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近代教育史》以专题形式,对中国近代教育领域中颇具时代特色的学制演变、教会教育、留学教育、女子教育、师范教育、高等教育、教育思想与思潮、著名大学及其校长等内容进行了分章论述,对于系统了解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历程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在写作过程中,注重专业性和趣味性相结合,既有系统的分析论证,又有生动的个案展示,具有一定的可读性。
《中国近代教育史》采用专题性论述,适用对象主要以普通高等院校和师范类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为主,也可供一般教育爱好者参考。
作者简介
刘玉梅,女,1971年生,河北任丘人,历史学博士,河北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教育史、政治史研究,主要讲授《中国现代史》《中华民国史》《中国近代教育史专题》《中国近代政治史》等多门课程。参编论著2部,独著1部。先后在《清史研究》《中国农史》《历史教学》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
吕志茹,女,1972年生,河北盐山人,历史学博士,河北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方面的教学与研究,主要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学田野调查》《国史研究专题》等课程。参编论著2部,独著1部,先后在《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史学月刊》《当代中国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中国传统教育的再认识
第一节 中国传统教育
一、中国传统教育发展概述
二、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再认识
第二节 科举制度
一、中国选官制度沿革
二、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发展
三、清代科举制度的终结
四、对科举制的评价
第三节 书院制度
一、书院制度的发展轨迹
二、书院的组织管理和特点
第二章 近代学制演变
第一节 壬寅一癸卯学制
一、新学制诞生的准备阶段
二、壬寅学制一癸卯学制的制定和实施
三、壬寅一癸卯学制的评价
第二节 壬子一癸丑学制
一、民初教育方针的确立
二、壬子一癸丑学制的制定和修正
三、壬子一癸丑学制的特点
第三节 壬戌学制
一、壬戌学制的制定和颁布
二、壬戌学制的内容
三、壬戌学制的特点
第三章 近代教会教育
第一节 晚清教会学校的创立和发展
一、基督教、天主教创办教育缘起
二、鸦片战争前西方传教士来华办学情况
三、鸦片战争后教会教育的发展
四、学校教科书委员会和中华教育会
第二节 民国教会学校的稳步发展
一、十六所教会大学简介
二、教会学校的办学机制
三、民族主义的挑战
四、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化和世俗化
第三节 教会学校的终结
一、战争的冲击:1937-1945年
二、内战和教会大学学生的政治活动:1945-1948年
三、教会学校的合并和走向一体化:1949-1950年
四、教会学校的贡献
第四章 近代留学教育
第一节 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教育
一、容闳和留美幼童
二、留学欧洲
第二节 晚清民初的留学教育
一、留日教育
二、庚款留美教育
三、留法勤工俭学
四、留苏教育和留欧教育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留学教育
一、1927-1937年的留学教育
二、1938-1949年的留学教育
三、留学教育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五章 近代师范教育
第一节 晚清师范教育的奠基
一、晚清师范教育的创设
二、师范教育成为独立的教育体系
三、几所著名的师范学堂
第二节 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与调整
一、1912-1927年的师范教育
二、1928-1936年的师范教育
三、1937-1949年的师范教育
第六章 近代女子教育
第一节 晚清女子教育的初步创立
一、教会女学的创办
二、维新思想的传播和经正女学的创办
三、女权的倡导和女子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 民国时期女子教育的发展
一、民初女子教育的发展
二、新文化运动与妇女解放
三、五四后女子教育的发展
四、国民政府时期女子教育的发展
第七章 近代高等教育
第一节 晚清高等教育的萌芽(1862-1911年)
一、中国古代的高等教育
二、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洋务派与近代专科学校
三、近代中国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堂
四、京师大学堂:从“百日维新”到“癸卯学制”
五、山西大学堂和山东大学堂
第二节 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的兴起和发展
一、1912-1927年的高等教育
二、1928-1937年的高等教育
三、1938-1945年高校的内迁、恢复和发展
四、1946-1949年高校从复员到解放
第三节 民国时期的大学
一、民国时期的大学
二、民国时期的大学校长
三、民国时期的大学教授
四、民国大学教育的启示
第八章 近代教育思想与思潮
第一节 晚清时期的教育思想
一、西方教育思想的传入与传播
二、龚自珍、魏源的实学教育思想
三、奕诉、曾国藩、李鸿章 、左宗棠等洋务派的务实教育思想
四、“中体西用”教育思潮的形成和发展
五、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维新派教育思想
第二节 晚清民初时期的教育思潮
一、教育救国思潮
二、国民教育思潮
三、军国民教育思潮
四、实利主义教育思潮
五、勤工俭学与工读思潮
第三节 “五四”前后各种教育思潮的激荡
一、职业教育思潮
二、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三、科学教育思想
四、平民教育思潮
五、教育独立思潮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中国近代教育史》:
(二)私学教育体系完备
自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出现后,私学就一直存在,并和官学协同发展,大大丰富了中国的教育事业。私学形式灵活,分布广泛;面向大众,讲求有教无类;教学内容不限于“六艺”,而是根据社会需要而定;私学一般实行个别教学,根据学生不同个体进行分别教授,是个性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随着私学发展,私学形式逐渐成形。汉时有蒙学和精舍(精庐)之分。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学衰颓,私学呈繁荣局面,这个时期的私学教学内容突破了传统儒学限制,玄学、佛学、道教以及科学技术等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隋唐时期,明文鼓励私人办学,私学盛行,遍布城乡。
唐宋以后,书院成为私学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私学教育的高级阶段。书院制度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教育形式。它集藏书、著书、编书、教学、研究、学术交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由名师主教,学生自由向学。教学过程中,讲求自主学习,以学生自学为主,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书院教学不拘泥于一家之言,允许不同学派之间的争鸣,书院特有的“会讲”制度是一种学术研讨会,定期举行,会讲期间各派学者云集,讨论学术上的得失,有利于不同学派之间的学者交流观点,破除门户之见,开拓视野。虽然后来书院与科举制日益紧密,但是作为私学的教育形式,其自由、灵活的授课特点依然存在。书院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对人才培养和学术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正是由于官学和私学的协同发展,共同促进了我国文教事业的蓬勃发展。
(三)教育内容上,注重文理兼备,德、智、体全面发展
我国早在夏商时代就已经有了以“礼、乐、射、御、书、数”为主的教育内容,与当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相一致。此后,历经秦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宋明时期的程朱理学的推动,儒学成为官方哲学,成为正统教育的主要内容。但是,这并不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全部。中国传统教育分正统教育和专门教育两大系统,为人们所熟知的儒家经典教育属正统教育,是精英教育。专门教育则属于实用性教育,根据社会需要进行的专业性很强的教育,如数学、天文学、医学、农学、纺织、冶铁等,这些教育在我国源远流长,从未间断。这种教育不仅体现在官学中,在私学中也多有体现,最具代表性的是北宋教育家胡瑗的“分斋教学”制度。胡瑗是北宋学者,理学先驱、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主持苏州和湖州州学时,根据学生特长和爱好分斋教学,分经义、治事二斋,经义斋学习儒家经典;治事斋学习治兵、治民、水利、算数等学科,学生可选择其中的一门主修和辅修科目。两斋的培养目标有所不同,经义斋以培养高级统治人才为主;治事斋是造就具有专长的技术和管理人才。我们之所以长期以来对中国古代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是因为后人在著述时,多注重对正统儒学教育的论述,对其他方面的教育论述较少。
(四)教育方法上,我国古人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
我国传统教育活动基本遵循了教育发展规律,如根据儿童成长历程,制定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周朝时,规定儿童8岁入学,教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到15岁,周王、诸侯之子、民间才俊升入大学,教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大学毕业后,可以进行更为高深的专业学习,如兵学、农学、工学、商学、矿学和医学等。整个学习过程从易到难,从粗到精,循序渐进,基本契合教育规律。
我国著名的理学大师朱熹把教育过程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8-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教育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教育内容是以“教事”为主,让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事情来学习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和初步的文化知识。教育方法上讲求三点:一是主张及早施教;二是力求形象、生动,激发兴趣;三是通过制定《须知》《学则》培养儿童的道德行为习惯。15岁以后为大学教育阶段。教育任务是在“坯璞”的基础上加以精雕细琢,把他们培养成对国家有用之才。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很多科学的教学方法。例如,讲求学、思、行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提倡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教学相长,举一反三;重视学生自学,提倡不同学派之间的交流等。这些方法都体现了我国先人教育经验的总结和提炼。这些思想至今仍闪烁着智慧之光,值得我们借鉴。
……
前言/序言
本书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专题性教材,是在近十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补充完善完成的,实用性较强。在编写体例上,采取“专题为纲,年代为目”形式,择取中国近代教育史发展过程中极具时代特色的学制演变、教会教育、留学教育、女子教育、师范教育、高等教育、教育思想与思潮等专题分别进行论述。在编写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教师的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以便于教师系统讲述相关内容、学生深入掌握相关知识为目的。
本书时间跨度为1840-1949年,历经晚清和民国两个时段。近代以来,西方势力进入,教会教育兴起,西方教育思想和理念传入中国。清政府在经历了救亡图存的努力后,逐步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开始了一系列改革举措,促使中国近代的学制变革、留学教育、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国民教育等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西方各种教育思潮纷纷涌入中国,促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道路的探索。民国时期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造就了一批具有独立思想、自由精神的文人学者,成为那个时代一道独特的风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共两党分道扬镳,也就出现了两个政党领导下的两种教育制度和教育模式,大大丰富了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内容。
在写作方法和角度上,更多的是从历史学的角度,采用历史学的方法而非教育学的写作方法。在写作过程中,不断补充新的研究成果,注重专业性和趣味性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写作过程中,参考和吸取了中国教育史学界的很多研究成果,谨此致谢。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不当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中国近代教育史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近代教育史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