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北美地區廣受歡迎的心理學導論教材
首版麵世至今二十餘年知識體係成熟內容編排精彩
“……這是一份絕*的參考,幫助我的學生啓程通往一場路綫清晰、增長見聞、引人入勝的心理學之旅。”
內容簡介
《心理學的世界》係統介紹瞭心理學基本原理,涵蓋認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人格心理學、臨床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心理統計學等領域,同時聯係實際生活,引*讀者走進精彩紛呈的心理學世界。
本書集作者三十餘年心理學導論課程教學經驗,為國外高校選用的隨堂教材、CLEP推薦教材。第七版緊跟學科前沿進展,迴應不同讀者的需求,在內容編排、學習策略和結構設計上優化升級,提供給讀者更為易讀、易學、易懂的閱讀學習體驗。
作者簡介
塞繆爾·E.伍德(Samuel E.Wood),佛羅裏達大學博士,曾在西弗吉利亞大學和密蘇裏大學聖路易斯分校執教,博士生導師;1984年到1996年供職於高等教育中心、聖路易斯地區14所高校聯盟;擁有近十年的電視高等教育教學和管理經驗。
埃倫·格林·伍德(Ellen Green Wood),聖路易斯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聖路易斯社區大學助理教授,曾在華盛頓大學和密蘇裏聖路易斯大學講授臨床課程。除教學活動,伍德博士還開辦和講授批判性思維研討班。由於她在遠程教育領域的貢獻,於1982年到1988年獲美國電視教育先驅奬。
丹妮斯·博伊德(Denise Boyd),休斯敦大學教育學博士,任休斯敦社區大學心理學教師。參與閤著Allyn and Beacon係列教材The Developing Child (Twelfth Edition),The Growing Child (First Edition),Current Readings in Lifespan Development等。
譯者簡介:
陳莉,溫州醫科大學應用心理係副教授,心理學博士,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訪學學者,國傢二級心理谘詢師,浙江省151人纔項目第三層次,溫州市551人纔項目第三層次。從事基礎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社會心理學、醫學心理學等領域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十餘年。已主持國傢社科基金、省哲學社科基金、省教育廳、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省社科聯課題等各類課題十多項。近年來在國內外核心刊物發錶論文40餘篇,閤作齣版《大學生心理發展與教育》《社會心理學》等多部學術專著。
精彩書評
這本書有各種模擬測驗,能幫助我鞏固研究生階段學到的東西,提高能力從而繼續攻讀心理學博士學位。
——美國亞馬*網站讀者評論
我見過許多糟糕的心理學導論教材,諸如信息陳舊、觀點偏激,而這本書沒有這些問題。
——美國亞馬*網站讀者評論
目錄
1章心理學簡介/001
第2章生物和行為/050
第3章感覺和知覺/099
第4章意識狀態/151
第5章學習/197
第6章記憶/246
第7章認知、語言和智力/292
第8章兒童發展/349
第9章青少年期和成年期/402
第10章情緒與動機/447
第11章人類的性和性彆/493
第12章壓力與健康/543
第13章人格理論和人格評估/585
第14章精神障礙/623
第15章治療方法/670
第16章社會心理學/708
附錄A統計方法/749
附錄B工作中的心理學/758
目錄
前言/001
作者簡介/001
如何學習心理學:學習這本書的一些技巧/001
第1章心理學簡介/001
心理學的世界/003
科學方法/003
心理學的目標/006
探索心理學的曆史根基/008
構造主義/008
機能主義/009
心理學的“變臉”/010
心理學的流派/012
行為主義/012
精神分析/013
人本主義心理學/014
認知心理學/015
進化心理學/016
生物(生理)心理學/017
社會文化觀點/018
心理學觀點與摺中模式/019
對理論和研究的思考/021
評價理論/021
評估研究/022
00心理學的世界目錄00描述性研究方法/024
自然觀察和實驗室觀察/024
個案研究/026
調查研究/026
相關法/029
實驗法/031
實驗和假設檢驗/031
自變量和因變量/033
實驗組和控製組/033
實驗研究偏差的來源/035
實驗法的局限性/036
心理學研究的被試/037
心理學研究中的被試相關偏差/038
保護被試的權利/039
動物在研究中的使用/040
工作中的心理學傢/041
心理學專傢/041
主修心理學/042
總結與迴顧/043
關鍵術語/046
章末測驗/047
……
第16章社會心理學/708
社會知覺/710
印象形成/710
特質/711
吸引力/712
吸引力影響因素/712
外錶吸引力/713
浪漫和相配/713
順從、服從和屈從/716
順從/716
服從/717
屈從/719
群體影響/721
社會助長/721
社會懈怠/722
社會角色/723
態度和態度改變/725
態度/725
認知失調/726
說服/727
親社會行為/729
幫助的理由/729
旁觀者效應/730
攻擊性/732
攻擊性的生理因素/732
其他影響攻擊性的因素/733
攻擊性社會學習理論/735
性侵犯/736
偏見和歧視/737
偏見和歧視的根源/738
偏見在減少嗎?/741
總結與迴顧/743
關鍵術語/745
章末測驗/746附錄A統計方法/749
描述性統計/749
集中趨勢測量/749
用錶格和圖錶來描述數據/751
變異性測量/752
正態麯綫/753
相關係數/754
推斷性統計/756
統計顯著性/757
附錄B工作中的心理學/758
人事心理學/758
招聘員工/758
員工培訓與發展/760
評估員工/761
組織心理學/762
管理方法/762
領導力/764
工作場所的多樣性/766
人因心理學/768
工作場所設計/768
工作生活質量運動/769
答案/772
術語錶/775
參考文獻/798
圖片版權目錄/874
精彩書摘
14.7哪些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與強迫癥有關?強迫癥如果在每次離開傢的時候都擔心門沒有上鎖並且需要一次又一次地迴去檢查,那麼你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強迫癥(obsessive�瞔ompulsive disorder,OCD)是焦慮癥的一種,是指一個人反復産生強迫觀念或強迫行為,或者兩者兼有。
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強迫觀念(obsession)是指持續的無意識想法、想象或衝動入侵意識,給人帶來極大痛苦。一個有強迫觀念的人可能會擔心細菌汙染或者他們是否已經完成某一特定行為,比如說關掉爐子或者鎖好門(Greenberg,2009)。其他強迫觀念集中在攻擊性、宗教和性。一位牧師錶示他産生過在教堂過道裸奔並且辱罵他的會眾這樣的強迫觀念。
一個具有強迫行為(compulsion)的人會感到有一種持續的、不閤理的、無法控製的動力來迫使自己重復某種行為或者慣例。雖然他們知道這樣的行為毫無意義,但是在一種無法忍受的焦慮形成之前無法抗拒這些行為——隻有嚮強迫行為屈服纔能得到緩解。很多人已經齣現一些強迫行為,比如說跨過人行道的裂縫,對樓梯進行計數等時不時執行的一些小慣例。當人們無法抗拒這些行為,為瞭這些行為嚴重地浪費瞭時間,並且乾擾瞭人們正常的活動以及人際關係時,這些行為就變成瞭心理問題。
有強迫行為的強迫癥患者經常會錶現齣清潔和洗滌行為、計數、檢查、觸摸物體、囤積和過度整理等行為。這些清潔和洗滌行為導緻75%的強迫癥患者接受治療(Ball et al.,1996)。有時候,強迫行為或者意識似乎反映齣迷信的思維,患者必須要忠實執行來避免一些危險。強迫癥患者並不享受無止境的計數、檢查或者清潔。他們認識到自己的行為並不正常,但是他們往往不能自助,我們會在下麵的例子中有所展示:
邁剋,一名32歲的患者,錶現齣檢查行為是因為害怕對他人造成傷害。當開車的時候,他需要經常停車並迴去檢查,確保自己沒有撞到彆人,尤其是小孩子。在衝洗廁所之前,他要確保沒有一隻活著的昆蟲掉進廁所,因為他不想為殺死一樣生物而負責。在傢裏他需要反復檢查傢裏的門、爐子、燈和窗戶是否關好。每天,邁剋都會花上大約4個小時的時間來做這些事情和其他的檢查(Kozak et al.,1988,p.88)。
邁剋的強迫檢查行為太過極端,但是在美國估計有2%到3%的人會在某個階段患上強迫癥,這一比例與加拿大、波多黎各、德國、韓國、新西蘭的比例相似(Weissman et al.,1994)。
解釋強迫癥。強迫癥患者似乎比沒有該障礙的人更容易對事物産生厭惡感(Deacon & Olatunji,2007)。比如,沒有人願意處理垃圾,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像強迫癥患者一樣會被垃圾的惡心感覺壓垮。一些研究人員認為,對惡心感覺的敏感可能是神經質的癥狀(Muris,van der Heiden,& Rassin,2008)。事實上研究錶明,神經質是強迫癥的一個重要的危險因素(Brown,2007)。
並且,研究還錶明早期的自身免疫係統疾病、早期的鏈球菌感染和由於感染而導緻的大腦病變會增加個體患上強迫癥的風險(Giedd et al.,2000;Hamilton & Swedo,2001)。一些關於雙胞胎和傢庭的研究錶明,基因和強迫癥的産生也有關係(Kirvan et al.,2006;Nestadt et al.,2000;Hur,2009)。有一種假設是基因影響血清素功能,從而導緻一些人患上強迫癥,很多患者通過抗抑鬱藥提高大腦中的血清素水平,從而獲益(Ravindran et al.,2009)。
心境障礙
凱·雷德菲爾德·賈米森剛剛開始一項有前途的事業,她成為瞭精神病學專傢。此時她的一個朋友發現她的行為越來越怪異(Jamison,1995)。她的婚姻失敗瞭,經濟狀況十分糟糕,並且賈米森經常幻想自己在外太空遨遊。賈米森也知道她的行為已經不受控製,擔心這可能會使自己失去工作。在朋友的催促下,她谘詢瞭一個精神病學傢並且開始服用治療雙相障礙的藥物,你在這一部分會學到這是心境障礙的一種。吃瞭這些藥後,賈米森的情緒開始變得穩定,但是和很多患有這種障礙的人一樣,當開始試著停藥以後,她經曆瞭一個很艱難的時期。每當她處於心理低潮期和心理高潮期之間時,自殺的可能性最低。最後,她認識到自己的生活需要依賴藥物,現在她不僅能夠保持心理上的穩定,而且成為瞭世界上治療這一障礙的權威專傢,她從青年時期就已經開始和這種障礙作鬥爭瞭。
雙相障礙隻是心境障礙的一種,該障礙的特徵是極端的和不必要的情感和情緒障礙。和焦慮癥一樣,心境障礙也是極為普遍的。我們首先會介紹一種最普遍的心境障礙(mood disorders),重度抑鬱癥。
14.8重度抑鬱癥有哪些癥狀?重度抑鬱癥
重度抑鬱癥(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患者會感到巨大的悲傷、失望和絕望,常常會喪失體驗愉快的能力。他們可能在食欲、體重或者睡眠模式等方麵遇到睏難,並且會缺乏精力,不能集中精神思考。重度抑鬱癥的主要癥狀是精神運動性障礙(Bhalla,Moraille�睟halla,& Aronson,2009)。舉個例子來說,身體移動、反應時間和講話太過緩慢會使一些抑鬱癥患者做任何事情都像是慢動作。其他患者則錶現齣另外一個極端,他們會不斷移動、坐立不安、搓著雙手還有踱步。抑鬱癥會變得非常嚴重,以至於患者會産生幻想和錯覺,這也是精神病性抑鬱的癥狀。個體在一段時間內陷入的抑鬱越嚴重,他就越遠離社交活動(Judd et al.,2000)。
大約有20%的女性和12%的男性患有抑鬱癥(Bhalla,Moraille�睟halla,& Aronson,2009)。根據美國精神病學協會(2000b)數據,最初被診斷為重度抑鬱癥的患者中,一年後有40%的人沒有齣現癥狀;40%的人仍然有這種障礙;另有20%的人有抑鬱情緒,但不足以被診斷為重度抑鬱癥。一年之後,隻有不足一半的因重度抑鬱癥而入院就醫的患者徹底康復(Keitner et al.,1992)。對於很多人來說,康復是通過抗抑鬱藥物的輔助實現的。但是一些研究發現,心理療法也同樣有效(Hollon et al.,2002)。一些人重度抑鬱隻發作一次,但是有50%到60%的概率會復發(Bhalla,Moraille�睟halla,& Aronson,2009)。
14.9文化、性彆和抑鬱癥三者之間有什麼聯係?文化、性彆和抑鬱癥怎樣纔能對抑鬱癥及其他精神障礙進行跨文化研究?因為在定義異常時必須同時考慮文化背景。事實上,通過調查或者儀器來評估精神障礙是極其睏難的,因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很難使之有效(Girolamo & Bassi,2003)。然而一些研究者已經成功地整理齣一份有限但是翔實的數據資料,這份數據關於跨文化的抑鬱癥差異(Girolamo & Bassi,2003)。一項包含瞭十個國傢和地區的被試的大型研究錶明,患上抑鬱癥的終身危險性在世界範圍內有很大的不同(詳見圖14.2),亞洲國傢和地區(韓國和中國颱灣)的患病率要低得多(Weissman et al.,1996)。研究者認為,這些差異是因為不同文化中理想情緒狀態的差異所導緻的(Tsai,Knutson,& Fung,2006)。亞非國傢的抑鬱癥患者被人們應該怎樣思考的文化理念所影響。
在絕大多數的國傢中,女性患抑鬱癥的概率是男性的兩倍(Bhalla,Moraille�睟halla,& Aronson,2009)。女性不僅比男性更容易患抑鬱癥,她們也更加容易被消極的結果影響。一些專傢認為女性更高比率的抑鬱癥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社會和文化因素的影響。在完成她的許多角色——母親、妻子、愛人、朋友、女兒、鄰居時,女性更有可能把彆人的需要放在第一位(Schmitt,Fuchs,& Kirch,2008)。
女性的悲傷感通常和嬰兒的齣生有關,生育後的雌激素水平會迅速下降,新媽媽會缺乏社會支持或者感覺缺少社會支持(Nonacs,2007)。高達85%的女性在生産後經曆瞭産後憂鬱。但是這種感覺很輕微並且通常不會超過兩周。然而,大約10%的新媽媽的悲傷感尤為強烈,持續時間超過兩周,並被診斷為産後抑鬱癥。那些在早期經曆過抑鬱癥的女性患上産後抑鬱癥的概率最高。因此心理健康專傢強調産前篩查,生育後的早期乾預和心理治療,在必要時使用抗抑鬱藥物等方法也是很重要的(Nonacs,2007)。
14.10雙相障礙患者有哪些極端情緒體驗?雙相障礙在較早之前我們已經讀到過精神病學專傢凱·雷德菲爾德·賈米森在剋服雙相障礙之後獲得瞭穩定、成功的生活。而其他患者就沒有那麼幸運瞭。舉個例子,你們可能聽過一件怪事,那就是在19世紀,畫傢梵高切下瞭自己的一隻耳朵。在對他的藝術作品和個人寫作進行分析之後,心理健康專傢認定梵高患有雙相障礙(bipolar disorder)(Blumer,2002)。雙相障礙患者會錶現齣兩種截然不同的情緒——極端的躁狂發作(躁狂)和重度抑鬱的低落,而患者處於兩者之間時通常錶現正常。
梵高割耳朵的事件發生在和另一個名叫保羅·高更的藝術傢的激烈爭論之後,他極有可能處在躁狂發作(manic episode)。這樣的發作以過度興奮、自尊膨脹、盲目樂觀和多動為顯著標誌。處於躁狂發作時期的患者會短暫地脫離現實。他們會浪費很多錢在快速緻富的計劃上。如果傢人或者朋友阻止他們,他們可能會變得煩躁、敵對、暴怒甚至充滿危險性;他們還可能像梵高一樣自殘。在躁狂發作的時候他們必須盡快就醫,這樣纔能保證自己和他人不會因為他們糟糕的判斷力遭受嚴重的後果。
雙相障礙不像重度抑鬱癥那麼普遍,每年大約有1.0%到1.6%的美國人遭受雙相障礙的睏擾。男性與女性的終身患病率大緻相同(Soreff & McInnes,2008)。雙相障礙更容易産生於青少年後期和成年早期。大約90%的患者有復發現象,並且50%左右的患者在前一次發作康復後的一年之內會再次發作。一個好消息就是有70%到80%的患者能夠恢復到情緒穩定的狀態(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00b),雖然很多人在發作之後仍然有計劃睏難等輕度的認知障礙(Chowdhury et al.,2003)。也有許多例子錶明那些雙相障礙患者可以通過鋰鹽和雙丙戊酸鈉等藥物來控製自己的癥狀,從此過上正常的生活。不僅如此,心理療法可以通過抑製潛在的精神疾病來幫助患者麵對生活的壓力。
14.11已知的心境障礙成因有哪些?解釋心境障礙有很多因素導緻瞭心境障礙的産生。其中生物因素是最主要的。然而,個體的生活環境也同樣重要。
心境障礙的神經機製。PET掃描顯示瞭心境障礙患者大腦活動的異常模式(Drevets,Price,& Furey,2008)。德瑞維特和其他人(Drevets et al.,1997)定位瞭一個大腦區域,它可能會引發抑鬱癥的抑鬱和雙相障礙的躁狂。它很小,是位於前額葉皮層底部頂針大小的腦組織(在鼻梁後麵2到3英寸)。和正常人相比,那些抑鬱癥患者該區域的麵積大概減少瞭40%到50%。早期研究證明,大腦的這一區域在控製情緒方麵起到瞭關鍵作用。而且,神經質的人格特質與抑鬱和大腦中異常的血清素水平有關(Fanous et al.,2002;Lesch,2003)。研究錶明,異常的血清素水平和抑鬱癥以及自殺意念緊密相關(Dayan & Huys,2008)。因此,處於大五人格神經質維度末端的個體更有可能患上抑鬱癥和産生自殺意念。
研究者也發現心境障礙患者的多巴胺、γ-氨基丁酸和去甲腎上腺素的生産、運輸和再攝取也和正常人不同(Kaladindi & McGuffin,2003)。神經遞質異常可能導緻基因突變,因此可以用來解釋心境障礙極高的遺傳率。
遺傳。根據對1721對同卵和異卵女性雙胞胎的研究,肯德勒、尼爾、凱斯勒等人在1993年發現遺傳因素導緻的重度抑鬱癥占70%而環境因素導緻的占30%。證據能夠有力地證明基因對雙相障礙有很大的影響。在一項針對雙胞胎的研究中,研究者發現50%被診斷為雙相障礙的同卵雙胞胎也會被診斷為心境障礙,而異卵雙胞胎的這一比例僅為7%(Kaladindi & McGuffin,2003)。越來越多的證據錶明,雙相障礙的遺傳基礎和神經基礎與精神分裂癥更加類似,精神分裂癥是一種會導緻患者脫離現實的嚴重的精神障礙(Molnar et al.,2003)。這些發現可以解釋為
心理學的世界(套裝上下冊)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心理學的世界(套裝上下冊)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