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holder

中国期刊史:第一卷(1815-1911)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中国期刊史:第一卷(1815-1911)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中国期刊史:第一卷(1815-1911)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刘兰肖,石峰 编

下载链接在页面底部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05-01

商品介绍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7242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1890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9
字数:4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国期刊史:第一卷(1815-1911)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相关书籍





书籍描述

内容简介

  我国中文期刊出现已经有近200年历史。200年来,期刊媒体在民族意识觉醒、社会变革进步、文化科学发展以及推出优秀精神产品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为了总结期刊业的发展规律,探讨中国特色期刊业发展之路,中国期刊协会经过充分酝酿,决定组织出版一部诊断科学、史料详实的《中国期刊史》。
  《中国期刊史:第一卷(1815-1911)》为《中国期刊史》之第一卷,作者在广泛搜罗各种史料的基础上,作者把研究时段定位于1815年至1911年的晚清这一重要社会转型时期,以期刊与近代社会、思想、文化关系的历史演化轨迹为主线,按照时序将社会思潮、文化思潮与期刊的兴衰及传播效果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作者探询了中国近代期刊的产生、发展脉络、类型、清政府对期刊业的管理模式、期刊与近代中国社会的互动等。

作者简介

  刘兰肖,河北省唐县人。编审,历史学博士,新闻学博上后。主要从事新闻史、出版史、出版学、出版文化、新闻出版宏观管理等方面研究。已出版《晚清报刊与近代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魏源评传》(合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中国出版通史清代卷》(合著,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年)、《新闻出版业改革开放二十年》(合著,人民出版社2009年)等专著,发表论文60余篇。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期刊出版时代的开启
第一节 晚清期刊出版的社会背景
第二节 晚清期刊观念的嬗变
第三节 晚清期刊出版的阶段性特征

第二章 传教士与近代中文期刊的创办
第一节 海禁开放后社会环境的转变
第二节 传教士中文期刊的发展
第三节 传教士中文期刊的传播效果

第三章 国人自办近代期刊的高潮
第一节 维新运动与《时务报》等政论期刊
第二节 新学兴起与各类专业期刊的萌芽
第三节 社会启蒙与通俗性期刊的创办

第四章 庚子事变后期刊的鲜明办刊宗旨
第一节 政论期刊的成熟与辉煌
第二节 海外留学生创办的各类期刊

第五章 庚子事变后期刊的专业化知识传播
第一节 早期学术期刊与近代学术体系的建立
第二节 早期科技期刊和近代科技知识的传播
第三节 早期国学期刊与传统文化坚守

第六章 庚子事变后期刊的大众化读者定位
第一节 早期文学期刊的办刊路线
第二节 风行一时的白话报刊

第七章 图画期刊的发展
第一节 早期图画期刊的萌芽
第二节 《点石斋画报》与图画期刊的发展
第三节 早期图画期刊的繁荣

第八章 外文及民族文字期刊
第一节 早期在华外文期刊
第二节 早期少数民族文字期刊

第九章 晚清的期刊编辑思想
第一节 早期维新人士的办刊实践及理论探索
第二节 梁启超的期刊编辑思想
第三节 出版企业职业期刊人的编辑思想

第十章 晚清的期刊出版行业
第一节 期刊出版市场的形成
第二节 办刊主体的多元化
第三节 期刊发行传播网络的构建

第十一章 晚清的期刊管制
第一节 各级官报的创办
第二节 出版立法与期刊管制

第十二章 晚清的期刊与社会变迁
第一节 媒体力量的觉醒
第二节 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第三节 社会转型的记录

后记

精彩书摘

  《中国期刊史:第一卷(1815-1911)》:
  一、政治变革渐次推进
  鸦片战争之后数十年间,列强一次又一次破门而人,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掠夺、侵凌和浸染的旋涡。与此同时,社会内部危机加剧,各地农民起义汇成强大的洪流,以前所未有的气势打乱了清朝的统治秩序。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冲击下,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也日趋激烈。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朝苟且偷安的局面无法维持,以奕新、李鸿章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改革意识的洋务派官僚,在同西方打交道的过程中,感觉到中国正在经历着“千古变局”,意识到中国的“长远之患在西人”。①他们以“自强”为目的,主张学习西方长技以抵御侵略,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矛盾中为清政府寻求新的出路。洋务派的崛起,标志着清廷权力结构开始转变,也标志着近代化推进力量的出现。在变法自强的共识之下,洋务派发起的洋务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化首开其端的事业,不仅给近代中国留下了诸如近代工业、近代教育、近代军队等实绩,更促进了国人观念开始由传统到近代的转变,从而推动了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的近代化转型。
  19世纪90年代,洋务派经营的近代化事业遇到了严重挑战。经过明治维新而渐趋富强的日本,逐步废除了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1894年,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这场战争使洋务派苦心经营三十余载的洋务事业毁于一旦,丧师、赔款、割地,损失之重超过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敌入侵之总和。在战争的硝烟中,中国人看到了中日两国不同政治制度之间的差距,提出了改革封建专制制度,实行明治维新式改革的客观要求;而战后日渐形成的列强瓜分之局,又使中国人不得不面对迫在眉睫的亡国灭种之祸。在此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新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求仿效西方和日本的模式,通过改革政治体制达到救亡图强的目的。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采纳康、梁等维新派的主张,发布一系列变法令,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等等。但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守旧势力发动政变,镇压了戊戌变法,并利用义和团“扶清灭洋”向各国宣战,失败后又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把中华民族推向濒于灭顶的绝境。
  在严峻的形势逼迫下,清朝统治者终于认识到传统的体制和统治方式已完全不能适应新的局势。1901年1月,慈禧太后在逃难途中颁发上谕,宣示“改弦更张”,实行新政。清末新政从本质上说是传统政治体系内部的一次自我调节,不仅未能带来民族的振兴,反而造成了一个“洋人的朝廷”。但值得注意的是,清末新政作为政治改革的前奏,使中央政权体制初步改观。其中,商部的设立,教育的更新,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外务部的改设,适应了日益频繁的国际交往和外交近代化的需要;新式学堂的兴办和选派留学生出国游学,造就了一代新式知识分子,使之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新生力量。由此,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开始偏离数千年固有的发展轨道,走向一个新的历程。
  ……

前言/序言

  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期刊在我国的产生,有其悠久的思想传统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从思想传统来看,以经世致用为核心的儒家文化,为近代期刊的生长提供了深厚土壤。自西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以后,尽管不同的朝代对于社会的主导思想流派有所变化或侧重,但儒家学说始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理念得到了充分的阐发和传播,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以积极人世的心态,关注民生疾苦、国家命运和社会前途,引导和启迪后世知识分子在现实世界中建功立业。在内圣外王的经世致用思想影响下,历代中国知识分子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哲学内化为自己的人生追求,以不同的方式实践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历代设立言官的监察制度以及科举考试和选拔制度的逐步完善,也为知识分子实现其政治理想提供了体制的路径。由此,形成了重视立言、致力教化、崇尚清议的三大思想传统,为近代期刊在中国落地开花奠定了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
  一是重视立言。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叔孙豹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①这“三不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深为后世推崇。特别是对于“立言”的追求,更左右了历代士大夫的人生方向。他们往往通过著书立说,“文以载道”,表达忧围忧民之现实关怀和对儒家仁政理想的不懈追求。他们都把“文”作为阐释“道”的途径。近代期刊的出现,让追求“三不朽”人生价值的新式知识分子看到了“立言”的新渠道新载体,从而对这一新传播形态产生心理认同。例如,王韬创立《循环日报》时,其高标的宗旨,正是“日报立言,义切尊王,纪事载笔,情殷敌忾,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区区素志,如是而已”。①
  二是致力教化。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在继承和发扬西周以来礼制原则和道德思想的基础上,积极倡导以“礼”“德”治国教民,强调“克己复礼”以达到“仁”的最高道德境界,通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达到“明人伦”的目的,从而创立了儒家“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以“德”“礼”为核心内容、以“明人伦”为基本出发点的“以教辅政”思想。《苟子·王制》提出“论礼乐,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的主张;《礼记·学记》把教化的作用概括为十六个字:“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特别是西汉以来,儒家思想教化的主张更被统治者所接受,嗣后历代都“莫不以教化为大务”。②随着教化的实践不断深入,教化的形式逐渐丰富,教化的意义也深入人心。从钟鸣鼎食之家到引车卖浆者流,教化对塑造人们的性格和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成就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深受传统教化思想影响的中国近代新式知识分子,对于期刊的接纳,也源于对期刊传播知识、教化万民这一功能的认识。王韬认为,新报可以移风易俗,“辅教化之不及”,“乡里小民不知法律,子诟其父,妇谇其姑,甚或骨肉乖离,友朋相诈,诪张为幻,寡廉鲜耻,而新报得据所闻,传语遐迩,俾其知所愧悔,似亦胜似闾胥之觥挞矣”。③梁启超在创办《新民丛报》时,在对《新民丛报》的宗旨和办报方针的论述中指出:“本报取《大学》‘新民’之义,以为欲渐新我国,当先维新我民,中国之所以不振,由于公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故本报专对此病而药治之,务采合中西道德以为德育之方针,广罗政学理论以为智育之原本。”

中国期刊史:第一卷(1815-1911)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中国期刊史:第一卷(1815-1911)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

中国期刊史:第一卷(1815-1911) pdf 下载 mobi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中国期刊史:第一卷(1815-1911)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中国期刊史:第一卷(1815-1911)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读者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中国期刊史:第一卷(1815-1911)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中国期刊史:第一卷(1815-1911)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书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