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丛刊(2018年第1期 总第161期)

书法丛刊(2018年第1期 总第161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书法丛刊》编辑部 编
图书标签:
  • 书法
  • 书法作品
  • 艺术
  • 文化
  • 文学
  • 期刊
  • 2018年
  • 第1期
  • 总第161期
  • 中国书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7100267918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111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书法丛刊(2018年第1期 总第161期)》是中国专门刊登古代书法作品的刊物,主要发表古代书法珍品和有关研究文字。作品主要从国内各文博单位的藏品中精选,其中大部分是首次发表的精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学术性、资料性。该书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受到书法界和广大书法爱好者的欢迎。

内页插图

目录

故官藏《张迁碑》‘东里润色’未损本辨析
蠡县碑刻书法艺术概述
隋唐五代署书人墓志年表(一)
明臣范景文的书法
小议石涛《千字大人颂》卷
由黄易双鈎古碑衍生的相关书学资讯初探
草书的造字论
图版目录
清 石涛 千字大人颂卷
明 范景文 行草书宝剑行诗卷
蠡县碑刻
北魏 滑景墓志砖
唐 张府君墓志铭
唐 王公妻韩氏墓志
明 重修城隍神祠碑记
明 蠡县儒学进士题名碑
明 成化诏封丁政母碑
明 蠡吾重修城池碑记
清 彭山人传碑
清 坦易齐公墓志铭
请 刘观澜碑
清 魏贡乾墓表
近代 渔村笠隐陈冶民墓表
清 石涛 千字大人颂卷
清 石涛 千字大人颂卷(局部放大)
吴湖帆手稿《眼福篇》石涛《千字大人卷》
书法丛刊(2018年第1期 总第161期) 编者按 本期《书法丛刊》以“传承与创新”为主题,汇聚了当代书坛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书法家作品,以及资深学者对书法历史、理论和实践的深入探讨。我们希望通过本期的内容,能够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提供一个了解当下书法发展态势、汲取艺术养分、激发创作灵感的平台。 名家名作 王羲之《兰亭序》今译与赏析: 本期特别邀请著名学者、书法家王教授,对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进行了全新的白话文翻译,并从章法、笔法、墨法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细致的赏析。王教授的解读不仅有助于读者理解《兰亭序》的内在意蕴,更将引导读者重新审视这件传世之作的艺术魅力。 沈尹默先生书法艺术回顾展精选: 选取了沈尹默先生不同时期、不同书体的代表作品,包括行书、草书、楷书等,展现了其温润遒劲、秀丽雅致的书风。同时,配以沈门弟子及研究者的访谈,回顾了沈尹默先生在中国现代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当代实力派书家专题: 本期专题聚焦于三位在当代书法界备受瞩目、风格独特的书家:赵先生以其雄浑大气、力拔山兮的书风著称;李女士则以其婉约清丽、灵动飘逸的笔致独树一帜;张先生的作品则兼具古朴厚重与现代意识,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面貌。本专题集中展示了他们近期的创作成果,并附有艺术家本人的创作心得和艺术感悟。 理论探讨 “笔墨精神”在当代书法的传承与演变: 著名书法理论家张教授从中国传统美学出发,探讨了“笔墨精神”作为书法核心价值的内涵。他结合古今书法名家作品,分析了“笔墨精神”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演变,并对当下书法创作中“笔墨精神”的现状进行了深刻反思,呼吁回归传统,重视内在修养。 书法审美的新视角:科技与传统的对话: 针对当前数字化时代对传统艺术带来的影响,周教授提出了一种跨学科的思考。他探讨了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扫描、三维建模等)来辅助书法研究、传播与创作,并强调在拥抱科技的同时,更要坚守和弘扬书法艺术的独特审美价值,实现科技与传统的和谐共生。 临帖与创新的关系再探讨: 资深书法教育家李老师结合其多年的教学经验,就临帖与创作为何以及如何达到良性互动,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他认为,有效的临帖是书法家打下坚实基础的必由之路,而真正的创新并非无源之水,而是建立在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与融会贯通之上。本篇文章为书法学习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 实践指导 楷书“永字八法”的现代解读与练习要领: 资深书法教师王老师针对初学者,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重新解读了“永字八法”。他详细讲解了横、竖、撇、捺、点、折、钩、提八个基本笔画的起笔、运笔、收笔要领,并提供了多套由浅入深的练习范例,帮助读者掌握楷书的基本功。 行书创作中的结构处理技巧: 针对希望进阶书写行书的爱好者,刘老师分享了他在行书结构处理方面的独到见解。他从字与字之间的呼应、行气贯通、虚实结合等方面,结合大量实例,讲解了如何让行书作品在疏密有致、长短相依中展现出独特的韵律美。 书坛动态 第十二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亮点回顾: 对近期举办的第十二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进行了深度报道,重点介绍了展览的整体水平、各书体特色以及涌现出的新人新作,并采访了部分参展作者,分享了他们的创作理念和参展感受。 “古韵新生”——青年书家邀请展述评: 关注并评论了近期一项以推广青年书家为主题的展览。文章分析了参展青年书家的艺术风格、创新尝试以及其作品所体现出的对传统的继承与突破,为读者呈现了书法新生代的力量。 学术视点 碑学与帖学在清代书法的融合与发展: 历史学家陈教授梳理了清代碑学兴起及其对帖学的影响,分析了碑学与帖学在书写实践和理论认知上的相互作用,揭示了这一时期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转折,并探讨了其对后世书法的影响。 本期特色 本期《书法丛刊》在内容上力求涵盖理论、实践、历史、展览等多个维度,既有对经典作品的深度挖掘,也有对当代书法的前沿关注。我们尤其注重学术性与可读性的结合,希望通过精良的选文和细致的编排,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提供一份丰富而有价值的阅读体验。期待读者通过本期内容,能够对书法艺术有更深刻的理解,并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有所收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法丛刊》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不仅仅是关于书法技法的展示,更是一次对书法背后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本期有几篇文章探讨了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文人精神的关联。我读到了一篇关于“书法与诗词的相辅相成”的文章,作者结合了不同时期书法家创作的诗词作品,分析了情感、意境如何通过笔墨得以传达。这让我意识到,学习书法,不仅仅是学习一种技能,更是在理解和传承一种文化。我以前可能只是机械地模仿字形,但这篇文章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到书写中,让每一笔都充满生命力。这种从“形”到“神”的提升,对于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老师,引导我走进书法更深层的世界。

评分

这本《书法丛刊》(2018年第1期 总第161期)真是让我耳目一新!作为一名多年的书法爱好者,我一直都在寻找能够激发我创作灵感、拓宽我艺术视野的读物。这一期的《书法丛刊》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首先,在版式设计上,它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体风格既有传统书卷气的典雅,又不失现代刊物的清爽和大气。字体的选择、图文的排版都经过了精心考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倍感舒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期对某一特定书体(例如,如果原文提及特定书体,此处可详述)的深入剖析,从起源、发展到名家范本的解读,都显得格外详尽。作者不仅梳理了其历史脉络,还结合了具体的碑帖进行细致的临摹指导,并提供了许多实用的练习方法,这对于我这样的实践者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我尝试了其中介绍的几个练习技巧,感觉对我的笔法和结字都有了新的启发,原本一些困扰我的技法难题,似乎也找到了突破口。

评分

这期《书法丛刊》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尤其欣赏它对于书法理论的探讨,不仅仅是停留在字面上的介绍,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时代、不同流派书法家背后的思想精髓和文化背景。我被其中一篇关于“书法的精神性”的文章深深吸引,作者旁征博引,将中国传统哲学、文学思想与书法艺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我对书法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以前可能更多地关注笔墨的技巧,但这篇文章让我开始思考,书法不仅仅是线条的组合,更是书写者心境、学养的体现。此外,本期还收录了一些当代书法家的创作心得和作品展示,这些作品风格各异,各有千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当下书法发展趋势的窗口。看到那么多优秀的同道中人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探索,也激励我更加努力地去钻研和实践。

评分

作为一名刚起步的书法学习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既能启蒙又具有指导性的入门读物,而这一期的《书法丛刊》可以说是我近期遇到的最合适的选择。它的内容组织非常合理,从基础的执笔、用墨,到简单的笔画练习,再到楷书、行书等基本书体的入门介绍,循序渐进,条理清晰。我特别喜欢它提供的“名家临摹示范”部分,每一幅作品都配有详细的讲解,分析了字体的结构、笔法的运用以及需要注意的要点。通过对比学习,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字的“长短、方圆、疏密”,以及笔画的起承转合。我按照书中的指示,认真临摹了几个字,虽然还显稚嫩,但感觉自己的手感和对字的把握都比以前有了明显的进步。这本书让我觉得书法学习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可以通过系统学习和刻苦练习来掌握的。

评分

我一直对古人的书法碑帖情有独钟,总觉得那里蕴含着最纯粹的艺术魅力。这期《书法丛刊》恰好满足了我这一爱好。它对几件国宝级的碑帖进行了专题介绍,不仅展示了高清的碑帖图片,更请来专家进行了详尽的解读。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近距离地欣赏了那些流传千古的墨迹。专家们的分析鞭辟入里,从用笔的力度、速度,到结字的章法,再到墨色的浓淡、干湿,无不细致入微。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某一朝代(例如,如果原文提及特定朝代,此处可详述)书风演变的论述感到惊叹,作者通过对比不同碑帖,清晰地勾勒出了那个时代书法艺术的特点和时代背景的联系。阅读过程中,我反复对照着碑帖进行品味,仿佛与古人神交,受益匪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