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译注(中国古代名著全本译注丛书)

国语译注(中国古代名著全本译注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邬国义,胡果文,李晓路,撰 著
图书标签:
  • 国语
  • 先秦
  • 经典
  • 译注
  • 历史
  • 文献
  • 中国古代文学
  • 名著
  • 文化
  • 古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4802
版次:1
商品编码:1214299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古代名著全本译注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24
字数:67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国语》是我国较早的一部内容丰富、文字优美的国别史,要了解先秦的社会和历史,离不了《国语》。这部完成于二十多年前的《国语译注》,系华东师范大学邬国义教授的代表作之一,他将《国语》的原文全部译成了现代汉语,并加注释。译文以前人疏注为依据,力求做到信、达、雅。这次将此书列入《中国古籍名著全本译注丛书》,作者又作了一定程度的修订。

作者简介

  邬国义,男,1951年4月生,浙江奉化人。1978年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1988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史学史、历史文献学、二十世纪学术史等。

目录

前言1


卷一周语上1

祭公谏穆王征犬戎1

密康公母论小丑备物终必亡5

邵公谏厉王弭谤6

芮良夫论荣夷公专利9

邵公以其子代宣王死11

虢文公谏宣王不籍千亩12

仲山父谏宣王立戏17

穆仲论鲁侯孝19

仲山父谏宣王料民21

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论周将亡23

郑厉公与虢叔杀子颓纳惠王25

内史过论神27

内史过论晋惠公必无后31

内史兴论晋文公必霸36卷二周语中39

富辰谏襄王以狄伐郑及以狄女为后39

襄王拒晋文公请隧45

阳人不服晋侯48

襄王拒杀卫成公50

王孙满观秦师52

定王论不用全烝之故54

单襄公论陈必亡57

刘康公论鲁大夫俭与侈62

王孙说请勿赐叔孙侨如65

单襄公论郤至佻天之功67卷三周语下72

单襄公论晋将有乱72

单襄公论晋周将得晋国76

太子晋谏灵王壅谷水80

晋羊舌肸聘周论单靖公敬俭让咨87

单穆公谏景王铸大钱91

单穆公谏景王铸大钟94

景王问钟律于伶州鸠100

宾孟见雄鸡自断其尾105

刘文公与苌弘欲城周107卷四鲁语上111

曹刿问战111

曹刿谏庄公如齐观社113

匠师庆谏庄公丹楹刻桷115

夏父展谏宗妇觌哀姜用币116

臧文仲如齐告籴118

展禽使乙喜以膏沫犒师120

臧文仲说僖公请免卫成公122

臧文仲请赏重馆人124

展禽论祭爰居非政之宜126

文公欲弛孟文子与郈敬子之宅130

夏父弗忌改昭穆之常132

里革更书逐莒太子仆134

里革断宣公罟而弃之136

子叔声伯辞邑138

里革论君之过140

季文子论妾马142卷五鲁语下144

叔孙穆子聘于晋144

叔孙穆子谏季武子为三军146

诸侯伐秦鲁人以莒人先济148

襄公如楚150

季冶致禄153

叔孙穆子知楚公子围有篡国之心154

叔孙穆子不以货私免156

子服惠伯从季平子如晋158

季桓子穿井获羊161

公父文伯之母对季康子问162

公父文伯饮南宫敬叔酒163

公父文伯之母论内朝与外朝164

公父文伯之母论劳逸166

公父文伯之母别于男女之礼170

公父文伯之母欲室文伯171

公父文伯卒其母戒其妾173

孔丘谓公父文伯之母知礼174

孔丘论大骨175

孔丘论楛矢177

闵马父笑子服景伯179

孔丘非难季康子以田赋181卷六齐语183

管仲对桓公以霸术183

管仲佐桓公为政192

桓公为政既成196

管仲教桓公亲邻国198

管仲教桓公足甲兵200

桓公帅诸侯而朝天子202

葵丘之会天子致胙于桓公205

桓公霸诸侯207卷七晋语一210

武公伐翼止栾共子无死210

史苏论献公伐骊戎胜而不吉212

史苏论骊姬必乱晋218

献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221

献公伐翟柤223

优施教骊姬远太子225

献公作二军以伐霍228

优施教骊姬谮申生231

申生伐东山235卷八晋语二238

骊姬谮杀太子申生238

公子重耳夷吾出奔245

虢将亡舟之侨以其族适晋247

宫之奇知虞将亡249

献公问卜偃攻虢何月251

宰周公论齐侯好示252

宰周公论晋侯将死254

里克杀奚齐而秦立惠公256

冀芮答秦穆公问265卷九晋语三266

惠公入而背外内之赂266

惠公改葬共世子268

惠公悔杀里克270

惠公杀丕郑271

秦荐晋饥晋不予秦籴274

秦侵晋止惠公于秦276

吕甥逆惠公于秦281

惠公斩庆郑284卷十晋语四288

重耳自狄适齐288

齐姜劝重耳勿怀安290

齐姜与子犯谋遣重耳294

卫文公不礼重耳295

曹共公不礼重耳而观其骿肋297

宋襄公赠重耳以马二十乘299

郑文公不礼重耳301

楚成王以周礼享重耳304

重耳婚媾怀嬴307

秦伯享重耳以国君之礼311

重耳亲筮得晋国314

秦伯纳重耳于晋317

寺人勃鞮求见文公320

文公遽见竖头须323

文公修内政纳襄王324

文公出阳人327

文公伐原329

文公救宋败楚于城濮330

郑叔詹据鼎耳而疾号333

箕郑对文公问335

文公任贤与赵衰举贤337

文公学读书于臼季340

郭偃论治国之难易341

胥臣论教诲之力342

文公称霸345卷十一晋语五347

臼季举冀缺347

宁嬴氏论貌与言349

赵宣子论比与党351

赵宣子请师伐宋353

灵公使鉏麑杀赵宣子355

范武子退朝告老357

范武子杖文子358

郤献子分谤359

张侯御郤献子360

师胜而范文子后入362

郤献子等各推功于上363

苗贲皇谓郤献子不知礼365

车者论梁山崩366

伯宗妻谓民不戴其上难必及368卷十二晋语六370

赵文子冠370

范文子不欲伐郑374

晋败楚师于鄢陵375

郤至勇而知礼377

范文子论内睦而后图外379

范文子论外患与内忧380

范文子论胜楚必有内忧382

范文子论德为福之基385

范文子论私难必作387

栾书发郤至之罪388

长鱼矫胁栾中行390

韩献子不从栾中行召391卷十三晋语七393

栾武子立悼公393

悼公即位395

悼公始合诸侯399

祁奚荐子午以自代402

魏绛谏悼公伐诸戎404

悼公使韩穆子掌公族大夫406

悼公使魏绛佐新军407

悼公赐魏绛女乐歌钟408

司马侯荐叔向410卷十四晋语八411

阳平教平公灭栾氏411

辛俞从栾氏出奔415

叔向母谓羊舌氏必灭417

叔孙穆子论死而不朽418

范宣子与和大夫争田420

訾祏死范宣子勉范献子424

师旷论乐425

叔向谏杀竖襄426

叔向论比而不别427

叔向与子朱不心竞而力争428

叔向论忠信而本固430

叔向论务德无争先432

赵文子请免叔孙穆子434

赵文子为室张老谓应从礼436

赵文子称贤随武子438

秦后子谓赵孟将死439

医和视平公疾441

叔向均秦楚二公子之禄443

郑子产来聘445

叔向论忧德不忧贫447卷十五晋语九449

叔向论三奸同罪449

中行穆子帅师伐狄围鼓451

范献子戒人不可以不学454

董叔欲为系援455

赵简子欲有斗臣456

阎没、叔宽谏魏献子无受贿457

董安于辞赵简子赏459

赵简子以晋阳为保鄣461

邮无正谏赵简子无杀尹铎462

铁之战赵简子等三人夸功465

卫庄公祷467

史黯谏赵简子田于蝼468

少室周知贤而让469

史黯论良臣470

赵简子问贤于壮驰兹472

窦犨谓君子哀无人473

赵襄子使新稚穆子伐狄475

智果论智瑶必灭宗476

士茁谓土木胜惧其不安人478

智伯国谏智襄子479

晋阳之围481卷十六郑语483

史伯为桓公论兴衰483

平王之末秦晋齐楚代兴494卷十七楚语上495

申叔时论傅太子之道495

子囊议恭王之谥499

屈建祭父不荐芰501

蔡声子论楚材晋用503

伍举论台美而楚殆509

范无宇论国为大城未有利者513

左史倚相儆申公子亹517

白公子张讽灵王宜纳谏519

左史倚相儆司马子期唯道是从523卷十八楚语下525

观射父论绝地天通525

观射父论祀牲529

子常问蓄货聚马鬭且论其必亡534

蓝尹亹避昭王而不载537

郧公辛与弟怀或礼于君或礼于父539

蓝尹亹论吴将毙541

王孙圉论国之宝543

鲁阳文子辞惠王所与梁545

叶公子高论白公胜必乱楚国546国语译注目录卷十九吴语551

越王勾践命诸稽郢行成于吴551

吴王夫差与越荒成不盟554

夫差伐齐不听申胥之谏556

夫差胜于艾陵使奚斯释言于齐559

申胥自杀560

吴晋争长未成勾践袭吴562

吴欲与晋战得为盟主565

夫差退于黄池使王孙苟告于周570

勾践灭吴夫差自杀573卷二十越语上582

勾践灭吴582卷二十一越语下589

范蠡进谏勾践持盈定倾节事589

范蠡劝勾践无蚤图吴594

范蠡谓人事至而天应未至596

范蠡谓先为之征其事不成597

范蠡谓人事与天地相参乃可以成功598

越兴师伐吴而弗与战600

范蠡谏勾践勿许吴成卒灭吴603

范蠡乘轻舟以浮于五湖606



诗意的回响,智慧的传承:中国古代名著精粹之旅 在中华文明浩瀚的星空中,古代经典犹如璀璨的恒星,以其永恒的魅力,照亮着我们追寻历史、体悟人生的道路。它们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思想的源泉,情感的寄托。然而,时空的阻隔、语言的隔阂,常常让现代读者在仰望这些星辰时,感到一丝疏离与困惑。为此,我们精心编纂了这套“中国古代名著全本译注丛书”,旨在为广大读者构建一座跨越千年的桥梁,让古人的智慧与情感,以最清晰、最贴近的方式,再次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本丛书并非简单的文本堆砌,而是一场深度挖掘、悉心梳理、周密考证的文化之旅。我们甄选了历代文学、哲学、历史领域最具代表性、最广为流传的经典作品,力求在内容上求精、求全。每一部作品,都凝聚着作者时代的精神风貌,闪耀着人类思想的独特光芒,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先秦诸子的哲思辩论,到汉唐盛世的诗歌壮丽;从宋明理学的逻辑思辨,到明清小说的世情百态,这套丛书将带领您逐一领略中国古代文化璀璨的画卷。 我们深知,古籍原文的魅力固然无可比拟,但其艰深的文言、典雅的词汇,对许多读者而言,却构成了阅读的障碍。为了打破这层壁垒,本丛书的核心特色在于其“全本译注”。“全本”意味着我们尊重原著的完整性,力求保留其精华,不作随意删改,让读者能够接触到最原汁原味的文本。而“译注”则是我们付出的心血所在。 精湛的白话译文,重塑古典的生命力: 在译文方面,我们秉持“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力求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以现代汉语的流畅表达,重塑古籍的生命力。译文并非生硬的逐字对应,而是深入理解原文的意境、语境、情感,力求传达作者的真实心声。我们会仔细斟酌每一个词语的选择,力求既准确传达原意,又 preserves 汉语的韵味和美感。例如,对于那些极富画面感的诗句,译文会努力描绘出那一幅幅生动的景象;对于那些充满哲理的论述,译文会清晰地梳理其逻辑脉络;对于那些描绘人情世故的片段,译文会生动地再现人物的喜怒哀乐。我们的译文,是经过反复推敲、精心打磨的,旨在让您在阅读时,如同穿越时光,与古人进行一场心与心的对话。 详实的注释,点亮智慧的迷宫: 除了流畅的译文,详实的注释更是本丛书的另一大亮点。我们理解,古代典籍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典故、社会背景、文化习俗、哲学概念,这些都是理解原文的关键。因此,我们组建了一支由资深学者组成的注释团队,他们凭借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每一处可能引起读者困惑的地方,提供了周全而精辟的注释。 这些注释,并非简单的字词解释。它们涵盖了: 字词释义: 对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的字词进行详细的解释,帮助读者准确把握词义。 典故考证: 深入挖掘每一个典故的来源、演变及其在文中的含义,让读者理解作者为何在此引用,以及其象征意义。 历史背景: 介绍作品创作时的时代背景、政治环境、社会风俗,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人物辨析: 对于作品中出现的人物,会根据史料进行考证,梳理其生平、事迹、在作品中的作用。 哲学概念阐释: 对于涉及哲学思想的部分,会对其核心概念进行清晰的解释,并引申至相关学派的思想,帮助读者理解其深刻内涵。 文化常识普及: 解释作品中涉及的古代礼仪、制度、服饰、器物等,让读者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有更直观的认识。 我们力求注释的“精”,即不冗余,只为解答关键疑问;“准”,即考证严谨,力求史料翔实;“博”,即视野开阔,能触类旁通。每一条注释,都如同点亮智慧迷宫中的一盏明灯,引领读者穿越时空的迷雾,抵达理解的彼岸。 严谨的校勘,确保文本的纯正: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古籍的传抄和流传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各种版本差异和讹误。为了保证本丛书内容的准确性,我们在译注之前,进行了细致的文本校勘工作。我们参考了国内外权威的古籍版本,力求在“全本译注”的基础上,为读者呈现最接近原文原貌的版本。校勘过程中,我们不仅关注文字的增删,也对不同版本的语病、标点等细节进行仔细比对,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份严谨可靠的文本基础。 精美的设计,提升阅读的愉悦度: 除了内容上的精益求精,我们同样注重阅读体验的提升。本丛书在装帧设计上,力求典雅、古朴,同时兼具现代的审美。纸张的选择、字体的大小、排版的疏密,都经过反复考量,旨在最大程度地减轻阅读疲劳,让读者在沉浸于书本内容的同时,也能享受到视觉上的愉悦。每一本书都仿佛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既是知识的载体,也是品味的体现。 适用人群: 这套“中国古代名著全本译注丛书”,不仅是文学爱好者的珍藏,更是: 古籍爱好者: 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经典,但受限于文言文阅读障碍的读者。 学生群体: 需要学习、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的学生,本丛书将成为他们理解原著的得力助手。 文化探索者: 渴望了解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读者。 求知者: 任何希望通过阅读经典,提升自我修养,拓展人生视野的读者。 我们相信,通过这套“中国古代名著全本译注丛书”,您将能够: 重新发现古典的魅力: 以全新的视角,领略古籍中蕴含的无穷智慧与艺术之美。 打通阅读的壁垒: 告别对文言文的恐惧,轻松畅游于浩瀚的中国古代文学海洋。 深化对历史的理解: 从经典作品中,洞察历史的脉络,理解时代的变迁。 丰富精神世界: 汲取古人的智慧精华,提升个人品格与思想境界。 阅读中国古代名著,是一次与伟大灵魂的对话,是一次对中华文明根脉的追溯。本丛书,愿成为您在这条探索之路上的忠实伙伴,助您抵达智慧的殿堂,感受经典的温度,传承不朽的文化。让我们一同翻开这卷帙浩繁的画卷,开启一场跨越千年的思想与情感之旅,让古人的回响,在今朝,再次激荡出动人的旋律。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既能保留原文韵味,又能让我深入理解其内涵的《国语》译注本。《国语译注》的出现,简直是满足了我所有的期待。它的译文,既有古文的典雅,又不失白话的流畅,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生硬或别扭。而注释部分,更是令人称道。译者们并非照本宣科,而是根据深厚的学术功底,对原文进行考证和辨析,并辅以大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常识。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一些隐晦的典故和春秋时期特有的政治术语时,能够给出清晰易懂的解释,让我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原文的意思。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深入探索《国语》的世界,让我不仅能够读懂文字,更能理解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每次翻阅,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和感悟,让我在阅读中不断成长。这套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其知识的传递,更在于它所激发的思考和对历史的敬畏。

评分

坦白说,《国语译注》的出现,让我这个对古代史略知一二的普通读者,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入门砖”。之前接触《国语》,总觉得晦涩难懂,断断续续看下去,也抓不住重点。但这本书就不同了,译注的团队显然是花了很多心思,力求让最广泛的读者都能轻松理解。它不是那种只给学界人士看的“阳春白雪”,而是真正做到“下里巴人”也能欣赏。我尤其赞赏它在原文的标点和分段上做的处理,让原本连贯的文字变得更有条理,更容易消化。而注释,我只能用“恰到好处”来形容。不会过多,也不会过少,总能在关键处给你灵光一闪的提示。我常常会一边读译文,一边对照注释,感觉就像在和作者以及译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古代的政治智慧和人性洞察,与我们今天的生活,并没有那么遥远。每次读完一部分,都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像是解锁了一个新的历史视角。

评分

我一直对先秦时期的历史和思想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记录着当时政治、外交、军事策略的书籍。在众多选择中,《国语译注》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原文时所展现出的严谨和细致。译者并非简单地将字面意思翻译出来,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个词语、每句话在当时语境下的真正含义,并辅以详尽的注释。我尤其喜欢它对一些官职、地名、器物的解释,往往能勾勒出一个生动的古代社会图景。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亲眼见证着诸侯国之间的博弈,感受着士大夫们的智慧与谋略。这本书的译注,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在你迷茫时为你指点迷津,在你困惑时为你拨开迷雾。它没有卖弄学问,而是真心实意地想让读者理解《国语》的精髓。我曾尝试过阅读一些其他版本的《国语》,但总觉得不够透彻,不够有启发性。《国语译注》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让我不仅读懂了文字,更读懂了文字背后的历史和智慧。

评分

我最近入手了《国语译注》,说实话,在翻开之前,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值其实并不高,觉得古代名著译注类的书,要么过于艰涩,要么过于枯燥。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后,我才发现自己错得离谱。这套书的译注水平真的很高,不是那种生硬地把古文转换成白话,而是能够精准地把握原文的意境和语气,将那些久远的文字赋予鲜活的生命力。每当读到一段精彩的论述或者一段引人深思的对话,译者的注释都能恰到好处地点拨,让我理解作者在那个时代所处的社会背景、政治格局,以及人物的心路历程。更令我惊喜的是,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相当考究,纸张的质感、排版的清晰度,都透着一股子用心。捧在手里,仿佛就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这对于一个喜欢在阅读中寻求仪式感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满足。我尤其喜欢它在处理一些典故和人物关系时,不仅给出了字面的解释,还常常会延伸出相关的历史事件,使得阅读体验更加立体和饱满。这套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国语》,也让我对中国古代文献的研究和普及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我必须说,《国语译注》是一次相当愉快的阅读体验。我原本以为这类古籍的译注会比较枯燥乏味,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译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自然,读起来毫无障碍,仿佛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在娓娓道来。而注释部分更是点睛之笔,它不会打断阅读的流畅性,而是巧妙地穿插其中,用最精炼的语言解释了那些可能令人费解的地方。我尤其喜欢它在解释一些政治术语和外交辞令时,能够用现代的思维方式来类比,让我更容易理解古代政治的运作逻辑。同时,这本书在对人物的刻画上也相当到位,通过对他们言辞的梳理和分析,能够清晰地展现出他们的性格特点和政治立场。我觉得这本书不仅是一本阅读古代文献的工具书,更是一本可以让人品味历史、感悟人生的书籍。我曾多次因为某段话而停下来思考,回味其中的深意。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精神的滋养。

评分

上海古籍的设计还是挺大方的,感觉比中华靠谱多了。

评分

古代工匠们的心血,值得我们学习!

评分

买了上海古籍出版社好多书了,品质有保证。

评分

非常好,特别好,特别好,非常好,生姜可以炒菜,也可以吃,也可以泡脚,非常好,我特别喜欢用。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京东快递很快,包装完整,有塑封,图书的质量都很赞,很满意。

评分

《孫子三論(新版)》以十三篇、六千字的精練言辭,架構出一套涵括總體、主動、未來及務實導戲的戰略思想。不但兼具歷史與科學的途徑,更達於藝術及哲學的境界。其廣博玄妙,更令古今中外的戰略學者一致推崇,並不斷窮究。

评分

好书,充实阅览室用。

评分

陈广忠先生研究《淮南子》三十多年,此书稿为多年来在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本套译注书的体例增改整理而成,基本架构是作者2008年黄山书社版《淮南子斠诠》。书的底本采用北宋本,校勘精审;“题解”部分以原题解及《要略》为基础,而又重新加以阐释;“注释”部分参照许慎、高诱旧注,并融入较新研究成果;“译文”部分以直译为主,意译次之,以正、雅为行文目标。本书扬清代朴学求实之精神,以研究、普及兼顾为原则,力在为读者提供一部新的《淮南子》研究读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