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深至吻:上海中华口琴会及其推广的音乐

情深至吻:上海中华口琴会及其推广的音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岩 著,洛秦 编
图书标签:
  • 口琴
  • 上海
  • 音乐史
  • 文化研究
  • 音乐推广
  • 中华口琴会
  • 上海音乐
  • 口琴艺术
  • 音乐文化
  • 地方音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ISBN:978755660213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690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音乐上海学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6
字数:33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情深至吻:上海中华口琴会及其推广的音乐》采用民族音乐学的视角,论述20世纪上半叶中国口琴音乐在上海城市中的发展史,及其与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联系,并通过个案——上海中华口琴会在发展中形成的音乐文化和操作模式,及其对中国各界影响的分析,在历史的材料及现实中依然健在的历史当事人对历史的回忆两类资料基础上,将中国口琴音乐的历史源头、流传经过、演变过程及中国口琴音乐发展史予以钩沉,并对王庆勋的个人历史作用重点予以阐述。

作者简介

  李岩,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1997-2000年在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攻读PH.D(哲学博士学位)。1990-1993年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攻读硕士学位。1978-1982年在山西大学艺术系音乐专业小提琴专业,攻读文学学士学位。
  曾任《中国音乐学》杂志(国家中文核心期刊音乐类首席期刊)编辑部主任、副主编,《中国音乐年鉴》(2003、2004、2005、2007卷)主编。
  现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供职。社会兼职:中国音乐史学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评论学会会员,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央音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山东曲阜师范大学乔羽音乐学院、山西大学音乐学院、中北大学等11所高校兼职教授。
  曾获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音乐‘金钟奖’首次理论评论奖”,中国艺术研究院科研成果奖(两次,三项),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评论学会“第二届音乐家协会评论学会‘学会奖”’,北京市文联文艺评论奖(理论类)音乐理论奖(两次),澳门基金会、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颁发的第二届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等八个国家、省部级奖项。
  近年已发表《缤纷妙响:澳门音乐》《朔风起时弄乐潮>《不忍乐史尽成灰》《情深至吻:上海中华口琴会及其推广的音乐》等专著7部(1509千字)、各类学术文章117篇(1383.9千字)、编辑《中国音乐年鉴》4部及其他音乐理论专业书籍7部(2909千字)。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音乐上海学”的意义洛秦
序言 韩锺恩
序论
a.要旨与意义
b.观念之“变”及选题“心路”
c.民族音乐学方法
d.研究“现状”及可资的“借鉴”
e.内容述略
f.向师友及家人致谢

Ⅰ 名实考辨
1.1 此口琴非彼口琴
1.2 彼口琴非此口琴
1.3 口琴的种类及实际演奏效果
1.4 侬自海上来

Ⅱ 中华口琴会“前景”
2.1 天津的口琴(1922-)
2.2 台湾的口琴(1925-)
2.3 北京的口琴(1919-)
2.4 江南口琴先驱
2.5 不应(却被)“遗忘”

Ⅲ 中华口琴会之初(1930-1935)
3.1 王庆勋其人及中华口琴会
3.2 起因、性质、章程、方针、设制、构想
……

Ⅳ 参与(1931-1935)
Ⅴ 中华口琴模式
Ⅵ 中华口琴会“后景”(1936-1950s)
Ⅶ 眚与德
结论
附录

好的,这是为您创作的图书简介,聚焦于与“情深至吻:上海中华口琴会及其推广的音乐”主题不相关的、虚构的另一部书籍的详细介绍。 --- 《风云际会:晚清上海的商业博弈与社会变迁(1860-1911)》 一部关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深度历史画卷 导言:在炮火与洋货间崛起的商业帝国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第二次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前夕(1860年至1911年)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上海作为远东商业枢纽的独特地位及其内部复杂的商业生态与社会权力结构的演变。彼时,传统士绅的权威正被新兴的买办阶层、租界内的洋行资本以及本土民族工商业者所挑战。本书旨在通过考察特定商业群体、贸易结构和空间布局的变化,揭示近代化进程中,中国商业精英如何在内外夹击的环境下,进行艰难的身份认同与资本积累。 第一部分:租界壁垒与本土力量的萌芽(1860-1880) 在这一阶段,上海的商业格局被西方列强主导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所重塑。本书首先描绘了洋行资本如何通过垄断航运、保险和外贸特许权,构建起一个高效率但排他性的商业帝国。重点分析了“公董局”在经济管理和城市规划中对本土贸易的隐性限制。 然而,压迫亦催生了抵抗与适应。本部分详细梳理了第一代本土商人,如早期宁波帮和广东帮的崛起路径。他们并非简单地模仿西方,而是巧妙地利用了租界提供的相对宽松的法律环境和信息优势,从代理人(买办)的角色逐步转向独立经营。特别关注了传统丝绸、茶叶贸易在洋行冲击下如何通过“股份制”的初期探索,实现产业结构的微调和资本的初步集中。 核心议题: 外资主导下的市场渗透与本土商业资本的“借船出海”策略。 第二部分:洋务新政下的产业孵化与群体分化(1880-1900) 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上海成为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试验场。本书详细考察了洋务局、官督商办企业(如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上海分支)对地方经济的辐射效应。这些大型工业项目的出现,不仅带来了新的技术和管理模式,也直接催生了对熟练技术工人、专业管理人才以及配套服务的巨大需求。 这一时期的商业生态呈现出显著的“阶层分化”。一方面,买办阶层通过与洋商的深度绑定,财富迅速膨胀,他们开始投资于新式金融业和房地产,形成了与传统士绅截然不同的权力核心。另一方面,本土民族资本开始寻求突破口,投资于轻工业,如纺织、火柴和造纸业。本书深入对比了官僚资本、买办资本与民族资本在资源获取、融资渠道和风险承担上的差异,揭示了民族资本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困境与韧性。 案例聚焦: 对几家早期本土面粉厂和纺织厂的详细经营分析,探讨其如何在洋货倾销的压力下,通过技术引进和市场细分实现初步的规模化。 第三部分:民族觉醒与商业的政治转向(1900-1911) 进入20世纪,甲午战败和《辛丑条约》的签订极大地刺激了中国商界的民族情绪。本书着重分析了“爱国商业”理念的形成,以及商会组织从纯粹的商业协调机构向具有政治影响力的社会团体转变的过程。 重点分析: 1. 商会力量的崛起: 上海总商会的运作机制、它如何与地方政府(清廷代表)以及租界当局进行博弈,特别是在抵制美货运动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2. 知识分子与资本的联姻: 一批接受新式教育的留学生归国后,如何将现代管理理念、企业制度和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带入家族企业或新创公司,例如在出版业和现代银行业的投资布局。 3. 劳动力的流动与冲突: 随着工厂和商业活动的扩张,城市人口结构发生巨变。本书探讨了新式工人阶层在恶劣工作环境下的初步组织尝试,以及与资产阶级之间发生的早期劳资冲突,预示着社会矛盾的激化。 结语:通往共和之路的经济底色 本书的结论部分总结了晚清上海商业博弈的深远影响。上海的商业精英群体,无论是官僚、买办还是民族资本家,都因其对现代金融、工业管理和城市空间的掌握,成为推翻旧王朝、建立新秩序的关键力量。他们对效率、契约精神和市场自由的追求,在无形中为后来的政治转型奠定了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这部作品不仅是对商业史的梳理,更是对中国如何在外部压力下,经历痛苦的现代化涅槃的一次深入观察。 本书特色: 结合了海关报告、早期公司章程、商人私人档案以及租界档案,力图还原一个立体、充满张力的晚清上海商业社会。它将帮助读者理解,在宏大的政治叙事背后,那些关于货物、资本和人力的微观角力,如何最终塑造了中国的近代命运。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音乐与社会变迁之间的联系很感兴趣,总觉得音乐不仅仅是艺术,更是那个时代社会情绪和生活方式的镜子。这本书的书名《情深至吻:上海中华口琴会及其推广的音乐》就带有一种深沉的情感联结,让我好奇口琴在当时的上海,是否承载了某种特定的情感,比如家国情怀、都市浪漫,或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书中提及的“推广的音乐”,让我联想到,这些音乐不仅仅是口琴演奏的技巧展示,更可能包含了当时流行的歌曲,甚至是对西方音乐的改编和融合。我很好奇,当时的口琴会成员们,他们的音乐风格是怎样的?他们演奏的曲目是否反映了当时上海的社会风貌,比如爵士乐、流行歌曲,或者一些带有时代印记的爱国歌曲?书中所描述的“情深至吻”是否也体现在音乐本身的情感表达上,是否有一些经典的口琴曲目,至今仍能触动人心?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这些音乐作品,解读它们背后的故事和情感,以及它们在当时社会中所引发的反响。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吸引力,淡淡的复古色调,中央是几位身着民国时期服饰的人物,手中都拿着口琴,背景模糊地勾勒出老上海的建筑轮廓,瞬间将人拉回那个充满时代感的年代。我本来对上海近现代音乐史的了解仅限于一些片段,知道那里曾是亚洲的经济文化中心,孕育了许多艺术形式,但具体到口琴这一乐器,以及它在当时的社会文化中扮演的角色,我几乎是一无所知。当我翻开这本书,看到书中详细介绍了“上海中华口琴会”这个组织,它不单单是一个音乐团体,更是一个文化推广的先锋。书中对口琴会成立的背景、早期的活动、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各种演出、教学、比赛等形式,将口琴这一原本可能被认为是“小众”的乐器,深入人心,甚至成为当时一种时尚的象征,这让我感到非常惊喜。我特别好奇,在那个交通通讯不发达的年代,他们是如何做到如此广泛的推广,又遇到了哪些挑战?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这些细节,比如当时社会对新式乐器的接受程度,口琴的普及是否与当时的社会思潮有关联?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在书中找到答案的。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看似微小却能够产生巨大影响的文化现象感到好奇,而“上海中华口琴会”在我看来,正是这样一个充满魅力的存在。这本书的书名《情深至吻》带着一丝浪漫和深沉,让我猜测,口琴在当时上海的推广,是否也伴随着一些动人的故事,甚至是一些跨越阶层、跨越情感的连接。我非常想知道,这个口琴会是如何运作的?它是否有严谨的组织架构,或者更像是民间自发形成的社群?书中是否会介绍口琴会成员们的背景,他们的身份,以及他们是如何聚集在一起,共同推动口琴音乐的?我更关心的是,在那个时代,口琴音乐是如何被大众接受和喜爱的,它是否成为了当时上海市民生活的一部分,比如在公园里、在弄堂里,甚至是在一些社交场合,口琴的声音是否随处可闻?这本书是否能让我感受到,口琴音乐不仅仅是声音的组合,更是那个时代上海人民情感的流露和生活方式的展现。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口琴”这个乐器总是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它不像钢琴那样庄重,也不像小提琴那样高雅,但它的音色却有着一种独特的、直抵人心的力量,仿佛能够诉说各种各样细腻的情感。这本书的书名,特别是“上海中华口琴会”这个名字,就立刻勾起了我对那个时代上海的想象。我脑海中浮现出一些老电影的画面,穿着旗袍的女士,在洋房的阳台上,轻轻吹奏着口琴,悠扬的旋律随风飘散。这本书是否会描绘出这样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它是否会详细介绍口琴会在上海滩的活动,比如他们组织过的音乐会、联欢活动,甚至是一些公开的演奏表演?我特别想知道,在这个历史性的组织背后,有哪些具体的人物,他们是如何将口琴的魅力传播开来的,他们是否也经历过一些有趣的、充满挑战的故事?这本书是否会像一本生动的画册,将那个时代的上海,以及口琴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评分

我最近对近现代中国音乐史特别着迷,尤其关注那些容易被历史洪流淹没的、却又承载着独特时代印记的艺术形式。当我在书店偶然看到《情深至吻:上海中华口琴会及其推广的音乐》这本书时,立刻就被它吸引了。口琴,这个曾经在许多家庭中都很普及的乐器,在那个年代的上海,竟然能够形成一个如此有影响力的“口琴会”,这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我非常好奇,这个“中华口琴会”的成立,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究竟有着怎样的意义?它是否仅仅是一个音乐爱好者的聚集地,还是承载着更深层次的文化使命?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口琴的推广,是如何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娱乐方式,甚至是审美趋势相结合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揭示,口琴在那个年代,是如何从一个简单的乐器,演变成一种文化符号,如何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甚至成为人们情感抒发和交流的载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