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伊东忠太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建筑史
  • 建筑史
  • 中国历史
  • 建筑文化
  • 古代建筑
  • 传统建筑
  • 历史
  • 文化
  • 艺术
  • 建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14613186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2799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在理想上言之:文献遗物之完全保存,乃国家事业。一面以法律之力,加以维护;一面支出相当巨额之国帑,从事整理。然在中国现今之国情,似难望此。然则舍盼望朝野有志之团体,于此极端尽瘁,外此殆无他途。

——伊东忠太


  

内容简介

  

伊东忠太是日本著名的建筑史学家,曾先后六次来华开展建筑考古活动。本书是其对中国建筑进行全域性的普查之后出版的《东洋建筑之研究(上卷)》的中译本,其中第一篇《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史上第一部较全面、系统论述中国建筑历史的著作。

作者运用文献研究法、考察实测法和文字考证法,按照历史朝代和不同地域,以深入中国腹地获得的第一手调查资料和厚实的汉学基础,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了深度考察和研究。书中有大量作者实地拍摄或手绘的建筑及构件图片共计300余幅,其中很多建筑现今已不复存在。这些珍贵的资料,对了解和研究我国建筑的历史、美术和工艺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伊东忠太(1867-1954),日本著名建筑史学家。一生致力于日本传统建筑及亚洲建筑的研究,是较早来华实地考察的日本学者之一。著作包括《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装饰》《东洋建筑之研究》《见学纪行》《法隆寺》等。伊东不仅是近代日本建筑学科的创始者,也是东亚建筑研究的先驱,有“工学泰斗”和“建筑巨人”之称。


目录

目 录

第一篇 中国建筑史..

绪 言.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中国建筑的定位

第二节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建筑.

第三节 研究中国建筑的方法.

第四节 中国的国土——地理.

第五节 中国的国民——历史.

第六节 中国建筑的历史分类..

第七节 中国建筑的特征.

第二章 前期

第一节 有史以前

第二节 周.

第三节 秦

第四节 汉

第三章 后期.

六朝1.

第二篇 清代北京紫禁城的殿门建筑.

绪言..

第一章 北京城的沿革

一、辽都..

二、金都.

三、元都.

四、明都.

第二章 现在的北京城.

一、外城.

二、内城.

三、皇城.

四、紫禁城.

1  魏晋南北朝。因作者对六朝有独特解释,断代与我国惯例不同,故译本照原文使用「六朝」,以下同,不再另注。


第三章 紫禁城内的九重殿门................................................................................................138

一、外朝...........................................................................................................................138

二、内廷...........................................................................................................................145

第四章 明清建筑的共性.......................................................................................................149

第五章 明清建筑的异同.......................................................................................................157

第六章 明清建筑的长处与短处............................................................................................160

一、长处...........................................................................................................................160

二、短处...........................................................................................................................163

第七章 中国明清建筑与日本建筑的历史关系.....................................................................165

一、与奈良朝建筑的关系................................................................................................165

二、与平安朝建筑的关系................................................................................................165

三、与镰仓、室町时代建筑的关系................................................................................166

四、与桃山、江户时代建筑的关系.

第八章 明清建筑的由来.

第三篇 关于中国北方地区建筑的调查报告.

绪言.

一、明陵.

二、居庸关

三、宣化的钟楼及玉皇阁..

四、张家口长城.

五、新怀安的昭化寺.

六、天镇的慈云寺及文庙

七、阳高的昊天阁及文庙

八、大同的大华严寺

九、大同的善化寺

十、云冈的石佛寺

十一、应州的八角五重塔

十二、五台山.

十三、曲阳的北岳庙及塔

十四、定州的塔及文庙

十五、结语

第四篇 东北地区的佛寺建筑.

绪言.

第一章 各地区有关佛寺的记载..

一、熊岳城

二、海城县.

三、柝木城.

四、辽阳州

五、兴京古城.

六、奉天府1

七、铁岭县.

八、开原县

第二章 东北地区佛寺建筑的特征

一、平面

二、立面.

三、台基与台阶..

四、柱础.

五、柱与柱头( 大斗)..

六、斗拱

七、屋檐.

八、藻井.

九、梁架结构.

十、屋顶.

十一、窗牖及门扉

十二、内部的规格

十三、装饰绘画及纹样.

十四、塔及相轮

第三章 东北地区塔的起源..

一、东北地区塔的名称.

二、东北地区塔的产生.

三、东北地区塔的地理分布.

四、东北地区塔并非唐式.

五、东北地区塔实为辽式

六、辽式塔的起源

七、结语.

第四章 东北地区文化与史迹的历史性考察

一、概述.

二、东北地区的地理

三、东北地区的民族.

四、东北地区的历史.

五、汉文化对东北地区的影响2.

1 今沈阳。

2 此书出版于1943 年, 作者所持偏见按原意译出。


六、遗迹的分布.

七、有关遗迹的概述

八、有关特殊遗迹的研究

九、结语

第五篇 佛山建筑概述

第一章 崖山

绪言..

第一节 探险记.

第二节 海战记

第二章 五台山

绪言.

一、五台山的地理

二、五台山的沿革

三、五台山的寺院.

四、五台山登山路线

五、五台山杂观.

第三章 南海普陀山

绪言

一、僧人慧锷开基.

二、两种传说的真伪

三、实地踏勘的结果

四、梵刹.

五、佛寺·佛塔·坟墓.

六、名胜

七、其他( 旅行须知类)

第四章 关于五山十刹图.

第六篇 其他

第一章 广东的伊斯兰教建筑

一、绪言.

二、有关广东伊斯兰教寺的文献诸例.

三、斡葛思的有关事迹.

四、调查经过.

五、怀圣寺及光塔.

第二章 中国的住宅

绪言.

一、总论

二、实例..



精彩书摘

第一篇 中国建筑史

绪 言

本篇所讲述的中国建筑历史,主要是就其艺术方面进行的观察,而不是以其材料构造为主进行的土木方面的观察,是按照时间顺序,阐述有关中国艺术的一般概念。我们现在使用的“艺术”这个词,与英语的Art,德语的Kunst,法语的Beauxarts 意思相同,一般是指雕刻、绘画、建筑等造型艺术,从广义上解释,还网罗有诗歌、音乐、舞蹈等技艺在内。中国自古没有和Art 之意相同的词汇,但很早就有了“艺”这个字,并有孔子的弟子七十二人精通六艺之说。所谓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礼包括从制度律令、宗庙祭祀到冠婚丧葬等仪式,是一种技艺,大多并非所谓的艺术。乐包括音乐、舞蹈、雅乐,大多伴随祭典仪式,当然属于所谓的艺术。射指弓箭射术,御是马术一类的身体技能,这些也并非所谓的艺术。书是中国特有的技术,从广义上解释,其在某种程度上与绘画相通,是堂堂正正的艺术。书写文字到底是不是所谓的艺术,这个问题虽曾引起争论,但将其认定为艺术应该没有问题。数即是算术,这是一种技能,也并非所谓的艺术。总之,中国所谓的艺,比我们现今所说的艺术范围更为广泛,大体是指作为绅士或有识之士应该具备的一种素养,而并非指特殊的艺术。

那么中国就不存在所谓的专门艺术吗?不然!专门艺术是作为另外一种特殊的东西存在的,如金石,如绘画。雕刻实际上包含在金石之中,建筑历来被作为木工工作的一部分而不被尊重,而各种美术工艺事实上则长期被包含在金石之内。中国所谓的金石,比如金属类的有铜制祭祀用具、饮食器皿、古钱、兵器、文具、装身饰物、铸造雕像等,石质类的有碑、碣、各种石雕、玉器、砖瓦等。中国人自古尊重金石,但与其说尊重其本身的艺术价值,不如说是尊重其作为古董的价值。也就是说,书画金石的学术只是一种考古学的艺术,或者应该称之为艺术的考古学。为此,中国固有的艺术论必然要以书画金石为本。最近有一位名叫弗格森(JohnColvin Ferguson) 的美国人就持此见地论述中国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见解颇为有趣,但是和我本人要在这里讲述的建筑问题相去甚远。建筑也是一门艺术,但在中国,雕刻和绘画与金石最为接近,建筑则是独树一帜的。因此我认为在论述中国建筑史时,对金石既没有必要深入阐述,也不能完全置之不理,特别是在考察古代建筑的时候,总要或多或少地与金石相伴,以期能相互参照。

建筑这门学术,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日本,自古都不大受重视,相反在欧洲则备受重视,因此建筑的研究方法在欧洲得以迅速发展。我在论述中国建筑时援用了欧洲进步的研究方法,不过在说明中国式特殊建筑时,还需要有特殊的准备。在这种特殊准备方面,欧洲人有着很多不足之处。我本人的研究方法是不限于以书画金石为本的古老中国方式,但又充分尊重书画金石,力求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因此我在此要讲述的建筑史,特别是在古代建筑史中常会见到一些书画金石的影子。

中国建筑史涉及范围很广,详细讲述需要众多时日。现在要求我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实在勉强,不要说尽道原委之难,即便是仅得要领亦属不易。我只是想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力求叙述得通俗易懂,但难免会涉及某些专业问题,出现一些深奥费解的言辞。这一点谨请诸位读者予以谅解。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中国建筑的定位

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界中居于何位?如果按世界古今建筑大致分为东西两派的说法,自然是属于东洋建筑。“东洋”一词,本来是以欧洲为本的命名,近东、远东之称均以距欧洲远近而定。而从建筑的角度来看,东洋亦有三大系统并存。

这三大系统,一是中国系,二是印度系,三是伊斯兰教系。这三大系统各有自己的特色发展,并逐渐扩展到亚洲大陆全域、非洲北半部以及欧洲的部分区域和南洋的部分区域。可以说在东半球范围之内,除了欧洲的大部分地区之外,其余都是属于东洋建筑的领域。

中国系建筑由汉民族所创,以中国本土为中心,南至安南、交趾1,北及蒙古,西抵新疆,东含日本,地域之广,达1200 余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5 亿,占世界总人口的30%。其艺术在幽深难测的古代历史中诞生并发展,保持着古时的风貌,迄今连绵不断,并在世界建筑界大放异采,实在是令人惊叹。

印度系的艺术始源于印度五河地区, 在印度河、恒河沃野发达并逐渐扩展到印度、后印度(除安南、交趾以外)的东印度诸岛的大部分地区,面积达830 余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3 亿5 千万,相当于世界人口的20%。印度艺术的起源亦极为悠远,性质亦极为特殊,但是自伊斯兰教传入之后,远古的风貌就几乎不复存在了。

伊斯兰教系的艺术起源于阿拉伯,随着伊斯兰教的勃兴而迅速传遍各地,领域之广堪称世界第一。亚洲没有伊斯兰教痕迹的地方仅是西伯利亚的大部分和日本。非洲

1 现越南北部、中部和中国广西的一部分。

尚未受伊斯兰教侵入的地区仅有南部和中部的一小部分。在欧洲,俄罗斯南部及巴尔干半岛的一隅,阿拉伯影响迄今犹存。伊斯兰教曾经在西班牙繁荣,在西西里岛扎根,所覆盖区域的精确数字不得而知,但至少有4500 余万平方公里,人口恐怕也有过达到3 亿的时代。但是伊斯兰教艺术现在却有些不振,就连曾经极其隆盛的巴格达文化和莫卧儿王朝时的印度伊斯兰教艺术,现在剩下的也只不过是些残迹而已。东洋的三大艺术中,至今仍然生机盎然且傲视世界的只有中国艺术了。印度艺术随着国土的消亡而衰颓,伊斯兰教艺术也是伴随着国土的衰亡而陷入不振。中国艺术有不少值得观赏的地方,其最高潮时代的作品不乏冠绝世界的优秀作品,这已是世界公认的事实。近来欧美的学者都把目光一齐转向了中国艺术,从考古学的角度、从文学史的角度、从艺术的角度以及其他领域开始精心研究中国的原因就在于此。

中国艺术是何时产生的?又是如何发达的?这是个难题。产生的年代是在多少万年前恐怕谁也说不清楚,产生的地点也将是个永久的谜团,发生的经过也仍是个未知数。不过,中国艺术是独自生成的,不是从其他国家传习来的。有学者认为中国国民及汉族人种的发祥地是在西亚地区,主张中国艺术远受巴比伦、亚述传统的影响;也有人说中国艺术带有迈锡尼式的性质,对这些研究观点的评说姑且留待日后。但汉人所创建的所谓中国艺术的确有一种不可思议的特色,就像每个人直觉感到的那种全然不同于欧美的趣味,同属东洋却又相异于印度系,与伊斯兰教系也是大相径庭。要想说明这种奇异的特色十分困难,但我要在以下篇幅中逐一尝试。对中国艺术价值的认识,世人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我则认为中国艺术有其伟大的气魄和不可捉摸的技能。

第二节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建筑

自古以来有关中国建筑的研究就不够完善。中国人自己并没有把建筑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因此相关的文献相当匮乏。据我所知,仅有宋代编纂的《营造法式》、明代著本《天工开物》以及近代出版的数种图书而已,并且这些书都深奥难解,与今日的科学系统相去甚远,不能不让人抱有隔靴搔痒之憾。欧美学者开始注意中国建筑的历史大概不过百年。近来研究工作虽然不断推进,但仍然是既幼稚又不得要领。为什么对中国建筑的研究会如此地推而不前,究其原因有很多,试例举几条如下。

第一,欧美人一开始就没有把中国放在眼里,对其建筑更是低估, 完全没有想去深入研究的态度。

第二,欧美人不谙中国内地实情,仅仅在沿海的一些地区看到少数的建筑例子,便认定那是些在形式上、手法上、趣味上都相悖于欧美建筑,只是些走板走调的奇怪产物,故而一笑了之。

第三,欧美人不通中国历史。他们见到了建筑本身,却因不明其历史含义而引不起兴趣,因不懂建筑变迁的路径而难辨新旧异同,致使他们的评述难免支离破碎。

第四,欧美人读不懂中国文献。当然,近来出现了不少有特殊造诣能够熟读中文原文的域外学者,而稍前的学者往往是读不懂的。连建筑的历史渊源都搞不懂,建筑的研究也就无从做起。

第五,对欧美人来讲,到中国内地探险不是件易事。他们不知道内地有很多珍贵的历史遗物,这成了横在他们建筑研究面前的一大障碍。

由于以上的这些原因,欧美人有关中国建筑的记述都是些粗糙杜撰之物。举其中一例,大约四十年前英国人詹姆斯·弗格森(James Fergusson ) 所著《印度及东洋建筑史(History of Indian and Eastern Architecture )》中有如下一节:“中国无哲学,无文学,亦无艺术。建筑作为艺术毫无观赏价值,只不过是一种工业而已,极其低俗,极其不合理,如同儿戏。”中国无哲学无文学的说法完全是一种盲者不惧蛇式的荒谬认识。所谓建筑不合理,弗格森指的是屋顶轮廓由曲线构成,特别是指反翘度很大的房檐。按照欧美人的见解,建筑物的房顶应该都是直线型的,用了曲线就是不合理。这种见解完全是一种谬误。世上没有建筑物的屋顶一定要用直线型的道理。中国人眼里的欧美建筑也会是不合理的。总之,弗格森视本国建筑为合理,并以此为标准来衡量他国建筑,这和用本国的语法来约束他国语言从而判定他国语言是错误的做法是一样的。弗格森所说中国建筑如同儿戏,指的是这样一种现象:堂、塔房顶上装饰着一些带有滑稽趣味、像小玩具似的人形或动物,房檐上挂着风铎,微风习习,铃声叮叮,人们因此而心情愉悦。这又是他的偏见了,可见他完全不懂中国建筑所具有的趣味风格。弗格森的谬论不止于此,谩骂中国建筑的唾沫继而也溅到了日本,谓“日本建筑是取既低俗又不合理的中国建筑之糟粕,不值一论”,而对日本建筑不屑一顾。

再举一例, 十几年前英国建筑家弗雷彻尔(Banister Fletcher ) 写了一本《世界建筑史(A History of Archiecture )》,书的最后一章题为“非历史的样式”,内容包括了伊斯兰、印度、中国诸系的建筑,有关中国建筑的数页写得实在是支离破碎不成体统,此处不予引用。弗雷彻尔所谓的“非历史”实属偏见,这个问题留待其他机会讨论。但他又把中国建筑与南美的古代秘鲁、古代墨西哥等相提并论,视其为不可思议的灭绝建筑,此种提法实在是令人费解。古代墨西哥与古代秘鲁的建筑,其真相虽迄今尚未被阐明, 但实际上的确是灭绝了。除了那一点点东洋气氛中尚存的若干考古学趣味之外,我认为它们绝不具有伟大建筑的价值。而中国建筑从数千年前起便蓬勃发展,至今日仍雄踞世界一方,为有5 亿之众的国民所用。这不正好说明弗雷彻尔的相提并论是出于偏见吗?


前言/序言

主编者序

伊东忠太(1867—1954)是最早来华实地考察的日本学者之一。其一生的涉华调查不下十次,有《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装饰(五卷本)》《东洋建筑之研究(上下卷)》《法隆寺》等大量著作。他不仅是近代日本建筑学科的创始者,也是东亚建筑研究的先驱,甚至有“工学泰斗”“建筑巨人”之称。其于1925 年撰述的《中国建筑史》1,是日本第一部较全面、系统的中国建筑通史,在学界影响深远。这一著述的问世受惠于其多次来华实地调查,是其二十余年来对中国建筑考察与研究的结晶。此前,他先后来华六次开展建筑考古活动。

第一次是在1901 年的七八月份,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期间。伊东忠太受官方派遣,偕同摄影家小川一真等来到北京,参观史迹,并重点对紫禁城及其建筑进行了详细考察、测绘和拍摄,事后出版了大型图录《清朝北京皇城》以及附有大量实测图的《清朝北京紫禁城殿门之建筑》等。伊东也因此成为第一个对北京皇城进行全面实测调查的外国人,其所得的调查资料也是最早关于紫禁城建筑的公开文献。到20 世纪20年代,瑞典汉学家喜龙仁(Osvald Siren)才被获准进入紫禁城考察,并留下测量和

拍摄记录2。

第二次是1902 年3 月开始的长达3 年的海外游学时期,其中有一年多的时间伊东在中国境内考察,足迹遍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北、湖南、贵州、云南等十余省市。这次长时间、大范围的调查,使其收获颇丰,仅事后发表的相关论文或考察报告等就多达十余篇。其考察对象不仅局限于各地建筑,还包括云冈、龙门、千佛崖等大型石窟及五台山、峨眉山等道教、佛教圣地。其中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的“发现”3,可谓此次考察的最大收获。他根据文献记载和实地

1 伊东忠太的《中国建筑史》,最初连载于国史讲习会《东洋史讲座》(第5—16 期,1925 年8 月—1926 年7 月)。《东

洋史讲座》再版时,《中国建筑史》独立成册,伊东忠太曾将单行本赠送给营造学社。后收录于《东洋建筑之研究》

上卷(龙吟社,1936 年)。中文版《中国建筑史》(梁思成校,商务印书馆,1937 年)即由陈清泉据其单行本翻译的。

2 参见 Osvald Siren,Walls and Gates of Peking , John _e Bodlley Head Limited,1924。

3 关于云冈石窟之发现,伊东忠太除通过演讲等形式介绍之外,影响最大的当属其发表于大型美术杂志《国华》上的《中

国山西云冈之石窟寺》(《国华》第197—198 号,1906 年10—11 月)。

寻访,找到了这一湮没已久的艺术宝库,并公之于众,轰动一时。随后,有众多日本学者来此考察,并留下大量考察文献1 ,仅近代日本人对云冈石窟调查这一项,就足够用一本书来记述了。

第三次是1905 年对东北地区的调查。日俄战争硝烟未泯,伊东等人即奔赴旅顺、奉天等地,对寺庙、古迹,尤其是宫殿建筑等进行考察。事后发表《中国东北地区的佛塔(1907)》《中国东北地区的佛寺建筑(1909)》等论文或报告。

第四次是1907 年对江苏、安徽、浙江、江西诸省的调查。有《南清地方探险记》(1908)、《南海普陀山》(1908)等报告。

第五次于1909 年末至1910 年初对以广东为主的中国最南端省区的考察。发表《广东之建筑物》(1910)、《广东之回教建筑》(1910)、《北、中、南清建筑之特征》(1910)等,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中国建筑总论(1 - 6)》2 。

第六次是1920 年在山东省的调查。东自青岛,西至泰安、曲阜,伊东对齐鲁大地之遗物、遗迹进行了详细考察,并多有所获。此次考察详见于其《山东参观旅行记》(1920)。

通过以上六次调查,伊东忠太几乎踏遍中国主要省区,基本掌握了各地古建筑实况,并在此基础上发表了有关中国建筑与遗物的论文或报告四五十篇,还与人合编了《中国建筑》图集3 。当然,这些实地考察及成果为其撰写《中国建筑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过,他仍谦虚地认为,“其实中国广大无边,予既往之探查,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九牛一毛而已”。4 因此,他认为中国建筑史之大成,需建立在全

1 近代日本涉及云冈石窟调查的人员和文献众多。普通考察记中,集医师、作家、宗教美术评论家于一身的木下杢太

郎所著《云冈日录》(即《大同石佛寺》,1921 年)影响最大。其初版多半毁于关东大地震(1923 年9 月),1938

年改版发行后,仅两年多时间再版三次,成为当时的畅销书。可以说,正是由于其作家之笔,云冈石窟才广为日本

读者所知。学术调查文献中,以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出版的16 卷32 巨册的《云冈石窟》(1951—1956)为最,

这是中日战争期间的调查成果,由东方文化研究所主导实施,直到战后才得以问世。

2 伊东忠太著《中国建筑总论》(1—6)、《建筑世界》第6 卷7—9 号、11 号、第7 卷1—2 号(1912 年7 月—1913 年9 月)。

3 伊东忠太、关野贞、塚本靖合编《中国建筑》图集(共两册,附解说,建筑学会出版,1929 年),收录三人所拍摄

的有关中国建筑的图片计七百六十余幅,当时可谓中国建筑图录之集大成者。

4 伊东忠太《中国建筑史》《东洋建筑之研究(上)》(伊东忠太建筑文献编纂会编《伊东忠太建筑文献》第三卷,龙吟社。



《匠心百年:中国近现代建筑的演变与传承》 卷首语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建筑始终是凝固的史诗,是时代精神与物质文明的具象载体。从雄伟的宫殿庙宇,到精致的园林民居,中国古建筑以其独特的东方韵味和精湛的工艺,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当历史的车轮驶入近现代,古老的东方文明与西方工业文明激烈碰撞,中国建筑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变革。 本书《匠心百年:中国近现代建筑的演变与传承》并非对中国建筑史进行宏观的梳理与概览,而是聚焦于一个更为精细的维度——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发生、发展、创新与坚守。我们不试图以史诗般的笔触描绘千年风华,也不意图囊括所有地域与流派的繁复图景。取而代之的是,我们将目光投向那段充满激荡与碰撞的百年时光,探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建筑师们如何继承传统、吸收外来、勇于创新,如何在急剧变迁的社会环境中,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为中华大地构筑起一个个时代的符号。 这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也不是一本简单的图录。本书旨在以一种更为贴近读者、更为生动的方式,展现近现代中国建筑发展的脉络。我们将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案例,一段段鲜活的历史叙事,一群群值得铭记的建筑师及其作品,来讲述这段波澜壮阔的建筑变迁史。我们相信,每一栋建筑都承载着一段历史,一种精神,以及无数人的情感与记忆。通过深入解读这些近现代建筑,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社会转型的复杂性,感受中国人民在追求现代化的道路上所付出的努力与取得的成就,并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第一章:历史的转折点——西方建筑思潮的涌入与本土的回应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沉寂已久的国门,随之而来的,是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政治思想,以及与此伴生的建筑文化。在租界、商埠等特殊区域,西式建筑开始零星出现,它们以其严谨的比例、新颖的造型和强大的功能性,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然而,中国建筑并非全然被动接受。面对外来思潮,一批有识之士和早期建筑师开始思考:如何在引进西方建筑技术与理念的同时,保留并发展中国建筑的优秀传统?这一时期的建筑,尤其是那些为中国民族资本家、政府机构和公共事业所建造的建筑,往往呈现出一种“中西合璧”的独特面貌。例如,上海的“万国建筑博览群”,虽然主体是西方风格,但不少建筑在细节处理上,如屋顶的坡度、装饰的纹样、窗户的形制等方面,都 subtly 地融入了中国元素。 本章将深入探讨西方建筑思潮涌入的背景,分析其对中国城市景观和建筑观念的影响。我们将考察早期中国建筑师(如当时的留洋学生、外国建筑师在中国创办的事务所等)的实践,重点关注那些尝试将西方建筑技术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的案例。我们将分析这些“中西合璧”的建筑如何平衡不同文化的影响,以及它们在中国建筑现代化进程中所扮演的“桥梁”角色。同时,我们也将审视当时社会对这些新建筑的态度,探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这一变革时期所经历的挑战与自我调整。 第二章:民族复兴的呐喊——现代建筑的中国实践与本土化探索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民族独立意识的觉醒和国家建设的需要,中国建筑师们肩负起了更重大的使命——用现代建筑语言来表达民族的自信与自强。这一时期,中国现代建筑的实践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一方面,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席卷全球,其简洁的线条、功能至上的原则、对材料本身的尊重,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采纳。在上海、南京、北京等大城市,一批由中国建筑师主导设计的现代建筑拔地而起,它们摒弃了繁复的装饰,强调空间的逻辑性和功能的合理性,如一些大学校舍、医院、工厂以及重要的政府办公建筑。这些建筑在技术上与国际接轨,在形式上追求简洁、高效,代表了当时中国建筑的最高水平。 另一方面,中国建筑师并未完全割裂与传统的联系。他们深刻理解,真正的现代化并非全盘西化,而是需要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因此,在现代建筑的框架下,许多建筑师开始探索如何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神气质融入其中。这体现在对材料的选择、对色彩的运用、对空间布局的考量,甚至是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精神内涵的提炼。例如,一些带有中国传统屋顶形式的现代建筑,或者在庭院设计、空间序列中体现东方哲学思想的建筑,都是这一时期本土化探索的生动例证。 本章将重点分析二十世纪中叶中国现代建筑发展的几个关键节点。我们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师及其作品进行深入剖析,如梁思成、林徽因、童寯、陈植等,他们不仅在理论上积极倡导中国建筑的现代化,更在实践中留下了宝贵的遗产。我们将考察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如何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试图为中国找到一条既符合时代潮流又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发展道路。本章还将特别关注那些在建筑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试图构建具有中国现代性的建筑范式的努力,并分析其成功之处与局限性。 第三章:时代的印记——新中国成立后的建筑实践与风格演变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建筑作为国家形象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承担了更加多元和宏大的任务。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建筑风格经历了显著的演变,既有对苏联模式的借鉴,也有对自身国情的深刻反思与调整。 建国初期,出于国家建设的需要,大规模的工业建筑、公共建筑和住宅建设成为重点。在建筑风格上,一方面受到苏联斯大林式建筑的影响,强调宏伟、庄重、具有时代感的建筑形象,以体现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在一些重要的城市,如北京,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苏式”建筑,它们体量巨大,装饰性强,但也存在一定的程式化和脱离本土实际的问题。 然而,中国建筑师们并未停止探索。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开始反思“苏式”建筑的局限性,并更加关注建筑的功能性、经济性和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契合度。在这一阶段,一些更为朴实、简洁,同时也更具地方特色的建筑开始出现。例如,在农村地区,推广砖瓦结构,结合地方传统民居的优点,建造经济适用的农舍。在城市建设中,也开始注重绿化、公共空间以及与周边环境的协调。 本章将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建筑发展的各个阶段。我们将详细分析不同时期建筑风格的形成原因,探讨苏联建筑思潮的影响以及中国建筑师如何对其进行消化、吸收和转化。我们将选取不同类型的代表性建筑,如公共建筑(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工业建筑、住宅建筑等,进行案例分析,展现这一时期中国建筑在规模、技术、功能和美学上的发展变化。同时,我们也将关注这一时期建筑设计中体现出的国家意志、意识形态以及社会需求,探讨建筑如何成为时代的忠实记录者。 第四章:面向未来——改革开放以来的建筑思潮与多元化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建筑领域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国际先进的建筑理念、技术和设计风格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与中国本土的建筑实践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与融合。 这一时期,中国建筑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发展态势。从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到充满创意与个性的文化建筑,从大型城市综合体,到注重人居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各种风格、各种类型、各种尺度的建筑层出不穷。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地域主义等各种思潮在中国建筑界得到了广泛的实践。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国际化的浪潮中,中国建筑师们也在积极反思与探索本土文化的价值。他们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而是开始主动将中国传统建筑的哲学思想、空间观念、材料运用与现代建筑技术相结合,试图创造出既符合国际潮流,又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当代建筑。这其中包括对传统庭院空间、坡屋顶、榫卯结构等元素的现代演绎,以及对水墨画意境、山水园林美学的抽象表达。 本章将聚焦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筑的发展。我们将分析国际建筑思潮对中国建筑的影响,并重点探讨中国建筑师如何在这种影响下,探索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建筑风格。我们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师和作品,深入分析他们的设计理念与实践,例如,如何利用现代技术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如何回应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挑战,以及如何关注建筑的可持续性与人文关怀。本章还将探讨中国建筑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以及其在全球建筑领域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与影响力。 结语:传承与创新的永恒命题 《匠心百年:中国近现代建筑的演变与传承》的篇幅有限,我们无法穷尽近现代中国建筑发展的全部细节。然而,我们希望通过对这段历史的深入挖掘与解读,能够让读者领略到中国建筑在近现代转型时期所经历的跌宕起伏,感受到中国建筑师们为民族建筑事业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从早期对西方建筑的借鉴与适应,到中期对现代建筑的积极实践与本土化探索,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家建设需求下的风格演变,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多元化的思潮涌动与创新实践,中国近现代建筑始终在传承与创新之间寻找着平衡。这种平衡,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展望。 建筑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它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记忆,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我们相信,通过对《匠心百年》中展现的那些故事与建筑的理解,我们不仅能够增进对中国近现代建筑的认识,更能从中汲取智慧,激励我们在未来的建筑实践中,继续以匠心为本,以创新为翼,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中国,构筑更加具有时代精神与文化底蕴的建筑。这既是对前人辛勤耕耘的致敬,也是对未来建筑发展的期许。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国建筑史》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所展现出的中国建筑的“变”与“不变”。“变”体现在各个历史时期建筑风格的演进,从原始的简陋居所到秦汉的恢弘气势,再到唐宋的开放多元,直至明清的规整严谨,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时代印记。“不变”则体现在中国建筑中一脉相承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追求,如天人合一、和谐统一,以及对自然材料的尊重和巧妙运用。书中对这些“变”与“不变”的分析,如同为我揭示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让我得以窥见中国文明的演进轨迹。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宋代建筑的论述印象深刻,书中描绘了宋代建筑的精致、典雅,以及《营造法式》的出现,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书中也探讨了地域差异对建筑风格的影响,如北方建筑的粗犷与南方建筑的细腻,这种对比让我对中国建筑的多样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对于书中大量的建筑实例分析,作者都力求做到详尽而生动,让我仿佛亲临其境,感受古建筑的魅力。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沉浸式的考古发掘。我并非专业的建筑师或历史学家,但《中国建筑史》以一种极其易懂且引人入胜的方式,将那些古老而神秘的建筑学知识娓娓道来。作者在叙述时,并非一味地堆砌枯燥的术语,而是巧妙地将建筑的演变与中国历史的大事件、社会风貌紧密结合。例如,在讲述秦汉时期建筑时,书中详细介绍了统一后国家对建筑业的推动,以及简牍、木构等材料的使用特点,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强大的国家机器如何塑造了建筑的规模与形制。而到了魏晋南北朝,宗教文化的兴盛如何在建筑中留下印记,尤其是在佛教寺庙和石窟的建造上,书中都有着细致的描绘。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对宋代建筑的阐述,书中分析了宋代建筑的精致化、模数化趋势,以及《营造法式》这部划时代著作的出现,这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建筑向科学化、标准化迈进的早期步伐。同时,书中也探讨了不同地区建筑风格的差异,如江南的婉约细腻与北方建筑的雄浑大气,这些对比让我对中国建筑的地域性特色有了更深的认识。整本书的逻辑脉络清晰,从宏观的城市规划到微观的构件细节,都循序渐进,层层递进。即使是对于一些复杂的建筑构造,作者也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简明的图示,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有所理解。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在历史的长河中漫步了一圈,亲眼见证了中国建筑从萌芽到繁盛的壮丽画卷。

评分

我是一名对中国历史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一直以来,那些散落在各地古老建筑总让我心生向往。《中国建筑史》这本书,如同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中国建筑辉煌历史的大门。它并非一本简单的图录,而是通过深入浅出的文字,为我剖析了中国建筑各个时期的发展脉络、特点以及背后的文化逻辑。从远古时期的穴居、巢居,到夏商周的夯土建筑,再到春秋战国的城郭建筑,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像一堂生动的历史课。我尤其喜欢关于秦汉时期建筑的解读,书中详细描述了统一帝国如何通过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来彰显国家实力,比如阿房宫、长城等,这些宏伟的建筑不仅仅是居住或防御的场所,更是政治权力的象征。而到了唐代,书中描绘的长安城的恢弘格局,以及佛教传入后带来的建筑风格变化,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开放包容、万国来朝的盛世。书中对建筑细节的描写也十分到位,例如斗拱的结构演变,不同时期屋顶形式的特点,以及窗格、门饰等装饰元素的细微差异,都让我对中国建筑的精巧之处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于一些专业的术语,作者也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使得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阅读。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与历史的深度对话。我不是建筑专家,但《中国建筑史》以一种极其亲切和有条理的方式,引导我一步步走进中国古建筑的世界。作者在叙述中,并非一味地堆砌史料,而是将建筑的发展置于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让我能更深刻地理解建筑的演变是如何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紧密相连的。例如,在讲述秦汉时期建筑时,书中详细介绍了统一后国家对建筑的重视,以及由此带来的大规模工程建设,这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国家力量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而到了唐代,书中描绘的长安城,其开放包容的城市规划和多元化的建筑风格,则让我对盛唐气象有了更生动的感受。书中对不同时期建筑材料、施工工艺的介绍也十分引人入胜,那些历经沧桑依然耸立的古老建筑,无不凝聚着古代匠人的智慧和汗水。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古代园林艺术的描绘,书中细致地分析了中国园林如何将自然之美与人工之巧融为一体,营造出诗情画意的空间,这让我对中国人的审美情趣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中国建筑史》这本书,如同一位耐心细致的向导,带领我穿越漫长的历史时空,领略中国建筑的辉煌与演变。作者并非仅关注建筑的宏伟外观,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技术智慧和社会背景。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建筑风格演变逻辑的梳理,从原始的穴居巢居,到夯土技术的出现,再到木结构体系的成熟,以及斗拱、梁架等构件的不断发展,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中华民族在建筑领域的卓越创造力。书中对不同朝代代表性建筑的案例分析也十分精彩,例如,书中描绘的唐代长安城的规划布局,以及明清故宫的严谨对称,都让我对不同时代的政治思想和审美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外,书中对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阐述,如“天人合一”、“藏风聚气”等,也让我明白中国建筑并非仅仅是物质的构建,更是精神世界的体现。阅读此书,我不仅增长了建筑知识,更被中华民族悠久的建筑文化所深深吸引和打动。

评分

初翻开《中国建筑史》这本书,就被它厚重的分量和严谨的排版所吸引。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书,能将那些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宏伟建筑,以一种系统而又生动的方式呈现在我眼前。《中国建筑史》恰恰满足了我这个愿望。它并非仅仅罗列年代和建筑类型,而是试图将每一栋建筑置于其所处的社会、经济、政治、宗教以及审美背景下进行解读。从史前时期的简陋居所,到秦汉的宫阙城池,再到唐宋的辉煌楼阁,直至明清的精雕细琢,作者如同一位技艺精湛的导游,带领我穿越时空,亲身感受中国建筑的演变轨迹。书中对每一时期代表性建筑的描述都力求详尽,无论是斗拱的结构变化,还是屋顶的飞檐翘角,亦或是庭院的空间布局,都分析得鞭辟入里。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唐代建筑的部分,那些恢弘壮丽的佛寺、宫殿,在文字的勾勒下仿佛跃然纸上,让我对那个开放包容、充满自信的时代产生了无限遐想。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精美的插图和平面图,这对于我这样的视觉型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帮助,它们如同建筑的灵魂,让我能更直观地理解文字所描述的立体空间和细节。阅读此书,我不仅学习了建筑知识,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匠心以及他们对天人合一、和谐统一的哲学追求。它让我明白,中国建筑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历史的载体,文化的结晶,以及民族精神的象征。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的普通爱好者来说,无疑是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建筑的宝贵窗口。在翻阅《中国建筑史》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建筑的博大精深以及它所承载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作者在梳理中国建筑发展脉络的同时,也巧妙地融入了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审美观念的解读,让我明白中国建筑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与中华文明的整体发展息息相关。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宫殿建筑的分析,书中不仅描述了故宫等皇家建筑的宏伟壮丽,还深入剖析了其中蕴含的等级制度、皇权至上以及风水理论等思想,让我对这些建筑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书中对佛塔、寺庙等宗教建筑的介绍,也让我看到了外来文化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独特建筑风格。我对于书中关于古代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法的描述也十分感兴趣,那些历经数千年依然屹立不倒的古建筑,无不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阅读此书,我不仅增长了知识,更对中华民族的创造力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翻阅《中国建筑史》,我最大的感受是书中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对中华民族建筑智慧的深深敬意。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精神的唤醒。它让我意识到,我们祖先在数千年的文明进程中,并非仅仅依赖于简单的模仿和经验的积累,而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形成了独具东方特色的建筑理论和实践体系。书中对不同朝代建筑风格的分析,我能清晰地感受到时代精神在建筑上的投射。比如,明清时期建筑的规整、对称,以及森严的等级制度如何在建筑的布局和装饰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让我对当时的社会结构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而关于园林建筑的部分,则让我领略到中国古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哲学思想,他们如何巧妙地将自然山水浓缩于一方天地之中,营造出意境深远、步移景异的独特空间。书中对于建筑材料、施工工艺的介绍,也让我惊叹于古代工匠的巧思和精湛技艺。那些历经千年风雨依然矗立的古建筑,正是他们不朽的证明。此外,书中还涉及了建筑与风水、伦理、审美等方面的关联,让我明白中国建筑是多学科、多维度融合的产物,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阅读这本书,我感到自己与祖先的距离被拉近了,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评分

翻开《中国建筑史》,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历史画廊,每一页都展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建筑智慧和文化积淀。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将冰冷的建筑学知识,通过生动的叙述和翔实的案例,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作者在梳理中国建筑发展脉络的同时,还深入剖析了不同时期建筑风格的形成原因,以及它们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我非常喜欢书中关于江南传统民居的章节,书中细致地描绘了白墙黛瓦、曲径通幽的江南建筑特色,以及这种风格如何与当地的气候、水文、生活方式相融合,让我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书中对古代建筑材料、施工工艺的介绍也十分引人入胜,那些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屹立不倒的古建筑,正是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阅读此书,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建筑知识,更被中华民族深厚的建筑文化所深深吸引和震撼。

评分

阅读《中国建筑史》,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与一位博学多才的智者对话。他并非高高在上地传授知识,而是循循善诱地引导我一步步探索中国建筑的奥秘。书中的叙述角度非常独特,它不只是关注建筑的“是什么”,更深入地探究“为什么”。例如,书中在分析不同时期建筑的风格特点时,总是会将其与当时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思想文化紧密联系起来,让我明白建筑是时代和社会的一面镜子。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江南传统民居的章节,书中细致地描绘了白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风韵,以及这种建筑风格如何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生活习俗相融合,让我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此外,书中对城市规划的探讨也极具启发性,从古代都城的选址、布局,到城市功能的划分,都体现了中国古人深远的智慧和对秩序的追求。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古代建筑技术的描述,比如木材的运用、石材的加工,以及榫卯结构的巧妙之处,这些都让我对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赞叹不已。整本书的语言风格流畅优美,即使是艰深的建筑理论,也变得生动有趣。

评分

书不错,做活动日期购买还是挺划算的~

评分

在家就是各种不同类型的人都会在一起

评分

好书,很细致,很实用!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很好的一本书

评分

也是朋友推荐的,立即下单入手。

评分

据说成书很早,看一看,对那个时代的看法能有所了解。

评分

质量内容都不错,相关专业的可以看看。

评分

封面设计很好看,内容还没看……

评分

还没来得及看内容,应该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