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天道维艰,我心毅然:记数学家、教育家、科普作家王梓坤》用平实、真挚的语言,讲述了我国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科普作家王梓坤院士艰难曲折,而又充满机遇的一生;童年丧父后家庭的极度贫困;少年和青年时代的寒窗苦读;学成归国后全身心投入科研的倾情专注;“**”时期致力于科普创作的顽强坚守;以及在北师大校长任上的非凡努力。
《天道维艰,我心毅然:记数学家、教育家、科普作家王梓坤》适合于大中学生、中小学教师和各行各业的科学爱好者阅读。
作者简介
张英伯,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自19世纪80年代初起,在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工作,1990年在德国Bielefeld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基础数学的科研和教学,研究方向为代数学,阿廷代数的表示理论,长期为本科生讲授高等代数、近世代数,为研究生讲授各种代数类课程,热爱教学工作,深受学生欢迎。
发表论文72篇,译著2部,撰写教材2部,其中《基础代数》被评为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子项目4项,基金委主任基金及科普基金各1项,主持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项,参加国际基金项目多项。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被中国科协授予第五届全国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曾任中国数学会常务理事,基础教育委员会主任,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执行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数学通报》主编,任《数学大辞典》以及《数学名词》代数分册主编。
涉足中学教育,主编《数学通报》,主编中学生数学小丛书《美妙的数学花圃》,编写《对称中的数学》。在数十所中学、各类数学教育机构和团体为教师和学生做过近酉场数学科普,以及数学精英教育方面的报告。
目录
1 童年趣事
2 少年立志
3 寒窗苦读
4 求学武大
5 留学苏联
6 痛失双亲
7 南开立业
8 浊流砥柱
9 科学之春
10 书生治校
11 教师万岁
12 学者之家
13 桃李芬芳
14 老骥伏枥
参考文献
参考资料
致谢
编辑手记
精彩书摘
《天道维艰,我心毅然:记数学家、教育家、科普作家王梓坤》:
在20世纪30年代的抗日战争前夕,中华民族陷入了外族侵略、国破家亡的巨大危机之中。灾难降临了,物价开始上涨,生意很不景气,店员们的工资随之下跌,有些人被辞退了。福毛的哥哥已经成家,他在老家读过几年私塾,原本也在衡阳做事,失业后只身回乡种田。嫂嫂在第二年尾随而去。
1936年,妈妈也准备带福毛和周岁的弟弟元伢子回江西了。父亲是非常喜爱福毛的,他觉得这个儿子的长相和性格都像自己,天分不错,将来会有出息。
作为一名店员,他没有将福毛培养成大才的非分之想,只是希望将他留在身边多读点书,有能力找个好一点的差事干干。
李妈更是舍不得他。王梓坤在他的回忆录《旧事偶记》(简称《偶记》)中写道:“我喜欢李妈比爱亲妈还好,我该跟哪个妈呢?我妈说你爱跟谁就跟谁,结果还是跑到亲妈那边。我看到李妈大哭一场,从此再未见她,也再无消息。至今心中仍深感不安。命运小儿捉弄人,要是我那次跑到李妈那边,会是什么结果呢?”王梓坤长大成人后曾数次去衡阳谢家巷寻她,“但旧居早已不见踪影,想是被日本人炸掉了。”母子三人乘汽车辗转回到枫墅村的老家。枫墅村是一个清雅秀丽的江南村落,有一百多户人家,六百多人口。村后生长着一片繁茂的山林,村边环绕着一条清澈的小溪。村里的房屋造型统一:淡灰色青砖垒墙、深黑色青瓦铺顶;屋顶中央镶嵌着采光用的玻璃天窗,两侧均为马头屋檐,墙壁上设有32开书本大小的孔洞通气;房屋建筑面积大约150平方米,中间是一个两层高的厅堂,两边的下层有四问卧室,后面是一问厨房,上层的阁楼堆放草料。村中的房屋排列整齐,每排之问用青石板铺路,同排相邻的房屋仅有一米间隔。富裕些的人家墙壁是一水的青砖,贫穷些的只在墙体外侧砌一层青砖,福毛家属于后者(图4)。
福毛和弟弟跟着母亲与兄嫂一家住在家乡的老屋,屋里老鼠很多,夜晚蚊虫轰鸣,不得不点一把稻草来熏,蚊子散了才得以入睡。家家户户的房子一模一样,福毛几次出门玩耍后找不到自己的家,好在乡亲们淳朴善良,每次都热情地把他送回去了。
枫墅村家家姓王,分成上下、前后四房,四房的总祠堂叫作敬简堂,上下房共用宾公祠;前房有政公祠、葆元堂;福毛家所在的后房香火旺盛,读书人最多,建立了三多堂、立本堂、世美堂。清代的政府机构到县,民国时期到乡,乡村社会的细胞是宗族,由族长管理祭奠祖先、婚丧嫁娶、调解纠纷等族中诸项事务,祠堂有土地供族人租种,并有些资产用以救灾、帮学。世美堂在清朝期间曾经资助族中两兄弟考中了举人,村头立有碑文。
在那生产力低下的年代,土地十分贫瘠,大多数人家或耕种自己的少许薄田,或租种富户和宗族的土地。每年初春,赣江水尚未转暖,他们已经在料峭的春寒中赶着水牛下田犁地了,赤脚在泥水中蹒跚,身子在冷雨中浸泡;夏天顶着烈日,低头用双手插秧,背脊晒得像要冒火;秋天割完稻子,围着木桶打禾,禾芒从衣缝中落到身上,刺如针扎,艰辛的劳作,困苦的生活,使得世代受到庐陵文化熏陶的枫墅村人大都有和王肇基相同的心愿:让孩子读一点书,将来走出大山谋生。各个宗族的乡亲们商量着办一所村学,请了本村品学兼优的老知识分子王少诚先生当教员,村里的人家就是再穷再苦都要把孩子送去读书。
学校办在村东头的政公祠里,开学那天春光融融,风和日丽,7岁的福毛由兄长带领到祠堂报名,从那天开始,福毛以他的学名王梓坤正式面对这个世界了,乡下人把老师叫作师老,少诚师老喜欢这个宽额头、高鼻梁、大耳朵、眉清目秀,略显单薄的孩子,夸他的名字起得好,王梓坤问:“怎么好啊?”师老说:“梓,家乡也;坤,大地也。”师老一个人管着三十多名学生,他的工资是每个学生每年交一担谷(约合1()O斤),乡里各家杀猪,做红白喜事时都请他吃饭。师老戴副眼镜,中等偏胖身材,不苟言笑,在村民当中颇受敬重。他教书很负责任,每天端一壶茶,一个水烟筒到祠堂上课,如果有学生淘气或者背不出书,则打手板或打屁股,村学的孩子们对师老畏之如虎……
……
前言/序言
2014年夏天,《数学文化》-年一度的编委会在香港浸会大学召开.当讨论到人物栏目的选题时,汤涛主编提出写一下概率论专家王梓坤的建议,并补充道:“就请同在北京师范大学的张老师执笔吧”,
当时我有点诚惶诚恐,说实在的,我与王梓坤先生并不熟识.王先生1984年从南开来到北京师范大学担任校长时,我还是一名助教.第一次见到王先生是在1985年春数学系的春节茶话会上,系里的老师都没有想到校长会来跟我们一起联欢.我的第一印象是这位瘦高清癯的校长太有书卷气了,笑眯眯的那么谦和,他走过来与相识的教授们一一握手,然后静静地坐下,并没有发表什么讲话.以后每年系里的春节茶话会他都必定参加.
五年后他卸任校长回归学术研究,因为专业不同,我与王先生仍然没有太多的接触,但在系办公室碰面的机会多了.2008年他写好《南华文革散记》,还送了一本给我.记得有一次系里聚会,我刚好坐在王先生旁边,他看了看我说:“张英伯,你长得很像启功啊,都是团团脸,你认他当伯伯好了.”我赶紧说:“我认识启先生,启先生不认识我呀,”王先生一本正经地回答:“我给你们介绍啊,”他和周围的几位老师交换了一下眼神,大家都看着我,会心地笑了,我也不好意思地笑了.原来儒雅的学者还可以相当幽默.
接到为王先生写传的任务,我到南开大学、武汉大学、江西吉安以及在北京本地走访王先生的学生、同事、同学、朋友、乡亲、家人,越是深入地了解他的经历、贡献、为人处世,越是钦佩这位可敬的长者.他的独立思想和独立人格,他宽厚、容忍、谦让的品德,深深地感动了我.
《数学文化》期刊在2015年第6卷第2期刊登了“记数学家王梓坤”,引起了比较强烈的反响,随后,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邀请我将原文扩充成一本小册子,我再次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的多位教授,增添了王先生作为一位教育家,在五年校长任上非凡的事迹,订正了原文的个别事实,于是有了这本《天道维艰,我心毅然:记数学家、教育家、科普作家王梓坤》.
在本书出版之际,我依然诚惶诚恐,不知道是不是能够将一个真实的学者王梓坤呈献在读者面前,只能静心等待了.
天道维艰,我心毅然:记数学家、教育家、科普作家王梓坤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天道维艰,我心毅然:记数学家、教育家、科普作家王梓坤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