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神經科學傢達馬西奧顛覆性巨著,標誌著20世紀時代思想的轉摺,神經科學、心理學和哲學研究因此齣現瞭巨大的轉嚮。
一場人類意識探索的盛宴,一次刷新閱讀體驗的腦力挑戰。有如懸疑小說一般嫻熟的敘事技巧,在哲學和科學的交界處跳著踢踏舞。
揭示情緒的奧秘,重新審視人類理性。打破身心二元論,開啓具身新時代。
國內外眾多知名神經科學傢及諾奬得主集體盛贊:北京大學國傢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汪丁丁傾情作序!中國心理學會理事長傅小蘭、北京大學腦與認知科學中心主任周曉林、南京大學心理係主任周仁來、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傢重點實驗室主任李武、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寜嚮東、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奬得主大衛·休伯爾聯袂推薦!
達馬西奧“情緒與人性”五部麯之一。
湛廬文化齣品。
在20 世紀,笛卡爾推崇的身心二元論占據主流。二元論拒絕承認情緒在理性決策中的作用,認為情緒是理性思考的雜音。然而,既是臨床醫生又是神經科學傢的達馬西奧,提齣瞭截然相反的觀點,認為人類的理性決策離不開對身體情緒狀態的感受。這一論斷簡單卻有力,從根本上顛覆瞭支配西方幾百年的身心二元論。自《笛卡爾的錯誤》齣版以來,西方世界的哲學思想發生瞭根本性的轉摺。
在《笛卡爾的錯誤》中,達馬西奧教授通過豐富的臨床案例,令人信服地證明瞭情緒在人類理性決策中的重要作用。他提齣的軀體標記假設,為身心之間的聯結提供瞭當代科學的確證,把虛無縹緲的心智轉變為具體可感的實在之物。為我們思考人類的理性和意識,開闢瞭一條全新的認識路徑。
書中豐富的臨床案例和富有洞見的理論假設,共同為我們帶來一場人類意識探索的盛宴。達馬西奧教授帶領我們抽絲剝繭、層層深入,帶領我們走進人類理性的深層結構之中。
[安東尼奧·達馬西奧]
美國南加州大學神經科學、心理學和哲學教授。
他以情緒為齣發點,從演化的角度重新闡釋瞭人類意識的産生路徑,其研究成果被各學科研究者廣泛引用,被美國科學信息研究院評為“高被引學者”之一。
他的第1部著作《笛卡爾的錯誤》一經問世便獲得熱烈反響,自此之後,神經科學、心理學和哲學的研究都發生瞭巨大的轉嚮。
《笛卡爾的錯誤》是探討身心關係這一心理學基本問題的傑作。達馬西奧教授通過豐富的病例研究和理論假設,厘清軀體與心智、情緒與推理的關係,揭示瞭情緒和感受在理性思考和社會行為中的關鍵作用,非常值得一讀。
——傅小蘭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大學心理學係主任,中國心理學會理事長
與許多哲學傢一樣,達馬西奧挑戰瞭二元論,主張不存在一個獨立於身體的靈魂。但與哲學傢不同的是,他係統研究瞭額葉腦損傷的患者,用實證數據闡述瞭情緒、推理與大腦的關係。對深奧的哲學命題,《笛卡爾的錯誤》卻能用故事般的描述加以論證,娓娓道來,引人入勝。若你也對日常生活中的人類行為充滿好奇,你必定會為達馬西奧清晰、風趣、富有哲理的論述而深深著迷。
——周曉林
北京大學腦與認知科學中心主任,浙江師範大學心理與腦科學研究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腦是心理現象産生的物質基礎,是心理科學領域的基本命題之一。即使在今天,強化這種觀點的趨勢仍在持續,中國、美國、歐盟等對腦科學的高度重視就是這種趨勢的直接體現。但達馬西奧用他畢生的研究告訴我們:心智的産生離不開軀體,對軀體狀態的感受構建瞭我們的情緒,對情緒的感受則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做到行為得體、禮儀有度。
——周仁來
南京大學心理係主任
達馬西奧在闡釋人類抉擇行為及其個體差異的腦機製方麵邁齣瞭大膽的一步。他創立的理論,為將各種腦功能作為一個整體來理解心智和意識的産生,開拓瞭新的思路。
——李武
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傢重點實驗室主任
我們接受的很多觀念,其底色是笛卡爾打的。笛卡爾的理性主義哲學,自覺和不自覺地成為瞭我們理解世界、理解社會的方法論。當達馬西奧對這一切提齣具有顛覆意義的看法時,我的反應是震驚;當達馬西奧提齣嚴肅證據時,我意識到:這是人類的大時刻。
——寜嚮東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這位享譽世界的神經科學傢對人類大腦的研究工作進行瞭整閤。他的觀點建立在對大腦的深刻理解上,而不是像工程師那樣企圖進行重新設計。這本書作為經典當之無愧。
——大衛·休伯爾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奬得主
達馬西奧的觀點新穎獨特、涉獵甚廣……人們應該認真對待他深思熟慮、謙虛的闡述。除瞭闡明額葉的功能,本書還提齣瞭一個耳目一新的生理學機製,這個機製將在接下來的數十年被深入研究。在當前學術界,提齣一個關於情緒的新觀點已經司空見慣瞭。
——《自然》
《笛卡爾的錯誤》用優美的寫作闡述瞭作者關於大腦功能的觀點。對於想要道人類如何思考的人,對於需要時刻謹記腦是偉大造物的外科醫生,以及對需要知道如何進行假設檢驗的科學傢,這本書都是不可多得的。
——《美國醫學協會雜誌》
對人類本質的一次雄心勃勃卻又細緻入微的探尋。
——《波士頓環球報》
達馬西奧拋棄瞭傳統的軀體與心靈的二元區分,在哲學和科學的邊緣跳著踢踏舞。
——《費城問詢者報》“年度值得關注作品”頒奬詞
應該對達馬西奧錶示祝賀,他用一個清晰的思路展示瞭人類的推理與情緒如何交互並産生決策、信仰以及行動計劃……通過厘清軀體與心智、情緒與推理的關係,他為這些領域正在進行的令人興奮的探索工作做齣瞭傑齣貢獻。
——《博物學》雜誌
這本書比小說還精彩。《笛卡爾的錯誤》構建瞭一個真實的故事,從而顛覆瞭我們對自身非常重要器官的理解。
——《費加羅雜誌》
《笛卡爾的錯誤》用優美的寫作闡述瞭作者關於大腦功能的觀點。對於想要知道人類如何思考的人,對於需要時刻謹記腦是偉大造物的外科醫生,以及對於需要知道如何進行假設檢驗的科學傢,這本書都是不可多得的。
——《美國醫學協會雜誌》
達馬西奧在本書中提齣瞭一個極具說服力的觀點……情緒是認知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情緒係統受到嚴重損害,所謂的理性也會失去。
——《華盛頓郵報》
本書清晰地錶明瞭,情緒和其他認知功能,如運動、語言和記憶一樣,值得進行科學探索……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給神經科學傢提齣瞭新的挑戰。現在我們可以放心地說,其實心靈就在大腦中。
——《金融時報》
推薦序 從理性和感性走嚮演化理性/汪丁丁
序 言 在推理中發現情緒
導 論 情緒、感受與軀體
Part1 悲劇帶來的啓示
人們常說,明智的決策來源於冷靜的頭腦。現在有這樣一些患者,他們因疾病或事故喪失瞭感受情緒的能力,不過他們的智力依舊健全,有的甚至還高於常人。不過奇怪的是,他們卻不能再作齣任何理性的決策瞭,這完全違背瞭我們的傳統認知。
第01章 蓋奇的幸運與不幸
第02章 蓋奇大腦結構探秘
第03章 現代版的蓋奇
第04章 更多病例證據
Part2 聚焦情緒和感受
情緒和感受與軀體狀態息息相關,軀體標記假設解釋瞭情緒和感受如何在理性決策中發揮重要作用。如果大腦隻是用純粹理性的方式進行推理,那我們將會陷入“理性計算”的無窮漩渦之中,以至於根本無法作齣任何理性決策。
第05章 一些可能的解釋
第06章 基本生物調節過程
第07章 情緒和感受
第08章 軀體標記假設
Part3 徹底顛覆二元論
從軀體標記假設和演化的證據上看,沒有軀體就不可能産生心智。但笛卡爾的“二元論”卻在我們的肉體和心靈之間劃分瞭一個鴻溝,它將精巧的心智過程與軀體分離瞭,這種觀點一直主導著西方科學界和思想界,是時候顛覆它瞭。
第09章 檢驗軀體標記假設
第10章 為軀體服務的大腦
第11章 推理中潛藏的激情
後記 處於衝突中的人類心靈
注釋與參考文獻
緻謝
譯者後記
笛卡爾的錯誤
如果不提及笛卡爾這位在西方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中極具影響的科學傢,不提及他在身、心、腦三者方麵的觀點,我就無法嚮大傢呈現本部分內容。正如你所看到的,我關注的是笛卡爾身心分離的二元論觀點以及這個觀點的幾個現代變體。例如一種觀點認為心智與大腦有關,但僅限於將心智看作軟件程序,運行在一個稱為大腦的計算機硬件上;或者大腦和軀體是相關的,但隻是說前者必須要在後者的生命支持下纔能生存。
那麼笛卡爾的錯誤到底是什麼呢?還是用更好的說法,不禮貌、不友好地問一句,笛卡爾到底哪一點錯瞭呢?有人可能會先抱怨並責備他讓生物學傢直到現在還在使用機械論作為生命過程的解釋模式。但這也許不是很公平,所以可能會繼續轉嚮那句“我思故我在”。這是哲學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句話,其首次齣現於 1637 年法文版的《方法論》(Discourse on the Method)的第四部分,還有 1644 年拉丁文版的《哲學原理》(Principles of Philosophy)的第1部分中 。從字麵上來說,這一說法和我所認為的心智的起源以及心智與軀體關係的觀點正好相反。這句話錶明思維和思維意識是“存在”的基礎。既然我們都知道笛卡爾認為思想是一種與軀體完全分離的活動,那麼這句話的確對將“思考的東西”(res cogitans)從具有外展性和機械性的軀體部分 (res extensa) 中分離齣來進行瞭頌揚。
在人類齣現很久之前,生命就已經存在瞭。在演化的某個時刻,一個基本的意識齣現瞭。有瞭這個基本的意識,就産生瞭一個簡單的心智;如果心智的復雜性越來越高,思考齣現的可能性也就越來越大,進而用語言來溝通和組織思維也成為可能。對於那時的我們來說,“存在”是先於“思考”而齣現的。現在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也是先存在,然後再思考,我們存在之後我們纔能思考,我們思考隻因我們存在,因為思考的確是由生物的結構和運作所引發的。
當我們把笛卡爾的聲明放迴到它所屬的時代,我們可能會想一會兒,是否這句話的含義與現在所代錶的含義不同。可以看一看,是否這句話隻是對感受和推理的一種肯定,而並沒有涉及其起源、成分和時間特徵呢?是否這句話隻是笛卡爾為瞭調和宗教壓力而創造的呢?後者隻是一種可能性,但無從證實這一可能。笛卡爾把他常引用的一句話作為他的墓碑碑詞,“Bene quilatuit, bene vixit,”其意義是“隱藏得很好的人,纔能活得好”,這句話來自歐維德(Ovid)的《哀怨集》(Tristia,3.4.25),難道笛卡爾隱秘地放棄瞭自己的觀點嗎?對於前者,我認為笛卡爾寫的就是他自己想錶達的。他寫下那句話的時候,他認為這個觀點確定無疑,且任何質疑都無法動搖它:“……評論說“我思故我在”這個真理確定無疑,即便是特彆刁鑽的懷疑論者也無法動搖它,我決定,將其作為我追求的哲學的首要原則。“
這裏,笛卡爾在為自己的哲學打下邏輯基礎,這個說法和奧古斯丁(Augustine)的“我錯誤所以我存在”(Fallor ergo sum)相類似 。在下麵幾段中,笛卡爾明確地澄清瞭自己的觀點:“據此,我知道“我”是一種物質,其全部本質或性質就是思考,而它的存在並不需要空間,也不依賴於任何實在物質 ; 所以這個“我”就是我所說的靈魂,獨立於個體,比後者更容易理解 ;即使沒有軀體,靈魂也不會消亡。“
這就是笛卡爾的錯誤:在軀體和心靈之間劃分瞭一個鴻溝,即在有形有象、機械動作且無限可分的軀體,以及無形無象、無法觸及且不可分割的心智間,劃分瞭一個鴻溝 ; 他認為推理、道德判斷、以及肉體疼痛或情緒動蕩所帶來的痛苦存在於軀體之外。具體來說:他將極為精巧的心智過程,與生物有機體的結構和運作分開瞭。
現在有些人可能會問,為什麼要抓著笛卡爾不放,為什麼不選擇柏拉圖?柏拉圖對軀體和心智的看法更為激進,《斐多篇》(Phaedo)就可以體現這一說法。為什麼要喋喋不休地抓住笛卡爾這個錯誤?畢竟,他的一些其他錯誤比這個錯誤更嚴重。如他認為熱量使血液循環,還有血液中的細小顆粒蒸發成“動物精神”,從而使肌肉運動。為什麼不攻擊這兩個錯誤?原因很簡單:我們長期以來就認識到他在這些問題上的觀點是錯誤的,並且血液循環的方式和原因已經得到瞭滿意的解答。但是考慮到心智、大腦和軀體的問題時,情況就並非如此瞭,笛卡爾的錯誤還是極具影響力。對於許多人來說,笛卡爾的觀點被認為是不言而喻的,不需要進行重新審視。
在 20 世紀中期,笛卡爾的心智無實體的觀念使人們將心智比喻成軟件程序。事實上,如果心智是與軀體分離的,或許人們可以不藉助神經生物學而去理解它,也不需要神經解剖學和神經化學的知識。有趣但矛盾的是,許多認知科學傢認為自己不藉助神經生物學就可以探索心智,但他們不承認自己是二元論者。
可能在有些神經科學傢的觀念中還殘存著笛卡爾二元論的思想,他們堅持認為,隻關注大腦就可以完全解釋思維,而不用考慮有機體的其餘部分和周圍的物理環境和社會環境,他們實際上也忽略瞭以下事實,即環境中的一部分本身就是有機體之前行為的産物。我抵製這種觀點,並不是因為心智與大腦活動沒有直接的關係,顯然並非如此;而是還因為這個說法是不完備的,讓人無法認同。心智來源於大腦是無可爭辯的,但我更希望評估這個觀點,並考慮大腦中的神經元如何實現思維性的運作。就我而言,後者纔是至關重要的問題。
笛卡爾的二元論思想也似乎塑造瞭西方醫學對疾病的研究和治療方式(見後記)。笛卡爾的學說同時滲透到瞭研究和治療領域。因此,軀體疾病所造成的心理後果通常被忽視或沒有被認真考慮。除此以外更被忽視的是心理衝突所産生的軀體後果。笛卡爾確實改變瞭醫學的發展曆程,顛覆瞭心智存在於軀體的觀點,即便後者從希波剋拉底時代到文藝復興時代都占主流。如果亞裏士多德瞭解這一切,他該對笛卡爾有多不滿啊!
笛卡爾錯誤的各種版本,使人們忽視瞭以下事實,即人類心智根植在復雜且脆弱、有限但獨特的生物體中;他們掩蓋瞭在這種脆弱的、有限的和僅有的知識中隱含的悲劇。人們無法意識到固有的悲劇,所以很少想到減少這些悲劇,也因此對生命的價值不夠尊重。
關於感受和推理的說明,以及我討論過的大腦與軀體之間的相互聯係,都支持我這本書中的觀點:有機體的角度對從整體上理解人類心智是必需的;心智不僅必須從非物質領域轉移到生物組織的領域,而且還需要與一個完整的、整閤瞭軀體和大腦的有機體相聯係,此外還需要與物理環境和社會環境充分互動。
然而,我所設想的具身心智,並不放棄那些構成靈魂和精神的精妙的層次上的運轉。從我的角度來看,正是靈魂和精神,加上尊嚴和人性,纔能形成有機體展現齣的復雜性和獨特性。也許作為人類,我們可以做的不可或缺的事情,就是每一天提醒我們自己和其他人,人類具有復雜性,脆弱性,有限性和獨特性。這當然是睏難的工作,難道不是嗎?將精神從不存在的基座移到其他某個地方,同時保持其尊嚴和重要性 ; 承認其謙卑的起源和脆弱性,但仍接受其指導;但是,如果我們不加以堅持,那還不如讓笛卡爾的錯誤就這樣流傳下去。
從理性和感性走嚮演化理性
——序達馬西奧著作五種中譯
汪丁丁
北京大學國傢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
大約15年前,我陪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弗農·史密斯(Vernon Smith)在友誼賓館吃午餐,他來北京大學參加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十周年慶典的係列演講活動。閑聊一小時,我的印象是,給這位實驗經濟學傢留下較深印象的腦科學傢隻有一位,那就是達馬西奧。其實,達馬西奧至少有三本暢銷書令許多經濟學傢印象深刻,其中包括索羅斯。大約2011年,索羅斯想必是買瞭不少達馬西奧的書送給他的經濟學朋友,於是達馬西奧那年纔會為一群經濟學傢演講,並介紹自己2010年的新書《當自我來敲門》(Self Comes to Mind:Constructing the Conscious Brain,我建議的直譯是“自我碰上心智:意識腦的建構”),同時主持人希望達馬西奧嚮經濟學傢們介紹他此前寫的另外兩本暢銷書,即《尋找斯賓諾莎》(2003)和《笛卡爾的錯誤》(1995),後者可能也是索羅斯特彆喜歡的書。索羅斯總共送給那位主持人三本《笛卡爾的錯誤》。笛卡爾是近代西方思想傳統的“理性建構主義”宗師,所以哈耶剋追溯“社會主義的謬誤”至360年前的笛卡爾也不算“過火”。索羅斯喜愛達馬西奧,與哈耶剋批判笛卡爾的理由是同源的。
腦科學傢達馬西奧,在我這類經濟學傢的閱讀範圍裏,可與年長五歲的腦科學傢加紮尼加相提並論,都被列為“泰鬥”。術業有專攻,達馬西奧主要研究情感腦,而加紮尼加主要研究理性腦。“情感”這一語詞在漢語裏的意思包含瞭被感受到的情緒,“理性”這一語詞在漢語裏的意思遠比在西方思想傳統裏更寬泛,王國維試圖譯為“理由”,梁漱溟試圖譯為“性理”(沿襲宋明理學和古代儒學傳統),我則直接譯為“情理”,以區分於西方的“理性”。標誌著達馬西奧的情感與理性“融閤”思路的暢銷書,是 1999 年齣版的《感受發生的一切》(The Feeling of What Happens,我的直譯是:“發生什麼的感覺:身體與情緒生成意識”)。達馬西奧融閤理性與感性的思路的頂峰,或許就是他2018 年即將齣版的新書《生命的秩序》(The Strange Order of Things:Life, Feeling,and the Making of Cultures,我的直譯是:“世界的奇怪秩序:生命,感受,文化之形成”)。
在與哲學傢麗貝卡·戈爾茨坦(Rebecca Goldstein,史蒂芬·平剋的妻子)的一次廣播對話中,達馬西奧承認斯賓諾莎對他的科學研究思路有根本性的影響,甚至為瞭融入斯賓諾莎,他與妻子專程到阿姆斯特丹去“尋找斯賓諾莎”。他在《尋找斯賓諾莎》一書的開篇就描寫瞭這一情境,他和她,坐在斯賓諾莎故居門前,想象這位偉大高貴的思想者當時如何被逐齣教門,又如何拒絕萊布尼茨親自送來的教授聘書,想象他如何獨立不羈,終日籠罩在玻璃粉塵之中打磨光學鏡片,並死於肺癆。如果這兩位偉大的腦科學傢知道陳寅恪寫於王國維墓碑上的名言——“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曆韆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可能要將這一名言寫在《尋找斯賓諾莎》一書的扉頁。
斯賓諾莎的泛神論,斯賓諾莎的情感學說,斯賓諾莎的倫理學和政治哲學,對達馬西奧産生的影響,不論怎樣估計都不過分。晚年達馬西奧的問題意識,很明顯地,從神經科學轉入演化生物學和演化心理學,再轉入“文化”或“廣義文化”(人類以及遠比人類低級的生物社會的文化)的研究領域。文化為生活提供意義,廣義文化常常隱含地錶達著行為對生命的意義。原始的生命,其演化至少開始於10億年前的真核細胞。達馬西奧和我都相信(參閱我2011年齣版的《行為經濟學講義》),原始的生命是“共生演化”(symbiosis)的結果。並且,我們都認為廣義文化的核心意義是“閤作”——我宣稱行為經濟學的基本問題是“閤作何以可能”。達馬西奧認為關於閤作行為的“算法”是10億年演化的産物,雖然,這樣的廣義文化將世界錶達為一套“奇怪的秩序”。例如,在原核細胞的演化階段(大約20億年前),很可能“綫粒體”細胞與“DNA”細胞相互吞噬的行為達成僵局,於是共生演化形成真核細胞,而這樣的細胞,基於共生演化或閤作,確實看起來很奇怪。他把這一猜測,寫在 2018 年的新書裏。不過,早在2011年,哈佛大學諾瓦剋(Nowak)小組的仿真計算錶明,在幾韆種可能的“道德”規範當中,隻有幾種形成閤作的規範是“演化優勝”的。
原始的生命,例如由細胞膜圍成的內環境,隻要有瞭“內環境穩態”(homeostasis),隻要在生存情境裏有可能偏離這一穩態,就有試圖恢復這一穩態的生命行為,不論是否錶達為“情緒”、“意象”或“偏好”(喜歡與厭惡)。因此,生命行為或(由於算法)被定義為“生命”的任何種類的行為,可視為是“內平衡”維持自身的努力,物理的、化學的、神經遞質的,於是,在物理現象與生命現象之間並不存在鴻溝。根據演化學說,在原始情緒與高級情感之間也不存在鴻溝。在融閤思路的頂峰,達馬西奧推測,從生命現象(“腦”和“心智”)
湧現的意識現象,以及從意識現象(基於“自我意識”)湧現的“精神現象”,都可從上述的演化過程中得到解釋。個體與環境的這種共生關係,不妨用這篇序言開篇提及的經濟學傢史密斯的錶達,概括為“演化理性”,又稱為“生態理性”。
精神現象,在20世紀的“新精神運動”之前的數韆年裏,主要錶達為“宗教”——個體生命融入更高存在的感覺以及由此而有的信仰,還有信仰外化而生的製度。在當代心理學視角下,任何生命個體,都需要處理它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問題。對個體而言,廣義的環境是宇宙,或稱為“整全”,中國人也稱為“太一”。古代以色列人禁止為“太一”命名,因為,任何“名”(可名之名,可道之道)都不可能窮盡整全,於是都算“褻瀆”。初始的信仰,就是對個體生命在這一不可名、不可道的整全之內的位置的敬畏感,以及因個體和族群得以繁衍而産生的恩典感。個性弘揚,抗拒宗教對信仰的束縛,諸如路德的改革,於是個體生命可以錶達與神聖“太一”閤體的感受(天降大任於斯人也)。歸根結底,還是個體要處理它與“整全”之間的關係問題。這套關係是連續的譜係,從低級的細胞膜行為——稱為“情緒”,演化為高級的信仰行為——稱為“精神”。
我認為達馬西奧的這幾本書,或許遠比我的《行為經濟學講義》更容易讀懂。眾所周知,以目前中國學術界的狀況,優秀譯文難得。謹以此序,為湛廬文化在這一領域堅持不懈的努力提供道義支持。
《笛卡爾的錯誤:情緒、推理和大腦》這本書,對我來說,簡直是一次思想的洗禮。作為一名對人類心智運作原理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我一直試圖找到能夠解釋我們為何會做齣各種決策的根本原因。而達馬西奧在這本書中,以極其清晰和引人入勝的方式,為我揭示瞭情緒在推理過程中的核心地位。他有力地挑戰瞭“理性與情感對立”的傳統觀念,通過大量的神經科學研究和臨床案例,嚮我們展示瞭情緒並非是理性的敵人,而是其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甚至是驅動力。我尤其被書中關於“體感標記假說”的闡述所吸引。這個理論就像一個精密的地圖,指引著我們如何在大腦中整閤身體産生的生理信號,將其轉化為情感體驗,進而影響我們的決策。這解釋瞭為什麼我們在麵對選擇時,常常會有一種“感覺”,而這種感覺往往比純粹的邏輯分析更能幫助我們做齣有效的判斷。書中對那些腦損傷患者的案例分析,更是令人觸目驚心,它們生動地證明瞭,沒有瞭情緒的指引,即便再聰明的人,也可能在最簡單的選擇麵前束手無策。這本書讓我徹底改變瞭對情緒的看法,不再將其視為需要壓抑的“負擔”,而是將其看作是幫助我們理解世界、做齣明智決策的寶貴財富。
評分終於鼓足勇氣讀完瞭《笛卡爾的錯誤:情緒、推理和大腦》,盡管這本書的厚度讓我有些望而卻步,但每一次翻開,都能感受到作者安東尼奧·達馬西奧帶來的智識上的衝擊。作為一名對人類意識和情感如何影響我們決策過程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這本書簡直是一場盛宴。我一直覺得,我們常常陷入一種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認為理性與感性是截然不同的、甚至是對立的存在,要麼是冷冰冰的邏輯,要麼是無法捉摸的情緒。然而,達馬西奧用大量的神經科學研究證據,像剝洋蔥一樣,一層層地揭開瞭這種古老的哲學觀念的脆弱性。他挑戰瞭笛卡爾“身心二元論”的經典命題,即認為身體和精神是相互獨立的實體,而他則有力地論證瞭,事實上,我們的情緒並非推理的絆腳石,而是其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甚至是驅動和引導推理的根本力量。想想那些我們在做齣重大決定時,那些模糊的“直覺”或者“感覺”,這本書為這些難以言喻的體驗找到瞭科學的解釋。達馬西奧通過對腦損傷患者案例的深入分析,生動地展示瞭當大腦中負責情緒處理的區域受損時,即使是那些在認知能力上並未受到顯著影響的個體,也同樣失去瞭做齣明智決策的能力。這讓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理智”與“情感”之間的界限,開始理解,那些我們常常試圖壓抑和否認的情緒,其實纔是我們能夠做齣有效判斷的基石。書中對於“體感標記假說”的闡述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解釋瞭我們如何在麵對復雜情境時,依靠預先儲存在身體中的情感經驗來快速評估選項,從而加速決策過程。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大腦的書,更是一本關於“我們是誰”的書,它邀請我們去思考,是什麼讓我們成為一個個獨特的、能夠感受、能夠思考的個體。
評分這部《笛卡爾的錯誤:情緒、推理和大腦》絕對是一本讓我欲罷不能的書。作為一名普通讀者,我對人類大腦的運作機製一直充滿著好奇,尤其是關於我們是如何思考、如何做決策的。而這本書,恰恰觸及瞭我最感興趣的核心問題。達馬西奧用他令人信服的論證,將我們從古老的“理性至上”的思維誤區中解救齣來,嚮我們展示瞭一個更加真實、也更加復雜的人類心智圖景。他有力地證明瞭,情緒並非是理性的對立麵,而是其生存和運作的基礎。通過分析大量腦科學的研究成果,尤其是那些關於腦損傷患者的案例,他生動地揭示瞭,當情感的“導航係統”失靈時,即使是那些擁有強大邏輯推理能力的人,也同樣會陷入睏境,無法做齣明智的決策。這讓我不禁反思,我們生活中那些看似“靈光一閃”的直覺,或是那些難以言喻的“預感”,很可能正是我們大腦在處理信息時,身體所産生的、與過往經驗相關的、經過情緒編碼的信號。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嚮我們普及瞭前沿的神經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它改變瞭我們看待自己、看待情緒的方式。它鼓勵我們擁抱我們的情感,認識到它們是我們做齣更優決策、更有效地與世界互動的關鍵。
評分終於讀完瞭《笛卡爾的錯誤:情緒、推理和大腦》,內心充滿瞭敬畏和驚喜。作為一名對人類心理和行為的底層邏輯非常感興趣的讀者,我一直試圖尋找能夠解釋我們為何會做齣各種選擇的科學依據。而達馬西奧這本書,無疑是我近期讀到的最令人振奮的一部。它係統性地挑戰瞭那個流傳已久的“理性至上”的觀念,用現代神經科學的語言,為我們描繪瞭一幅更加真實、更加完整的關於人類決策過程的圖景。我過去總是認為,一個好的決策者,應該是冷靜、客觀、不受任何情緒乾擾的。但這本書告訴我,恰恰是那些我們常常試圖忽略和壓抑的情緒,纔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們如同我們大腦中的“信號燈”,指引著我們前進的方嚮,幫助我們規避風險,做齣更符閤我們自身利益的選擇。書中對“體感標記假說”的闡述,讓我對那些“感覺對瞭”的瞬間有瞭科學的解釋。這種假說認為,我們在做決定時,身體會産生一係列的生理反應,這些反應被大腦解讀為情感信號,從而影響我們的選擇。這不僅僅是理論上的推測,達馬西奧還引用瞭大量臨床案例,比如那些由於腦損傷而無法産生情緒的患者,他們在做決策時所錶現齣的種種睏難,都為這一理論提供瞭強有力的支撐。這本書的偉大之處在於,它將一個看似抽象的哲學問題,通過嚴謹的科學研究,變得生動而易於理解,讓我們重新審視人類的本質,認識到情緒並非是理性的對立麵,而是其不可或缺的夥伴。
評分這部《笛卡爾的錯誤:情緒、推理和大腦》真是讓我大開眼界,顛覆瞭我長期以來對理性與感性之間關係的理解。一直以來,我總覺得,做一個“聰明人”就意味著要壓抑自己的情緒,讓邏輯思維占據主導地位。然而,這本書卻用紮實的科學證據告訴我,這種想法可能恰恰是一種“錯誤”,而且是源於笛卡爾那個古老的哲學觀念。達馬西奧並沒有簡單地批判笛卡爾,而是通過詳細剖析我們大腦的運作機製,嚮我們展示瞭,身體和精神,情緒與理性,並非相互割裂,而是緊密相連,相互依存。他通過對腦科學研究的深入解讀,特彆是對那些因為腦部損傷導緻情緒識彆或錶達齣現障礙的患者案例的分析,生動地揭示瞭情感在決策過程中的關鍵作用。這些患者,盡管他們的邏輯推理能力可能並未受到明顯影響,但在麵對選擇時卻顯得異常遲緩和睏難,因為他們失去瞭情感反饋來幫助他們評估不同選項的價值。這讓我意識到,我們日常生活中那些所謂的“直覺”或“預感”,可能並非是無緣無故産生的,而是我們大腦在過往經曆中積纍的、與特定情境相關聯的情感信號。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大腦的科學普及,更是一次對我們自身存在方式的深刻反思。它鼓勵我們不再將情緒視為負擔,而是認識到它們是我們理解世界、做齣明智選擇的寶貴工具。
評分《笛卡爾的錯誤:情緒、推理和大腦》這本書,對我來說,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場深刻的啓迪。我一直以為,我們的大腦是一個純粹的邏輯機器,而情緒則是乾擾它運轉的“噪音”。然而,達馬西奧用他淵博的學識和嚴謹的科學研究,徹底打破瞭我的這種刻闆印象。他清晰地論證瞭,情緒並非是我們理性思維的阻礙,而是其基礎和驅動力。這本書讓我明白瞭,我們之所以能夠做齣有效的決策,很大程度上是依賴於我們身體所産生的、被大腦解讀為情緒的信號。這就像一個精密的導航係統,當我們麵臨各種選擇時,這些情感信號會快速地告訴我們哪些方嚮是值得考慮的,哪些是應該避免的,從而大大提高瞭我們的決策效率。達馬西奧通過大量腦損傷患者的案例,生動地展示瞭當情緒識彆和體驗能力受損時,即便是那些認知能力依舊健全的人,也同樣會在日常生活中麵臨巨大的睏難。這讓我更加確信,情緒並非是“非理性”的代名詞,而是我們作為人類,能夠與世界互動、做齣適應性選擇的關鍵。讀完這本書,我不再試圖壓抑自己的情緒,而是學會去理解它們,去傾聽它們,因為我知道,它們是幫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做齣更明智選擇的寶貴財富。
評分《笛卡爾的錯誤:情緒、推理和大腦》這本書,真的讓我對“思考”這兩個字有瞭全新的認識。我一直以為,聰明人就是那些能迅速分析、邏輯清晰、不受情緒乾擾的人。但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逐漸意識到,這種認知可能過於片麵,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誤解。達馬西奧通過他深入淺齣的講解,將我們帶入瞭一個更加精妙和動態的大腦世界。他並沒有試圖“消滅”情緒,而是告訴我們,情緒纔是我們大腦進行信息處理和決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導航係統”。想象一下,如果沒有情感的“顔色”和“溫度”,我們如何能夠區分哪些信息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如何能夠判斷哪些選擇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我們的大腦,事實上是一個高度整閤的係統,它並不是把推理和情感割裂開來,而是讓它們協同工作,共同完成復雜的認知任務。書中對於“體感標記”理論的闡述,更是讓我茅塞頓開。這個理論就像在說,我們的身體一直在默默地記錄和學習,將過往的經驗轉化為一種情感“標簽”,當我們再次遇到類似情況時,這些標簽就會快速浮現,引導我們做齣傾嚮性的選擇,從而大大提高瞭決策效率。這不僅僅是理論上的探討,達馬西奧還引用瞭大量真實案例,比如那些因為特定腦區損傷而無法産生情感反饋的患者,他們的生活質量受到瞭多麼大的影響,甚至無法做齣最簡單的選擇。這些案例生動地證明瞭,情緒不僅是“感覺”,更是驅動我們行動、幫助我們學習和適應的關鍵要素。
評分《笛卡爾的錯誤:情緒、推理和大腦》這本書,是我近期讀過的最引人深思的作品之一。一直以來,我們似乎都習慣於將“理性”和“感性”看作是對立的兩個極端,認為前者是智慧的象徵,後者則是衝動的根源。然而,達馬西奧在這本書中,用一係列嚴謹的科學研究和生動的案例,嚮我們展示瞭這種二元對立的觀念是多麼的片麵,甚至是錯誤的。他以“身心二元論”作為齣發點,層層剝繭,揭示瞭情緒在推理和決策過程中的核心作用。他並不否定理性思維的重要性,但他強調,如果沒有情緒的參與,我們的理性思維將變得遲緩、無效,甚至無法正常運作。讀到他關於“體感標記假說”的論述時,我仿佛看到瞭一個全新的大腦運作模式。這個假說認為,我們在麵對選擇時,身體會産生一係列的生理反應,這些反應被大腦解讀為情感信號,從而幫助我們快速評估選項的價值,做齣更明智的決定。這讓我對那些“第六感”或“直覺”有瞭更科學的解釋。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大腦的科學著作,更是一次對人類本質的深刻探索,它鼓勵我們不再壓抑自己的情感,而是去理解它們、利用它們,因為它們是我們做齣更優決策、更好地適應世界的關鍵。
評分這本書《笛卡爾的錯誤:情緒、推理和大腦》,可以說是一次顛覆性的閱讀體驗。我一直以為,一個真正理性的人,應該能夠完全擺脫情緒的乾擾,純粹地依靠邏輯來做齣判斷。但達馬西奧在這本書中,用大量令人信服的科學證據,徹底推翻瞭我這個根深蒂固的觀念。他深入剖析瞭我們大腦的運作機製,尤其是情緒在大腦決策過程中扮演的關鍵角色。他指齣,笛卡爾的“身心二元論”在很大程度上誤導瞭我們,讓我們低估瞭身體和情緒在認知活動中的重要性。通過對腦損傷患者的案例研究,他生動地展示瞭,當大腦中負責情緒處理的區域受損時,即使是那些在邏輯推理能力上並未受到影響的個體,也同樣會在最基本的日常決策中遇到極大的睏難。這讓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我們常常忽視的“感覺”和“直覺”,認識到它們並非是無用的“乾擾”,而是我們大腦在快速評估環境、做齣適應性選擇的重要信號。這本書不僅是對科學知識的普及,更是一次對我們自身存在的深刻反思,它鼓勵我們擁抱我們的情感,將其視為我們做齣明智決策、更好地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
評分讀罷《笛卡爾的錯誤:情緒、推理和大腦》,我腦海中湧現齣無數的感慨,也更加深刻地理解瞭人類的復雜性。一直以來,我們習慣於將“理性”奉為圭臬,認為它代錶著高效、客觀和精確,而“情緒”則常常被貼上“乾擾”、“非理性”的標簽。然而,達馬西奧在這本書中,用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生動的案例,徹底顛覆瞭我對這一認知的固化。他並沒有否定理性思維的重要性,但他強調,理性並非獨立於情感而存在,恰恰相反,情感是理性思維得以有效運作的必要前提。這就像一個精密的機器,零件之間必須相互配閤纔能正常運轉,而情感,恰恰就是那個讓機器“活”起來,能夠根據外部環境做齣靈活反應的關鍵“零件”。通過對大量神經學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分析,特彆是對那些由於腦損傷導緻情緒識彆和體驗能力受損的患者的研究,達馬西奧清晰地展示瞭,沒有瞭情感信號的指引,即便是擁有強大邏輯分析能力的個體,也可能在最基本的日常決策中陷入睏境。這讓我不禁聯想到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場景,比如那些“事後諸葛亮”,他們總是在事情發生後,條理清晰地分析齣“正確”的決策,但當我們讓他們在決策發生時做齣選擇,卻常常錶現齣猶豫不決。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們得以窺見大腦運作的奧秘,理解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思維和行為模式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生物學機製。它鼓勵我們擁抱自己的情感,而不是一味地壓抑,因為正是這些看似“不理性”的情感,賦予瞭我們做齣富有智慧和適應性決策的能力。
沒有特彆強調的我都這樣評論,因為在京東上買瞭太多東西。總體而言京東物流超五星,體驗很棒。商品因店而異,我傾嚮於購買京東自營的。若經常在京東消費,推薦購買京東plus會員,售後和服務都會有非常好的保障。嗯嗯,就這些吧,說多瞭會被認為是托派。
評分好書不怕晚,現在學還來得及。
評分哲理性的書,看個人吸收瞭。
評分相對於《當自我來敲門》這本相對好理解,對於沒有基礎的人理解是有睏難的。我就放棄瞭。
評分書有塑封,品相很好。印刷用紙都不錯。商傢的服務值得信賴。
評分係列書籍,買來看看。
評分係列書籍,買來看看。
評分東西都在京東買的,便宜又好
評分好書,質量不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