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为了进一步加大对气象标准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工作力度,使各级政府、广大社会公众和气象行业的广大气象工作者做到了解标准、熟悉标准、掌握标准、正确运用标准,充分发挥气象标准在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中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作用,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对已颁布实施的气象行业标准按年度进行编辑,已出版了12册。
《气象标准汇编(2016)》是第13册,汇编了2016年颁布实施的气象行业标准共59项,供广大气象人员和有关单位学习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QX/T 2—2016 新一代天气雷达站防雷技术规范
QX/T 20—2016 直接辐射表
QX/T 313—2016 气象信息服务基础术语
QX/T 314—2016 气象信息服务单位备案规范
QX/T 315—2016 气象预报传播规范
QX/T 316—2016 气象预报传播质量评价方法及等级划分
QX/T 317—2016 防雷装置检测质量考核通则
QX/T 318—2016 防雷装置检测机构信用评价规范
QX/T 319—2016 防雷装置检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
QX/T 320—2016 称重式降水测量仪
QX/T 321—2016 温度计量实验室技术要求
QX/T 322—2016 湿度计量实验室技术要求
QX/T 323—2016 气象低速风洞技术条件
QX/T 324—2016 花粉过敏气象指数
QX/T 325—2016 电网运行气象预报预警服务产品
QX/T 326—2016 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指南
QX/T 327—2016 气象卫星数据分类与编码规范
QX/T 328—2016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用弹药保险柜
QX/T 329—2016 人工影响天气地面作业站建设规范
QX/T 330—2016 大型桥梁防雷设计规范
QX/T 331—2016 智能建筑防雷设计规范
QX/T 332—2016 气象服务公众满意度
QX/T 333—2016 船舶引航气象条件等级
QX/T 334—2016 高速铁路运行高影响天气条件等级
QX/T 335—2016 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年景等级
QX/T 336—2016 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气象安全保障规范
QX/T 337—2016 高清晰度电视气象节目演播室录制技术规范
QX/T 338—2016 火箭增雨防雹作业岗位规范
QX/T 339—2016 高炮火箭防雹作业点记录规范
QX/T 340—2016 人工影响天气地面作业单位安全检查规范
QX/T 341—2016 降雨过程强度等级
QX/T 342—2016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编码规范
QX/T 343—2016 气象数据归档格式 自动观测土壤水分
QX/T 344.1—2016 卫星遥感火情监测方法 第1部分:总则
QX/T 345—2016 极轨气象卫星及其地面应用系统运行故障等级
QX/T 346—2016 自动气象站信号模拟器
QX/T 347—2016 气象观测装备编码规则
QX/T 348—2016 X波段数字化天气雷达
QX/T 349—2016 气象立法技术规范
QX/T 350—2016 气象信息服务企业信用评价指标及等级划分
QX/T 351—2016 气象信息服务单位运行记录规范
QX/T 352—2016 气象信息服务单位服务文件归档管理规范
QX/T 353—2016 气象信息服务单位年度报告编制规范
QX/T 354—2016 烟花爆竹燃放气象条件等级
QX/T 355—2016 电线积冰气象风险等级
QX/T 356—2016 气象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导则
QX/T 357—2016 气象业务氢气作业安全技术规范
QX/T 358—2016 增雨防雹高炮系统技术要求
QX/T 359—2016 增雨防雹火箭系统技术要求
QX/T 360—2016 碘化银类人工影响天气催化剂静态检测规范
QX/T 361—2016 农业气象观测规范 玉米
QX/T 362—2016 农业气象观测规范 烟草
QX/T 363—2016 烤烟气象灾害等级
QX/T 364—2016 卫星遥感冬小麦长势监测图形产品制作规范
QX/T 365—2016 气象卫星接收时间表格式
QX/T 366—2016 太阳质子事件现报规范
QX/T 367—2016 地球静止轨道处能量2 MeV以上的电子日积分强度分级
QX/T 368—2016 太阳常数和零大气质量下太阳光谱辐照度
QX/T 369—2016 核电厂气象观测规范
前言/序言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对国家安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对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作用,对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前瞻性作用。气象标准化工作是气象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涉及气象事业发展的各个方面,渗透于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各个领域。《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中要求:“建立健全以综合探测、气象仪器设备和气象服务技术为重点的气象标准体系,加强气象业务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因此,加强气象标准化建设,对于强化气象工作的社会管理,统一气象工作的技术和规范,加强气象信息的共享与合作,促进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进一步加大对气象标准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工作力度,使各级政府、广大社会公众和气象行业的广大气象工作者做到了解标准、熟悉标准、掌握标准、正确运用标准,充分发挥气象标准在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中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作用,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对已颁布实施的气象行业标准按年度进行编辑,已出版了12册。本册是第13册,汇编了2016年颁布实施的气象行业标准共59项,供广大气象人员和有关单位学习使用。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海洋科学和环境监测的专业书籍的简介,与您提到的《气象标准汇编(2016)》主题不同。 --- 《蓝色星球的脉动:现代海洋观测与环境预测技术》 导言:深入理解我们共同的蓝色家园 海洋,覆盖地球表面超过70%的广阔水域,是地球气候系统的核心驱动力,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宝库,更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海洋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其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人类的未来福祉。 《蓝色星球的脉动:现代海洋观测与环境预测技术》一书,汇集了近年来海洋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技术突破,旨在为海洋学家、环境工程师、政策制定者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生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实用的知识体系。本书超越了传统的海洋学范畴,强调跨学科的融合,特别是在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海洋生态学与高新技术应用这四个关键领域中的集成创新。 本书结构严谨,内容详实,力求从理论基础到工程实践,全景式地展现现代海洋观测的复杂性和前沿性。全书共分六大部分,三十余个章节,旨在构建一个从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到最终科学预测的完整技术链条。 --- 第一部分:海洋观测系统的基础与演进 本部分着重梳理了海洋观测的历史脉络与当前主流技术框架。 1.1 海洋观测的演变历程与战略需求: 探讨了从早期的水文测量到现代多参数、高时空分辨率观测网络的历史性转变,明确了当前全球海洋观测系统(如GOOS)所肩负的战略使命,特别是对极端天气事件和气候变化长期趋势的响应能力。 1.2 平台技术革新——从固定站到自主系统: 详细剖析了不同观测平台的优势与局限。重点介绍了新一代浮标系统(如Argo计划的最新进展)、水下滑翔机(Gliders)的技术原理、能源管理与深度潜水能力。此外,对海洋无人水面航行器(USV)和自主水下航行器(AUV)在深海和极地环境下的部署策略进行了深入论述。 1.3 遥感技术在海洋监测中的应用深化: 不仅涵盖了海面高度、海表温度、海色(Chlorophyll-a浓度)等传统卫星遥感参数,更侧重于微波遥感在穿透云层、测量海浪谱和风场方面的优势,以及新兴的激光雷达(LiDAR)在近海与河口区域的植被覆盖和水深探测中的潜力。 --- 第二部分:物理海洋学的精密测量与模型构建 物理海洋学是理解海洋动力学和能量交换的基础。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水体运动、热量和盐度结构的精确测量技术。 2.1 海流测量技术的突破: 详细介绍了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在不同水深和流速范围下的校准与数据后处理技术。同时,探讨了水下声学定位技术在追踪特定水团运动中的应用。 2.2 温盐深剖面(CTD)数据的质量控制与数据同化: 强调了高精度CTD采样的规范流程,并重点解析了如何将离散的温盐数据有效地融入到区域和全球海洋环流模型中,以提高预报精度。 2.3 中尺度涡的识别与三维结构重构: 利用卫星高度计数据和In-situ观测数据,阐述了利用涡旋识别算法(如SVP或矢量法)来捕获海洋中的能量耗散中心,并讨论了海洋内部波的探测方法。 --- 第三部分:海洋化学与生物地球化学的同步监测 现代海洋研究日益关注海洋酸化、缺氧带扩展和营养盐循环等关键化学过程。 3.1 海洋酸化实时监测网络与传感器技术: 深入分析了pH、总碱度(TA)和溶解无机碳(DIC)的现场测量方法。重点介绍了光纤传感器和基于电化学原理的pH探针在长期、连续监测中的稳定性和漂移修正技术。 3.2 溶解氧与营养盐的立体观测: 讨论了荧光淬灭法测量溶解氧的优势,以及如何在复杂生物化学环境下保持其准确性。同时,阐述了如何利用自动营养盐分析仪在水下滑翔机上实现对硝酸盐、磷酸盐和硅酸盐的初步现场分析。 3.3 浮游生物遥感与生物泵效率评估: 探讨了如何通过水色遥感反演初级生产力,并将实测数据与浮游生物分类学研究相结合,评估海洋碳循环中“生物泵”的效率与时空变化。 --- 第四部分:海洋环境预测与数据智能处理 观测数据的价值在于其对未来环境状态的预测能力。本部分聚焦于数值模拟与人工智能的交叉应用。 4.1 海洋数值模型的升级与性能评估: 介绍了新一代耦合大气-海洋-冰-陆面过程的高分辨率模型(如ROMS, HYCOM的最新版本)的架构。着重讨论了如何通过观测限制(Observation-constrained)技术优化模型的初始条件和边界参数。 4.2 极端海洋事件的预警系统: 结合物理和热力学参数,构建了针对海洋热浪(Marine Heatwaves, MHWs)和台风/气旋强度的早期预警指标体系。书中提供了MHW事件的识别算法和概率预报方法。 4.3 大数据与机器学习在海洋数据挖掘中的应用: 阐述了深度学习(如CNN, LSTM)在处理海量时间序列数据(如潮汐、波浪能流)中的优势。重点案例包括利用AI识别异常观测数据、增强遥感图像反演精度以及优化模型参数寻优过程。 --- 第五部分:关键海洋生态系统的观测挑战 特定生态系统因其复杂性和敏感性,需要定制化的观测策略。 5.1 珊瑚礁与近岸带的精细化监测: 探讨了利用水下声学成像技术监测珊瑚白化和水下生物声景的方法,以及如何结合高频次光谱成像技术追踪水体透明度变化对底栖生物的影响。 5.2 极地海洋环境的特殊观测需求: 聚焦于海冰下的观测技术,包括耐低温传感器的设计、冰下AUV的导航避障算法,以及在冰盖融化背景下海洋盐度、温度垂直结构的变化特征。 5.3 深海热液区与冷泉的长期监测网络: 介绍了可部署在极端环境下的高压、耐腐蚀观测设备的设计理念,以及如何利用化学信号追踪深海流体释放的速率和规模。 --- 第六部分:数据管理、共享与标准规范 观测数据的有效利用依赖于可靠的基础设施和开放共享的机制。 6.1 海洋观测数据的元数据管理与标准化: 强调了遵循国际数据标准(如NetCDF, CF Conventions)的重要性。详细介绍了有效的元数据采集流程,确保观测数据的可发现性、可访问性、互操作性和可重用性(FAIR原则)。 6.2 云计算平台在海洋数据处理中的实践: 介绍了利用高性能计算(HPC)和云服务(如AWS, Google Earth Engine)架构来处理PB级海洋观测数据流的工程实践案例,包括数据清洗、格式转换与模型运行环境的搭建。 6.3 观测数据向决策支持的转化路径: 探讨了如何将复杂的科学分析结果,通过信息可视化和定制化报告的形式,转化为可操作的海洋资源管理和灾害应对政策建议。 --- 结语 《蓝色星球的脉动》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展现海洋科学前沿思维的集大成之作。它系统性地整合了物理、化学、生物观测手段与先进的数值模拟和数据科学,为下一代海洋科学研究者和工程师提供了理解和保护海洋环境所需的工具箱和知识储备。通过掌握这些前沿技术,我们能够更准确地描绘海洋的动态变化,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坚实的科学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