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令考(套装全2册)

历代令考(套装全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一凡,朱腾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考试
  • 古代史
  • 令考
  • 科举
  • 历史研究
  • 古代文化
  • 史料
  • 参考书
  • 教材
  • 学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0418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2839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字数:118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历代令考》是近百年来首次出版的系统考证中国古代令的力作,是中国、日本学者研究古代令代表性成果的汇集。该书分为29个专题,针对古令探讨中的诸疑义和新问题进行了札实考证,新见迭出,在多个方面有重大学术突破。

作者简介

杨一凡,男,1944年3月出生,汉族,陕西富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法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3年9月至1967年7月在北京政法学院(今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学习。1978年10月至1981年8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硕士研究生学习,获法学硕士学位。1981年8月至1987年10月在中央政策研究部门工作。1987年10月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工作,历任副研究员、法制史研究室副主任。1992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法制史研究室主任、法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011年7月增补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1990年被人事部批准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法律史学和东方传统法律文化研究。近年来,其学术成果获多项国家奖、多项省部级奖,其中有成果获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朱腾,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目录

·上·
《历代令考》各研究专题学术见解提要
一 秦汉令考
  秦汉律令的历史考察
  通往晋泰始律令之路(Ⅰ):秦汉的律与令
  秦令考
  汉代的令与诏
二 魏晋南北朝令考
  通往晋泰始律令之路(Ⅱ):魏晋的律与令
  魏《官品令》考
  晋令制订考
  北魏天兴律令的性质和形态
  梁令考论
三 唐令考
  《唐令拾遗》序说
  《新唐书·选举志》中的唐令
  永徽二年东宫诸府《职员令》的复原
  唐《职员令》复原与研究
  唐《开元二十五年令·田令》考
  唐朝的《丧葬令》与丧葬礼
  诏敕入令与唐令复原
·下·
四 宋令考
  天一阁藏明抄本《官品令》考
  关于《天圣令》所依据唐令的年代
  《天圣令》中的律令格式敕
  唐宋《仓库令》比较研究
  《庆元条法事类》与《天圣令》
  “天圣令学”与唐宋变革
  宋令演变考
  宋令篇名考
五 元明令考
  元令考
  元“田令”形式构成考析
  明代典例法律体系的确立与令的变迁
  明令新探
  以《大明令》为枢纽看中国古代律令制体系
附录 中国古代令研究论文著作目录(1932~2016年)

精彩书摘

  《历代令考(套装全2册)》:
  如此以来,假托“名人”编造“案件”的做法,不仅是有传承的,且可以追溯其源头。这恰可旁证“异时鲁法”等并非所谓的春秋“案例”。
  问题是,《奏谳书》中为什么要收录“异时鲁法”等“虚构案例”呢?余嘉锡尝言:“若夫诸子短书,百家杂说,皆以立意为宗,不以叙事为主;意主于达,故譬喻以致其思;事为之宾,故附会以圆其说;本出荒唐,难与庄论。”正因为“古书多造作故事”,“若必为之训诂,务为穿凿,不惟事等刻舟,亦且味同嚼蜡。夫引古不必皆虚,而设喻自难尽实,彼原假此为波澜,何须加之以考据?”这一点尤其重要。当围绕“春秋案例”进行求证时,固然应注意到外在的、表面的因素,但更应注意挖掘其背后可能潜含的意义。因为依托改编旧有的“故事”,甚至虚构造作,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为了要达到某种“目的”。《韩非子》中“文公发绕炙”显然是“经”文的注脚、例证;《奏谳书》及所谓的“春秋案例”,义都与律令、治狱等法律事务密切相关,那么,将之放置在秦汉时代的律令学及“以吏为师”律令传习的背景下,对认识问题或许不无裨益。
  《奏谳书》中奏谳性质的案例较好地保存了奏谳文书的格式,无须多言;那些审讯记录性质的案例(包含所谓的“春秋案例”),实则亦属于典型的“治狱”案例。将审讯记录性质的案例视为典型,还可举秦王六年“狱史断韓”案为例。此案为“微难狱”。
  ……
《中国古代官制通考:权力的流转与制度的演变》 一部系统梳理中国数千年中央与地方官僚体系的权威著作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官制通考》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严谨的考据精神,深度剖析了自先秦至清末,中国历代王朝在中央集权与地方治理方面所构建、沿革、乃至最终消亡的复杂官僚制度体系。本书并非仅仅罗列官职名称,而是着重于制度背后的逻辑、权力结构的演变,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特定制度对国家命运产生的深刻影响。 全书共分上下两册,结构清晰,脉络分明,力求做到“纲举目张,条分缕析”。 上册:中央权力核心的构建与制衡(先秦至唐宋) 上册主要聚焦于中央政府机构的起源、发展及其内部权力制衡机制的探寻。 第一章:先秦至秦汉的萌芽与定型 本章溯源自周代的分封制与卿士制度,探讨了其向郡县制过渡的内在驱动力。重点分析了秦朝“三公九卿制”的开创性意义——如何首次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并构建了一个高效(尽管残酷)的中央行政架构。汉代“外朝”与“内朝”的矛盾与融合,特别是中朝、尚书台的兴起,如何标志着皇权对传统贵族权力的逐步蚕食与取代,为后世中央集权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的士族挑战与权力重组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门阀士族的崛起对中央集权的巨大挑战。本章详细考察了曹魏设立“九品中正制”的初衷及其对官僚队伍选拔产生的深远影响,分析了这种制度如何一度固化了社会阶层。同时,探讨了东晋至南北朝时期,中央机构(如尚书省、中书省的早期形态)在士族操纵下运行的模式,以及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官制产生的冲击。 第三章:隋唐气象:三省六部制的成熟与运行 本章是全书的核心之一。深入解析了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精妙设计。中书省起草政令(决策),门下省审核驳回(审议),尚书省执行(行政)的相互制约,展示了古代中国行政效率与权力分散的完美结合。详细梳理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具体职权范围,并考察了这些机构在唐代中后期,特别是藩镇割据背景下的实际运作状态与效能变化。 第四章:宋代官制的冗化与内重外轻 宋代,为了强化皇权,对唐代的制度进行了大幅度调整。本章分析了“参知政事”如何作为副相分相权,“枢密院”的设立如何分割兵权,以及“三司”对财政的集中管理。重点探讨了宋代特有的“冗官”现象,即在不裁撤现有机构的前提下,通过增设同官(如知州、太尉等名誉或兼职)来分散、稀释权力的策略,及其对国家财政和行政效率的双重影响。 下册:集权极化与制度的终结(元明清) 下册将目光投向了高度集权的元明清时期,分析了中央机构如何被彻底纳入皇帝个人控制之下,以及地方管理如何适应新的统治需要。 第五章:元代的民族融合与官僚体系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本章研究了元朝官制的特殊性,如中书省权力的高度集中,以及达鲁花赤(蒙古人担任的最高监督官)的设立,体现了民族统治的特色。同时,讨论了行中书省制度(行省制度的雏形)在广阔疆域内进行有效管理的初创尝试。 第六章:明代专制顶峰:废相与内阁的兴衰 明朝的制度变革具有里程碑意义。本章详细阐述了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后,丞相制度的彻底废除,以及皇帝如何直接统领六部。重点分析了内阁制度的形成过程——从皇帝的秘书群体(大学士)如何逐渐演变为事实上的决策中枢,以及“票拟”与“批红”的权力机制。此外,还考察了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的设立,及其对文官政治的威慑作用。 第七章:清代的满汉合流与权力极化 清代基本继承并完善了明代的集权模式。本章阐释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在清初对皇权的辅助与制约,以及雍正时期“军机处”的设立——这一临时机构如何最终演变为清朝事实上的最高决策中枢。军机大臣的选拔标准(亲信与能力兼顾)、工作流程的保密性,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同时,分析了吏治与科道监察制度在维护庞大帝国稳定中的角色。 第八章:地方行政的演变与控制 本章将视野扩展至地方。从秦汉的郡县制到唐宋的路、宋代的州县,再到元代的行中书省,以及明清的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三司”的相互制衡。重点分析了地方大员(如总督、巡抚)权力的增长,以及中央如何通过“钦差”、“密折”制度等手段,对地方权力进行“抽制”与钳制,确保中央政令的有效传达与执行。 结语:制度的生命力与历史的必然 全书最后总结了贯穿数千年的官制演变主题:皇权如何不断侵蚀相权,地方权力如何被不断削弱,以及选官制度(从世卿到察举,再到科举)如何塑造了不同时代的精英阶层。 本书力图揭示,这些看似永恒不变的官僚机构背后,始终是古代中国政治哲学与社会结构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它为理解中国古代政治运行的深层逻辑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参照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深入研究了明朝的文化艺术史,特别是其文学、绘画和建筑方面的成就。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和艺术家。我特别喜欢阅读明代的笔记小说,比如《聊斋志异》,这些作品以其奇幻的情节、生动的人物和深刻的寓意,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书中对当时市民文学的兴盛,以及话本、小说、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繁荣,都有细致的描述。在绘画方面,明朝的山水画、人物画都达到了新的高度,董其昌、唐寅等大家的作品,至今仍是艺术的瑰宝。书中对这些画作的赏析,不仅让我看到了精湛的技艺,更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东方美学。至于明朝的建筑,故宫、天坛等宏伟的宫殿庙宇,无不展现了当时高超的建筑技艺和精巧的设计理念。书中对这些建筑的介绍,不仅包括其外观的壮丽,更深入探讨了其内部的结构、功能以及蕴含的象征意义。总而言之,明朝的文化艺术,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底蕴。

评分

最近偶然读到一本关于明代经济史的书籍,真是大开眼界。我一直对明朝那个时期手工业的繁荣、海外贸易的发展以及白银的流入等话题很感兴趣。书中详细介绍了江南地区的丝织业、陶瓷业的辉煌成就,以及晋商、徽商等商帮的崛起,他们的商业活动不仅促进了国内经济的交流,还深刻影响了区域经济格局。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明朝中期以后,白银逐渐取代铜钱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以及由此引发的“银本位”经济现象。这不仅是中国经济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也与当时全球的白银贸易有着密切的联系。书中对这些贸易往来的细节描述,比如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以及与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家的贸易冲突,都让我对当时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有了更深的认识。此外,书中也讨论了明朝的赋税制度,尤其是“一条鞭法”的改革,如何简化税收、减轻农民负担,以及其对社会经济的长期影响。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变革的明朝经济世界,不再是单一的政治和军事叙事,而是更加立体和丰满的社会生活图景。

评分

最近迷上了关于中国古代官制史的研究,尤其是对明清两代的官僚体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查阅了一些相关的史料和学术著作,发现明朝的官制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又有诸多创新和改革,比如废丞相、设内阁,三司的设置等等,这些都对后来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阅读中,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官员选拔、考核、任免以及俸禄制度的论述。这些制度的设计,直接关系到国家机器的运转效率和官员的廉洁程度。明朝初年,朱元璋为了巩固皇权,大力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留下了不少令人触目惊心的案例。而到了中后期,随着制度的僵化和腐败的蔓延,官场的黑暗面也逐渐暴露出来。书中对这些现象的分析,往往能够触及到制度本身的缺陷和人性的弱点。我还在研究明朝的监察体系,都察院、六科给事中等机构的设立,意图是监督百官,但其效能如何,是否真正起到了制衡作用,这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方面。总的来说,对中国古代官制的研究,不仅是了解历史的表象,更是深入探究国家治理的内在逻辑,以及权力运作的复杂性。

评分

近来对明朝的军事制度和边防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其军事力量的构建和维护,以及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和倭寇的侵扰,一直是历史学界关注的焦点。我阅读了一些相关的史料和研究成果,发现明朝在军事制度上有着自己的特色,比如卫所制度的设立,虽然在初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后期逐渐暴露了其弊端。书中对长城防御体系的论述也让我颇为震撼,从修筑规模到战略部署,都体现了当时决策者的高度重视。而关于戚继光抗倭的战役,更是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军事将领的智慧和勇气。书中对当时战争的描写,无论是战术的运用,还是武器的特点,都相当详尽,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我还对明朝的火器发展和使用有所了解,火铳、火炮等新式武器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战争的形态。当然,书中也毫不避讳地探讨了明朝在军事上面临的挑战和失败,比如土木堡之变,以及后期军事力量的衰退,这些都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评分

最近翻阅了《明史》的几卷,真是感慨颇深。这部巨著以其宏大的叙事、严谨的考证,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从太祖朱元璋的崛起,到崇祯帝的落幕,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他们的功过是非,他们的悲欢离合,都随着笔墨的流淌,呈现在读者面前。读《明史》,不仅仅是了解一段历史,更是在与历史对话,与古人对话。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帝王将相,那些为国捐躯的文臣武将,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精神,穿越时空,依然能引发我们深深的思考。尤其是关于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对外战争的失利,读来令人扼腕叹息。那些曾经辉煌的盛世,最终如何一步步走向衰亡,其中蕴含的教训,对于今天的我们,依然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书中对一些重要事件的细节描绘,更是让人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场景之中。比如,关于土木堡之变,书中对明英宗的鲁莽和王振的专权有着细致的刻画,使得整个事件的悲剧性跃然纸上。再比如,关于海禁政策的讨论,书中也展现了不同时期、不同立场人士的观点,引人深思。总而言之,《明史》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的史学巨著,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和启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