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企业史 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十年典藏版)(套装共2册)

吴晓波企业史 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十年典藏版)(套装共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晓波 著
图书标签:
  • 企业史
  • 中国经济
  • 改革开放
  • 吴晓波
  • 商业
  • 历史
  • 传记
  • 经济发展
  • 中国企业
  • 十年典藏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82648
版次:3
商品编码:12215513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832
字数:6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推荐一:2008年度亚洲周刊中文十大好书
推荐二:2008年度《新周刊》新锐榜之年度图书
推荐三:《激荡三十年》,知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北大、哈佛知名教授、四大财经媒体主编联袂推荐。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年—2008年的中国,却是不可能重复的。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日渐瓦解了,一群小人物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它在众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商业社会转轨。

内容简介

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年-2008年的中国,却是不可能重复的。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日渐瓦解了,一群小人物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它在众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商业社会转轨。
  本书作者没有用传统的教科书或历史书的方式来写作这部著作,而是站在民间的角度,以真切而激扬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年代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成长、发展之路。改革开放初期汹涌的商品大潮;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这三种力量此消彼长、互相博弈的曲折发展;整个社会的躁动和不安……整部书稿中都体现得极为真切和实在。作者用激扬的文字再现出人们在历史创造中的激情、喜悦、呐喊、苦恼和悲愤。
  作者不是将一些事件、人物孤立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笔下的历史是可以触摸的,是可以被感知的,它充满了血肉、运动和偶然性。他把人物和事件放在一个国际和国内的政策、社会和当时的现实这样的大背景中,以整体和个别相结合的描述手法,将一部中国企业的曲折发展历程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改革开放的这三十年是如此的辉煌,特别对于沉默了百年的中华民族,它承载了太多人的光荣与梦想,它是几乎一代人共同成长的全部记忆。

作者简介

吴晓波
知名财经作家,巴九灵新媒体、蓝狮子财经出版创始人,常年从事中国企业史和公司案例研究。著有《大败局I》和《大败局II》、《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浩荡两千年》、《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等广具影响力的财经类经典畅销书,著作两次入选《亚洲周刊》年度十大好书。
2014年在微信、爱奇艺等内容平台开设自媒体“吴晓波频道”,微信公众号订阅用户超过300万,是国内数一数二的个人财经类自媒体之一。
2016年在微信、喜马拉雅FM推出付费音频会员服务“每天听见吴晓波”,现已有超过40万付费用户。

精彩书评

近30年来中国向世界经济大国的跃升,无疑是现代世界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之一。中国崛起这一宏大叙事,是由千百万普通人各不相同的创业故事集合而成的。虽然人们对于这些故事的阐释差别甚大,但是我深信,让作家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把这些故事记述下来,由大众去加以解读和评论,对我们总结过去和规划未来有着极大的价值。
——吴敬琏
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会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的精彩华章。今天中华儿女又能因我们的经济成就昂*挺胸面向世界,这种成就是政治家智慧和企业家智慧交织的结果。吴晓波用他的心和他的笔为我们编织了这30年间大政治背景下企业和企业的“货殖列传”,我觉得其重要程度和精彩程度不亚于“本纪”。
——北京大学教授 何志毅
《激荡三十年》填补了一个巨大的历史空白,同时他也是朝向未来的。他是标本也是标杆,因此将成为无数人前行的伴侣。
——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 秦朔
吴晓波敏锐地发现,过去30年中国企业的几乎所有重大机遇都只是政治变革的伴生品。未来30年,我们理应期待由更多与政治无涉的商业智慧构成中国企业的历史。
——《经济观察报》总编辑 刘坚
中国缺乏连续而主流的商业史,这让中国的崛起充满偶然与不可预见性。在眼下这个全民读史的时代,《激荡三十年》的问世提供了一种社会与企业沟通的新的方式。
——《中国企业家》总编辑 牛文文
以往,但凡称得上“史”的书籍,往往给人枯燥生硬之感,但吴晓波的这本《激荡三十年》讲的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商业历史,却用冷峻的灵性之笔,描绘了一个充满刀光剑影的真实江湖,读来令人有种莫名的感慨。
——《21世纪经济报道》发行人 沈灏
中国企业的崛起是过去30年里,世界经济史上伟大的事件之一,让人遗憾的是,迄今没有一部完整记录这段令人激动的时代的书籍,吴晓波先生的《激荡三十年》弥补了这个重要的空白。
——哈佛大学教授、亚太区研究中心主任 劳维信

目录

(上)
 总序
 第一部 1978—1983 没有规则的骚动
  1978 中国,回来了
  1979 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
   企业史人物 “傻子”年广久
   企业史人物 “老板”袁庚
  1980 告别浪漫的年代
   企业史人物 川人春先
  1981 笼子与鸟
   企业史人物 难忘“任项”
  1982 春天并不浪漫
   企业史人物 “大王”如蚁
  1983 步鑫生年
   企业史人物 裁缝神话
 第二部 1984—1992 被释放的精灵
  1984 公司元年
  1985 无度的狂欢
   企业史人物 两面雷宇
  1986 一无所有的力量
   企业史人物 郑氏之死
   企业史人物 仁宝当家
  1987 企业家年代
   企业史人物 “承包典范”马胜利
  1988 资本的苏醒
   企业史人物 廿人沉浮
  1989 “倒春寒”
  1990 乍热骤冷
  1991 沧海一声笑
   企业史人物 牟氏幻觉
  1992 春天的故事
   企业史人物 黄家“天使”
 人物索引


(下)
 第三部 1993—1997 民族品牌进行曲
  1993 扭转战局
   企业史人物 庄主之殇
  1994 青春期的躁动
   企业史人物 支教公司
   企业史人物 “君安教父”
  1995 收复之役
   企业史人物 刁民王海
   企业史人物 万国大佬
  1996 500强梦想
   企业史人物 一人三九
  1997 “世界不再令人着迷”
   企业史人物 时代标本
 第四部 1998年~2002 在暴风雨中转折
  1998 闯地雷阵
   企业史人物 “烟王”是非
  1999 庄家“恶之花”
   企业史人物 胡润造榜
  2000 曙光后的冬天
   企业史人物 霸王宿命
  2001 入世与出局
  2002 中国制造
   企业史人物 仰融悲情
 第五部 2003年—2008年 大国梦想成真
  2003 重型化运动
   企业史人物 大午集资
  2004 表面的胜利
   企业史人物 “江湖”总裁
  2005 深水区
  2006 资本的盛宴
   企业史人物 “首富部落”
  2007 大国崛起
  2008 正在展开的未来
 致谢
 人物索引
声明

精彩书摘

1978年11月27日,中国科学院计算所34岁的工程技术员柳传志按时上班,走进办公室前他先到传达室拎了一把热水瓶,跟老保安开了几句玩笑,然后从写着自己名字的信格里取出了当日的《人民日报》,一般来说他整个上午都将在读报中度过。20多年后,他回忆说:
“记得1978年,我第一次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一篇关于如何养牛的文章,让我激动不已。自打‘文化大革命’以来,报纸一登就全是革命,全是斗争,全是社论。在当时养鸡、种菜全被看成是资本主义尾巴,是要被割掉的,而《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养牛的文章,气候真是要变了!”
从现在查阅的资料看,日后创办了赫赫有名的联想集团的柳传志可能有点记忆上的差失。因为在已经泛黄的1978年的《人民日报》中,并没有如何养牛的文章,而有一篇科学养猪的新闻。在这天报纸的第三版上,有一篇长篇报道是《群众创造了加快养猪事业的经验》,上面细致地介绍了广西和北京通县如何提高养猪效益的新办法,如“交售一头可自宰一头”、“实行公有分养的新办法”,等等。柳传志看到的应该是这一篇新闻稿。
不过,是养牛还是养猪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举国之内,确有一批像柳传志这样的人“春江水暖鸭先知”,他们在这个寒意料峭的早冬,感觉到了季节和时代的变迁。
在中国现代史上,1978年是一个十分微妙和关键的年代。尽管在此前两年,执行极左政治路线的“四人帮”已经被打倒,但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层中的某些人提出“两个凡是”的政治主张,在政治和经济两大领域实行意识形态化的治理。刚刚复出的老一辈领导人邓小平则试图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推进中国的命运变革。
1978年1月14日,南京大学教师胡福明突然收到了一封信,写信人是《光明日报》编辑王强华。此前半年,胡曾经写了一篇文章投寄该报,在很久没有收到回复后,他已经对此不存幻想。王的突然来信让他非常意外。胡福明回忆说:“王强华在来信中寄来一份清样,那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清样。信我还都保存着,大概意思是说,这篇文章的意思你要讲什么我们是清楚的,我们是要用它的,希望快点修改一下寄来。就是提了一条建议,希望把道理讲得完整一点,不要使人产生马克思主义过时了的感觉。从此以后,我们的稿子来来往往了好几个来回,我把修改了的寄给他,他隔了几天把稿子修改了再寄给我。那么后来呢,又有一封来信不同了,调子又变化了,让我要写得更鲜明一点,要更有针对性、要更有批判力,跟前面的调子又变化了。”
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当日,新华社转发了这篇文章,第二天《人民日报》全文转载。这可以被视为当年度中国最重要的政治宣言。在文章结尾,作者勇敢地宣称:“凡是有超越于实践并自奉为绝对的‘禁区’的地方,就没有科学,就没有真正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而只有蒙昧主义、唯心主义、文化专制主义。”文章的发表在当时沉闷窒息的中国社会引起了巨大反响,在思想较为保守的东北和上海等地,斥其“砍旗”、“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等讨伐之声隆隆四起。胡福明在看到报纸后,回家对妻子说:“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妻子说:“我要么陪你一起坐牢,要么天天送饭到你出牢。”
5月19日,邓小平在接见文化部核心领导小组负责人时谈及此文,认为文章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后来他又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再次以此文为题,严厉批评了教条主义,号召“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一个大解放”,指出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场关于真理检验标准的大讨论影响了中国改革的整个进程。在思想基础上,它彻底摧毁了“两个凡是”的政治原则,倡导一种全新的实践主义理论。而在经济变革中,它试图建立一种全新的思想基础和商业伦理。直到30年后,我们仍然能够强烈地感受到这一思想对中国改革的影响。在日后的几年里,它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及“稳定压倒一切”等政治格言一脉相通,分别从方法论、战略目标和成长边界三方面进行了清晰的表述,从而构成了中国的改革文化和三大思想基石。可以说,日后中国企业及其他事业的发展,折冲百回,曲线前行,都以此为最根本的起点和边界。
这一年底,也就是柳传志读报后的20多天,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在这次大会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全会做出了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决定。而就在全会召开前后,中共北京市委宣布“四?五”天安门运动完全是革命行动。与此同时,中共中央为彭德怀、陶铸等在“文革”中蒙受冤屈的政治家平反并召开追悼会。此后两年中,全国300多万干部群众获得平反,55万“右派”得到改正,至此,“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基本完成,中国的发展主轴自此全面转变。
在这一部企业史的前半段中,如果要有一个“主角”的话,那他就应该是邓小平。
客观地说,邓小平奠定了中国变革的思想基础,并在他掌控的时间里主导了整场变革的节奏。这个小个子的四川人有着惊人的坚忍和洞察一切的政治决断力。据与他亲近的人回忆,当面临重大决定时,他喜欢一个人坐在屋子里默默地抽熊猫牌香烟。当他做出某种决策后,却很少有人能够变更它。法国思想家、192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伯格森曾说:“说社会的进步是由于历史某个时期的社会思想条件自然而然发生的,这简直是无稽之谈。它实际只是在这个社会已经下定决心进行实验之后才一蹴而就的。这就是说,这个社会必须要自信,或无论怎样要允许自己受到震撼,而这种震撼始终是由某个人来赋予的。”邓小平无疑就是伯格森所谓的“某个人”。

前言/序言


总序
“历史没有什么可以反对的。”

1959年春,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到河南检查工作。一日,他到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游览,见殿门两旁悬挂着这样一副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胡耀邦念罢此联后,对陪同人员说:“让我来改一改!”说完,他高声吟诵:“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
历史在此刻穿越。两代治国者对朝廷与忠臣、国家与人民的关系进行了不同境界的解读。
中国是世界上文字记录最为完备的国家,也是人口最多、疆域最广、中央集权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如何长治久安,如何保持各个利益集团的均势,是历代治国者日日苦思之事。两千余年来,几乎所有的政治和经济变革均因此而生,而最终形成的制度模型也独步天下。
在过去十年里,我将生命中最好的时间都投注于中国企业历史的梳理与创作。在2004年到2008年,我先是完成并出版《激荡三十年》上、下卷,随后在2009年出版《跌荡一百年》上、下卷,在2011年底出版《浩荡两千年》,在2013年8月出版《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由此,完成了从公元前七世纪“管仲变法”到本轮经济改革的整体叙述。
就在我进行着这一个漫长的写作过程之际,我们的国家又处在一个重要的变革时刻,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让它重新回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而同时,种种的社会矛盾又让每个阶层的人们都有莫名的焦虑感和“受伤感”。
物质充足与精神空虚、经济繁华与贫富悬殊、社会重建与利益博弈,这是一个充满了无限希望和矛盾重重的国家,你无法“离开”,你必须直面。
如果把当代放入两千余年的历史之中进行考察,你会惊讶地发现,正在发生的一切,竟似曾相遇,每一次经济变法,每一个繁华盛世,每一回改朝换代,都可以进行前后的印证和逻辑推导。我们正穿行在一条“历史的三峡”中,它漫长而曲折,沿途风景壮美,险滩时时出现,过往的经验及教训都投影在我们的行动和抉择之中。
我试图从经济变革和企业变迁的角度对正在发生的历史给予一种解释。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将一再地追问这些命题,中国的工商文明为什么早慧而晚熟?商人阶层在社会进步中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中国的政商关系为何如此僵硬而对立?市场经济体制最终将以怎样的方式全面建成?在“中国特色”与普世规律之间是否存在斡旋融合的空间?
我的所有写作都是为了一一回答这些事关当代的问题。现在看来,它们有的已部分地找到了答案,有的则还在大雾中徘徊。
我不能保证所有的叙述都是历史“唯一的真相”。所谓的“历史”,其实都是基于事实的“二次建构”,书写者在价值观的支配之下,对事实进行逻辑性的铺陈和编织。我所能保证的是创作的诚意,20世纪60年代的“受难者”顾准在自己的晚年笔记中写道:“我相信,人可以自己解决真善美的全部问题,哪一个问题的解决,也不需乞灵于上帝。”他因此进而说:“历史没有什么可以反对的。”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就必须拒绝任何形式的先验论,必须承认任何一切社会或经济模式的演进,都是多种因素——包括必然和偶然——综合作用的产物。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任何一段历史,都是那个时期的国民的共同抉择。很多人似乎不认同这样的史观,他们常常用“被欺骗”、“被利用”、“被蒙蔽”等字眼来轻易地原谅当时的错误。然而,我更愿意相信易卜生说过的一句话:“每个人对于他所属于的社会都负有责任,那个社会的弊病他也有一份。”
是为总序。


《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十年典藏版)(套装共2册)》是一部深刻剖析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间企业发展历程的史诗级巨著。它并非简单罗列事件,而是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带领读者走进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感受中国企业在改革浪潮中的挣扎、探索、创新与成长。 第一卷:野蛮生长与梦想启航(1978-1997) 本书的开篇,将我们拉回1978年那个历史性的节点。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着古老的土地,沉睡的经济巨龙开始苏醒。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年代,传统的经济体制开始松动,个体经营、乡镇企业、外资企业等新鲜血液涌入,打破了原有的格局。 个体户的春天: 告别铁饭碗,一群敢于冒险的弄潮儿走上街头,摆摊设点,创造了中国经济的第一个自发性增长点。他们是时代的先锋,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书写着“万元户”的神话,点燃了普通人改变命运的希望。本书将生动描绘这些早期创业者的艰辛与不易,他们如何克服观念的束缚、政策的限制,如何在市场的洪流中站稳脚跟。 乡镇企业的崛起: “离土不离乡”,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从简单的加工制造,到初步的工业化生产,乡镇企业以惊人的速度吞噬着市场份额,深刻改变了中国农村的面貌,也为城市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配套支持。本书将深入探究乡镇企业崛起的内在逻辑,它们的组织模式、融资渠道、技术来源,以及在市场竞争中的策略。 国有企业的改革阵痛: 庞大的国有企业群体,在计划经济时期是国家经济的支柱,但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它们面临着效率低下、负担沉重等诸多问题。改革势在必行,但过程却充满曲折。精简机构、承包责任制、股份制改造……每一次改革都牵动着无数人的命运。本书将细致地呈现国有企业改革的复杂性,那些艰难的决策、无奈的妥协,以及少数企业在改革中焕发出的新生。 外资涌入与市场开放: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如同一剂强心针,极大地激发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热情。外资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新的商业模式。深圳、浦东等经济特区的设立,更是成为了对外开放的窗口。本书将描绘外资企业在中国落地生根的过程,它们如何适应中国的本土环境,与本土企业展开合作与竞争,以及它们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早期企业家群体的画像: 在这个野蛮生长的年代,涌现出了一批极具传奇色彩的企业家。他们可能是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家,也可能是曾经的体制内精英。他们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打破常规,用过人的胆识和魄力,在市场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本书将精心勾勒出这些早期创业者的形象,他们的创业故事、经营哲学、成功与失败的教训,为后来的创业者树立标杆。 企业文化的萌芽与碰撞: 随着企业数量的激增和经营模式的多样化,中国企业开始有了初步的企业文化意识。外企的管理理念、日企的精益求精、以及本土企业在摸索中形成的独特风格,都在相互影响和碰撞。本书将探讨在这一时期,各种企业文化是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以及它们对企业长期发展的影响。 第二卷:转型升级与全球视野(1998-2008) 进入1998年,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加入WTO的脚步越来越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机遇。这一时期,中国企业开始从“野蛮生长”走向“规范化”、“专业化”,并逐步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全球舞台。 WTO的洗礼与挑战: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标志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深度融合。关税壁垒的降低、市场准入的放宽,一方面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更严峻的国际竞争。本书将深入分析中国企业加入WTO后面临的冲击与挑战,它们如何调整自身战略,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以应对来自全球的竞争对手。 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原有的产业结构开始面临转型。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转变,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高科技产业、制造业的品牌化、服务业的崛起,都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本书将剖析中国企业在这一时期的产业升级之路,那些艰难的技术引进、自主研发的努力,以及新兴产业的诞生与壮大。 互联网的颠覆与重塑: 2000年代,是中国互联网产业爆发式增长的十年。从门户网站到电子商务,从搜索引擎到社交媒体,互联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商业模式。一批本土互联网企业脱颖而出,它们如何在中国独特的市场环境中成长,又如何颠覆了传统行业,成为本书浓墨重彩描绘的部分。 房地产的繁荣与泡沫: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房地产行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期。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商品房的普及,催生了一批房地产巨头。然而,过度的投机和价格的虚高,也埋下了潜在的风险。本书将呈现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崛起之路,分析其背后的驱动因素,以及可能存在的隐患。 金融行业的改革与开放: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中国的金融行业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也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都在重塑着中国金融的格局。本书将探讨中国金融机构如何适应市场经济,防范金融风险,为实体经济提供有力支持。 民营企业的壮大与规范: 经过前期的发展,一大批民营企业已经成长为行业的佼佼者。它们在市场竞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管理、技术、品牌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同时,国家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民营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本书将展现民营企业在这一时期的成熟与壮大,它们如何从“草根”走向“巨头”,以及它们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企业家精神的传承与演进: 经历了三十年的风雨洗礼,中国企业家的精神也在不断演进。从最初的“敢想敢干”,到后来的“精益求精”、“创新驱动”,再到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中国企业家的形象更加立体和成熟。本书将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行业企业家的采访和分析,展现中国企业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传承。 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迈进: 长期以来,中国被认为是“世界工厂”,以低成本、大规模的制造能力闻名。然而,在21世纪初,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意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开始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本书将关注那些在科技研发、品牌建设、核心技术攻关等方面取得突破的中国企业,它们如何打破技术壁垒,成为各自领域的领导者。 《激荡三十年》不仅是一部企业发展史,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社会变迁史。它以企业为切入点,折射出整个社会的思想解放、制度变迁、市场演进和文化发展。通过这套书籍,读者将有机会深入了解中国企业三十年来的奋斗历程,感受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智慧与勇气,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深刻的启示。这套“十年典藏版”,以其详实的资料、生动的叙述和深刻的洞见,无疑将成为理解中国经济奇迹不可或缺的重要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绝对是每个关心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的人绕不开的经典!我一直对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充满好奇,从改革开放初期那个百废待兴的景象,到后来中国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再到经历市场经济的洗礼和国际竞争的考验,这其中的每一个脚印都凝聚着无数人的智慧、汗水和梦想。吴晓波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将这段历史娓娓道来,他不仅仅是在讲述企业的兴衰,更是在描绘整个社会变迁的脉络。翻开这套书,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年代,看到那些敢于打破常规、勇于创新的先行者们,是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搏击,又是如何一步步奠定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书中对一个个经典案例的剖析,让我对企业家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更多的思考。这本书绝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现实的镜鉴,它所揭示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当下的企业经营和个人成长都具有极强的启示意义。我尤其喜欢他对细节的刻画,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生动的事件描述,都让这段历史变得触手可及,仿佛就在眼前发生一样。

评分

读完这套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国企业三十年的发展史,是一部活生生的人性史、勇气史和智慧史。作者吴晓波先生没有选择用枯燥的经济数据堆砌,而是将笔触伸向了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摸索、前行、甚至跌倒又爬起来的企业家们。从乡镇企业起步的摸爬滚打,到国企改革的阵痛与新生,再到民营企业的崛起与辉煌,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戏剧性的冲突和令人扼腕的抉择。我看到了改革开放初期,个体户们敢为人先的勇气,他们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承受着巨大的风险,也收获了时代的馈赠。我也看到了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转型中的艰难探索,如何打破旧的体制束缚,焕发新的生机。而民营企业的崛起,更是将中国经济的活力推向了新的高度,那些草根出身的企业家,用他们的坚韧和创新,书写了一个个令人惊叹的商业传奇。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在中国这样一个充满变革的土地上,企业家精神从来不是简单的逐利,而是一种对时代负责、对社会贡献的使命感。

评分

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企业”的故事,更是关于“中国”的故事。吴晓波先生以一种宏大的视角,将中国企业三十年的发展置于整个国家改革开放的宏大背景之下进行审视。我看到了政策的春风如何吹拂大地,激活了沉睡的市场经济;我也看到了市场规律如何以其强大的力量,淘汰落后产能,激励创新发展。书中对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的描绘,让我看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最早的乡镇企业,到后来的国有企业改革,再到外资企业的进入和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每一步都充满了探索和进步。这本书让我更加理解了中国经济的独特性,也更加明白了为何中国能够在短短三十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它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洞察力的著作,值得反复品读。

评分

阅读《激荡三十年》的过程,更像是一次沉浸式的体验,吴晓波先生的叙述方式非常吸引人,他善于捕捉那些能够点燃读者热情的情节和细节。我被书中那些在市场竞争中经历生死考验的企业所打动,他们是如何在原材料短缺、政策不明朗、市场秩序混乱的环境下生存下来的。读到一些企业因为决策失误而遭遇重创,甚至破产倒闭的故事时,我能深切感受到创业的艰辛和风险。但同时,我也被那些在绝境中找到出路的先驱们所鼓舞,他们的韧性和智慧,成为了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星光。这本书让我对“企业家”这个群体有了全新的认识,他们不仅仅是商业的操盘手,更是时代的弄潮儿,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从白手起家的个体户,到叱咤风云的巨头,他们的故事共同构成了中国经济三十年的壮丽画卷。

评分

《激荡三十年》这套书,对我来说,与其说是企业史,不如说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一部宏大叙事。吴晓波先生的文字充满力量,他能够将复杂的经济现象还原到个体命运的层面,让我看到了在宏大的经济政策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努力奋斗。我记得其中有关于早期互联网企业发展的章节,那些充满理想主义的创业者,在几乎一片空白的市场中,凭借着对未来的想象和不懈的努力,最终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那些传统制造业的崛起,也同样令人震撼,他们如何在技术落后、资金匮乏的情况下,通过引进、消化、再创新,一步步赶超国际水平,让“中国制造”响彻世界。这本书不仅仅是给商业人士看的,它让每一个普通读者都能更清晰地理解,我们今天所享受的便利生活,是如何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它也让我反思,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保持学习的热情,如何抓住机遇,如何贡献自己的力量。

评分

这本书上下两册,书拿回来看到就很喜欢觉得可以收藏,但我觉得看起来应该很吃力,会看不懂

评分

送货很快,质量也很好,就是沒时间读!

评分

书是人类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位好朋友;读书也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好的读书名言,促进学习的进步,知识的掌握,避免走弯路,利于成功。

评分

背部采用四曲面设计,玻璃机身通体晶莹,配合同色系的7系铝金属边框,让玻璃与金属两种材质在弧线上完美衔接,整机浑然一体。

评分

刚刚到的,还没来得及看。京东小哥一如既往的快!

评分

包装很棒 囤书季把想看的书收了一部分,跌荡买齐,慢慢啃

评分

塞北草原,自古乃夷狄聚居之地,及至近代,始乃沐华夏文明之光。余生于斯,长于斯,尝感学问之不足,欲访名师而不可得。盖此地文明开化未久,治学问者若凤毛菱角。此路不通,余无法,求人不若求己,转而攻读史籍,冀能解惑一二。余常至书店,惜居近处无有大书店,既而觅书于网络之书肆,如当当,亚马逊,京东之类,经年有余,所购之书几可占满书房。积余经年之经验,论及书籍之全,非当当莫属,欲购外文书籍,则宜至亚马逊,评论亦精当,至若价格之公道,邮递之便捷,态度之亲切,服务之贴心,当推京东。余观留言之书友,亦多有此感,甚慰吾言之不孤。以此亦知,京东之优秀,名副其实矣。盖狡者可欺一人,可欺百人,安可欺千千万万人?可欺一时,安可欺一世?

评分

一直很喜欢吴晓波老师的书,之前看过电子版的,没看完,618果断入手

评分

经常听他的音频,这次买书支持一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