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电子制造:材料、器件与工艺 [Micro Nano Manufacturing]

柔性电子制造:材料、器件与工艺 [Micro Nano Manufacturing]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尹周平,黄永安 著
图书标签:
  • 柔性电子
  • 可穿戴设备
  • 微纳制造
  • 材料科学
  • 器件物理
  • 薄膜技术
  • 印刷电子
  • 传感器
  • 电子封装
  • 新兴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3098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5964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微纳制造的基础研究学术著作丛书
外文名称:Micro Nano Manufacturing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5
字数:49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柔性电子制造:材料、器件与工艺》针对柔性显示、能源、传感等新型电子器件高效高精制造需求,从材料、器件与工艺等方面系统介绍了柔性电子制造的前沿研究领域及其进展,主要内容包括:柔性电子的功能材料、柔性功能器件、柔性电子力学与表征、薄膜沉积与器件封装、微纳图案化工艺、卷到卷制造系统以及柔性电子技术应用与展望。
  《柔性电子制造:材料、器件与工艺》对电子器件设计与制造、MEMS与微纳制造、光机电一体化等领域的科研和工程人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适合作为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材料、物理、化学等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材或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微纳制造的基础研究学术著作丛书》序

前言
第1章 柔性电子技术概述
1.1 引言
1.2 柔性电子的发展历程
1.3 柔性电子器件基本结构
1.3.1 电子元件
1.3.2 柔性基板
1.3.3 互联导体
1.3.4 密封层
1.4 柔性电子制造关键技术
1.4.1 多功能电子材料
1.4.2 低成本制造工艺
1.4.3 电子器件可靠性
1.5 柔性电子制造的挑战
参考文献

第2章 柔性电子的功能材料
2.1 柔性电子的材料要求
2.2 材料的选择与制备
2.3 柔性电子绝缘材料
2.3.1 绝缘性
2.3.2 介电性
2.3.3 电击穿
2.3.4 电场极化
2.4 柔性电子半导体材料
2.4.1 硅半导体
2.4.2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2.4.3 有机聚合物半导体
2.5 柔性电子导体材料
2.5.1 金属导体
2.5.2 聚合物导体
2.5.3 纳米材料导体
2.6 柔性电子基板材料
2.7 电致发光材料
2.8 光伏材料
2.8.1 光伏发电原理
2.8.2 电子给体材料与受体材料
2.8.3 光伏器件结构
参考文献

第3章 柔性功能器件
3.1 薄膜晶体管
3.1.1 晶体管结构形式
3.1.2 晶体管T作原理
3.1.3 有机/无机晶体管
3.1.4 晶体管性能表征
3.2 柔性传感器
3.2.1 半导体传感器
3.2.2 应变式传感器
3.2.3 光传感器
3.2.4 物理化学传感器
3.2.5 电容传感器
3.2.6 压电传感器
3.3 柔性太阳能电池
3.3.1 肖特基型太阳能电池
3.3.2 pn异质结太阳能电池
3.3.3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3.3.4 有机/聚合物电池
参考文献

第4章 柔性电子多层膜结构力学与表征
4.1 引言
4.2 薄膜一基板结构
4.2.1 膜一基结构概述
4.2.2 薄膜应力来源
4.2.3 大变形结构设计
4.3 膜一基结构失效模式
4.3.1 膜一基结构断裂机理
4.3.2 膜一基结构裂纹扩展
4.3.3 膜一基结构分层行为
4.3.4 膜一基结构竞争断裂行为
4.4 膜一基结构弯曲
4.4.1 薄膜弯曲
4.4.2 膜一基结构的弯曲
4.4.3 薄膜边缘的应力集中
4.5 膜一基结构屈曲
4.5.1 屈曲基本理论
4.5.2 膜一基结构的单向屈曲
4.5.3 膜一基结构的双向屈曲
4.5.4 膜一基结构后屈曲分析
4.5.5 薄膜几何尺寸对膜一基结构屈曲的影响
4.5.6 膜一基结构可控屈曲
4.5.7 膜一基界面结合缺陷诱导屈曲
4.6 膜一基结构机械性能测量与表征
4.6.1 X射线衍射法表征残余应力
4.6.2 微拉曼光谱散射测残余应力
4.6.3 拉伸法表征膜一基界面机械性能
4.6.4 划痕法表征膜一基界面机械性能
4.6.5 压痕法表征薄膜机械性能
4.6.6 弯曲测试法表征薄膜机械性能
4.6.7 剪切法表征膜一基界面机械性能
4.6.8 屈曲测试法表征薄膜机械性能
参考文献

第5章 薄膜沉积与器件封装
5.1 引言
5.2 物理气相沉积
5.2.1 常规物理气相沉积
5.2.2 离子镀
5.3 化学气相沉积
5.3.1 热激活化学气相沉积
5.3.2 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
5.3.3 金属有机化合物化学气相沉积
5.3.4 光辅助化学气相沉积
5.3.5 分子束外延生长工艺
5.4 原子层沉积
5.5 薄膜封装
5.5.1 柔性电子器件封装要求
5.5.2 柔性电子器件失效原因
5.5.3 薄膜封装工艺
5.5.4 薄膜封装中的干燥剂集成
5.6 薄膜阻隔性能检测
5.6.1 湿度传感器法
5.6.2 称重法
5.6.3 钙测试法
5.6.4 质谱法测量
5.6.5 氧等离子体
参考文献

第6章 微纳图案化工艺
6.1 引言
6.2 光刻工艺
6.3 印刷工艺
6.4 软刻蚀工艺
6.4.1 弹性软图章制备
6.4.2 微接触印刷工艺
6.4.3 转移印刷工艺
6.5 纳米蘸笔直写工艺
6.5.1 工艺原理
6.5.2 热蘸笔直写工艺
6.5.3 电镀蘸笔直写工艺
6.5.4 纳米自来水笔直写工艺
6.5.5 DPN技术的阵列化
6.6 纳米压印工艺
6.6.1 纳米压印工艺机理
6.6.2 热压印工艺
6.6.3 紫外压印工艺
6.7 激光直写技术
6.8 喷墨打印工艺
6.8.1 传统喷墨打印工艺
6.8.2 电流体动力喷印工艺
参考文献

第7章 卷到卷制造技术
7.1 R2R制造工艺概况
7.1.1 R2R制造的优势与挑战
7.1.2 典型R2R系统组成
7.2 R2R制造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7.2.1 R2R工艺对几何参数的影响
7.2.2 R2R对器件电参数性能的影响
7.2.3 R2R工艺对器件可靠性的影响
7.3 R2R系统张力控制
7.3.1 基板张力波动机理
7.3.2 R2R基板张力波动控制
7.3.3 基板张力分布控制
7.4 R2R系统纠偏控制
7.4.1 基板横向动力学建模
7.4.2 R2R基板纠偏装置
7.4.3 纠偏控制方法
7.5 R2R集成制造系统
7.5.1 R2R薄膜沉积系统
7.5.2 R2R印刷制造工艺
7.5.3 R2R与纳米压印/微接触印刷
7.5.4 R2R流体自组装
参考文献

第8章 柔性电子应用
8.1 概述
8.2 柔性显示
8.2.1 电子纸
8.2.2 柔性AMOLED
8.2.3 可延展OLED
8.3 柔性能源
8.3.1 柔性薄膜太阳电池
8.3.2 智能服装
8.3.3 可延展电池
8.4 柔性通信
8.4.1 柔性RFID
8.4.2 可延展流体天线/导体
8.4.3 柔性通信雷达
8.5 柔性传感
8.5.1 人造电子皮肤
8.5.2 柔性光电传感器
8.5.3 柔性驱动
8.6 柔性医疗
8.6.1 柔性智能服饰
8.6.2 柔性植入式器件
8.6.3 表皮电子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对照表
索引

前言/序言

  柔性电子是将有机/无机薄膜电子器件制作在柔性塑料或薄金属基板上的新兴电子技术,因其独特的柔性/延展性以及高效、低成本制造工艺,在信息、能源、医疗、国防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如柔性显示器、印刷RFID、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薄膜太阳能电池和柔性X射线仪等。柔性电子技术已经并将开辟出许多创新的电子产品应用领域,从而带来一场电子技术革命。Science将有机电子技术进展列为2000年世界十大科技成果之一,与人类基因组草图、生物克隆技术等重大发现并列。柔性电子被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列为重点支持领域。英国2010年公布的新经济发展战略“建设英国的未来”中,将柔性电子作为其先进制造领域的首要发展方向;韩国制定了“韩国绿色IT国家战略”,2010年投资720亿美元发展OLED;日本2011年成立先进印刷电子技术研发联盟,重点发展印刷及薄膜技术;美国2012年的总统报告中,将柔性电子作为先进制造11个优先发展方向之一。我国政府高度关注和重视柔性电子技术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将柔性电子制造列为微纳制造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柔性电子需要在任意形状、柔性衬底上实现纳米特征一微纳结构一宏观器件大面积集成,涉及聚合物、金属、非金属、纳米材料等机电特性迥异材料的功能界面精确形成,对其制造技术提出了极大挑战。柔性电子制造过程通常包括:纳米聚合物材料制备一纳米薄膜沉积一微纳结构图案化一大面积互连封装,其关键是如何实现不同尺寸/材质的结构、器件和系统的跨尺度制造。传统微纳电子采用光刻、电子束和离子束刻蚀等硅基制造工艺实现微纳器件结自上而下微纳复合加工,由于其高昂的制造成本和对环境的苛刻要求很难满足柔性电子大面积、批量化、低成本制造要求。在纳米级薄膜制备、大面积微纳结构图案化、柔性电子器件高可靠封装等柔性电子制造关键技术方面,需要研究全新的制造原理、工艺与装备。
  近年来,电子信息技术研究及应用发展迅猛,陆续出现了宏电子(macroelec-tronics)、塑料电子(plastic electronics)、印刷电子(printed electronics)、有机电子(organic electronics)、聚合体电子(polymer electronics)等与柔性电子相关的新型电子器件,其科学内涵、关键技术和应用领域相互交叉又不尽相同,亟待进一步研究、厘清和明确。柔性电子技术与产业发展同样遵循“一代材料、一代器件、一代工艺”的规律,正如硅基材料、固态电子和光刻技术是微电子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柔性基材、有机电子和溶液化工艺将在柔性电子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书针对以上特点,从柔性电子器件的材料、器件、力学、工艺、制造和应用等方面进行系统叙述,力图全面展现柔性电子制造关键技术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本书共8章,第1章介绍了柔性电子技术的发展历程,阐述了柔性电子器件基本结构,提出了柔性电子制造关键技术及其挑战。第2~4章分别从材料、器件、结构等方面介绍了柔性电子的基本概念和特有性质,为阐述和理解柔性电子制造技术奠定基础:第2章介绍了柔性电子中常用的功能材料及其应用,特别强调溶液化电子功能材料;第3章介绍了柔性功能器件,包括薄膜晶体管、柔性传感器、柔性太阳能电池等;第4章介绍了柔性电子变形能力设计及检测表征方法,是不同于微电子设计的重要内容。第5~7章重点论述薄膜沉积、微纳结构图案化、卷到卷集成等柔性电子制造关键技术:第5章介绍了柔性电子薄膜沉积与封装工艺,重点论述了在柔性电子中的具有重要应用潜力的ALD工艺和OLED封装要求与检测方法;第6章介绍了微纳图案化工艺,重点阐述了低温溶液化工艺与在柔性电子制造中的应用;第7章立足于柔性电子大规模制造需求,介绍了卷到卷制造原理、关键技术及典型应用。第8章列举了柔性电子的部分重要应用领域及其最新进展。
  考虑到柔性电子技术本身的多学科交叉特点以及读者不同的学科背景。本书各章以阐述柔性电子材料、器件与工艺的基本原理为主,辅以大量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实例,尽可能介绍柔性电子的学术前沿和发展趋势。本书对电子器件设计与制造、微纳制造、光机电一体化等领域的科研和工程人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适合作为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材料、物理、化学等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材或参考书。
  作者衷心感谢各位学术前辈、师长和同事们的支持和帮助,特别是熊有伦院士、丁汉院士、雒建斌院士多年来的关心和指导。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得到谈发堂博士、陈建魁博士、彭波博士、布宁斌博士以及博士生王小梅、刘慧敏、马亮、段永青、唐伟、潘艳桥、董文涛、丁亚江等的帮助,在此对他们表示感谢。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035002、51322507、51175209)、国家973计划项目(2009CB724204)等多年来对相关研究工作的支持。特别感谢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对本书出版的资助!
  柔性电子制造涉及机械、电子、材料、物理、化学等多学科交叉,由于作者专业局限和水平限制,本书难免存在不足之处,希望相关领域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微纳制造》:聚焦前沿,探索物质世界的精微奥秘 本书深入探究“微纳制造”这一跨学科领域,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理解和掌握如何在微观和纳米尺度上精确地制造材料、构建器件和优化工艺。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对材料尺寸的操控能力直接关系到器件性能的提升和新功能的实现,微纳制造正因此成为现代工程技术和基础科学研究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核心内容概述: 《微纳制造》并非局限于单一学科,而是将材料科学、物理学、化学、机械工程、电子工程以及生物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旨在揭示微纳尺度下物质行为的独特性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特性进行精密制造。本书将围绕以下几个核心板块展开: 一、 微纳尺度下的材料探索与制备: 新型微纳材料的特性与设计: 重点介绍在微纳尺度下表现出独特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质的材料,例如量子点、纳米线、二维材料(如石墨烯、二硫化钼)、金属纳米颗粒、纳米陶瓷以及生物相容性纳米材料等。深入分析这些材料的结构、电子态、光学性质、表面效应以及它们在微纳器件中的应用潜力。 精密材料制备技术: 详述实现微纳尺度材料精确制备的关键技术。这包括但不限于: 自组装技术: 讲解分子自组装、胶体自组装等自然形成有序微纳结构的原理和应用,以及如何通过化学设计和环境控制来引导和优化自组装过程。 化学合成方法: 深入探讨用于制备纳米颗粒、纳米线、量子点等的各种化学合成策略,如溶胶-凝胶法、水热/溶剂热法、微乳液法、气相沉积法(CVD、ALD)等,并分析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刻蚀与淀粉化技术: 介绍湿法刻蚀和干法刻蚀(如反应离子刻蚀RIE、感应耦合等离子体刻蚀ICP)在精确去除材料、形成微纳图形方面的原理、工艺参数调控和应用。 薄膜沉积技术: 详细阐述物理气相沉积(PVD)和化学气相沉积(CVD)等薄膜制备技术,包括溅射、蒸发、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等,以及如何通过控制工艺参数获得高质量、特定结构的微纳薄膜。 二、 微纳器件的设计、仿真与制造: 微纳电子器件: 聚焦于基于微纳材料的各种电子器件,如晶体管(MOSFET、FinFET、GAAFET)、存储器(MRAM、ReRAM)、传感器(气体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等。分析器件的工作原理、性能瓶颈以及微纳制造工艺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微纳光电器件: 探讨光与物质在微纳尺度下的相互作用,介绍LED、激光器、光探测器、太阳能电池、光调制器等微纳光电器件的设计理念和制造挑战。重点关注材料特性、界面工程和器件结构的优化。 微纳机电系统(MEMS)与纳米机电系统(NEMS): 深入讲解MEMS/NEMS的构成、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包括微型传感器、微执行器、微泵、微阀等。重点分析微纳加工工艺在MEMS/NEMS制造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如何克服微纳尺度下的表面力、粘附力等效应。 微纳生物医学器件: 介绍微纳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如微流控芯片、药物递送系统、生物成像探针、体外诊断设备等。强调生物相容性材料的选择、精密制造精度以及与生物系统的接口设计。 器件仿真与建模: 介绍利用先进的仿真软件(如COMSOL、TCAD等)对微纳器件进行电学、光学、热学、力学等特性的模拟和预测,为器件设计和工艺优化提供理论指导。 三、 微纳制造工艺的创新与发展: 光刻技术(Photolithography): 详细介绍先进光刻技术,包括深紫外光刻(DUV)、极紫外光刻(EUV)及其在密集集成电路制造中的关键作用。同时,探讨电子束光刻(EBL)、聚焦离子束(FIB)等高性能图形化技术在研究和小批量生产中的应用。 纳米压印技术(Nanoimprint Lithography): 讲解纳米压印作为一种成本效益高、可扩展性强的微纳图形化技术,包括其基本原理、材料选择、模具制造以及在光学器件、生物传感器和数据存储等领域的应用。 增材制造(3D打印): 探索微纳尺度下的3D打印技术,如立体光刻(SLA)、数字光处理(DLP)、多光子聚合(MPP)等,如何实现复杂三维微纳结构的精确构建,突破传统减材制造的限制。 先进封装技术: 讨论微纳制造在电子器件先进封装中的应用,如晶圆级封装(WLP)、三维集成(3D IC)、扇出型封装(Fan-Out)等,如何实现器件的小型化、高性能化和多功能化。 质量控制与表征: 介绍用于表征微纳材料和器件的先进技术,如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原子力显微镜(AFM)、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等,以及如何进行微纳尺度的可靠性测试和质量评估。 本书特点: 《微纳制造》致力于提供一个结构清晰、内容扎实的学习平台,帮助研究人员、工程师和学生深入理解微纳制造的核心原理和前沿技术。本书不仅详细阐述了各种制造技术的工作机制,更注重分析这些技术如何与材料特性、器件设计紧密结合,最终实现性能的飞跃。通过对经典案例和最新研究成果的介绍,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在微纳制造领域的创新思维,推动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 无论您是希望了解微纳尺度下物质行为的科研工作者,还是致力于开发下一代微纳器件的工程师,抑或是对未来科技发展充满好奇的学生,《微纳制造》都将是您不可或缺的参考指南。本书将带领您一起,探索物质世界的精微奥秘,解锁无限的创新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深入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它不仅仅是在介绍“柔性”的概念,更是在剖析“制造”的本质。一个“柔性”的电子器件,它的材料选择、结构设计、以及最终的生产过程,都与传统的刚性电子有着截然不同的考量。书中对不同类型柔性材料的介绍,比如高分子聚合物、薄膜金属、甚至是纳米材料,都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对这些材料的认知非常有限,通常只会想到一些常见的塑料或者橡胶。但在这里,我了解到它们在电子领域的应用,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精妙。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对制造工艺的讲解,是如何在保证电子性能的同时,实现材料的柔韧性。这其中的权衡与创新,绝对是一门深奥的学问。

评分

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它更像是一份“指南”,为那些想要进入柔性电子制造领域的研究者和工程师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书中对各种器件的详细介绍,从基础的晶体管、传感器,到更复杂的显示器、能源器件,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工艺”的部分。我知道,再好的材料,如果工艺跟不上,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性能。而柔性电子的制造工艺,听起来就充满了挑战。如何在高精度、高效率的同时,保持材料的柔韧性,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书中对不同工艺方法的比较和分析,让我对这一领域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我一直觉得,科技的发展,就像是一场接力赛,一代代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突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我正在参与这场接力,虽然我只是一个旁观者,但通过阅读,我能感受到那些在前沿领域奋斗的人们付出的努力和智慧。书中对一些前沿研究方向的展望,让我对柔性电子的未来充满了期待。比如,那些可以自愈合的电子材料,能够自我供能的柔性器件,这些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但书中却给出了切实的研究方向和技术路径。这让我相信,这些曾经的“不可能”,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既严谨又不失可读性,让我能够沉浸其中,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活力的研究实验室。我从中看到了科学家们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以及他们如何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实践。尤其是在介绍一些前沿技术和最新研究成果时,那种激动人心的感觉,是很难用语言来形容的。我开始思考,自己是否也能在某个细分领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本书不仅提供了知识,更激发了我对科学探索的热情。

评分

这本书不仅仅是技术文献,它更像是一种“哲学思考”。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电子”这个概念。我们习惯了将电子产品看作是冰冷的、坚硬的物体,但柔性电子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固有的认知。它让我思考,电子产品是否也能拥有“生命力”,是否也能像生物体一样,拥有适应性和延展性?书中对于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之间的联系的分析,让我看到了科学的严谨和美的结合。那种在微观尺度上精妙的设计,如何能够转化为宏观世界里令人惊叹的性能,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评分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技术的书籍,它更是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电子科技发展的无限可能。从最初的笨重计算机,到现在的智能手机,再到未来可以穿戴、可以嵌入各种物体,甚至可以改变我们与世界互动方式的柔性电子,每一次的飞跃都令人惊叹。这本书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也让我对科技的力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深信,柔性电子技术,必将引领下一轮电子产业的革命,而这本书,无疑是这场革命的先行者之一。

评分

我对于书中关于“材料”的论述,尤其是那些新型的功能性材料,感到尤为兴奋。过去,我对电子材料的认知,大多局限于半导体、金属等,但这本书拓展了我的视野。它介绍了许多我之前闻所未闻的材料,以及它们如何被巧妙地应用于柔性电子器件的制造中。比如,那些具有良好导电性和柔韧性的有机半导体,或者能够实现高分辨率显示的柔性薄膜。这些材料的出现,无疑为柔性电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开始想象,未来的电子设备,将不再受限于固定的形状和尺寸,而是可以根据使用场景和个人需求,自由地变形和适应。

评分

这本书的开篇就给了我一个非常宏观的视角,它不仅仅停留在具体的材料和工艺上,而是将柔性电子制造置于整个电子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进行解读。我从中看到了一个巨大的机遇,也看到了传统制造模式可能面临的挑战。书中对于未来应用场景的描绘,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不仅仅是可穿戴设备,还有更广阔的领域,比如智能医疗、柔性显示、甚至环境监测等等,都将因为柔性电子技术的突破而迎来革命性的变化。我一直觉得,科学技术的发展,最终是要服务于人类生活的。而柔性电子,似乎正是这样一种能够将科技与生活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的桥当。它打破了电子产品固有的形态限制,为创新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让我能更直观地理解这些宏大的愿景是如何一步步实现的。

评分

这本书的逻辑结构非常清晰,从宏观的背景介绍,到具体的材料、器件和工艺,层层递进,非常易于理解。即使我不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也能在阅读过程中逐渐建立起对柔性电子制造的整体认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工艺的深入剖析,例如印刷电子、卷对卷制造等。这些技术不仅是实现柔性电子的关键,也代表着未来电子制造的一种重要发展方向。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理解,如何将实验室里的创新成果,转化为大规模的工业生产。这其中的挑战和机遇,都非常值得探讨。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科技感,那种流线型的图案,若隐若现的电路纹理,让我第一时间就联想到未来感十足的电子产品。拿到书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翻开,虽然我不是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士,但标题中的“柔性电子制造”几个字已经足够吸引我的注意。我一直对那些可以弯曲、折叠,甚至像布料一样穿戴在身上的电子设备充满了好奇。想象一下,智能手机不再是冰冷的玻璃和金属,而是可以像纸一样卷起来放进口袋;智能手表可以完美贴合手腕的曲线,甚至可以编织进衣服里,成为真正的“智能服装”。这种可能性本身就足够令人兴奋。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样的材料,什么样的工艺,才能实现这样神奇的转变?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深入探索这个未知领域的窗口。它不仅仅是关于技术,更是关于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的可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