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手册是在前5版手册的基础上吸收并总结了国内外机械工程设计领域中的新标准、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新技术、新产品、新设计理论与方法,并配合我国创新驱动战略的需求撰写而成的。本版手册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常规设计、机电一体化设计、机电系统控制、现代设计与创新设计方法及其应用等内容,具有体系新颖、内容现代、凸显创新、系统全面、信息量大、实用可靠及简明便查等特点。
本版手册分为7卷55篇,内容有:机械设计基础资料、机械零部件设计(连接、紧固与传动)、机械零部件设计(轴系、支承与其他)、流体传动与控制、机电一体化与控制技术、现代设计与创新设计等。
本卷为第1卷,主要内容有:常用设计资料和数据,机械制图与机械零部件精度设计、机械工程材料、机械零部件结构设计等。
本版手册可供从事机械设计、制造、维修及相关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工具书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的相关专业师生使用和参考。
目录
第1篇 常用设计资料和数据
第1章 常用符号和数据
1 常用符号1-3
1.1 常用字母1-3
1.2 国内和国外部分标准代号1-4
1.3 数学符号1-5
1.4 化学元素符号1-9
2 常用数据表1-10
2.1 金属硬度与强度换算1-10
2.2 常用材料的物理性能1-21
2.3 常用材料及物体的摩擦因数1-25
2.4 机械传动效率的概略值1-28
2.5 常用物理量常数1-29
3 优先数和优先数系1-29
3.1 术语与定义1-30
3.1.1 优先数系1-30
3.1.2 系列代号1-31
3.2 系列的种类1-31
3.3 优先数的计算与序号 N的运用1-33
3.4 系列选择原则1-33
3.5 优先数和优先数系的应用示例1-34
第2章 计量单位和单位换算
1 国际单位制(SI)单位1-37
2 可与国际单位制单位并用的我国法定计量单位1-38
3 常用物理量符号及其法定单位1-39
4 计量单位换算1-41
第3章 常用数数公式
1 代数1-43
1.1 二项式公式、多项式公式和因式分解1-43
1.1.1 二项式公式1-43
1.1.2 多项式公式1-43
1.1.3 因式分解1-43
1.2 指数和根式1-43
1.2.1 指数1-43
1.2.2 根式1-43
1.3 对数1-43
1.3.1 运算法则1-43
1.3.2 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1-44
1.4 不等式1-44
1.4.1 代数不等式1-44
1.4.2 三角不等式1-44
1.4.3 含有指数、对数的不等式1-44
1.5 代数方程1-44
1.5.1 一元方程的解1-44
1.5.2 一次方程组的解1-45
1.6 级数1-45
1.6.1 等差级数1-45
1.6.2 等比级数1-45
1.6.3 一些级数的前 n项和1-45
1.6.4 一些特殊级数的和1-45
1.6.5 二项级数1-45
1.6.6 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1-46
1.6.7 三角函数和反三角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1-46
1.6.8 双曲函数和反双曲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1-46
1.7 复数和傅里叶级数1-47
1.7.1 复数1-47
1.7.2 傅里叶级数1-47
1.8 行列式和矩阵1-48
1.8.1 行列式1-48
1.8.2 行列式的性质1-49
1.8.3 矩阵1-49
1.8.4 矩阵的运算1-51
1.8.5 初等变换、初等方阵及其关系1-52
1.8.6 等价矩阵和矩阵的秩1-54
1.8.7 分块矩阵1-54
1.9 线性方程组1-55
1.9.1 线性方程组的基本概念1-55
1.9.2 线性方程组解的判定1-55
1.9.3 线性方程组求解的消元法1-55
2 三角函数与双曲函数1-56
2.1 三角函数1-56
2.1.1 三角函数间的关系1-56
2.1.2 和差角公式1-56
2.1.3 和差化积公式1-56
2.1.4 积化和差公式1-56
2.1.5 倍角公式1-56
2.1.6 半角公式1-57
2.1.7 正弦和余弦的幂1-57
2.1.8 三角形1-57
2.2 反三角函数间的关系1-57
2.3 双曲函数1-58
2.3.1 双曲函数间的关系1-58
2.3.2 反双曲函数的对数表达式1-58
2.3.3 双曲函数和三角函数的关系1-58
3 平面曲线与空间图形1-58
3.1 坐标系及坐标变换1-58
3.2 常用曲线1-59
3.3 立体图形计算公式1-64
4 微分1-66
4.1 特殊极限值1-66
4.2 导数1-67
4.2.1 导数符号1-67
4.2.2 求导法则1-67
4.2.3 基本导数公式1-67
4.2.4 简单函数的高阶导数公式1-68
4.3 泰勒公式和马克劳林公式1-68
4.4 曲线形状的导数特征1-68
4.5 曲率和曲率中心1-70
4.6 曲线的切线和法线1-70
5 积分1-70
5.1 不定积分1-70
5.1.1 不定积分法则1-70
5.1.2 常用换元积分法1-70
5.1.3 基本积分公式1-70
5.1.4 有理函数的积分1-71
5.1.5 无理函数的积分1-72
5.1.6 超越函数的积分1-73
5.2定积分和反常积分1-75
5.2.1 定积分一般公式1-75
5.2.2 反常积分1-76
5.2.3 重要定积分和反常积分公式1-76
6 常微分方程1-77
6.1 一阶常微分方程1-77
6.2 二阶常微分方程1-80
7 拉普拉斯变换1-82
7.1 拉普拉斯变换及逆变换1-82
7.2 拉普拉斯变换的性质1-82
7.3 拉普拉斯变换表1-82
7.4 拉普拉斯逆变换表1-84
7.5 拉普拉斯变换的应用1-85
7.5.1 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的定解问题1-85
7.5.2 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1-85
8Z变换1-86
8.1Z变换及逆变换1-86
8.2Z变换的性质1-86
8.3Z变换表1-86
8.4Z逆变换表1-89
第4章 常用力学公式
1 静力学基本公式1-91
2 运动学基本公式1-95
3 动力学基本公式1-99
4 点的应力、应变状态分析和强度理论1-108
5 平面图形几何性质的计算公式1-112
6 杆件的强度和刚度计算公式1-119
7 杆系结构的内力、应力和位移计算公式1-144
8 薄板小挠度弯曲时的应力与位移计算公式(线弹性范围)1-147
9 薄壳的内力与位移计算公式(线弹性范围)1-156
10 厚壳的应力、位移计算公式和强度设计公式1-164
11 旋转圆筒和旋转圆盘的应力和位移计算公式1-165
12 接触问题的应力、位移计算公式和强度计算1-167
12.1 接触面上的应力和位移的计算公式1-167 12.2 接触强度计算1-171
13 构件的稳定性计算公式1-173
14 静态应变测量计算公式1-185
参考文献 1-189
第2篇 机械制图与机械零部件精度设计
第1章 机械制图
1 概述2-3
2 通用性规定2-4
2.1 图纸幅面和格式2-4
2.1.1 图纸幅面2-4
2.1.2 图纸边框格式及尺寸2-5
2.1.3 图幅分区及对中符号、方向符号2-5
2.2 标题栏及明细栏2-6
2.2.1 标题栏的放置位置、格式和尺寸2-6
2.2.2 明细栏的格式2-6
2.3 比例2-8
2.3.1 术语和定义2-8
2.3.2 比例系列2-8
2.3.3 比例的标注方法2-8
2.4 字体及其在CAD制图中的规定2-8
2.4.1 字体的基本要求2-8
2.4.2 字体示例2-9
2.4.3 CAD制图中字体的要求2-9
2.5 图线画法及其在CAD制图中的规定2-10
2.5.1 图线的术语和定义2-10
2.5.2 图线的宽度、形式和应用2-10
2.5.3 图线画法2-15
2.5.4 CAD制图中图线的结构2-15
2.5.5 指引线和基准线的基本规定2-15
2.6 剖面区域表示法2-19
2.6.1 常用的金属材料剖面区的剖面或截面表示法2-19
2.6.2 特殊材料的表示2-19
3 图样画法2-19
3.1 第一角投影法和第三角投影法2-19
3.2 视图2-22
3.2.1 视图选择2-22
3.2.2 视图分类和画法2-23
3.2.3 视图的其他表示法2-24
3.3 剖视图和断面图2-27
3.3.1 剖视图2-27
3.3.2 断面图2-32
3.4 简化画法和规定画法2-34
3.4.1 简化画法2-34
3.4.2 规定画法2-38
3.5 尺寸标注2-39
3.5.1 基本规则2-39
3.5.2 尺寸注法的一般规定2-40
3.5.3 简化注法2-45
3.6 尺寸公差与配合注法2-49
3.6.1 公差与配合的一般标注2-49
3.6.2 配制配合的标注2-51
3.7 装配图中零部件序号及其编排方法2-52
3.7.1 序号及编排方法2-52
3.7.2 装配图中序号编排的基本要求2-53
3.8 轴测图2-53
3.8.1 轴测投影基本概念2-53
3.8.2 绘制轴测图的基本方法2-54
3.9 常见结构(螺纹、花键、中心孔)表示法2-57
3.9.1 螺纹表示法2-57
3.9.2 花键表示法2-60
3.9.3 中心孔表示法2-62
3.10 常用件(螺纹紧固件、齿轮、弹簧、滚动轴承、动密封圈)表示法2-63
3.10.1 带螺纹的紧固件的表示法2-63
3.10.2 齿轮表示法2-65
3.10.3 弹簧表示法2-69
3.10.4 滚动轴承表示法2-73
3.10.5 动密封圈表示法2-78
第2章 极限、配合与公差
1 极限与配合2-84
1.1 极限与配合标准的主要内容2-84
1.1.1 术语和定义2-84
1.1.2 标准公差2-87
1.1.3 基本偏差2-88
1.1.4 公差带2-94
1.1.5 配合2-94
1.1.6 公差带和配合的选择2-95
1.2 标准公差与配合的选用2-147
1.2.1 标准公差的选用2-147
1.2.2 配合的选用2-149
2 线性和角度尺寸的一般公差2-154
2.1 线性和角度尺寸一般公差的目录概念和应用2-154
2.2 一般公差的公差等级和极限偏差2-154
3 圆锥公差与配合2-155
3.1 圆锥的锥度与锥角系列2-155
3.1.1 术语和定义2-155
3.1.2 锥度与锥角系列2-155
3.1.3 应用说明2-156
3.2 圆锥公差2-157
3.2.1 术语和定义2-157
3.2.2 圆锥公差的项目和给定方法2-158
3.2.3 圆锥公差数值2-158
3.2.4 应用说明2-158
3.3 圆锥配合2-161
3.3.1 圆锥配合的形式2-161
3.3.2 术语和定义2-161
3.3.3 圆锥配合的一般规定2-162
3.3.4 应用说明2-162
4 光滑工件尺寸的检验2-167
4.1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光滑工件尺寸的检验标准(GB/T 3177—2009)的主要内容2-167
4.1.1 验收原则2-167
4.1.2 验收方法的基础2-167
4.1.3 标准温度2-167
4.1.4 验收极限2-167
4.1.5 计量器具的选择2-169
4.1.6 仲裁2-169
4.2 应用说明2-169
4.2.1 适用范围2-169
4.2.2 验收原则和验收极限2-169
4.2.3 计量器具的选择说明2-169
第3章 几何公差 1 概述2-170
1.1 零件的几何特性2-170
1.2 几何公差标准及对应的ISO标准2-170
2 几何公差的术语、定义或解释2-171
2.1 几何公差要素类的术语及其定义或解释2-171
2.2 基准和基准体系术语定义2-175
3 几何公差的符号与标注2-176
3.1 几何公差标注的基本原则2-176
3.2 几何公差的分类、几何特征、符号及附加符号2-177
3.3 几何公差标注方法2-177
3.4 公差带标注的规定2-180
3.5 废止的标注方法2-183
4 几何公差的公差带定义、标注解释2-185
5 延伸公差带的含义及标注2-198
6 几何公差的公差值2-200
6.1 未注公差值2-200
6.1.1 未注公差值的基本概念2-200
6.1.2 采用未注公差值的优点2-200
6.1.3 未注公差值的规定2-201
6.1.4 未注公差值在图样上的表示方法2-202
6.1.5 未注公差值的测量2-202
6.1.6 未注公差值的应用要点2-202
6.1.7 综合示例2-203
6.2 几何公差注出公差值2-204
6.2.1 注出公差值的选用原则2-204
6.2.2 注出公差值数系表2-204
6.2.3 常用的加工方法可达到的几何公差等级(仅供参考)2-209
7 公差原则2-209
7.1 独立原则2-210
7.2 包容要求2-211
7.3 最大实体要求2-212
7.4 最小实体要求2-220
7.5 可逆要求2-223
7.6 公差原则的综合分析与选用2-225
8 综合示例2-226
第4章 表面结构
1 概述2-233
1.1 基本概念2-233
1.2 国家标准与对应的ISO标准2-234
2 术语及定义2-235
2.1 一般术语及定义2-235
2.2 几何参数术语及定义2-237
2.3 表面轮廓参数术语及定义2-238
2.4 GB/T 3505新、旧标准的区别2-242
3 表面粗糙度2-242
3.1 表面粗糙度对机械零件及设备功能的影响2-242
3.1.1 对机械零件的影响2-242
3.1.2 对机械设备功能的影响2-243
3.2 表面粗糙度数值及其选用原则2-243
3.2.1 参数值、取样长度值及两者之间的关系2-243
3.2.2 参数及参数值的选用原则2-244
3.2.3 实际应用中有关参数的经验图表2-244
3.2.4 参数值应用举例2-245
3.3 木制件表面粗糙度及其参数值2-250
3.3.1 评定参数及其数值2-250
3.3.2 选用木制件表面粗糙度的一般规则2-251
4 表面波纹度2-253
4.1 表面波纹度术语及定义2-253
4.1.1 表面、轮廓及基准的术语及定义2-253
4.1.2 波纹度参数的术语及定义2-255
4.1.3 新、旧标准在术语与参数代号方面的变化2-257
4.2 表面波纹度参数值2-257
4.3 不同加工方法可能达到的表面波纹度幅值范围2-257
5 表面缺陷2-259
5.1 一般术语与定义2-259
5.2 表面缺陷的特征和参数2-260
5.3 表面缺陷类型的术语及定义2-260
5.3.1 凹缺陷的术语及定义2-260
5.3.2 凸缺陷的术语及定义2-261
5.3.3 混合表面缺陷2-261
5.3.4 区域缺陷和外观缺陷2-262
6 表面结构的表示法2-262
6.1 表面结构的图形符号及代号2-262
6.1.1 表面结构的图形符号及其组成2-263
6.1.2 图形符号的比例和尺寸2-264
6.1.3 表面纹理符号及标注解释2-265
6.2 标注参数及附加要求的规定2-266
6.2.1 表面结构的四项内容2-266
6.2.2 取样长度和评定长度的标注2-266
6.2.3 传输带的标注2-266
6.2.4 极限值判断规则的标注2-267
6.2.5 表面参数的双向极限值的标注2-267
6.2.6 表面结构代号示例及含义2-267
6.2.7 其他标注的规定2-268
6.3 表面结构代号在图样上的标注2-269
6.4 表面结构代号的综合示例2-271
6.5 新、旧国家标准GB/T 131的主要不同点2-273
7 轮廓法评定表面结构的规则和方法2-274
7.1 参数测定2-274
7.2 测得值与规定值的对比规则2-274
7.3 参数评定的基本要求2-274
7.4 粗糙度轮廓参数的测量2-275
7.4.1 非周期性粗糙度轮廓的测量程序2-275
7.4.2 周期性粗糙度轮廓的测量程序2-275
8 表面粗糙度比较样块2-276
8.1 铸造表面比较样块2-276
8.1.1 样块的分类及参数值2-276
8.1.2 样块的表面特征2-276
8.1.3 表面粗糙度的评定方法2-277
8.1.4 样块的结构尺寸2-277
8.1.5 样块的标志2-277
8.2 机械加工———磨、车、镗、铣、插及刨加工表面的比较样块2-277
8.2.1 样块的定义及表面特征2-277
8.2.2 样块的分类及参数值2-278
8.2.3 表面粗糙度的评定2-278
8.2.4 样块的加工纹理2-278
8.2.5 样块的结构尺寸及标志2-279
8.3 电火花、抛(喷)丸、喷砂、研磨、锉、抛光表面比较样块2-279
8.3.1 电火花、研磨、锉和抛光表面及抛(喷)丸、喷砂表面的表面粗糙度参数值2-279
8.3.2 表面粗糙度的评定2-279
8.4 木制件表面比较样块2-280
8.4.1 样块的定义及表面特征2-280
8.4.2 样块的分类及参数值2-281
8.4.3 表面粗糙度的评定2-281
8.4.4 样块的结构尺寸与标志2-281
参考文献 2-282
第3篇 机械工程材料
第1章 钢铁材料
1 钢铁材料牌号表示方法3-3
......
前言
本版手册为新出版的第6版七卷本《机械设计手册》。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需要我们对手册内容进行更新,增加新的科技内容,以满足广大读者的迫切需要。
《机械设计手册》自1991年面世发行以来,历经5次修订,截至2016年已累计发行38万套。作为国家级重点科技图书的《机械设计手册》,深受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好评,在全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该手册曾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二等奖(1995年)、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7年)、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1年)、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2013年),并多次获得全国科技畅销书奖等奖项。1994年,《机械设计手册》曾在我国台湾建宏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机械设计手册》荣获的一系列国家和部级奖项表明,其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实用价值和文化价值。《机械设计手册》已成为机械设计领域的一部大型品牌工具书,已成为机械工程领域权威的和影响力较大的大型工具书,长期以来,它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5版《机械设计手册》出版发行至今已有7年时间,这期间我国国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国家制定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其中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了国家的优先战略。因此,《机械设计手册》第6版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除努力贯彻“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实用性、可靠性”外,更加突出了“创新性”,以全力配合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需求,为实现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梦做出贡献。
在本版手册的修订过程中,广泛调研了厂矿企业、设计院、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多方面的使用情况和意见。对机械设计的基础内容、经典内容和传统内容,从取材、产品及其零部件的设计方法与计算流程、设计实例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整合,同时,还全面总结了当前国内外机械设计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新产品和新技术,特别是在现代设计与创新设计理论与方法、机电一体化及机械系统控制技术等方面做了系统和全面的论述和凝炼。相信本版手册会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它将对提高我国机械产品的设计水平、推进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老产品的改造,以及产品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进而促进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跃升,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本版手册分为7卷55篇:第1卷 机械设计基础资料;第2卷 机械零部件设计(连接、紧固与传动);第3卷 机械零部件设计(轴系、支承与其他);第4卷 流体传动与控制;第5卷 机电一体化与控制技术;第6卷 现代设计与创新设计(一);第7卷 现代设计与创新设计(二)。
本版手册有以下七大特点:
一、构建新体系
构建了科学、先进、实用、适应现代机械设计创新潮流的《机械设计手册》新结构体系。该体系层次为:机械基础、常规设计、机电一体化设计与控制技术、现代设计与创新设计方法。该体系的特点是:常规设计方法与现代设计方法互相融合,光、机、电设计融为一体,局部的零部件设计与系统化设计互相衔接,并努力将创新设计的理念贯穿于常规设计与现代设计之中。
二、凸显创新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6月和2016年5月召开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大会上分别提出了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以及实现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的三个阶段的目标和五项具体工作。为了配合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需求,本版手册突出了机械创新设计内容的编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增第7卷,重点介绍了创新设计及与创新设计有关的内容。
该卷主要内容有:机械创新设计概论,创新设计方法论,顶层设计原理、方法与应用,创新原理、思维、方法与应用,绿色设计与和谐设计,智能设计,仿生机械设计,互联网上的合作设计,工业通信网络,面向机械工程领域的大数据、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3D打印设计与制造技术,系统化设计理论与方法。
(2)在一些篇章编入了创新设计和多种典型机械创新设计的内容。
“第11篇 机构设计”篇新增加了“机构创新设计”一章,该章编入了机构创新设计的原理、方法及飞剪机剪切机构创新设计,大型空间折展机构创新设计等多个创新设计的案例。典型机械的创新设计有大型全断面掘进机(盾构机)仿真分析与数字化设计、机器人挖掘机的机电一体化创新设计、节能抽油机的创新设计、产品包装生产线的机构方案创新设计等。
(3)编入了一大批典型的创新机械产品。
“机械无级变速器”一章中编入了新型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并联机构的设计与应用”一章中编入了数十个新型的并联机床产品,“振动的利用”一章中新编入了激振器偏移式自同步振动筛、惯性共振式振动筛、振动压路机等十多个典型的创新机械产品。这些产品有的获得了国家或省部级奖励,有的是专利产品。
(4)编入了机械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论等方面的创新研究成果。
1)闻邦椿院士团队经过长期研究,在国际上首先创建了振动利用工程学科,提出了该类机械设计理论和方法。本版手册中编入了相关内容和实例。
2)根据多年的研究,提出了以非线性动力学理论为基础的深层次的动态设计理论与方法。本版手册首次编入了该方法并列举了若干应用范例。
3)首先提出了和谐设计的新概念和新内容,阐明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国际环境、国内环境)、技术环境、资金环境、法律环境下的产品和谐设计的概念和内容的新体系,把既有的绿色设计篇拓展为绿色设计与和谐设计篇。
4)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产品系统化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产品设计的总体目标、广义目标和技术目标的内涵,提出了应该用IQCTES六项设计要求来代替QCTES五项要求,详细阐明了设计的四个理想步骤,即“3I调研”“7D规划”“1+3+X实施”“5(A+C)检验”,明确提出了产品系统化设计的基本内容是主辅功能、三大性能和特殊性能要求的具体实现。
5)本版手册引入了闻邦椿院士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的独特的、科学的创新设计方法论体系和规则,用来指导产品设计,并提出了创新设计方法论的运用可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即采用专家系统来完成。
三、坚持科学性
手册的科学水平是评价手册编写质量的重要方面,因此,本版手册特别强调突出内容的科学性。
(1)本版手册努力贯彻科学发展观及科学方法论的指导思想和方法,并将其落实到手册内容的编写中,特别是在产品设计理论方法的和谐设计、深层次设计及系统化设计的编写中。
(2)本版手册中的许多内容是编著者多年研究成果的科学总结。这些内容中有不少是国家863、973计划项目,国家科研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和面上项目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有不少成果曾获得国际、国家、部委、省市科技奖励及技术专利,充分体现了本版手册内容的重大科学价值与创新性。
下面简要介绍本版手册编入的几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
1)振动利用工程新学科是闻邦椿院士团队经过长期研究在国际上首先创建的。本版手册中编入了振动利用机械的设计理论、方法和范例。
2)产品系统化设计理论与方法的体系和内容是闻邦椿院士团队提出并加以完善的,编写者依据多年的研究成果和系列专著,经综合整理后首次编入本版手册。
3)仿生机械设计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学科,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它为机械设计的创新提供了新思路、新理论和新方法。吉林大学任露泉院士领导的工程仿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展了大量的深入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且出版了专著,据此并结合国内外大量较新的文献资料,为本版手册构建了仿生机械设计的新体系,编写了“仿生机械设计”篇(第50篇)。
4)激光及其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篇是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王立军院士依据多年的研究成果,并参考国内外大量较新的文献资料编写而成的。
5)绿色制造工程是国家确立的五项重大工程之一,绿色设计是绿色制造工程的最重要环节,是一个新的学科。合肥工业大学刘志峰教授依据在绿色设计方面获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的研究成果,参考国内外大量较新的文献资料为本版手册首次构建了绿色设计新体系,编写了“绿色设计与和谐设计”篇(第48篇)。
6)微机电系统及设计是前沿的新技术。东南大学黄庆安教授领导的微电子机械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多年来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创新研究成果,本版手册的“微机电系统及设计”篇(第28篇)就是依据这些成果和国内外大量较新的文献资料编写而成的。
四、重视先进性
(1)本版手册对机械基础设计和常规设计的内容做了大规模全面修订,编入了大量新标准、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新产品、新技术、新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等。
1)编入和更新了产品设计中需要的大量国家标准,仅机械工程材料篇就更新了标准126个,如GB/T 699—2015《优质碳素结构钢》和GB/T 3077—2015《合金结构钢》等。
2)在新材料方面,充实并完善了铝及铝合金、钛及钛合金、镁及镁合金等内容。这些材料由于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以及回收率高等优点,目前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高铁、计算机、通信元件、电子产品、纺织和印刷等行业。增加了国内外粉末冶金材料的新品种,如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家的各种粉末冶金材料。充实了国内外工程塑料及复合材料的新品种。
3)新编的“机械零部件结构设计”篇(第4篇),依据11个结构设计方面的基本要求,编写了相应的内容,并编入了结构设计的评估体系和减速器结构设计、滚动轴承部件结构设计的示例。
4)按照GB/T 3480.1~3—2013(报批稿)、GB/T 10062.1~3—2003及ISO 6336—2006等新标准,重新构建了更加完善的渐开线圆柱齿轮传动和锥齿轮传动的设计计算新体系;按照初步确定尺寸的简化计算、简化疲劳强度校核计算、一般疲劳强度校核计算,编排了三种设计计算方法,以满足不同场合、不同要求的齿轮设计。
5)在“第4卷 流体传动与控制”卷中,编入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品牌的新标准、新结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设计计算方法。在“液力传动”篇(第23篇)中新增加了液黏传动,它是一种新型的液力传动。
(2)“第5卷 机电一体化与控制技术”卷充实了智能控制及专家系统的内容,大篇幅增加了机器人与机器人装备的内容。
机器人是机电一体化特征最为显著的现代机械系统,机器人技术是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由于智能制造的迅速发展,近年来机器人产业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为此,本版手册大篇幅增加了“机器人与机器人装备”篇(第26篇)的内容。该篇从实用性的角度,编写了串联机器人、并联机器人、轮式机器人、机器人工装夹具及变位机;编入了机器人的驱动、控制、传感、视角和人工智能等共性技术;结合喷涂、搬运、电焊、冲压及压铸等工艺,介绍了机器人的典型应用实例;介绍了服务机器人技术的新进展。
(3)为了配合我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大需求,本版手册扩大了创新设计的篇数,将原第6卷扩编为两卷,即新的“现代设计与创新设计(一)”(第6卷)和“现代设计与创新设计(二)”(第7卷)。前者保留了原第6卷的主要内容,后者编入了创新设计和与创新设计有关的内容及一些前沿的技术内容。
本版手册“现代设计与创新设计(一)”卷(第6卷)的重点内容和新增内容主要有:
1)在“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综述”篇(第32篇)中,简要介绍了机械制造技术发展总趋势、在国际上有影响的主要设计理论与方法、产品研究与开发的一般过程和关键技术、现代设计理论的发展和根据不同的设计目标对设计理论与方法的选用。闻邦椿院士在国内外首次按照系统工程原理,对产品的现代设计方法做了科学分类,克服了目前产品设计方法的论述缺乏系统性的不足。
2)新编了“数字化设计”篇(第40篇)。数字化设计是智能制造的重要手段,并呈现应用日益广泛、发展更加深刻的趋势。本篇编入了数字化技术及其相关技术、计算机图形学基础、产品的数字化建模、数字化仿真与分析、逆向工程与快速原型制造、协同设计、虚拟设计等内容,并编入了大型全断面掘进机(盾构机)的数字化仿真分析和数字化设计、摩托车逆向工程设计等多个实例。
3)新编了“试验优化设计”篇(第41篇)。试验是保证产品性能与质量的重要手段。本篇以新的视觉优化设计构建了试验设计的新体系、全新内容,主要包括正交试验、试验干扰控制、正交试验的结果分析、稳健试验设计、广义试验设计、回归设计、混料回归设计、试验优化分析及试验优化设计常用软件等。
4)将手册第5版的“造型设计与人机工程”篇改编为“工业设计与人机工程”篇(第42篇),引入了工业设计的相关理论及新的理念,主要有品牌设计与产品识别系统(PIS)设计、通用设计、交互设计、系统设计、服务设计等,并编入了机器人的产品系统设计分析及自行车的人机系统设计等典型案例。
(4)“现代设计与创新设计(二)”卷(第7卷)主要编入了创新设计和与创新设计有关的内容及一些前沿技术内容,其重点内容和新编内容有:
1)新编了“机械创新设计概论”篇(第44篇)。该篇主要编入了创新是我国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创新设计的发展与现状、创新设计的指导思想与目标、创新设计的内容与方法、创新设计的未来发展战略、创新设计方法论的体系和规则等。
2)新编了“创新设计方法论”篇(第45篇)。该篇为创新设计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方法,主要编入了创新设计方法论的体系、规则,创新设计的目的、要求、内容、步骤、程序及科学方法,创新设计工作者或团队的四项潜能,创新设计客观因素的影响及动态因素的作用,用科学哲学思想来统领创新设计工作,创新设计方法论的应用,创新设计方法论应用的智能化及专家系统,创新设计的关键因素及制约的因素分析等内容。
3)创新设计是提高机械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大力发展创新设计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编写了“创新原理、思维、方法与应用”篇(第47篇)。除编入了创新思维、原理和方法,创新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创新的系统化设计方法外,还编入了29种创新思维方法、30种创新技术、40种发明创造原理,列举了大量的应用范例,为引领机械创新设计做出了示范。
4)绿色设计是实现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低碳经济的保护环境和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技术政策。本版手册中编入了“绿色设计与和谐设计”篇(第48篇)。该篇系统地论述了绿色设计的概念、理论、方法及其关键技术。编者结合多年的研究实践,并参考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及较新的研究成果,首次构建了系统实用的绿色设计的完整体系,包括绿色材料选择、拆卸回收产品设计、包装设计、节能设计、绿色设计体系与评估方法,并给出了系列典型范例,这些对推动工程绿色设计的普遍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引和示范作用。
5)仿生机械设计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本版手册新编入了“仿生机械设计”篇(第50篇),包括仿生机械设计的原理、方法、步骤,仿生机械设计的生物模本,仿生机械形态与结构设计,仿生机械运动学设计,仿生机构设计,并结合仿生行走、飞行、游走、运动及生机电仿生手臂,编入了多个仿生机械设计范例。
6)第55篇为“系统化设计理论与方法”篇。装备制造机械产品的大型化、复杂化、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对设计方法的科学性、全面性、深刻性、系统性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我国制造强国的重大需要,亟待创建一种能统领产品设计全局的先进设计方法。该方法已经在我国许多重要机械产品(如动车、大型离心压缩机等)中成功应用,并获得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版手册对该系统化设计方法做了系统论述并给出了大型综合应用实例,相信该系统化设计方法对我国大型、复杂、现代化机械产品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和示范作用。
7)本版手册第7卷还编入了与创新设计有关的其他多篇现代化设计方法及前沿新技术,包括顶层设计原理、方法与应用,智能设计,互联网上的合作设计,工业通信网络,面向机械工程领域的大数据、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3D打印设计与制造技术等。
五、突出实用性
为了方便产品设计者使用和参考,本版手册对每种机械零部件和产品均给出了具体应用,并给出了选用方法或设计方法、设计步骤及应用范例,有的给出了零部件的生产企业,以加强实际设计的指导和应用。本版手册的编排尽量采用表格化、框图化等形式来表达产品设计所需要的内容和资料,使其更加简明、便查;对各种标准采用摘编、数据合并、改排和格式统一等方法进行改编,使其更为规范和便于读者使用。
六、保证可靠性
编入本版手册的资料尽可能取自原始资料,重要的资料均注明来源,以保证其可靠性。所有数据、公式、图表力求准确可靠,方法、工艺、技术力求成熟。所有材料、零部件、产品和工艺标准均采用新公布的标准资料,并且在编入时做到认真核对以避免差错。所有计算公式、计算参数和计算方法都经过长期检验,各种算例、设计实例均来自工程实际,并经过认真的计算,以确保可靠。本版手册编入的各种通用的及标准化的产品均说明其特点及适用情况,并注明生产厂家,供设计人员全面了解情况后选用。
七、保证高质量和权威性
本版手册主编单位东北大学是国家211、985重点大学、“重大机械关键设计制造共性技术”985创新平台建设单位、2011国家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单位,建有“机械设计及理论国家重点学科”和“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由东北大学机械及相关学科的老教授、老专家和中青年学术精英组成了实力强大的大型工具书编写团队骨干,以及一批来自国家重点高校、研究院所、大型企业等30多个单位、近200位专家、学者组成了高水平编审团队。编审团队成员的大多数都是所在领域的著名资深专家,他们具有深广的理论基础、丰富的机械设计工作经历、丰富的工具书编篡经验和执着的敬业精神,从而确保了本版手册的高质量和权威性。
在本版手册编写中,为便于协调,提高质量,加快编写进度,编审人员以东北大学的教师为主,并组织邀请了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大连交通大学、长安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沈阳工业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沈阳理工大学、沈阳化工大学、重庆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精密机械及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
在本版手册出版之际,特向著名机械专家、本手册创始人、第1版及第2版的主编徐灏教授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历次版本副主编邱宣怀教授、蔡春源教授、严隽琪教授、林忠钦教授、余俊教授、汪恺总工程师、周士昌教授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参加本手册历次版本的编写单位和人员表示衷心感谢,向在本手册历次版本的编写、出版过程中给予大力支持的单位和社会各界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特别感谢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郑州机械研究所、徐州工程机械集团公司、北方重工集团沈阳重型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沈阳矿山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及辽宁省标准研究院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手册中难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殷切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主编 闻邦椿
我对这本《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第一卷的评价,首先要从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说起。作为一本“手册”,它并没有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到机械设计各个层面的核心技术。它不仅仅是一本查询工具书,更是一本能够指导学习和实践的教材。我作为一名正在攻读机械工程硕士的学生,在撰写论文和进行课题研究时,经常会遇到各种理论上的难题和实际工程中的问题。这本手册中的许多章节,比如关于结构动力学、振动分析、疲劳强度、断裂力学等内容,都为我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重要的参考数据。书中对于各种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也相当详尽,这让我能够不仅知道“怎么算”,更能理解“为什么这么算”,从而加深对机械设计原理的理解。我特别欣赏它对失效分析和可靠性设计的系统性阐述,例如在分析机械零件的疲劳寿命时,书中不仅介绍了S-N曲线法,还详细阐述了应力集中、表面状态、加载方式等多种影响因素,并且提供了具体的计算模型和实例,这对于提高机械产品的设计可靠性至关重要。此外,书中对于常用零件的性能参数、设计准则、制造工艺以及失效模式的分析,都做得非常到位,能够帮助我建立起对不同类型零件的全面认知。例如,在选择合适的轴承时,我不仅需要考虑其承载能力和寿命,还需要考虑其安装、润滑、密封以及在不同温度、环境下的工作性能,这些信息在这本手册中都能找到。总而言之,这本手册是我在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它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提升了我的专业能力。
评分收到这本《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第一卷,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作为一个机械设计爱好者,我一直希望能有一本能够系统地学习机械设计理论、掌握设计方法、了解常用零件性能的书籍。这本手册恰恰符合我的期望。书中关于力学基础知识的讲解非常透彻,对于应力、应变、弹性模量、泊松比等基本概念的解释清晰易懂,并且配有大量的图示和例子,帮助我理解抽象的理论。我尤其喜欢它在材料选择和性能分析部分的介绍,书中详细列举了各种常用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以及热处理工艺等,并提供了丰富的性能对比表格,这让我能够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选择最合适的材料。我在学习的过程中,尝试着去计算一些简单的机械零件的强度,比如拉伸杆、弯曲梁等,书中提供的公式和计算步骤非常详细,并且强调了各种假设条件和限制因素,这让我对计算的准确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此外,书中关于常用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如轴的设计、齿轮的设计、联结件的设计等,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我注意到,书中不仅提供了计算公式,还强调了设计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性原则和注意事项,比如在设计轴时,如何考虑弯曲、扭转、轴向载荷以及临界转速等因素,这些都是在实际设计中非常宝贵的指导。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比较严谨,但又不失可读性,很多地方的讲解都考虑到了读者的接受程度,使得学习过程不会过于枯燥。总体而言,这本手册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机械设计世界的大门,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实用的知识和方法,对我的学习和实践都有了极大的帮助。
评分这本《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第一卷,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在机械设计领域,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而这本手册恰好提供了一个非常完整的知识体系。它不仅涵盖了基础理论,还深入到各个专业领域的设计方法和技术细节。我是一名刚从大学毕业不久的机械工程师,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的梳理。这本手册的出现,就像给我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路线图,让我能够按照逻辑顺序,逐步建立起完整的机械设计知识框架。书中关于机械传动设计的部分,例如齿轮传动、带传动、链传动等,都进行了非常详细的阐述,包括传动比的计算、效率的估算、承载能力的校核、润滑与维护等,这些都是在实际产品设计中非常关键的内容。我尤其喜欢它在介绍不同传动方式时,都附带了详细的优缺点分析和适用范围的建议,这让我能够根据具体需求做出更明智的选择。例如,在需要高精度、高效率传动时,我会优先考虑齿轮传动;而在需要减速、缓冲或传动距离较长时,则会考虑带传动或链传动。此外,书中对于联结件的设计,如螺纹联结、焊接联结、铆接联结等,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包括各种联结方式的受力特点、强度计算、疲劳分析以及可靠性评估,这对于确保机械结构的整体稳定性至关重要。总而言之,这本手册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学习平台,它帮助我系统地掌握了机械设计所需的各项知识和技能。
评分这本《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第一卷,对于我这样一位对机械设计充满好奇的业余爱好者来说,简直就是一本“宝藏”。我平时喜欢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小玩意儿,但常常会遇到各种设计上的瓶颈。这本手册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为我解答了许多困惑。书中对于基础知识的讲解非常通俗易懂,即使没有深厚的专业背景,也能通过阅读理解其中的奥秘。我特别喜欢它关于常用机械零件的介绍,例如各种螺钉、螺母、轴承、齿轮等,不仅给出了它们的尺寸规格,还解释了它们的工作原理和适用场景。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零件的作用,并在我的DIY项目中合理地选择和使用它们。我曾经尝试设计一个简单的机械臂,在选择合适的连杆和关节时,手册中的相关章节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它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关节(如球铰、万向节等)的特点和受力分析,让我能够根据我的设计需求做出最佳选择。而且,书中还提供了很多关于材料性能的对比信息,这对于我选择合适的材料来制作零件非常有用。例如,手册中详细对比了不同金属材料的强度、硬度、加工性等,让我能够根据我的项目要求选择性价比最高的材料。虽然我的知识有限,但通过这本手册,我能够接触到机械设计领域最核心、最实用的知识,这极大地激发了我对机械工程的兴趣,也让我能够将我的创意更好地付诸实践。
评分这套《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第一卷,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的厚重感和精美的印刷所震撼。作为一名刚入行不久的机械工程师,我一直渴望有一本能够涵盖机械设计基础知识、通用设计方法以及常用零部件选型和计算的权威参考书,这套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翻开第一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晰的目录和详尽的索引,这对于快速查找所需信息至关重要。我尤其喜欢它对基本概念的阐述,比如材料力学、弹性力学、振动理论等,这些理论性的内容往往是理解后续设计方法的基石。书中对于不同材料的力学性能、热学性能以及加工性能的介绍也非常细致,配以大量的表格和图示,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直观易懂。我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梁的应力分析、轴的强度设计、齿轮的选配等,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详实可靠的解答和计算方法。举个例子,在设计一个传动装置时,我需要选择合适的齿轮类型并计算其承载能力,书中关于不同齿轮(如直齿圆柱齿轮、斜齿圆柱齿轮、锥齿轮等)的啮合原理、传动比计算、齿面接触应力和齿根弯曲应力计算的详细步骤和公式,让我能够系统地进行设计和校核,避免了以往凭经验估算带来的不确定性。而且,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工程实例,这些实例贴近实际生产,能够帮助我理解理论知识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例如某个特定机械设备的轴承选型过程,从载荷计算到寿命计算,再到最终的型号确定,都一一呈现,极具参考价值。更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设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失效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供了相应的预防措施,这对于提高机械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可以说,这本手册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随时为我提供最专业、最权威的指导,让我在面对复杂的设计挑战时,能够更加从容和自信。
评分每次翻阅这本《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第一卷,总会给我带来新的惊喜和启迪。它的内容之丰富,细节之详尽,都让我叹为观止。我是一名机械设计领域的教育工作者,一直致力于将最新的知识和技术传授给学生。这本手册无疑是我进行教学和课程设计的得力助手。书中关于机械设计基本原理的讲解,例如材料的力学性能、应力应变分析、摩擦与磨损、润滑等,都经过了精心的组织和编排,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起扎实的理论基础。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经典设计问题(如梁的弯曲、轴的扭转、齿轮的啮合等)的详细分析过程,这些过程清晰地展示了如何将数学模型应用于实际工程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书中对于常用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如轴、轴承、齿轮、联结件等,都提供了详尽的计算公式、设计准则和典型算例,这为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提供了坚实的指导。我经常会将手册中的一些案例引入课堂,让学生对照学习,并鼓励他们尝试自己进行计算和设计。我还注意到,书中对一些容易被忽视但却非常重要的细节进行了强调,例如零件的表面处理、热处理工艺、配合公差以及装配要求等,这些细节对于保证机械产品的性能和寿命至关重要。总而言之,这本手册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工程素养的优秀教材。
评分作为一个在机械制造一线工作多年的技术人员,我一直非常看重实用性和操作性。这本《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第一卷,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所包含的内容,直接面向工程实践,解答了我日常工作中遇到的许多具体问题。书中关于零件尺寸、公差、表面粗糙度、材料牌号、热处理规范等详细的技术要求,都非常清晰明确,可以直接用于指导生产和质量检验。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标准件的选型和应用部分非常满意。例如,在选择螺栓、螺母、垫圈时,书中提供了详细的规格型号、材料等级、强度计算、连接形式等信息,确保了连接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在实际生产中,常常需要根据不同的受力情况和连接要求来选择合适的紧固件,这本手册就如同一个“活的”标准件库,让我能够快速找到最适合的解决方案。另外,关于金属材料的性能指标和热处理工艺的介绍,也为我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制定加工工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例如,书中详细列举了不同钢材的硬度、强度、韧性、耐磨性等参数,以及淬火、回火、渗碳、氮化等热处理工艺的适用范围和效果,这对于指导机械零件的热处理过程,保证产品质量起到了关键作用。而且,书中还对一些常见的加工方法和工艺进行了简要介绍,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零件的设计意图,并为后续的加工提供指导。可以说,这本手册已经成为我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它帮助我更高效、更准确地完成工作任务。
评分从一名初级的机械设计绘图员转型为一名独立的设计工程师,这本《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第一卷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它填补了我知识上的空白,让我能够从零散的图纸绘制走向系统的设计流程。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机械零件的强度校核和寿命计算部分,提供了非常详细和清晰的步骤。以往我只是按照标准图纸进行绘制,对于零件的受力情况和潜在的失效风险缺乏深入的了解。这本手册让我学会了如何运用材料力学和相关理论,对零件的应力分布、变形情况以及在各种载荷下的疲劳寿命进行估算和校核。例如,在设计一个承受径向和轴向载荷的轴时,手册中提供的计算公式和校核方法,让我能够准确地计算出轴的最小直径、关键部位的应力集中系数,以及在给定载荷下的疲劳寿命。这极大地提升了我设计工作的严谨性和可靠性。此外,书中关于常用标准件的选型和应用,也为我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我不再需要大海捞针般地查找各种标准件手册,而是可以直接在手册中找到所需的规格、型号、性能参数以及应用建议。这使得我的设计工作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而且,书中还包含了许多关于设计经验和技巧的论述,这些经验性的内容往往比冰冷的公式更加宝贵,它们能够帮助我避免一些常见的错误,提高设计的质量。总之,这本手册是我职业生涯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帮助我完成了从绘图员到设计工程师的蜕变。
评分我是一名机械设计领域的资深从业者,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接触过无数技术书籍和参考资料,而这本《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第一卷,无疑是我近年来最满意的一本。它的编排逻辑非常严谨,从最基础的机械原理和材料学知识讲起,层层递进,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设计内容。我特别欣赏的是它在机械零件设计部分的详尽程度,例如对于紧固件、联结件、轴、轴承、齿轮、蜗轮蜗杆、带传动、链传动等各类标准件和传动件,都提供了极其全面的设计参数、性能指标、选型依据和计算公式。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大量进行零部件选型和标准化设计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福音。书中对于不同标准件的详细规格、公差配合、表面处理要求等都有清晰的说明,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我们在实际制图和采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我尤其对其中关于轴承选型的部分印象深刻,它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轴承(如深沟球轴承、调心球轴承、圆柱滚子轴承、滚针轴承、锥滚子轴承等)的特点、适用范围、额定寿命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根据工作载荷、转速、润滑条件等因素进行精确选型。书中还列举了大量的典型工况下的轴承选型案例,并给出了详细的计算过程和结果分析,这为我在设计复杂机械设备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另外,关于联结件的部分,例如螺纹联结、键联结、销联结等,书中不仅给出了详细的强度计算方法,还对连接的可靠性、抗松脱性等进行了分析,这对于确保机械结构的稳固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总之,这本手册的实用性和权威性毋庸置疑,它将我多年来在实践中积累的知识体系化、结构化,并且补充了我一些知识的盲点,让我对机械设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作为一名机械领域的研究人员,我对这本《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第一卷的评价,更多地是关注其在前沿技术和理论方面的体现。我发现,第六版相比之前的版本,在一些新的技术领域和设计方法上有了显著的更新和补充,这表明编委会紧跟时代发展,积极吸纳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例如,书中对于新型材料(如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先进制造技术(如增材制造)对零件设计的影响,都有所涉及,这为我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机械系统动力学仿真和优化设计的内容。书中介绍了各种数值仿真软件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仿真技术来预测机械系统的性能、优化设计参数,从而提高设计效率和产品质量。例如,在进行复杂机构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时,我可以通过手册中的指导,结合仿真软件,更精确地模拟机构的运动轨迹、受力情况以及动态响应,从而发现设计中的潜在问题并进行优化。此外,书中对于机械可靠性工程的深入探讨,包括各种失效模式的机理分析、可靠性指标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通过设计来提高产品的可靠性,都为我的研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理论支持。例如,在进行产品寿命预测时,我需要掌握各种可靠性模型和参数的确定方法,这些信息在这本手册中都能找到。总的来说,这本手册不仅是一本基础的参考书,更是一本能够引领我了解和探索机械设计领域最新发展方向的宝贵资料。
评分感谢快递小哥,送到公司办公室
评分挺不错的!技术部说很好。
评分很不错,给总工买的
评分很不错,给总工买的
评分书质量不错,值得推荐。
评分很成功的一次购物,支持京东,京东加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这个好,东西还是很好的。的
评分作为搞电气行业的,也需要看看相关的书籍,况且机电一体化本来都分不了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