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本书按照“实际怎么做”到“为什么要这样做”的思路,构成了层层深入、彼此勾连共计八个章节的完整体系,着力还原培训课程现场实施的全过程,为充分释放并彰显培训师“分享、沟通、启发、力行、察觉、影响”等现场行为的呈现效能,建构了一条有实效、可操作的实践路径。引导培训师在全景观照培训现场的基础上,直面经常遇到的各种问题,借助具体的实例再现场景,手把手教您“深度改善现场培训效果”的一招一式。
本书针对TTT培训师的职业提升、精进,提供系统、全面的指导。不仅停留在表面的技巧介绍,而是从根源出发,通过“剥洋葱”般的梳理过程,寻找隐藏在问题背后真实的内核,让更多TTT培训师在职业的道路上更上层楼。
以“职业使命的正向价值牵引”为理念
以“成人学习的行为轮辐模型”为依归
以“培训现场的全息呈现模型”为路径
本套丛书包括:
TTT培训师精进三部曲(上):深度改善现场培训效果
TTT培训师精进三部曲(中):构建有价值的课程内容
TTT培训师精进三部曲(下):职业功力沉淀与修为提升
作者简介
廖信琳,TTT职业培训师。曾先后在广东某省级新闻单位、哈慈集团、吉通通信、香港CASERO建材有限公司、香港天惠企业管理顾问(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等大型机构工作,历任营销、培训、行政管理等高级职务。16年从业经验,已先后为近百家企业做过员工在职训练和管理咨询。
目录
第一章 “现场全息呈现模型”的运用指南
一、为什么要在实践中使用“现场全息呈现模型”
二、模型要素之一:分享意愿
三、模型要素之二:专业准备
四、模型要素之三:价值导向
五、模型要素之四:情绪调整
六、模型要素之五:职业风范
七、模型要素之六:演绎手法
八、模型要素之七:应急变通
九、模型要素之八:课间交流
十、“现场全息呈现模型”持续精进的路径
第二章 以“触动学员思考”为指向的内容演绎
一、内容演绎的四大法则之逻辑关系
二、内容演绎的四大法则之语言情绪
三、内容演绎的四大法则之心理与氛围
四、内容表达的十二字箴言
五、影响内容演绎效果的六字要诀
六、主体内容演绎梯度的三种形式
七、开场的四大任务及注意事项
八、如何选择开场话题与导人方式
九、课程进程的起承转合与有效收结
十、内容演绎如何做才精彩
第三章 培训手法与关键节点
一、问题追索:促动学员思考的引擎
二、说文解字:别致有趣的另类诠释
三、名言警句:权威效应的正向影响
四、故事演绎:以小见大的自我观照
五、案例研讨:经验反思的实践指引
六、视觉素材:多维感官的有效刺激
七、场景演示:现实情景的形象再现
八、主题研讨:问题剖析的深度互动
九、游戏活动:深度体验的自主反思
十、偶发事件:直面事实的当头棒喝
第四章 培训课堂现场的组织与掌控
一、主动营造合适的课堂氛围
二、影响课堂氛围与进程的要素
三、掌控课堂不能忽视“内功”
四、课堂现场掌控的原则与关键
五、主动掌控现场的技术方法
六、现场异动情形的觉察与处理
七、课堂现场的“非常态”情形及应对
八、如何有效应对处理学员的问题
九、课堂现场进程组织掌控的境界
第五章 课前职业准备与点评
一、培训师的职业准备要素
二、培训师登台亮相前的心理准备
三、点评在职业培训中的作用和价值
四、围绕培训活动的点评手法
五、围绕学员行为的点评手法
六、培训师点评功力的养成
第六章 基于现场过程的“成人学习行为轮辐模型”
一、从“看法”到“说法”:把握职业培训中行为
导向学习的特征
二、成人学员学习行为的轮辐模型
三、理解成人学员的学习动机
四、洞悉成人学习的心理特点
第七章 基于企业实践的职业培训
一、职业培训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作用
二、职业培训的核心维度与指向
三、职业培训与传统教育的差异
四、教学思维与培训思维的差异
第八章 以价值为导向,定位专业培训师
一、培训师的信、愿、行
二、培训师在企业组织中的角色
三、重新认识培训师的编、导、演三重角色
四、培训师在课堂现场的角色转换
五、基于角色定位的“预先框定”技巧
六、培训师的立身之本之一:坚持正向价值的引导
七、培训师的立身之本之二:树立服务学员的意识
八、培训师的基础职业素养
九、培训师的职业能力评价模型
十、移动互联网对职业培训的影响与挑战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现场全息呈现模型”的运用指南
一、为什么要在实践中使用“现场全息呈现模型”
在我们经验性认知中,一般会以为一堂培训课程的效果取决于培训师“讲”得如何,所以,在很多的教科书中,也特别强调培训师的“专业表达”。诚然,对一名培训师而言,良好的“专业表达”能力是教学的基础,也的确能够帮助培训师更好地传递课程内容和相关信息。
但是,作者在十几年的培训实践中更真切和强烈的体会是,如果培训师一味地追求“表达”,能够在课堂现场头头是道,甚至还能“收获”许多学员艳羡的目光。而在学员心中真实的声音往往是,“老师真的很厉害,讲得很好,但这些跟我关系不大”,按现在流行的说法,就是学员基本“无感”,也就只能“呵呵”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到底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学员对课程的感受与认知呢?
在进入正题之前,先与大家简单回顾一些作者在早期培训实践中遇到的一些困惑。
在刚刚从事培训的前两三年,我也曾经和很多培训师一样,特别重视,甚至痴迷于提升、改善自己的“专业表达”能力,试图通过更加出彩的表达,赢得学员的认同与肯定。但是,在我接受学员的某些赞誉的同时,也看到学员在课程结束后的茫然,甚至出现空洞的眼神。寻求反馈的结果,往往也是千篇一律地说,“讲得很好”,再追寻下去,最好的状态就是,“老师,你XXX的那句话太有道理了”之类的回应。起初,我还会有那么一点点的暗喜或骄傲,但是,年复一年,而且在不同的学员身上都只是得到如此类同的反馈之后,我开始陷入一些困惑之中。
——自己讲得真的那么好吗?
——具体好在哪里?
——那些学员“记住”的道理真的那么重要吗?
——难道学员只能从培训课堂当中才能获取这些“道理”吗?
——自己去接受培训,真正感觉到有收获的是那些所谓的“道理”吗?
诸如此类的问题。一直到有一天(大概已经是我从事培训工作四五年了),在课程结束之后,我照例询问一些学员的感受,其中一位在课堂现场总是若有所思的学员反馈,才让我顿时醒悟过来,他说,“老师,您的课程对我很多触动,也很有启发,但要说具体是那句话的收获,还真说不上,很多东西等我回去实践以后再琢磨”。等他说完之后,脸上似乎还有那么一点尴尬,也许是觉得没有给我太好的“面子”。但是,他不知道的是,这样的反馈对我来说是多么的宝贵——因为一下子把我此前心中的困惑都解开了。原来,学员接受培训的收获在于得到“触动”与“启发”,更重要的是“回去实践”。
如此看来,之前以“表达”为主要着力点的方式显然有其天然的缺陷,因为“表达”绝大部分情形都属于“单向传播”,甚至是“满堂灌”而已。从此之后,我就一边实践,一边总结,终于发现,一堂能够“触动”、“启发”学员去“实践实践”的培训课程,除了“专业表达”之外,还有更多的影响因素。
作者通过剖析、研究、总结其十几年的培训实践经验发现,学员对一堂培训课程,从感性层面的感受、感知到理性层面的认知、接受、认同,及至转化为工作实践中的指引,除了来自培训师表面、直观的“语言信息”的影响外,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甚至比“语言信息”的影响更加直接、有力。
如果从学员这个角度分析,可以断言,学员在课堂现场的学习是 “全息”(所谓全息,指从潜、显信息总和上看,任一部分都包含着整体的全部信息。具体而言,就是同一个体的部分与整体之间,同一层次的事物之间,不同层次与系统中的事物之间,事物的开端与结果,事物发展的大过程与小过程,时间与空间,都存在着相互全息的对应关系;每一部分中都包含着其他部分,同时它又被包含在其他部分之中。)接收、接受并解读多方面信息的过程。
那么,应这一事实,培训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是,假如一堂培训课程除了重点要考虑的因素外,即课程内容,还有哪些因素会对学员产生不同程度和不同层次的影响,进而对培训课程的进程和效果造成综合的影响呢?
正如前文所述,学员之所以会有所“触动”,受到某些“启发”,是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受到培训师单一的语言信息的影响。在现场,还有很多维度释放出来的信息都会影响到学员对课程或培训师的感受、认知及判断。与此同时,学员作为成年人,就具有各种的工作与生活经验,而且也会有相对独立的思考能力。
所以,我们必须确信,培训师在课堂现场的所有表现或任何表现,都会成为学员对课程进行判断的依据,与上面提到的“全息”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
检视培训师在课堂现场可能对学员产生不同角度和层次影响的因素,我们总结发现,培训师在以下八个方面的行为表现,都可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员对培训课程的感受、认知、体会及对课程内容的思考深度和广度,继而形成学员对课程的综合评价与反馈。主要包括八个方面,分别为分享意愿、专业准备、价值导向、情绪调整、职业风范、演绎方法、应急变通和课间交流。我们把这八个方面对课程产生的作用力综合起来称之为“现场全息呈现模型”,如图1-1所示。
图1-1 培训现场的“全息呈现”模型
对一名培训师来说,只有在上述八个方面都“竭尽全力”,才有可能让一堂培训课程最终实现精彩呈现。
二、模型要素之一:分享意愿
我们知道,做好某项工作(或一件事),除了具备一定的方法和相关技能外,一个必要的前置条件就是从事该项工作的人,要有足够强烈的意愿。放在培训课程的实施工作上,也不例外。
这里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驱使我们对某项工作产生“意愿”的内在动机(或说最终目的)到底是什么?就此问题,作者曾经在主训的《TTT》课程中,询问过很多的培训师(包括企业内部培训师和社会上的职业培训师),坦率地讲,听到的反馈大多是一些“标准答案”。比如,“锻炼自己,提升综合能力”、“为企业做出更好的贡献”、“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等,诸如此类。虽然,不能说这样的回应有什么错误,如果细究,我们会发现这些所谓的“理由”都太过冠冕堂皇。因为,上述这些目的(或称为目标)并不是只有通过培训工作才能实现,既然其他类型的工作也可以实现,要想在培训工作中保持持续的内动力恐怕就会显得有些牵强了。
反言之,一项工作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工作而存在,一定是有其本身内在的价值。由此思路展开,相信培训师可以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检视了。就作者本人而言,虽然也不排除因为从事培训工作能够达成上述这样一些可能向好的结果,甚至包括能够挣点钱。但是,真正让自己兴奋的是在课堂现场与学员共同“分享”的那份快乐,只有自己能够切身体会到这种独有的快乐,才可能真正全身心投入进去。这是我们强调“分享意愿”重要性的一个理由。
另外一个理由就是,我们必须清楚地知道,“身体力行”是培训师很重要的一项品质。在培训课程现场,学员能够观察培训师的言行举止,进而判断培训师是“真心愿意分享”,还是“出于完成任务而分享”。
作者十几年的培训实践经验表明,任何一位学员在来不及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深入了解之前,就已经通过对培训师“分享意愿”的观察与判断,对将要展开的培训课程进行着各种可能性的“预测”。如果培训师表现出强烈的“分享意愿”,就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牵引和正向影响的作用,这就对课程的顺利推进奠定了极好的基础。
……
TTT培训师精进三部曲.上 深度改善现场培训效果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TTT培训师精进三部曲.上 深度改善现场培训效果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