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爱出一个好宝贝(修订版)》此次修订版,桐桐妈把重点放在了心理的养育。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决定沿用原来的题目“爱出一个好宝贝”-----用桐桐妈的话说:“虽然对内容不满意了,题目中的“爱”,却是我割舍不掉的情结。教养,不能没有爱,爱是教养的灵魂,舍此,都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技术,只能制器,难以育人。‘大爱育人’,原来是,现在是,今后也将是我育儿理念的主题。”
内容简介
《爱出一个好宝贝(修订版)》育儿先育己,教养本身就是一场修行。桐桐妈结合自己的教养实践和与上万家长互动的心得感悟,向读者呈现了如下教养观内涵的育儿智慧,旨在与广大家长一起,帮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同时遇见更好的自己。
·自然育儿,随机施教,在“粗养·细教·大爱”中捕捉教养的快乐。
·尊重孩子的发展权,给她在“问题”中成长的机会,坦然陪孩子经历成长痛。
·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的成长都蕴含着无数可能,成功的教养就是帮孩子把她的可能变成现实。
·不让自己的无知浪费孩子的潜能,但不刻意培养“天才”,让孩子成为她自己,比让孩子成为天才更难!
·孩子不是等待我们规范的“小大人”,不是光宗耀祖的资本,不是延续未竟期待的工具,而是有着独特生命体验的个体,他们有权利成为他们自己。
·教养没有程序化的方案,不作茧自缚,不杞人忧天,适合自己就是好的,育儿应是一个轻松的旅程。
·宁可欠孩子一打证书,也不剥夺她应有的生命体验!
·没有养不好孩子,只有不称职的父母,育儿是一门艺术,需要终身修炼的过程!
·明智的父母善于把自己“清零”,不预设教养蓝图,而是想办法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
作者简介
房欲飞,教育学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博士后,上海多个公益组织的亲子阅读培训专家志愿者,入选2016年“上海市百名阅读推广人”之一。
目录
修订自序 / 1
第一章 端正教养观,给孩子科学的爱 /
教养应是一个轻松的旅程 /
孩子,最好还是自己带 /
教养,不必强求观念的统一 /
教养不需要绝对民主 /
别把孩子养得太乖 /
放手,不仅关乎孩子的生存能力 /
爱孩子,就要舍得用她 /
第二章 尊重与接纳,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
陪孩子经历成长痛 /
尊重孩子的所有权 /
接纳孩子的负性情绪 /
给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 /
给孩子做他自己的机会 /
为什么我很少写女儿的缺点或错误? /
第三章 了解孩子,让爱更美好 /
孩子吃手背后的“真相” /
“尿娃娃”不懂脏 /
黏人不是坏习惯 /
宝宝咬人为哪般 /
尊重孩子的自言自语 /
理性看待孩子的“小气” /
不可忽视的秩序感 /
孩子嘴硬,事出有因 /
“贪心不足”背后的心理真相 /
孩子说谎那些事儿 /
莫把“审美”当“臭美” /
孩子传达烦恼的N种方式 /
第四章 爱子有方,学无止境 /
让宝贝快乐成长的“秘密” /
敏感期如何把握自由的度? /
赞美的误区及应该秉持的原则 /
惩罚可以有,方法很重要 /
别用“收回爱”威慑孩子 /
有时候,闭嘴才是更好的陪伴 /
给予的智慧 /
帮孩子克服心理的恐惧 /
为什么唠叨很难产生教育效果? /
慎选伙伴父母有责 /
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
支持孩子兴趣,不怕“半途而废”! /
学会向孩子示弱 /
今天,你“照镜子”了吗? /
第五章 “细节”里的“大爱” /
不可忽视的“再见”环节 /
可以不分享 /
做个“馋”妈妈 /
孩子,你做的事不是你 /
不为别人的错误负责 /
给孩子创造宣泄的机会 /
做个“大惊小怪”的妈妈 /
本领给你自由 /
给孩子一个美好的“雨天” /
爱你的人也会犯错误 /
第六章 爱孩子,也是父母的修行 /
育儿先育己 /
孩子“问题”,父母“制造” /
不对孩子乱发脾气 /
教养何以应是一场修行 /
欣赏的力量 /
摆平内心的恐惧 /
做内心强大的父母 /
正确面对内心的控制欲 /
精彩书摘
别把孩子养的太乖
乖孩子在家不折腾、听话,带起来很省心,在外懂事,不给爸爸妈妈惹麻烦,让爸爸妈妈很有面子。于是,培养一个乖孩子,成了很多家长的梦想,于是乎,为数不少的孩子,经常被这样提醒:
“再不乖,爸爸就不要你了!”
“你乖一点,妈妈就给你买。”
“别爬上爬下的,你看人家小希多乖!”
……
这样的家长,一旦教育成功,把孩子培养成期待的“乖宝宝”,又可能发生什么情况呢?不妨先来看一个案例。这个案例,是我在给某杂志写答疑专栏时一个热心读者的来信,主人公皆系化名(感谢这位朋友的分享!):
我曾一度想要把女儿调教成个乖孩子—在女儿听从我的安排或者表现得顺从的时候,我经常会夸奖她“甜甜乖……”。可最近发生在甜甜身上的一些变化,让我开始犹豫。
甜甜转进新幼儿园第二周的一天,早上送她去上园的路上,我一如既往地教导她做个乖孩子,乖乖上幼儿园,妈妈走的时候不许哭,要坚强。在我离开的时候,她真的没有哭。可是,晚上去接她的时候,我刚一踏进园门,望眼欲穿的小人就向我跑来,泪流满面地说着:“甜甜乖,甜甜没哭,甜甜等妈妈下班来接,甜甜没哭……”
搂着哭得浑身直颤的女儿,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看得出来,小人对妈妈的夸奖真的很在意,早上分别时,她还在努力地克制自己的情绪,不让自己哭出来,让自己做个乖孩子。就这样,这份离别的伤感在孩子的心里压抑了整整一天,现在见到我了,她终于可以释放出来了。我不禁有些后悔,如果早上离开时,我容许她哭上两声,让她把这份伤感的情绪释放出来,或许她这一天过得会更愉快……
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一直以来,我都希望把甜甜培养成个乖孩子。殊不知,小人在努力迎合我的期望的同时,也逐渐掩藏了自我发现的机会,长此以往,她的个性会被埋没,自信也会丧失。
如此看来,我还该不该让女儿继续做个乖孩子?
当时看了这个案例,我很为这位妈妈的反省感动,因为不是每个母亲,都能在教养过程中有这样的觉察,但她做到了,实际上,具体接下来她该如何做,我已经无需多说什么,她已经明了。然而,考虑到还有很多的家长沉浸在培养乖宝宝的梦想里,还是禁不住给大家提个醒-----别总要求孩子做乖宝,太乖的孩子,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好过!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要从乖宝情结背后的假设说起:家长希望孩子听话的背后,往往暗含着怎样一种教育假设呢?很多家长可能没有意识到,当她希望孩子听从自己的安排或者表现的顺从时,实际上她的内心有这样一种假设:爸爸妈妈永远是对的,爸爸妈妈的意志就是你的行为规范,你应该听爸爸妈妈的话。然而,事实情况又是怎样的呢?爸爸妈妈当然不可能永远正确,孩子应该遵循的是正确的行为规范,应该明白的是“为什么应该那样而不应该这样”的道理,而不是简单地服从爸爸妈妈的意志。如果爸爸妈妈意识不到这一点,经常以“听话”、“乖一点”的论调来教育孩子,就很可能出现如下教育结果:
一、“乖孩子”取向的教育没有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会让孩子的独立意识和个性发展付出代价
孩子虽然弱小,需要成人的照顾,就其存在意义而言,他们仍然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可能跟妈妈有着完全一样的想法,如果妈妈出于教养的方便,不给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的机会,动辄希望孩子听自己的话,其实也就等于让孩子成为自己“意志”的影子,久而久之,孩子也许真的变得听话了,但这种“听话”的后果是很可怕的,那就是孩子不再敢有自己独立的自我主张,遇到什么事情,也会被动地等待妈妈给他做主,显然,这样的教育模式之下,孩子将很难发展他的自我意识,更妄谈独特的个性了。
二、“乖孩子”取向的教育否认了孩子的需求和情绪,压制了孩子表达感受的机会,也不利于建立密切牢固的亲子关系
“乖孩子”价值取向的妈妈,更关心的是自己的意志和想法,而不是孩子内心的真正需要,当一个孩子的内在需要不被尊重或者没有机会表达的时候,其实感觉是非常压抑的,但这个时候,经验又会告诉她,如果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妈妈会嫌烦的,会不喜欢自己的,还是把自己的委屈压抑下去吧,这样妈妈才会开心,才会夸奖自己…..就像案例中的甜甜,入园之初正常的分离焦虑体验里,原本可以通过哭泣来释放紧张情绪的她,为了讨好妈妈,却压抑了一整天,长期这样下去,显然不利于心理健康,好在,妈妈终于发现了自己处理问题方式的失误,允许孩子哭出来了。
反过来说,如果案例中的妈妈在处理其他问题时不会像入园焦虑这件事情一样反省自己,继续以表面的服从和乖巧来评价孩子的状态正常与否、优秀与否,就很容易把亲子之爱维持在很浅的层面,难以真正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也让孩子难以自然地像妈妈坦露自己,不利于亲子之间的沟通和亲子关系的密切。
三、“乖孩子”取向的教育难以让孩子确认妈妈无条件的爱,不利于建立她对这个世界的安全感,更容易引发问题行为。
经常要求孩子“乖”、“听话”的家长,久而久之很容易让孩子获得这样一种意识:妈妈喜欢的是“听话”、“乖巧”的我,如果我不“听话”,不按她要求的去做,妈妈就不爱我了。显然,这样的爱,给孩子的感觉是有条件的,一旦孩子无法达到妈妈期望的样子时,就很容易恐慌,很容易担心失去妈妈的爱,这种担心很容易引发两种后果:
一种后果是“问题”行为,比如,为了掩盖自己的不足,就说谎为自己开脱;为了讨好妈妈,变得十分争强好胜,事事想办法争第一,哪怕违反了游戏规则……
另一种后果是残缺的安全感,很显然,如果连至亲的妈妈都难以无条件的爱自己,谁还会完整地接纳自己呢?对这个世界的不信任,或许就由此埋下了种子。
由此可见,该不该让孩子做个乖孩子?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仅关系着父母的教养观是否科学,还关系着孩子能否健康地成长,一个能够尊重身心发展规律的家长,一定会基于孩子的发展需要而非教养便利做出选择,那就是,爱孩子本来的样子,而不过分在意他“乖”或“不乖”!
学会向孩子示弱
亲子关系中,作为成人的我们往往习惯了扮演权威、强大的角色,保护孩子的安全、引导孩子的成长、为孩子的行为界限“建章立制”等等,其出发点则是为了更好地爱孩子,并做好父母的角色示范。于是,在很多家庭里,强大的父母,弱小的孩子,成为亲子互动模式的常格。
然而,“强父母、弱小孩”的亲子互动模式在给孩子安全感、为他们成长助力的同时,也很容易令孩子积累一些弱小感,削弱孩子独立面对这个世界的力量,这些消极的自我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很容易成为自卑、负性情绪的来源,《倾听孩子》的作者惠芙乐.夏洛蒂就特别强调这一点,并在此基础上建议父母每天给孩子半个小时的亲子时间,在这半个小时里,父母要放下成人的架子,与孩子打闹成一团,任凭孩子扮演强大的角色“驾驭”自己,借以帮助孩子释放白天在成人世界中积累的弱小感,并密切亲子关系。我个人十分认同夏洛蒂女士的这一观点,日常育儿实践中也一直在努力践行,但同时进一步认为,育儿过程中,父母除了有意设置让孩子“强大”的时间外,还可以随机向孩子示弱,借以激发孩子内在的积极能量,这样的示弱,可以讲究技巧,但一定要真诚,以免被孩子识破,弄巧成拙。下面分享一些心得体会:
一、示“胆小”之弱,让孩子更勇敢
当下的“育儿指南”中,有一种很有影响力的观点,那就是为了避免孩子受到消极暗示,父母即使害怕特定的事物,最好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以免孩子“观察学习”到了父母对特定事物的恐惧,这样的“逞强”非常难为父母不说,未必真的把孩子影响的更勇敢。相反,父母适当地在孩子面前暴露自己的恐惧,更容易激发孩子孩子的保护欲和对特定事物的勇气。
举个我个人的例子,我自己有个从小到大如影随形的恐惧,那就是害怕虫子,考虑到女儿桐桐去乡下时也有点怕虫子,一开始的时候,我也希望自己能掩饰这种恐惧,可是发现这样做很难,有一次给她读书时,一不小心翻到一个带大青虫的页面,竟然吓的惊叫着把书一扔老远,原以为女儿也会被吓着,却没想小家伙被妈妈惊恐的样子逗乐了,捡起书来后,一会儿得意的哈哈大笑,一会儿安慰妈妈不要害怕。结果,妈妈的恐惧没有被安慰掉,“虫子”事件却成为桐桐不怕虫子的转折点。从那以后,再看到虫子的时候,桐桐就会恶作剧地拿来吓唬妈妈,或者懂事地保护妈妈,当然,她对虫子的恐惧,也就荡然无存了。
二、示“差距”之弱,让孩子更自信
孩子虽然弱小,但他们的很多能力,比如音乐感知能力、语言学习能力、想象力等,却是成人望尘莫及的,而且,由于自小就有着更好的教育条件,当今的孩子在某些方面往往比父母更强。如果父母能够善于发现这些差距,并适当示弱,则更容易激发孩子的自信。就我自己而言,当发现女儿桐桐哪些方面比我强的时候,我常用的示弱语言是:
“……太厉害了,妈妈小时候还不会呢!”
“……能不能告诉妈妈,怎么才能像你做的一样好呢?”
“……妈妈有个请求,你来当妈妈的老师好不好?”
通常情况下,当桐桐发现连作为成人的妈妈不如她时,都是更添信心并乐于帮妈妈一起进步的。
三、示“笨拙”之弱,让孩子更独立
凭经验我们知道,善于偷懒的妈妈,更容易养出独立的孩子,那么这个“懒”怎么“偷”法呢?学会示弱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
拿整理书包这件事为例。我的女儿桐桐上小学第一天,为了培养她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就对她说:“妈妈小时候没有整理书包的经验,以后你自己的书包就靠你自己了,妈妈没有能力帮你”,桐桐一听妈妈搞不定,就很自然地接受了挑战,上小学以来没用过管过她的书包。
对于那些年龄较大还迟迟不愿独立,凡事依赖父母的孩子,父母要善于示弱,甚至故意犯错,以便唤起孩子对自己的担当意识。比如,对于习惯妈妈帮他整理书包的孩子而言,妈妈可以在整理时故意遗漏一些东西,让孩子次日上课时发现依赖妈妈带来的不便,在这个基础上,父母再提出孩子亲自来整理的要求,一旦孩子“就范”,就及时鼓励孩子的进步,以此类推,逐个击破孩子依赖性较强的行为。
需要说明的是,养育过程中,父母的示弱并不局限在上述三个方面,篇幅原因不再赘述。但父母可以牢记一点,善于示弱的父母,可以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今天,你“照镜子”了吗?
桐桐和我之间,有一个逐渐成为睡前仪式的设置,那就是“照镜子和感恩”,即,安排三个环节的睡前交流:其一,说说对方今天进步的地方,最好三个以上,其二,说说今天对方需要改进的地方,其三,说出今天值得感恩的至少三件事。
桐桐很喜欢这个安排,我更是。或者说,其实每次娘俩进行这个睡前仪式的时候,我的内心是窃喜的、欣慰的,窃喜的是这个看似常规的仪式背后,其实是我用心进行的教育设置。欣慰的是孩子如此享受这种交流,这样我就可以更轻松地对她的成长进行引导。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就边嘚瑟这个安排的用意边秀实践下来的效果。
先说“今天进步的地方”,其实这个设置的初衷是多元的,首先,我希望借此教孩子习惯看到别人的闪光点,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别人,即使一个人再不好,也有值得学习和肯定的行为,再说,每个人每天都在发生变化,今天没有好的地方不意味着明天没有好的地方。其次,如果我们能有这样一双发现的眼睛,那么不仅能看到更多的美好滋养自己的内心,还能慢慢地变得包容一些异己的人。平时妈妈也是这样引导桐桐的,以前的时候,桐桐偶尔会提到班里有个孩子很不讨人喜欢,我在接纳她感受的同时,偶尔也会在她情绪平静时试着问她,“XX同学什么有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呢?”“妈妈想,一个人不可能只有缺点的,总会有一些优点,想想看,XX同学的优点是什么?”当孩子愿意去发掘“敌人”的闪光点之后,心理上肯定也就多了一份接纳,现在桐桐就和这个孩子成了很好的朋友。当小家伙把这个消息告诉我时,我就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所以呢,人都是会变化的,妈妈确信,你们的关系能有现在的状态,跟你能够看到她好的一面有很大关系,真让人骄傲”。最后,看到别人的闪光点很重要,表达出来也很重要,换句话说,这也是一个学习赞美的过程,人际交往需要赞美,没有人会拒绝诚挚的赞美,赞美是良好人缘的润滑剂。我不喜欢吹牛拍马,但一直很佩服那些善于赞美的人,希望能和小家伙努力修炼成这样的人。
“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个设置,则越来越让我感动和感慨。因为这个环节其实是一种委婉的批评,但因为换了一种正面的表达方式,接受起来就容易了许多。桐桐不仅很喜欢,每次还很期待。正是在这个设置中,我完成了对桐桐很多行为的矫正和提醒,并欣慰地看到了她无声的改变,当然我从中也受益匪浅,那就是在这样一个开诚布公的交流中,每次都能听到孩子对自己如何进一步努力的期待(平时孩子可是未必敢直接说的哦),这也是一个督促我逐渐完善自己的过程。我相信,同样的话,如果换成剑拔弩张的教训甚至责备,效果一定差了很多。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一段时间,桐桐很不喜欢复习语文中的字词默写,我因此都跟她产生了正面冲突,却激起了她更强烈的逆反,后来我灵机一动,在这个“需要改进的环节”里委婉地表达了自己这方面的期待,小家伙就开心的接受了,现在默写什么的,就很配合甚至很享受,我当然也毫不吝惜地在“今天进步的地方”表达了自己的惊喜,良性循环就此建立。
睡前“感恩”是我自己曾经坚持过很长时间的设置,对于感恩的力量,我一直深有体会,因为感恩不仅会让我们意识到原来生活中充满这么多爱,看到自己被爱的价值,整个心都会慢慢变得温润、柔软起来。因为自己的这个生命体验,我觉得有必要跟桐桐也分享这么美好的东西。当然,把这个设置迁移到与桐桐的睡前交流中来,还有一个考虑,那就是小家伙原来在这方面做得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或者说是因为有一次被外教Traci触动了:有一次Traci听说爸爸给她专门去学校送作业,就问她你说谢谢了吗?小家伙当然没有意识到也应该对爸爸妈妈为她做的事情心怀感恩,甚至一度视为理所当然的,爸爸妈妈做不到她期待的样子还不开心。除了家人之外,有时候别人送她礼物,也不知道表示感恩。饿觉得有必要重视这个问题,就试着引入了这个环节。一开始,小家伙的确想不起来有什么需要感恩的,饿就在一边启发她:想想看,今天Traci给你上课,你那么开心,是不是要感恩Traci带来的快乐呢?今天下雨,爸爸身体也不舒服,还坚持送你去学校,是不是也值得感恩呢?…..经饿这样一提醒,小家伙果然发现生活中充满了需要感恩的事情,一段时间提醒、实践下来,现在小家伙一讲到这里,就会变得很有话说了,有时候一些看似很小的事情,她都能看到带给自己的美好。对于爸爸妈妈为她做的一切,也不是那么挑剔了,而是愿意用感恩的心看待爸爸妈妈的付出。
教育无小节,处处皆学问,很骄傲自己找到了这样一种轻松快乐的方式,也很感恩小家伙的接纳与配合,忍不住分享出来,希望更多的教养能从中受益。
爱出一个好宝贝(修订版)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爱出一个好宝贝(修订版)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