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馬漢的戰略論核心觀念是海上力量。對海上力量的認識,馬漢更為重視的是廣義上的理解,即“海上軍事力量不僅能以武力控製海洋的全部或一部分海域,還包括保障和平通商和海運”。
——日本學者 伊藤憲一
內容簡介
《海軍戰略》是艾?塞?馬漢將1887至1911年自己在海軍學院所講授海軍戰略理論的講稿整理並齣版的書籍,相比之前所著的《海權對曆史的影響》,《海軍戰略》是一部更為成熟、詳細且係統的偉大著作——艾?塞?馬漢提齣瞭海權學說及製海學說。
在《海軍戰略》中,艾?塞?馬漢詳細敘述瞭海洋戰略的重要性——誰能控製海洋,也就能控製整個世界。國傢的強盛與貿易的繁榮首要因素就是控製海洋的交通綫。
《海軍戰略》還全麵分析瞭有關海上戰爭的案例,闡述瞭各國海軍戰略的基本理論。本書的創作有著明確的目的——為瞭讓國傢在和平時期牢牢掌握自己的製海權,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以保證自己國傢的繁榮盛強。本書在齣版後受到瞭各國的重視,無論是當時的德國的皇帝霍亨索倫還是當時正在擔任英國海軍大臣的丘吉爾都對此連連稱贊。
作者簡介
艾?塞?馬漢,美國海軍學院院長,海軍少將,曆史學傢,理論傢,齣生於美國西點的一個愛爾蘭移民傢庭。自幼受其父(西點軍校工程教授)的影響,博覽群書。馬漢在美國海軍界倍受重視。馬漢兩度齣任美國海軍學院院長,美西戰爭爆發後,馬漢被聘擔任海軍戰略委員會成員。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戰略戰術——水上要塞與強大入侵者的直麵交鋒
1.自然優勢:天然險隘對戰爭的決定作用
2.戰略藝術:17世紀西歐海防分析
3.兵傢必知的戰略三要素
4.戰爭中分守要津的中央位置
5.攻伐之下舉足輕重的交通綫
6.集中原理對於戰爭的意義
7.邊境防守要麵對的戰略問題
8.無法忽視的“但是”和“假如”
第二章 領海要素——西方各國的“超級海防戰略”
1.逐漸明朗的17世紀歐洲局勢
2.英國海軍改革與霸權崛起
3.英荷海戰之於集中的意義
4.英國主導下的三次海軍行動
5.從法國崛起看鞏固內防的重要性
6.基地:海戰不可忽略的另一要素
7.威廉三世的政治傢戰略和眼光
第三章 海軍戰略——如何構築牢不可破的洋麵工事
1.門羅主義下的美洲和日漸強大的德國
2.先期海戰人們漠視海軍戰略的原因
3.蒸汽機海軍戰略形成的催進作用
4.據點之於海軍戰略的意義和影響
5.戰略位置:決定戰略價值的重中之重
6.防禦:如何對港口進行軍事防禦
7.進攻:海軍進攻力量的三個保障
8.自然與人工資源之於軍事用途的意義
第四章 戰略基礎——如何構築牢不可破的洋麵工事
1.補給與後撤:交通綫的雙重價值
2.戰略據點在具體戰爭中的突齣作用
3.宗主國同其殖民地的關係因素
4.英法海軍18世紀優劣對比
5.海上遠徵占領據點的可行性分析
6.基地設防需要的選擇和準備
7.美國港口設防的戰略思考
第五章 海上遠徵——遠程作戰與遠徵原理
1.海洋中戰略位置的選擇與作用
2.海上戰爭的基本條件及特點
3.艦隊補給與遠程作戰
4.近距離入侵與遠程一般原理
5.伯羅奔尼撒戰爭中的雅典遠徵
6.拿破侖遠徵埃及的得與失
7.戰略部署錯誤時的海軍運用
第六章 戰略運用——海戰在軍事和商業上的價值
1.進入內陸海的航道價值有何不同
2.主要戰略據點具備哪些價值
3.特殊港口的進攻價值
4.水道:為海軍提供更多便捷的戰略要塞
5.海峽價值與最佳航綫之間的特殊關係
6.資源匱乏對軍港設置會産生巨大影響
7.從哪個方麵確立特定港口位置
第七章 戰略範疇——海軍戰略據點的重要性
1.海軍為何無法過於延長基地交通綫
2.戰略據點:決定國傢優越性的重要因素
3.航綫離敵方艦隊越近越好
4.軍事控製要從哪些方麵入手
5.小安的列斯群島所擁有的先天優勢
6.海軍策略的更改源於戰局的變化
7.基韋斯特對於美國海軍的意義
8.戰略屏障:強化海峽控製力的重要措施
9.優異海港:海軍打開海上邊境的一把密匙
第八章 日俄戰爭——探尋兩國海戰中的經驗與教訓
1.以失敗觀察海戰中的其它問題
2.海軍戰略中的“摺中”與“協調”
3.反映俄國民族氣質的軍事思想
4.結閤:中央控製下的一種戰術配置
5.俄國海戰的失利與“協調”有關
6.“存在艦隊”論具備何種風險
7.俄軍屢次失利的關鍵因素
8.艦隊方案的製定與現實的關係
第九章 日俄戰爭——在實例中尋找失敗的原因
1.客觀性與俄國海軍傳統思想
2.何人要對總體形勢有足夠的瞭解
3.作戰時怎樣做纔不會錯失戰機
4.如何帶領艦隊扭轉戰局
5.戰爭原理:隻有遵守,纔能避免犯錯
6.“柵欄”:日軍最具戰術價值的部署手段
7.在冒險中確保成功的必要性
第十章 基礎原理——從戰略上運行海軍兵力
1.海軍戰略:打造一支名副其實的海岸防禦者
2.港口:為艦隊提供防禦功能的掩蔽所
3.敵方艦隊位置決定瞭作戰偏嚮?
4.艦隊給養基地要擁有充足的資源
5.海戰勝利的魄力源於擁有優質基地?
6.運輸船——最好的防禦就是攻擊敵人
7.補給港口越多,對敵海戰難度越大
第十一章 防禦論述——較之進攻更為強健的戰爭方式
1.防禦中如何掩護交通綫的安全?
2.海上防禦:逆境時的自我保護措施
3.海上作戰基地控製海域的特殊意義
4.設防據點具有多麵性
5.海上設防哨所比陸上的更為重要?
6.戰爭的藝術使命在於變劣為優?
第十二章 海岸設防——設防同海軍戰略的關係
1.以守為攻,海岸要塞的主要職能
2.對海岸要塞進行設防的必要性
3.不同位置海岸要塞對設防的要求
4.“要塞艦隊”論,俄國失敗的根源
5.旅順口作為要塞所具有的價值
6.海軍同海上貿易之間的關係
精彩書摘
第一章 戰略戰術——水上要塞與強大入侵者的直麵交鋒
我們必須從不同環境和性質的形勢之下,去分析和探索這些戰爭原理所具有的共通性。決定戰爭成敗的因素又很多,但無論如何,都必須同影響戰略的因素緊密結閤,無論是陸戰還是海戰、進攻還是防守,都無法離開位置、內綫和交通綫這三個基本要素。
這三者在戰略布局和戰爭中,分彆扮演不同的角色,發揮不同的作用,但又相互作用和影響,對戰爭産生決定性意義,而所有的戰略戰術,也都是圍繞它們而展開。對此,我始終相信,一個人,如果能夠將其中的原理領悟透徹,並能在諸如艦船設計、艦隊組建和部署、作戰計劃等方麵加以運用,那麼他一定能從中獲得匪淺的教益。
1.自然優勢:天然險隘對戰爭的決定作用
一個戰區或戰場,無論它是實際存在還是可能的預設,最先需要考慮這一戰區或戰場是否存在天然的條件,以便戰爭一旦打響就能成為控製戰場的主要部分。而一個戰略研究者,他應該具備基本的戰場控製分析能力,如此纔能具備正確的戰略思想,將經驗傳授於人。
奧地利帝國皇子,著名的軍事理論傢查理大公,在對日耳曼及萊茵河廣大戰區的研究中指齣,兩韆年以來,烏爾姆到雷根斯堡這片區域多瑙河流經的路段,無論戰爭形式和武器樣式發生過怎樣的變化,這裏一直都屬於兵傢必爭的軍事要地。對於交戰雙方而言,誰占領瞭這片區域,誰就掌握瞭戰爭的主動權,就能左右、贏得整個戰爭。
查理大公指齣,這一區域對戰爭的決定性影響,先決自然條件錶現在多瑙河兩岸陡峭的峽榖。兩道峽榖成為天然的屏障,無論自由運動還是渡越都難度極大,尤其是從烏爾姆到雷根斯堡之間。這片區域不僅隸屬於多瑙河中段,而且還是整個戰區、兩軍陣地的中心。
在兩軍對壘的戰況下,隻要越過這道天然障礙,就能獲得絕對優勢;同樣,如果一方兵力分隔兩岸,那麼橫渡會和的難度也極其巨大。
除瞭兩岸陡峭的懸崖讓這裏成為軍事要塞之外,多瑙河這一流域還設有許多結構堅固的橋梁。設計獨特橋梁起到連接河道、匯集奧利地交通路綫的作用。在過去的三百年裏,法國和奧地利為瞭各自的利益在此展開爭奪,雙方都期望自己成為日耳曼地區的唯一控製者,於是政治的角逐演變成軍事戰爭,而這個戰區則成為雙方軍事戰略的實驗場。
查理大公做為拿破侖時代最傑齣的軍事將領,雖然他在1809年因敗給拿破侖光榮隱退,但是其不朽功勛卻因多瑙河流經烏爾姆到雷根斯堡這一戰區而建立。1796年,查理大公在此擊敗瞭兩支法國軍隊,當時兩支法國軍隊都由齣色將領率領,無論是規模閤還是力都遠超奧地利軍隊。但是查理大公憑藉自身占據的自然優勢以弱勝強。
法國軍隊的布局計劃是這樣的:多瑙河以北由將領儒爾當率領一支軍隊開進;多瑙河以南由將領莫羅率領另一支軍隊開進。於是,橫貫南北的河流成為一道屏障,將法軍一分為二。在法軍布局的同時,查理大公並未發起進攻,而是引兵後退,扼守險隘;法軍分開後,他先是利用天險快速齣擊,擊敗瞭儒爾當率領的北路法軍,將其逼退至萊茵河;然後轉而應對南路法軍。莫羅看到氣勢洶洶的奧利地軍隊,自知力量懸殊,不戰而退。
19世紀後,法國曾這片區域又發生過兩次著名戰役,一次是由莫羅指揮的霍恩林登戰役;另一次是由拿破侖指揮的奧斯特裏茨戰役。兩次戰爭都是以法國勝利為結局,而這片區域也成為左右奧地利甚至整個歐洲局勢的關鍵。
我之所以對查理大公的論點如此重視,不僅僅是因為他戰場上的卓越功勛,而且還在於他的軍事能力。多瑙河戰區對他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指揮戰爭的過程中,他則不斷積纍經驗,以戰場為依據,對自我和他人的成功與失誤做齣公正客觀的評價,形成瞭後世所瞻仰的真知灼見。
再拿奧法1796年那次戰役為例。查理大公擊退北路法軍,而當時的南路法軍並不知道儒爾當已經撤退,依舊前進。後來,莫羅發現身中查理大公的誘敵之計,纔停止瞭前進,但查理大公的軍隊已經近在眼前,莫羅想緊急撤退,但是為時已晚。在他還未趕到萊茵河時,早有準備的奧地利軍隊就已經在那裏布防,所以莫羅隻能從南部的布賴薩赫渡河。
從這場戰役奧地利和法國雙方的成敗中可以看齣,在這類戰場中戰爭雙方一定要注意四點:集中、集中的方法、軍隊運動內綫和交通綫。而為瞭詳細闡釋這四點的重要性和價值,接下來我會從一百多年以來的著名戰爭中引取實例,詳細說明。這些例子兼具陸軍和海軍特色,相當於陸海兩軍聯閤作戰。
這些戰役分彆為:日耳曼境內陸戰(1792);法國及其同盟國對抗奧地利西班牙同盟的陸海混戰(1635-1648);英荷海戰(1652-1654)。
在介紹這些戰爭之前,我首先要感謝《英國與地中海》一書的作者科貝特,他在這本書中為法國及其同盟國對抗奧地利西班牙同盟的陸海混戰和英荷海戰這兩場戰役,提供瞭大量可供參考的詳細資料和建議。科貝特在書中詳細介紹瞭英國與地中海之間的相互影響,嚮讀者呈現齣一個地中海強國的同時,也說明瞭英國在地中海的優勢海軍,為海軍曆史提供瞭翔實而有價值的篇章。
2.戰略藝術:17世紀西歐海防分析
17世紀至18世紀,歐洲局勢由明朗轉嚮復雜。截至1640年,國王同議會之間的鬥爭緻使英國的國力被削弱;同時,法國同奧地利之間近百年的鬥爭開始萌芽。其中1618年至1648年的三十年,是波旁王朝和奧地利皇室鬥爭的一部分,而這一時期的戰爭範圍,已經遠遠波及到整個歐洲大陸。
除去信仰的因素,兩個皇室的鬥爭還源於當時奧地利控製下的日耳曼,在皇帝的支持下不斷加強諸邦聯閤。為瞭應對這種聯閤,法國國王亨利四世製定瞭阻止奧地利擴張的國策,並得到宰相西塞留的支持。為瞭有效實施,法國聯閤瑞典、荷蘭以及眾多獨立於日耳曼的新教諸邦,成立同盟。因為特殊的利益關係,這些國傢結閤在的,也標誌著歐洲國傢通往政治聯閤的轉變。
這一時期的法國,因其處於依附奧地利國傢的中間位置,並在國力上具有明顯優勢,所以它采取瞭隔離的方式,讓雙方無法相互增援。對於軍事研究者來說這種策略是司空見過的方式,但具有足夠的吸引力。
法國當時所麵對的,同1796年查理大公麵對兩支法軍的情形幾乎一緻,而在類似的所有實例當中,雖然呈現齣的樣式不同,但萬變不離其宗,原理是一樣的。法國就好比多瑙河這樣的天險,橫亙在西班牙和奧屬日耳曼之間,一旦開戰,西班牙的物資想要運送至日耳曼,就隻能通過海路。
如果對比海上戰略布局,那麼法國的優勢就遠遜於西班牙。以萊茵河為界,以西是法國東部邊境,以東是西班牙控製下的荷蘭、意大利控製下的米蘭。法國想要到達米蘭,就必須經過由西班牙控製下的熱那亞。由此可見,以西班牙為首的聯盟左右瞭16世紀到18世紀的政治局勢。
在海路暢通的前提下,西班牙可以憑藉海路直接抵達荷蘭或者熱那亞,從熱那亞它能夠進入日耳曼境內的任何一地,而在現實中西班牙也確實是如此做的。
西班牙能夠從熱那亞進入日耳曼,則是由於當時的英國陷於內亂自顧不暇,並且政策明顯傾斜於西班牙。西班牙的軍隊無法通過荷蘭進入日耳曼,因為荷蘭海軍強大的實力切斷瞭大西洋和英吉利海峽。
但地中海不同,法國在地中海並不具備荷蘭在北海一樣的軍事實力,所以西班牙也就輕而易舉地獲取瞭從這裏通往熱那亞的海上交通綫,然後取道米蘭和蒂羅爾進入日耳曼。這條交通綫路的特彆之處還在於,它能根據具體實際的不同而調整:法國不設防的情況下,隻需要取道熱那亞和米蘭,穿過阿爾卑斯山關隘;如果法國設防,那麼依舊可以從較遠的外綫進入日耳曼。
地中海水域對西班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樣,多瑙河因為流經地域廣,毗連西班牙、比利時、日耳曼,又靠近意大利,所以也成為西班牙必須控製的範圍。而作為日耳曼同盟最大對手的法國,則需要設法將西班牙趕齣多瑙河流域。橫貫南北兩地的多瑙河成為連接二者的橋梁,奧地利占有瞭這一水域,就能在戰爭中快速形成局部優勢。
這也是當時為什麼要軍事聯閤的原因,因為特殊的軍事地位,讓當時的歐洲政治局勢不斷變換。對法國而言,一旦掌握瞭這些要點,就能藉助天然條件賦予的便利,集中部分兵力對抗敵軍。同樣,英國也多次提齣攻打熱那亞的建議,但由於某種原因並未付諸實施。試想一下,如果英國人能夠成功控製熱那亞,那麼西班牙進入日耳曼的主要交通綫也就被切斷,這又將是另一種結果。
前言/序言
《海軍戰略:美國海軍少將的傳世之作》從成稿到修訂,經曆瞭整整二十一年的時間,猶如一個人從誕生到成熟,這期間必然要經曆種種條件的變化和更改,而恰是這樣的變化,對海軍指揮帶來瞭深刻的影響。
就海軍戰略的課題來說,雖然海權發展經曆瞭韆百年曆史,但是海軍戰略的基礎永遠是實例,對實例加以係統的闡述,就是戰爭之原理,這也是本書的主題和目的。
簡單來講,所謂海軍戰略,重點在於如何運用海軍的力量。很久以前,海軍戰略就已存在,以往的海上戰爭之中,軍人們能夠依憑自己的智慧和經驗,找尋到獲取勝利的有效方法,而海軍戰略也無非就是運用閤適的方法,實現最終的目標。
在書中,作者將得到驗證的原理保留下來,並通過對戰爭經驗的解釋、陳述和總結來進行說明,闡釋海軍戰略的法則,推動海軍戰略的成熟和進步。具體而言,海戰的原理同自然的道理有異麯同工之妙,戰略原理是從無數次的作戰經驗積纍而詳細的。
作戰的武器在不斷變更和進步,這些進步在不斷推進戰爭原理的運用,但不會改變原理本身。在本書中,呈現在我們麵前的戰爭經驗猶如眼前,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1898年的美西戰爭、以及20世紀初的日俄戰爭,在這些戰爭中我們能看都海軍所發揮的積極作用,而從歐洲海戰的戰略和格局當中,我們也能看到海軍戰略的創立和發展。
如今,經曆瞭近百年的發展,世界各國的海軍也都發生瞭深刻的變化,海軍戰略也處於蓬勃時期,人類的思想則決定著我們將會從戰爭之中不斷地學習。
當重迴戰爭,通過一次次鮮活的戰爭去學習戰爭之原理,一方麵可以重溫曆史,總結經驗與原理;另一方麵則能夠深入去感知國際關係的明顯變化,通過分析對海洋的控製中,所獲取的經驗和利益來思考,如何實現對海軍力量的高效運用。
對於海軍戰略的集中思想,可以用拿破侖的一句至理名言來闡述:“獲取巨大成功的秘訣,就是目的的專一。”而專一,意味著捨棄其它目標,將所有的意願和精神集中於一個目標之上,這不僅是思想和意念的絕對集中,同時也是精神的決心的集中。而對應於軍事,則錶現為財力與人力的集中。
當英國著名海軍將領和軍事傢納爾遜最後一次迴到英國之時,當時的英國正在為與德國海軍的戰爭而深感不安,但是納爾遜卻勇敢斷言,隻要這一次能夠擊敗德國,那麼至少一年之內,德國就不會再對英國造成威脅和睏擾。也就是說,敵人會退齣戰場,而英國則能夠繼續控製局勢。
從納爾遜的實例當中,可以引申齣一條重要的戰略原理,即要在交戰中的決定點上,保持一支優勢兵力,而後備力量的價值則是起決定作用的要素。對原理進行匯總,有助於在戰場上堅定信念,隻有如此,纔能在關鍵的時刻爆發力量。
就如拿破侖所言,戰場上的靈感,往往都源自於迴憶。這也有力地說明總結戰爭經驗的重要性,肯定經驗的價值,可以藉助經驗對事態做齣迅速而準確地判斷。拿破侖對曆史的看重在於他認為,曆史就是作戰的經驗,將實例同原理相互作用,也錶明二者缺一不可。
有效地掌握原理,這樣的人往往能夠對例證一目瞭然,從而對其價值做齣正確的評判。並且,他能夠從第一次戰爭當中就有所領悟,從而更加深刻地去堅持和運用原理,就如同被火燒死的孩子,因為親身體驗過切膚之痛,所以能更深刻地明白火會傷害人的原理。
這也是本書如此重視軍事研究作用的原因所在。如果不熟悉原理,即使是存在全新的先例,也不會有任何作用。就像親眼目睹一場火災,卻對起火的原因沒有絲毫重視,猶如一個無知的孩子,這樣做隻會將自身、將國傢推嚮危險境地。
對海軍戰略的軍事研究,能夠對各種事變進行理智觀察,從中得齣可靠的結論。而我們所觀察的例證越多,最終的結論就會愈加可靠。曆史發展到今天,能夠為我們提供大量的例證,並將這些例證記錄、形成原理,以便於人們運用。
近幾年,關於海權的論述變得越來越多,各國海軍艦隊的正確配置也成為主流,海軍戰略也在各個國傢的海軍機構中引起注意,而這些變化,在本質上而言就是具備戰略性質。
《海軍戰略:美國海軍少將的傳世之作》就是在曆史的基礎上,對海軍戰略的原理警醒係統的闡述。就如達夫呂伊所言:“曆史是經驗的記錄,隻要對曆史進行深入而細緻的研究,就能夠找齣那些滲入於戰爭深處的變動因素。雖然曆史不是完美的,但是它永遠不會將所有的變動因素都遺漏。”
在本書中,我們能夠對戰爭的原理有深刻瞭解,並能看到眾多將原理解釋清楚的戰爭實例,給嚴肅的原理穿上衣服,讓其變得生動而活潑。作者通過這樣的方式,推動海軍戰略繼續豐富和不斷發展。而希望這樣的論述,人們也可以擺脫慣性思維,對當代的重大事件進行掌握、追蹤,隻有這樣,纔能身處緊急情況之際,做到對事情一目瞭然,迅速地洞察國傢權益的全部麵目。
21世紀被公認為是海洋的時代。從被人類認識以來,海洋就被視為是一座巨大的戰略資源寶庫,馬漢作為美國海軍戰略之父,19歲開始就開始在海軍服役,多次擔任重要海戰的指揮官。退役之後,馬漢任美國海軍學院教授,講授海軍史及海軍戰略,並開始其著述生涯,被學員尊為海軍中的若米尼。《海軍戰略:美國海軍少將的傳世之作》就是馬漢一生對海洋戰略理論研究的匯集,他第一次提齣瞭“海權”的概念,並在此基礎上成功地發展齣一套完整的海軍戰略理論。
《海軍戰略:美國海軍少將的傳世之作》的核心價值和亮點在於,它通過翔實生動的案例,對海軍戰略的相關原理,以及在不同條件下的運用加以詳細論述和說明。而且,本書還從陸戰影響、戰術的維度齣發,對海軍戰略進行標注和解讀,為海軍戰略理論不斷注入更多豐富而深刻的內涵。
作為世界上第一部海軍戰略專著,《海軍戰略:美國海軍少將的傳世之作》主要介紹瞭如何運用優勢海軍和其他海上力量去控製海洋,以實現戰略目的的方法和內容,其特點在於把認識海洋的作用與確保製海權視為建立海軍戰略的先決條件,通過對海軍戰略的基本原理的介紹,講述如何控製海上的戰略地點,保護自己的交通綫,從而突齣強調瞭“得海權者得天下”這一主題。
海軍戰略:美國海軍少將的傳世之作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海軍戰略:美國海軍少將的傳世之作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