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德国律师对人之尊严问题的思辨,以犀利之笔,提出*深刻难解的问题。
探讨的话题契合当下的关切,全书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随文配有精美插图,融理性探索与艺术审美于一体。
作者席拉赫探讨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大问题,也关心身边小事:用一条命换三百条命是否妥当,案件审判时的真相是否存在,是什么使一个人成为罪犯,恐怖主义会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是否应当用法律手段来禁烟,iPad会怎样影响阅读……他用真实的案例和亲身的经历,向社会提问,关乎人和法律的尊严。
全球多人阅读的德语作者之一冯·席拉赫在《明镜周刊》发表的13篇专栏文章及一篇演讲的集结。
费迪南·冯·席拉赫
德国*级刑辩律师,执业20余年,经手超过700个刑事案件。他的委托人既有权贵(如原民主德国中央政治局委员君特?沙博夫斯基),也有平民百姓。席拉赫出身精英阶层,家族出过法官、学者、出版人。他作为刑辩律师,试图触摸人存在的温度,理解罪的本质。
2009年出版处女作《罪行》,立刻引起巨大反响,并获得德国文坛重要奖项克莱斯特文学奖。后续出版《罪责》《谁无罪》《犯了戒》等小说,均成为国际畅销书,售出数百万册。
人与生俱来的尊严是与生命同等可贵、同样不容侵犯的,权力可能剥夺一个人的尊严,但不可能因此把他变成一个没有尊严的动物。尊严并不为达到任何其他目的服务,更不能为其他目的而被牺牲。
——徐贲,著名学者
席拉赫的语言干脆直接,简洁有力,乍读之下,似乎冷酷到毫不留情。细细品读,读到的是一个资深刑辩律师阅尽千帆之后的悲天悯人。他有犀利的眼,宽厚的心。
——高明勇,著名媒体人
席拉赫先生的这本书闪烁着人性的光芒,展现了他对人的尊严的深刻思考,书中探讨的话题很多与我们当下面临的状况不谋而合。值得一提的是,在简洁、不过度修饰的文字背后,处处可见作者富有艺术性的层层诘问。我想,读者在阅读本书时,尤其可以体验到思辨带来的乐趣。
——田文昌,著名律师
席拉赫又一次证明了他能够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说明司法的基本原则。
——巴伐利亚广播电台
文句简洁、不过度修饰,表现出他思路的清晰。但不仅如此!席拉赫也证明了自己是了不起的幽默作家,嘲弄每一种夸大的倾向。
——北德广播电台
人之尊严常被侵犯
——恐怖主义何以将决定民主/1
[用一条命换三条命,多数人或许会觉得不妥。然而,若用一条命换三百条命呢?人之尊严不可侵犯,这尊严究竟是什么?]
犯下最可怕罪行之人的尊严
——杀童犯葛夫根控告德国政府违反人权/15
[葛夫根是杀人凶手,但是到最后,所有人都有罪过。蒙田早在一五八○年就写道:刑讯实在是个很无用的发明。]
被遗忘的橡胶靴
——欧洲人权法院针对“保安式监禁”所做的判决/25
[如今我们不再杀死像穆斯布鲁格这样的人。我们永久“保管”他们,不比一双放进柜子之后被人遗忘的旧橡胶靴好到哪儿去。]
“你就是你”
——为何我无法回答关于我祖父的问题/34
[为何一个大学生会倾心于希特勒那种空洞刺耳的辞藻?为何他没有在纳粹焚书之际就明白自己跟野蛮人站在了同一边?我无法回答,只能说:你就是你。]
罪过的模样
——摄影家里欧·罗森塔/47
[罗森塔的一生就跟他拍下的那个时代一样破碎。他拍的那些照片,从不把人拿来展览,而是呈现他们的原貌。]
必要时制定一条法律
——女权运动与司法界/65
[“女性不喜欢竞争”,绝不是用来搪塞女性在德国企业界领导阶层所占比例低的好理由。这种情况若只能通过法律来改善,那我们就该制定一条法律。]
真相与现实
——对薇瑞娜·贝克及约格·卡赫曼的审判/74
[“真相是什么”,凡是在刑事司法界工作的人都必须辛苦地学会这个回答:一场诉讼的真相只是针对事实的一种理论。]
把诉讼过程当成处罚
——谈检察机关与媒体的关系/83
[检察官以国家的权威发言,一旦他向媒体说出一个名字,公开怀疑某人,媒体的报道和舆论就足以毁了那个人,就算他后来被判无罪也已无济于事。]
干净的人,干净的空气
——谈吸烟者与非吸烟者/92
[今天的目标是:干净的人生活在干净的空气里。如果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强迫大家获得幸福。我们哪里在乎什么宽容。]
这一切你还弄得懂吗?
——对现实的提问/101
[德国退出欧元区会比较好吗?有人考虑过中国会加入欧盟吗?你是否愈来愈不会使用饭店房间的电视遥控器?你还记得儿时的暑假吗?你过得好吗?]
因为我们不这样做不行
——谈写作/107
[尽管大家对新科技、对一篇文章的快速传播感到陶醉,写作本身自荷马以来都不曾改变。就算这话不中听,我还是要说:假设没有钱拿,我就不会再写作。]
舍弃的艺术
—— iPad 何以会是阅读的未来/120
[我们无法阻拦事物的发展,它们比我们更快。尽管如此,只要我还能够,旅行时我仍将继续携带沉重的书籍,否则我就会觉得若有所失。]
徒留回忆
——在耶稣会圣布拉辛寄宿学校的童年/130
[所有的回忆都是平凡的,所有的回忆也都是神圣的。除此以外我们别无所有。]
请您务必继续做下去
——为《查理周刊》颁发“M100媒体奖”时的致辞/140
[唯有我们自己才能危及我们自己的价值观。我们放弃暴力从而保障能有正当的审理程序。这从来都不容易。这是现代法制的发展史,透过法制,我们才成为如今的我们。]
人之尊严常被侵犯
——恐怖主义何以将决定民主
诸位看了被各家电视台称为大选高潮的总理候选人辩论了吗?主持人一再质问社会民主党候选人斯坦布鲁克:默克尔总理对美国国土安全部窃听一事处理不力,是否等同违背了就职誓言?她是否未能让德国人民免于受到伤害?
斯坦布鲁克的回答始终模糊:“默克尔女士必须履行她的就职誓言。”这个问题的确该问,因为它触及了一个基本问题:政府本身的违法。政府以安全为名牺牲了我们的自由,但是我们生活在一个民主国家,可以改变这件事。关键在于我们想不想改变。
二○一一年五月二日深夜,美国士兵射杀了恐怖分子本·拉登,射杀令由美国总统下达。本·拉登死亡的消息一公布,美国人欢呼起来,纽约市民开心地上街跳舞。奥巴马自豪地宣称:“正义获得了伸张。”不久之后,默克尔说:“对于能成功狙击本·拉登,我感到十分高兴。”
为了让我们不至于对默克尔的“高兴”有所纳闷,同党的国会议员考德做了解释:总理当然是以符合基督教信仰的方式感到高兴。他说:“身为基督徒,我认为世间有邪恶,而本·拉登是恶人。当世间之恶减少了,身为基督徒是可以感到高兴的。”
但事情也许并没有这么简单。单单一个人或一个政府真的可以身兼原告、辩护律师及法官来决定谁该活、谁该死吗?有许多人试图证明这样做是对的,但是大多数研究国际法的人都加以驳斥。如果仔细观之,我们违背内心存有的想要复仇的意愿,而制定出的所有这些法律及国际法规定所彰显的是另一件事,它隐藏在这些法律及国际法规定的背后,比这些法律及国际法规定本身更为重要。
一八八四年七月五日,英国小型货轮“木樨草”号遇上了风暴,漂流到大海上,在距离好望角大约一千六百里处倾覆沉没。船上共有四人:船长、两名强壮的水手和一名瘦弱的十七岁见习水手。他们幸运地搭上了救生艇逃生。等到风平浪静的时候,他们开始检查小艇上的存粮:只有两罐萝卜。他们因此撑了三天。第四天,他们捕获一只小海龟,又撑到了第十二天。小艇上没有水,他们只能偶尔用外套接点雨水来喝。
暴风雨过后的第十八天,他们已经七天没吃东西了,于是船长提议杀死他们当中的一人,以拯救其他人。三天之后,船长想出了抽签这个主意,抽到死签的人将被杀。但三个人随即想到自己都有家人,而见习水手只是个孤儿,于是抛掉了抽签的主意,认为不如干脆杀死那个少年。到了隔天早晨,他们仍然看不见获救的可能,船长就单刀直入地向少年开口。少年躺在小艇一角,口渴得快要发疯,先前他喝了海水,身体虚脱,眼看再过几个小时就会死亡。船长告诉他时候到了,一刀刺进了他的脖子。
接下来,三名船员吃少年的肉、喝少年的血。撑了两天后,一艘船经过,船上乘客发现了这艘小艇。三名生还者获救,被送回英国。英国的每一家报纸都报道了这件事,欧洲的报纸也几乎都对此加以报道,头版上刊载了描绘这桩骇人事件的插图,所有的细节都被一一呈现在读者眼前。
舆论纷纷站在船员那一边,认为他们情非得已,也吃尽了苦头。尽管如此,他们还是被逮捕,交由法院审判。其中一名水手愿意担任证人,因此没有被起诉。这一事件以“女王诉杜德利与斯蒂芬案”在法律史上留名,杜德利和斯蒂芬是那两名船员的名字。那场审判只提出了一个问题:那些船员可以为了拯救自己而杀死那名见习水手吗?用一条命换三条命,法庭必须判定这种算盘是否能被允许。
我推测在这桩案子上,法官若是宣判无罪,多数人会感到不太对劲。可是请各位不妨换个数目来想。假如靠着那个死去的少年而活下来的船员不是三个,而是三百个呢?假如那个数目是三万乃至三十万,情况会有所改变吗?这果真是人数的问题吗?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相当“沉重”的,但这种沉重绝非冗余的煽情,而是一种必要的重量感。它通过一系列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的片段,构建了一个关于“被侵犯”的宏大而又私密的图景。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侵犯”行为心理侧写的细腻处理——它不仅仅关注了被侵犯者瞬间的痛苦,更着墨于那种漫长、潜移默化的自我怀疑和价值重塑过程。书中对不同阶层、不同职业背景人物遭遇的描摹,展现了侵犯行为的普遍性和复杂性,它并非只存在于戏剧化的冲突中,更多的是渗透在日常生活的缝隙里,那种“你知道不对劲,但你没有证据,甚至连反驳的资格都没有”的境地,被刻画得入木三分。全书的氛围是压抑中带着一丝微弱但坚韧的光亮,这种光亮不是廉价的希望,而是从废墟中艰难站立起来的姿态本身。对于那些渴望深度、不满足于表面故事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次值得投入精力的阅读挑战。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巧妙得像一个精密的迷宫,引导着读者在层层递进的困境中摸索前进。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像碎片化的记忆或者相互印证的证词集合,每一章都像是从不同角度审视同一个核心议题,不断加深其维度和复杂性。阅读它更像是在参与一场智力与情感的双重博弈。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似乎非常擅长运用“留白”的艺术,许多关键的转折点和人物的内心挣扎并未被过度阐述,而是留给读者自己去填补那份心照不宣的默契和理解。这种“不言自明”的力量,反而比大张旗鼓的宣告更具穿透力,它要求读者主动地、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阅读,去构建自己的理解框架。读完后,你不会轻易地对任何一个角色下定论,因为你知道,在每一个看似“侵犯者”或“受害者”的标签背后,都隐藏着更复杂的人性博弈与环境压力。
评分这部作品的文字力量简直让人屏息。作者用一种近乎手术刀般精准的笔触,剖开了我们社会中那些习以为常却又极其脆弱的边界。我记得其中一段描述了主角在面对突如其来的不公时,那种从内心深处升腾而起的无力感与抗争欲之间的撕扯,那种细节的描摹,让我仿佛感同身受地体验了那种被剥夺感。它不是简单的道德说教,而是深入到个体经验的肌理之中,去探究“界限”是如何被模糊、被跨越,以及当它被侵犯时,对一个人的精神内核会造成何种持久的创伤。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妙,时而如急流般推动情节向前,时而又像慢镜头回放般聚焦于人物内心的细微波动,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审视。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世界的方式都发生了一些微妙的转变,对于那些原本不曾留意到的细微的权力关系,突然间变得异常敏感和警觉。这是一次深刻的心灵洗礼,它强迫你直面人性中幽暗又真实的部分。
评分从文学技巧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是极其成熟且富有张力的。它摒弃了华丽辞藻的堆砌,转而追求一种简洁、有力、直击要害的表达方式,使得那些关于边界、权利与界限的主题,在朴素的文字中迸发出惊人的能量。作者对场景的渲染常常是克制而精准的,不需要过多的环境描写,只需寥寥数笔,那种令人窒息的压迫感便扑面而来。特别是对人物对话的处理,那里面充满了试探、回避和未说出口的张力,你几乎能听见言语背后的那些剑拔弩张和小心翼翼的自我保护。这种克制的美学,反而成就了一种更深层的震撼,它避免了落入情绪化的窠臼,而是将主题提升到了一个更具哲学思辨的层面。我将其归类为那种需要反复品读、每次都会有新体会的“耐读型”佳作。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它成功地将一个看似宏大、抽象的社会议题,成功地“微观化”并“个人化”了。它没有停留在对社会制度的宏观批判上,而是聚焦于那些在制度边缘挣扎、在人际关系中被挤压的鲜活个体。书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极为立体,他们身上的“缺陷”和“挣扎”让人感到无比真实和亲切,因为我们都能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它并非在讲述“如何避免被侵犯”的指南,而更像是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我们社会中那些潜藏的、关于“界限意识”的集体缺失,以及个体在维护自身完整性时所付出的巨大代价。阅读过程像是一次对个人“心理疆域”的重新勘测与防卫训练,让人在合上书本后,对自己的立场和底线有了更为清晰和坚定的认知。这是一部深刻影响读者心智的作品,绝非昙花一现的畅销书可比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