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欲念心理学》是一本深刻解读我们自己和他人的书,也是让你一生受益的心理学课程!让你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他人、读懂社会!
2.“人类是充满欲望并受欲望驱使的动物。”——弗洛伊德
3.让我们一起用心理学的金钥匙,开启精彩的人生之旅吧!
4.《欲念心理学》中包含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卡尔·古斯塔夫·荣格、伊凡·彼德罗维奇·巴甫洛夫、让·皮亚杰、B.F.斯金纳、亚伯拉罕·马斯洛、艾森克、查尔斯·埃杰顿·奥斯古德、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爱德华斯、罗森塔尔、约翰·杜威、威廉·冯特……所总结的心理法则!
弗洛伊德曾说:“人类是充满欲望并受欲望驱使的动物。”的确,我们每个人都有欲望,虽然它们深藏在我们心底,却无时无刻不左右着我们的各种选择。如何理解和掌控欲望,便是心理学的重要课题。
作者用精彩有趣的故事来讲述纷繁复杂的心理学问题,帮你系统了解有关实用心理学的知识及技巧;一旦你掌握了它们,许多工作和生活中的难题也将迎刃而解。
江月梓,80后,北京人,二级心理咨询师,曾翻译多部心理学著作,长年关注国内外心理学研究成果,并结合生活实践做读书笔记,本书就是作者多年学习积累的成果。
第一章 你必须了解的心理学问题与人格障碍
多面娇娃的你,今天是哪一面——多重人格 002
我只想安安静静地做一个美男子——自恋型人格障碍 005
被颠覆的那个世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008
看见歪的东西就不开心——强迫型人格障碍 010
一个身体里住着两个灵魂——分裂型人格障碍 012
他的性格太差了——攻击型人格障碍 014
性别怎么就跑偏了——性别认同障碍 016
我就要做别人的尾巴——依赖型人格障碍 019
他们都被自己杀掉了——恐惧心理 021
一个小测试差点引发了血案——心理暗示 024
为什么大便形状的东西会让人难以下咽——反射心理 026
吃货的悲哀——暴食症 028
窗外的景色——自私 032
把工作留到明天——拖延症 034
为何难以戒烟——烟瘾 036
一位母亲的呼声——网瘾 039
他为什么被开除——嫉妒 042
曹操容不下杨修——狭隘 044
上帝的救赎——偏执 047
健康是买不来的财富——贪婪 049
千金难买的是快乐——虚荣 051
“如果、只要”的背后——病态怀旧 053
多想回到家乡——依赖 056
有人看见“脏东西”就抓狂——洁癖 058
美女被谴责,谁才是罪魁祸首——虐待狂 061
他们说我像个饿鬼——厌食症 063
他们都爱买东西——购物狂 066
为什么她总是感觉很饿——焦虑症 069
第二章 你必须知道的心理学技巧与效应
你为什么总是自己吓自己 072
烦恼是一种心境 074
要时时为别人着想 076
包容是一种生存智慧 078
逆境中需要坚强而非固执 080
心病还须心药医 081
你闻到那股怪味道了吗——暗示效应 083
那里不可以去,很危险——禁果效应 085
给你钱,你是花出去还是存下来——马太效应 088
邻居决定你的生活——邻里效应 090
他们看到了不同的世界——选择性注意力 092
和尚在,那么我去哪里了——自我认知 093
失去自由的日子里——感觉剥夺 096
视崖边界前的婴儿——深度知觉 097
错误的选择——从众效应 099
蝴蝶引起的风暴——蝴蝶效应 102
什么都做不好的人,为什么成功了——瓦拉赫效应 104
第三章 把握好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两个秀才遇见一口棺材——情绪 108
波尔赫特的遭遇——乐观 110
苏章判案——道德感 111
截然不同的孪生兄弟——性格差异 113
国王与三个儿子——宽容 115
赵家新为什么被晋升——自制力 117
把掌声献给谁——自尊 119
17岁的百万富翁——自立 122
有钱人的苦恼——紧张忧虑症 125
博客成为避风港——压抑 127
谁为古董埋单——逃避 130
赵兰兰的烦恼——抱怨 132
方丈与青年——厌倦 135
人生为何如此黑暗——空虚 137
丈夫离去的日子里——孤独 139
地上的泥土与天上的星星——挫折 140
幸福靠自己争取——怨恨 142
生死边缘的徘徊——抑郁 144
别让生命在孤独中陨落——自卑 146
他为什么会脸红——羞怯 148
特殊的寻找者——完美主义 150
人们为何会“对着干”——逆反心理 152
爱情为何如此伤人——失恋者心理 154
只需一根柱子——自信 156
拿影子惩罚自己的人——过度敏感 159
第四章 探寻爱情与婚姻的本源
为什么越反对越相爱——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162
她的一切我都爱,就连鞋子也一样爱——晕轮效应 164
烛光晚餐为什么适合表白——黑暗效应 166
酒后总是想着乱性——啤酒效应 168
“七年之痒”还是“三年之痛”——刺猬法则 170
恋爱和父母有什么关系——强迫性重复 172
为什么会一见钟情——直觉现象 175
志同道合的婚姻才幸福——志同道合法则 177
闪婚!一个最危险的决定——未来场景现象 180
过日子不要和别人比——攀比心理 182
小三与婚外情——中年危机 184
为了孩子不离婚,到底伤害了谁——未来恐惧 187
亲吻是爱情和谐的根基——亲吻心理学 189
第五章 为什么有的人总能左右逢源
距离产生美——心理距离 192
良好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初次效果 194
你今天来当我怎么样——换位思考 197
她为什么没人缘——感恩的必要 199
赞美泛滥,会惹人讨厌——赞美定律 201
跷跷板也有大学问——互惠原理 203
人为什么会帮助陌生人——亲社会行为 205
为什么对他见死不救——旁观者效应 207
孟母为什么三迁——场化效应 208
第六章 如何在工作中事半功倍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异性相吸原理 212
了解需要,投其所好——满足感 214
你成了薪水的仆人——德西效应 216
你怎么就没有领导的艺术——出丑效应 218
是皮鞭厉害还是糖果管用——南风效应 221
说你行,你一定行——皮格马利翁效应 223
给手表找些小伙伴——配套效应 225
永不挣脱的水牛——思维定式 227
张海迪成功了——意志力 230
你要有足够的注意力才行——专注 232
中止讲解有助学生记忆——蔡加尼克效应 234
鼓励式教育的成功——鼓励法则 237
第七章 掌握色彩的神秘力量
别人抢,我也抢——哄抢效应 240
物以稀为贵——稀缺效应 242
越贵越容易卖出去——凡勃伦效应 243
商家为什么热衷于名人代言——名人效应 245
颜色能告诉你一个人的性格 248
让人觉得凉快的颜色 250
黑色中藏着一种神秘的力量 251
颜色主宰空间的大小 252
他们都说颜色是有重量的 253
白色为什么安全一些 255
色彩是有一种神秘味道的 257
蓝色的减肥功效 258
我之前一直以为,“欲念”这个词听起来有点负面,甚至带有某种道德上的评判意味。但是,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了作者所说的“欲念”是一种中性但极其强大的驱动力。它并非仅仅是生理上的冲动,更是我们所有学习、成长、社交乃至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非常客观地揭示了各种“欲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并且系统地阐述了它们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的。作者并没有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评判这些“欲念”,而是以一种科学、理性的态度去分析它们产生的根源,以及它们如何被社会环境和个体经验所塑造。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归属感”和“被认可”这两种强大欲念的深入剖析。在我看来,这两种欲念几乎贯穿了我们人生的始终,从孩童时期渴望父母的关注,到成年后追求事业的成就和社交的圈子,它们无处不在。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让我看到了这些欲念在不同情境下的微妙差异,以及它们如何驱使人们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比如,为了获得集体的认可,人们可能会放弃个人的独特想法;又比如,为了满足内心的归属感,我们可能会不自觉地去模仿周围的人。这种对人性深层动机的精准洞察,让我感到既震撼又佩服。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它既有心理学研究的严谨性,又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温度。作者在描绘那些“欲念”的强大力量时,并没有让我们感到恐惧或绝望,反而让我们看到了理解和掌控的可能性。他鼓励我们去认识和接纳自己的各种“欲念”,并学会如何以更健康、更积极的方式去满足它们。这本书让我对“人”这个字有了更深的思考,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评分这本书真的刷新了我对“欲念”的认知。我之前一直以为,欲念就是一些肤浅的、负面的东西,但读完之后,我才明白,它其实是人类最原始、最根本的驱动力,是所有行为的源泉。作者在书中非常精妙地阐述了“锚定效应”如何影响我们的决策。他指出,我们的大脑非常倾向于依赖第一个接收到的信息作为“锚点”,然后基于这个锚点去进行后续的判断。这个效应在消费、谈判甚至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情境中都无处不在。例如,商家经常会先设定一个较高的“原价”,然后再打折,这样即使折扣后的价格仍然不低,消费者也会觉得“划算”,因为“原价”已经成为了他们心中的“锚点”。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损失厌恶”时,那种深刻的洞察力。他指出,人们对于损失的感受,远远大于对于同等收益的感受。这意味着,我们更害怕失去,而不是渴望获得。这种心理特征,在投资、风险管理,甚至日常的社交互动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让我看到了这种“损失厌恶”是如何让我们变得保守,如何让我们在面对机会时犹豫不决,又如何让我们为了避免损失而做出一些看似“不理智”的选择。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引人入胜,作者善于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将那些晦涩的心理概念解释得浅显易懂。他不会用过于专业的术语去吓唬读者,而是用一种平等、友好的姿态,与读者一起探索人类行为的奥秘。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如此”。我一直对人类的非理性行为感到困惑,而这本书则为我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解释。作者在书中非常深入地剖析了“确认偏差”和“选择性注意”等认知现象。他指出,我们的大脑并非是一个客观的信息处理器,而是会主动地去过滤和解释信息,以符合我们已有的信念和期望。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情感启发式”的论述。它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做决定时,常常会受到情感的影响,而不是完全依赖理性的分析。作者指出,当我们面临复杂或不确定的情况时,我们会倾向于依赖直觉和情绪来做出判断。这种“情绪驱动”的决策方式,虽然有时会让我们做出错误的判断,但也正是它,让我们能够快速地应对各种情况,并且保持一种情感上的连接。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社会认同”原理时,那种深刻的洞察力。他指出,我们往往会参考他人的行为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尤其是在不确定或模糊的情境下。这种“跟随大流”的心理,既有积极的一面,比如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学习和适应社会,但同时也可能让我们盲目地模仿,从而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流畅,而且充满智慧。作者在分析问题时,总能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并且提供多方面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他不会强迫读者接受他的观点,而是鼓励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
评分这本书简直让我眼前一亮,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心理迷宫,而作者就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用他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一步步带领我拨开重重迷雾,去探寻人类行为背后那错综复杂的逻辑。我一直对为什么人们会做出某些看似“不理性”的选择感到好奇,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透彻的视角。它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心理学科普,而是深入到驱动我们行为最原始、最深层的欲望。作者在阐述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行为主义的学习原理,以及更现代的认知偏差研究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自洽且极具说服力的理论框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得失厌恶”心理的分析,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在投资、决策乃至人际关系中的表现。我曾经在股票市场上因为害怕损失而过早卖出,事后又后悔不已,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这背后并非简单的“运气不好”,而是根植于大脑深处的本能反应。而且,作者在举例时,并没有局限于学究式的枯燥案例,而是选择了许多我们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情境,比如为什么广告会那么有吸引力,为什么我们会对某些产品趋之若鹜,为什么我们有时会做出违背自己初衷的选择。这些贴近生活的例子,让我能够立刻产生共鸣,并且将书中的理论与自己的生活经历一一对照,从而加深理解。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独特,既有严谨的学术分析,又不失幽默感和洞察力。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一些复杂心理现象时,那种“一语道破天机”的精彩论述,让人拍案叫绝。它不仅教会了我如何理解他人,更重要的是,它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去审视自己那些不自觉的行为模式,从而有意识地去调整和优化。这本书让我觉得,原来心理学并非遥不可及的学科,而是触手可及的,并且能够切实地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
评分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翻到这本书的,当时被书名吸引,但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然而,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低估了它的深度和价值。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欲念”本身,更是通过“欲念”这个视角,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理解人类行为本质的大门。作者在书中提出的“反事实思维”和“预设模型”概念,让我对自己的决策过程有了全新的认知。我常常会陷入对“如果当初我那样做了会怎样”的思考,而这本书则让我明白,这种思考方式背后有着深刻的心理机制,并且它如何影响我们对当下情况的判断。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稀缺性原理”的分析,它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对那些难以获得的东西会更加珍视。这个原理在营销和销售领域被广泛应用,但作者将其上升到了对人类普遍心理的洞察。他指出,稀缺性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时间上的、机会上的,并且它如何激起我们内心的占有欲和紧迫感。这种分析让我对很多消费行为和决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术论文的严谨,又不失散文的韵味。作者在叙述过程中,时而充满哲思,时而又带着一丝幽默,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我特别欣赏他处理那些复杂心理概念时,那种“化繁为简”的能力。他能够用最精炼的语言,最贴切的比喻,将那些深奥的心理理论娓娓道来,让读者仿佛醐醐灌顶。这本书的结构也设计得非常巧妙,每一章都像是一个独立的拼图块,但又与整体紧密相连,共同构建了一个关于人类行为的完整图景。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人性的理解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虽然写着“欲念心理学”,但它的内涵远不止于此。在我看来,它更像是一本关于“人类动机的百科全书”,只不过作者巧妙地将“欲念”作为切入点。我一直对“从众心理”非常感兴趣,而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非常详尽的解释。作者通过大量的社会心理学实验,比如著名的“阿什从众实验”,让我看到了群体压力是如何轻易地改变个体的判断。他指出,我们不仅仅是为了融入群体,更重要的是,我们害怕被孤立,害怕被视为“异类”。这种恐惧,往往比我们认为的更加强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需求层次理论”时,那种与“欲念”的巧妙结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我们耳熟能详,但作者将其与人类的各种“欲念”联系起来,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不断地去追求更高层次的满足,以及这些追求是如何驱动我们采取行动的。例如,我们为了满足生理需求而努力工作,是为了获得安全感;而当我们满足了安全需求后,又会去追求爱与归属感,这背后是更深层次的社交和情感欲念在驱动。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有条理,而且结构清晰,每一章都像是在为读者构建一块新的拼图。作者在阐述的过程中,善于引用心理学家的名言和经典案例,使得内容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趣味性。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人性的理解又上了一个层次,也更能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做出一些我曾经无法理解的选择。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绝对远超其封面所呈现的“欲念心理学”的简单标签。在我看来,它更像是一本关于“人类行为操作系统”的手册,或者说是一本“人性的解码器”。作者以一种极为精妙的方式,将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逻辑,那些驱动我们日常行动的“看不见的手”,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一直都对“模式识别”很感兴趣,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了我巨大的启发。它教我如何去识别那些反复出现的行为模式,并且理解这些模式背后的心理动因。书中关于“确认偏差”的论述,让我深刻反思了自己在信息接收和判断过程中存在的局限性。我常常会不自觉地去寻找那些支持自己已有观点的信息,而忽略那些与之相悖的证据。这种“隧道视野”的效应,在书中得到了非常透彻的解释,并且作者还提供了具体的策略来帮助我们克服这种思维定势。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社交货币”理论的探讨,它解释了为什么人们热衷于分享那些能够提升自身形象或获得他人关注的内容。这个概念在社交媒体盛行的当下,显得尤为重要,也让我对自己在网络上的行为有了更深的审视。作者的写作方式也非常有特点,他擅长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来阐述复杂的概念。例如,他将人的大脑比作一个“故事生成器”,总是在不断地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合理化的解释。这种比喻非常贴切,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而且,书中的案例并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大量取材于真实的社会事件、历史人物和心理学实验,使得内容既有理论支撑,又接地气。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获得了一副新的眼镜,能够以一种更清晰、更具洞察力的视角去看待周围的世界和其中的人们。
评分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人,需要深入挖掘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而这本书恰恰就是这样一本工具书。它不是那种让你看完后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会让你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去回味和实践。作者以一种极为生动和直观的方式,将那些隐藏在人类行为中的“逻辑”展现在我们面前。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情感账户”的理论。它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某些关系中会感到“亲密”或“疏远”,以及我们如何通过一系列的行为来“存入”或“取出”情感。这个概念对于理解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展示了在爱情、友情、亲情甚至职场关系中,“情感账户”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如何才能维持一个健康的情感账户。我曾经困惑于为什么有些关系会悄无声息地变淡,读到这部分时,我才意识到,原来是我在无形中“透支”了情感,而没有及时“存款”。此外,书中关于“习得性无助”的论述,也让我对一些人所表现出的消极和被动行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指出,当一个人长期处于无法控制的环境中时,会逐渐丧失改变现状的动力,即使后来有机会改变,也可能因为过去的经验而选择放弃。这种洞察让我对身边一些“不思进取”的人有了更多的同情和理解,而不是简单的责备。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却又富有力量,作者没有使用过多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最直接、最朴素的语言,去揭示那些最深刻的心理真相。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收获。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一绝,它并非简单地将各种心理学理论堆砌在一起,而是以一种非常清晰和递进的方式,层层深入地剖析“欲念”这个主题。开篇部分,作者就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宏观的框架,解释了从生物本能到社会文化,各个层面是如何共同塑造我们的欲望,并最终影响我们的行为。我尤其喜欢作者在书中引入的“动机链”概念,它解释了为什么一个看似简单的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一连串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动机。例如,我们为了获得社会认可而努力工作,但这背后可能又是因为我们内心深处对安全感和归属感的渴望。这种层层剥离式的分析,让我看到了行为背后隐藏的更深层次的心理需求。作者在阐述过程中,大量引用了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但处理得非常得当,既保持了科学的严谨性,又不会让非专业读者感到晦涩难懂。他会用通俗易懂的比喻来解释大脑的运作机制,比如将大脑比作一个“奖赏系统”,不断寻求刺激和满足。这让我对自己的大脑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能理解为什么我们会沉迷于某些活动。本书的案例选择也极具代表性,作者选取了从个人成长、职业发展到消费心理、社交互动等各个领域,覆盖面非常广。我读到关于“承诺与一致性”原理的部分时,立刻联想到了自己曾经在面对销售人员时,是如何一步步被引导做出购买决定的。这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在阅读过程中此起彼伏,让我觉得每一页都充满了价值。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即使遇到一些复杂的概念,作者也会用图表、故事或者对话的形式进行解释,让理解变得更加容易。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欲念”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性”的书,让我对人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心理学著作。它不仅仅是在讲述“欲念”的心理学,更是在通过“欲念”这个切入点,带领我们深入理解人类行为的深层逻辑。作者在书中非常精辟地阐述了“互惠原理”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的。他指出,当我们接受了别人的馈赠或帮助时,内心会有一种强烈的冲动去回报对方。这个原理在人际交往、销售谈判,甚至政治博弈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承诺和一致性”的论述。作者指出,一旦我们做出某个承诺,就会倾向于去保持与这个承诺一致的行为,即使这个承诺并不一定符合我们的最佳利益。这种心理机制,既能帮助我们建立信誉,但同时也可能让我们陷入“沉没成本谬误”,无法及时止损。我曾经因为不好意思拒绝别人,而做出了一些让自己后悔的承诺,读到这部分时,我才意识到,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心理根源。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乏文学的感染力。作者在描述那些复杂的心理现象时,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故事,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领悟到深刻的道理。他不会用过于专业的术语去吓唬读者,而是用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与读者一起探讨人类行为的奥秘。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人性的理解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也更能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做出一些我曾经无法理解的选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