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髌股关节炎与髌骨不稳》既重点叙述了纠正髌股关节力线异常的各种骨矫形术和软组织平衡术式,又系统阐述了髌股关节炎的保守、关节镜和髌股关节表面置换术的阶梯式治疗。
《髌股关节炎与髌骨不稳》内容新颖、全面,充分融合了笔者的临床经验和新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王飞,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关节一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关节外科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基础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关节外科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关节外科学组髋关节外科工作委员会委员;河北省骨质疏松与骨矿盐代谢疾病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肢体伤残委员会委员;石家庄市医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秘书等。获得河北省具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一层次人才:石家庄市拔尖人才;河北医科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等多项荣誉称号。2005年作为访问学者赴韩国首尔峨山病院学习;2012年赴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进修学习。工作内容:髋、膝关节置换、运动医学等临床工作。
科研工作中,首次提出了内侧髌股韧带解剖分束、解剖分区及动静力联合结构的新概念,为内侧髌股韧带的研究提出理论依据。提出髌骨脱位是导致滑车发育不良的原因以及早期对髌骨脱位进行干预可以改善甚至逆转滑车发育不良等新观点,从根本上改变了该疾病病因及结果因果关系的认识。提出髌外侧支持带功能重建及髌内外侧软组织平衡的理论,开创了双层骨·髌腱一骨重建前交叉韧带、微创双束半隧道髌股韧带重建等手术新技术。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以**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SCI文章30余篇,核心期刊30余篇,副主编著作1部,参编著作6部。发明专利4项。担任多个杂志审稿专家、编委:《中华骨科杂志》特约审稿专家,Orthopedic Surgery编委,Chinese Medical Journal同行评议专家,《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委等。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获得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髌股关节的解剖学
第二章
髌股关节的生物力学
第三章
髌股关节体格检查
第四章
髌股关节影像学检查
第五章
髌股关节发育异常
第六章
髌骨不稳
第七章
髌骨软骨软化症
第八章
髌股关节炎
第九章
髌骨高位与髌骨低位
第十章
胫骨结节转移术
第十一章
股骨滑车成形术
第十二章
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
第十三章
髌骨内侧功能重建术
第十四章
髌外侧支持带松解术及支持带成形术
第十五章
髌股关节置换术
第十六章
髌股关节疾病手术治疗策略
第十七章
髌股关节疾病关节镜手术治疗
第十八章
髌股关节炎的非手术治疗
第十九章
儿童髌骨不稳的治疗
第二十章
联合手术治疗实例
前言/序言
髌股关节由髌骨和股骨滑车组成,其解剖结构相对简单,但其病理机制却非常复杂。临床上髌股关节疾病,也是膝关节运动创伤的常见疾病,表现为膝前疼痛、髌骨轨迹异常和髌股关节软骨损伤。其发病呈多样化,从青少年的髌骨不稳到中老年的髌股关节炎,从慢性的髌骨软化症、髌骨外侧高压综合征到严重的髌骨力学异常、髌骨半脱位和脱位等,没有得到统一的病理认识,因此,髌股关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仍是骨科临床医生所面临的极大挑战。
随着对髌股关节研究的深入,髌股关节疾病的病因可以归结为髌股关节骨结构的异常和髌骨内外侧软组织的不平衡。骨结构包括整个下肢的力线、膝关节局部髌骨、股骨、胫骨的结构异常;而软组织结构包括膝关节周围的股内、外侧肌,内、外侧支持带,髂胫束等,内侧髌股韧带及髌骨髂胫束韧带是研究的焦点。髌股关节的病理因素呈多样化,对髌股关节解剖和生物力学的认识是了解髌股关节疾病的基础,对病理改变进行个体化的识别、正确的评估和针对性的治疗,才是治疗髌股关节疾病成功的关键。
目前对于髌股关节的研究方兴未艾,关于髌股关节的文献、专著逐步增多。本书在撰写之初的定位为系统阐述髌股关节不稳和髌股关节炎的专著。在基础篇中,通过对髌股关节的体格检查和影像学评估,充分认识髌股关节发育异常、髌骨不稳以及髌骨软化和髌股关节炎等不同的临床常见的髌股关节疾病。在临床治疗中,作者重点将纠正髌股关节力线异常的各种骨矫形术和软组织平衡术式,进行了分章节详细叙述。最后,书中还详细阐述了髌股关节炎的保守治疗、关节镜治疗和晚期的关节表面置换术的阶梯式治疗。本书内容在结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融合了笔者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成果,希望本书的出版对髌股关节的理论进步和实践提高有所促进,对髌股关节疾病感兴趣的骨科医师有所帮助。
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感谢我的团队,感谢各位对于髌股关节理论和实践的不懈追求和探索;感谢所有的编者和我的学生们,他们在临床科研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为本书的出版牺牲了大量的时间;感谢我的家人,他们对我事业的理解和支持,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我的工作和事业之中。
诚然,本书难免存在错误和不足之处,欢迎各位读者提出宝贵的意见。
《足迹的守护者:探索运动损伤的康复之道》 一、 前言:生命在于运动,守护足迹健康 人生如同一场漫长的旅途,而我们的双脚,正是这旅途中最忠实的伙伴。它们承载着我们丈量世界的脚步,记录着成长的点滴,也支撑着我们追逐梦想的勇气。然而,在享受运动带来的活力与激情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运动损伤,是许多热爱运动人士可能面临的挑战。从日常的健身跑步到专业的竞技体育,各种形式的运动都可能在不经意间给我们的肢体带来负担,其中,下肢,尤其是膝关节,由于其结构复杂性和承担的巨大压力,成为运动损伤的高发区域。 《足迹的守护者:探索运动损伤的康复之道》并非一本聚焦于特定疾病的学术专著,而是一本旨在普及运动损伤预防与康复知识的综合性读物。它面向的是所有关注运动健康的人群——从资深的运动员到初级的健身爱好者,从运动爱好者到关心家人健康的长辈,从医疗专业人士到普通的运动参与者。本书的核心理念是:了解运动损伤的发生机制,掌握科学的预防策略,以及学习有效的康复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运动带来的风险,最大化地享受运动带来的益处。 本书并非生硬地罗列医学术语或枯燥的解剖图谱,而是以一种更贴近生活、更易于理解的方式,深入浅出地探讨运动损伤的方方面面。我们相信,健康的身体是追求美好生活的基础,而对运动损伤的科学认知和积极应对,是守护我们“足迹”健康的关键。 二、 第一篇:运动之惑——认识常见的运动损伤 在本书的第一篇,我们将带领读者走进运动损伤的“世界”,理性认识那些可能发生的“不速之客”。这部分内容将着重于普及运动损伤的基本概念,而非局限于某一特定病症。 第一章:运动的魅力与潜在的风险 运动的益处: 我们首先会强调运动对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包括但不限于心肺功能的提升、肌肉力量与耐力的增强、骨骼健康的维护、情绪的调节、社交的促进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我们将通过生动的案例和科学的阐述,唤醒读者对运动的热情。 风险的根源: 紧接着,我们将探讨运动损伤发生的普遍原因。这包括: 生物力学因素: 骨骼结构、肌肉力量不对称、关节活动度受限、柔韧性不足、姿势不良等。 训练因素: 训练量过大或过小、训练强度不合理、训练方法不当、缺乏热身与拉伸、过度疲劳、恢复不足、训练场地与装备不适宜等。 环境因素: 场地湿滑、不平整,天气骤变,佩戴不合适的运动装备(如不合脚的鞋子)。 个体因素: 年龄、性别、遗传易感性、既往损伤史、身体状况(如营养不良、慢性疾病)等。 常见的损伤类型概览: 我们将对运动中可能遇到的各类损伤进行概览性介绍,但不深入到具体疾病的细枝末节。例如: 肌肉损伤: 拉伤、撕裂、扭伤、挫伤、肌肉痉挛等。 肌腱损伤: 肌腱炎、肌腱断裂等。 韧带损伤: 韧带扭伤、撕裂、断裂等。 骨骼损伤: 骨裂、疲劳性骨折、脱位等。 关节软骨损伤: 概述软骨在关节运动中的作用以及受损的普遍表现。 神经压迫与损伤: 简单提及运动中可能出现的神经卡压或牵拉。 跟腱炎、足底筋膜炎、网球肘、高尔夫球肘等常见劳损性损伤。 第二章:侦测信号——身体发出的警示 本章将引导读者学会“倾听”身体的声音,识别运动损伤的早期信号。 疼痛的奥秘: 疼痛是身体最直接的信号。我们将区分不同性质的疼痛(锐痛、钝痛、灼痛、放射痛),以及疼痛与运动的关系(运动时疼痛、运动后疼痛、休息时疼痛)。 肿胀与淤血: 解释肿胀和淤血产生的原因,以及它们可能预示的组织损伤程度。 活动受限与僵硬: 讨论关节活动度减小、动作不流畅、僵硬感等症状。 无力感与不稳感: 阐述肌肉力量下降、肢体支撑力不足、关节不稳等感觉。 声音的提示: 提及关节在活动时可能出现的弹响、摩擦音等,并简单解释其可能的原因。 何时需要警惕: 明确指出哪些症状需要立即停止运动并寻求专业帮助。 三、 第二篇:运动智囊——科学预防与风险规避 预防胜于治疗。本书的第二篇将聚焦于如何通过科学的训练和生活习惯,最大限度地降低运动损伤发生的概率。 第三章:备战的艺术——科学的热身与放松 热身的重要性: 详细阐述热身激活肌肉、提高关节灵活性、增加血液循环、提升身体温度、减少受伤风险的机制。 动态热身: 介绍适合不同运动项目的动态拉伸和激活训练,如弓步走、高抬腿、开合跳、手臂画圈、躯干旋转等。 静态拉伸的时机: 讨论静态拉伸的最佳时机(通常在运动后),以及不当拉伸可能带来的风险。 放松的意义: 解释运动后放松(拉伸、泡沫轴放松)有助于缓解肌肉疲劳、促进血液回流、减少肌肉酸痛。 个性化的热身与放松方案: 鼓励读者根据自身的运动项目、身体状况和目标,制定个性化的热身与放松计划。 第四章:训练的智慧——循序渐进与合理负荷 循序渐进原则: 强调“渐进超负荷”的科学训练理念,避免“一步到位”的急于求成。 训练量与强度: 如何合理安排训练量(总的运动时间和次数)和训练强度(运动的难度和能量消耗),避免训练不足或过度训练。 训练多样性: 介绍交叉训练的概念,通过结合不同的运动项目,全面发展身体素质,避免单一动作的重复性损伤。 倾听身体的信号: 再次强调在训练过程中,要时刻关注身体的反馈,适时调整训练计划。 休息与恢复: 阐述充足的睡眠、合理的休息时间、营养补充在身体恢复中的关键作用。 第五章:装备的选择与场地安全 鞋子的重要性: 详细讲解不同类型运动对鞋子功能的需求(缓震、支撑、抓地力等),如何根据脚型和运动项目选择合适的运动鞋。 服装的考量: 推荐透气、排汗、舒适的运动服装,以及特殊运动(如冬季运动)的保暖防护。 护具的正确使用: 介绍常见的运动护具(如护膝、护踝、护腕、头盔等)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强调护具并非万能,也不能替代科学训练。 场地评估与选择: 提醒读者注意运动场地的平整度、防滑性、照明条件等,避免在危险环境中运动。 运动装备的维护: 简要介绍如何清洁和保养运动装备,延长其使用寿命,保证其功能性。 四、 第三篇:复苏之路——科学康复与重返运动 一旦发生运动损伤,科学的康复是恢复健康、重返运动的关键。本书的第三篇将聚焦于康复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第六章:紧急响应——伤后初步处理 PRICE原则的科普: 详细介绍PRICE原则(Protection, Rest, Ice, Compression, Elevation)在运动损伤初期的应用,并解释其背后的生理学原理。 何时寻求医疗援助: 明确列举需要立即就医的损伤情况,例如剧烈疼痛、无法负重、明显变形、关节不稳定、出血不止等。 避免的误区: 提醒读者在伤后初期避免的热敷、过度活动、盲目按摩等错误做法。 第七章:康复的阶梯——从休息到功能恢复 个体化康复计划: 强调康复计划的个体化,需根据损伤类型、严重程度、个体差异制定。 疼痛管理: 介绍在医生指导下的疼痛控制方法。 恢复关节活动度: 讲解如何通过温和的被动活动、主动活动和关节松动术逐步恢复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 重建肌肉力量: 介绍针对不同肌肉群的等长收缩、等张收缩、等速收缩训练,以及阻力训练的重要性。 改善本体感觉与平衡: 强调本体感觉(关节位置感)和平衡能力在预防二次损伤中的作用,介绍相关的训练方法,如单腿站立、闭眼平衡、不稳定平面训练等。 提升柔韧性与协调性: 介绍拉伸训练、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等,以恢复肌肉和肌腱的正常弹性。 第八章:重返赛场——安全复出的策略 逐步恢复运动负荷: 详细阐述如何根据身体的恢复情况,逐步增加运动的强度、时长和频率。 功能性训练: 介绍模仿运动项目动作的功能性训练,帮助身体重新适应运动的应力。 心理准备: 强调伤后重返运动的心理建设,克服恐惧和焦虑,建立自信。 监测与预防: 在重返运动过程中,持续关注身体反应,并继续执行预防性训练和拉伸。 与医疗专业人士的协作: 强调康复过程中与医生、物理治疗师的密切沟通与合作。 五、 结语:健康为本,运动无忧 《足迹的守护者:探索运动损伤的康复之道》旨在成为读者在运动健康旅途中的一位可靠向导。我们希望通过本书,帮助读者建立对运动损伤的正确认知,掌握科学的预防与康复方法,从而更安全、更健康地享受运动带来的无限乐趣。 记住,每一次运动都是一次与身体的对话。用心倾听,科学应对,让我们的“足迹”更加稳健,让健康与活力伴随我们生命的每一段旅程。无论您是运动健将还是健身新手,这本书都将为您提供宝贵的知识和实用的指导,助您成为自己健康的“足迹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