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系统动力学是系统科学与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系统科学理论与计算机仿真紧密结合研究系统结构与行为的一门科学。从她诞生50多年来,其理论和应用研究涉及多个学科,例如工业动力学、城市动力学、世界动力学、美国国家模型直到经济长波理论等,它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目录
前言
第1章 系统基模
1.1 系统动力学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1.1.1 文献量分析
1.1.2 作者分析
1.1.3 期刊分析
1.1.4 被引分析
1.1.5 国家地区及机构分析
1.1.6 研究方向分析
1.1.7 关键词分析
1.2 系统基模的概念
1.3 系统基模的结构与行为模式
1.3.1 成长上限基模
1.3.2 舍本逐末基模
1.3.3 反应迟缓基模
1.3.4 目标侵蚀基模
1.3.5 恶性竞争(两败俱伤)基模
1.3.6 富者愈富基模
1.3.7 共同悲剧基模
1.3.8 饮鸩止渴基模
1.3.9 成长与投资不足基模
第2章 流率基本入树建模法
2.1 流率基本入树建模理论
2.1.1 流率基本入树建模法的基本概念
2.1.2 流率基本入树建模法的建模步骤
2.1.3 流率基本入树模型概念的拓展
2.2 流率基本入树模型构建实例
2.2.1 模型实际背景
2.2.2 建立流位流率系
2.2.3 兰坡村规模养种生态能源系统结构流率基本入树模型
2.2.4 兰坡村规模养种生态能源系统结构存量流量图
第3章 反馈环计算法
3.1 枝向量行列式反馈环计算法
3.1.1 枝向量行列式反馈环计算法的基本概念
3.1.2 用枝向量行列式法计算系统全部反馈环的步骤
3.1.3 枝向量行列式反馈环计算实例
3.2 枝向量矩阵反馈环计算法
3.2.1 枝向量矩阵反馈环计算法的基本概念
3.2.2 枝向量矩阵反馈环计算法的步骤
3.2.3 枝向量矩阵反馈环计算实例
3.3 复杂系统极小基模分析
3.3.1 二阶极小基模矩阵生成法
3.3.2 二阶极小基模生成集方法进行基模分析的步骤
3.3.3 极小基模矩阵生成集方法实例
第4章 顶点赋权反馈因果关系图分析法
4.1 顶点赋权因果关系图分析法概念
4.2 顶点赋权因果关系图模型
4.2.1 确定系统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4.2.2 建立增长上限因果关系图
4.3 顶点赋权因果关系图模型各顶点权值的确定
4.3.1 关键变量顶点值
4.3.2 规模养殖利润值的计算与分析
4.3.3 规模养殖猪粪尿量的计算与分析
4.3.4 规模养殖产沼气量的计算与分析
4.3.5 规模养殖产沼气能源效益的计算与分析
4.3.6 规模养殖对大气污染量的计算与分析
4.3.7 规模养殖沼肥养分含量的计算与分析
4.3.8 无公害蔬菜地面积及产量的计算与分析
4.3.9 沼肥的水稻生产效益的计算与分析
4.3.10 沼液与清水混合灌溉水稻减产率的计算与分析
4.3.11 需承载水稻田面积的计算与分析
4.3.12 消纳沼液水稻田不足面积的计算与分析
4.3.13 冬闲沼肥浪费值的计算与分析
4.3.14 沼液二次环境污染量的计算与分析
4.4 兰坡村规模养殖系统顶点赋权因果关系图模型
4.5 基于顶点赋权图分析法的管理对策研究
第5章 模型检验
5.1 模型检验的理论
5.2 直接结构检验
5.3 针对结构的行为检验
5.3.1 极限情况测试
5.3.2 敏感性测试
5.3.3 积分错误检验
5.4 行为检验
5.5 模型验证访谈
5.5.1 使用结构化访谈的理由
5.5.2 访谈手册
5.5.3 访谈过程
5.5.4 访谈手册举例
第6章 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建模
6.1 案例背景
6.2 传染病传染过程的因果回路图
6.3 传染病传染过程的存量流量图
6.4 模型测试
6.4.1 单位一致性的检测
6.4.2 现实性测试
6.4.3 极限测试
6.4.4 敏感性测试
6.5 政策设计
6.5.1 在既定参数下传染病模型的运行结果
6.5.2 政策分析
第7章 网络舆情态势涨落建模
7.1 边界确定与基本假设
7.2 网络舆情系统因果回路图
7.3 网络舆情系统存量流量图
7.4 模型仿真
7.4.1 模型数据来源
7.4.2 模型变量的函数关系确定
7.4.3 模型可靠性分析
7.4.4 政策分析
第8章 北京城市发展建模
8.1 建模目的
8.2 模型结构
8.3 模型的主要反馈回路
8.3.1 家庭经济情况
8.3.2 政府投资
8.3.3 环境和资源
8.3.4 劳动力和生产
8.4 应用案例——北京市能源需求的情景分析
8.4.1 电力模块
8.4.2 石油模块
8.4.3 其他主要模块
8.4.4 模型检验
8.4.5 情景分析
第9章 iPhone用户发展建模
9.1 案例背景
9.2 iPhone用户发展的因果回路图
9.3 iPhone用户发展的存量流量图
9.4 模型测试
9.4.1 极端条件测试
9.4.2 行为灵敏度测试
9.4.3 行为重现测试
9.5 政策设计
9.5.1 在既定参数下模型运行的结果
9.5.2 政策分析
第10章 沼气产业养殖场至农户反馈供应链建模
10.1 生物质沼气产业的养殖场至农户反馈供应链及待研究的问题
10.1.1 生物质沼气产业的养殖场至农户供应链
10.1.2 待研究的问题
10.2 沼气产业的养殖场至农户反馈供应链基本存量流量图模型及微分方程组模型
10.2.1 沼气产业的养殖场至农户反馈供应链基本存量流量图模型
10.2.2 反馈供应链三阶常系数微分方程组模型
10.3 沼气产业的养殖场至农户反馈供应链微分方程组的L3(t)(米3)高阶微分方程
10.3.1 微分方程组的L3(t)(米3)的三阶微分方程
10.3.2 农户沼气应用量流位L3(t)(米3)三阶微分方程特点
10.4 农户沼气应用量L3(t)(米3)三阶常系数非齐次微分方程
10.4.1 T=0.5 供不应求时L3(t)(米3)的三阶常系数非齐次微分方程
10.4.2 T=0.5 供不应求时L3(t)(米3)的通解
10.4.3 T=0.5 供不应求时L3(t)(米3)的三阶非齐次微分方程特解函数式
10.5 系统动力学仿真解及其与微分方程解一致性证明
10.5.1 仿真解
10.5.2 微分方程解曲线
10.5.3 系统动力学仿真解与微分方程解一致性证明
10.6 供不应求反馈供应链的波动规律及危害
第11章 Venapp高级功能使用介绍
11.1 建立新的Venapp文件
11.2 Venapp的Controls和Commands介绍
11.2.1 文字和图片
11.2.2 输入
11.2.3 输出
11.3 Venapp应用实例
11.3.1 欢迎界面
11.3.2 主菜单界面
11.3.3 模型结构界面
11.3.4 输入界面
11.3.5 输出界面
11.3.6 详细分析界面
11.3.7 复合模拟界面
参考文献
附录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系统动力学前沿与应用》之外的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字数约1500字,旨在提供丰富、深入的内容,同时避免任何可能暴露其生成来源的特征。 --- 图书简介: 《认知革命:人类心智的演化、极限与未来重塑》 核心主题: 本书深入探讨了人类认知能力的起源、发展轨迹、当前面临的瓶颈,并前瞻性地描绘了未来认知科学与技术融合下心智的潜在重塑路径。它不是一本纯粹的心理学专著,而是一部跨学科的宏大叙事,连接了进化生物学、神经科学、计算模型、哲学以及新兴的人工智能理论。 第一部分:心智的黎明——起源与基石 本部分追溯了人类独特认知能力的生物学根源。我们首先考察了从早期猿类到智人的漫长进化链条中,哪些关键的压力与机遇塑造了我们今天所依赖的默认认知架构。重点分析了“社会脑假说”在解释大脑容量扩张中的核心作用,以及语言的结构如何与心智的抽象思维能力相互依存、共同演化。 随后,作者详细剖述了现代认知科学的基石:工作记忆的容量限制、注意力机制的资源分配、以及情绪与理性之间的动态博弈。通过对经典实验(如米勒的“神奇数字七”的修正研究,以及巴德利和希奇的工作记忆模型)的再审视,本书揭示了这些看似基础的能力,如何成为了人类复杂文明构建的内在约束。我们探讨了“系统一”(直觉、快速反应)和“系统二”(理性、缓慢计算)的双系统理论,并引入了最新的神经影像学证据,力图描绘出这两种思维模式在大脑网络中的物理实现路径。 第二部分:现代认知的迷宫——偏见、偏差与认知失调 随着人类社会复杂度的指数级增长,心智的“效率设计”开始显露出其局限性。本部分聚焦于认知偏差(Cognitive Biases)对决策质量的系统性影响。不同于简单地罗列清单,本书深入剖析了这些偏差的适应性根源——它们在资源稀缺的远古环境中是如何作为高效的“启发法”(Heuristics)被自然选择保留下来的。 确认偏误的深度剖析: 我们不仅探讨了其表现形式,更考察了它在信息茧房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特别是在信息爆炸时代对社会共识的侵蚀。 框架效应与概率认知: 通过对损失厌恶和前景理论的细致分析,本书阐释了人类在处理不确定性时的非线性反应,并将其与经济行为学中的非理性选择联系起来。 心智的“叙事陷阱”: 一个重要的章节专门探讨了人类对意义的绝对需求如何迫使我们构建连贯的(但常常是虚假的)内在叙事,以抵抗存在的随机性与无意义感。这种叙事倾向如何影响历史解读、个人身份构建乃至对科学证据的接受程度,是本部分的高潮。 第三部分:跨越疆界——认知增强与心智的未来形态 本书的后半部分转向了对未来认知的探索。随着神经科学的突破和计算能力的飞跃,我们正站在一个可以主动干预、优化甚至重塑人类心智的门槛上。 首先,作者对生物学层面的认知增强进行了详尽的考察,包括神经递质调控的药理学干预(如“聪明药”的现状与伦理困境),以及对大脑可塑性机制的深入理解如何指导更有效的终身学习策略。 其次,本书花费大量篇幅探讨了人机接口(BCI)的革命性潜力。这部分内容超越了简单的信息输入输出,而是关注“心智的扩展”——当外部计算单元能够实时地、无缝地接入人类的决策循环和记忆检索系统时,个体的心智边界将如何被重新定义。我们探讨了“外包记忆”的认知影响,以及“共享心智空间”对传统意义上个体自主性的挑战。 第四部分:元认知与伦理重构 在认知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本书提出了一个关键的哲学和实践议题:元认知(Metacognition)的必要性。我们必须发展出更高级的心智工具,来理解和管理这些新增强的能力。如果我们的思维被算法和外部数据流所塑造,那么“真正的自我”和“自由意志”的定义将发生何种根本性的变化? 本书最终导向了对心智伦理学的构建。我们必须在增强人类能力的同时,审慎地权衡潜在的社会分化风险(认知鸿沟)、对人类经验的异化,以及对“人性”核心价值的保护。本书呼吁进行一场深刻的社会对话,确保未来的认知进步服务于全人类的福祉,而非仅仅强化既有的权力结构或制造新的认知精英。 目标读者: 政策制定者、神经科学家、认知心理学家、人工智能研究人员、关注未来人类发展趋势的哲学家、以及任何渴望深入理解自身心智运作机制并迎接认知革命挑战的普通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