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手语语言学概论/当代语言学丛书》是中国国内一本手语语言学专业教材,基本囊括了国内外手语语言学研究的新成果,涵盖了不断演化的关于手语结构的基本理论和用法。或许教材还有待继续完善,但它解决了目前高校开设手语语言学课程后却无专业教材的燃眉之需,更希望通过这方面的工作缩短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因为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了自己的手语语言学教材,其中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手语语言学教材更为成熟。
编撰《中国手语语言学概论/当代语言学丛书》有两个目的:一是用于手语语言学的教学,培养手语语言学人才。第二个目的是希望对学习和研究中国手语语言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作者简介
邱云峰,湖北荆门人,副教授,先后毕业于长江大学和山东大学,获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及语言教育,发表论文多篇,先后被SCI和El收录。
姚登峰,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获得文学博士学位,是我国第1位考上北京大学硕士,又考上清华大学博士的聋人,被纳入“北京高校青年英才计划”。研究方向为语言认知与计算。主持或参与了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多项,发表论文30余篇,SCI、El引用20余篇。所承担的课程先后被评为教育部-IBM精品课程、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北京市精品教材。
李荣,北京市聋人学校高级教师,中央电视台手语翻译,北京市手语研究会副秘书长。2008年残奥会担任手语同声传译,并担任中国手语专职培训讲师。曾为北京市园林、银行、公检法等系统进行行业手语培训,先后担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手语社团培训指导工作;此外被评为北京市助残先进个人、助残志愿者、聋人法律维权项目手语翻译员、聋人就医引导项目志愿者,多次参与中残联,市区残联手语翻译工作。
刘春达,北京市手语研究会特聘顾问、清华大学手语社、北京大学手语社等高校手语指导教师。15岁时因病耳聋转入北京聋人学校学习。20多年来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30多所高校教授手语,还应北京市轨道交通公司、航空公司、公安局、法院、银行、街道社区等单位邀请,讲授行业手语,多次策划、举办首都高校手语文化节、手语大赛等相关活动,并参与评审。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语言和其他交流体系的共同特点
1.1.1 都是由符号构成
1.1.2 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1.1.3 符号形式具有任意性或像似性
1.1.4 群体成员共享同样的交流体系
1.2 语言有别于其他交流体系的特征
1.2.1 语言有构词能力
1.2.2 语言具有显示符号之间关系的功能
1.2.3 语言具有引入新符号的机理
1.2.4 语言可用于任何领域
1.2.5 符号可以分解为更小单元
1.2.6 一个或一组符号可以传达多个意义
1.2.7 语言可以指代过去、未来和非即时语境
1.2.8 语言随时间而变化
1.2.9 语言可以交换使用
1.2.10 语言使用者会监控其用法
1.2.11 语言使用者必须从其他使用者身上学习交流体系
1.2.12 语言使用者可以学会同类语言的其他变体
1.2.13 语言使用者运用语言讨论语言
1.3 中国手语
1.3.1 中国手语的内涵
1.3.2 中国手语的发展历史
1.3.3 中国手语是自然语言吗
习题
课外阅读材料
第二章 手语音系学
2.1 手势由更小单元构成
2.1.1 手语发音器官
2.1.2 手势内部的成分分析
2.1.3 手势转写
2.1.4 转写系统
2.2 斯多基系统(StokocSystem)
2.2.1 斯多基系统设计思想
2.3 手语描述中的序列概念
2.3.1 描述手势的细节层次问题
2.3.2 描述手势的序列问题
2.3.3 斯多基系统其他问题
2.4 运动一保持模型
2.5 斯多基系统和运动一保持模型的比较
2.6 音位过程
2.6.1 运动增音
2.6.2 保持缺失
2.6.3 音位转换
2.6.4 同化
2.7 小结
习题
课外阅读材料
第三章 形态学
3.1 音系学与形态学的区别
3.1.1 形态学
3.2 从动词派生出名词
3.3 合成手势
3.4 词汇化手指拼写与借代手势
3.4.1 手指拼写
3.4.2 词汇化手指拼写
3.4.3 借用手语
3.5 数字合并
3.6 空间的作用
3.7 分类词谓语与位置动词
3.7.1 分类词谓语
3.7.2 总结
3.8 分类词谓语与手势者视角
3.9 主语一宾语呼应
3.9.1 英语中的主语一宾语呼应
3.9.2 中国手语的主语一宾语呼应
3.10 代词和限定词
3.10.1 代词
3.10.2 限定词
3.11 时间体
3.12 中国手语的“时”
3.12.1 中国手语中时态的表达
3.12.2 习惯“时”
3.12.3 将来与完成
3.13 小结:派生形态学与屈折形态学
3.13.1 主语一宾语呼应
3.13.2 派生形态学
3.13.3 屈折形态学
习题
课外阅读材料
第四章 句法学
4.1 句法学定义
4.1.1 主要词汇类别
4.1.2 次词汇类
4.2 使用简单动词的简单句
4.2.1 不及物动词
4.2.2 及物动词
4.2.3 主题化
4.2.4 小结
4.3 使用呼应动词的简单句
4.4 基本句子类型
4.4.1 疑问句
4.4.2 否定句
4.4.3 祈使句
4.4.4.条件句
4.4.5 非手动标志的重要性
4.4.6 小结
习题
课外阅读材料
第五章 语义学
5.1 手势的意义
5.1.1 确定语义
5.1.2 词条(LexiealItems)之间的关系
5.2 句子的意义
5.2.1 词序及其语义功能
5.2.2 虚词或功能词素
5.2.3 上下文语境
习题
课外阅读材料
第六章 社会手语学
6.1 语言变体与历史变迁
6.1.1 语言变体
6.2 中国手语话语
6.2.1 语言的功能
6.2.2 熟练使用语言
6.2.3 语言使用的规范和结构
6.2.4 作为社会身份象征的语言
6.2.5 新研究领域
6.3 双语和语言接触
6.3.1 双语形成的原因
6.3.2 语言接触
6.3.3 语言混杂化与克里奥尔化的混合语言系统
6.3.4 手语与口语之间的语言接触
6.4 中国手语的艺术表现形式
6.4.1 讲故事
6.4.2 字母接龙故事
6.4.3 数字接龙故事
6.4.4 分类词故事
6.4.5 节奏形式的手语
6.4.6 戏剧
6.4.7 聋人幽默
6.4.8 诗歌
6.4.9 手语相声
6.4.10 小结
习题
课外阅读材料
附录 手语田野调查
一、弱势语言的考虑
二、受调查者的选择
三、道德问题
四、获得信任
五、技术问题
(一)调查者遇到的两难问题
(二)录像设备
(三)转写系统
(四)录像资料的记录和压缩
六、诱导建议及其技巧
(一)注意事项
(二)不能做的事情
(三)温馨提示
七、材料和技术
(一)音系学
(二)形态学
(三)句法学
(四)会话
八、建议及总结
前言/序言
《中国手语语言学概论》是中国国内第一本手语语言学专业教材,基本囊括了国内外手语语言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涵盖了不断演化的关于手语结构的基本理论和用法。或许教材还有待继续完善,但它解决了目前高校开设手语语言学课程后却无专业教材的燃眉之需,更希望通过这方面的工作缩短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因为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了自己的手语语言学教材,其中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手语语言学教材更为成熟。
编撰本教材有两个目的:一是用于手语语言学的教学,培养手语语言学人才。在探索中国手语语言学的过程中,我们从音系学、形态学、语法学、语义学的概念出发探讨了中国手语语言的用法。本教材不仅反映了手语语言学领域的研究现状,也选录了很多研究人员的独立研究成果。与任何事物都是不断演化一样,手语语言学的发展变化也很快,本教材只能在理论上反映一些重要的变化。手语语言学探究是一种动态而灵活的行为,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中国手语语言学理论需要与时俱进。
第二个目的是希望对学习和研究中国手语语言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导读者对中国手语的研究成果进行批评性思考,进一步推陈出新。鼓励读者不仅要学会使用中国手语,同时要思考中国手语的语言结构及其语言学规律。
《中国手语语言学概论》一书由六章构成。第一章为基础概念,介绍了与手语相关的语言学基本概念,陈述了中国手语是一种独立存在的自然语言的事实。第二章用音系学的理论,分析了手语手势的基本结构,我们把检验中国手语音系学的基础性工作放在了第三章。第四章是语法学,第五章讲述中国手语语义学,第六章是语言的使用,讲述了其变体和历史变化,论述了双语理论和语言联系,中国手语的艺术性使用,换句话说就是如何使用手语语言。
跨越障碍,连接心灵:手语的奥秘与魅力 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国手语的深入探索,旨在揭示这一丰富而独特的视觉语言的语言学本质。它并非仅仅罗列手语词汇或动作,而是将中国手语置于当代语言学的宏大视野下,从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多个维度,对其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与阐释。我们将一同走进一个色彩斑斓、充满表现力的语言世界,理解手语如何不仅仅是听障人士沟通的工具,更是一种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反映人类思维方式的完整语言体系。 第一章:手语的本质——从听觉到视觉的革命 本章将首先澄清关于手语的普遍误解,强调手语并非孤立的符号或模仿,而是具有完整语言学结构和功能的自然语言。我们将从人类语言发展的角度出发,探讨视觉通道在语言形成中的可能性,以及手语作为人类语言多样性的一种体现。重点将放在中国手语的形成与演变,追溯其历史渊源,分析其在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我们还将探讨手语的“非手部特征”,即面部表情、身体姿态、眼神等在手语表达中的关键作用,解析它们如何与手动动作协同工作,共同构建起完整的意义。理解手语的本质,是深入研究其语言学特征的第一步,也是打破隔阂、拥抱多元理解的开端。 第二章:中国手语的“语音”——手势、形态与运动的交织 如果说口语的“语音”是声波的振动,那么手语的“语音”便是手势、手型、部位、方向和运动的复杂组合。本章将深入剖析中国手语的构成要素,将它们类比为口语中的音位。我们将详细介绍构成手语的基本“形素”,例如: 手型(Handshape): 不同的手势姿势,如张开五指、握拳、竖起食指等,对应着不同的“手形”。我们将分析中国手语中常见的手型,以及它们在构成词汇时的多样性。 部位(Location): 手势发生的空间位置,如头部、胸部、手臂等。不同的部位区分能够赋予手语词汇截然不同的含义,例如在额头比划的动作可能与思考相关,而在胸部比划的动作则可能与情感有关。 运动(Movement): 手势的动态变化,包括方向、速度、重复次数等。例如,直线运动、弧形运动、快速颤动等,都承载着重要的语言信息。 定向(Orientation): 手掌朝向、手指朝向等。手掌朝向天空、朝向身体、朝向对方,以及手指指向不同方向,都会影响手语的准确表达。 通过对这些“形素”的细致分析,我们将揭示中国手语如何通过精确而多样的组合,形成数量庞大且意义丰富的词汇系统。本章将借鉴对比语言学的视角,比较中国手语与世界其他手语在“语音”构成上的异同,从而更好地理解其独特性。 第三章:中国手语的“词汇”——意义的视觉载体 本章将聚焦中国手语的词汇系统,探讨词汇的构成、分类以及意义的生成机制。我们将从多个角度解析手语词汇的特点: 象形性: 许多手语词汇直接模仿事物的形状、动作或特征,例如“树”的手语可能模仿树枝的伸展,“走”的手语则可能模仿行走的动作。本章将列举大量生动的例子,展示手语词汇的象形特征。 表意性: 除了象形,大量手语词汇也具有抽象的表意功能,通过约定俗成的组合来表达复杂的概念,例如抽象的情感、时间、数量等。 类比性: 手语词汇的构成往往遵循一定的逻辑关系和类比原则,例如表示“大”的手语可能比表示“小”的手语动作幅度更大。 构词法: 我们将探讨中国手语的构词规律,分析复合词、派生词的形成方式,以及如何通过动作的组合来创造新的词汇。 此外,本章还将深入探讨词汇的语义场,分析同义、反义、多义等现象在手语中的体现。我们将分析社会文化因素对手语词汇发展的影响,例如,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科技词汇如何被创造并融入手语系统。 第四章:中国手语的“语法”——时空中的秩序与逻辑 语法是语言的骨架,而中国手语的语法同样具有严谨的结构和逻辑。本章将深入解析中国手语的语法体系,打破“手语无语法”的陈旧观念。我们将重点探讨以下几个方面: 句子结构: 不同于书面语的线性结构,手语的句子结构更具空间性。我们将分析主语、谓语、宾语在空间中的位置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动作的顺序和组合来表达复杂的句子成分。 语序: 手语的语序虽然在某些方面与汉语有相似之处,但其空间性的表达方式赋予了语序新的维度。我们将分析主语-谓语-宾语(SVO)、主语-宾语-谓语(SOV)等语序的实际应用,以及时态、语态、语气等如何通过动作的变化来体现。 指称与指代: 在手语中,空间被用来指代人物、地点和物品。我们将深入研究指称点(referential points)的使用,以及如何通过空间的借用(spatial referencing)来实现高效的指代功能,例如,用空间中的特定点来代表某个人,并在后续的表达中持续使用该点。 疑问句、否定句、祈使句: 本章将详细分析不同类型句子在手语中的表达方式,例如,疑问句的面部表情和句末的特定动作,否定句的否定手势和强调的语气。 复句结构: 我们将探讨手语如何通过空间上的连接、动作的重复或省略等方式来表达并列、递进、转折等复句关系。 通过对这些语法特征的深入分析,我们将证明中国手语拥有与口语同等复杂和精密的语法系统,能够准确、有效地表达各种意义。 第五章:中国手语的“语用”——情境中的意义协商 语言的生命力在于其在实际语境中的运用,即语用学。本章将探讨中国手语的语用维度,理解手语如何在具体的交流情境中发挥作用,并协商意义。我们将关注以下方面: 非手部特征的语用功能: 面部表情、眼神、身体姿态等非手部特征在语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可以表达情感、态度、强调,甚至直接影响句子的语类(例如,疑问句的眉毛上扬)。 会话的组织与衔接: 手语交流同样遵循一定的会话原则,例如轮流发言、话题转换、信息补充等。我们将分析手语如何通过特定的手势和空间组织来标记会话的开始、结束以及话题的转移。 礼貌与策略: 在手语交流中,同样存在着礼貌用语和沟通策略。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语气的变化、委婉的表达以及对听障者沟通习惯的尊重来展现礼貌。 文化内涵的表达: 手语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其语用中必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例如,某些习俗、禁忌、情感表达方式在手语中会有特殊的体现。 本章将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中国手语在实际交流中的灵活性和丰富性,以及语用规则如何影响意义的理解与生成。 第六章:中国手语与社会文化——连接、理解与发展 本章将从更宏观的视角审视中国手语的社会文化意义。手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更是听障社群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们连接世界、表达思想、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 手语作为身份认同: 我们将探讨手语如何构建和维系听障社群的身份认同感,以及它在促进社群内部凝聚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手语教育与普及: 本章将关注中国手语的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探讨如何更有效地进行手语教学,以及普及手语知识对于构建包容性社会的重要性。 手语与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语的记录、翻译和传播方式也在不断进步。我们将展望手语识别技术、翻译软件等在促进手语交流和理解方面的潜力。 跨文化交流中的手语: 本章还将探讨中国手语与其他手语、以及与其他口语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以及如何在跨文化语境中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手语表达方式。 结语 《中国手语语言学概论》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了解中国手语的视角。通过对中国手语的语言学特征的系统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打破“沉默的壁垒”,增进社会大众对手语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听障人士与健听人士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平等交流。手语的魅力在于其直观、生动和富有表现力,它的语言学研究不仅是对一种独特语言的探索,更是对人类认知、思维和文化多样性的深刻洞察。本书期望成为一座桥梁,连接不同的沟通世界,让每一个声音,无论是以何种形式表达,都能被听见、被理解、被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