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医老年病学是应用中医理论研究老年期疾病的病因病机、证治规律以及预防和调护的一门临床学科。
《中医老年病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系统介绍中医防治老年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诊断要点、综合治疗和调护预防。可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康复治疗学、中医养生学等专业师生使用。
目录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中医老年病学概述
第一节 中医老年病学研究范畴
一、中医老年病学的概念
二、中医老年病学的研究意义与前景
三、中医老年病学的研究范畴
四、《中医老年病学》的学习方法
第二节 中医老年病学发展简史
一、奠基阶段
二、形成阶段
三、成熟阶段
四、发展阶段
第二章 衰老的表现与机制
第一节 衰老的表现
一、衰老的外观表现
二、衰老的生理表现
第二节 衰老的机制
一、现代医学对衰老的认识
二、中医学对衰老的认识
第三节 延缓衰老的措施
一、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
二、延缓衰老的措施
第三章 老年生理与病理特点
第一节 生理特点
一、脏腑渐衰
二、阴阳渐虚
三、易感外邪
四、情志不宁
五、易生积滞
第二节 老年病病理特点
一、虚中夹实
二、多瘀多痰
三、易传易变
四、阴阳易竭
第四章 老年人体质特点与辨识
第一节 体质的分类
一、体质类型
二、中医体质的分类
第二节 老年体质特点
一、气虚阳虚偏多
二、瘀血痰浊相兼
三、多种体质并存
四、虚实夹杂突出
第三节 老年病体质辨识的作用
一、指导合理用药
二、指导针刺方法
三、指导预防保健
第五章 老年综合评估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定义
二、目的与意义
三、对象
四、人员与流程
第二节 日常生活能力评估
一、基本日常生活能力
二、辅助性日常生活能力
三、高级日常生活能力
第三节 平衡与步态评估
一、筛查问题
二、初筛试验
三、进一步检查
第四节 视听功能评估
一、视功能的评估
二、听功能的评估
第五节 认知功能评估
一、筛查问题
二、初筛试验
三、其他检查
第六节 抑郁与焦虑评估
一、抑郁的评估
二、焦虑评估
第七节 社会评估
一、社会支持
二、经济状况
三、生活质量
第八节 环境评估
一、进出通道
二、房间
三、床
四、卫生间
第六章 老年病临床诊治
第一节 老年病临床表现特点
一、起病隐匿
二、症不典型
三、多病相兼
第二节 老年病辨证概要
一、脏腑辨证
二、虚实辨证
第三节 老年病治疗概要
一、防治原则
二、治疗特点
第四节 老年病用药特点
一、药量宜小
二、药力宜缓
三、注意剂型
四、药物滥用
第七章 老年病康复与护理
第一节 老年病康复概述
一、饮食调理
二、起居调养
三、运动调达
四、精神调畅
五、环境调适
第二节 老年病护理概要
一、情志护理
二、膳食护理
三、起居护理
四、用药护理
五、安全护理
六、辨证施护
七、临终护理
第八章 老年综合征与常见病证
第一节 老年综合征概述
一、老年综合征的概念
二、常见的老年综合征
三、老年综合征的防治原则
四、展望
第二节 痴呆
第三节 头晕
一、分型
二、分类
三、头晕的常见疾病及其临床特点
第四节 谵妄
第五节 失眠
第六节 疼痛
第七节 衰弱
第八节 肌少症
第九节 多重用药
下篇 各论
第九章 老年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节 肺炎
第二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第三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第四节 间质性肺疾病
第五节 呼吸衰竭
第十章 老年循环系统疾病
第一节 心律失常
第二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第三节 高血压病
第四节 充血性心力衰竭
第五节 周围血管疾病
第十一章 老年消化系统疾病
第一节 慢性胃炎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
第三节 功能性消化不良
第四节 老年性便秘
第十二章 老年泌尿系统疾病
第一节 泌尿系感染
第二节 前列腺炎
第三节 前列腺增生症
第四节 尿失禁
第五节 慢性肾功能不全
第十三章 老年内分泌与代谢系统疾病
第一节 糖尿病
第二节 高脂血症
第三节 痛风
第四节 骨质疏松症
第五节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第十四章 老年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第一节 脑梗死
第二节 脑出血
第三节 阿尔茨海默病
第四节 帕金森病
第五节 老年期抑郁症
第十五章 老年血液与营养疾病
第一节 贫血
第二节 营养不良
第十六章 老年骨关节疾病
第一节 颈椎病
第二节 退行性骨关节病
第三节 类风湿性关节炎
第四节 肩关节周围炎
第十七章 老年其他科疾病
第一节 耳聋耳鸣
第二节 老年性皮肤瘙痒症
第三节 褥疮
第四节 老年肿瘤疾病
第五节 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
附录1 常用方剂
附录2 常用测试量表
精彩书摘
《中医老年病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肌少症,又称肌肉衰减征或肌容积减少,是与年龄相关的肌肉质量的减少,并对机体的力量、代谢率、功能等产生负性的影响,最终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肌少症与活动障碍、跌倒、低骨密度及代谢紊乱密切相关,是老年人生理功能逐渐减退的重要原因和表现之一。肌少症会增加老年人的住院率和医疗花费,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甚至缩短老年人的寿命。
据推测,全球目前约有5000万人罹患肌少症,预计到2050年患此症的人数将高达5亿。在亚洲,老年人肌少症的估计患病率为4.1%-11.5%。
【危险因素】
老年肌少症的病理机制复杂,多种风险因素和机制参与其发生。
1.内在因素最重要的是老年人体内合成的激素(如睾酮、雌激素、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一1)减少,使肌肉蛋白的合成减少;同时,肌纤维凋亡活性增强,促炎症因子(特别是TNF-α,IL-6)增加,自由基积聚引起的氧化应激,肌细胞线粒体功能的改变和α-运动神经元数目的减少,均造成肌细胞蛋白分解增加,最终导致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肌肉质量减少。
2.外在因素蛋白质营养不良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维生素D摄入减少或合成能力不足均会导致肌肉质量的减少和功能的下降,引起跌倒和骨折等不良后果。同时,由于老年人味觉和嗅觉减退、牙齿不好、消化吸收障碍、抑郁或服用药物等因素,极易造成食欲缺乏甚至厌食,引起营养素摄人不足和吸收率下降。而安静久坐的生活方式、长期卧床休息或零重力条件也可引起肌肉蛋白的丢失。老年人还可能因合并有心、肺、肝、肾、脑等器官功能衰竭,炎症性疾病,恶性肿瘤或内分泌疾病等,从而进一步加剧肌肉容积的减少。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外感温热毒邪、内伤情志、饮食劳倦、先天不足、房事不节、跌打损伤以及接触毒性药物引起,致五脏虚损,精津不足,气虚亏耗,肌肉筋脉失养。
肌少症病变部位在筋脉肌肉,病变涉及脾(胃)、肺、肝、肾。基本病机为津液、气血、精髓亏虚,不能濡养肌肉筋脉。津液、气血、精髓生成输布有赖于脾胃的生化、肺的布散、肝的藏收和肾的施布,相互协调为用。湿热毒邪灼肺,耗伤津液,则肌肤筋脉失其濡养,可致手足痿弱不用;脾胃虚弱,运化不健,气血生化乏源,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肌肉、筋脉失于濡养,以致肢体痿软无力;久病体虚,劳欲太过,肝肾精血亏损,不能濡养筋骨,皆可致骨弱筋软无力。肝肾主藏精血,久病迁延,势必损及肝肾,耗伤精血,以致肌肉消瘦,筋骨痿弱不用。
本病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而以热证、虚证为多,亦可见虚实夹杂。外感温邪、湿热所致者,病初阴津耗伤不甚,邪热偏重,故属实证;但久延肺胃津伤,肝肾阴血耗损,则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内伤致病者,脾胃虚弱,肝肾亏损,年老久病,气血阴精亏耗,则以虚证为主,但可兼有湿热痰瘀,表现为本虚标实之证。病至后期,脾肾精气溃败,病情危笃。足少阴脉贯行舌根,足太阴脉上行夹咽,连舌本,散于舌下。脾肾精气虚损则舌体失去支持;脾气虚损,无力升清,肾气虚衰,不能纳新,则宗气生成乏源,可见舌体瘫软、呼吸和吞咽困难等凶险之候。
【临床表现】
1.跌倒肌少症造成肌肉力量下降,在日常生活中下肢抗重力肌表现尤为突出,踝背屈肌、股四头肌容积减少30%即可明显增加跌倒风险。同时,伴随肌容积的减少,下肢本体感觉减退,神经反应速度下降,均使老年人无法很好地应对周围环境的变化,进一步增加了跌倒的风险。
2.骨折肌容积的减少导致骨所受应力下降,骨骼缺乏刺激,骨母细胞活动减少引起骨质疏松。同时,在跌倒时萎缩的肌肉对骨骼的保护不足也使骨折的风险增加。大量研究表明,老年人群骨折与肌量减少、肌力下降、跌倒增加、骨量减低密切关联。
3.生活质量下降主要表现为提重物、下肢负重、久行久站等活动受限,及逐渐减退的职业活动能力、交际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
4.增加死亡风险老年人过快地出现严重的四肢肌肉减少,体重指数下降,死亡率随之增加。研究显示亚洲人体重指数与死亡率的关系密切,体重过低(BMI≤15)者死亡率增加2.8倍。
【评估与诊断】
1.评估肌少症判定应综合肌量和肌肉功能的评估,主要评估指标有肌量减少、肌强度下降、日常活动功能失调等。
(1)肌肉量目前肌少症相关研究中测评骨骼肌量的方法主要有CT、MRI、双能X线吸收法(DXA)以及生物电阻抗法(BIA)等。其中,CT和MRI可以准确区分脂肪与其他组织,被认为是估计骨骼肌量的金标准,但费用高、仪器不便携带以及有放射线暴露,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两种方法的临床应用。DXA是临床常用测量骨密度的方法,因其能够区分不同密度的组织,可以较为准确地测量骨骼肌量,且放射线暴露少,是用于肌少症诊断与研究的较好方法,但也因设备不能携带限制了该方法在院外场所的应用。BIA法用于肌少症的相关研究,其信度和效度也得到初步验证。BIA设备便于携带、测评方法简单、耗时少、重复性较好,可作为无法使用DXA时的替代方法。
……
前言/序言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适应新形势下我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需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教材办”)、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下,在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总结全国中医药行业历版教材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建设的经验,制定了“‘十三五’中医药教材改革工作方案”和“‘十三五’中医药行业本科规划教材建设工作总体方案”,全面组织和规划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鉴于由全国中医药行业主管部门主持编写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目前已出版九版,为体现其系统性和传承性,本套教材在中国中医药教育史上称为第十版。
本套教材规划过程中,教材办认真听取了教育部中医学、中药学等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相关专家的意见,结合中医药教育教学一线教师的反馈意见,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管理,在新世纪以来三版优秀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正本清源,突出中医药特色,弘扬中医药优势,优化知识结构,做好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衔接”的建设目标,旨在适应新时期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和教学手段变革的需要,彰显现代中医药教育理念,在继承中创新,在发展中提高,打造符合中医药教育教学规律的经典教材。
本套教材建设过程中,教材办还聘请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三个专业德高望重的专家组成编审专家组,请他们参与主编确定,列席编写会议和定稿会议,对编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参加教材间内容统筹、审读稿件等。
本套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加强顶层设计,强化中医经典地位
针对中医药人才成长的规律,正本清源,突出中医思维方式,体现中医药学科的人文特色和“读经典,做临床”的实践特点,突出中医理论在中医药教育教学和实践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与执业中医(药)师资格考试、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工作对接,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2.精选编写队伍,汇集权威专家智慧
主编遴选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经过院校推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评审、编审专家组认可后确定,确保公开、公平、公正。编委优先吸纳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和一线优秀教师,集中了全国范围内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权威专家,确保了编写队伍的水平,体现了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的整体优势。
3.突出精品意识,完善学科知识体系
结合教学实践环节的反馈意见,精心组织编写队伍进行编写大纲和样稿的讨论,要求每门教材立足专业需求,在保持内容稳定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基础上,根据其在整个中医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学生知识结构和课程开设时间,突出本学科的教学重点,努力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临床的关系。
4.尝试形式创新,注重实践技能培养
为提升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配合高等中医药院校数字化教学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中医药教学改革,本套教材在传承历版教材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主体框架的基础上,将数字化作为重点建设目标,在中医药行业教育云平台的总体构架下,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广阔的互动空间。
本套教材的建设,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的指导与大力支持,凝聚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集体智慧,体现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齐心协力、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代表了全国中医药行业为“十三五”期间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所做的共同努力,谨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致以衷心的感谢!希望本套教材的出版,能够对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教学的发展和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所有组织者与编写者竭尽心智,精益求精,本套教材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敬请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广大师生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今后修订和提高。
中医老年病学(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康复治疗等专业用)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中医老年病学(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康复治疗等专业用)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