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五代史(全6册)(二十四史繁体竖排) 湖北新华书店

旧五代史(全6册)(二十四史繁体竖排) 湖北新华书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薛居正 著
图书标签:
  • 二十四史
  • 旧五代史
  • 历史
  • 古籍
  • 湖北新华书店
  • 繁体竖排
  • 典籍
  • 史书
  • 中国历史
  • 六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湖北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03215
商品编码:1229725551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1976-05-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旧五代史(全6册)(二十四史繁体竖排) 作者 薛居正
定价 238.00元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 9787101003215 出版日期 1976-05-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1.762Kg

   内容简介
《旧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后人为区别于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便习称《旧五代史》。这是由宋太祖诏令编纂的官修史书。薛居正(公元912——981年)监修,卢多逊、扈蒙、张澹、李、刘兼、李穆、李九龄等同修。经始于宋太祖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四月,至次年闰十月甲子日完竣呈上,前后只用了一年半左右时间。成书如此迅速,主要在于宋太祖十分重视,组织的撰修班子规格高、阵容强;同时也因为去古未远,可资参考的史料相当齐备。五代各朝均有实录,范质又在此基础上整理出实录简编——《建隆五代通录》,从而为修史提供了极大便利。
  在我国历史上,唐朝和宋朝之间曾有过封建社会中后一次的大规模分裂割据时期。从公元907年朱温代唐称帝到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的五十三年间,中原地区相继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代王朝,中原以外存在过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南平、北汉等十个小国,周边地区还有契丹、吐蕃、渤海、党项、南诏、于阗、东丹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习惯上称之为「五代十国」。《旧五代史》记载的就是这段历史。

   作者简介

   目录

卷一 梁書
太祖朱温本紀一

卷二 梁書二
太祖本紀

卷三 梁書三
太祖本紀三

卷四 梁書四
太祖本紀四

卷五 梁書五
太祖本紀五

卷六 梁書六
太祖本紀六
蕾五代史目蜂

卷七 梁書七
太祖本紀七

卷八 梁書八
末帝朱友貞本紀上

卷九 梁書九
末帝本紀中

卷十 梁書十
末帝本紀下

卷十一 梁書十
后妃列傳
文惠皇太后
元貞張皇后
張德妃

卷十二 梁書十二
宗室列傳二
廣王全昱
友諒
惠王友能
邵王友誨
安王友寧
密王友倫
郴王友裕
博王友文
庶人友珪
福王友璋
賀王友雍
建王友徽
康王友孜

卷十三 梁書十三
列傳三
朱碹
朱瑾
時溥
王師範
劉知俊
楊祟本
蔣殷
張萬進

卷十四 梁書十四
列傳四
羅紹威
趙攣
弟昶

王珂
從兄珙

卷十五 梁書十五
列傳五
韓建
李罕之
馮行襲
孫德昭
趙克裕
張慣思

卷十六 梁書十六
列傳六
葛從周
謝彥章
餌真
張歸霸
張歸厚
張歸弁

卷十七 梁書十七
列傳七
成汭
杜洪
锺傳
田頹
朱延壽
趙匡凝
張佶
雷瀟

卷十八 梁書十八
列傳八
張文蔚
薛貽矩
張策
杜曉
敬翔
李振

卷十九 梁書十九
列傳九
氏叔琮
朱友恭、
王重師
朱珍
李思思安
鄧季筠
黃文靖
胡規
李讜
李重胤
范居實

卷二十 梁書二十
列傳十
謝瞳
司馬鄴
劉捍
王敬荛
高劭
馬嗣勳
張存敬

021.卷二十一(梁书)·列传十一
022.卷二十二(梁书)·列传十二
023.卷二十三(梁书)·列传十三
024.卷二十四(梁书)·列传十四
025.卷二十五(唐书)·武皇纪上
026.卷二十六(唐书)·武皇纪下
027.卷二十七(唐书)·庄宗纪一
028.卷二十八(唐书)·庄宗纪二
029.卷二十九(唐书)·庄宗纪三
030.卷三十(唐书)·庄宗纪四
031.卷三十一(唐书)·庄宗纪五
032.卷三十二(唐书)·庄宗纪六
033.卷三十三(唐书)·庄宗纪七
034.卷三十四(唐书)·庄宗纪八
035.卷三十五(唐书)·明宗纪一
036.卷三十六(唐书)·明宗纪二
037.卷三十七(唐书)·明宗纪三
038.卷三十八(唐书)·明宗纪四
039.卷三十九(唐书)·明宗纪五
040.卷四十(唐书)·明宗纪六
041.卷四十一(唐书)·明宗纪七
042.卷四十二(唐书)·明宗纪八
043.卷四十三(唐书)·明宗纪九
044.卷四十四(唐书)·明宗纪十
045.卷四十五(唐书)·闵帝纪
046.卷四十六(唐书)·末帝纪上
047.卷四十七(唐书)·末帝纪中
048.卷四十八(唐书)·末帝纪下
049.卷四十九(唐书)·列传一
050.卷五十(唐书)·列传二
051.卷五十一(唐书)·列传三
052.卷五十二(唐书)·列传四
053.卷五十三(唐书)·列传五
054.卷五十四(唐书)·列传六
055.卷五十五(唐书)·列传七
056.卷五十六(唐书)·列传八
057.卷五十七(唐书)·列传九
058.卷五十八(唐书)·列传十
059.卷五十九(唐书)·列传十一
060.卷六十(唐书)·列传十二
061.卷六十一(唐书)·列传十三
062.卷六十二(唐书)·列传十四
063.卷六十三(唐书)·列传十五
064.卷六十四(唐书)·列传十六
065.卷六十五(唐书)·列传十七
066.卷六十六(唐书)·列传十八
067.卷六十七(唐书)·列传十九
068.卷六十八(唐书)·列传二十
069.卷六十九(唐书)·列传二十一
070.卷七十(唐书)·列传二十二
071.卷七十一(唐书)·列传二十三
072.卷七十二(唐书)·列传二十四
073.卷七十三(唐书)·列传二十五
074.卷七十四(唐书)·列传二十六
075.卷七十五(晋书)·高祖纪一
076.卷七十六(晋书)·高祖纪二
077.卷七十七(晋书)·高祖纪三
078.卷七十八(晋书)·高祖纪四
079.卷七十九(晋书)·高祖纪五
080.卷八十(晋书)·高祖纪六
081.卷八十一(晋书)·少帝纪一
082.卷八十二(晋书)·少帝纪二
083.卷八十三(晋书)·少帝纪三
084.卷八十四(晋书)·少帝纪四
085.卷八十五(晋书)·少帝纪五
086.卷八十六(晋书)·列传一
087.卷八十七(晋书)·列传二
088.卷八十八(晋书)·列传三
089.卷八十九(晋书)·列传四
090.卷九十(晋书)·列传五
091.卷九十一(晋书)·列传六
092.卷九十二(晋书)·列传七
093.卷九十三(晋书)·列传八
094.卷九十四(晋书)·列传九
095.卷九十五(晋书)·列传十
096.卷九十六(晋书)·列传十一
097.卷九十七(晋书)·列传十二
098.卷九十八(晋书)·列传十三
099.卷九十九(汉书)·高祖纪上
100.卷一百(汉书)·高祖纪下
101.卷一百一(汉书)·隐帝纪上
102.卷一百二(汉书)·隐帝纪中
103.卷一百三(汉书)·隐帝纪下
104.卷一百四(汉书)·列传一
105.卷一百五(汉书)·列传二
106.卷一百六(汉书)·列传三
107.卷一百七(汉书)·列传四
108.卷一百八(汉书)·列传五
109.卷一百九(汉书)·列传六
110.卷一百一十(周书)·太祖纪一
111.卷一百一十一(周书)·太祖纪二
112.卷一百一十二(周书)·太祖纪三
113.卷一百一十三(周书)·太祖纪四
114.卷一百一十四(周书)·世宗纪一
115.卷一百一十五(周书)·世宗纪二
116.卷一百一十六(周书)·世宗纪三
117.卷一百一十七(周书)·世宗纪四
118.卷一百一十八(周书)·世宗纪五
119.卷一百一十九(周书)·世宗纪六
120.卷一百二十(周书)·恭帝纪
121.卷一百二十一(周书)·列传一
122.卷一百二十二(周书)·列传二
123.卷一百二十三(周书)·列传三
124.卷一百二十四(周书)·列传四
125.卷一百二十五(周书)·列传五
126.卷一百二十六(周书)·列传六
127.卷一百二十七(周书)·列传七
128.卷一百二十八(周书)·列传八
129.卷一百二十九(周书)·列传九
130.卷一百三十(周书)·列传十
131.卷一百三十一(周书)·列传十一
132.卷一百三十二·世袭列传一
133.卷一百三十三·世袭列传二
134.卷一百三十四·僭伪列传一
135.卷一百三十五·僭伪列传二
136.卷一百三十六·僭伪列传三
137.卷一百三十七·外国列传一
138.卷一百三十八·外国列传二
139.卷一百三十九·志一
140.卷一百四十·志二
141.卷一百四十一·志三
142.卷一百四十二·志四
143.卷一百四十三·志五
144.卷一百四十四·志六
145.卷一百四十五·志七
146.卷一百四十六·志八
147.卷一百四十七·志九
148.卷一百四十八·志十
149.卷一百四十九·志十一
150.卷一百五十·志十二
151.附录·进旧五代史表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史记》:中国史学巨著,洞察古今的智慧宝典 《史记》,由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耗尽毕生心血编撰而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历史著作之一。它以磅礴的气势,宏大的视野,深刻的洞察,记述了从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这部巨著不仅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献,更以其卓越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成为中华文明的璀璨瑰宝,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历史、文学、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社会的必读经典。 内容概览: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十三篇本纪,十篇表,八篇书,三十篇世家,七十篇列传。司马迁以其卓越的史学才能和非凡的文学才华,将这些内容巧妙地组织起来,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本纪:帝王兴衰,王朝更迭的宏大叙事 本纪是《史记》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记载了历代帝王的世系、重要事迹、功过是非。从传说中的黄帝,到奠定秦朝统一基业的秦始皇,再到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史记》以严谨的态度,客观公正地评判了每一位统治者的功过。通过对帝王事迹的记述,司马迁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更深刻揭示了王朝兴衰更替的内在规律,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治国理政经验和深刻的教训。本纪部分,司马迁力求展现历史的真实面貌,即便对于功过参半的君王,也力求做到褒贬适度,不回避其缺点,也不抹杀其功绩,体现了史家的良知与责任。 表:政治格局,社会变迁的清晰脉络 表是《史记》中用来梳理政治体制、官制、民族关系、天文历法等内容的图表。它们如同清晰的地图,帮助读者把握复杂的历史结构和演变过程。例如,《十二诸侯年表》就清晰地展示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错综关系和时间序列;《世族表》则反映了贵族势力的消长。这些表格化的信息,极大地增强了《史记》的条理性,使得宏大的历史叙事得以井然有序,便于读者理解和记忆。它们不仅是历史资料的整理,更是司马迁史学思想的体现,力求用最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最核心的历史信息。 书:制度文化,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书”部分主要记载了古代社会的经济、财政、天文、地理、水利、礼乐、兵法等方面的制度与文化。例如,《河渠书》记载了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建设;《平准书》则阐述了国家的财政政策与经济制度。这些篇章宛如一部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向我们展现了古代中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辉煌成就,以及社会运行的复杂机制。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反映了古代先民改造自然、组织社会、发展文明的伟大创造力。 世家:封建诸侯,权臣势力的起伏兴衰 世家主要记载了诸侯、卿大夫等有爵位、有封地的家族的兴衰史。这些家族往往是各诸侯国中的重要政治力量,他们的兴衰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命运。《史记》中的世家,如《陈涉世家》记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的崛起与覆灭;《田敬仲完世家》则记录了齐国的权臣田氏家族如何一步步取代姜姓齐君。通过对这些家族的记述,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权力斗争的残酷,以及政治格局的微妙变化。 列传:群英荟萃,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 列传是《史记》中最具特色、也最受后世推崇的部分。它以人物为中心,记述了各行各业、各个阶层的人物事迹,从帝王将相到游侠刺客,从隐士奇才到贩夫走卒,几乎囊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司马迁以其精湛的笔法,塑造了无数鲜活的人物形象,如慷慨悲歌的项羽、足智多谋的刘邦、胸怀天下的韩信、视死如归的荆轲等等。这些人物传记,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文学的瑰宝,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性格鲜明,情感充沛,仿佛读者穿越时空,亲历其境。列传部分,司马迁尤为注重人物的心理刻画和行为动机的分析,使得这些历史人物跃然纸上,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史学价值:开创先河,奠定基石 《史记》的史学价值是无可估量的。 纪传体史书的开创者: 司马迁在《史记》中确立了纪传体这一史书体裁,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有机结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史学体系。这种体裁的创设,极大地提高了史书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为后世历代史书的编撰奠定了基础,被誉为“史家之绝唱”。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宗旨: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明确提出了自己的史学抱负。他不仅致力于记述史实,更注重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揭示天道与人事的关联,以及古今之间的联系。这种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宏大的历史视野,使得《史记》超越了一般的史书,成为一部充满思想深度的著作。 客观公正的史学态度: 司马迁以其严谨、客观、公正的史学态度著称。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力求做到褒贬适度,不因个人好恶而增减史实。即使面对权势滔天的君王,他也敢于直言不讳,指出其过失。这种不畏权势、尊重事实的史学精神,是《史记》最为宝贵的品质之一,为后世史家树立了典范。 丰富详实的史料价值: 《史记》广泛搜集了先秦至汉代的各种文献资料,如当时的竹简、盟书、诏令、碑刻、歌谣等,并结合口耳相传的史实,经过严格的考证和辨析,最终成书。其保存的大量史料,对于研究先秦至汉代历史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貌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许多珍贵的史料,如果不是因为《史记》的记载,可能早已湮没无闻。 文学价值:文采斐然,气势磅礴 《史记》不仅在史学上成就斐然,其文学价值同样令人惊叹,被誉为“无韵之《离骚》”。 精湛的人物刻画: 司马迁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对话叙述、心理分析等手法,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无论是英雄豪杰的雄姿,还是市井小民的悲欢,都在他笔下得到了生动的展现,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 生动传神的语言: 《史记》的语言简洁、生动、有力,富有表现力。司马迁善于运用比喻、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鲜活形象。其记叙文笔流畅,叙事清晰,议论精辟,既有史家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趣味。 宏大的叙事结构: 司马迁能够驾驭宏大的历史叙事,将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梳理得井井有条,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他善于把握历史的脉络,展现历史的宏大进程。 深刻的思想内涵: 《史记》在记述历史的同时,也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司马迁通过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描写,以及对历史事件的评析,表达了对人生、对社会、对命运的深刻思考,具有丰富的哲学意蕴。 深远影响:绵延千载,泽被后世 《史记》的影响力是深远而持久的。 中国史学发展的里程碑: 《史记》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史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纪传体体例、史学思想、史学方法,为后世历代史书的编撰提供了宝贵的范本。历代史家无不以《史记》为圭臬,在史学上受其影响。 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描绘的中国古代历史画卷,所塑造的无数经典人物形象,以及其中蕴含的思想智慧,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 文学艺术的典范: 《史记》的文学成就,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其叙事技巧、人物塑造、语言风格,都成为后世作家学习的榜样,对小说、戏曲等文学体裁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思想启迪的源泉: 《史记》所揭示的政治规律、人生哲理、社会现象,至今仍能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它教导我们要认识历史,学习历史,以史为鉴,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下,把握未来。 结语 《史记》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它以其宏大的视野、精湛的叙事、深刻的思想,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历史、理解人生、洞察社会的方式。阅读《史记》,就像与一位伟大的智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新的智慧,获得新的启迪。这部伟大的史学著作,值得我们反复阅读、深入品味,从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体会历史的智慧光芒。

用户评价

评分

购买这套《旧五代史》,最吸引我的还是它所代表的文化传承。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能静下心来读一本古籍,本身就是一种修行。这套书的繁体竖排,不仅是对传统阅读方式的致敬,更是一种对历史文献原貌的尊重。阅读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与古人对话的体验,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触摸到岁月的痕迹。对于历史爱好者和传统文化研究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件珍贵的藏品。

评分

这次的购物体验也相当不错。湖北新华书店的物流速度很快,包装也十分仔细,确保了书籍在运输过程中完好无损。收到书的那一刻,内心的喜悦难以言表。翻阅书页,那份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让人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英雄辈出、乱世纷争的年代。书中的文字,虽然经过千年的洗礼,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引人入胜。整体而言,这套书的品质超出了我的预期,是非常值得入手的一套史书。

评分

这次终于入手了这套《旧五代史》,一直想找一套装帧精美、字体清晰的版本,在网上做了不少功课,最终选定了这个湖北新华书店的版本。拿到手的时候,沉甸甸的书本就让人感觉很有分量。打开包装,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古朴典雅的气息。它的字体是繁体竖排,这正是我一直想要的,读起来特别有味道,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纸张的质感也非常棒,厚实而不易透墨,印刷清晰,字迹锐利,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

评分

这套《旧五代史》的装帧设计也着实令人称道。每本书的封面都采用了古色古香的风格,素雅大方,没有过多的花哨装饰,却自有一种沉静的力量。书脊上的烫金字体清晰可见,方便在书架上查找。打开书页,你会发现它的排版设计非常考究,不仅字体大小适中,行距也恰到好处,给读者留下了足够的呼吸空间。而且,这套书还配有精美的函套,能够很好地保护书籍,也大大提升了它的收藏价值。

评分

说实话,以前对五代十国那段历史了解不多,总觉得它是个混乱、短暂的时期。但当我翻开这套《旧五代史》,那种沉浸感是前所未有的。通过这些古老的文字,我看到了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起起伏伏的帝王将相,感受到了他们的野心、挣扎与无奈。作者笔下的叙述,虽然是史书的体例,却充满了戏剧张力,让人不由自主地被吸引进去。每一位人物的命运,每一次王朝的更迭,都如同电影画面般在我脑海中展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