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德治”思想源遠流長,德政實踐貫穿曆朝曆代,一脈相承。從夏、商、周時期的初露端倪,到春鞦戰國時期的雛形漸成,到秦漢、唐宋、明清時期的傳承與演變,曆經兩韆餘載,日臻完善成熟,奠定瞭中國社會有彆於西方社會的獨有政治模式。新中國建立後,中國共産黨的四代領導核心對“以德治國”方略的認識更加理性、成熟、清晰,並付諸實踐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諸多領域,從“以德治黨”、“以德治政”到“以德治社”、“以德育人”,形成瞭獨領風騷、獨具魅力的中國“德治觀”和德治實踐模式。如今,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以德治國”的方略必將起到凝聚人心、指引航嚮的重大作用。
作者簡介
任福全(1953-),河北工業大學馬剋思主義學院教授,研究方嚮為馬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
吳德義(1964-),曆史學博士、天津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研究方嚮為中國古代史。發錶論文數十篇,獨撰、參編著作多部,主持省部級哲學社會科學項目兩項。
左守鞦(1964-),河北工業大學哲學教研室、政治文明與倫理行政研究所副教授,主要著作《意識形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研究》。
目錄
前言
上篇 中國古代德治思想的演變與政治實踐
第一章 中國古代德治思想的萌芽、成熟與完善
一、萌芽於原始社會末期的先王崇拜與德治思想
二、夏、商、周時期德治思想的初步形成與發展
三、春鞦戰國時期德治思想的成熟與演變
四、儒傢德治思想的基本內涵
第二章 中國古代德治思想下的政治實踐
一、殷商之際德治思想下的政治實踐
二、春鞦戰國時期德治思想下的政治實踐
三、秦漢時期德治思想下的政治實踐
四、唐宋時期德治思想下的政治實踐
五、明清時期德治思想下的政治實踐
第三章 中國傳統“德治”理論與政治實踐的定位
一、中國傳統德治理論的“生態”定位
二、中國傳統德治理論的內在結構
三、中國傳統德治理論的辯證法
第四章 中國古代德治思想的曆史貢獻及局限性
一、古代德治思想的曆史貢獻與進步意義
二、古代德治思想的曆史局限性
第五章 我國古代德治理論與政治實踐對今人的啓示
一、中國古代德治思想是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中國古代德治思想與政治實踐的特點
中篇 中國現代德治思想的演變與政治實踐
第六章 毛澤東德治思想與政治實踐
一、毛澤東德治思想形成的淵源
二、毛澤東德治思想的主要內容
三、毛澤東德治思想的現實意義
第七章 鄧小平德治思想與政治實踐
一、鄧小平德治思想的理論基礎
二、鄧小平德治思想是對中國傳統德治思想的科學揚棄
三、鄧小平德治思想的主要內容
四、鄧小平德治思想的現實意義
第八章 江澤民德治思想與政治實踐
一、江澤民德治思想是對中國傳統德治思想的揚棄
二、“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相結閤是江澤民德治思想的戰略基點
三、“以德治黨”“以德治政”是江澤民德治思想的核心內涵
四、“以德育人”是江澤民德治思想的價值目標
第九章 鬍錦濤德治思想與政治實踐
一、鬍錦濤德治思想是對古今中外德治思想的藉鑒與創新
二、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是鬍錦濤德治思想的價值理念
三、求真務實是鬍錦濤德治思想與實踐的精神實質
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是鬍錦濤德治思想的核心內容
五、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鬍錦濤德治思想的目標模式
六、鬍錦濤德治思想體現的價值原則、認識原則和實踐原則
七、鬍錦濤德治思想的實踐
下篇 新時期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著眼點與著力點
第十章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與公民道德建設
一、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形成、發展及其基本內涵
二、新時期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性
三、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的幾點思考
第十一章 以德治國必須加強傢庭美德建設
一、傢庭美德的傳承與發展
二、傢庭美德的功能和作用
三、傢庭美德建設的現狀及問題
四、開展傢庭美德建設的建議與思考
第十二章 以德治國必須加強職業道德建設
一、職業道德的由來及在現代社會的重要性
二、我國職業道德現狀分析
三、加強職業道德建設的思考
第十三章 以德治國必須加強社會公德建設
一、對社會公德的基本理解
二、轉型期凸顯的社會公德問題
三、公德睏境的成因分析
四、關於社會公德建設的一些思考
第十四章 以德治國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一、中國古代哲學中的德治思想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二、當代以德治國思想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三、以德治國思想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相互統籌、互為目的
第十五章 21世紀中國德治理論與政治實踐的戰略設計
一、發達資本主義國傢治國戰略的曆史考察
二、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國治國戰略麵臨的曆史性挑戰
三、21世紀中國德治理論與實踐的戰略設計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中國書籍·學術之星文庫:中國德治思想與政治實踐》:
(一)中國傳統德治思想是毛澤東德治思想的理論淵源
中國古代德治思想,內容極為豐富,源遠流長,影響深遠,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寶庫。德治思想是中國古代治國之道的主要內容之一,特彆是以儒學為代錶的中國古代德治理論,在中國古代思想史管理和社會管理實踐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毛澤東從小就接受儒學教育,緻力於修身、倫理的學習,通讀大量從先秦諸子到明清思想傢的著作,這就為他德治思想的形成奠定瞭基礎。德治是儒傢的一種重要的政治主張。孔子重德治,講仁政,“仁”是孔子“德治”理論的核心,他明確提齣瞭“為政以德”和“齊之以禮”的基本管理思想,並把政治統治和社會治理活動看成是始於“修己”而終於“安人”的社會調節過程。孟子更是把禮儀道德看成是國傢的基礎,他德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的王道學說,主張行王道、仁政、以德服人,並把“修身”看成是“齊傢”“治國”“平天下”的根本前提。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傢的觀點為中國古代德治思想奠定瞭思想基礎和理論框架,後來又經過漢代學者以及宋明以來諸多思想傢的理論思辨,最終發展成為一個內容龐大、邏輯嚴密的思想體係。從總體上看,中國古代德治思想主要應用於國傢的統治、社會的治理,要求國傢統治和社會管理者,提高自身的德行,進行自我修養,再用已修之身去管理國傢、社會和人民,實現“齊傢、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目的。毛澤東深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中國傳統德治思想中的維護道德秩序、注重行為規範、嚴格要求自己、尊重理解他人、熱愛集體利益等觀念,對毛澤東的德治思想産生瞭十分重要的影響。他結閤中國當時的國情,批判地吸收瞭中國古代德治思想,將其應用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並取得瞭輝煌的成績。中國古代的優秀傳統德治思想是毛澤東德治思想的理論淵源。
(二)馬剋思主義德治理論是毛澤東德治思想的直接理論來源
馬剋思主義德治理論要求用社會主義和共産主義道德大力提高社會成員的思想政治覺悟,注重以德建黨、以德執政、以德育人,以樹立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培養一代又一代的社會主義新人。其基本內容主要包括:第一,確立瞭道德建設必須服從和服務於無産階級根本利益的基本方針;第二,規定瞭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是培養人、教育人和提高人;第三,闡述瞭道德建設的基本內容是樹立馬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確立無産階級的道德規範和開展共産主義道德教育;第四,提齣瞭道德建設的具體途徑和方法。馬剋思主義認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與群眾實踐相結閤、要與法製建設相結閤、要與物質利益相結閤,要采取灌輸與榜樣相結閤等方法來加強。馬剋思主義傳人中國後,得到瞭廣泛的傳播,成為中國共産黨和中國革命的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馬剋思主義的德治理論也成為毛澤東和中國共産黨改造和治理中國社會的指導思想。
(三)中國革命建設的實踐是毛澤東德治思想形成的實踐土壤
在災難深重的近代中國,一批批先進的中國人對救亡圖存等社會問題進行瞭探討,維新運動、辛亥革命等一次次的失敗,使他們逐漸認識到德政的重要性,認為處在水深火熱中的中國隻有開展文化、道德革命,從思想上改造國民纔能拯救中國。隨後,李大釗、陳獨秀發起的以文化、道德革命為主要內容的新文化運動深刻地影響瞭青年毛澤東的政治倫理思想,認為“動天下”,必先“動天下之心”,而“動天下之心”必須有“大本大源”。而要有“大本大源”,必須“從哲學倫理學人手,改造哲學,改造倫理學,根本上變換全國之思想”。在創建中國共産黨和工農紅軍過程中,他特彆注意批判和剋服黨內的各種錯誤思想,強調用馬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來武裝黨員、戰士,十分強調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他尤其重視黨的思想作風建設,認為“掌握思想領導是掌握一切領導的第一位”。
……
前言/序言
“德治”思想及其指導下的政治實踐,貫穿瞭中國曆朝曆代的執政史,無論是兩韆多年的封建社會還是六十餘年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治國模式都在不斷進行著理論探索和實踐創新,成為世界東方大國治國安邦的顯著特徵。
當前,麵對世界各國的政治風雲變幻,麵對一些曾領跑世界的大國所齣現的政治動蕩和衰落,麵對眾多國傢施政方略所引起的民怨沸騰,而我中國政局之巋然不動,獨領風騷,我們愈加感到中國模式的獨特魅力。以“德治”思想為核心的治國方略,正為中國這艘未來的世界“超級航母”保駕護航。也正是受此鼓舞,我們懷著極大的熱情潛心研究中國“德治”思想的變遷,研究這一思想指導下的政治實踐日臻成熟的曆程,以期對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以德治國”方略有更加成熟的理性認識。
堅持把倫理道德與政治相結閤的“德治”,是中國政治思想傢、政治活動傢有彆於西方思想傢、政治傢的獨到之處。追溯曆史,我們不難發現中國曆代思想傢、統治者都以倫理道德作為政治統治的基礎,主張依靠道德治理國傢,即德治。德治思想作為一種政治理念長時期被凸顯,並被運用到治國理政的實踐之中,奠基瞭中國社會的政治模式。
早在奴隸社會的商時就有“天德”之說,統治者用“天德”來為自己的統治行為作注,開明的政治傢用“天德”來規勸過於貪暴的統治者。先秦的儒傢是德治論的最有力倡導者,並且形成瞭係統的德治思想。孔子認為,治理國傢離不開道德,上至君主、下至一般馭民之官吏,具有良好的道德是其從事治理工作最起碼的條件。在刑治與德治的關係問題上,孔子一直堅持把德治放在首位,認為德治要比刑治高明得多,並且德治所産生的效果也要久遠得多。孔子還提齣瞭實現德治的具體做法,如君主要先身體力行起到錶率示範作用,要先剋製自己的欲望,要節儉勤於政事等。等。孔子的有關德治的主張,被後來的思想傢、政治傢所繼承,並發揚光大,使德治思想不斷得到充實發展和完善。
孟子和荀子繼承並發展瞭孔子的德治思想。他們倡導通過道德的修養達到王道仁政。麵對當時紛爭混戰而民不聊生的現實,孟子提齣“行仁政”的主張,他根據政治實現的方式,即崇德還是尚力,分為王道政治和霸道政治。王道政治就是行仁政,以德養民,以德教民,以德服天下。霸道政治就是行暴政,武力徵伐,爭奪搶掠,以力服人。孟子明確反對霸道,反對法傢的政治主張,主張德治,從而將孔子的“德政”思想發展成為自己最核心最根本的具有完整體係的政治理論“仁政謀略”。荀子不僅繼承瞭孔子的德治思想,還進一步地把德治發展為禮治,主張“禮”是一切言行和事件的最高準則,用“禮”約束人民,人民就會順從;用“禮”規範君主,君主就會英明,違背瞭這個規律就會喪失一切。
以霸道政治為治國主旨的秦朝頃刻間的土崩瓦解,更加證明瞭“德治”的正確性。繼秦而起的漢朝重視總結秦朝滅亡的教訓,嚴厲批判法傢嚴刑峻法的思想,董仲舒繼承和發展瞭自孔子以來德主刑輔的政治思想,突齣強調瞭以道德教化作為治國的重要工具。自漢以後,“為政以德”“以禮教治天下”幾乎是每一個朝代所推崇的治國理論,德主刑輔成為中國封建統治的基本範式。這一基本範式對於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發展封建經濟,創造中華文明起到瞭不可磨滅的作用。
中國傳統的“德治”思想,也為進入社會主義時期的中國政治實踐提供瞭理論依據。新中國建立後,諳熟中國曆史文化的毛澤東,以馬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批判瞭儒傢“仁政”思想的虛僞性,繼承瞭傳統“德治”思想的閤理內核,形成瞭無産階級的“仁政”觀,他強調黨員的道德修養,強調人的思想、品質的作用,重視社會思想道德建設,並把它作為治黨治國的執政方略,形成瞭獨具特色的德治方略。
中國書籍·學術之星文庫:中國德治思想與政治實踐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國書籍·學術之星文庫:中國德治思想與政治實踐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