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经济地理学家研究和解释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经济活动包括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商品和服务的转移以及商品和服务向消费者效用的转化。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不仅涵盖经济活动在地图上呈现的分布模式,而且还包括发生在不同区位上的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这些空间布局是由大量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经济代理人的决策造成的,而参与其中的经济代理人既有企业、家庭、政府,还有各类私人和公共机构。本书的目的是向广大学生提供有关分析空间决策和那些导致经济景观演化的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式,这些分析模式既有区别,又在逻辑上是一致的。
本书从介绍对所有经济地理学主题而言都极其重要的基本概念开始,这些概念包括距离障碍、聚集经济、空间相互作用、市场机制、自然资源和生产技术等。接着讨论了目前正在进行探索的主要领域,包括多区域经济、区位论、空间市场以及城市体系等。最后综合并补充了当前给经济地理学家带来特殊挑战的两种主要趋势,即全球化的出现和知识经济的兴起。
本书不同于那些避开各种经济模型的现代经济地理学教材,这些经济模型非常有利于实证研究和学院式研究。本书也不同于一些早期的教材,并没有过多地强调通过模型推演而得出结论,这些模型推演常常需要非常复杂的几何学知识。在本书中,各种经济模型都是首先提出初始假设,然后通过简单的图式和代数运算建立起来的,建立模型的目的也只是为了揭示各种结论背后的基本逻辑。对所有模型,本书都例举现实世界的空间经济现象来说明它们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和局限性。
作者简介
威廉•P. 安德森是加拿大温莎大学安大略省跨界运输政策研究中心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经济学、空间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
目录
第一编 基本概念
第1章 导言
1.1 离散空间和连续空间
1.2 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
1.3 地点和位置
1.4 本书的结构
第2章 距离障碍
2.1 运输成本
2.2 运输和时间
2.3 通信和信息经济
2.4 交通运输和通信服务
2.5 距离障碍、效率和环境
附录:运输网络和市场接近性
第3章 聚集
3.1 聚集经济与规模经济
3.2 聚集经济的分类和起因
3.3 聚集经济的经验证据
3.4 聚集总是好的吗?
3.5 聚集中的发散
第4章 市场
4.1 市场理论
4.2 不完全竞争
4.3 空间中的市场
4.4 空间市场
附录:垄断下的价格决定
第5章 空间相互作用
5.1 空间相互作用的三要素
5.2 引力模型
附录:引力模型的标定
第6章 资源与环境
6.1 资源与人口
6.2 公共资源的困境
6.3 外部性与环境政策
6.4 空间、时间与环境
附录:贴现与环境
第7章 生产技术
7.1 生产性投入
7.2 生产技术
7.3 技术进步
7.4 生产技术与经济地理
7.5 家庭、效用与消费
附录:生产函数的数学形式
第二编 多区域经济
第8章 专业化与贸易
8.1 绝对优势
8.2 比较优势
8.3 区域专业化的经验证据
第9章 劳动力和资本的区际流动
9.1 劳动力迁移
9.2 资本的区际流动
9.3 工资趋同的经验证据
9.4 区际工资差距的持续性
第10章 多区域经济中的极化现象
10.1 自我强化的区域经济增长
附录:投入产出乘数
第11章 多区域经济中的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
11.1 垄断竞争
11.2 差异化产品和多样化偏好
11.3 两部门两区域经济
11.4 区际贸易和运输成本
第12章 失业与区域政策
12.1 自愿性失业
12.2 非自愿性失业和工资刚性
12.3 区域政策
附录:单个厂商的劳动力需求
第三编 区位论
第13章 运输和区位
13.1 韦伯区位模型
13.2 直线上的区位选择
13.3 平面上的区位选择:韦伯的区位三角形
13.4 网络上的区位选择
附录:数学方程
第14章 规模经济和投入替代
14.1 规模经济和直线市场上的区位
14.2 规模经济和韦伯三角形
14.3 规模经济和为多个市场服务的厂商
14.4 投入替代性和韦伯三角形
第15章 劳动力、租金、税收和补贴
15.1 劳动力成本
15.2 租金
15.3 税收、补贴和区位
附录
第16章 相互关联的区位选择
16.1 空间产业综合体
16.2 战略性区位
16.3 其他相关关系
第四编 空间市场
第17章 农业土地利用
17.1 两种农业土地利用理论
17.2 冯·杜能的模型
17.3 冯·杜能和现代农业分布模式
附录冯·杜能模型中农产品供给函数的推导
第18章 城市土地利用:单中心城市
18.1 城市土地利用
18.2 程式化的事实
18.3 简单的居住区模型
18.4 厂商的土地利用
附录:同时决定居住租金和密度
第19章 城市扩张和多中心城市
19.1 城市扩张和单中心城市模型
19.2 多中心城市
19.3 公路、开发商和城市形态
19.4 公共部门的作用
19.5 规划和管理
19.6 提供公共服务
第五编 城镇体系
第20章 城市化
20.1 城市的起源
20.2 城市的功能和区位
20.3 城市发展模式的出现
20.4 首位城市
第21章 城市规模分布和等级体系
21.1 齐普法则和位序-规模法则
21.2 位序-规模与城市等级体系
21.3 城市等级体系类型
第22章 中心地理论
22.1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22.2 中心地等级体系
22.3 比率k的意义
22.4 中心地理论的现实意义
第23章 网络城市系统
23.1 网络与等级体系
23.2 单中心城市网络
23.3 不同尺度上的城市网络
23.4 多中心城市区域
第六编 全球化和知识经济
第24章 国际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
24.1 贸易壁垒和国际贸易
24.2 全球市场的自由化
24.3 外国直接投资
附录:关税的福利效应
第25章 生产系统的全球化
25.1 生产系统一体化
25.2 边界
25.3 跨国企业
25.4 全球化和经济地理学
第26章 知识经济
26.1 信息通信技术和经济地理
26.2 知识经济下的产业聚集
26.3 知识经济下的区域差距收敛
26.4 全球化与知识经济
参考文献
术语表
译后记
精彩书摘
《经济地理学(经济科学译丛;“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举这种例子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强调居住在纽约城相对于居住在艾奥瓦州小镇的优越性,其实居住在纽约的人必须要面对高犯罪率、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和高税率等各种社会问题。我们举这种例子,就是为了说明在核心区基本经济部门收入中花费于区域内居住型经济活动的比例,远高于在外围区基本经济部门收入中花费于其区域内居住型经济活动的比例。因此,核心区的乘数大于边缘区的乘数,而乘数效应促使极化现象的发生。
我们也可以从需求的门槛效应角度解释核心区与外围区之间的乘数差异。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支付固定成本,因此所有这些经济活动都要有某种水平的最低需求与此相对应。从空间角度看,这意味着任何经济活动只能在那些拥有足够的人口和足够的收入因而能够满足某种门槛需求的地方出现。考虑一下两种不同的门槛效应。对销售面包、牛奶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便利店而言,只要有较小规模的人口就可以了,因为这些活动的固定成本相对较低且总人口中的很大一部分人经常在此处购买所需的必需品。所以,这种经济活动是一个具有较低人口门槛的经济活动。歌剧却是典型的具有很大人口规模门槛的经济活动,因为该活动的固定成本非常高且总人口中的很小一部分人有能力欣赏歌剧。这就是为什么便利店可以存在于很小的社区而歌剧院只存在于少数几个大城市的缘故。
核心区的乘数很大,是因为核心区的经济规模已经足够大,以至能满足核心区许多经济活动的门槛需求。另外,门槛效应也能够自我强化,因为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经济规模能够满足更多类型的经济活动的门槛需求,从而乘数也变得很大(这也意味着在现实中,居住型经济部门收入与基本经济部门收入之比并非像经济基地模型所假设的那样是固定的)。
经济基地模型给出的乘数效应是不完整的,因为它忽略了购买中间投入品的影响。在区域内,除了生产以出口为主要目的的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基本经济部门和以满足区内居民消费需求为主要目的的居住型经济部门以外,还有许多为基本经济部门和居住型经济部门提供各种中间投入品的生产活动。假设汽车生产是某区域的基本经济部门之一。汽车组装厂必须购买钢材、玻璃、电子设备、轮胎以及一系列零部件。如果汽车需求规模变得很大,那么不仅要扩大汽车生产行业本身的生产规模,还要扩大那些为汽车生产厂家提供各种中间投入品的各种零部件生产厂家的生产规模。
……
经济地理学(经济科学译丛;“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经济地理学(经济科学译丛;“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