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工业发展报告

2017年中国工业发展报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工业
  • 工业发展
  • 2017年
  • 经济报告
  • 产业分析
  • 宏观经济
  • 中国经济
  • 行业报告
  • 发展趋势
  • 政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7725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611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权v机构,年度权v报告。
本报告深度解读2017年全球及我国工业发展情况。
涵盖工业领域行业发展、“中国制造2025”、京津冀发展、“一带一路”、中国工业百强县(市)等热点。

内容简介

《2017年中国工业发展报告》分为综合篇、行业篇、热点专题篇、政策法规篇和国际篇五篇。本报告立足于当前国内外发展新环境和新的发展阶段,全面、系统地分析了2016年全年及2017年上半年我国工业整体运行态势及重点行业现状,揭示了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研判了未来发展趋势。同时聚焦热点专题、主要产业政策以及发达国家举措等内容并进行了深入分析,充分揭示了当前我国工业发展全景及未来发展的重点。
本报告可供工业领域政府主管机构、行业管理部门、相关企业及研究人员等学习参考。

作者简介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前身为邮电部邮电科学研究院(始建于1957年),1994年正式组院,现为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科研事业单位,是国家在信息通信领域(ICT)重要的支撑单位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综合政策领域的主要依托单位。多年来,中国信通院始终秉承“国家高端专业智库 产业创新发展平台”的发展定位和“厚德实学 兴业致远”的核心文化价值理念,在行业发展的重大战略、规划、政策、标准和测试认证等方面发挥了有力支撑作用,为我国通信业跨越式发展和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壮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目录

综 合 篇
第 一章 2016年全球工业发展总览 3
一、2016年全球工业发展概览 3
(一)发展中国家依然领世界工业经济增长 3
(二)美国重返商品贸易大国地位 4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5
二、2017年全球工业发展趋势 8
(一)工业经济发展环境整体向好 8
(二)工业数字化趋势明显加快 10
(三)人工智能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10
(四)新兴业态向高端化方向发展 11
三、全球工业发展趋势对我国的影响 11
第 二章 2016年中国工业发展全景及2017年展望 13
一、2016年我国工业发展概览 13
(一)工业运行稳中向好 13
(二)提质增效稳步推进 22
(三)结构调整进展明显 25
(四)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27
(五)融合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29
二、2017年上半年我国工业运行情况 29
(一)工业稳定增长态势进一步增强 30
(二)下游制造业需求回升支撑工业增长向好 30
(三)产品生产继续稳定向好 31
(四)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持续稳固 31
(五)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提升 31
(六)制造业投资贡献不断增强 32
(七)对外贸易延续回稳向好势头 32
三、当前我国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2
(一)新旧动能接续乏力影响劳动生产率提升 32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难度加大 33
(三)质量效益问题制约工业持续稳健发展 34
(四)要素流动加剧区域发展失衡 34
(五)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未得到有效改善 35
四、2017年我国工业发展展望 36
(一)面临的形势 36
(二)未来趋势展望 38
第三章 加快促进中国工业转型发展 40
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 40
(一)深入推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五大工程建设 40
(二)出台分省市指导意见,引导地方差异化发展 40
(三)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41
二、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培育壮大新业态、新模式 41
(一)聚焦重点任务,推动智能制造深入发展 41
(二)突出企业主体地位,着力打造“双创”平台 41
(三)全面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加快完善顶层设计 42
(四)强化基础能力建设和安全保障,为融合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42
三、加快结构调整优化,提升供给质量和水平 43
(一)深入推进“去产能”,加快“僵尸企业”出清 43
(二)以重点突破促进整体提升,全面推进质量建设 43
(三)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43
(四)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集群,促进形成新兴产业良性成长机制 44
四、持续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44
(一)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 44
(二)继续加强工业法制建设 45
(三)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 45
(四)进一步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46
行 业 篇
第 一章 石油和化工行业2016年发展回顾与形势展望 51
一、2016年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回顾 51
(一)行业发展概况和主要特点 51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55
二、2017年上半年石油和化工行业运行态势分析 56
(一)行业运行状况和主要特点 56
(二)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58
三、2017年下半年及2018年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态势研判 59
(一)影响因素分析 59
(二)主要指标研判 60
四、促进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60
(一)毫不松懈抓好去产能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60
(二)全力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 61
(三)全力提升全行业的绿色发展水平 61
(四)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 62
第 二章 钢铁行业2016年发展回顾与形势展望 63
一、2016年钢铁行业发展回顾 63
(一)行业发展概况和主要特点 63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67
二、2017年上半年钢铁行业运行态势分析 67
(一)行业运行状况和主要特点 67
(二)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72
三、2017年下半年钢铁行业发展态势研判及重点任务 72
(一)行业发展态势研判 72
(二)行业重点工作 73
四、促进钢铁行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对策及建议 75
(一)持续推进钢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75
(二)推进实质性“去杠杆” 75
(三)加快废钢铁资源综合利用,优化资源供应配置 76
第三章 有色金属行业2016年发展回顾与形势展望 77
一、2016年有色金属行业运行情况及主要特点 77
(一)行业发展概况和主要特点 77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82
二、2017年上半年有色金属行业运行态势分析及全年研判 83
(一)行业运行状况和主要特点 83
(二)2017年全年行业发展研判 86
三、促进有色金属行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87
(一)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创新转型发展 87
(二)重视贸易摩擦,强化政治外交应对 87
(三)环保治理既要趋严,也要尊重产业规律 87
(四)充分考虑政策的相互衔接,促进政策合力的形成 88
(五)促进产融深度对接,切实解决融资难问题 88
第四章 建材行业2016年发展回顾与形势展望 89
一、2016年建材行业发展回顾 89
(一)行业发展概况和主要特点 89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91
二、2017年上半年建材行业运行态势分析 92
(一)行业运行状况和主要特点 92
(二)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97
三、2017年下半年和2018年上半年建材行业发展态势研判 98
(一)2017年下半年建材行业发展态势研判 98
(二)2018年上半年建材行业发展态势展望 99
四、促进建材行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99
(一)全力确保主要行业平稳运行 99
(二)加大违规项目的惩治力度,坚决遏制新增产能释放 99
(三)建立错峰生产长效运行机制,全面推行错峰生产 100
(四)大力促进建材行业“补短板” 100
第五章 机械行业2016年发展回顾与形势展望 101
一、2016年机械行业运行情况及主要特点 101
(一)行业发展概况和主要特点 101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05
二、2017年上半年机械行业运行态势分析 105
(一)行业运行状况和主要特点 106
(二)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108
三、2017年全年机械行业发展态势研判 109
四、促进机械行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110
(一)抓紧已出台政策的落实 110
(二)引导资金投向实体经济 110
(三)在招投标活动中提高技术谈判和质量评估的权重 111
第六章 汽车行业2016年发展回顾与形势展望 112
一、2016年汽车行业发展回顾 112
(一)行业发展概况和主要特点 112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三)汽车行业政策调整和新政策出台情况 122
二、2017年上半年汽车行业运行态势分析 124
(一)行业运行状况和主要特点 124
(二)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131
三、2017年全年和2018年汽车行业发展态势研判 132
四、促进汽车行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133
(一)市场方面的政策建议 133
(二)降低企业成本的政策建议 134
(三)新能源汽车发展相关政策建议 135
(四)完善“走出去”相关政策建议 136
(五)发展中国汽车相关政策建议 137
第七章 纺织行业2016年发展回顾与形势展望 138
一、2016年纺织行业发展回顾 138
(一)行业发展概况 138
(二)行业发展主要特点 141
二、2017年上半年纺织行业运行态势分析 143
(一)行业运行状况和主要特点 143
(二)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144
三、2017年和2018年上半年纺织行业发展态势研判 145
(一)2017年发展态势研判 145
(二)2018年上半年发展态势展望 146
四、促进纺织行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147
(一)科技进步创新发展 147
(二)智能制造实现精益发展 147
(三)“三品”战略实现优质发展 147
(四)绿色循环实现责任发展 148
(五)文化融合实现时尚发展 148
第八章 轻工行业2016年发展回顾与形势展望 149
一、2016年轻工行业发展回顾 149
(一)行业发展概况和主要特点 149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56
二、2017年上半年轻工行业运行态势分析及全年研判 158
(一)行业运行状况和主要特点 158
(二)2017年全年行业发展态势研判 164
三、促进轻工行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165
(一)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165
(二)加大对轻工业消费升级专项的扶持力度 165
(三)重视轻工劳动就业 165
(四)加强对共享经济等新业态的监管与服务 166
(五)支持轻工业与其他行业均衡发展 166
第九章 医药行业2016年发展回顾与形势展望 167
一、2016年医药行业发展回顾 167
(一)行业发展概况和主要特点 167
(二)行业重点进展表现 169
(三)行业发展主要影响因素 171
二、2017年上半年医药行业运行态势分析 173
(一)行业运行状况和主要特点 173
(二)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175
三、2017年下半年和2018年医药行业发展态势研判 176
(一)2017年下半年医药行业发展态势研判和重点任务解析 176
(二)2018年医药行业发展态势展望 177
四、促进医药行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177
(一)优化完善政策体系 177
(二)切实保障药品供应 178
(三)加强行业监测引导 178
第十章 电子信息行业2016年发展回顾与形势展望 180
一、2016年电子信息行业发展回顾 180
(一)行业发展概况与主要特点 180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84
二、2017年上半年电子信息行业发展态势分析 185
(一)行业运行状况和主要特点 185
(二)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186
三、2017年下半年及2018年上半年电子信息行业发展态势研判 187
(一)2017年行业发展整体形势分析 187
(二)行业未来运行态势展望 188
四、促进电子信息行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189
(一)强化顶层设计,全面协调发展 189
(二)培育内需热点,开辟新兴外需 190
(三)降低企业负担,优化发展环境 190
热点专题篇
专题一 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93
专稿一 我国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思路 193
一、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背景 193
(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重塑国际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193
(二)国内经济“新常态”下的深层次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亟待破解 194
二、我国工业供给侧存在的主要问题 195
(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技术依存度较高 195
(二)工业产品质量不高,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195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供需错配矛盾突出 196
(四)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仍未能充分发挥,微观市场活力不强 197
三、我国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思路 197
(一)通过提高要素供给质量,提升工业增长潜力 197
(二)通过深度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198
(三)通过有效的制度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198
(四)通过创新驱动发展,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 199
(五)通过政策体系支撑,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200
专题二 数字经济发展 201
专稿二 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布局,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201
一、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内涵和重要作用 201
(一)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内涵 201
(二)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作用 201
二、当前国外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的总体情况 202
三、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面临的挑战 202
四、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建议 203
(一)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关键技术突破 203
(二)推动基于平台的智能化应用 203
(三)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标准建立 204
(四)注重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体系 204
专稿三 加强工业互联网知识产权布局—— 营造更加良性的产业生态 205
一、工业互联网产业现状和趋势 205
(一)工业互联网揭开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序幕 205
(二)多国政府出台国家战略,大型企业抢占市场 205
(三)我国的工业互联网产业体系正在形成 206
二、知识产权成为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的重要助力 207
(一)工业互联网的专利布局现状 208
(二)工业互联网的中国专利布局现状 209
三、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面临的知识产权问题 210
(一)作为竞争焦点,工业互联网平台面临知识产权垄断风险 210
(二)工业互联网未来可能会因竞争引发诸多专利侵权案件 211
(三)工业互联网安全风险不容小觑 211
四、加强我国工业互联网知识产权布局的建议 212
专稿四 全球人工智能政策动向及对我国的启示 213
一、全球人工智能政策现状 213
(一)纷纷出台人工智能顶层战略 213
(二)注重人工智能基础研发 214
(三)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应用 214
(四)加强法律和伦理问题部署 215
二、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影响及挑战 215
(一)经济社会层面 215
(二)法律层面 216
(三)伦理层面 216
(四)监管层面 217
三、对我国的启示和建议 217
(一)出台国家人工智能战略,加强顶层设计 217
(二)鼓励政府数据开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218
(三)加大产业人才引入,提升全民科学素养 218
(四)完善立法和监管制度,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 219
专题三 区域协同发展 220
专稿五 国外产业集群的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220
一、世界产业集群的基本情况 221
(一)产业集群的内涵:企业成群、集聚发展 221
(二)产业集群的类型:市场自发、政府引导 221
(三)产业集群发展趋势:专业分工、融合创新、开放合作 223
二、国外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做法和经验 223
(一)完善的顶层设计与实施路径是集群发展的关键 223
(二)健全的区域创新网络与联盟是集群发展的核心 224
(三)良好的文化背景和制度环境是集群发展的基础 224
(四)完备的中介服务体系及扶持是集群发展的保障 224
三、对我国培育世界产业集群的几点建议 225
(一)多措并举推进长江经济带世界产业集群建设 226
(二)引导建立集群联盟,推进区域网络建设 226
(三)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构建集群服务体系 227
专稿六 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促进工业经济增长新动能转换的影响 228
一、工业经济增长新动能指标体系构建 228
(一)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 228
(二)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228
(三)分析方法 229
二、京津冀工业经济增长动能评价 229
(一)北京工业经济增长新动能评价 230
(二)天津工业经济增长新动能评价 231
(三)河北工业经济增长新动能评价 232
三、京津冀工业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的特点 234
四、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促进三地工业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的建议 235
专稿七 “一带一路”建设进展及国家间贸易关系网络分析 237
一、“一带一路”建设进展 237
(一)国际共识逐步达成 237
(二)“五通”合作不断深入 238
(三)经济走廊建设快速推进 240
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贸易关系网络分析 240
(一)“一带一路”国家间双边贸易总体情况 240
(二)近五年来“一带一路”国家间贸易网络的变迁 242
(三)“一带一路”国家间贸易关系网络格局分析 243
三、“一带一路”未来展望 246
专稿八 2017年1~8月55个主要工业城市工业运行情况分析 248
一、主要工业城市2017年1~8月工业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248
(一)工业增长总体平稳 248
(二)工业效益增速有所回落 248
(三)工业投资地区行业分化 249
(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249
(五)工业用电量保持增长 249
二、地方反映的主要问题 250
(一)新旧动能转换偏慢 250
(二)工业投资增长乏力 250
(三)资金周转压力加剧 250
(四)企业盈利基础并不牢固 251
(五)企业多元成本负担加重 251
三、政策建议 251
(一)加速工业新旧动能转换 251
(二)多举推动企业降本减负 252
(三)构建和谐健康的金融环境 252
(四)统筹协调工业发展与环境治理 252
(五)协调保障生产要素供给 252
专题四 区域竞争力评价 253
专稿九 2017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百强区发展报告 253
一、2017年县(市)、区工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及排名 253
(一)评价体系 253
(二)2017年工业百强县(市)竞争力指数及排名 256
(三)2017年工业百强区竞争力指数及排名 259
二、2017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竞争力分析 263
(一)分布情况 263
(二)动态评价 264
(三)横向评价 269
(四)发展特点 272
三、2017年中国工业百强区竞争力分析 276
(一)分布情况 276
(二)发展特点 277
四、促进县域工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278
(一)创新驱动,县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78
(二)联动发展,加快推进县域工业融入区域经济圈 279
(三)数据提速,继续推动县域分享大数据红利 279
(四)投资保障,解决制约县域工业发展资金掣肘 279
(五)因地制宜,引导县域工业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280
专题五 工业投资及新兴产业发展 281
专稿十 我国制造业投资情况、问题及对策建议——装备制造、消费品制造、
原材料制造、电子信息制造四大行业投资分析 281
一、制造业投资情况 281
(一)制造业投资增速大幅放缓 281
(二)四大行业投资增长分化显著 282
二、四大行业投资情况及问题分析 283
(一)装备制造业投资分析 283
(二)消费品制造业投资分析 285
(三)原材料制造业投资分析 287
(四)电子信息制造业投资分析 289
三、政策建议 292
(一)积极扩大市场需求空间 292
(二)深入化解产能过剩矛盾 292
(三)继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293
(四)鼓励发展金融创新服务 293
(五)切实降低制造企业成本 293
(六)协同推进新旧动能发力 293
专稿十一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演进特征及发展趋势 ——对整车及“三电”
产业链数据的分析 295
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演进特征 295
(一)政策体系基本建立,拉动产业规模快速壮大 295
(二)区域集中度不断下降,优势区域开始显现 296
(三)供应链阵营逐步成型,封闭型与开放型生态共存 297
(四)新企业大量涌入,市场集中度保持较高水平 299
二、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 301
(一)政策引导向市场驱动转变,良好竞争环境加速建立 301
(二)省份提升发展质量,后发省份加快培育引进 301
(三)相关环节业务交叉渗透,上下游合作更加紧密 302
(四)跨界企业和外资积极布局,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303
三、对策及建议 303
(一)科学制定产业政策,实现向市场驱动的平稳过渡 303
(二)引导差异化布局,避免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303
(三)鼓励上下游企业合作,提升供应链整体发展水平 305
(四)增强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迎接国际化的市场竞争 305
政策法规篇
第 一章 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 309
一、五大工程实施指南 309
(一)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 309
(二)工业强基工程 309
(三)绿色制造工程 310
(四)智能制造工程 310
(五)高端装备创新工程 310
二、两个专项行动指南 311
(一)促进装备制造业质量提升行动 311
(二)发展服务型制造行动 311
三、4个发展规划指南 312
(一)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 312
(二)信息产业发展指南 312
(三)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 312
(四)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 313
第 二章 全力以赴保持工业平稳增长 314
一、优化社会总供给 314
(一)着力稳定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环境 314
(二)提升质量,改善消费品供给 314
(三)推进产融合作 314
二、扩大社会总需求 315
(一)推动汽车消费 315
(二)推动信息消费 315
(三)推动文教、体育等领域消费 315
三、推动东北经济企稳 316
四、深化“放管服”改革 316
(一)清理政策性文件 316
(二)做好运行监测工作 316
第三章 坚定不移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 317
一、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 317
二、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317
三、推进产业集聚发展 318
四、扶持小微企业发展 318
第四章 与时俱进推动融合发展 319
一、推动“互联网+”行动 319
二、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319
第五章 始终坚持创新发展 321
一、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321
二、继续推动创新发展战略 321
三、推进创新管理提质增效 322
第六章 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 323
一、推进污染防治工作 323
二、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323
三、加强政府监管力度 323
第七章 综合施策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325
一、切实降低企业成本 325
二、规范市场经营秩序 325
国 际 篇
第 一章 美国制造业发展现状、政策举措及启示 343
一、美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影响 343
(一)美国制造业呈现温和复苏态势 343
(二)美国制造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 344
(三)美国制造业复苏带来的影响 344
二、美国制造业复苏的原因分析 345
(一)有效的政策推动是强力保障 345
(二)强大的工业基础是关键前提 346
(三)产业的主动转型是源动力 347
三、美国制造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347
(一)保持战略定力,加强舆论正面宣传 348
(二)完善政策环境,促进转型升级 348
(三)加强国际合作,深化国际化发展布局 348
第 二章 德国制造业发展现状、政策举措及启示 349
一、2016年德国制造业发展情况 349
(一)生产增速趋稳,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保持高位 349
(二)产业结构合理,高端制造业占优势 350
(三)贸易顺差创新高,汽车、机械、化工三大行业稳居前三 351
(四)中小企业实力突出,是德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 352
二、维持制造业竞争优势的战略部署 353
(一)国家创新体系为制造业发展奠定制度保障 353
(二)“工业4.0”战略为制造业发展指明方向 354
(三)数字化战略为制造业发展拓展空间 355
三、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启示与借鉴 356
(一)大力推进创新驱动战略,为中国制造提供持久动力 356
(二)深化跨部门跨领域合作机制,为中国制造形成强大合力 356
(三)推进落地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步伐 356
(四)把握数字经济战略机遇期,重塑社会经济发展格局 357
第三章 日本制造业发展现状、政策举措及启示 358
一、2016年日本制造业发展情况 358
(一)工业生产在波动中趋向稳定 358
(二)企业营业利润小幅下降 358
(三)民间企业设备投资维持低速增长 359
(四)贸易收支出现近年来顺差 360
(五)制造业回流趋势持续向好 360
(六)劳动力与高端人才缺乏 361
二、促进制造业发展的新举措 362
(一)提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产业政策方向 362
(二)实施重点产业培育政策 362
(三)制定与世界经济形势相符的对外贸易政策 363
(四)重视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 363
(五)开展与智能制造相关的科学技术研究 364
(六)加强对工业发展相关领域的支持力度 364
三、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启示与借鉴 367
(一)创新重点产业培育方式 367
(二)加强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培育 367
(三)重视区域特色工业的发展 367
(四)提高官产学研用联合研发的质量与效率 367
(五)实施符合我国国情的对外贸易政策 368
第四章 印度制造业发展现状、政策举措及启示 369
一、2016年印度制造业发展情况 369
(一)制造业增速回落,但仍保持中高速增长 369
(二)工业生产指数稳步上升 369
(三)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波动较大 371
二、促进制造业发展的新举措 371
(一)全面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政策 371
(二)产业布局与招商引资政策 372
(三)绿色科技发展政策 373
(四)中小企业扶持政策 374
(五)人才培养保障政策 374
三、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启示和未来展望 374
后记 377
《2017年中国工业发展报告》 报告概述 《2017年中国工业发展报告》全面梳理了2017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的宏观环境、发展亮点、面临挑战以及未来趋势。报告以数据为基础,以政策为导向,力求客观、深入地分析中国工业在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等方面的进展与成效。 宏观环境分析 2017年,中国经济整体延续了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工业发展受益于宏观经济的企稳回升。全球经济缓慢复苏,国际贸易摩擦有所加剧,对中国工业的出口环境带来一定不确定性。国内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措施取得积极成效,为工业发展创造了更为宽松的环境。同时,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特别是数字经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发展亮点 结构优化升级取得显著成效: 报告重点阐述了中国工业在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质量方面的亮点。高技术制造业增速继续高于整体工业增速,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稳步提升。服务型制造、智能制造、定制化生产等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传统产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步伐加快,产业的高端化、服务化、绿色化趋势明显。 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2017年,中国工业在研发投入、专利申请、技术引进消化再创新等方面均取得长足进步。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创新驱动的重要引擎,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领域实现了一系列突破。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得到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 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报告强调了中国工业在践行绿色发展方面的努力。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清洁能源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环保技术和装备制造迎来发展机遇。循环经济模式得到推广,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区域协调发展迈出新步伐: 报告分析了2017年中国工业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进展。东部地区产业高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取得新成效。区域间的产业分工协作和要素流动更加顺畅。 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深化: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工业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外商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更多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项目落地。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稳健,在海外的投资和项目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了中国力量。 面临挑战 尽管成就斐然,2017年中国工业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依然突出: 在一些高端芯片、核心零部件、精密仪器等领域,中国工业依然依赖进口,自主创新能力仍需加强。 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依然存在: 尽管供给侧改革取得成效,但在一些传统行业,如钢铁、煤炭等,结构性过剩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对市场环境和企业效益造成影响。 要素成本上升压力增大: 劳动力、土地、环保等成本的不断上升,对部分工业企业的盈利能力构成挑战。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情绪蔓延,对中国工业的出口造成一定压力,需要积极应对贸易摩擦,拓展多元化国际市场。 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的挑战: 尽管智能化趋势明显,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不足,技术人才储备有待提高,对整体工业智能化水平的提升构成制约。 未来展望 报告在分析2017年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对中国工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创新驱动战略将持续深化: 未来,中国工业将更加注重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 制造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 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更广泛地应用于工业生产,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个性化、服务化转型。 绿色低碳发展成为主旋律: 环保约束将更加趋严,绿色制造、循环经济、清洁能源将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将带来新机遇: 中国将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高质量外资,推动更高水平的国际合作,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将加速推进: 工业发展将更加注重区域间的优势互补和协调联动,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释放新的增长潜力。 《2017年中国工业发展报告》通过对当年工业经济运行的深入剖析,为理解中国工业发展的现状、把握未来趋势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报告旨在为政策制定者、企业经营者、研究机构以及对中国工业发展感兴趣的各界人士提供一个全面、客观的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在校的经济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需要查阅相关的行业报告来佐证理论。这本《2017年中国工业发展报告》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本百科全书,里面包含了大量详实的案例和数据,可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书中对工业集聚效应、产业链协同、绿色制造等概念的阐述,都结合了中国工业的实际情况,非常具有启发性。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工业门类之间相互影响的分析,这让我认识到工业体系的复杂性和系统性。

评分

作为一名在化工行业从业多年的老兵,我一直关注着行业的发展动态。这本《2017年中国工业发展报告》中关于传统产业升级转型的部分,让我感触颇深。书中没有回避传统产业面临的挑战,比如环保压力、产能过剩、技术瓶颈等,但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系列可行的解决方案和成功案例。我看到了许多曾经不起眼的“老字号”企业,如何通过引进先进技术、优化生产流程、发展循环经济,重新焕发了生机。这种“凤凰涅槃”式的转型故事,对于正在面临转型压力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海外学者,我一直致力于了解中国工业的真实发展状况。这本《2017年中国工业发展报告》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视角。它不仅仅是中国工业的“年鉴”,更是中国工业发展战略的“解读”。书中对工业互联网、智能工厂、数字化转型等前沿趋势的深入探讨,让我看到了中国工业在拥抱数字化浪潮方面的巨大潜力。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案例分析感兴趣,这展现了中国工业发展由大到强的转型过程中,并非只有大型企业在发力。

评分

我是一名对宏观经济政策比较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在分析2017年中国工业发展的同时,也非常注重与国家政策之间的关联。书中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工业领域的具体落实情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包括“三去一降一补”如何切实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如何推动了工业结构的优化。我特别欣赏的是,报告不仅仅停留在政策的表面描述,而是深入到政策执行的微观层面,通过大量的数据和案例,验证了政策的有效性及其对工业经济带来的深远影响。这让我对国家政策的制定思路和执行效果有了更立体的认识。

评分

作为一个对技术革新保持高度敏感的投资者,我一直希望找到能够准确反映中国工业技术发展趋势的书籍。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不仅列举了2017年中国工业在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还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书中对技术瓶颈的分析也十分到位,没有将技术发展描绘得过于理想化。我从中获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投资参考信息,也更加坚定了对中国高端制造业的长期看好。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但又不失可读性。作者在介绍复杂的技术和经济概念时,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避免了过于专业的术语堆砌。我尤其欣赏的是,报告中对中国工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风险的坦诚分析,比如国际贸易摩擦、关键技术“卡脖子”等问题。这种客观、公正的态度,让我对书中提供的分析和建议更加信服。它不是一味地歌颂成就,而是更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工业发展的真实面貌。

评分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了解到这本《2017年中国工业发展报告》的,当时只是想对中国制造业的现状有个大致的了解。然而,这本书的内容远超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关于“制造”,更是关于“智造”和“创造”。书中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解读,让我对中国企业如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寻找突破口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特别是关于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前沿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案例分析,写得非常扎实,没有空泛的口号,而是通过具体的项目落地情况,展现了中国工业科技实力的飞跃。读完之后,我对于中国工业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也对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我是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工业发展相结合的议题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虽然主要聚焦于工业发展,但在其中也隐约透露出中国工业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的一些微妙之处。例如,在某些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中,你会看到中国工匠精神与现代管理理念的碰撞与融合。报告中关于“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中国在追求工业强国道路上,对自身文化基因的尊重和对技术自主的决心。这种将历史底蕴与未来展望相结合的叙事方式,让这本书读起来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逻辑性也很强,每一章节的内容都衔接得非常自然。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工业国际合作的部分。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工业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化进程,包括海外投资、产能合作、技术引进与输出等方面。我看到了中国企业如何从最初的学习者,逐渐成长为全球工业产业链中的重要参与者,甚至成为一些关键领域的引领者。这种国际视野的展现,让我认识到中国工业早已不再是“闭门造车”,而是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像一本陈年的老酒,初次翻开时,你或许会觉得信息量庞大,如同置身于一个信息的大迷宫。但随着深入品味,你会渐渐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厚底蕴和精妙逻辑。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数据,而是将这些冰冷的数字赋予了生命,勾勒出2017年中国工业发展的宏大图景。我尤其喜欢其中对区域工业差异的分析,它不仅仅指出“哪里强,哪里弱”,更是深入剖析了背后的原因,比如资源禀赋、政策导向、技术创新能力以及人才聚集效应等等。读到这一部分,我仿佛看到了中国工业这艘巨轮如何在不同的港口汲取养分,又如何在广阔的海洋中扬帆远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