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有限元理论的金属切削机理研究

基于有限元理论的金属切削机理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大中 著
图书标签:
  • 有限元
  • 金属切削
  • 切削机理
  • 材料力学
  • 数值模拟
  • 机械工程
  • 制造工程
  • 金属塑性
  • FEM
  • 切削过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3785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480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192
字数: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系统、全面地介绍基于有限元的金属切削机理,为从事相关切削理论的科学技术人员、机械科学与工程及其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提供参考和指导。主要内容有金属切削基本理论,有限元理论基础,稳态切削加工中刀尖形态影响及切削死区形成研究,基于摩擦强度的切削死区形成机理研究,非稳态金属切削过程的锯齿形切屑形成研究,切屑锯齿化程度的研究,已加工表面质量的研究等。书中大部分内容来源于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的研究成果,以及回国作者所带领的团队近年来从切削制理论所积累的数据和国内外出版物及论文。全书内容完整、结构严谨,为从事金属切削的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作者简介

王大中,男,1966年出生,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科研处副处长,中国机械工业金属切削刀具技术协会切削先进技术研究分会理事、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会员、上海市自动化学会会员、上海仿真学会会员。2002 年东渡日本留学,师从于日本著名的机电控制理论专家山形大学大久保重范教授。2005 年、2008 年分别取得日本山形大学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专业方向为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王大中长期在海外学习工作,在金属切削理论、智能机械、生体机能控制及机器人的研发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09年归国进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2012 年作为访问学者师从上海交通大学朱向阳教授,依托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生机电一体化、切削振动主动控制研究等工作。目前发表SCI论文30篇,出版专著2部,教材3部。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金属切削有限元仿真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
1.1.1 金属切削有限元建模研究现状 1
1.1.2 金属切削有限元仿真研究进展 5
1.1.3 金属切削有限元仿真研究发展趋势 8
1.2 本书主要内容 9
参考文献 10
第2章 切削理论基础 15
2.1 金属切削变形 15
2.1.1 切屑类型 15
2.1.2 切屑卷曲 17
2.1.3 切削变形规律 23
2.2 切削力 26
2.2.1 二维切削 26
2.2.2 三维切削 28
2.2.3 切削力变化规律 30
2.3 切削热 32
2.3.1 切削热的产生与传递 33
2.3.2 切削热变化规律 35
2.4 刀具的失效 38
2.4.1 刀具磨损 39
2.4.2 刀具破损 40
2.4.3 刀具耐用度 41
2.5 已加工表面质量 44
2.5.1 表面粗糙度 46
2.5.2 表层硬化 47
2.5.3 残余应力 48
2.6 本章小结 50
参考文献 52
第3章 有限元仿真方法 58
3.1 金属切削模型 58
3.1.1 材料模型 59
3.1.2 几何模型 60
3.1.3 摩擦模型 62
3.1.4 剪切区域模型 65
3.2 有限元方法求解步骤 65
3.2.1 基本思想 65
3.2.2 求解步骤 66
3.2.3 分析过程 68
3.3 金属切削有限元方法 69
3.3.1 拉格朗日有限元方法 70
3.3.2 欧拉有限元方法 71
3.3.3 任意拉格朗日?欧拉有限元方法 71
3.4 有限元建模中的几个问题 73
3.4.1 分离准则 73
3.4.2 其他准则 77
3.4.3 热传导方程 78
3.5 本章小结 79
参考文献 80
第4章 金属切削死区形成机理研究 83
4.1 引言 83
4.2 刀具形态有限元仿真 87
4.2.1 有限元模型建立 88
4.2.2 速度场分析 93
4.2.3 应力场及温度场 94
4.2.4 残余应力的分布 96
4.2.5 切削力与进给力 97
4.3 稳态摩擦死区形成机理 98
4.3.1 切削死区形成 98
4.3.2 切削速度影响分析 100
4.3.3 稳态摩擦强度 102
4.3.4 有限元网格划分 102
4.4 动态摩擦死区形成机理 104
4.4.1 有限元建模 107
4.4.2 摩擦条件类型 108
4.4.3 静态摩擦规律分析 109
4.4.4 动态摩擦规律分析 113
4.5 本章小结 115
参考文献 116
第5章 材料硬化对切屑形成影响的研究 122
5.1 引言 122
5.2 材料硬化率几何模型 124
5.3 拉格朗日有限元模型 126
5.4 非稳态切削条件下有限元仿真研究 128
5.4.1 切屑形态分析 128
5.4.2 切屑的形成过程 131
5.4.3 材料硬化率分析 131
5.4.4 应变场及温度场 132
5.4.5 应力场及温度场 133
5.4.6 切削力与切削能量 134
5.5 本章小结 135
参考文献 136
第6章 切屑锯齿化程度研究 139
6.1 引言 139
6.2 锯齿状切屑形成机理研究 143
6.2.1 有限元模型构建 143
6.2.2 锯齿状切屑的形成 144
6.2.3 模拟仿真分析 146
6.3 切屑锯齿化程度与表面质量研究 151
6.3.1 切屑锯齿化程度 151
6.3.2 切屑锯齿化程度系数 152
6.3.3 已加工表面质量 155
6.4 本章小结 157
参考文献 158
第7章 切削润滑条件对表面质量影响研究 161
7.1 引言 161
7.2 二维切削仿真研究 164
7.2.1 二维切削模型与切削形态分析 164
7.2.2 切削力与切削温度 166
7.2.3 工件表面应力的变化分析 167
7.3 三维切削仿真研究 169
7.3.1 三维切削模型与切屑形态的对比分析 169
7.3.2 切削力与切削温度 171
7.3.3 工件表面应力的变化分析 173
7.4 本章小结 174
参考文献 175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178
8.1 总结 178
8.2 展望 179

前言/序言

前言

金属切削加工是一个复杂的非稳态变化过程,具有大变形、热力耦合作用明显等特征。近百年来,许多学者在金属这一领域做了大量的工作,对切削加工技术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现在还有许多不为我们所知的理论需要探索,如切削过程中多因素非线性相互作用机理、基于热力学理论的刀具磨损机理、镗削颤振产生机理等尚需要进一步研究。目前,有限元仿真已能解决金属成形仿真的相关问题,随着有限元分析软件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对金属切削过程的研究已经从单因素试验进入多因素试验,从简单的静态观测进入复杂的动态观测,从宏观研究过渡到微观研究。有限元模拟仿真不仅形象、直观,而且能很好地反映切削过程中各个参数的变化状态。模拟仿真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为金属切削有限元仿真

研究带来更广阔的空间。

本书综合作者多年从事金属切削的理论研究成果,借鉴本领域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系统阐述近年来作者在本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全书由8 章构成:第1 章是全书的绪论,主要考察基于有限元理论的金属切削机理研究的现状,回顾金属切削有限元理论成果及存在的不足,展望发展方向,阐述本书理论研

究的基本问题;第2 章阐述金属切削基本理论,包括切削力、切削热、表面质量等相关理论问题;第3 章进行金属切削有限元理论基本问题的探讨,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第4 章讨论金属切削过程中死区形成机理,包括稳态加工中不同刀尖形态有限元仿真分析,以及摩擦条件对金属切削过程中死区形成影响的有限元分析;第5 章开展材料硬化对切屑形成影响的研究;第6 章是切屑锯齿化程度研究;第7 章研究金属干湿切削加工的有限元仿真问题,通过二维和三维仿真分析,探讨不同切削条件下切削机理,开展已加工表面质量研究;最后是全书的总结与展望。

本书在成稿过程中得到了国内外同仁的大力支持。著者要特别感谢上海交通大学陈明教授,哈尔滨理工大学刘献礼教授,华侨大学黄辉教授,东北大学朱立达教授等给予的大力帮助。在成稿过程中实验室研究生高亚运、赵岗、张鹏飞、张嘉嘉、孔超、印佳慧等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感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术专著出版基金的资助,使得本书得以出版。

本书可作为机械科学与工程及其相关专业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科技工作者自学参考。因成书时间仓促,错误之处在所难免,请同行给予批评指正。

著 者

2017 年12月



《现代材料加工工艺与性能优化》 本书聚焦于现代材料在不同加工工艺下的行为规律及其最终性能表现,旨在为材料工程师、工艺设计人员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套系统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指导。全书紧密围绕材料的微观结构演变、加工应力应变分析以及加工参数对材料性能的耦合影响展开,力求在理论深度与工程应用之间取得精妙平衡。 第一部分:材料加工的基础理论 本部分首先系统梳理了金属材料的宏观力学性能,包括弹性、塑性、强度、韧性等关键指标,并深入探讨了这些性能与材料微观结构(如晶粒尺寸、位错密度、相分布)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材料在加工过程中的本构关系,如流变应力模型、热软化效应、应变硬化效应以及加工时效等现象,为后续的工艺模拟与优化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先进材料加工工艺分析 本书重点选取了当下具有代表性的几种先进材料加工工艺进行深入剖析。 精密塑性成形技术: 详细阐述了冷镦、精压、滚压等工艺的变形机理,分析了模具设计、润滑条件、变形路径等因素对材料流动行为和最终产品尺寸精度、表面质量的影响。特别关注了材料在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变形特性,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工艺参数来控制材料的强化和软化过程,实现高精度零件的批量生产。 高速切削与特种加工: 深入研究了高速切削过程中刀具与工件之间的能量传递、热源分布以及材料去除机制。详细介绍了不同刀具材料、几何参数、切削速度、进给量和切削深度对切屑形态、切削力、切削温度以及加工表面形貌的影响。此外,还涵盖了电火花加工(EDM)、激光加工(LAM)、超声波加工(USM)等特种加工方法,分析了其独特的加工机理、优势与局限性,并探讨了其在加工难加工材料方面的应用前景。 增材制造(3D打印)工艺: 重点关注了金属增材制造的关键技术,如选择性激光熔化(SLM)、电子束熔化(EBM)等。系统分析了粉末床、能量源、扫描策略等工艺参数对材料熔化、凝固过程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组织结构(如柱状晶、非晶相等)及其对力学性能的决定性作用。本书特别强调了如何通过优化打印参数和后处理工艺(如热处理、等静压)来改善增材制造零件的致密性、均一性和力学性能,克服其在微观缺陷方面的挑战。 第三部分:加工过程中的材料响应与性能演化 本部分将视角从工艺本身转向材料在加工过程中的具体响应。 加工硬化与软化机制: 详细解释了加工硬化(如位错缠结、晶粒细化)和加工软化(如动态回复、动态再结晶)的微观机制,并建立了描述这些机制的数学模型。分析了不同材料体系(如低碳钢、不锈钢、铝合金、钛合金)在不同加工条件下的硬化/软化行为差异,以及这些变化如何直接影响材料的塑性、强度和加工性能。 加工表面层与残余应力: 深入探讨了加工过程中工件表面层微观结构的变化,包括表层晶粒的畸变、相结构的改变以及亚表面层的显微组织特征。重点分析了残余应力(如拉伸应力和压缩应力)的产生机理、分布规律及其对工件尺寸稳定性、疲劳寿命和抗腐蚀性能的影响。本书提供了量化分析和控制残余应力的方法,包括工艺参数的选择和适当的应力消除技术。 加工引起的材料损伤与缺陷: 详细介绍了加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材料损伤,如微裂纹、孔隙、夹杂物以及表面划痕等。分析了这些缺陷的形成原因、发展规律及其对材料整体性能(特别是疲劳强度和断裂韧性)的负面影响。强调了通过优化加工工艺来预防和减小这些缺陷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加工参数优化与性能预测 基于前几部分建立的理论基础,本部分致力于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工艺优化策略。 多物理场耦合仿真技术: 介绍了如何运用有限元法(FEM)、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等先进仿真工具,对加工过程中的温度场、应力场、材料流动场等进行多物理场耦合仿真。通过仿真,可以直观地预测加工过程中材料的微观变化和宏观性能,为工艺参数的优化提供依据。 工艺参数优化策略: 探讨了多种工艺参数优化方法,包括响应面法(RSM)、遗传算法(GA)、粒子群优化(PSO)等,旨在找到最佳的加工参数组合,以实现特定的性能目标,如最大化材料去除率、最小化加工能耗、优化表面粗糙度或最大化材料的屈服强度和疲劳寿命。 机器学习与数据驱动的工艺设计: 引入了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机器学习技术在材料加工领域的应用。通过构建经验模型或利用深度学习模型,可以从大量的实验数据中学习加工参数与材料性能之间的复杂映射关系,从而实现高效的工艺设计和性能预测,特别是在处理高维度、非线性的工艺-性能关系时展现出巨大潜力。 第五部分:案例分析与前沿展望 本书最后通过若干典型的材料加工案例,结合实际生产中的问题,展示了如何运用本书介绍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工程难题,并对未来材料加工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包括智能化加工、绿色制造以及新材料的加工挑战等。 《现代材料加工工艺与性能优化》是一本集理论、方法和应用为一体的著作,旨在提升读者对材料加工过程的理解深度,掌握先进的加工技术,并最终实现对材料性能的精准控制和优化。

用户评价

评分

《基于有限元理论的金属切削机理研究》这本书,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让我重新审视了金属切削这一古老而又充满挑战的工艺。我一直认为,金属切削的本质是材料的塑性变形和断裂,而有限元理论正是处理这类复杂变形问题的利器。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将连续介质力学的理论基础与数值计算方法巧妙地结合起来,为理解切削过程中发生的微观现象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塑性应变累积、微裂纹萌生与扩展以及切屑形成机理的分析。有限元模型是否能够准确地捕捉到这些细节,例如剪切带的形成过程,刀具刃口附近应力集中区的演变,以及材料在高度应变率下的行为,这都是我非常想深入了解的。这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能够帮助工程师和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切削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例如刀具材料、切削速度、进给量、切削深度以及切削角度等,是如何通过改变应力、应变和温度分布,从而影响加工结果的。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如何运用有限元方法来优化切削参数,预测刀具寿命,甚至设计新型刀具,那么这本书的实践指导意义将更加显著。

评分

《基于有限元理论的金属切削机理研究》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看待金属切削问题的新视角。通过有限元方法,作者将抽象的物理定律转化为可计算的数值模型,从而能够定量地分析切削过程中的各种复杂现象。我非常好奇书中在处理材料的塑性变形和断裂方面,是如何选择和应用合适的本构模型和失效准则。金属材料在切削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的应变率和应力,其本构行为往往是非线性的,并且会受到温度和应变率的影响。书中是否详细介绍了这些影响因素在有限元模型中的体现,例如采用Johnson-Cook模型、Perzyna模型等,以及如何通过实验数据来标定这些模型的参数?同时,材料的断裂是切屑形成的关键。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如何利用有限元方法来模拟材料的微裂纹萌生、扩展和最终的断裂,例如通过引入断裂韧性准则、能量释放率或者相场模型等。如果书中能够展示如何通过有限元仿真,来预测不同切削参数下切屑的形态和尺寸,以及如何影响工件表面的粗糙度,那么这本书对于指导实际加工操作将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评分

我对《基于有限元理论的金属切削机理研究》这本书的期待,更多地在于其能否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有限元方法作为一种强大的数值模拟工具,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我非常想了解书中在构建切削仿真模型时,是如何处理边界条件的设定以及接触算法的选择。在切削过程中,刀具与工件之间的接触是非线性的,并且存在着滑移、粘着等复杂的接触行为。如何准确地模拟这些接触行为,并将其与材料的变形和失效过程耦合,对于预测切削力和切削热至关重要。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常用的接触算法,例如罚函数法、拉格朗日乘子法等,以及在不同切削工况下如何选择合适的接触模型。此外,对于不同的加工对象,例如金属材料的种类、形状,以及刀具的几何参数,书中是否能够提供一套通用的建模流程和参数设置建议?如果书中能够通过具体的工程案例,展示如何利用有限元仿真来优化切削参数,提高加工精度,减少刀具损耗,从而实现更高效、更经济的切削加工,那么这本书的实际应用价值将得到极大的体现。

评分

坦白说,《基于有限元理论的金属切削机理研究》这本书,在初翻阅的时候,其复杂的数学公式和严谨的理论推导,可能会让一些非专业读者望而却步。然而,一旦你沉下心来,深入研读,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着对金属切削现象的深刻洞察。有限元方法作为一种数值模拟技术,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应用。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将切削过程中的复杂物理过程,如材料的塑性流动、热膨胀、应力松弛以及刀具磨损等,转化为一系列离散的单元方程,并通过迭代计算求解。书中在网格划分策略上的选择,例如单元类型、网格密度以及网格自适应技术,对于模拟结果的精度至关重要。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如何根据切削区域的特点,如高应变率和高温度梯度的区域,采用更加精细的网格划分,以提高计算效率和准确性。此外,对于不同材料的切削,例如铝合金、钛合金、不锈钢等,书中是否能够提供不同材料本构模型的选择建议,以及这些模型如何影响切削力的预测和切削热的计算,这也是我非常关心的问题。这本书的真正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从理论层面深入理解切削机理,从而为工艺优化和新工艺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评分

我最近读了《基于有限元理论的金属切削机理研究》这本书,这本书以其严谨的理论框架和深入的机理分析,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中对于金属切削过程中应力、应变、温度以及材料失效等复杂现象的描述,借助有限元方法这一强大的数值工具,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尤其赞赏书中在模型构建上的细致之处,它不仅考虑了材料的弹塑性行为,还深入探讨了断裂韧性、剪切带形成等非线性因素对切削过程的影响。通过离散化的网格,作者将连续的切削过程分解为一系列离散的计算单元,从而能够定量地分析刀具与工件之间的相互作用,预测切削力的大小和方向,以及切削热的分布情况。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推导层面,还通过与实验结果的对比验证,充分证明了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如何根据具体的加工对象和工艺要求,构建出更加精细化的有限元模型,例如考虑刀具几何形状的微观结构、刀具表面的涂层效应以及切削液的润滑冷却作用等。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建模流程和优化策略,对于提高切削加工的精度和效率,减少刀具损耗,从而实现绿色制造,将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评分

《基于有限元理论的金属切削机理研究》这本书,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金属切削微观世界的大门。作者利用有限元方法这一强大的理论工具,对金属切削过程中发生的复杂物理和力学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尤其对书中在模拟切削过程中材料失效机制方面的处理方式感到好奇。金属切削本质上是一个材料被分离、变形和断裂的过程,如何通过有限元模型准确地捕捉到剪切带的形成、发展以及最终的断裂,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书中是否详细阐述了断裂力学理论在有限元模型中的应用,例如采用内聚力模型、XFEM(扩展有限元法)或者其他断裂准则来模拟材料的起始断裂和裂纹扩展?这对于理解切屑的形成方式,预测刀具磨损和失效至关重要。我希望书中能够通过具体的算例,展示有限元模型如何能够准确地预测切屑的形状、尺寸和表面形貌,以及如何影响工件的表面质量。如果书中能够进一步探讨不同切削条件下(如干切、湿切)以及不同刀具材料(如硬质合金、陶瓷、立方氮化硼)对切屑形成机理的影响,并给出相应的有限元分析方法,那么这本书将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工程应用前景。

评分

《基于有限元理论的金属切削机理研究》这本书,为我理解金属切削过程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有限元方法作为本书的核心理论,将宏观的切削现象分解为微观的单元行为,从而实现对整个过程的精确模拟。我非常感兴趣书中在处理切削过程中耦合效应方面的能力。金属切削不仅仅是单纯的力学过程,它还涉及热、塑性变形、材料失效以及应力波的传播等多种物理现象,并且这些现象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耦合。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如何构建一个能够同时考虑力-热耦合、塑性-断裂耦合等效应的有限元模型。例如,切削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会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而塑性变形又会产生热量。如何准确地模拟这种能量的传递和转化,从而精确预测切削力、切削温度和刀具寿命,是本书能否真正指导实践的关键。如果书中能够通过实例展示,如何利用这样的耦合模型来分析不同加工条件下的切削响应,例如高速切削时温度急剧升高对材料性能的影响,那么这本书将极具参考价值。

评分

读完《基于有限元理论的金属切削机理研究》这本书,我对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入的机理分析印象深刻。书中将有限元理论这一强大的数值分析工具,巧妙地应用于金属切削这一复杂而精密的加工过程。我尤其关注书中在模拟切削过程中刀具磨损机理方面的论述。刀具磨损是影响切削加工效率和成本的关键因素,理解其机理对于延长刀具寿命和优化切削工艺至关重要。书中是否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有限元模型来模拟不同类型的刀具磨损,例如磨料磨损、粘结磨损、疲劳磨损等?是否考虑了刀具材料、切削速度、切削液以及工件材料等因素对磨损过程的影响?我期待书中能够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有限元模型如何能够预测刀具的磨损区域、磨损量以及刀具寿命,并为刀具设计和材料选择提供科学依据。如果书中还能进一步探讨如何在有限元模型中耦合磨损与切削力、切削热等因素,从而实现更真实的仿真,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不可估量。

评分

这本《基于有限元理论的金属切削机理研究》我入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说实话,初看书名,我对内容有多深的理论推导和模型构建是抱有相当高的期望的。有限元方法在力学领域早已是风靡多年的利器,将其应用于金属切削这样复杂而精密的加工过程,其潜在的研究价值是显而易见的。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书中如何将连续介质的变形、断裂等物理现象,通过离散化的有限元网格进行模拟,并最终揭示切削力、切削热、刀具磨损等关键参数的生成机制。这本书是否能够清晰地阐述从宏观的切削过程到微观的材料失效,再到数值求解的整个链条?我特别想知道,书中在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方面,对材料本构模型的选择、网格的划分策略、边界条件的设定以及接触算法的应用等方面,是如何进行处理的。毕竟,这些细节的妥善与否,直接关系到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此外,对于不同加工条件下的切削机理,例如高速切削、深腔加工、难加工材料切削等,书中是否能够提供一套基于有限元理论的普适性分析框架,或者针对不同情况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模和求解方法,这都是我非常期待了解的。如果书中仅仅是泛泛而谈,缺乏具体的算例和深入的理论分析,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大打折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领我深入理解金属切削过程中那些肉眼难以察觉的奥秘,为我解决实际加工难题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持。

评分

阅读《基于有限元理论的金属切削机理研究》这本书,我体验到了一种从宏观现象到微观机理的严谨推理过程。有限元方法作为本书的核心工具,为揭示金属切削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手段。书中对于切削力产生的机理,我特别关注作者是如何利用有限元模型来分析刀具刃口附近的应力集中和塑性变形区域。这种分析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为何在特定的切削条件下,切削力会发生变化,以及刀具所承受的载荷分布情况。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如何构建精确的刀具模型,包括其几何形状、材料属性以及刃口附近的微观结构,并将其与工件模型进行耦合,以实现对切削过程的全面仿真。此外,切削热的产生及其在刀具和工件中的分布,对切削过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书中对于切削热的有限元分析,是如何考虑材料的导热系数、比热容以及相变等因素的?是否能够通过数值模拟,准确预测刀具刃口温度以及工件的温度场分布,从而指导刀具材料的选择和冷却方式的优化,这将极大地提升这本书的实用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