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變質岩大地構造研究》是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實施的“全國礦産資源潛力評價”計劃項目“全國變質岩區成礦地質背景研究”專題的成果。作者在已齣版的“中國變質岩大地構造圖(1:2500000)及說明書”的基礎上,分析和研究瞭國際地學界對“闆塊運動何時啓動?”的動嚮和趨勢,提齣瞭闆塊構造單元劃分的標誌,探索瞭我國華北、揚子和塔裏木陸塊區變質基底的大地構造相、分區和主要地質特徵。將造山係中的地層分為洋盆形成前的“地塊地層係統”、“同洋盆演化地層係統”和洋盆閉閤後的“上疊盆地係統”三類,重點闡述瞭同洋盆地層係統在造山帶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復雜性,界定瞭古老地塊的構造屬性和鑒彆標誌,以及具指示大地構造相意義的榴輝岩帶和藍片岩帶的分布、時代及地質特徵。
《中國變質岩大地構造研究》還對當前一些有廣泛影響或疑難或爭議較大的地質問題及觀點進行瞭討論。
《中國變質岩大地構造研究》可供地質院校高年級學生、研究生和從事前寒武紀地質及大地構造研究的地質調查工作者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序一
序二
序三
前言
第一章 中國變質岩區成礦地質背景研究的主要思路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前寒武紀三大地史階段的重大地質事件
一、概述
二、冥古宙(4567~4030Ma)碎屑鋯石的地質意義
三、太古宙(4030~2420Ma)重大地質事件
四、元古宙(2420~541Ma)重大地質事件
五、中國前寒武紀重大地質事件
第三節 闆塊運動何時啓動
一、超大陸研究進展
二、闆塊運動的地質學標誌
三、熱動力學模擬的最新進展
四、地球早期和後期闆塊作用的差異性
五、本書采納的觀點
第四節 太古宙主要岩石組閤類型及其大地構造意義
一、TTG組閤的界定
二、TTG組閤形成的構造背景
三、洋內弧岩石組閤信息
第二章 中國變質岩區成礦地質背景研究的錶達方式
第一節 中國變質岩大地構造圖編圖指導思想與原則
一、編圖指導思想
二、編圖原則
三、變質岩建造與構造研究
四、變質岩大地構造相分析方法與思路
第二節 編圖工作過程
一、編圖工作程序
二、編圖資料來源
三、編圖範圍及投影
第三節 變質地質構造單元劃分
一、劃分原則
二、劃分方案
三、變質岩大地構造圖主要內容及錶達方式
第三章 陸塊區變質地質構造單元主要特徵
第一節 華北變質域(陸塊區)
一、華北變質域(陸塊區)總體特徵
二、華北變質域(陸塊區)變質構造單元劃分
三、華北變質域(陸塊區)地質演化構造階段的劃分
第二節 揚子變質域(陸塊區)
一、揚子變質域(陸塊區)總體特徵
二、揚子變質域(陸塊區)變質構造單元劃分
三、揚子變質域(陸塊區)前南華紀地質演化
第三節 塔裏木變質域(陸塊區)
一、塔裏木變質域(陸塊區)總體特徵
二、塔裏木變質域(陸塊區)變質域構造單元劃分
三、塔裏木變質域(陸塊區)前寒武紀重大事件及演化特徵
第四節 陸塊區前寒武紀演化特徵對比
第四章 造山係中變質岩區大地構造相特徵
第一節 概述
一、造山作用與變質作用
二、造山係中的古地塊
三、中國的主要高壓/超高壓榴輝岩變質帶
四、中國的主要藍片岩帶
第二節 天山一興濛變質域(造山係)
……
第五章 變質地質作用與成礦作用研究補遺
第六章 幾個問題的討論
結語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中國變質岩大地構造》一書是在“全國變質岩區成礦地質背景研究”專題成果基礎上於2015年10月編寫完成的。
2006年夏啓動的國土資源部全國礦産資源潛力評價項目中,作者等承擔瞭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負責的“全國重要礦産成礦地質背景研究”課題中“全國變質岩區成礦地質背景研究”專題研究工作。前5年(2006-2010年)主要是參與製定技術要求,與省級研究課題的同行共同磋商編製各類圖件,如1:25萬實際材料圖、1:25萬建造構造圖、1:5萬至1:25萬的成礦預測圖等。後3年(2011-2013年)在繼續編製省級1:50萬大地構造圖和大區1:150萬大地構造圖的同時,著手編製1:250萬全國大地構造及“五要素圖(沉積岩、火山岩、侵入岩、變質岩及大型變形構造)”,我們的任務則是編製1:250萬五要素圖中變質岩大地構造圖和參與全國大地構造圖的編製工作。《中國變質岩大地構造圖(1:250萬)》是“全國重要礦産成礦地質背景研究”計劃項目(編碼:1212011121036)中《中國大地構造圖》五要素圖之一,項目負責單位為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2011-2012年課題承擔單位為山東科技大學,2013年承擔單位改為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課題負責人為王明鎮、陸鬆年。“全國重要礦産成礦地質背景研究”課題結束後,作者等又承擔瞭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外協課題(2014-2015年8月),主要任務是在前期工作基礎上,完善《中國變質岩大地構造圖(1:250萬)》和相關文字報告。承擔單位為天津地質調查中心,課題負責人為陸鬆年、郝國傑、郝爽。參加人員有牛廣華、李懷坤、相振群、康健麗等。
編製《中國變質岩大地構造圖(1:250萬)》及說明書是“全國變質岩區成礦地質背景研究”專題研究工作主要任務之一。變質岩大地構造圖主要研究對象是全國變質岩分布區內主要的岩石構造組閤,而其基礎是各省(區、市)編製的1:25萬實際材料圖、1:25萬建造構造圖和1:50萬變質岩大地構造圖及中國地質調查局6個大區地調中心編製的1:150萬變質岩大地構造圖。在變質岩岩石構造組閤研究的基礎上,根據它們在不同時代和不同闆塊構造環境中形成的地質背景,上升或歸並為大地構造亞相、相、大相和相係。編圖過程中盡可能搜集和反映瞭近20餘年來全國區域地質調查和專題研究中有關變質地質方麵的新成果和新進展,並在此基礎上力求反映變質地質作用和變質成礦作用二者之間的時、空結構和成因聯係(此項任務已延後)。《中國變質岩大地構造圖(1:250萬)》及說明書已於2015年8月送交地質齣版社齣版。
“全國變質岩區成礦地質背景研究”成果報告於2003年底完成後,2014年至2015年9月在完成《中國變質岩大地構造圖(1:250萬)》及說明書的同時,對“全國變質岩區成礦地質背景研究”成果報告進行瞭再加工,並以《中國變質岩大地構造》專著形式公開齣版。《中國變質岩大地構造》專著包括8個部分,是集體的研究成果,但執筆人有所分工。其中除前言和結語由陸鬆年、王明鎮執筆外,第一章“中國變質岩區成礦地質背景研究的主要思路”主要由陸鬆年執筆;第二章“中國變質岩區成礦地質背景研究的錶達方式”主要由郝國傑、牛廣華執筆;第三章“陸塊區變質地質構造單元主要特徵”由陸鬆年、王惠初執筆;第四章“造山係中變質岩區大地構造相特徵”由陸鬆年、李懷坤、相振群執筆;第五章“變質地質作用與成礦作用研究補遺”由陸鬆年、王惠初執筆;第六章“幾個問題的討論”由陸鬆年執筆;全書由陸鬆年、郝國傑、相振群統編。牛廣華、康健麗、郝爽等參與瞭部分文字和圖件的編製。
中國的變質岩主要齣露於陸塊區的前長城紀(華北)或前南華紀(揚子及塔裏木)變質基底,以及造山係中古老地塊和同造山作用形成的變質地質體中。在對陸塊區變質基底研究時,麵臨前寒武紀地質演化階段性劃分和重大地質事件的特徵,以及動力學體製最基本問題之一:“闆塊運動何時啓動?”。因此,在第一章分析國內、外研究進展的基礎上,結閤我國的現狀,提齣地史中三階段動力學機製的演化過程,即前斯太古代“陸核”形成與發展階段、新太古代至中元古代末的“原闆塊(proto-platetectonic style)”發展階段和新元古代以來的“現代闆塊(modernplatetectonic style)”發展階段。這既是編製變質岩大地構造圖的指導思想,又是必要的前提。
第二章在闡述變質地質單元劃分原則和方案的基礎上,介紹瞭變質岩大地構造圖的圖麵內容、圖例、錶達方法和編圖範圍及投影等內容。闡述瞭我國變質岩區主要的岩石構造組閤類型、變質岩區大地構造相分析方法及編圖工作過程。
在此前提下,第三章首先對我國陸塊區中最老的華北陸塊區的早前寒武紀變質基底進行瞭大地構造相和大地構造單元的劃分。然而我國3個陸塊區中的揚子和塔裏木陸塊區與華北陸塊區變質基底的組閤、時代、特徵存在明顯差異,並由此影響到蓋層的演化。因此,在本章中對我國3個陸塊區變質基底最重要的特徵和形成的構造環境進行瞭闡述和對比。
造山係中的變質岩主要包括兩種類型,一是從古大陸邊緣裂離的地塊;二是同造山作用形成的岩石。它們一般呈帶狀分布,變質相和相係差異極大,從含金剛石、柯石英的超高壓榴輝岩到低級變質的低綠片岩。這類岩石的組成、時代、構造背景在第四章中進行瞭概述,除高壓一超高壓榴輝岩帶和藍片岩帶等特殊變質岩帶外,著重介紹瞭每個造山係中地塊的組成、年代及後期改造的特徵。
由於課題任務的調整,上級決定暫時不再進行成礦地質背景與成礦作用關係的研究,故第五章僅對華北陸塊區變質基底中的BIF成礦作用特徵進行瞭概述。
第六章針對編圖工作中疑難和爭議較大問題的處理進行瞭說明,分彆是:中國大陸形成與演化過程中的變質作用特徵、“阿拉善陸塊大地構造屬性”的再討論、揚子陸塊區西邊界——哀牢山群的新進展、華南大陸地質演化過程中揚子與華夏的關係及中國前南華紀洋/陸轉換的證據及特點。
中國變質岩大地構造研究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中國變質岩大地構造研究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