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风流行歌曲鉴赏指南》选取了近百首各地区(民族)较具代表性的“中国风”流行歌曲,结合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区划,分别从江南、西北、东北、燕赵、荆楚、巴蜀、闽台、岭南八个区域,以及藏、蒙、维、傣、彝、苗、瑶七个少数民族,及客家等地区、民族(文化人群)的传统音乐出发,探讨其相关音乐(民歌、器乐、戏曲等)元素在当代流行音乐创作中的运用,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音乐分析与鉴赏,以期搭建中国传统音乐与中国流行音乐之间互通的桥梁。
作者简介
施咏(1971-),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教授,双博士后,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政府“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出版专著《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概论》《弦外之音——当代古琴文化传承实录》等12部,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CSSCI、中文核心刊物70余篇,《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一篇,单篇论文中国知网下载逾4600次,入选2008年度全国艺术学高被引论文前10位。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子课题,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全国教育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一等、二等资助等省部级以上课题数十项;获教育部、省政府哲社优秀成果奖4次。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序言
第一章 江南风
第一节 茉莉花
1.《亲亲茉莉花》
2.《送给妈妈的茉莉花》
3.《又见茉莉花》
4.《怀想茉莉花》
5.《茉莉花》
6.《姑娘(茉莉花)》
7.《小城故事》
第二节 孟姜女
8.《妈妈的吻》
9.《春歌》
10.《中华民谣》
11.《中国娃》
12.《大花轿》
13.《四季歌》
第三节 剪靛花
14.《天涯歌女》
15.《未了情》
16.《故乡情》
第四节 黄梅戏
17.《新天仙配》
18.《鹊桥会》
19.《黄梅戏》
第五节 昆曲
20.《在梅边》
附录(一):《江南风》藏头诗
第二章 西北风
第一节 信天游
1.《信天游》
2.《黄土高坡》
3.《我热恋的故乡》
4.《黄河源头》
5.《知道不知道》
6.《月亮走我也走》
7.《祖国赞美诗》
8.《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第二节 黄河船夫曲
9.《少年壮志不言愁》
第三节 墙头上跑马
10.《为你朝思暮想》
附录(二):《西北风》藏头诗
第三章 东北风
第四章 燕赵风
第五章 荆楚风
第六章 巴蜀风
第七章 闽台风
第八章 岭南风
第九章 客家风
第十章 少数民族风
后记
前言/序言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相对于实践层面,中国流行音乐在创作与理论研究方面未能先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无论是从学术的层面,还是从大众的角度,流行音乐都不应是低于其他艺术形式,或成为仅止于大众消遣的娱乐形式。其实,艺术形式本无高低之分,一首艺术性较高的流行歌曲就未必比一首三流的艺术歌曲更乏表现力。
一直以来,图书市场上出版的音乐欣赏(鉴赏)的书籍基本都是有关于欧洲艺术音乐,或是中国民族音乐的,鲜见流行音乐的欣赏导读类图书H{版,一方面是由于我们还是墨守“成见”地认为作为当代都市“里巷之曲”的流行歌曲终是下里巴人的音乐,上不得台面(尽管诸如谭盾、谭维维等跨界的合作已以交响震撼墨尔本等世界舞台),基于此,还直接导致另一方面的原因:较少专业学者能够“看得上”并去关注这一“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的人众文化,而使得流行音乐理论研究或是规范性欠缺,学术品格难以提升,或是过于高人艰深、晦涩难懂。
其实,中国流行音乐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曲折发展,形成了自己独具巾国特色的艺术表现特征。
从表现题材来看,在中国流行歌曲中,不乏诸多反映时代士旋律、充满正能量之作:
歌颂祖国、人民,弘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大中国》《中国活》《我的中国心》《黄土高坡》《我热恋的故乡》《绿叶对根的情谊》《红旗飘飘》《我要云延安》《你是这样的人》《精忠报国》《万里长城永不倒》《龙的传人》《东方之珠》《黑头发飘起来》《亚洲雄风》等。
反映和谐社会、和谐家庭的《让世界充满爱》《爱的奉献》《好人一生平安》《常回家看看》《吉祥三宝》《知。爱人》等,乃至反映环保公益、天人合一的《丹顶鹤的故事》……
再从音乐风格来看,在中国流行歌曲中,则更可以找到各地域、各民族传统音乐在当代的流行演绎歌唱与再创。
江南风中,我们可在《亲亲茉莉花》《又见茉莉花》《怀想茉莉花》中再闻江南茉莉芳香,在《新天仙配》《鹊桥会》中轻拂黄梅山野之风。
西北风中,立《黄土高坡》,寻《黄河源头》,《月亮走我也走》,再唱西北信天游。
东北风中,《大中国》《大笑江湖》扭起大秧歌,《家在东北》二人转,《渴望》《好人一生平安》,辽南鼓吹筚篥声,几度闻得人世哀。
慷慨燕赵风中,亦可闻《男儿当自强》,凭《中国功夫》大张旗鼓《将军令》,《故乡是北京》《梨园彩虹》《唱脸谱》,《前门情思大碗茶》、京韵大鼓只为《重整河山待后生》,《北京一夜》中《苏三说》一世《情怨》京腔韵。
重回荆楚,寻觅那十八里的水路到湘江《又唱浏阳河》,少年《采槟榔》,刘海唱花鼓,小妹不舍《情哥哥去南方》。
巴蜀之地,《故园之恋》忆《九妹》;闽台风里,《天黑黑》《身骑白马》走三关,失意不落《爱拼才会赢》。
客家风中《别亦难》《中国永远收获着希望》。
少数民族异域风情,登《青藏高原》,《阿姐鼓》中再逛《康定溜溜城》;蒙古家乡是《天堂》《楼兰姑娘》《只为你》,《快乐老家》求安康;声声巴乌哼鸣中《眼儿媚》《灰姑娘》《是你给我爱》;《彝族舞曲》成就《九百九十九朵玫瑰》,终因《我是天真》;苗族飞歌长,山寨来相亲;瑶族舞曲长鼓敲,何时引来梦工厂……
纵览以上以中国流行歌曲创作民族化风格的基本分类,尽可见各民族、各地区传统音乐在流行歌曲创作中的运用,业已成为中国流行音乐创作发展的主线与脉络,也是中国传统音乐在当代的延续与活态传承的发展。
远古回响:青铜器时代的美学与信仰 导言: 当我们凝视那些穿越了三千余年时光的青铜器皿时,我们所看到的绝不仅仅是冰冷的金属塑形,而是上古先民精神世界的一扇窗口。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中国青铜器时代的腹地,探寻其在礼仪、权力、信仰与技术领域所展现出的独特美学体系与深刻内涵。我们聚焦于商周时期,那个中国文明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一个由青铜熔铸的王朝更迭与文化奠基的时期。 第一章:文明的金属之躯——青铜器的起源与演进 本章追溯青铜技术在中国大地的萌芽与发展。从早期的陶寺文化、石峁文化中零星出现的红铜冶炼遗迹,到二里头文化中已经成熟的复合型铜器铸造技术,我们将剖析中国青铜器体系如何独立于世界其他古老文明,发展出其特有的“合范法”铸造工艺。重点考察从早期简约的礼器形制,到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达到巅峰的厚重与繁缛之间的技术与风格转变。我们将分析铜料的来源、冶炼技术的复杂性,以及这些技术如何直接影响了社会结构与权力分配。青铜,作为一种稀缺且难以掌握的资源,本身就是王权的物质载体。 第二章:礼乐文明的物质载体——鼎鬲簋的形制解析 青铜器在中国文化中并非单纯的实用工具,而是严格的“礼器”。本章将聚焦于最核心的礼器组合:鼎、鬲、簋、爵、觚等。 鼎(Dǐng): 作为权力和地位的最高象征,我们将细致对比不同时期和不同等级的鼎的形制、数量和足型。从司母戊鼎的磅礴气势,到西周时期“列鼎制度”的森严等级,探讨“一言九鼎”的文化根源。 酒器系统: 爵、斝、觚、彝等,它们构成了商周祭祀与宴饮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探讨酒在当时政治仪式中的核心地位,以及爵位与酒器使用权的直接挂钩。 乐器青铜: 编钟、磬、铙等,它们如何与礼仪配合,构筑起上古的“乐制”。音乐不再是娱乐,而是维护天地秩序的宇宙律动。 通过对器物形态的细致考量,我们试图解读“礼”的实质——即通过规范化的物质形式来确立社会等级与人伦关系。 第三章:狞厉与神秘——商代青铜器的纹饰世界 商代青铜器以其强烈的神秘主义色彩和高度程式化的纹饰震撼人心。本章是关于视觉语言的深度挖掘: 饕餮纹(兽面纹): 这种复杂、充满张力的纹饰是如何从早期的几何纹中抽象演化而来?它所代表的究竟是神祇的威严、祖先的守护,还是人与超自然力量的沟通界面?我们将解构其“目”的主导地位,以及对对称性的极致追求。 雷纹与云雷纹: 探讨作为背景填充的这些细密纹饰,它们可能代表的自然崇拜和宇宙观。 动物与神祇的混合体: 凤鸟纹、龙纹、蝉纹等,分析这些图腾在商人心目中的象征意义及其在祭祀活动中的功能指向。 我们将讨论商代工匠如何将铸造技术发挥到极致,以适应这种复杂纹饰的表达需求,尤其关注失蜡法等技术的早期应用痕迹。 第四章:秩序与规范——西周青铜铭文的权力话语 如果说商代是“狞厉”的,那么西周则转向了“典雅”与“秩序”。本章的重点是青铜器上刻铸的文字——金文。 铭文的诞生与功能: 探讨金文如何从早期的简单族氏徽记,发展成为篇幅宏大、内容详实的册命、赏赐、战争记录与祖先告诫。 “天命”与“德”的话语构建: 详细分析《大盂鼎》《毛公鼎》等重要铭文的核心思想,解读周王朝如何通过青铜器宣扬“德治”思想,论证其政权的合法性与神圣性,以及对后世儒家政治哲学的深远影响。 书法的源头: 青铜铭文作为中国已知最早的成熟的、具有审美意图的官方文字载体,其笔法、章法如何奠定了后世中国书法艺术的基础。 第五章:技术与审美交融的巅峰与转型 本章将考察青铜器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巨大变化,即从“礼器”向“实用器”与“炫技品”的过渡。 实用化倾向: 探讨随着铁器和漆器的兴起,青铜器在日常生活中地位的下降,以及其形制开始向更具生活气息的方向发展。 错金铭文的绚烂: 重点分析失蜡法在战国时期的成熟应用,以及错金、镶嵌工艺的盛行。这些技术不再仅仅服务于庄严的祭祀,更成为彰显个体财富与时尚品味的手段。例如,对“虎鎣”等造型奇特的器物的分析。 “楚式”的异军突起: 探讨南方楚文化青铜器在风格上如何打破中原传统的束缚,展现出更为自由奔放、充满生命力的动物造型,成为中国青铜艺术史中不可忽视的“浪漫主义”一极。 结语:未曾消逝的青铜之音 青铜时代结束了,但它所奠定的礼乐制度、祖先崇拜以及对器物形制的审美标准,深刻地塑造了后续秦汉乃至整个中国古典社会的精神底色。青铜器并非终点,而是中国文明精神内核的第一个物质载体,其回响至今未绝。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让读者能从器物的斑驳锈色中,触摸到那个遥远时代的呼吸与律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