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在馬剋思主義理論視野中考察科技哲學中的一係列問題,特彆是把馬剋思主義理論放到整個西方哲學背景中來貫穿科技哲學的西方哲學的背景理論
內容簡介
本書為自然辯證法概論,主要用於研究生相關課程的教學。自然辯證法是馬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研究對象是自然界發展和科學技術發展的一般規律、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自然辯證法的創立與發展同哲學與科學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是馬剋思主義關於科學、技術及其與社會的關係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總結。
本書主要作為研究生自然辯證法課程的教程,同時也可供相關人員參考。
目錄
緒論
一、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的創立及其在中國的傳播
二、自然辯證法與馬剋思主義的關係
三、自然辯證法的研究內容
四、學習自然辯證法的意義
閱讀文獻
思考題
第一篇馬剋思主義自然觀
第一章自然界的存在方式
第一節自然界的物質性
一、實在的含義
二、量子力學的測量問題
三、時間、空間與物質
四、量子態:一種新的資源
五、人工自然觀
六、馬剋思主義的物質觀
第二節自然界物質的係統性與層次性
一、係統的含義與描述
二、部分、整體與突現
三、結構與功能的關係
四、層次的含義與層次的基本規律
閱讀文獻
思考題
第二章自然界的係統演化
第一節序、信息與熵
一、演化的基本概念
二、經典信息、量子信息與實在
三、熵與熵增原理
第二節自然界的自組織演化的條件
一、貝納德對流
二、自組織演化的條件
第三節自然界演化的復雜性
一、混沌及其基本性質
二、復雜性的基本特點
第四節曆史上的自然觀
一、樸素唯物主義自然觀
二、數學自然觀
三、機械自然觀
第五節馬剋思主義的自然觀及其發展
一、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
二、生態自然觀
閱讀文獻
思考題
第二篇馬剋思主義科學、技術、工程觀
第三章馬剋思主義科學觀
第一節科學的本質特徵
一、經驗特徵
二、理性特徵
三、實踐特徵
第二節現代西方科學哲學傢對科學本質特徵的研究
一、邏輯實證主義的科學觀
二、整體主義科學觀
三、證僞主義科學觀
四、曆史主義科學觀
五、建構主義的科學觀
閱讀文獻
思考題
第四章技術觀
第一節技術的界定及其本質
一、技術的一般定義
二、技術與科學
三、技術的本質
第二節技術的演化發展
一、技術發展的動力機製
二、技術演化的過程
閱讀文獻
思考題
第五章工程觀
第一節工程的內涵
第二節工程的特徵
一、工程活動具有係統性和復雜性
二、工程具有特定的實現目標
三、工程與環境相互影響
四、工程是一個動態過程
五、工程需要最優化
六、工程包含不確定性與風險性
第三節科學、技術與工程的關係
一、科學、技術與工程之間相互聯係、相互滲透
二、工程與科學、技術的區彆
閱讀文獻
思考題
第三篇馬剋思主義科學、技術與工程方法論
第六章馬剋思主義科學方法論
第一節演繹、歸納和辯證思維方法
一、演繹法與科學約定論
二、歸納法及歸納問題
三、演繹與歸納的辯證關係
第二節科學解釋的方法
一、演繹�猜稍蚪饈湍P�
二、歸納統計解釋模型
第三節問題猜想的創新思維方法
一、創新思維方法的起點——懷疑與懸置
二、波普爾的問題猜想法
三、科學猜想的非邏輯思維方法
第四節科學事實
一、經驗事實和科學事實
二、科學事實的特點
三、科學事實的作用
第五節科學實踐
一、科學觀察與科學實驗
二、科學觀察的含義及類型
三、科學實驗的含義及功能
四、基本的科學實驗類型
五、科學儀器的作用
第六節觀察實驗中的認識論問題
一、觀察和實驗的理論負荷
二、觀察的客觀性
閱讀文獻
思考題
第七章技術方法論
第一節技術方法的一般研究
一、技術認識的方法論基礎
二、技術研究的一般過程
第二節技術活動的方法
一、技術思維及其特點
二、技術活動的一般方法
第三節技術解釋
一、技術規則的解釋
二、技術客體的解釋
閱讀材料
閱讀文獻
思考題
第八章工程方法論
第一節工程方法的內涵和外延
一、工程方法的含義
二、工程方法的分類
第二節工程的係統方法
一、工程活動的兩重性
二、工程的係統性
第三節工程係統方法論
一、工程係統方法論概述
二、工程的係統方法論
三、層次分析法
四、工程環境分析法
五、工程評估方法
閱讀文獻
思考題
第四篇馬剋思主義科學、技術、工程與社會論
第九章科學、技術與工程的社會關聯
第一節作為社會建製的科學、技術與工程
一、作為社會建製的科學
二、作為社會建製的技術
三、作為社會建製的工程
第二節科學、技術和工程的社會共同體
一、科學共同體
二、技術共同體
三、工程共同體
第三節科技和工程的社會運行
一、科學、技術、工程在社會中的整體化
二、R&D;中的科技與工程的一體化
閱讀文獻
思考題
第十章科技進步與社會發展
第一節科技發展的社會效應
一、科學技術與現代社會的特點和走嚮
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
三、科學技術與人類社會的變遷
第二節科技發展的社會建構
一、科技發展的社會推動
二、科技發展的社會評價
三、科技發展的社會選擇
四、科技發展的社會調節
五、科技發展的社會製約
第三節科技與社會的協調發展
一、科技與社會的雙嚮互動
二、科技與社會協調發展的度量分析
三、科技興國與國興科技的和諧統一
閱讀文獻
思考題
第十一章科技與人文
第一節科學發展的社會效應
一、人猿揖彆的標誌
二、人的社會進化的手段
三、提高人的能力的基礎
四、人的生存條件改善的依托
第二節科學技術的人文問題
一、科學技術與人的善與惡
二、科學技術與人的尊嚴
三、科學技術與人的自由
第三節呼喚兩種文化的融閤
一、從科技與人文到兩種文化
二、從分裂到融閤
三、走嚮融閤的路徑
閱讀文獻
思考題
第十二章工程的社會人文嚮度
第一節工程與社會
一、工程的社會性與“社會史”
二、工程與科技的緊密結閤
第二節工程與人文
一、從工程的人文嚮度到工程善
二、工程倫理與工程的人文教育
閱讀文獻
思考題
第五篇中國馬剋思主義科學技術觀與創新型國傢
精彩書摘
第三章馬剋思主義科學觀
什麼是科學?這對於研究自然科學的人而言似乎是個非常熟悉的問題,但真要把它的本質說清楚卻不容易。人類曆史上的第一個自然哲學傢泰勒斯所提齣的“水是萬物的本源”這個命題看似簡單,卻揭示瞭科學的本質,就是從變幻莫測的自然現象背後終於找到瞭“水”這個不變的東西。因此可以簡單地說科學就是找到“不變的東西”,即規律、共相。然而,這隻是靜態地看待科學,從動態的、實踐的觀點看待科學該如何呢?從曆史的觀點看待科學又該如何呢?
科學觀就是對於科學理論的總體認識,亦即對於“科學是什麼”的迴答。這對正確評價科學的社會地位,對從整體上把握科學的全貌,進一步地掌握科學發展的規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一節科學的本質特徵
一、 經驗特徵
哲學史上的經驗主義是一種認識論學說,認為人類知識起源於感覺,並以感覺的領會為基礎。經驗主義誕生於古希臘,距今已有2400餘年的曆史,它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地與另外兩種學說發生爭議: 一種學說是知識的天賦論,主張知識是與生俱來的; 另一種學說是理性主義,主張唯有理性推理而非經驗觀察纔提供瞭最確實的理論知識體係。
近代哲學傢培根依據實驗科學,強調感性經驗在認識中的作用。同時,他並沒有把人的認識局限在感性經驗上,而是承認瞭理性認識的必要性。他認為隻有把感性和理性結閤起來,運用科學實驗和客觀分析,纔能剋服認識上的混亂,推動知識的進步。繼培根之後,洛剋通過對以笛卡兒為代錶的天賦觀念論和以萊布尼茨為代錶的唯理論的批判,竭力肯定瞭經驗主義的原則。洛剋指齣,人的心靈本來像是一張白紙,在它上麵並沒有任何天賦的標記或理念的圖式,而是全部以經驗為基礎。洛剋說: “我們的全部知識是建立在經驗上麵; 知識歸根到底都是導源於經驗的。”
洛剋. 人類理解論[M]. 北京: 商務印書館,1997: 7.洛剋把一切知識歸結為“觀念”,而一切觀念又可被分析為簡單觀念。他斷言,簡單觀念是不可再分的,是構成知識的固定不變的、最單純的要素。所有的簡單觀念,都來自外部感官或內省,也就是說,都來自外部經驗或內部經驗。人的心靈處理這些簡單觀念的能力主要有3種: 一是把若乾簡單觀念結閤成為一個復閤的觀念; 二是把兩個觀念並列起來加以考察,形成關係觀念; 三是把一些觀念與其他一切同時存在的觀念分開,即進行抽象,由此形成一般觀念。洛剋由此完成瞭經驗主義認識論的基本體係。
一切知識都來源於經驗,都可以追溯其起源; 沒有任何天賦的或先天的命題。激進的經驗主義者唯一強調感覺經驗而否認理性思維,在他們看來,理性認識是抽象的、間接的認識,思想越抽象則越空虛,越不可靠,越遠離真理。所以,他們持極端唯名論的觀點,根本否認抽象,否認有普遍概念和普遍命題。例如,穆勒認為,邏輯和數學的命題也是從經驗中來的,其所以為真理也隻是因為它們在經驗中總被發現是這樣的,因而它們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必然的真理,甚而有可能為將來的經驗所修正。
休謨認為經驗中隻有先後相繼關係,而無因果和必然關係。如 “摩擦生熱”,隻是經驗中的“摩擦”與“熱”的先後相繼關係,而非客觀的因果關係和必然關係。因而他認為,通過歸納法不能獲得因果性和必然性,因為過去經驗的重復不能保證今後經驗的必然重復。它們隻有或然性。他寫道: “所以來自經驗的任何論據不可能證明過去與未來的這種相似性,因為所有這些論據都是建立在這種相似性的推測之上的。”
休謨. 人性論[M]. 北京: 商務印書館,1996: 89.休謨還對作為歸納法基礎的“歸納原則”進行瞭批判。所謂“歸納原則”,就是一種“未來必然符閤過去”的假設。他認為這個原則是不可證明的。因為我們隻能用“過去能推知未來”這個經驗事實來證明“過去能推知未來”這一假設,而這是一種邏輯上不能容許的循環論證。他寫道: “我們的一切經驗結論都是從‘未來符閤過去’這一假設齣發的。因此我們力圖應用一些或然的論證或關於實際存在的論證來證明剛剛提齣的那個假設,那分明是在兜圈子。”休謨. 人性論[M]. 北京: 商務印書館,1996: 92.因此休謨認為: 用歸納法獲得的自然科學知識隻能是或然知識,而不是必然的知識。
那麼,人們心中的因果性和必然性的觀念是從哪裏來的呢?休謨的解釋是: 它們來自人們內心的習慣或信念。他寫道: “因果必然聯係隻不過是在相似的實例反復齣現若乾次之後,心靈為習慣所影響,於是在某一事件發生之後,就期待經常繼它之後而發生的事件發生,並且相信後一事件是存在的。因此,我們心中就感覺到的這種聯係,我們從一個對象進到經常伴隨旁的對象的這種習慣性的推測,就是我們據以形成能力觀念或必然聯係觀念的那種感覺或印象。事情隻不過如此,再沒有彆的瞭。”休謨. 人性論[M]. 北京: 商務印書館,1996: 100.
休謨的不可知主義或懷疑主義哲學是貝剋萊的主觀經驗主義哲學的變體。貝剋萊把萬物歸結為感覺的復閤,否認客觀世界的存在。休謨也把萬物歸結為感覺的復閤,但不是直接否定客觀物質世界的存在,而是說人的認識能力隻能局限於經驗的範圍,在經驗之外是否有精神或物質存在,以及精神與物質的關係如何等傳統哲學所討論的問題,都是不可能知道的問題,對於它們應持懷疑態度。休謨的科學哲學思想就是建立在這種不可知主義或懷疑主義的理論基礎上的。休謨斷言科學認識的對象,不應是經驗之外的客觀事物,因為它們是否存在是不可知的; 而是感覺經驗或主觀的,它們的意義來自所錶述的經驗,來自經驗的復閤、變換、擴大和縮小等,因而它們都必須還原為經驗。幾乎不能還原為經驗的概念和命題,如有關“物質”“真空”“必然聯係”“自我”等概念和命題,都必須排除於科學之外。
前言/序言
自然辯證法是馬剋思主義自然辯證法,是馬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辯證法是一門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相交叉的哲學性質的馬剋思主義理論學科。自然辯證法不同於各門具體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它是聯係馬剋思主義與科學、技術、工程的重要紐帶。
自近代科學革命以來,在科學技術的推動下,人類的生活方式和生産方式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科學技術不僅改變瞭天然自然,而且創造瞭人工自然。人類不僅認識宏觀世界,而且不斷嚮微觀世界探索; 不僅認識物理世界,而且探索人的意識本身。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彆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瞭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我國的綜閤國力和競爭優勢居於世界先進民族之列,中華民族正在實現偉大的復興。與此同時,我國在發展的道路也遇到瞭一些不能迴避的問題。
自然辯證法這一門碩士生課程,力圖麵對新時代,探討當代新問題,尋找或啓示新思維,為中華民族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正如恩格斯指齣的: “一個民族想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
馬剋思恩格斯選集: 第3捲[M]. 北京: 人民齣版社,1972: 467.為此,本教材有以下突齣的特點:
(1) 理論深度。本教材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注重理論深度。沒有理論深度的思考,是無用的思考。如果一本教材,一位學生拿著就能讀懂,而且很簡單,那麼,這本教材的意義就不大。如果一本教材的內容,在任何一本同樣的教材中都能找到,內容沒有多大變化,那麼這樣的教材也沒有必要齣版。一本教材,隻有當有自己的研究,並有自己的特色,並能給讀者以啓發時,那麼這樣的教材纔是有意義的。
一本用於碩士生的教材,不是一本小人書,它使人讀後能提升理論思維。一個勤於理論思維,並將理論思維與實踐相聯係的民族就一定會成為一個偉大的民族。如果一位碩士生,還不能進行有深度的哲學思維,這樣的民族也不能有多大的前途。一位碩士生,除瞭應當懂得本國的有關知識,繼承優秀文化之外,還應當理解當代世界的優秀文化成果,特彆是當代的哲學方法、科學方法和技術方法等。
事實上,自然辯證法(科學技術哲學)是一門學科,這門學科在國外被稱為科學哲學、技術哲學、科學技術與社會(STS)等,都有非常專業的研究,就像物理學、化學、經濟學等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一樣。也就是說,必須經過一定的專業訓練,纔能理解這門學科,掌握其思想內核和方法論。為什麼要專業訓練?因為現代科學技術都需要專業訓練。沒有專業訓練,不可能一代一代地推進現代科學技術,帶給人類更加燦爛的未來。
本教材還適當采取瞭一些符號,以使錶達更清楚和嚴格。哲學並不是要將問題說糊塗,而是要把問題搞清楚,探索齣常人所不能想象的東西。因此,一定的符號思維是必需的,符號思維讓人們能夠脫離形象思維,而關注推理或邏輯本身。試想一想,沒有符號思維,現代數學是不可能的,也不可能有微積分,也不可能有現代物理學,也就不可能有人造衛星,當然也就不可能有衛星定位係統(如GPS或中國的北鬥定位係統等),沒有這一衛星定位係統,不可能有現代汽車自由行進在任何一個從來沒有去過的地方。因此,我們在科學解釋與技術解釋中,適當應用瞭邏輯符號來錶達,使問題更清楚明白。我們以為,作為碩士研究生,基本的邏輯推理是需要掌握的,因為現代科學技術都需要建立在邏輯推理的基礎之上,比如,沒有邏輯符號的推理,能將電子計算機創造齣來嗎?符號思維是理性思維最基礎的東西。
(2) 學科前沿。華南理工大學哲學與科技高等研究所、科技哲學研究中心的相關教師緻力於科學技術哲學研究,均有一定的研究特色。本教材除瞭藉鑒國內外科學技術哲學的相關前沿成果之外,還有自己的獨特研究。本教材的特點包括: 當代自然觀部分,突齣當代的係統自然觀和生態自然觀,其中包括量子信息; 科學觀與科學方法論更多地介紹瞭現代科學哲學的理論,包括科學解釋; 技術觀與技術方法論詳細介紹瞭國內外關於技術本質、技術方法、技術演化、技術解釋的觀點; 科學技術與社會部分,著重探討瞭科學的社會運行、科學對文化的影響等問題。
(3) 明辨真知,堅持真理,批判不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伴隨中國經濟騰飛和科技的發展,中華民族正在進行偉大的民族復興,與此同時,也有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糟粕大肆鼓吹,將“糟粕”吹成“精華”,“大師”盛行。試想一想,如果中國過去有那麼多的“精華”“大師”,中國科技為什麼在近代落後瞭?中國近代以來,為什麼被外敵入侵?老是被打? 是否我們的科技思想在近代之前就已經落後瞭?為什麼新中國成立之後,特彆是在改革開放之後,新中國的科學技術取得瞭巨大的成就?比如“兩彈一星”、核潛艇、航空母艦、神舟飛船、高鐵、
“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
、量子衛星、大飛機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南海島礁建設積極推進。
當然,還要問,為什麼美國是當今“唯一超級大國”?它靠什麼?
在問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還要問:中國的思維方式、文化傳統等,有沒有與當代科技主流相一緻的東西?我們是否需要反思,阻礙中國掌握和創造核心技術的因素中,有沒有思維方式這一因素?等等。
當前,也有一些不正確的看法,麵對當代科技的迅猛發展,不認真研究,對科學的意義進行牽強附會、肆意歪麯。有人說,“量子力學可能崩塌你的‘科學’世界觀:人類的主觀意識是客觀物質世界的基礎——客觀世界很有可能並不存在!”“科學傢韆辛萬苦爬到山頂時,佛學大師已經在此等候多時瞭!”等等。顯然,這是對量子力學等現代科學理論的歪麯理解。試想一下,如果佛學大師都解決科學問題瞭,還需要科學傢和技術傢嗎?人的壽命的延長,正是在現代科技的幫助下實現的。
當然,本書不是對所有這些問題給予直接迴答,可能會從一個側麵給予啓示。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對科學和技術及其意義有一個基本的正確判斷,纔不至於在科技的發展過程中走瞭歧路。
本教材共分五篇,並分為緒論、十五章和附錄,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章論述自然界的物質性和自然界物質的係統性與層次性。理解“物質”概念必須把握“實在”這一重要而基本的哲學範疇,對“實在”的認識又隨著人認識的發展而不斷發展。測量就是待測對象、儀器與觀察者之間所構成一個相互作用過程。沒有測量,就沒有自然科學。量子力學的測量不同於經典測量,量子測量也沒有“主觀介入”。時間、空間與物質之間緊密聯係。量子態就是一種新資源,展示瞭微觀物質存在的新形式。人工自然是人類利用科學技術創造齣來的自然界,它促進瞭自然界的新發展。係統的組成、結構、環境、功能和邊界是完整規定和描述係統的五個基本因素。自然物質係統呈現齣層次結構。
第二章論述自然界的係統演化。自然界不僅存在,而且演化。演化是不可逆變化,可導緻有序結構的破壞,也會導緻更加有序結構的産生。整個自然界是一個從無序到有序演化的過程,這一過程伴隨著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信息可以分為經典信息和量子信息。信息用以消除事物不確定性。一個係統中的信息量越大,信息熵減少越多,係統就越有序,組織化程度就越高。一個係統從無序走嚮有序的基本條件是: 係統必須是開放的,係統處於非平衡態,係統具有非綫性相互作用,係統具有隨機漲落因素。自然界的演化具有復雜性的特點。混沌是非綫性係統中存在的一種普遍現象,是自然界演化復雜性的錶現。復雜性錶現為非綫性、內在隨機性和開放性等形相,每一形相都反映瞭復雜性在某一方麵的本質性質,這些形相的整閤就是復雜性。馬剋思主義的自然觀吸收瞭曆史上多種自然觀的積極因素,形成瞭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它將指導我國走可持續發展之路,走生態文明的發展道路。
第三章論述馬剋思主義科學觀。科學具有經驗、理性和實踐的基本特徵。現代西方科學哲學傢對科學本質特徵從多維視角展開瞭研究,為我們認知馬剋思主義的科學觀提供瞭基本素養。邏輯實證主義主張,一切未能受到可觀察經驗驗證或不閤乎邏輯的分析命題的其他知識都是空洞無意義的。整體主義主張被檢驗對象以理論體係為單位,理論體係是由各種彼此間有某種約束關係的單個陳述所組成,另一方麵它又包括瞭知識整體中的不同成分而相對獨立於知識整體。證僞主義認為,如果一個假說要成為科學的一部分,它必須是可證僞的。曆史主義則主張科學的發展就是新舊範式的轉換或新綱領替代舊綱領的過程。建構主義認為,科學知識的獲得是科學傢根據現有的理論(原有知識)來建構科學知識。
第四章論述技術觀。技術錶現為作為客體的技術、作為知識的技術、作為活動的技術等多個方麵。技術是人類為瞭滿足自身的需要,在實踐活動中根據實踐經驗或科學原理所創造發明的各種手段和方式方法的總和。技術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技術的演化發展從其動力機製來看可分為社會需要導嚮型、科學理論導嚮型、現象發現導嚮型和日常改進型。技術演化的直接動力來自技術體係的內在矛盾。現代技術發展並不是綫性發展的,而是體現齣技術與科學的協同進化。
第五章論述工程觀。工程是現代文明、社會經濟運行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工程是指與生産實踐密切聯係、運用有關的科學知識和技術手段得以實現的活動。工程活動具有係統性、復雜性、特定的實現目標,工程是與環境相互影響的,工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包含不確定性與風險性。科學、技術與工程,既相互區彆,又密切相關、相互滲透。
第六章論述馬剋思主義科學方法論。演繹與歸納是人類認識事物的兩種基本的認知方法。歸納是由個彆到一般的推理方法。演繹是由一般到個彆的推理方法。二者既相區彆又相聯係,既對立又統一。唯物辯證法認為,為瞭正確地實現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由經驗上升到理論,然後再由理性迴到感性、由理論迴到實踐,達到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就必須自覺地掌握並運用唯物辯證的思維方法和工作方法。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科學解釋和預見。科學解釋與預見,從本質上講,兩者是一緻的,僅僅差彆一個時間因素。科學哲學傢亨普爾提齣瞭著名的 D�睳 解釋模型(演繹�猜稍蚪饈湍P�)與 I�睸 解釋模型(歸納�餐臣平饈湍P�)。本章還論述瞭問題猜想的創新思維方法。科學實踐的方法則包括科學觀察與科學實驗。觀察和實驗涉及觀察的理論負荷,以及觀察的客觀性等。
第七章論述技術方法論。本章討論瞭技術方法的一般研究,即技術認識的方法論基礎及技術研究的一般過程; 討論技術思維及其特點和技術活動的一般方法。人們在設計、製造各種人工物及其論證過程中,都貫穿瞭一係列技術解釋問題,技術解釋是理解技術及其認識論的一個基本問題。本章討論瞭技術規則的解釋與技術客體的解釋。
第八章論述工程方法論。工程方法就是為工程目標的實現提供相關“如何做”的技術,可分成特殊方法和一般方法。工程活動具有物理性和意嚮性雙重屬性。工程作為人類活動的産物,是由多個環節相互作用而建構成的一個係統。層次分析法、工程環境分析法、工程評估方法等是主要的工程係統方法。
第九章論述科學、技術與工程的社會關聯。本章論述瞭作為社會建製的科學、技術與工程,考察瞭科學共同體、技術共同體和工程共同體。科學、技術和工程既對社會産生瞭重大的影響,也對自身産生瞭深刻的作用,三者之間形成瞭內在的關聯,成為有機統一的社會性運作過程或係統。科學、技術和工程又在研究與發展(R&D;)活動中強化瞭它們之間的一體化運行。
第十章論述科技進步與社會發展。科學技術成為決定現代社會特點和走嚮的決定性力量,成為人類社會變遷的重要根源,也成為國傢和民族興盛的關鍵。社會推動科技發展,社會評價塑造著科技發展,社會也製約著科技的發展。科技與社會的良性互動與協調發展,反映在國傢與科技的關係上,就是科技興國與國興科技的統一。
第十一章論述科技與人文。科學技術是人猿揖彆的標誌,是人的社會進化的手段,是提高人的能力的基礎,是人的生存條件改善的依托。科學技術的發展關涉人的善與惡、人的尊嚴與人的自由。從文化形態上看,科學技術與人文之間形成瞭“兩種文化”的關係。在兩種文化的對話和討論中廣泛地達成瞭這樣一個共識,那就是反對將科學與人文完全分離和絕對對立起來,倡導兩種文化之間更加廣泛的對話、更加寬容的理解、更加融洽的閤作,走嚮科學與人文的融通,其最高境界就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閤。
第十二章論述工程的社會人文嚮度。工程的社會性一方麵體現為工程所具有的強大的社會功能,另一方麵體現為它是在社會中形成的。在當代工程中,科學與工程更為緊密地整閤,工程與科技的關係也呈現齣一個曆史的發展過程。工程作為人的社會性建造活動,也是為人而進行的建造活動,工程的價值和意義就在於滿足人的需要、為人服務,工程從多方麵、多維度成為人的一種存在方式,由此形成瞭工程的人文指嚮,産生瞭工程的倫理和人文教育問題。
第十三章論述中國馬剋思主義的科學技術思想。毛澤東號召嚮科學進軍、開展群眾性的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運動,倡導自力更生與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建立宏大的工人階級科學技術隊伍。鄧小平明確提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尊重知識、尊重人纔,發展高科技,實現産業化; 推進科技體製改革。江澤民提齣科學技術是先進生産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誌; 重視和關心科學技術人纔; 關注科學技術倫理問題。鬍錦濤著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傢; 加強科學技術人纔隊伍建設,實施人纔強國戰略; 重視科學技術和環境的和諧發展; 選擇重點領域實現跨越式發展; 大力發展民生科學技術。
第十四章論述中國馬剋思主義科學技術觀的內容與特徵。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鬍錦濤、習近平的科學技術思想是在各自不同的時代背景下進行社會建設和發展科學技術的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毛澤東開創瞭馬剋思主義科學技術觀中國化的理論先河; 鄧小平為中國馬剋思主義科學技術觀奠定瞭堅實的理論基礎;江澤民、鬍錦濤、習近平推進和豐富瞭中國馬剋思主義科學技術觀,並對哲學社會科學有瞭更深入的認識。中國馬剋思主義科學技術觀具有時代性、實踐性、科學性、創新性、自主性、人本性等基本特徵。
第十五章論述創新型國傢建設。創新型國傢是指把科技創新作為國傢發展基本戰略,大幅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形成日益強大的競爭優勢,從而在國際社會中保持強大競爭力的國傢。創新型國傢有四個基本特徵: 一是科技進步貢獻率較高; 二是創新投入高; 三是自主創新能力強; 四是創新産齣高。産業創新是獲得競爭性産業優勢的基礎。産業創新需要以技術為基礎,在産業發展中起關鍵作用的是核心技術。建設創新型國傢的根本目標是提高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傢的總體戰略方針是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建設創新型國傢的戰略對策是建設科學、閤理的製度和政策體係; 深化科學技術體製改革; 培養造就富有創新精神的人纔隊伍; 發展創新文化,培育全社會的創新精神。
每一章都有閱讀文獻和相應的思考題。
最後在附錄中,給齣常見的邏輯符號、真值錶與推理。這也是考慮到我國的大部分學校中,不重視現代邏輯教育。邏輯思維不僅是自然科學工作者需要的,而且也是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所必需的,作為一位碩士研究生,掌握基本的邏輯思維,也是極為必要的。事實上,現代西方科學之所以能夠興起,有一個重要的邏輯因素。
我們希望這本教材有特點,真正能成為一本碩士研究生使用的教材或參考資料,有助於研究生提高哲學理論水平,改進思維方式,塑造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我們知道,盡管做瞭許多努力,但還會有許多不成熟之處,懇請各位同仁和研究生批評指正,以便我們對本書不斷修訂和完善。
吳國林
201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