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作者Hertzfeld,天才程序员,苹果首代工程师,Mac核心设计师
√ 非常见传记视角,用编写程序的理性和客观来白描奇迹诞生的精彩历程
√ iPhone史前的乔帮主,卸下耀眼光环,成为更接地气的草莽英雄
√ 隐去Logo,相似的野性和挣扎,古今中外工程师一脉相承的自嘲与德性
大苹果机(Macintosh)是一种革命性的产品。它的出现永远改变了计算机这种工具的样貌。革命的背后当然不会只有一个推手, 而参与革命的人群也不会永远是固定的几个人。革命的结果固然光辉灿烂,革命的发端与过程中, 可不一定都是正经八百地迎着朝阳奔跑。本书作者安迪.赫兹菲尔德以参与者的身分,记录了大苹果机开发功臣们遇到的趣事、 难题、争执,与分裂,同时也带领读者一同经历充满奇想的麦金塔开发过程。 本书全部彩色印制,透过丰富的插图与记录着历史的照片,更可见识到一项划时代产品的孕育与成形。
本书作者Andy Hertzfeld ,于1979 年加入苹果,1981 年加入了 Macintosh 团队,是 Macintosh 系统软件的核心设计师之一。作为一位天才程序员,他与其他 Macintosh 项目团队成员并肩作战多年。
本书作者薛命灯,超过10年的Java开发架构经验,曾经就职于惠普、平安、巴克莱银行等公司,目前在远景能源负责格林威治平台的开发架构工作,著名技术社区InfoQ的翻译编辑。
本书作者作为苹果公司的成员,忠实地记录了苹果公司的历史,让苹果迷们能一窥Macintosh诞生的风雨历程。如果从经营管理者的角度阅读此书,则可了解许多令人深思的管理方式。这群执着不凡的年轻开发者,竟然能创造出这项可能造福于全世界人民的关键的科技成果,让人不禁肃然起敬。书中记录的言词与作为,让我回想起以往那段以内部激励、而非金钱奖励创新的难忘时光。
沃兹(Steve Wozniak)
第一部分
3 我会是你最好的朋友 1979.08
5 那就试试看吧 1979.11
7 唐老舅 1980.02
11 有没有胡子才是重点 1980.09
12 大地 1980.10
14 黑色星期三 1981.02
第二部分
20 现实扭曲力场 1981 .02
22 Texaco 大楼 1981.01
25 更像是保时捷 1981.03
28 矩形点阵 1981.04
30 早期的演示程序 1981.04
33 单车 1981.04
36 给Adam 的留言 1981.04
38 主板美学 1981.07
41 菠萝比萨 1981.05
43 圆角矩形无处不在 1981.05
45 Apple II 鼠标 1981.06
48 诊断端口 1981.07
50 闭嘴 1981.07
53 驴子 1981.08
54 桌面小程序 1981.10
58 我需要一台电脑 1981.12
60 匈牙利语 1982.01
62 计算器设计器 1982.02
64 负2000 行代码 1982.02
65 Macintosh 先生 1982.02
67 签名派对 1982.02
70 还有一件事 1982.03
73 Rosing 的淘气鬼们 1982.03
75 呱呱呱 1982. 03
77 软件术士 1982.03
79 我们的音乐会 1982.09
第三部分
86 后来发现可以使用循环 1982.04
87 为变化而生
97 我还记得区域这档子事 1982.04
99 你不能开除Bruce 1982.05
102 爱丽丝 1982.06
106 笨蛋 1982.06
108 Macintosh 内幕 1982.06
112 创意思考 1982.07
114 资源管理器倒计时 1982.08
116 你们要倒大霉了 1982.08
118 五款不同的Macintosh
121 开机提示音 1982.09
123 星期一前把音效弄好 1982.09
126 小王国 1982.10
129 百万次浮点运算 1983.01
131 实至名归 1983.01
135 自视甚高 1983.02
141 乔布斯图标 1983.02
143 跳跃的百事可乐 1983.03
146 瑞典营区 1983.08
147 为改变而生(第二部分)
152 快躲进柜子里 1983.08
155 拯救生命 1983.08
156 从苹果偷来的 1983.08
159 世界级城市 1983.08
160 海盗旗 1983.08
162 先搞砸再收拾 1983.09
165 MacPaint 的演化史 1983.06
第四部分
170 沃兹大学 1983.09
171 神秘的人年 1983.10
173 1984 1983.09
177 让猴子活下来 1983.10
179 解谜游戏 1983.09
181 我们不是黑客 1983.09
184 有个富翁邻居叫Xerox 1983.11
186 价格战 1983.10
188 乐在其中的每周90 小时 1983.10
191 MacPaint 图库 1983.10
197 致敬Steve Capps 1983.12
200 给Mick 一台Macintosh 1984.01
202 能上市才是真行家 1984.01
205 换盘综合症 1984.01
207 从袋子里出来感觉真棒 1984.01
211 变革的时代 1984.01
第五部分
218 飞行安全吗 1984.04
221 停薪留职 1984.03
225 被宠坏 1984.04
228 Thunderscan 1984.06
233 Switcher 1984.10
241 残障人士 1985
242 你真的要那么做吗 1985.02
243 MacBasic 1985.06
247 我们的忏悔
251 一切都再好不过了 1984.09
255 告别一个时代 1985.05
260 Macintosh 之父
265 结语:Macintosh 精神
267 致谢
推荐序1 IX
推荐序1
Macintosh 精神
2010 年我曾经读过旧版的《苹果往事:开发麦金托什的非凡岁月》,时隔七年,电子工业出版社联合我所在的团队重启了这本书,这对我个人意义非凡。打开重
新设计的书封,那些或者欢快,或者悲伤的文字,把我重新拉回了上个世纪80 年代的辉煌岁月……我们知道,苹果公司现在的所有电脑产品的命名都和Mac 相关,比如Macbook、MacBook Pro、MacBook air、iMac、Mac Pro,等等,但是第一代苹果电脑却和Mac 没什么关系。开天辟地的是Apple I,居功至伟的是Apple II,这两个伟大的产品基本上是沃兹单枪匹马做出来的,也是苹果公司上市的基石。这本书描述的就是Apple II 之后的故事,作者是Andy Hertzfeld,1979 年加入苹果公司,1981年加入了Macintosh 团队,是Macintosh 系统软件的核心设计师之一。我们把时光的指针拨回到1979 年,那时苹果公司有四款产品正在研发,AppleII、Apple III、Lisa 和这本书的主角——Macintosh。其实Apple II 一直充满活力,在退出历史舞台之前都是苹果公司的支柱产品,Apple III 和乔布斯主导的Lisa 就比较惨了,命运多舛,公司策略摇摆不定,一会万般宠爱,一会无人问津,这种境遇很难做出好的产品,结果Apple III 只生产了9 万台,Lisa 更可怜,1983 年推出,1986 年彻底终止,余货被埋在犹他州的垃圾堆里。这时候Mac 的原型正在孕育,这是个微不足道的项目,项目代号叫做“安妮”,项目的负责人是Jef Raskin。Jef Raskin 是苹果公司的第31 位员工,同样是一位技术牛人。苹果公司的开创者们似乎都脱不开人文与技术的情怀,Jef 的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但是在大学里教过音乐和视觉艺术,在厌倦教书之后,就租了一只热气球,飞到校长家上空大声喊道,我辞职啦。1979 年,Jef 说服了当时苹果公司的管理者Mike Markkula,成立了一个小规X 硅谷革命:成就苹果公司的疯狂往事模的项目组用来研发廉价的、同时具备图形界面和命令行的电脑,这个项目就是
Macintosh。1979 年到1980 年,Jef 都在撰写Book of Macintosh ,描述这款产品的诱人愿景。他在书中写到,计算机的用户应该是普通人,不仅仅是黑客,除了神秘的命令行,还得有图形界面。如果个人电脑能够真正面向个人,那么任何一个家庭都应该拥有一台。Macintosh 项目初期并不受公司重视,动不动就要被解散,终于有一天,这个项目被乔布斯盯上了。在Lisa 项目折戟沉沙之后,乔布斯迫切需要一款产品来证明自己,这款产品就是Macintosh。从此,一段荡气回肠的技术革命拉开了序幕,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本书的作者Andy Hertzfeld 不仅是一位卓越的系统工程师,而且笔触细腻幽默,他用细节和写实的笔法还原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Andy 是怎么加入Macintosh 的项目呢?有一天乔布斯走进Andy 的办公室,劈头就问:“你行吗? Macintosh 团队只要真正的能人,我不确定你是不是能行”。
Andy 直视乔布斯的眼睛:“我能行”。几个小时后乔布斯跑回他的办公室告诉Andy,你已经正式成为Macintosh 团队的一员了。Andy 很开心地说,我交接下工
作就可以去新团队报道了。结果乔布斯直接拔掉了Andy 电脑的电源线,抱起主机和显示器说,不要再浪费时间了,我这就带你去新工位。
关于乔布斯的现实扭曲立场,书中也有非常有趣、细致的描写。比如:“这是乔布斯的决定。他坚持要我们在1982 年年初上市,而且不接
受任何异议。如果有什么词可以形容这种情况,那一定是来自《星球迷航》的‘现实扭曲力场’。乔布斯就具备了这种能力。”
“现实扭曲力场。只要乔布斯在场,现实是可以被改变的。他几乎可以说服任何人,让他们接受他的想法。等他离开,这种力场就会逐渐消
失,但要给出一个合理的时间表真的很困难。而且,在与乔布斯共事时,你还需要了解其他的一些事情。”如果他跟你说一件事情很糟或很棒,到了第二天,他可能就不这么认为了。你对他所说的话要有选择性地听。另外,他处理新想法的方式真的很奇怪。如果你告诉他一个新想法,他一般会告诉你说,这个想法
很愚蠢。不过,如果他真的很喜欢这个想法,那么一周之后,他会跑过来跟你提出这个想法,就好像是他想出来的一样。
最初团队成员还尝试着破解这种力场,但“最终还是放弃了,我们只能把它当成是自然界的一种神奇力量”。开发Macintosh 的过程复杂而曲折,其中有欢笑、有泪水、有教训、有背叛,但是Macintosh 精神一直贯穿其中。Andy 在书的最后写道:Macintosh 则不同,它背后的驱动力主要还是来自艺术价值,它无视
外部竞争,目的是要开发出一款非凡卓越的产品。我们希望Macintosh成为技术和艺术的双重杰作,在每个想象得到的环节上都追求巅峰的艺
术水准。对我们来说,并不存在微不足道的细节(见《主板美学》一文),“还不错”就是不够好。要得到乔布斯的首肯,必须达到卓越。
读完全书你会发现,Macintosh 团队的迫切感、野心、追求卓越的热忱、艺术家的气质和幽默感同时都被注入到了这款产品中,这种精神穿透了三十多年的时
光迷雾,依然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这本书值得所有热爱科技产品的互联网人阅读。
池建强
极客邦科技总裁,公众号“MacTalk”出品人
推荐序2
往事并不如烟
老版的《苹果往事:开发麦金托什的非凡岁月》我读过两遍,2010 年春节前看了一遍,假期又看了一遍,非常喜欢。后来遗憾的是这本书很快就绝版了,想
推荐给读者时,却发现无书可买。很高兴这次电子工业出版社与极客邦科技合作重启了这本书,中译名更忠于原书的英文名字——《硅谷革命:成就苹果公司的
疯狂往事》。这次重启修订了旧版的翻译错误,校对了技术细节,让全书的阅读节奏更适合中国读者,图文更加精美。于是我又读了一遍,前前后后,算是读了
三回。对于这段苹果公司并不鲜为人知的历史来说,这本书从一个亲历者的视角给Mac 的诞生加了一大段注解。这也是苹果拥趸者最喜欢看的内容。
彼时的乔布斯,恰似刚受封齐天大圣,自信无所不能,被排挤到Lisa 项目之外意味着他将来没有权利说这是他设计的产品,所以乔布斯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找
个项目来证明自己。他对于“自己参与设计”的项目无疑是寄予厚望的,也给予了足够的支持,否则这个从概念项目起步的团队也不可能发展起来。对于这个团
队的多数人,他们要研发的这个产品,不为名不为利(实际上也只有少数几个人得到了名利),更多的是创造性工作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什么是激情,或许这
就是。对于1984 年苹果公司推出的Macintosh,现在来看,或许是那个寓意深刻的广告更为令人津津乐道。当时的Macintosh 只能算是杰出的电子艺术品,是否是成功的产品很难定论。毕竟从市场表现来看,没有给苹果公司带来像Apple II 那样的辉煌。这个产品的推出从某种程度上也间接促成了乔布斯被赶出苹果公司。是苹果公司发展历史上的一道分水岭。如果没有当初,或许也不会成就后来的乔布斯。现在的Mac,其实无法让人等同于1984 年的Macintosh……我相信只是有
些精神会延续下来……或许这样就已经足够了。
在这本书的最后,作者Andy Hertzfeld 感伤:“我理想中的Macintosh 团队模式显然已经消失了,变成了一个我们以前常常取笑的大型组织,官僚主义盛行,
勾心斗角严重。”曲终人散,这个团队的大多数人都将不再服务于苹果公司。这也是那些非凡团队成员的普遍命运。
阅读这样一本书,对我们更有价值的是从中学习那些经验和教训,关于人,关于事。让人欣喜,让人心酸。
冯大辉
无码科技 CEO,公众号“小道消息”出品人
推荐序3
Macintosh 传奇
我是这本书上一版的忠实粉丝,翻来覆去读过许多遍,至今依然把它摆在书架最趁手的位置。感谢极客邦科技重新推出它,这样的好书应该让更多的人读到。
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一辈子都不会有机会亲身参与Macintosh 这样划时代产品的诞生。我们只能从各种传记和电影中了解那些非凡的传奇。科技记者和纪
录片导演用精湛的技艺设计了这些文艺作品,他们控制节奏、布置情绪、精巧地塑造戏剧性,让故事扣人心弦。可当我们合上书,生活继续,这些作品带来的感
动和信念在我们上空盘旋一会儿,找不到落脚点,便消散开了。这本书却大不一样,书的作者是亲身参与Macintosh 项目的一位工程师,他像编写程序逻辑一般,用第一现场的视角,克制而冷静地记录Macintosh 的故事。所以这不像是传统意义上的传记或回忆录,刚读起来的时候甚至会觉得有点生涩,要读上一会儿才能找到节奏。然而接着读下去你会发现,当文字没有了说教和迎合的企图心,叙述去掉了繁重的修辞和结构时,故事本身的光彩便闪耀出来。在一篇篇短小又白描的文章中,我们穿透了笼罩在乔布斯和苹果之上的英雄光环,用工程师的第一视角望向Macintosh,我们可以在书里看到伙伴之间的插科打诨,看到团队的野心和挣扎,以及众多的技术细节——工程师写起技术来可是毫不含糊,内容硬朗而细致,甚至有些啰嗦。但正是这样的啰嗦,让书中的情节和我们自己的日常工作产生了神奇的关联。你会在恍惚中产生真切的代入感,想起自己在工作中遇到过的类似问题,想起自己曾像他们一样无助和沮丧。而他们对待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或许又会让你眼前一亮——这些工程师坚定的信念和幽默感,还有那股子认真劲儿,在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动容。除此之外,我们还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工程师的成就感,这些成就感并不来自于“发明了Mac”或“改变了世界”这样的宏大叙事,而是解决“把程序塞进600 字节的可用空间里”或“藏一个图标到ROM 中”这样具体的技术问题。这似乎是在提醒我们,有时候太过于要求宏大的意义,甚至都忘了驱动我们在工程的世界里越走越远的,本来就是“解决小问题”带来的成就感。而当我们在书里借由Macintosh 重温这样的成就感时,或许可以给那些枯燥的日常工作找回一些久违的激情。这些工作可能永远无法同创造Macintosh 相媲美,可是当我们赋予它同样的意义和情绪,并在其中追寻自己的荣耀和成就感时,我们便写下了属于自己的传奇。在我看来,这就是这本书的现实意义所在。
邱岳
无码科技合伙人, 公众号“二爷鉴书”出品人
译者序
有一天,InfoQ 郭蕾发了一本书给我,问我对这本书感不感兴趣,想不想翻译。我一看,封面图片里有一群工程师模样的人,其中一人还抱着一台老式的Mac 电
脑,很明显这是一本有关苹果公司的书。作为一名理性的非资深苹果用户,看到与苹果公司相关的书难免想去一探究竟。有关苹果公司的书也不在少数,包括我
自己数年前买过的那本《乔布斯传》,那么郭蕾介绍的这本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为什么之前没有看到过?
我迫不及待地点进去看这本书的资料。这本书讲的是苹果公司早期开发Mac电脑的故事,故事发生在1979 年至1985 年之间。20 年后,作者Andy Hertzfeld
把这些故事搬到了他的网站上,并在2004 年集结成书出版。2009 年,繁体版在台湾上市。2010 年,第一个简体中文版在大陆上市。这本书距今有些时日了,所以不知道它也实属正常,但它一定不是一本普通的书。因为年代有点“久远”,它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它曾经不止一次地风靡世界。欣然接受翻译事宜之后,我立马翻看原书。每读完一个故事,都禁不住感叹一番。有些故事让人忍俊不禁,引得你会心一笑;有些故事让人思绪万千,就好像作者在故事里暗藏玄机;有些故事好像就在你身边发生过一样,让你不禁拍案叫绝。三十多年前发生的故事,在今天读来仍然让人热血沸腾,大概这就是这本
书最特别的地方。全书的故事涉及到众多人物,大部分都是当初Mac 团队的重要成员。他们一个个性格鲜明,各怀绝技,最重要的是他们拥有一颗改变世界的心。他们经历了重重困难,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贡献给了Mac 电脑项目,最后创造出了一个划时代的产品,恐怕也只有这种纯粹的激情才能够让梦想变成现实。
你可以从这本书中看到技术与商业,看到团队与管理,看到极客与梦想,看到成长与突破,看到人性与情感,最后汇聚成一种精神、一种热情、一颗纯粹的
希望改变世界的心。这是三十多年前发生在硅谷的一场技术革命,时过境迁,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支撑这一切的力量却一直没有改变过。在现如今创新变得
举步维艰的年代,更需要这种精神。这次电子工业出版社联合InfoQ 中国以全新的面貌把这本书的简体中文版再次呈现给读者,也是希望读者能够在感受当年疯狂岁月的同时,能够有所斩获。
这是第二次推出简体中文版,对旧版进行了深度修订,修正了旧版存在的错误,并在行文风格上做了一定程度的调整,让它更符合大陆读者的阅读习惯。
这次的重启版凝聚了多方的努力,汇集了来自电子工业出版社和极客邦(InfoQ 中国运营主体)的各方的力量,包括发起人电子工业出版社的图书策划张
春雨、InfoQ 中国总裁郭蕾,以及参与图书制作的极客邦的钟韵和周君凤、电子工业出版社的刘佳禾,等等,他们在这本书上倾注了专注的极客精神,读者才能
再次看到这部图文并茂、内容深刻的作品。这可能不是一本能让你读上五年甚至十年的书,但当你五年甚至十年之后再回过头来读这本书,你仍然不会觉得它过时,或许,你还能从中领悟到更多的东西。
薛命灯
InfoQ 高级社区编辑
2017 年9 月 于上海
这本书的书名《硅谷革命:成就苹果公司的疯狂往事》让我立刻联想到了那个充满活力与机遇的时代,一个技术革新如同燎原之火般蔓延的时期。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那些充满激情、甚至有些不顾一切的创业者们,他们如何在一个全新的领域里摸索前行,如何将那些当时看来遥不可及的技术梦想一步步变为现实。我想象着书中会深入剖析那个时代硅谷独特的文化氛围,那种鼓励冒险、容忍失败、崇尚颠覆的土壤,是如何孕育出像苹果这样的公司。我会好奇那些早期苹果产品的诞生过程,那些充满戏剧性的决策,那些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关系,是如何共同推动着一家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最终改变了整个科技产业的格局。这本书在我看来,不只是一段企业史,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创造力、关于团队合作、关于远见卓识的生动写照。我期待能够从书中了解到,在那些光鲜亮丽的成就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艰辛与付出,以及那些关键时刻的抉择,是如何一步步将苹果推向巅峰。
评分《硅谷革命:成就苹果公司的疯狂往事》这个书名本身就足以勾起我最强烈的好奇心。在我看来,“革命”这个词语,意味着打破常规、挑战现状,而“疯狂往事”则预示着一段充满曲折、惊心动魄的历程。我脑海中闪过的是那些在车库里点燃创业火花的场景,是那些在无数个不眠之夜里,为了一个想法而奋斗的身影。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记录一家科技巨头的兴衰,更是一部关于梦想、关于勇气、关于坚持的史诗。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那些在聚光灯下被掩盖的挣扎与牺牲,那些塑造了苹果公司独特基因的瞬间。我想看到的是,那些充满智慧的决策是如何诞生的,那些团队成员之间的化学反应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他们是如何凭借着过人的远见和不懈的努力,最终赢得了属于自己的辉煌。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对一种精神的致敬,一种敢于挑战未知、勇于创造未来的精神。
评分初见《硅谷革命:成就苹果公司的疯狂往事》的书名,我的思绪便被带到了那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时代。这个书名所蕴含的“革命”二字,让我联想到的是颠覆性的创新和对传统行业的冲击,而“疯狂往事”则勾勒出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奋斗历程。我脑海中浮现的是那些在车库里孕育的伟大想法,是那些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身影,是那些为了实现一个宏伟目标而付出的巨大努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苹果公司早期创业的方方面面,展现那些在聚光灯之外的真实故事,包括团队成员之间的矛盾与合作,技术难题的攻克,以及面对市场挑战时的抉择。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一家公司的传记,更是一部关于企业家精神、关于创新文化、关于永不言败的生动写照。我渴望从书中了解到,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一群人能够在一个充满未知数的领域里,创造出如此辉煌的成就,并最终改变了世界。
评分《硅谷革命:成就苹果公司的疯狂往事》这个书名,让我瞬间联想到的是那个充满颠覆与变革的年代,以及那些在车库里挥洒汗水、点燃梦想的先驱者。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群充满激情、敢于挑战不可能的人,如何在一个全新的领域里摸索前行,如何将那些大胆的设想一步步变为现实。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着故事性,"革命"二字暗示着打破常规、引领潮流,而"疯狂往事"则勾勒出一幅充满挑战、可能伴随着非议与牺牲的画卷。我期待书中能够细致地描绘出苹果公司早期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那些塑造了其独特企业文化和产品哲学的关键时刻,以及那些在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起伏。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关于一家公司的历史,更是一部关于创新精神、关于团队协作、关于如何将梦想付诸实践的教科书。我想要了解的,是那些奠定了苹果帝国基石的,最真实、最生动的往事。
评分初拿到这本《硅谷革命:成就苹果公司的疯狂往事》,我脑袋里闪过的是无数个关于创新、关于科技巨头崛起的画面。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张力,"革命"二字暗示着颠覆性的变革,而"疯狂往事"则勾勒出一段充满不确定性、可能伴随着冒险与牺牲的奋斗史。我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那些穿着T恤、牛仔裤,在车库里敲代码的年轻人,他们怀揣着改变世界的梦想,用最原始的工具和最炽热的热情,一步步将想象变为现实。我想象着书中会详细描绘他们是如何克服技术上的重重困难,如何从最初的零散想法凝聚成一个有力的团队,又是如何在一个充满未知数的市场中寻找突破口,最终将一个看似不可能的愿景变成影响世界的庞然大物。我期待看到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那些在镁光灯下被忽略的汗水与泪水,那些塑造了苹果公司独特灵魂的时刻。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家公司,更是关于一种精神,一种永不满足、勇于挑战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任何时代、任何领域都具有启发意义。我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到这种精神的精髓,又是如何将复杂的商业运作和个人情感融为一体,呈现给读者一个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的故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