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历代遗存的书法经典数不胜数。尤其是在纸张出现之前,文字铸刻在金石之上,以拓片流传,化身千百,存在诸多版本。遴选尤为关键。首先是书家的选择,应先找到适合自身的经典范本。概而言之,一要左顾右盼,碑帖就如同人体细胞,天生就有一种血缘关系,找准彼此的相关性;二要瞻前顾后,碑帖临摹细化到具体步骤,看起来随意杂取的碑帖,实有先后之分,如何切入和转换,让碑帖与个人的思维之间建立起良性互动。其次是出版选择,把好的版本的碑帖呈现给书家,引导书家去认识和了解各种经典。
安徽美术出版社基于这两点,出版了经典碑帖系列。通过整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提示内在的关联性。与此同时,针对每一种碑帖,配备翔实的技法解析,就具体字例进行归类,给予学书者以丰富、可靠的启示。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书法强调“取法乎上”,故而历代书家追慕和取法的对象,自然是书法史中那些灿若星辰的经典。临摹经典之前要解读经典,解读经典之初先要整理经典,做到有点有面,在充分吸收其中菁华的基础上,创造经典。临摹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临摹,而是为过渡到个人书写做好铺垫。
通过对经典的整理,确立临摹的系统性。临摹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必须细致化到具体碑帖,才有可行性。碑帖选择是相互的,书家选碑帖,碑帖也选书家。很多人遇到某种碑帖,就像遇到久违的老朋友,甚至感觉碑帖是为自己而生。所以,选碑帖犹如选朋友,一定要能够产生交流和共鸣。选碑帖亦如选衣服,一定要合身得体。同样的衣服,穿在不同的人身上,感觉不同,有的让人凸显气质,有的让人觉得别扭。碑帖与书家之间也存在一种互动性和适应性,不必因为他人喜好而影响自己的判断。一种碑帖总是写不上手,有两种可能:一是风格不适合自己,二是难度太大,暂时不适合自己。反过来说,一本碑帖太容易上手也未必就好,很容易变俗。但凡取法经典,高山仰止,总要有一定的难度。对照经典,乃知个人落差,不断缩小差距,就意味着书家的进步。
在临摹的系统性构建过程中,对比无疑是获取第一手信息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比较,掌握碑帖在书体、风格、形制、审美等诸多方面所存在的不同特点,加深印象。同时,真草篆隶行虽是五种不同书体,但字形变异只是一种外在区别,临摹过程中更重要的是依据书体渐变的轨迹,寻找内在的、共通的审美价值。傅山说:“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俗格。”这就说明,学楷书、行书乃至草书,突破口其实在于篆隶,此即是对于相关性的关注。只有通过反复揣摩,才能不被表象所蒙蔽,在多本碑帖之间找到某种关联性,从而将看似不相关的碑帖结合起来,萌生新的思路。在临摹过程中,探索一种碑帖奥秘的法门很可能是另一本碑帖。随意地临摹,只会事倍功半,甚至一事无成。从具体碑帖到整个书法史的梳理,都非常必要。从微观到宏观,由宏观至微观,如此反复,不断地比较和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久而久之,就有了临摹的系统性。在这一系统当中,涵盖多层次的要求:书体的先后选择,不同书体之间的转换,同一书家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碑帖之间的差异等。由此而言,书家必须处理好博取和专攻的关系,进而由临摹的系统性提升至风格构建的系统性。
当然,对于经典的解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逐步深入,循序渐进,心静方成。临帖之初需要读帖,读帖则先要选帖、藏帖。有些阅读是与临摹同步的,有些则是在临摹之外的时间完成,两者结合互补,往往会有一些新的发现。面对历代经典范本,后世书家可能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很多探索方向已为前人所踏遍,后人能够演绎的空间愈来愈小。这是需要直面的现实困境。问题的解决还是要回到问题本身。要想突破,关键取决于书家的修养和功力积累,以及理解思路和理解角度的个性化,避免从俗和随大流。对于经典碑帖的理解往往与钻研的深度成正比,知之愈少,愈觉得简单,只能得到皮相,或者先人为主的成见,也可能导致程式化的判断。哈耶克说:“一种文明停滞不前,并不是因为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被试尽,而是因为人们根据其现有的知识,成功地扼杀了促使新知识出现的机会。”有鉴于此,一是要回到经典本身,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在于其独特性甚至唯一性。二是要具备个人化视角。在书法研习的领域,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只有切实真诚的个人体悟。书法要的就是一些个人心得,重视的就是一些独到经验,因为书法是一种非常内化的文化形式,所以才会一再强调碑帖选择要从个人的感受出发,回到内心,有真实的感受,那么带给书家的启示必定是真实的,真实才能有效。在这当中,有一条很重要的律令:“熟悉的陌生化,陌生的熟悉化。”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不同主题图书的详细介绍,与您提到的《历代碑帖精粹:唐 杨凝式 韭花帖 神仙起居法》无关: --- 历史与文明的深度探索:《古代丝绸之路的兴衰与文化交融》 一、 引言:连接东西方的古老动脉 本书旨在全面而深入地剖析古代丝绸之路——这条连接欧亚大陆的宏伟贸易网络——自其雏形建立至最终衰落的历史进程。我们不仅仅关注商品的交换,更着重于文化、宗教、技术以及人群的流动如何塑造了沿线文明的独特面貌。丝绸之路并非一条单一的、固定的路线,而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生态系统,其兴衰深刻地反映了世界地缘政治的变迁。 二、 早期萌芽与汉唐盛世的驱动力 本书的第一部分追溯了丝绸之路的起源,从史前时代的局部部落间交流,到张骞出使西域,标志着官方性质的连接正式建立。我们详细考察了汉代对西域的经营,如何确保了河西走廊的安全,以及丝绸、茶叶等关键商品如何奠定了其初期贸易的地位。 重点章节将分析唐朝时期丝绸之路的黄金时代。长安作为世界级的国际都市,如何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的中心?我们通过考古发现和文献比对,重构了盛唐时期商队活动的细节,包括驼队的组织、安全保障机制以及不同文化商品(如波斯金银器、罗马玻璃、印度的香料)的输入与本土化过程。 三、 宗教的传播与思想的碰撞 丝绸之路最重要的遗产之一是宗教的传播。本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探讨了佛教自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并在不同地域扎根、演变的过程。我们对比了敦煌、克孜尔、云冈等地的佛教艺术风格,分析了犍陀罗艺术对中国雕塑的深刻影响,并研究了佛教教义如何在翻译、本土化过程中与儒家、道家思想进行艰难而富有创造性的对话。 同时,景教(聂斯脱利派基督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等也沿着商路传播。通过对中亚和中国西北地区现存文献和遗迹的研究,本书揭示了这些宗教如何在异域环境中生存、适应,并最终融入或影响了当地的社会结构和信仰体系。 四、 贸易的机制与经济影响 贸易的本质在于供需和风险管理。本部分深入探讨了丝绸之路的经济学原理。我们分析了主要的贸易商品清单,不仅仅限于丝绸和香料,还包括金属工具、马匹、矿物、药材等。 技术层面,我们考察了货币体系(如金、银、铜币的流通与兑换)、信贷系统(如早期汇票或信用证明)的应用,以及沿线城市(如撒马尔罕、布哈拉、楼兰)如何发展出专业化的商业社区和行会制度。这些经济实践为后世欧亚大陆的商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 衰落与遗产的延续 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丝绸之路的结构性变化和最终的衰落。海上贸易的兴起,特别是宋元时期对南海航线的依赖增加,对传统的陆路通道构成了挑战。同时,政治动荡,如草原游牧民族的兴衰更迭、帝国边界的收缩与扩张,直接影响了商路的安全性与通畅性。 尽管陆路贸易的重要性下降,但丝绸之路留下的文化遗产是永恒的。我们总结了其对世界历史的深远影响,包括对欧洲文艺复兴早期地理大发现的间接激励、对中亚文化混合体的固化,以及对现代全球化概念的早期启示。 六、 结论:重估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本书力图超越传统的英雄史观或简单的商品交换记录,将丝绸之路视为一个跨越数千年的、活态的文明交流场域。它证明了人类社会之间持久的、相互影响的联系是历史发展的主旋律之一。 --- 当代文学经典:《都市灵魂的镜像:二十世纪下半叶的西方小说》 一、 导论:现代性的回响与后现代的转型 本书聚焦于1950年代至1990年代西方文学的演变,核心议题是如何理解“都市人”在社会剧变、消费主义崛起和身份认同危机中的内在经验。我们选取了数位关键作家的作品进行深入剖析,探讨他们如何从对宏大叙事的批判转向对个体经验、语言迷宫和日常琐碎的关注。 二、 战后焦虑与异化:寻找意义的徒劳 本部分重点分析冷战背景下,尤其是在美国和西欧社会中弥漫的疏离感和存在主义困境。我们考察了如卡夫卡式官僚体系、原子弹阴影下个体的无力感如何体现在文学作品中。 荒诞的喜剧性: 分析贝克特和尤内斯库戏剧对传统逻辑的颠覆,以及这一手法如何被纳入小说创作,表现人际沟通的断裂。 道德的灰色地带: 聚焦于探讨道德相对主义盛行后,知识分子在政治正确与个人良知之间挣扎的形象塑造。 三、 消费社会与符号的迷宫 随着西方社会进入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阶段,符号和商品成为衡量价值的新标准。本书深入研究了波德里亚关于拟像(Simulacra)的理论如何在当代小说中得到体现。 “迷失”的叙事: 考察美国作家如何描绘在无尽的商业空间(如大型购物中心、高速公路)中迷失方向的个体,物质的丰裕反而加剧了精神的空虚。 语言的腐蚀: 分析后现代作家如何通过游戏性的语言、拼贴和元小说技巧,暴露语言本身作为一种权力工具的虚假性,以及叙事者在构建真实世界时的困境。 四、 身份政治的兴起与边缘群体的声音 1970年代后,传统的主导叙事受到挑战,边缘化群体的声音开始进入文学的中心舞台。本书着重分析了女性主义文学、后殖民文学和少数族裔文学如何重写历史和塑造自我。 身体与书写: 探讨女性作家如何将身体经验(生育、暴力、欲望)纳入严肃的文学创作,挑战父权制的叙事霸权。 “他者”的回归: 研究移民文学如何处理文化冲突、身份认同的撕裂感,以及在“故土”与“新土”之间不断往返的复杂心理状态。 五、 结论:文学作为抵抗与记录的场所 本书最后总结了这些流派对“真相”的怀疑态度,以及文学在无法提供明确答案时,如何通过质疑和描绘混乱本身来履行其社会责任。这些作品共同构成了一部关于现代人精神困境的百科全书。 --- 自然科学前沿:《量子纠缠与信息论基础》 一、 引言:从经典信息到量子革命 本书旨在为读者建立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理解量子信息科学的核心概念,特别是量子纠缠(Entanglement)在信息处理中的核心地位。我们从经典信息论(香农理论)的局限性出发,引出量子力学为信息传输和存储带来的范式转变。 二、 量子力学基础回顾 在深入探讨信息论之前,本书提供了一个高度浓缩但严谨的量子力学回顾,重点强调与信息相关的概念: 希尔伯特空间与量子态: 状态的描述、狄拉克符号的运用。 测量问题: 测量对量子态的不可逆影响,以及概率诠释。 量子演化: 幺正变换在时间演化中的作用。 三、 量子纠缠的数学描述与性质 这是本书的核心。我们详细探讨了如何数学化地描述和量化纠缠: 可分离态与纠缠态: 如何判断一个多体系统是否处于纠缠状态(如使用约化密度矩阵)。 贝尔不等式的物理意义: 解释贝尔不等式如何作为实验验证“非定域实在论”的基石,并区分经典关联与量子纠缠的本质差异。 纠缠的度量: 介绍奇特(Concurrence)、纠缠熵(Entanglement Entropy)等量化指标,并讨论它们在不同物理系统中的应用。 四、 量子信息处理的应用基础 本书随后将理论与应用相结合,探讨纠缠态在信息技术中的具体用途: 量子隐形传态(Quantum Teleportation): 详细剖析利用纠缠对实现量子态的无损传输机制,强调信息传递与能量物质传输的区别。 量子计算原理: 概述量子比特(Qubit)的优势,以及作为信息载体的量子门操作,特别是涉及多体纠缠的逻辑门。 量子密码学: 介绍利用量子不可克隆定理和纠缠分发保证通信安全的原理(如BB84协议的纠缠版本)。 五、 前沿探索与挑战 最后,本书展望了量子信息领域的当前研究热点,包括对大规模量子纠缠网络的构建挑战(如环境退相干问题),以及在凝聚态物理中利用纠缠研究材料性质的新兴方向。本书旨在为学生和研究人员提供理解未来计算范式的关键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