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贻琦著的《大学的意义(精)/民国大家谈学养》是“民国大家谈学养”系列中的一册。是一本介绍梅贻琦教育理念的大众普及读物。梅贻琦先生教育理念的起点主要来源于他对大学的看法。因此本书选编的内容包括梅贻琦著述论说和部分演讲,并分为“大学与教育”、“青年的使命”、“校长的态度”、“清华之为清华”四章,分别介绍梅贻琦的教育理念和对大学的理解、对青年的希望、治校态度以及抗日战争时期清华的发展情况,由此对当今教育及青年学生的成长起到借鉴意义。
该书是“民国大家谈学养”系列中的一册。是一本介绍梅贻琦教育理念的大众普及读物。梅贻琦先生教育理念的起点主要来源于他对大学的看法。因此本书选编的内容包括梅贻琦著述论说和部分演讲,并分为“大学与教育”、“青年的使命”、“校长的演讲”、“清华之为清华”四章,分别介绍梅贻琦的教育理念和对大学的理解、对青年的希望、治校态度以及抗日战争时期清华的发展情况,由此对当今教育及青年学生的成长起到借鉴意义。
梅贻琦(1889—1962),字月涵。1914年由美国学成归国。1931年起,出任清华大学校长。被誉为清华大学的“终身校长”。他出任清华校长期间,奠定了清华的校格,一是师资人才的严格遴选和征聘;二是推行集体领导制度,为清华大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
序 倾听民国先生的趣话朱永新
**章 大学与教育
大学的意义
教授的责任(节选)
做学问的方法
提倡吃苦耐劳精神
形势与秩序问题
进大学的目的
善用求学机会
大学一解
第二章 青年的使命
毕业生的职业指导
体魄健康与救国
知人认“事”
体育之重要
成为社会上有用人才
工业化的前途与人才问题
第三章 校长的态度
就职演说
愈困难愈努力
给西南联大电讯专修科的题词
关于“一二·一”惨案
记录李公朴、闻一多先生被暗杀的日记
第四章 清华之为清华
抗战期中之清华
抗战期中之清华(续)
抗战期中之清华(二续)
抗战期中之清华(三续)
抗战期中之清华(四续)
抗战期中之清华(五续)
复员期中之清华
编后记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和粗犷的字体,一下子就把我拉回了那个充满思辨和人文气息的民国时代。我一直对那个时期的知识分子们如何看待教育、如何理解“大学”这个概念很感兴趣,毕竟那是一个社会巨变的年代,新旧思想碰撞,许多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观念,在那时可能还处于萌芽或激烈的争论之中。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个窗口,让我窥见那些大师们的思想火花,了解他们对理想大学的描绘,以及他们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有着怎样的深层思考。我特别好奇,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时代,他们对于“学养”的定义和追求,与我们当下这个信息爆炸、追求“速成”的时代有何异同。书名中的“民国大家谈”几个字,更是让我对其中可能出现的鲁迅、蔡元培、胡适等人的身影充满了期待,想象着他们围坐一堂,就大学的价值、教育的使命展开唇枪舌剑,那定然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术理论的堆砌,更能透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真挚情感和人格魅力,让我感受到他们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思,以及对下一代教育的殷切期望。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书名组合,立刻勾起了我浓厚的阅读兴趣。我总觉得,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黄金时代,而那些站在时代前沿的知识分子们,对于“大学”的理解,必然有着超乎寻常的深刻和远见。我很好奇,在那个充满理想与挑战的年代,他们是如何定义大学的价值和使命的?是侧重于个体知识的积累,还是更强调思想的启蒙与人格的塑造?而“学养”这个词,在今天听来,似乎带着一种古典的韵味,我非常期待了解民国时期的大家们,是如何理解和践行“学养”的,它是否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立的思考能力,以及对社会负责任的精神?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进入一个充满智慧碰撞的时代,让我聆听那些先贤们关于大学教育的真知灼见,从而引发我对当下教育模式的深入思考。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思想旅行,一次对教育本源的追寻,一次对人生价值的再思考。
评分我一直对那种穿越时空的对话充满了向往,尤其是当对话的主角是民国时期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时。想象一下,鲁迅的犀利、蔡元培的温厚、胡适的开明,他们聚在一起谈论“大学的意义”,这本身就是一件令人激动的事情。我很好奇,在那个社会风云变幻的年代,他们是如何理解大学的本质的?是追求独立的学术自由,还是肩负着救国救民的使命?还是两者兼而有之?而“学养”二字,在这个标题里显得尤为重要,它不像“知识”那样具体,更像是一种境界,一种修为。我期待这本书能深入剖析民国知识分子对“学养”的理解,是否包含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敏锐的社会洞察力?我更想知道,他们所倡导的“大学的意义”,与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教育挑战,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和启示。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风骨,他们的忧国忧民之心,以及他们对下一代教育的殷切期盼。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与历史先贤的精神交流,一次对教育本源的探寻。
评分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有点沉重,毕竟“大学的意义”这个话题本身就带着一种哲学式的拷问,而“民国大家谈”又仿佛是历史的回声,让人觉得需要一种严肃的态度去对待。但我又有一种莫名的兴奋,因为我总觉得,很多当下教育中遇到的困惑,或许在那个变革的时代早已有人思考过,甚至已经给出了极具启发性的答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历史的纵深感,让我们看到大学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担的使命,以及面对社会变迁时的调整和不变。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学养”的解读,因为在如今这个充斥着各种“技能培训”的时代,我总觉得我们似乎正在丢失一些更宝贵的东西——那种由内而外的涵养,那种独立思考的能力,那种对真理的虔诚追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重新审视大学的真正价值,它不应该仅仅是获取文凭和技能的场所,更应该是塑造人格、启迪智慧、培养健全公民的摇篮。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像是一次与历史对话,一次对当下教育的反思,一次对自己人生追求的再定位。
评分我选择这本书,完全是被它那厚重的历史感所吸引。书名里的“民国大家谈”几个字,仿佛自带一种金石之声,让我能够想象到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们,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对“大学”这个概念进行深刻的思考和辩论。我尤其好奇,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们对大学的定位是什么?是作为学术研究的殿堂,还是培养国家栋梁的熔炉?或者是一个思想碰撞、引领社会进步的平台?而“学养”这个词,在今天听起来似乎有些古老,但我坚信它蕴含着重要的价值。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了解到,民国时期的大师们是如何理解和追求“学养”的,它是否意味着一种深厚的文化根基,一种独立的人格精神,一种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大学的真正使命,以及它在塑造个体生命和推动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与历史智者的对话,一次对教育本质的追问,一次对自身人生意义的探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