,研究政治认同问题也属学术前沿,因此他的研究当时算是领先的,并且可能有一定的理论风险。由此,他对自己研究成果的正式发表就持十分谨慎的态度,总想对政治认同中一些主要关系拿捏得分寸妥帖,尽量做到无过无不及,总想对自己的主要论点不断完善再完善。我多次劝他,学术研究这个东西不可能一开始就做到完善的,黑格尔曾经表达过真理是一个大全,真理是一个体系,真理也是一个过程,因而把握真理也会是一个过程的思想。其中的意思其实很明白,那就是:真理在一开始不是尽善尽美的,也许它一开始仿佛就像一个青涩的果子,逐渐逐渐地,才长成红苹果,甚至长成金苹果。再进一步说,不成熟的理论总是与不成熟的实践相勾连,当某一方面的实践还没有充分展现出自己的内在逻辑时,指望先验地抽象出某种成熟的理论,是不现实的。尽管我多次提醒他要赶早出版自己的研究成果,但是,方旭光还是有他自己的考量和坚守,可能也有他自己的学术“底线”。于是,一年,一年、又一年,时间悄悄流逝了,直到前些日子,他才告诉我说自己的博士论文要发表了,想要作为导师的我作一个简短的序。我感到有些突然。因为我一时不知道作序要写些什么,何况我自己这些年来对“政治认同”问题之研究状况缺乏必要的关注。我也没有能耐对他的研究提出更合适的学术建议。于是,我回复他说,作序的事可能一时半会儿搞不出来,我需要把这本书稿再好好看一遍,找找感觉,写点有新意至少有自己想法的东西,然后通过序的方式表现出来。我也跟他指出,这些年研究政治认同的研究文献一下子变得多起来了,尽管无法用“汗牛充栋”这类词来描绘目前研究成果之丰富的现状,但至少这方面研究成果大量涌现,其中相当一部分研究文献是运用政治科学的研究方法所形成,改变了原先仅仅运用政治哲学研究方法的状况,从而使人对研究文献的丰富性和实证性更感兴趣。由于本人精力不济,知识视域也比较狭隘,所以不大关注这些研究,由此也就无法总览这种研究大局了。但自己隐隐感觉,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及成效的视角看,对作为一种政治行为的政治认同来说,现今制约政治认同的变量极多,且不论其中的自变量,仅从它变量来看,就比原先要复杂得多。
政治认同的逻辑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政治认同的逻辑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