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美國城市的政治壟斷/城市治理與城市發展經典譯叢》以芝加哥和聖何塞兩個城市幾十年的發展為例,展現瞭美國城市政治發展的軌跡,並詳細分析瞭政治發展的變化對城市興衰的影響。作者傑西卡·特朗斯汀認為,政治壟斷可能導緻瞭城市經濟的高速發展,但也會使城市的其他方麵喪失活力,而過度放權則可能導緻資源分散、發展混亂。
作者簡介
傑西卡·特朗斯汀,普林斯頓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
內頁插圖
目錄
緻謝
緒論
第1章 政治壟斷的邏輯
第2章 政治壟斷的根基
第3章 協調壟斷
第4章 建立政治壟斷
第5章 政治壟斷的影響
第6章 壟斷崩潰
第7章 黨派領袖與改革者的興起與衰落
參考文獻
譯後記
精彩書摘
《美國城市的政治壟斷/城市治理與城市發展經典譯叢》:
壟斷是對威脅的迴應
眾所周知,這些條件意味著政治壟斷難以建立也難以維持,但這並不意味著壟斷不可能存在。如果壟斷罕見但卻可以建立,那是什麼因素導緻瞭壟斷的建立呢?有的城市建立壟斷的第一步是使用偏斜策略,而有的城市則是在一開始就成立瞭一個運作良好的聯盟。無論選民的喜好是什麼,這兩種行為都能增加獲勝幾率。政客們在和選民打交道的過程中明晰瞭該使用哪些策略。當他們期望的結果受到威脅時,聯盟會更傾嚮於使用偏斜策略或利用偏斜進行有效協調。政治權力和政治目標所遭受的威脅尤其促進瞭領導人組織聯盟掌控政府。聯盟通過動員選民、打敗反對者、規範政客和組織執政聯盟等協調策略獲得瞭成功。
為瞭獲得壟斷,聯盟需要一個支持他們日常議程的核心支持者群體。在聯盟逐漸掌握權力的過程中,這些核心支持者有可能是由社會中的人口特徵決定的。許多關於這個核心群體的構想都是可能的。例如,如果一個種族或階級群體代錶選民中的大多數,這些人就很有可能會自然形成執政聯盟的核心選民。在人口異質的城市中,核心選民必然包含不同的群體。這些群體對城市政策的分配可能有著相同的偏好,並且因為有著相同的社會經濟地位、地理位置或意識目標而獲益。
我預計,一旦開始偏斜,政治體係就會錶現得很遲鈍,除非迴歸非偏斜的利益超過瞭維持偏斜的成本。這就意味著,製度控製和核心選民的規模有可能減少聯盟的壽命,但卻也不一定會為壟斷帶來毀滅性災難。這些因素在壟斷之初是最重要的。這種壟斷的慣性的存在也錶明,即使執政聯盟自己還沒有立刻實施偏斜,聯盟也可以通過前任執政者和更高等級的政府實施的偏斜獲益。
……
前言/序言
邁嚮中國城市善治
邁嚮中國城市善治毋庸置疑,城市治理是國傢治理的核心。
當下,中國正處於越來越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城市逐漸成為轉型中國資源和問題集中之地。土地資源、環境資源、城市公用設施,這些對城市而言非常重要的資源已經變得越來越稀缺,並開始形成各種社會衝突和風險。可以毫不猶豫地說,未來政府所麵臨的問題大部分將是城市問題。城市如何實現善治,亦即“更少的損耗,更美的服務”,對每個國傢的發展都至關重要,對中國也是如此。
從學科研究來看,在美國、英國等國傢,城市研究曆史由來已久,成果豐碩,城市研究是一門融閤瞭政治學、社會學、人口學,、經濟學、規劃學和地理學的顯學。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的相關研究也在逐漸升溫,但總體來說,城市研究,尤其是從政治與治理角度對城市問題的探討,仍然是一個有待給予更多關注的領域。尤其是,中國的城市專門研究似乎主要由地理學者或城市規劃學者來完成,而政治學與行政學者卻較少涉及,這不僅製約瞭中國政治學與行政學的發展,也製約瞭中國城市研究的縱深拓展,更製約瞭我們對各類城市改革計劃的理解與設計。
為瞭推動學科起步,並更好地迴應中國問題,我們必須大規模引進和藉鑒國外城市研究經典與前沿理論,以更好地瞭解研究動態,熟悉和掌握其研究方法;進而開展高質量的研究,以中國大國轉型經驗為基礎,與國際學術界占據主流但主要是基於西方經驗的理論展開平等的學術對話。有鑒於此,得益於上海世紀齣版股份有限公司格緻齣版社的大力支持,中山大學中國公共管理研究中心組織編輯瞭“城市治理與城市發展經典譯叢”。譯叢精選瞭數本城市治理與城市發展領域的上乘佳作,內容涵蓋城市政治、城市經濟、城市社會、城市公共政策、城市規劃等領域,其共同特點是選題精確、論述精妙、觀點精彩、引人深思。
在傳統上,城市研究有三個經典問題,即誰使用瞭城市權力,城市治理的性質,市民如何影響這些權力和治理以及如何被這些權力和治理所影響。可以說,從政治與治理角度來看,城市研究的關鍵詞是權力、治理和市民。本譯叢所選擇的書都貫穿並迴應瞭與這三個關鍵詞相關的城市重大問題。而這些問題,無疑也是中國城市走嚮善治的關鍵環節。事實上,如同國外城市發展所經曆的一樣,促成城市善治的中國城市研究也必須迴答如下問題:城市決策過程是怎樣的?這一決策過程的參加者是誰?是哪些因素在影響他們各自在城市權力分配中的地位?哪些是中國城市中的重要決策議題?全球化以及城市政府主動推進的城市化對於城市政治與治理過程有沒有影響?這些影響可能是什麼?城市權力結構在多大程度上影響著城市公共服務供給與分配,這種分配對城市不同社會群體有什麼影響?城市中是否存在城市治理所指嚮的網絡?城市政治與治理過程有沒有衝突?這些衝突如何得以解決並達成共同行動?對這些問題的迴答,需要更多具有問題意識的研究者來參與,在紮實的理論基礎上通過大量紮實的實證研究,建構本土解釋,並與國外有關研究展開有質量的對話。我們期待這套叢書的齣版,能讓城市研究者、城市管理實踐者以及有關專業的學生從中受益,並為促進政治與治理框架下的中國城市研究作齣貢獻。
權力、利益與城市演進:一場關於美國城市治理的深刻剖析 這座城市,宛如一個有機生命體,在曆史的長河中不斷呼吸、成長、蛻變。它的肌理,由縱橫交錯的街道、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樓、生生不息的人群共同織就。然而,在這繁華的錶象之下,城市治理的復雜性與隱秘性,卻往往不為人所察覺。本書深入探究美國城市在不同曆史時期,政治權力如何被塑造、被爭奪、被濫用,以及這些權力運作的邏輯如何深刻影響瞭城市的空間形態、經濟活力和社會結構。它不僅僅是對曆史事件的梳理,更是一次對權力本質、利益博弈以及城市發展動力機製的哲學式追問。 本書的宏大視野,將讀者帶迴到那個孕育瞭美國現代化的變革時代。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隨著工業化的浪潮席捲而來,大量人口湧入城市,帶來瞭前所未有的機遇,也催生瞭棘手的挑戰。貧富差距的急劇擴大、基礎設施的極度匱乏、社會矛盾的日益尖銳,這一切都呼喚著強有力的城市管理。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一種獨特的政治現象——“政治壟斷”——應運而生。 “政治壟斷”並非一個簡單的概念,它包含著多重維度。一方麵,它指的是某些政治勢力或個人,憑藉其組織能力、經濟實力以及對官僚體係的深度滲透,長期占據城市政治的統治地位,形成一股難以撼動的權力中心。這些人,我們或許會稱之為“政治掮客”、“權力巨頭”,甚至帶有負麵色彩的“政治機器操縱者”。他們通過控製政黨、操縱選舉、壟斷公共資源,將城市置於自己的掌控之下。 另一方麵,政治壟斷也摺射齣一種權力結構性的失衡。在很多時期,城市的公共權力並未真正服務於廣大市民的整體利益,而是被少數精英階層所俘獲,並被用來鞏固其既得利益。這種壟斷,往往錶現為對城市規劃的偏袒、對經濟政策的傾斜、對公共服務的分配不公,甚至是對法律法規的麯意解讀與執行。其結果,便是城市發展的不均衡、社會階層的固化、以及普通市民在政治生活中的邊緣化。 本書的敘事,巧妙地將宏大的曆史敘事與生動的個體故事相結閤。它聚焦於那些在美國城市政治舞颱上扮演瞭關鍵角色的“政客”(bosses)與“改革者”(reformers)。“政客”們,往往是那些精於權謀、深諳人性的政治領袖,他們懂得如何組織基層選民,如何與商業巨頭周鏇,如何構建龐大的政治機器,以獲取並維持權力。他們的統治,雖然可能伴隨著腐敗與裙帶關係,但有時也能在混亂中維持一定的秩序,並為某些群體(如移民、工人階層)提供社會流動和基本服務的通道。 而“改革者”們,則代錶著一種對現有權力格局的挑戰與反抗。他們通常來自於中産階級,受過良好教育,懷揣著建立一個更公平、更有效率的城市治理體係的理想。他們發起瞭一係列旨在限製政治壟斷、打擊腐敗、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的改革運動。這些改革,涉及選舉製度的改進、市政部門的專業化、城市規劃的科學化、以及公民參與的擴大。 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其深刻揭示瞭“政客”與“改革者”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博弈的復雜關係。政客的腐敗與低效,為改革提供瞭契機;而改革的努力,又在一定程度上限製瞭政客的權力,甚至迫使其做齣調整。這種循環往復的權力博弈,構成瞭美國城市政治演進的主綫。 作者並沒有將曆史簡單地描繪成黑白分明的善惡鬥爭,而是力圖展現齣曆史的復雜性與灰色地帶。那些被貼上“政客”標簽的人物,並非全然是貪婪與邪惡的化身,他們也可能在特定時期為城市的發展做齣貢獻,或是在復雜的政治環境中扮演瞭必要的“中間人”角色。同樣,“改革者”們也並非總是純粹的理想主義者,他們的改革動機,有時也可能摻雜著個人利益、階級偏見,甚至是對特定政治對手的排擠。 本書的分析,極具穿透力地揭示瞭政治壟斷的形成機製。它並非僅僅是少數壞人的陰謀,而是深深根植於城市發展的特定階段、經濟結構、社會矛盾以及政治製度的內在缺陷。例如,隨著城市人口的爆炸式增長,大量新移民的湧入,他們在適應新環境、尋找工作、解決生存問題等方麵,往往需要強大的政治組織提供支持。而“政客”們,恰恰抓住瞭這一需求,通過提供就業機會、法律援助、甚至直接的福利,贏得瞭他們的忠誠,從而鞏固瞭自己的權力基礎。 同時,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也為政治壟斷提供瞭經濟支撐。房地産開發商、工廠主、金融資本傢等利益集團,為瞭獲得有利的政策支持、土地批租、乃至免受監管,往往會嚮掌握權力的“政客”們輸送資金、影響力,甚至直接參與到政治活動中。這種政商勾結,進一步加劇瞭政治權力的集中與濫用。 本書對城市治理與城市發展之間關係的闡釋,更是其一大亮點。它清晰地錶明,一個城市的發展水平,並非僅僅取決於其經濟體量或自然資源,更在於其治理體係的效率與公平。當權力被少數人壟斷,公共資源被非法侵占,城市的潛能便會受到極大的壓抑。而當治理體係更加開放、透明、公正,能夠有效迴應市民的需求,並為創新與創業提供良好的環境時,城市便能煥發齣蓬勃的生命力。 書中對一些具體城市案例的深入剖析,讓抽象的理論變得鮮活。通過對芝加哥、紐約、費城等城市的曆史考察,讀者能夠更直觀地理解政治壟斷在不同城市土壤中是如何生根發芽、枝繁葉茂,又是如何被挑戰、被削弱、甚至最終走嚮衰落的。這些案例研究,不僅提供瞭豐富的曆史細節,更驗證瞭作者提齣的理論框架。 本書並非隻關注過去,它對美國城市政治曆史的深刻洞察,對於理解當今世界麵臨的城市治理挑戰,同樣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在當今全球化、信息化深入發展的時代,城市依然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然而,與此同時,城市內部的貧富差距、社會分化、環境壓力、以及潛在的權力尋租等問題,依然揮之不去。本書所揭示的政治壟斷的邏輯,以及改革者們的鬥爭,為我們理解和應對這些挑戰提供瞭寶貴的曆史經驗和理論參照。 閱讀本書,將是一場思想的盛宴。它將引導讀者跳齣對城市錶象的簡單認知,深入探究其內在的權力運作機製。它將促使我們反思,究竟什麼樣的治理體係,纔能夠真正促進城市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並最終服務於所有市民的福祉。這本書,不僅是政治學、社會學、曆史學的學者案頭必備,更是所有關心城市命運、關注社會進步的讀者,不容錯過的深刻讀物。它是一麵鏡子,映照齣美國城市過去的輝煌與陰影,也為我們理解當今的城市發展,提供瞭獨到而深刻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