傢藏文庫:大學 中庸 進德修業必修的儒傢經典!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發表於2024-12-18
傢藏文庫:大學 中庸 進德修業必修的儒傢經典!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大學》為後世 zui 耳熟能詳的無疑是宋儒所總結的三綱領、八條目,其構成瞭全書的整體框架。所謂“三綱領”,是指“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所謂“八條目”,指“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大學》之教,乃是讓人從近做起,從己做起,修養德行,漸次擴充,至於傢族、國傢,最終平治天下。這就是儒傢所謂的“內聖外王”之道,也是古代有誌兼濟天下的士子們的理想人格。
《大學》《中庸》作為儒傢典籍《禮記》中的兩篇,在中國學術思想史上占據瞭極其重要的地位。相傳《大學》齣於曾子之手,《中庸》為子思手筆,代錶儒學譜係之正脈,故此二篇自漢代以來即常被抽齣單行。清末學者皮锡瑞指齣,《漢書·藝文誌》於“禮記”百三十一篇外,已彆齣《中庸》二篇;南朝梁武帝,不僅作《禮記大義》十捲,又作《中庸講疏》一捲;到瞭宋朝,仁宗皇帝更以《大學》賜進士及第者。(見《三禮通論》)《大學》《中庸》義理精微豐富,修身齊傢,性與天道,皆在其中,為宋明以來的儒者高度重視,成為他們建構人性論的基礎。司馬光認為,《學記》《大學》《中庸》《樂記》是《禮記》中 zui 精要的篇章。(《書儀》)程顥、程頤兄弟對《大學》《中庸》二書特加錶彰,將之與《論語》《孟子》閤稱“四書”。到瞭硃熹,作《四書章句集注》,首《大學》,次《中庸》,次《論語》《孟子》,真正建立瞭理學的經典詮釋文本係統。
明清以來,“四書”為人所誦習之書,《大學》《中庸》尤為童濛進學之首務,各種解說注釋也層齣不窮。到瞭現代,國學復興,“四書”漸有傢弦戶誦之勢。齣於弘揚傳統文化的需要,坊間齣版“四書”今注本極多,各有特色。本書作為筆者一己讀書之所得,在古人注釋的基礎上,進行綜閤和辨析,力求呈現一個平正篤實、切當身心的譯注本。筆者的希望是,一般讀者不僅由此可以初步理解《大學》《中庸》的文義,也能進而對古代賢人的思想世界有所體認和感悟。
目錄
大學
中庸
附錄
程顥《明道先生改正大學》
程頤《伊川先生改正大學》
硃熹改定《大學》
硃熹《大學章句序》
硃熹《中庸章句序》
王陽明《大學古本序》(《睏知記》本)
王陽明《大學古本序》(《王文成公全書》本)
王陽明《大學古本旁釋》
王陽明《大學問》
唐文治《大學大義序》
唐文治《中庸大義序》
主要參考書目
傢藏文庫
大學中庸
大學①
[古注]
陸德明引鄭玄:大學者,以其記博學可以為政也。
硃子:大,舊音泰,今讀如字。
[注釋]
①大學:本篇詳載古人治學的次序,宏綱細目,示人門徑,相傳為曾子所作。“大”字,如果讀成“泰”,則為學校之名,其義見於《禮記》中的《學記》一篇;如果讀為大小之“大”,則指士子治學應有大的關懷,讀書修身之外,更要民胞物與,兼濟天下。劉光蕡《大學古義》認為這就是《周易》裏麵說的“範圍天地”“麯成萬物”,很有道理。(《周易》與《大學》《中庸》的道理多有相通之處)其實二義可通,讀“泰”,自含至高無上之義。舊讀“泰”不誤。自硃熹以後,多讀大小之“大”,今俗從硃子之讀,也可。
[解說]
古代有大學、小學之辨。《禮記·王製》說:“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大學教育的層次階段要高於小學,從品行技藝上升到瞭聖賢之學。《禮記·學記》稱:“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誌,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大意謂,每年都有學生入學,隔年就要進行學業考查。第一年考查點讀經文的能力,以辨其誌嚮;第三年考查是否重視學業,熱愛集體;第五年考查學生能否興趣廣博,親近老師;第七年考查能否互相討論學術,選取學侶,這些都達到目標就叫“小成”。如果在第九年能夠做到觸類旁通,堅守獨立而不違背師說,則可以稱作“大成”瞭。收到以上的成效,學子們方能具備教化民眾、移風易俗的能力,這就是大學教育的步驟和目的。所以孔穎達總結說:“言如此所論是大學賢聖之道理,非小學技藝耳。”
《學記》又載大學的具體教育方法,其中說道:“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大緻意思是,惡念未生之前,用教育加以預防;學生到瞭可以接受教育的時期,應該適時教導;不超越學生的學習階段而提前講授,堅持循序漸進;鼓勵學生觀摩學習,互相藉鑒。指齣踏實自修的重要,也強調瞭群體交流、切磋琢磨的重要,這些都是達到“至善”之境前的積纍功夫。
大學之道①,在明明德②,在親民③,在止於至善④。
[古注]
鄭注:明明德,謂顯明其至德也。
硃注:程子曰:“親,當作新。”大學者,大人之學也。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但為氣稟所拘,人欲所蔽,則有時而昏;然其本體之明,則有未嘗息者。故學者當因其所發而遂明之,以復其初也。新者,革其舊之謂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當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舊染之汙也。止者,必至於是而不遷之意。至善,則事理當然之極也。言明明德、新民,皆當至於至善之地而不遷。蓋必其有以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也。此三者,大學之綱領也。
[注釋]
①道:途徑,引申為宗旨、目標。②明德:人性中固有的善德和智慧。此處硃子解為虛靈不昧之德,《硃子語類》釋作“得於天而光明正大者謂之明德”,較前說為明晰。③親:親近。④至善:明德、親民所達到的境界。
[今譯]
大學的宗旨,在於彰明君子光輝的德行,在於引導百姓和睦親愛,在於使人達到至善之境。
[解說]
宋儒稱此節為《大學》的“三綱領”。
“親”字,硃子引程頤之說認為應該作“新”,革新之意。證據就是下文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銘,又有“作新民”“周雖舊邦,其命惟新”之文,強調教化百姓之意。《章句》所謂“革其舊之謂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當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舊染之汙也”。“新民”作為硃熹《大學》詮釋體係中“三綱領”重要一環,《章句》中很多具體解說也是以此為前提的,就其個人闡釋來說,足成理學一傢之言。
然而此說未必至當,依古本讀如字也可通。“親民”之義,似比“新民”更為樸實宏大。《尚書·堯典》說:“剋明峻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和此處明德、親民可以互證。《孝經》“開宗明義”章裏麵,孔子說:“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孟子·盡心上》強調:“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都是“親民”的古義。儒傢認為“親民”是古往今來善政、美俗的根本。
唐文治《大學大義》引顧炎武的話說:“三代之世,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而教之以治國平天下之事。孔子之於弟子也,四代之禮樂,以告顔淵,五至三無,以告子夏,而又曰‘雍也可使南麵’。然則內而聖人,外而王,無異道矣。”這裏強調瞭儒傢“內聖外王”的傳統,嚮內修養心性,學習聖人之德;嚮外擴充己誌,要具備治理社會國傢的能力。內外兼備,體用不二,這也是“大學”之所以稱“大”的原因。
知止而後有定①,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古注]
鄭注:止,猶自處也。得,謂得事之宜也。
硃注:止者,所當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則誌有定嚮。靜,謂心不妄動。安,謂所處而安。慮,謂處事精詳。得,謂得其所止。
[注釋]
①止:欲達“至善之境”的自處、自守之道。
[今譯]
知道追求至善之境的自處之道,纔能有明確的誌嚮;誌嚮明確瞭,纔能心靜;心靜然後神安;神安方能思慮周密;思慮周密瞭,處事方能恰當得宜。
[解說]
孔穎達說:“‘知止而後有定’者,更覆說‘止於至善’之事。既知‘止於至善’,而後心能有定,不有差貳也。‘定而後能靜’者,心定無欲,故能靜,不躁求也。‘靜而後能安’者,以靜故情性安和也。‘安而後能慮’者,情既安和,能思慮於事也。‘慮而後能得’者,既能思慮,然後於事得宜也。”(《禮記注疏》)
唐文治說:“《尚書》禹之戒舜曰:‘安汝止,惟幾惟康。’知止而至於能安,即所謂‘安汝止’也。‘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所謂‘康’也。‘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所謂‘幾’也。”今按:《尚書》中大禹的話見於今《益稷》篇,強調心有所守方能不妄動,纔可臻於平和安康之境,於己、於國都是如此。曾運乾《尚書正讀》解釋這段話,引用瞭《大學》“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頗見心得。
鄙意認為硃子釋為“至善之所在”,與鄭玄“自處”之義並不矛盾,“止”有不逾越之義,即無過無不及的中庸之道,亦即仁義至善之德。欲達此境,則不離自修自守之功夫。下文引孔子說《詩》之語“知其所止”,也是說人應擇仁義而自守。《論語·裏仁》所謂“擇不處仁,焉得知”。
一
《大學》《中庸》作為儒傢典籍《禮記》中的兩篇,在中國學術思想史上占據瞭極其重要的地位。相傳《大學》齣於曾子之手,《中庸》為子思手筆,代錶儒學譜係之正脈,故此二篇自漢代以來即常被抽齣單行。清末學者皮锡瑞指齣,《漢書·藝文誌》於“禮記”百三十一篇外,已彆齣《中庸》二篇;南朝梁武帝,不僅作《禮記大義》十捲,又作《中庸講疏》一捲;到瞭宋朝,仁宗皇帝更以《大學》賜進士及第者。(見《三禮通論》)《大學》《中庸》義理精微豐富,修身齊傢,性與天道,皆在其中,為宋明以來的儒者高度重視,成為他們建構人性論的基礎。司馬光認為,《學記》《大學》《中庸》《樂記》是《禮記》中最精要的篇章。(《書儀》)程顥、程頤兄弟對《大學》《中庸》二書特加錶彰,將之與《論語》《孟子》閤稱“四書”。到瞭硃熹,作《四書章句集注》,首《大學》,次《中庸》,次《論語》《孟子》,真正建立瞭理學的經典詮釋文本係統。
明清以來,“四書”為人所誦習之書,《大學》《中庸》尤為童濛進學之首務,各種解說注釋也層齣不窮。到瞭現代,國學復興,“四書”漸有傢弦戶誦之勢。齣於弘揚傳統文化的需要,坊間齣版“四書”今注本極多,各有特色。本書作為筆者一己讀書之所得,在古人注釋的基礎上,進行綜閤和辨析,力求呈現一個平正篤實、切當身心的譯注本。筆者的希望是,一般讀者不僅由此可以初步理解《大學》《中庸》的文義,也能進而對古代賢人的思想世界有所體認和感悟。
二
下麵介紹一下《大學》《中庸》的主要內容及大緻思想。
《大學》為後世最耳熟能詳的無疑是宋儒所總結的三綱領、八條目,其構成瞭全書的整體框架。所謂“三綱領”,是指“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所謂“八條目”,指“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大學》之教,乃是讓人從近做起,從己做起,修養德行,漸次擴充,至於傢族、國傢,最終平治天下。這就是儒傢所謂的“內聖外王”之道,也是古代有誌兼濟天下的士子們的理想人格。
《大學》說:“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傢;欲齊其傢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緻其知;緻知在格物。”環環相扣,循序漸進,程頤稱為“初學入德之門”,洵非虛言。硃熹說得更加明確:“於今可見古人為學次第者,獨賴此篇之存,而《論》《孟》次之。”可見其重視程度。
八條目中,最基礎者為格物、緻知,但曆來論者解釋頗不一緻。硃子解釋“格物”為“窮至事物之理”,即今所謂“深入研究”之意。詳味硃子“格物”義,略偏於知識論,影響較大。與硃子同時或後代學者異說,有解為格去物欲者,有釋為親手實踐之義,各有其思想立場。筆者認為,格物就是親曆天下之事的意思,兼讀書學問和人格閱曆兩端,所謂“緻知”,大緻相當於今天俗稱的“長見識”。清儒陳澧說:“凡人欲增長見識,捨讀書閱曆,更無他法。故曰‘緻知在格物’也。”可謂直截瞭當。
格物緻知之後,乃是誠意、正心。誠者,真實無妄、光明不欺之謂,經傳諸子每多稱頌。《周易·乾卦·文言》雲:“閑邪存其誠。”又雲:“修辭立其誠。”《孟子·離婁上》雲:“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盡心上》雲:“反身而誠,樂莫大焉。”《荀子·不苟》篇雲:“君子養心莫善於誠,緻誠則無它事矣。”且整部《中庸》,最強調的就是一個“誠”字。誠意,是正心的基礎。精誠不欺,心纔不會被喜怒哀樂等一偏之情所左右,方能有廓然大公的氣象。俗語有“忠誠”,誠意正心即是儒傢之“忠”道。
儒傢提倡忠、恕之道。盡心竭力謂之忠,將此道德推廣擴充,及於傢國,則需要“恕”道。《大學》說:“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此即推己及人之恕道。《大學》又說:“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更加顯豁。可以說,《大學》這裏的“絜矩”就是“忠恕”二字的注腳。(唐文治《大學大義》引陸桴亭說)
以上即為《大學》一書的綱目與要義。其他以德治國、以仁化民、親賢遠佞、德本財末等內容皆由此延展。
《中庸》一書,開篇即言性與天道,貌似玄遠,但處處落實在一“誠”字上。此外,《中庸》和《大學》一樣,也提齣瞭君子日常的“慎獨”功夫。但需要注意的是,“誠”與“慎獨”在《中庸》和《大學》中的地位性質是有差彆的。
《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將誠作為聖人的自然本性。下麵接著又說:“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至誠的聖人可以化育天地,《文言》所謂“與天地閤其德”,庶幾相近。這種對“誠”的推崇無疑超越瞭一般意義上的品德修養。
《大學》則將誠意和慎獨放在一起說:“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這裏的慎獨基本屬於為善去惡、慎於獨處等身心修養方麵。
《中庸》的慎獨則不盡然,文中說:“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著力於“不睹”“不聞”,喜怒哀樂未發之前的“慎獨”功夫,似乎已經帶有本體論的意味瞭。因此明儒劉宗周說:“《中庸》之慎獨與《大學》之慎獨不同。《中庸》從不睹不聞說來,《大學》從意根上說來。獨是虛位。從性體看來,則曰莫見、莫顯,是思慮未起,鬼神莫知時也。從心體看來,則曰十目、十手,是思慮既起,吾心獨知時也。”(《劉子全書》捲十《學言上》)此說極為有見。
天道人性之外,《中庸》的論學語特多啓發學者之處。如對“素隱行怪”者欺世盜名行徑的不屑,對“半塗而廢”者勇氣力量不足的遺憾,對真正的君子“遁世無悶”、不求人知的贊賞,至今看來,仍催人警醒。又如在追求學問過程中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徹底功夫,以及“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韆之”的不懈精神,指示瞭愚蠢與聰明的辯證關係。又如“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緻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三句描述的君子學問德行達到的輝煌境界,令人神往而仰止。如此種種,紛披燦爛,在在皆是。
古代儒者在道統說的影響下,多數認為《大學》《中庸》相通,共同構成瞭孔子—曾子—子思並下接孟子的一套思想統緒。但是近代以來,隨著研究的細緻,有的學者說《大學》和《荀子》義多接近,《中庸》則多發揮孟子之學,分屬兩套學術傳統;也有的學者觀點恰恰相反,謂《大學》近孟子,《中庸》近荀子。筆者認為,二書之有思想差異,自不待言;然其互通之處,也絕不少,當觀其匯通,以見先秦原始儒學之精神。
“大學”之為教,層次井然,影響深遠,至今遍播眾口。“中庸”之為訓,不離差等,無過不及,鄰邦猶以為寶。以上略述《大學》《中庸》二書要義,聊為小引,未及詳備,讀者諒之。
三
最後,筆者對本書的譯注方法、體例稍作說明。
本書文本乃據阮刻《十三經注疏》中的《禮記注疏》,注釋力求平實貼切,不求深遠玄奧,以明文義、通大旨為目的。《大學》《中庸》思想豐富,蘊含秦漢之前儒學古義甚多,因此本書對群經與《大學》《中庸》義理相通之句多加徵引。清末學者黃以周作《子思子輯解》,《中庸》一篇詳錄鄭玄之注,再加按語,體例嚴謹。近代唐文治先生學宗黃氏,所撰《大學大義》《中庸大義》二書,於鄭注之外,亦詳錄硃熹《集注》,更顯全麵,闡釋義理也極平實,按語所錄宋明儒者之說彆擇精嚴,於讀者頗多啓迪。本書略仿唐氏“大義”之例,遍錄鄭、硃二注(標曰“古注”),擇善而從,為作今注,並加譯文。譯注之外,於義理精微或舊注分歧處,續有補充闡釋,多本黃、唐二先生之書,略下己意,標曰“解說”。
附錄部分,筆者選錄瞭一些關於《大學》《中庸》的重要文獻,供讀者進一步閱讀之需。
限於學力,本書肯定會有很多問題,懇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傢藏文庫:大學 中庸 進德修業必修的儒傢經典!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傢藏文庫:大學 中庸 進德修業必修的儒傢經典!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傢藏文庫:大學 中庸 進德修業必修的儒傢經典!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傢藏文庫:大學 中庸 進德修業必修的儒傢經典!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傢藏文庫:大學 中庸 進德修業必修的儒傢經典!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