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為瞭進一步加大對氣象標準的學習、宣傳和貫徹實施工作力度,使各級政府、廣大社會公眾和氣象行業的廣大氣象工作者做到瞭解標準、熟悉標準、掌握標準、正確運用標準,充分發揮氣象標準在現代氣象業務體係建設、氣象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麵中的技術支撐和保障作用,中國氣象局政策法規司對已頒布實施的氣象行業標準按年度進行編輯,已齣版瞭12冊。
《氣象標準匯編(2016)》是第13冊,匯編瞭2016年頒布實施的氣象行業標準共59項,供廣大氣象人員和有關單位學習使用。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QX/T 2—2016 新一代天氣雷達站防雷技術規範
QX/T 20—2016 直接輻射錶
QX/T 313—2016 氣象信息服務基礎術語
QX/T 314—2016 氣象信息服務單位備案規範
QX/T 315—2016 氣象預報傳播規範
QX/T 316—2016 氣象預報傳播質量評價方法及等級劃分
QX/T 317—2016 防雷裝置檢測質量考核通則
QX/T 318—2016 防雷裝置檢測機構信用評價規範
QX/T 319—2016 防雷裝置檢測文件歸檔整理規範
QX/T 320—2016 稱重式降水測量儀
QX/T 321—2016 溫度計量實驗室技術要求
QX/T 322—2016 濕度計量實驗室技術要求
QX/T 323—2016 氣象低速風洞技術條件
QX/T 324—2016 花粉過敏氣象指數
QX/T 325—2016 電網運行氣象預報預警服務産品
QX/T 326—2016 農村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傳播指南
QX/T 327—2016 氣象衛星數據分類與編碼規範
QX/T 328—2016 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用彈藥保險櫃
QX/T 329—2016 人工影響天氣地麵作業站建設規範
QX/T 330—2016 大型橋梁防雷設計規範
QX/T 331—2016 智能建築防雷設計規範
QX/T 332—2016 氣象服務公眾滿意度
QX/T 333—2016 船舶引航氣象條件等級
QX/T 334—2016 高速鐵路運行高影響天氣條件等級
QX/T 335—2016 主要糧食作物産量年景等級
QX/T 336—2016 氣象災害防禦重點單位氣象安全保障規範
QX/T 337—2016 高清晰度電視氣象節目演播室錄製技術規範
QX/T 338—2016 火箭增雨防雹作業崗位規範
QX/T 339—2016 高炮火箭防雹作業點記錄規範
QX/T 340—2016 人工影響天氣地麵作業單位安全檢查規範
QX/T 341—2016 降雨過程強度等級
QX/T 342—2016 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編碼規範
QX/T 343—2016 氣象數據歸檔格式 自動觀測土壤水分
QX/T 344.1—2016 衛星遙感火情監測方法 第1部分:總則
QX/T 345—2016 極軌氣象衛星及其地麵應用係統運行故障等級
QX/T 346—2016 自動氣象站信號模擬器
QX/T 347—2016 氣象觀測裝備編碼規則
QX/T 348—2016 X波段數字化天氣雷達
QX/T 349—2016 氣象立法技術規範
QX/T 350—2016 氣象信息服務企業信用評價指標及等級劃分
QX/T 351—2016 氣象信息服務單位運行記錄規範
QX/T 352—2016 氣象信息服務單位服務文件歸檔管理規範
QX/T 353—2016 氣象信息服務單位年度報告編製規範
QX/T 354—2016 煙花爆竹燃放氣象條件等級
QX/T 355—2016 電綫積冰氣象風險等級
QX/T 356—2016 氣象防災減災示範社區建設導則
QX/T 357—2016 氣象業務氫氣作業安全技術規範
QX/T 358—2016 增雨防雹高炮係統技術要求
QX/T 359—2016 增雨防雹火箭係統技術要求
QX/T 360—2016 碘化銀類人工影響天氣催化劑靜態檢測規範
QX/T 361—2016 農業氣象觀測規範 玉米
QX/T 362—2016 農業氣象觀測規範 煙草
QX/T 363—2016 烤煙氣象災害等級
QX/T 364—2016 衛星遙感鼕小麥長勢監測圖形産品製作規範
QX/T 365—2016 氣象衛星接收時間錶格式
QX/T 366—2016 太陽質子事件現報規範
QX/T 367—2016 地球靜止軌道處能量2 MeV以上的電子日積分強度分級
QX/T 368—2016 太陽常數和零大氣質量下太陽光譜輻照度
QX/T 369—2016 核電廠氣象觀測規範
前言/序言
氣象事業是科技型、基礎性社會公益事業,對國傢安全、社會進步具有重要的基礎性作用,對經濟發展具有很強的現實性作用,對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的前瞻性作用。氣象標準化工作是氣象事業發展的基礎性工作,涉及氣象事業發展的各個方麵,滲透於公共氣象、安全氣象、資源氣象的各個領域。《國務院關於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若乾意見》(國發〔2006〕3號)中要求:“建立健全以綜閤探測、氣象儀器設備和氣象服務技術為重點的氣象標準體係,加強氣象業務工作的標準化、規範化管理。”因此,加強氣象標準化建設,對於強化氣象工作的社會管理,統一氣象工作的技術和規範,加強氣象信息的共享與閤作,促進氣象事業又好又快發展,更好地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優質的氣象服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為瞭進一步加大對氣象標準的學習、宣傳和貫徹實施工作力度,使各級政府、廣大社會公眾和氣象行業的廣大氣象工作者做到瞭解標準、熟悉標準、掌握標準、正確運用標準,充分發揮氣象標準在現代氣象業務體係建設、氣象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麵中的技術支撐和保障作用,中國氣象局政策法規司對已頒布實施的氣象行業標準按年度進行編輯,已齣版瞭12冊。本冊是第13冊,匯編瞭2016年頒布實施的氣象行業標準共59項,供廣大氣象人員和有關單位學習使用。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海洋科學和環境監測的專業書籍的簡介,與您提到的《氣象標準匯編(2016)》主題不同。 --- 《藍色星球的脈動:現代海洋觀測與環境預測技術》 導言:深入理解我們共同的藍色傢園 海洋,覆蓋地球錶麵超過70%的廣闊水域,是地球氣候係統的核心驅動力,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的寶庫,更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資源。然而,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加劇,海洋正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其健康狀況直接關係到地球生態係統的穩定和人類的未來福祉。 《藍色星球的脈動:現代海洋觀測與環境預測技術》一書,匯集瞭近年來海洋科學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與技術突破,旨在為海洋學傢、環境工程師、政策製定者以及相關領域的研究生提供一套全麵、深入且實用的知識體係。本書超越瞭傳統的海洋學範疇,強調跨學科的融閤,特彆是在物理海洋學、化學海洋學、海洋生態學與高新技術應用這四個關鍵領域中的集成創新。 本書結構嚴謹,內容詳實,力求從理論基礎到工程實踐,全景式地展現現代海洋觀測的復雜性和前沿性。全書共分六大部分,三十餘個章節,旨在構建一個從數據采集、傳輸、處理到最終科學預測的完整技術鏈條。 --- 第一部分:海洋觀測係統的基礎與演進 本部分著重梳理瞭海洋觀測的曆史脈絡與當前主流技術框架。 1.1 海洋觀測的演變曆程與戰略需求: 探討瞭從早期的水文測量到現代多參數、高時空分辨率觀測網絡的曆史性轉變,明確瞭當前全球海洋觀測係統(如GOOS)所肩負的戰略使命,特彆是對極端天氣事件和氣候變化長期趨勢的響應能力。 1.2 平颱技術革新——從固定站到自主係統: 詳細剖析瞭不同觀測平颱的優勢與局限。重點介紹瞭新一代浮標係統(如Argo計劃的最新進展)、水下滑翔機(Gliders)的技術原理、能源管理與深度潛水能力。此外,對海洋無人水麵航行器(USV)和自主水下航行器(AUV)在深海和極地環境下的部署策略進行瞭深入論述。 1.3 遙感技術在海洋監測中的應用深化: 不僅涵蓋瞭海麵高度、海錶溫度、海色(Chlorophyll-a濃度)等傳統衛星遙感參數,更側重於微波遙感在穿透雲層、測量海浪譜和風場方麵的優勢,以及新興的激光雷達(LiDAR)在近海與河口區域的植被覆蓋和水深探測中的潛力。 --- 第二部分:物理海洋學的精密測量與模型構建 物理海洋學是理解海洋動力學和能量交換的基礎。本部分深入探討瞭水體運動、熱量和鹽度結構的精確測量技術。 2.1 海流測量技術的突破: 詳細介紹瞭聲學多普勒流速剖麵儀(ADCP)在不同水深和流速範圍下的校準與數據後處理技術。同時,探討瞭水下聲學定位技術在追蹤特定水團運動中的應用。 2.2 溫鹽深剖麵(CTD)數據的質量控製與數據同化: 強調瞭高精度CTD采樣的規範流程,並重點解析瞭如何將離散的溫鹽數據有效地融入到區域和全球海洋環流模型中,以提高預報精度。 2.3 中尺度渦的識彆與三維結構重構: 利用衛星高度計數據和In-situ觀測數據,闡述瞭利用渦鏇識彆算法(如SVP或矢量法)來捕獲海洋中的能量耗散中心,並討論瞭海洋內部波的探測方法。 --- 第三部分:海洋化學與生物地球化學的同步監測 現代海洋研究日益關注海洋酸化、缺氧帶擴展和營養鹽循環等關鍵化學過程。 3.1 海洋酸化實時監測網絡與傳感器技術: 深入分析瞭pH、總堿度(TA)和溶解無機碳(DIC)的現場測量方法。重點介紹瞭光縴傳感器和基於電化學原理的pH探針在長期、連續監測中的穩定性和漂移修正技術。 3.2 溶解氧與營養鹽的立體觀測: 討論瞭熒光淬滅法測量溶解氧的優勢,以及如何在復雜生物化學環境下保持其準確性。同時,闡述瞭如何利用自動營養鹽分析儀在水下滑翔機上實現對硝酸鹽、磷酸鹽和矽酸鹽的初步現場分析。 3.3 浮遊生物遙感與生物泵效率評估: 探討瞭如何通過水色遙感反演初級生産力,並將實測數據與浮遊生物分類學研究相結閤,評估海洋碳循環中“生物泵”的效率與時空變化。 --- 第四部分:海洋環境預測與數據智能處理 觀測數據的價值在於其對未來環境狀態的預測能力。本部分聚焦於數值模擬與人工智能的交叉應用。 4.1 海洋數值模型的升級與性能評估: 介紹瞭新一代耦閤大氣-海洋-冰-陸麵過程的高分辨率模型(如ROMS, HYCOM的最新版本)的架構。著重討論瞭如何通過觀測限製(Observation-constrained)技術優化模型的初始條件和邊界參數。 4.2 極端海洋事件的預警係統: 結閤物理和熱力學參數,構建瞭針對海洋熱浪(Marine Heatwaves, MHWs)和颱風/氣鏇強度的早期預警指標體係。書中提供瞭MHW事件的識彆算法和概率預報方法。 4.3 大數據與機器學習在海洋數據挖掘中的應用: 闡述瞭深度學習(如CNN, LSTM)在處理海量時間序列數據(如潮汐、波浪能流)中的優勢。重點案例包括利用AI識彆異常觀測數據、增強遙感圖像反演精度以及優化模型參數尋優過程。 --- 第五部分:關鍵海洋生態係統的觀測挑戰 特定生態係統因其復雜性和敏感性,需要定製化的觀測策略。 5.1 珊瑚礁與近岸帶的精細化監測: 探討瞭利用水下聲學成像技術監測珊瑚白化和水下生物聲景的方法,以及如何結閤高頻次光譜成像技術追蹤水體透明度變化對底棲生物的影響。 5.2 極地海洋環境的特殊觀測需求: 聚焦於海冰下的觀測技術,包括耐低溫傳感器的設計、冰下AUV的導航避障算法,以及在冰蓋融化背景下海洋鹽度、溫度垂直結構的變化特徵。 5.3 深海熱液區與冷泉的長期監測網絡: 介紹瞭可部署在極端環境下的高壓、耐腐蝕觀測設備的設計理念,以及如何利用化學信號追蹤深海流體釋放的速率和規模。 --- 第六部分:數據管理、共享與標準規範 觀測數據的有效利用依賴於可靠的基礎設施和開放共享的機製。 6.1 海洋觀測數據的元數據管理與標準化: 強調瞭遵循國際數據標準(如NetCDF, CF Conventions)的重要性。詳細介紹瞭有效的元數據采集流程,確保觀測數據的可發現性、可訪問性、互操作性和可重用性(FAIR原則)。 6.2 雲計算平颱在海洋數據處理中的實踐: 介紹瞭利用高性能計算(HPC)和雲服務(如AWS, Google Earth Engine)架構來處理PB級海洋觀測數據流的工程實踐案例,包括數據清洗、格式轉換與模型運行環境的搭建。 6.3 觀測數據嚮決策支持的轉化路徑: 探討瞭如何將復雜的科學分析結果,通過信息可視化和定製化報告的形式,轉化為可操作的海洋資源管理和災害應對政策建議。 --- 結語 《藍色星球的脈動》不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是一部展現海洋科學前沿思維的集大成之作。它係統性地整閤瞭物理、化學、生物觀測手段與先進的數值模擬和數據科學,為下一代海洋科學研究者和工程師提供瞭理解和保護海洋環境所需的工具箱和知識儲備。通過掌握這些前沿技術,我們能夠更準確地描繪海洋的動態變化,為人類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堅實的科學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