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伤寒学习题集》与已出版的46门规划教材配套,所命习题范围与现行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教学大纲一致,与上述规划教材一致。习题覆盖规划教材的全部知识点,对必须熟悉、掌握的“三基”知识和重点内容以变换题型的方法予以强化。内容编排与相应教材的章、节一致,方便学生同步练习,也便于与教材配套复习。题型与各院校各学科现行考试题型一致,同时注意涵盖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题型。命题要求科学、严谨、规范,注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临床课程更重视临床能力的培养。为方便学生全面测试学习效果,每章节后均附有参考答案和答案分析。“答案分析”可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使学生对教材内容加深理解,强化已学知识,进一步提高认知能力。
书末附有模拟试卷,分本科A、B试卷和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模拟试卷,有“普通、较难、难”三个水准,便于学生对自己学习效果的自我测试,同时可提高应考能力。
《伤寒学习题集》供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生、成人教育学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人员及其他学习中医药人员与教材配套学习和应考复习使用。学习者通过对上述教材的学习和《伤寒学习题集》的习题练习,可全面掌握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顺利通过课程考试和执业医师考试,为从事中医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习题
答案
第二章 太阳病辨证论治
习题
答案
第三章 阳明病辨证论治
习题
答案
第四章 少阳病辨证论治
习题
答案
第五章 太阴病辨证论治
习题
答案
第六章 少阴病辨证论治
习题
答案
第七章 厥阴病辨证论治
习题
答案
第八章 霍乱病辨证论治
习题
答案
第九章 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辨证
论治
习题
答案
附篇 历代著名伤寒学家与伤寒
专著
习题
答案
本科生模拟试卷(A)
本科生模拟试卷(B)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模拟试卷(A)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模拟试卷(B)
前言/序言
为了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科教兴国战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符合新世纪中医药事业发展要求的创新人才,在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组织编写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药类)、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一版)”(习称“七版教材”)出版后,我们组织原教材编委会编写了与上述规划教材配套的教学用书——习题集,目的是使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以习题形式进行复习、巩固、强化,也为学生自我测试学习效果、参加考试提供便利。
本套习题集与已出版的46门规划教材配套,所命习题范围与现行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教学大纲一致,与上述规划教材一致。习题覆盖规划教材的全部知识点,对必须熟悉、掌握的“三基”知识和重点内容以变换题型的方法予以强化。内容编排与相应教材的章、节一致,方便学生同步练习,也便于与教材配套复习。题型与各院校各学科现行考试题型一致,同时注意涵盖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题型。命题要求科学、严谨、规范,注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临床课程更重视临床能力的培养。为方便学生全面测试学习效果,每章节后均附有参考答案和答案分析。“答案分析”可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使学生对教材内容加深理解,强化已学知识,进一步提高认知能力。
书末附有模拟试卷,分本科A、B试卷和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模拟试卷,有“普通、较难、难”三个水准,便于学生对自己学习效果的自我测试,同时可提高应考能力。
本套习题集供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生、成人教育学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人员及其他学习中医药人员与教材配套学习和应考复习使用。学习者通过对上述教材的学习和本套习题集的习题练习,可全面掌握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顺利通过课程考试和执业医师考试,为从事中医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于考试命题是一项科学性、规范化要求很高的工作,随着教材和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与发展,恳请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师生在使用本套习题集时,不断总结经验,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以使本套习题集不断修订提高,更好地适应本科教学和各种考试的需要。
编者
2003年5月
《中医经典医案解析与临证要略》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中医经典医案的精髓,提炼临证诊疗的实用要略,为广大中医爱好者、临床医生及医学生提供一套系统、详实的学习指南。本书不涉及任何关于“伤寒学习题集”的内容,而是专注于另一条中医学习的路径——通过经典医案的研习,掌握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提升临床实践能力。 第一部分:经典医案的深度解析 医案是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生动载体,是学习中医辨证论治思维的绝佳途径。本书精选了历代名医的经典医案,涵盖内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并对每一则医案进行了详尽的剖析。 医案溯源与背景介绍: 详细考证医案的作者、年代、病情发生时的社会环境及医疗背景,帮助读者理解医案产生的历史语境。 病机演变的层层剥茧: 深入分析医案中患者的病情发展脉络,揭示疾病发生、发展、传变的内在规律。从望、闻、问、切四诊所见,到三阴三阳、表里、虚实、寒热、阴阳的辨证过程,步步为营,层层深入,展示中医辨证的严谨性与灵活性。 治法治则的精准把握: 阐释医案中医生所采用的治法治则,如扶正祛邪、调和营卫、散寒解表、清热解毒、益气养血、活血化瘀等。分析治法治则与病机之间的对应关系,说明为何选择此法而非彼法。 方药配伍的妙用与权衡: 逐一讲解处方中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以及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分析药物之间如何协同作用,如何针对病机进行精准打击,如何根据病情变化调整药味、用量。 医案启示与现代应用: 总结医案的临床价值和理论意义,探讨其对现代中医临床的指导作用。分析医案中的某些治法方药,在现代社会常见疾病中的应用潜力。 第二部分:临证要略的系统梳理 在经典医案的基础上,本书进一步系统梳理了中医临证诊疗的实用要略,旨在帮助读者构建完整的临床思维框架。 四诊合参的要点与难点: 详细讲解望、闻、问、切四诊的采集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各诊法在辨证中的重要性。特别强调四诊信息如何相互印证,如何避免片面化和绝对化。 八纲辨证的综合运用: 深入阐述表里、虚实、寒热、阴阳八纲在辨证中的核心地位。通过大量的实例,演示如何将四诊获得的资料纳入八纲辨证的框架,从而确立病位、病性、病势。 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的融会贯通: 重点讲解《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体系,分析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各经的病理特点、主症、传变规律。同时,也结合脏腑辨证,说明六经与脏腑功能失调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进行全面辨证。 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的辨析: 提炼出辨证论治的四大核心要素——病因(外感、内伤)、病位(六经、脏腑、经络)、病性(寒热、虚实、表里、郁滞、瘀阻)和病势(进退、缓急、轻重),并提供系统性的分析方法。 治则治法的确立与灵活变通: 总结常用的治则治法,如“扶正”、“祛邪”、“调和”、“升降”、“补”、“泻”、“收”、“散”等,并说明其适用的病机。重点强调治则治法并非一成不变,需要根据病情变化进行灵活调整。 方证对应与化裁方药的技巧: 讲解经典方剂的组方原理、配伍特点以及“方证对应”的理念。传授如何在掌握经典方剂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加减化裁,以求方随证变,药尽其效。 临证疑难杂症的分析思路: 针对临床上遇到的疑难杂症,提供分析思路和方法。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症状中抓住关键,如何通过辨证辨病相结合,如何借鉴经典医案的经验来指导治疗。 医德医风的传承与弘扬: 在医学技术之外,本书也强调了中医医德医风的重要性。通过经典医案中名医的仁心仁术,以及对医者应具备的品质的论述,引导读者树立正确的行医理念。 本书特点 立足经典,面向实践: 本书以历代中医经典医案为基石,将深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临床指导,让读者能够学以致用。 解析深入,逻辑清晰: 对每一则医案和每一个临证要点都进行了层层深入的剖析,逻辑严谨,条理清晰,便于读者理解和掌握。 图文并茂,生动形象: 辅以适量的图表和示意图,使复杂的病机演变和方药配伍更加直观易懂。 案例丰富,指导性强: 精选大量典型医案,涵盖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症,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语言精炼,通俗易懂: 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力求语言通俗易懂,避免艰涩难懂的术语,方便不同层次的读者阅读。 适合读者 中医爱好者: 希望系统了解中医理论,学习辨证论治思维的读者。 中医专业学生: 作为教材的补充读物,加深对经典理论的理解,提升临床实践能力。 中医临床医生: 学习借鉴名家经验,提升辨证施治水平,解决临床难题。 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者: 了解中医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独特魅力。 结语 学习中医,医案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对经典医案的深入解读,我们能够窥探古今名医的智慧,掌握辨证论治的精髓。本书旨在架起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引领读者在浩瀚的中医海洋中,拨开迷雾,找到航行的方向,最终能够独立、自信地行走于中医的道路上,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力量。本书的每一页都凝聚着对中医传承的敬意和对临床实践的探索,期待它能成为您在中医学习道路上不可或缺的良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