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长,您是否也有这些困惑?
◇ 为什么有的孩子更聪明?
◇ 什么原因导致儿童情绪不稳?
◇ 儿童是生来就害羞还是后天养成害羞的性格?
◇ 男孩和女孩的养育方式应当一样吗?
◇ 早期经历对孩子心理的影响真的那么大吗?
◇ 父母应该在儿童的学习中起作用吗?
◇ 儿童早期的攻击性会预示着成年后的暴力与犯罪吗?
本书通过客观的研究阐明了儿童发展的本质,语言浅显易懂,无论是选修心理学课程的学生,还是教育工作者,或是想知道“孩子为什么不高兴”的家长,都会发现这是一本非常实用有趣的书。
本书介绍和总结了关于儿童心理学的新发现与成果,回答了近些年来家长、老师和社会都广泛关注的儿童成长方面的问题。儿童与成人相似但又不同,近些年关于儿童的研究话题历久弥新,本书通过客观的研究阐明了儿童发展的本质,语言浅显易懂、结构清晰完整。无论是选修心理学课程的学生,还是教育工作者,或是想知道“孩子为什么不高兴”的家长,都会发现这是一本非常实用有趣的书。
鲁道夫·谢弗(Rudolph Schaffer),英国著名的心理学教授,英国心理学会会员,主要从事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著有多本心理学方面的著作。
第一章 认识儿童 / 1
2 什么是儿童心理学
性质和目的 / 2
研究方法 / 4
横断研究和追踪研究 / 5
6 我们为什么需要儿童心理学
用主观方法回答问题 / 7
用客观方法回答问题 / 10
理论的作用 / 12
13 小 结
14 阅读书目
第二章 儿童的本质 / 15
16 何 谓 儿 童
17 历 史 视 角
作为微型大人的儿童 / 17
作为弱者的儿童 / 19
当今的儿童 / 19
21 文化的视角
儿童养育方式的差异 / 22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倾向 / 23
不同文化中的性格发展 / 27
28 成年人对儿童的观念
观念体系的性质 / 28
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 / 29
31 小 结
31 阅读书目
第三章 人生之初 / 33
34 遗 传
基因传递 / 34
基因紊乱 / 36
先天和后天 / 38
关于基因的说法的真伪 / 44
46 从受孕到出生
产前发育阶段 / 47
环境对产前发育的影响 / 48
53 新生儿对世界的适应
分娩及其心理学影响 / 53
早产儿 / 55
新生儿眼中的世界 / 58
行为模式与大脑 / 64
父母的适应 / 70
73 小 结
74 阅读书目
第四章 建立关系 / 75
77 关系的本质
79 家 庭
家庭作为一个系统 / 79
家庭的多样性和儿童发展 / 84
离婚及其影响 / 88
91 形成依恋
依恋的本质和功能 / 91
发展过程 / 93
安全性—不安全性 / 96
内部工作模式 / 101
同伴之间的关系 / 103
水平的和垂直的关系 / 104
同伴关系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 106
同伴群体中的地位 / 107
110 小 结
111 阅读书目
第五章 情绪发展 / 112
114 什么是情绪
性质和功能 / 114
生理基础 / 116
发展过程 / 120
122 儿童的情绪概念
情绪语言的出现 / 122
有关情绪的对话 / 123
思考情绪 / 126
129 情绪的社会化
获得表现规则 / 131
父母的影响 / 133
136 情绪能力
什么是情绪能力 / 137
从他人控制到自我控制 / 138
为什么儿童的情绪能力不一样 / 141
144 小 结
145 阅读书目
第六章 作为科学家的儿童: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 146
147 基本理论观点
148 目的和研究方法
理论的基本特征 / 151
154 认知发展的阶段
感觉运动阶段 / 155
前运算阶段 / 161
具体运算阶段 / 165
形式运算阶段 / 169
170 对皮亚杰理论的评价
贡 献 / 170
不 足 / 172
178 小 结
180 阅读书目
第七章 儿童是学徒:维果斯基的社会认知发展理念 / 181
182 简 介
生 平 / 182
理 论 / 183
189 从他人帮助到自我帮助
最近发展区 / 189
成人如何帮助儿童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 190
如何提供有效帮助 / 195
同伴能扮演指导者的角色吗 / 196
文化因素在成人对儿童的学习帮助中起什么作用 / 197
合作胜于单干吗 / 200
202 评 价
贡 献 / 202
不 足 / 203
204 小 结
205 阅读书目
第八章 作为信息加工者的儿童 / 206
207 心理活动的模型
大脑是计算机吗 / 207
211 思维的本质
如何开始 / 212
符号表征:语言、游戏和绘画 / 216
226 组织能力
概念形成 / 227
脚本建构 / 231
232 记 忆
记忆的本质 / 233
记忆的发展 / 234
自传式记忆 / 238
儿童作为目击者 / 241
242 对于他人的思考
描述他人 / 242
解释他人 / 244
248 小 结
249 阅读书目
第九章 运用语言 / 251
252 什么是语言
语言的本质和功能 / 252
使用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吗 / 255
咿呀学语 / 259
句子的形成 / 263
语言获得是否有关键时期 / 267
交流能力 / 271
读写能力 / 274
276 解释语言获得
行为主义观点 / 276
先天论观点 / 277
社会交互作用论观点 / 279
287 小 结
288 阅读书目
第十章 走向成年 / 289
290 成为一个人
个性的生物基础 / 290
建构一个自我 / 292
自尊:本质和发展 / 295
青春期的自我 / 298
对自我发展的影响 / 301
获得性别感 / 304
311 发展的连续和变化
研究连续性 / 311
从早期行为预测以后的发展 / 314
从早期经历预测以后的发展 / 320
追踪成长轨迹 / 323
326 小 结
327 阅读书目
术语表/ 328
1. 孩子应该看多少电视
美国儿科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是美国儿科医生的代表机构,拥有55 000 名成员。1999 年,这个学会发表了一项关于电视对儿童影响的报告,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指导纲领。
2 岁以下的儿童根本就不应该被允许看电视。相反,父母应该陪他们玩耍,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有社会交往的急切需要。如果不能满足这个需要,孩子健康的大脑生长会受损,从而延缓智力的发育。
2 岁以上儿童看电视的时间要严格限制在每天2 小时以内,要用计时器严格控制时间。电视这种带屏幕的东西不要放在孩子的卧室里。该机构的一位发言人说,孩子的卧室“应该像圣殿一样,孩子在那里可以反思当天发生的一切”。
毫无疑问,这个报告受到了媒体的极大关注,得到了不少评论。但是,没有人质问这个报告的科学依据是什么。这里所说的大脑受损的可靠性、可重复性和危险程度都没有被质疑。人们都有这样的假设:美国儿科学会的成员都是权威人士,他们在这个问题上的表态就应该被认真对待。他们的结论是怎样得来的无关紧要,人们也不会想到他们的数据可能受到了个人经验和偏见的误导。
公众对这个报告的反应也是重要的。伦敦的《泰晤士报》(1999年8 月9 号)刊登了两封读者来信,一封信完全同意报告中的建议。因为“所有的本能”告诉这位读者和她的丈夫,这是抚养孩子的正确方法。可是,另一封信的作者对报告表示了蔑视,因为通过“我自己的常识”,她发现让她的孩子在2 岁前看电视促进而非妨碍了孩子的发展。这两个母亲都深信自己的方法是“正确”的,因为她们各自的潜意识指导她们这样做。但是,她们却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看来常识并不都那么一致。当然,父母都会在看电视这样的问题上按自己的想法做决定,但是,他们也会从专家那里寻求指导,因此专家说话要有合理的依据,这也从旁印证了为什么媒体和父母需要问这样一个关键问题:“他们是怎么知道的?”
2. 儿童养育方式的差异
让我们看一些例子来证明每个社会都有着各自“正确”的抚养儿童的方式。
● 观察一位西方母亲,她的孩子坐在她的膝上,你可以看到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的密切。母亲通过拥抱、微笑、摇动、唱歌和谈话来努力培养一种充满感情的交流,并确保她是婴儿注意力的焦点。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卡鲁里(Kaluli)母亲和她们的孩子(Schieffelin
和Ochs,1983)。卡鲁里人是居住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热带雨林中的一个小社会,母亲与孩子的交流方式很不一样。婴儿不是被当作一对一交流的伙伴,双方并不会长时间对视,相反,母亲抱着孩子时会让他面朝外以便孩子可以看到所处的社会群体中的其他成员,同时也能够被他人看到。另外,母亲很少主动和她们的孩子谈话,多数时候是年龄大一些的孩子与婴儿说话,而母亲则大声地“代替”婴儿回答。这样从一开始婴儿就处在多方交流的过程中。这样养育婴儿的原因可以从卡鲁里人的日常生活安排中看出:社区由60 ~ 90个人组成,所有人一起住在没有任何墙隔开的大房间里,我们所熟知的母亲—婴儿的共同体和家庭在这里没有了它的意义,从很小开始人们就意识到社会群体作为一个整体的意义,因而也就有了母亲
抱着孩子面朝外而不是朝向自己,也就没有了太多一对一的交流。
● 在肯尼亚的盖斯(Gusii)人当中,母亲对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避免或减少婴儿在一对一的交流中过于兴奋,也就是说,他们要使婴儿安静下来而不是兴奋。在他们那里面对面的交流同样很少,即使有也会是慢节奏非情绪化的开展。母亲对婴儿的注视和发出的响声经常不予理睬。在这里,重要的是怀抱婴儿这样身体的接触,甚至在婴儿睡着的时候也是如此。对啼哭的婴儿,母亲会拥抱、摇动或喂奶给他,但这些仍然是为了避免孩子兴奋。同样的道理,盖斯人的母亲们的行为也是遵循着他们的文化规则:在婴儿还很小的时候,她们就需要回到田间劳作,这时婴儿将由大一点的孩子照看,这也就要求婴儿要保持足够安静,以至于大孩子们有能力照顾他们。母亲们对待她们的孩子的方式体现了特定文化环境的要求。
● 在西方社会儿童的游戏被赋予很大的意义,母亲们经常会加入孩子们的游戏来促进儿童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技能的发展。但低收入的墨西哥家庭中的母亲们可并非如此,他们认为游戏没什么意义,对于儿童发展也无任何作用。当他们被要求和自己的孩子玩耍时,她们会感到很怪异甚至觉得尴尬,在游戏中她们的作用也是明确的指导多于与孩子共同娱乐。根据她们的经济状况,这些母亲遵循的是一种“工作式”的生活:生活是严肃的,游戏是一种奢侈,孩子们越早认识到这点越好(Farver 和Howes,1993)。
3. 孕期少量饮酒是否影响胎儿
大量饮酒对胎儿的影响已是证据确凿,但人们似乎还不愿接受少量饮酒也可能导致危害这一观点。西雅图追踪研究是在美国进行的一个大规模的研究,它找到一些具有说服力的证据(Olson,Streissguth,Sampson,Barr,Bookstein 和Thiede,1997;Streissguth,Barr 和Sampson,1990)。
在这项调查中,研究者对500 名孕妇进行了访谈,以确认她们在孕前及孕期中的酒精摄入习惯。其中少于1% 的孕妇有严重酗酒问题,另有80% 的孕妇承认在孕期中曾经饮酒。研究者也提出了关于酒精、咖啡因等依赖性药物摄入的问题。在这些孕妇分娩后,研究者对她们所生的子女分别在出生后2 个月、8 个月、18 个月,以及4 岁、7 岁和10 岁时进行了评估。在每次跟踪调查中,研究者都对这些儿童进行广泛的与其年龄相当的神经发育和心理发展测试。
研究发现,即使在摄入少量酒精的母亲群体中,孕期酒精摄入也被发现具有消极作用。摄入酒精的孕妇所生胎儿在出生时更容易出现呼吸紧张和心跳不稳的症状,并在产后两天内显示出行为缓慢、吮吸无力及各种中枢神经障碍的迹象。在随后的婴儿期中,他们的行为和脑部发育都略微滞后,而从4 岁开始,那些出生前每天接触一盎司以上酒精的儿童就明显地显示出较低的智商。他们与不饮酒的母亲生出的孩子相比,智商成绩要低大约7 分。相差7 分并不是大问题,但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差异,而且这项研究表明这个差异值与母亲的酒精摄入量成正比。在7 岁以后,学习障碍变得更明显,主要表现为阅读和算术能力较低,这些问题尤其与母亲的“豪饮”有关,例如在怀孕早期经常饮酒且每次达5 杯以上。有可能这些认知困难实际上反映了这些儿童在保持注意力方面的障碍;警觉测试表明这些儿童在注意力和反应力两方面都较弱;与此相吻合的是,这些儿童刚出生时对光和声的反应,以及随后对乳头的反应都显得较为迟缓。因此,很有可能源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某种基础性的器质性缺陷。
尤其引人注意的是,那些由于在孕期少量饮酒的母亲生出的儿童即使到了少年期仍表现出不少问题。有的问题体现为信息加工缓慢或低效率,从而影响学习成绩;其他问题则可能与自卑和反社会行为相关。当然,不是所有在出生前接触酒精的个体都显示出缺陷;然而这项研究清楚地表明:哪怕是少量的接触酒精,也可能给儿童正常的适应性功能带来风险。
……
这本书,名为《儿童心理学》,初次翻开它,我的心情是带着一丝好奇和一丝期待的。作为一名普通家长,我一直对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充满了疑问,他们为什么会有那些奇奇怪怪的想法?为什么会表现出一些让我摸不着头脑的行为?市面上关于儿童成长的书不少,但很多都过于理论化,或者讲的是一些浅显的常识,总觉得不够深入。而这本《儿童心理学》,从书名上看,似乎就承载了更深层次的探索。我翻阅的不仅仅是文字,更像是在一点点地解开一个又一个关于孩子成长的谜团。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孩子的互动方式,那些日常的对话、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是否都蕴含着孩子心理发展的密码?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孩子内心深处的风景。它没有直接告诉我“你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大量的理论阐述和案例分析,引导我去理解“为什么会这样”。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比直接给结论更加让我信服,也更能激发我的思考。我常常会一边读,一边对照自己孩子的表现,那些曾经让我困惑不解的地方,似乎渐渐有了清晰的脉络。有时候,读到一些描述孩子情绪反应的段落,我会恍然大悟,原来他当时的哭闹,并非无理取闹,而是有其心理需求的表达。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儿童心理学的书籍,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一位耐心细致的向导,带领我走进孩子丰富而复杂的心灵世界,去理解,去接纳,去更好地陪伴他们成长。它让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滋养,是情感的连接,是潜能的激发。我期待着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有更多的收获和启发,为我的育儿之路增添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评分当我翻开《儿童心理学》这本书,我首先被其所蕴含的深刻洞察力所吸引。作为一名对孩子成长充满好奇心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解答心中诸多疑问的钥匙。这本书,无疑正是这样一把。它没有空泛的说教,也没有简单粗暴的指令,而是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生动的生活案例,为我呈现了一个立体的儿童心理世界。我尤其被书中对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详尽分析所打动。它让我明白了,孩子们是如何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学习合作、分享和解决冲突的。我常常在阅读时,会想起自己的孩子,那些他们与小伙伴们相处的点点滴滴,在书中的解读下,都变得意义非凡。这本书,让我开始更加理性地看待孩子的成长过程,不再为一些暂时的“小问题”而过度担忧。它教会我如何用更长远的眼光,去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它让我明白,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成长节奏和发展轨迹。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它让我从一个“监督者”的角色,蜕变为一个“引导者”的角色,用理解和支持,去点亮孩子成长的道路。
评分《儿童心理学》这本书,是我近期阅读中最让我感到“解渴”的一本。作为一名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种种现象感到好奇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深入浅出地解读孩子内心世界的书籍。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的需求。它不是一本简单的育儿手册,而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儿童心理学”的入门读物。书中的内容,从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到他们情感世界的微妙变化,再到他们在社交互动中的行为模式,都有着详尽而精彩的论述。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展现出的典型心理特征的描述,这让我对孩子的成长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框架。例如,关于学龄前儿童自我中心主义的解释,就让我对孩子的一些行为有了豁然开朗的理解。书中的案例分析,更是让那些抽象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我经常会一边读,一边回想自己的孩子,那些曾经让我困惑不解的瞬间,在书中的解读下,似乎都找到了合理的解释。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与孩子的互动方式,思考是否过于主观,是否忽略了孩子内心的真实需求。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理解,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去思考。这本书,让我对“育儿”这件事有了更宏观、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养育身体,更是滋养心灵。
评分当《儿童心理学》这本书被我置于书桌一角,我便知道,我将踏上一段探索孩子内心世界的奇妙旅程。我并非是那种时刻紧盯孩子学习成绩的家长,我更关心的是他们是否快乐,是否健康地成长。这本书,正是满足了我这种深层次的需求。它从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多个维度,全方位地展现了孩子们是如何看待世界,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的。书中的每一个观点,都得到了扎实的理论支撑,但同时又没有让普通读者感到晦涩难懂。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儿童发展里程碑的详细阐述,这些信息不仅让我了解了孩子在不同年龄段应该具备的能力,更让我明白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节奏,不必过于焦虑。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儿童游戏和想象力的探讨。它让我意识到,那些看似“无意义”的游戏,对于孩子来说,却是他们学习、探索和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这本书,让我从一个“旁观者”的角色,逐渐转变为一个“参与者”,我开始尝试着用书中的理念去观察和理解自己的孩子,去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孩子不需要我们“解决”问题,而是需要我们的“倾听”和“理解”。这本书,就像一位智慧的长者,用温和而坚定的声音告诉我,理解孩子,就是最好的教育。它没有给我生硬的指令,而是给了我丰富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
评分拿起《儿童心理学》这本书,我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那些孩童时期天真烂漫的笑脸,以及偶尔流露出的复杂情绪。这本书,仿佛是一把钥匙,试图打开我一直以来对孩子们成长过程中那些“为什么”的疑问。我不是心理学专业人士,但我是一位对孩子充满爱与责任的家长。我深知,想要更好地引导孩子,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的序言部分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没有使用过于学术的语言,而是用一种平实而富有感染力的笔触,描绘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这让我觉得,这本书是为我这样的普通读者量身定做的。在阅读过程中,我被书中引用的众多心理学研究和案例深深吸引。它们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更是对真实生活中孩子行为的生动写照。我会在读到某些描述时,不自觉地联想到自己的孩子,那些相似的场景、相似的情绪,让我觉得既亲切又充满启发。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孩子的很多行为并非偶然,而是有着其内在的心理逻辑。例如,关于依恋理论的章节,让我对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表现出的依恋行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更加理解了安抚和支持的重要性。它让我学会了如何更敏锐地捕捉孩子的情绪信号,如何更恰当地回应他们的需求。这本书不仅仅教会我“是什么”,更教会我“为什么”,这种由内而外的理解,让我对育儿这件事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不再仅仅是“照书养娃”,而是开始真正地“读懂娃”,去倾听他们内心深处的声音,去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
评分初次翻阅《儿童心理学》这本书,我怀着一种既好奇又略带忐忑的心情。好奇的是,我一直想更深入地了解孩子们的世界,而忐忑的是,我担心这本书会过于学术化,难以理解。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这本书以一种极为亲切和引人入胜的方式,向我展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奇妙旅程。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儿童行为背后心理动机的分析。例如,关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探讨,就让我理解到,很多时候,孩子们的“不乖”并非出于恶意,而是受到了内在因素的影响。它让我学会了从一个更宽容、更理解的角度去审视孩子的行为。书中穿插的大量真实案例,更是让那些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形象,我常常能在案例中看到自己孩子的影子,从而获得深刻的共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儿童心理学的书,更像是一位智者,在循循善诱地教导我如何更好地与孩子相处,如何更有效地支持他们的成长。它让我意识到,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我不再仅仅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是开始更加重视他们的情感健康和心理发展。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能够以更成熟、更智慧的方式去面对育儿的挑战。
评分《儿童心理学》这本书,在我手中静静地躺着,但我知道,它蕴含着足以改变我育儿观念的深刻见解。我一直认为,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身体的成熟,更是心灵的探索和人格的塑造。这本书,正是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为我揭示了这一过程的奥秘。我欣赏书中对儿童情感发展的细腻描绘,从婴儿期的基本情绪,到青少年期的复杂情感,每一个阶段的演变都有着深刻的心理学依据。我常常在阅读时,会不自觉地回忆起自己孩子的成长历程,那些曾经让我感到困惑不解的亲子互动,在书中的解读下,都找到了清晰的脉络。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很多时候,孩子们的哭闹、发脾气,并非是“不听话”,而是他们表达需求、处理情绪的一种方式。它让我学会了如何更有技巧地引导孩子,如何更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心声。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控制”孩子的书,而是一本教你如何“理解”孩子,如何“尊重”孩子,如何“陪伴”孩子成长的书。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儿童游戏和想象力的章节所吸引,它让我意识到,那些看似“玩闹”的行为,对于孩子的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培养,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这本书,让我对“教育”二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心灵的连接和潜能的激发。
评分《儿童心理学》这本书,在我手中翻动,每一页都似乎在诉说着一个关于成长、关于理解的故事。作为一名对孩子世界充满好奇的旁观者,我一直试图寻找一把能够打开孩子们心门钥匙。这本书,正是这样一本充满智慧的指南。它没有直接给我一套“万能”的育儿法则,而是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得以窥探儿童内心世界的复杂与奇妙。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发展阶段儿童心理特点的细致描绘,从婴儿期的探索到幼儿期的独立,再到学龄期的认知发展,每一个阶段都有着独特的挑战和机遇。书中的理论讲解,并非冰冷枯燥的学术论断,而是巧妙地融入了大量的真实案例。这些案例,有的让我捧腹大笑,有的让我若有所思,有的甚至让我潸然泪下。它们像是孩子成长路上的一面面镜子,映照出孩子们真实的情感和行为。我常常在阅读时,不自觉地在脑海中勾勒出自己孩子的形象,那些相似的经历,让我对孩子有了更深的共情。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孩子的每一个行为背后,都隐藏着他们当时的心智水平和情感需求。它教会我如何以一种更平和、更理解的态度去面对孩子成长中的种种问题,如何避免过度解读和不必要的焦虑。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控制”孩子的书,而是一本教你如何“陪伴”孩子,如何“引导”孩子,如何“理解”孩子的心灵的书。这本书,让我对“教育”二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交流,是心灵的塑造。
评分《儿童心理学》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本能够点亮家长心中智慧之光的著作。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教育,是建立在对孩子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的。这本书,正是这样一本帮助我深化理解的宝贵读物。它从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多个维度,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儿童游戏行为的解读,它让我明白,孩子在游戏中投入的不仅仅是时间,更是他们在探索世界、学习技能、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我常常在阅读时,会不自觉地联想到自己的孩子,那些他们曾经表现出的独特的行为模式,在书中的解释下,都变得清晰而富有逻辑。这本书,让我从一个“执行者”的角色,转变为一个“理解者”的角色。我不再仅仅是按照“经验”或“他人的建议”来指导孩子,而是开始尝试去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去感受他们的情感需求。它让我明白,教育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而“因材”的前提,正是对孩子心理特点的深刻洞察。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籍,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用睿智的语言,为我指点迷津,让我能够更从容、更自信地陪伴孩子走过成长的每一个阶段。
评分初次拿到《儿童心理学》这本书,我的心中是充满期待的。我一直对孩子们的世界抱有浓厚的好奇心,总想知道他们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那些突如其来的情绪,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这本书,就像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孩子们内心深处那片广阔而神秘的土地。我并非是心理学领域的专业人士,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却异常友好,没有使用过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复杂的心理学概念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细致讲解,从感知运动到抽象思维,每一个阶段的转变都伴随着孩子认识世界的全新方式。我常常在阅读时,会联想到自己的孩子,那些他们曾经表现出的奇特行为,在书中的解释下,都变得合情合理。这本书,让我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理解者”,我不再仅仅是看到孩子行为的表象,而是开始尝试去探究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它教会我如何更好地与孩子沟通,如何更有效地回应他们的情感需求。我不再因为孩子的某些行为而感到焦虑或沮丧,而是多了一份理解和包容。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我去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去欣赏他们独特的成长轨迹。它让我明白,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陪伴和智慧的引导。
评分在一起去玩啊、這樣也很少的稅就要在
评分??欧姆龙(OMRON)电子血压计 家用 HEM-7124(上臂式)
评分赶上活动,把想买的书都凑齐了,书的品相全新有塑封,快递小哥次日达,依旧是态度超好,好评!
评分基本市面上有的书他们都有 ,
评分趁搞活动买了很多书,都是育儿的,希望宝宝能健康快乐成长
评分挺好的都东西 值得推荐
评分京东做活动满100-50,相当于是半价,这样才算便宜,就买了好多好多书,希望自己能看完吧。希望对儿子心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吧
评分了解孩子的心理,认知孩子的另一面,有助孩子成长
评分多了解一些小孩子的心里方面的一些东西,可以更好的相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