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建构中国通史:理论·中国路径·体例》主要内容包括导言,指导思想与理论关注,“中国路径”探讨,横向互动中整体滚动的历史-一体例与方法,附录,后记。
目录
导言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关注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终极制约与主体选择
(三)文化的概念、结构及对文化的考察描述
(四)社会结构与社会发展路径
(五)社会形态、历史分期与社会转型
(六)历史发展的动力
(七)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史学发展趋势
(八)理论提纲
二、“中国路径”探讨
(一)中华民族与统一多民族国家
(二)中国路径下的农耕自然经济
(三)中国路径下的集权政治建构
(四)宗族农耕社会中的性别与妇女问题
(五)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定位与建构新文化的路径走向
三、横向互动中整体滚动的历史-一体例与方法
(一)传统通史体例与现当代史家的创新
(二)新的挑战与对策
(三)体例框架
(四)体现“大通”特色的编写进路
附录
附录一 《中国大通史》编纂创意与框架设计
附录二 《中国大通史》学术委员会座谈记录
附录三 关于新编《中国大通史》的几点理论思考
附录四 落实《课程标准》精神的改革尝试
附录五 关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后记
精彩书摘
《建构中国通史:理论·中国路径·体例》:
胎儿在母腹中因含有两个X性染色体,或含有一个X性一个Y性染色体的区别,而注定了出生后的性别差异,后者生而为男,前者孕为女身。男女之间在生理上的最大区别表现在生殖系统,即第一性征的不同。至青春期,第二性征也出现明显差异,一般女性较男性身材略矮,骨骼纤细,皮下脂肪较多,肌肉发达程度和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方面也存在差异。这种主要体现在生育功能不同的先天生理上的性别差异,导致了自我意识和心理上的性别差异。以生理、心理上的性差异为依据,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形成性质不同的性别分工,由此而成为两性的社会差异,并发展成两种不同的社会性别角色。总之,既然有性别差异,就会有不同性别之间在人类自身再生产和社会生产中的分工合作,就必然存在这种性别分工是否合理的问题,即围绕妇女的地位作用而产生妇女问题。这种问题因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制度不同而有所区别和变化,因而妇女问题的出现是一种历史现象;同时,性别的差异和妇女问题总是与人类俱存,妇女问题又属于人类社会任何发展阶段都会遇到的“永恒”范畴。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在人类历史上,能否充分调动妇女的潜在力量,妇女所处地位及其所发挥作用的状况如何,或者说性别关系与妇女问题处理得是否科学得当,不但关系到占人类人口总数一半妇女的切身权益,也必然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古代宗族农耕社会中的性别关系与妇女问题最为集中典型地反映了血缘地域二系合一、农耕自然经济与宗族家庭纽带紧密交织的家国同构社会模式,又突出体现了传统文化控塑社会成员的典型特征。本节拟从社会本位和妇女发展本位两重视角对宗族农业社会中妇女的地位与作用以及传统文化对妇女个性才智的控塑加以考察,进而加深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特殊脉络的认识。
远古时代男女乾坤易位的巨变
在人类早期原始社会阶段,尽管生产力和生活水平极为低下,但就女子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来看,却曾经有过极其光辉灿烂的时刻。尤其旧石器时代中期步入智人阶段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血亲婚配的排除而迈进氏族社会,人类素质明显提高,导致母系氏族全盛时期实现了一次重大的文化飞跃。①考古绝对年代约在7600-8500年前,河南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挖掘证明,当时已有原始农业、制陶业,能够驯养野生动物,掌握了铜器钻孔技术,并出现具备七音阶结构的骨笛。带有契刻符号的陶片,表明这时已具备文字前的书写系统。距今约6000年前母系氏族鼎盛时期,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底尖口小流线形陶瓶,则意味能够利用浮力与重心平衡原理,汲水时上半部前倾,水满之后又自动直立。房屋遗址和陶器纹饰也显示当时已能排出等差数列,设计对称图案,掌握了一定的等分技术和较精确的计算丈量方法。半坡祭场有规律的陈设布局,甚至可视为早期演示八卦的实例。《周易·系辞下传》和《世本·作篇》两篇古代典籍曾记载史前一系列重大发明创造,其中绝大多数都始于这一时期,或在这一时期得到重大发展。但两篇文献的作者却几乎把所有发明创造的桂冠加冕到男子的头顶。
……
建构中国通史:理论·中国路径·体例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建构中国通史:理论·中国路径·体例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