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收录的论文,主要是参会代表特别是工作室成员围绕“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这一主题进行研究的初步成果。
作者简介
艾四林,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马克思主义学科评审组成员,教育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教学研究。出版《艾四林论文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哈贝马斯》、《民主、正义与全球化》等著作,《伦理学与价值论的基本问题》等译著,主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丛书》等多种。是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人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教学团队带头人。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多项教学科研奖励,并获“宝钢优秀教师奖”等多项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目录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人才培养根本
全球化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以“三个强化”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始终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方向
高校思想政治理沦课教师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时代构建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主体的“交互性”和“多维性”探论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选择
以问题为导向的“三三制”协同育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文化自觉视域下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取势、明道、优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改进与加强
协同写好“课程思政”这篇大文章
非必修课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初探
浅析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大学生主体性的哲学基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探索
“移动课堂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路径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班教学为例
论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高度融合的三个维度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模式构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设计探索与实践
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刍议
警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过度”创新
泛娱乐化背景下重拾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四个讲清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着力点
互补与综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团队建设的模式创新
以“四个自信”为主线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探析
以“核心课程”建设为牵引提升“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教学水平
如何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精品课程“精”的内涵
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接受机制的构建
“微文化”传播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与对策分析
“互联网+”环境下应用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
后记
精彩书摘
《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
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为做好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是指导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而言,学习《意见》精神,就要积极理解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挖掘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对于发展思政工作的重要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正在走向世界舞台,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走向世界舞台的起点
沃勒斯坦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夕就断言,资本主义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阶段正在走向终结,世界范围内的劳工运动呼吁另一种全球化。从政治局面看,新自由主义全球化非常成功,但经济层面实乏建树,因此保护主义终将回归。根据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社会化大生产与社会主义理论具有根本的一致性。因此,当全球化的舵盘转人中国手中时,正是证明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候。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当时主要用于反映“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之意。这一理念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总体布局中迅速充实,上升为中国国家对外战略的顶层设计。在世界格局正在经历冷战结束以来最为重大、深刻调整的关头,这一理念正在展示出新一代世界秩序重塑的领导力。从这一理念出发,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正在赢得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人类共同体”概念正是这个大变革时代重要的理论创新,对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二、机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突出重围的战略窗口
1.“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的发展
马克思对人类一体性的命运具有深刻的见解。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主义原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代表性著作中,针对大工业的历史作用,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世界历史”理论。针对资产阶级的历史意义,马克思指出,正是在不断克服封建生产的分散性、等级性的过程中,资本主义实现了自身的进步。正是由于采用了机器生产和广泛的分工,现代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在论及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时,马克思指出必须克服“狭隘地域性”。狭隘的地域性代表了封建式和各种前现代的生活方式,这种方式“会依然处于地方的、笼罩着迷信气氛的‘状态’”。基于马克思的这些思想,一些理论家将“世界历史”思想等同于“全球化”,用前者论证后者的合理性,从而削弱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对立。另一些理论家则倾向于否认这种一致性,从而为批判自由主义留下空间。在新自由主义主导的全球化框架下,这种批判性澄清的施展空间十分有限。除了其他的因素外,社会主义全球化方案的缺位是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毕竟二十世纪的历史进程超出了马克思当时对资本主义的设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是第一个由社会主义国家提出的全球化观念,
……
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