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意义(精)/民国大家谈学养

大学的意义(精)/民国大家谈学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永新... 编
图书标签:
  • 学养
  • 民国
  • 高等教育
  • 人生哲理
  • 文化
  • 历史
  • 读书
  • 思考
  • 教育意义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古吴轩
ISBN:9787554606094
商品编码:12432584502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大学的意义(精)/民国大家谈学养
  • 作者:梅贻琦|总主编:朱永新
  • 定价:35
  • 出版社:古吴轩
  • ISBN号:9787554606094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6-01-01
  • 印刷时间:2016-01-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32开
  • 包装:精装
  • 页数:180

编辑推荐语

梅贻琦著的《大学的意义(精)/民国大家谈学养》是“民国大家谈学养”系列中的一册。是一本介绍梅贻琦教育理念的大众普及读物。梅贻琦先生教育理念的起点主要来源于他对大学的看法。因此本书选编的内容包括梅贻琦著述论说和部分演讲,并分为“大学与教育”、“青年的使命”、“校长的态度”、“清华之为清华”四章,分别介绍梅贻琦的教育理念和对大学的理解、对青年的希望、治校态度以及抗日战争时期清华的发展情况,由此对当今教育及青年学生的成长起到借鉴意义。

内容提要

该书是“民国大家谈学养”系列中的一册。是一本介绍梅贻琦教育理念的大众普及读物。梅贻琦先生教育理念的起点主要来源于他对大学的看法。因此本书选编的内容包括梅贻琦著述论说和部分演讲,并分为“大学与教育”、“青年的使命”、“校长的演讲”、“清华之为清华”四章,分别介绍梅贻琦的教育理念和对大学的理解、对青年的希望、治校态度以及抗日战争时期清华的发展情况,由此对当今教育及青年学生的成长起到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梅贻琦(1889—1962),字月涵。1914年由美国学成归国。1931年起,出任清华大学校长。被誉为清华大学的“终身校长”。他出任清华校长期间,奠定了清华的校格,一是师资人才的严格遴选和征聘;二是推行集体领导制度,为清华大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

目录

序 倾听民国先生的趣话朱永新
**章 大学与教育
大学的意义
教授的责任(节选)
做学问的方法
提倡吃苦耐劳精神
形势与秩序问题
进大学的目的
善用求学机会
大学一解
第二章 青年的使命
毕业生的职业指导
体魄健康与救国
知人认“事”
体育之重要
成为社会上有用人才
工业化的前途与人才问题
第三章 校长的态度
就职演说
愈困难愈努力
给西南联大电讯专修科的题词
关于“一二·一”惨案
记录李公朴、闻一多先生被暗杀的日记
第四章 清华之为清华
抗战期中之清华
抗战期中之清华(续)
抗战期中之清华(二续)
抗战期中之清华(三续)
抗战期中之清华(四续)
抗战期中之清华(五续)
复员期中之清华
编后记


《学海拾遗:民国学者治学随笔》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了民国时期二十余位学界泰斗的治学感悟、学术心路与人生体悟,汇聚成一本关于学问之道、人生真谛的精华集萃。在这里,读者将跟随这些大师们的脚步,穿越时空,聆听他们对知识的敬畏、对真理的执着、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本书不拘泥于具体的学科门类,而是着眼于治学之精神、求知之态度、人格之塑造,旨在为当代读者提供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启迪智慧,滋养心灵。 目录梗概: 第一辑:求知之径——探索与发现 从“未知”到“已知”的跋涉: 本辑聚焦于学者们如何面对知识的未知领域,如何展开探索,以及在探索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与乐趣。这里有对科学精神的赞颂,对人文关怀的呼唤,对哲学思辨的推崇,以及对艺术鉴赏的体悟。 “为什么”的力量: 强调独立思考与批判精神的重要性。多篇文章将深入探讨质疑的精神如何成为学术进步的驱动力,如何打破陈规,发现新的视角。 知识的边界与融合: 在学科分化日益精细的今天,民国学者们却往往有着广博的视野,能够跨越学科界限,进行知识的融会贯通。本辑将展现他们如何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形成更宏观、更深刻的见解。 阅读的智慧: 探讨古今中外经典阅读的经验与方法,以及如何从浩瀚的书海中汲取养分,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灵感的火花: 记录学者们在研究过程中,那些不经意的顿悟、突如其来的灵感,以及它们是如何改变研究方向、带来突破性进展的。 第二辑:治学之道——严谨与传承 “慢”的艺术: 在信息爆炸、追求效率的当下,本书将回归“慢”的治学态度。学者们如何沉下心来,细致入微地钻研,如何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对待学术研究。 严谨的态度与求真的精神: 详细阐述治学过程中最核心的两个字——“严谨”与“求真”。从史料考证的细致,到逻辑推演的审慎,再到结论发布的审慎,无一不体现了对学术诚信的坚守。 “做学问”与“玩学问”: 探讨如何在严肃的学术研究中注入乐趣与热情,如何将枯燥的理论转化为生动的实践,使治学成为一种享受而非负担。 师承与独立: 论述师徒传承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继承前人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立的学术主张。 学术的寂寞与坚守: 记录学者们在追求学术理想过程中所经历的寂寞与孤独,以及他们如何凭借内心的力量,在浮躁的社会中坚守学术的净土。 第三辑:学养人生——品格与境界 知识与人格的统一: 强调真正的学问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人格的塑造。本书中的学者们,无不以自身的高尚品格影响着他人。 “文以载道”的担当: 探讨知识分子在社会变迁中的责任与担当,如何用自己的学识为时代发声,为民众指引方向。 理想与现实的平衡: 展现学者们如何在追求高远理想的同时,安顿于现实生活,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独立。 “厚德载物”的胸怀: 学习学者们如何以宽广的胸怀包容不同的学术观点,如何以谦逊的态度对待他人,如何以仁爱的精神关怀社会。 “知行合一”的践行: 探讨将学问融入生活,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意义,以及如何通过身体力行,实现学问与人生的有机统一。 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在对学问的探索中,延伸至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学者们的感悟将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本质,人生的价值,以及如何活出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 本书特色: 思想的盛宴: 汇聚民国时期最闪耀的学术星辰,他们的思想火花将点燃读者的智慧。 精神的洗礼: 感受大师们的赤诚之心、坚韧之志,在浮躁的时代找到一份宁静与力量。 治学宝典: 学习最纯粹、最深刻的治学之道,为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宝贵的借鉴。 人生导师: 从学者的人生体悟中汲取智慧,学会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安顿身心,活出生命的精彩。 文风雅致: 文字朴实而充满力量,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人文的温度,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适读人群: 对民国历史、民国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致力于学术研究、追求知识真谛的学子与学者。 渴望提升个人学养、拓展人生视野的读者。 在快节奏生活中寻求精神慰藉与人生启示的读者。 所有对“学问”与“人生”抱有深刻思考的人。 本书将带领您走进一个纯粹而深刻的学术世界,感受那个时代特有的思想光辉与人格魅力。它不仅是一本关于治学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有深度、有价值的人的启示录。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和粗犷的字体,一下子就把我拉回了那个充满思辨和人文气息的民国时代。我一直对那个时期的知识分子们如何看待教育、如何理解“大学”这个概念很感兴趣,毕竟那是一个社会巨变的年代,新旧思想碰撞,许多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观念,在那时可能还处于萌芽或激烈的争论之中。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个窗口,让我窥见那些大师们的思想火花,了解他们对理想大学的描绘,以及他们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有着怎样的深层思考。我特别好奇,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时代,他们对于“学养”的定义和追求,与我们当下这个信息爆炸、追求“速成”的时代有何异同。书名中的“民国大家谈”几个字,更是让我对其中可能出现的鲁迅、蔡元培、胡适等人的身影充满了期待,想象着他们围坐一堂,就大学的价值、教育的使命展开唇枪舌剑,那定然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术理论的堆砌,更能透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真挚情感和人格魅力,让我感受到他们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思,以及对下一代教育的殷切期望。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书名组合,立刻勾起了我浓厚的阅读兴趣。我总觉得,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黄金时代,而那些站在时代前沿的知识分子们,对于“大学”的理解,必然有着超乎寻常的深刻和远见。我很好奇,在那个充满理想与挑战的年代,他们是如何定义大学的价值和使命的?是侧重于个体知识的积累,还是更强调思想的启蒙与人格的塑造?而“学养”这个词,在今天听来,似乎带着一种古典的韵味,我非常期待了解民国时期的大家们,是如何理解和践行“学养”的,它是否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立的思考能力,以及对社会负责任的精神?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进入一个充满智慧碰撞的时代,让我聆听那些先贤们关于大学教育的真知灼见,从而引发我对当下教育模式的深入思考。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思想旅行,一次对教育本源的追寻,一次对人生价值的再思考。

评分

我一直对那种穿越时空的对话充满了向往,尤其是当对话的主角是民国时期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时。想象一下,鲁迅的犀利、蔡元培的温厚、胡适的开明,他们聚在一起谈论“大学的意义”,这本身就是一件令人激动的事情。我很好奇,在那个社会风云变幻的年代,他们是如何理解大学的本质的?是追求独立的学术自由,还是肩负着救国救民的使命?还是两者兼而有之?而“学养”二字,在这个标题里显得尤为重要,它不像“知识”那样具体,更像是一种境界,一种修为。我期待这本书能深入剖析民国知识分子对“学养”的理解,是否包含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敏锐的社会洞察力?我更想知道,他们所倡导的“大学的意义”,与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教育挑战,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和启示。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风骨,他们的忧国忧民之心,以及他们对下一代教育的殷切期盼。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与历史先贤的精神交流,一次对教育本源的探寻。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有点沉重,毕竟“大学的意义”这个话题本身就带着一种哲学式的拷问,而“民国大家谈”又仿佛是历史的回声,让人觉得需要一种严肃的态度去对待。但我又有一种莫名的兴奋,因为我总觉得,很多当下教育中遇到的困惑,或许在那个变革的时代早已有人思考过,甚至已经给出了极具启发性的答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历史的纵深感,让我们看到大学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担的使命,以及面对社会变迁时的调整和不变。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学养”的解读,因为在如今这个充斥着各种“技能培训”的时代,我总觉得我们似乎正在丢失一些更宝贵的东西——那种由内而外的涵养,那种独立思考的能力,那种对真理的虔诚追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重新审视大学的真正价值,它不应该仅仅是获取文凭和技能的场所,更应该是塑造人格、启迪智慧、培养健全公民的摇篮。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像是一次与历史对话,一次对当下教育的反思,一次对自己人生追求的再定位。

评分

我选择这本书,完全是被它那厚重的历史感所吸引。书名里的“民国大家谈”几个字,仿佛自带一种金石之声,让我能够想象到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们,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对“大学”这个概念进行深刻的思考和辩论。我尤其好奇,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们对大学的定位是什么?是作为学术研究的殿堂,还是培养国家栋梁的熔炉?或者是一个思想碰撞、引领社会进步的平台?而“学养”这个词,在今天听起来似乎有些古老,但我坚信它蕴含着重要的价值。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了解到,民国时期的大师们是如何理解和追求“学养”的,它是否意味着一种深厚的文化根基,一种独立的人格精神,一种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大学的真正使命,以及它在塑造个体生命和推动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与历史智者的对话,一次对教育本质的追问,一次对自身人生意义的探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