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有机化学(第4版)下册

基础有机化学(第4版)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邢其毅,裴伟伟,徐瑞秋,裴坚 著
图书标签:
  • 有机化学
  • 有机化学教材
  • 基础有机化学
  • 有机化学(第四版)
  • 下册
  • 高等教育
  • 大学教材
  • 化学
  • 有机化合物
  • 学习辅导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79434
版次:4
商品编码:1213167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21世纪化学规划教材·基础课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12
字数:10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第1版1987年荣获guojia级优秀教材奖。第2版1997年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第3版被评为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guojia级规划教材。本书第4版修订篇幅超过全书的50%。
本书对应课程为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化学基础课,各版次在几十届学生中使用锤炼。本书被国内诸多院校选为教材,得到同行和读者的广泛赞誉。第4版下册全面更改版式,将核心知识点、难点、拓展学习内容的区分更明了;大幅修订章节内容,更适应当前教学要求;凝练语句术语,更精准明确地表达概念和内容;重绘全书图片,图片更精美,更符合专业审读习惯;修订更新习题,配套习题辅导书同步出版。

图书卖点
本书对应课程为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化学基础课,各版次在几十届学生中使用锤炼。本书被国内诸多院校选为教材,得到同行和读者的广泛赞誉。大幅修订章节内容,修订篇幅超过原书的50%,更适应当前教学要求。

内容简介

本书第1版1987年荣获guojia级优秀教材奖。第2版1997年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第3版被评为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guojia级规划教材。
本书是在2005年出版的《基础有机化学》(第三版-下册)基础上修订而成。与第三版相比,在内容和章节上有较大的变动,修订篇幅超过全书的50%。主要介绍:(1)胺、杂环化合物、芳香化合物、酚、醌等各类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合成等;(2)芳香亲电和亲核取代反应、氧化反应、重排反应以及过渡金属参与的有机反应等;(3)生物分子的结构、性质和在自然界中生命体中的作用等;(4)对逆合成的分析;(5)文献资料的检索方法等。
本书除保留了第3版的一些特点外,还具有如下新的特点:(1)书的版式作了更新;(2)内容编排更加紧凑合理;(3)简单介绍了若干对有机化学作出贡献的科学家,注意学科的继承和发展;(4)介绍了现代有机化学对芳香性的介绍和理解;(5)结合现代有机化学的教学方法,更加重视对有机反应机理的分析、介绍和总结;(6)更加对一些重要的有机反应作了总结和分类,便于读者的学习。
本书可作为综合性大学化学专业的教材,也可供其他院校有关专业和对有机化学有兴趣的读者选用。

作者简介

邢其毅,有机化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历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理事,化学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裴伟伟,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教授,曾数次获得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荣获“北大zui受欢迎教师”、“北大十佳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等荣誉。
裴坚,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副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教育部大学化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

内页插图

目录

目录


第14章 脂肪胺
14.1胺的分类
14.2胺的命名
14.2.1胺的普通命名法
14.2.2胺的系统命名法
14.3胺的结构
14.4胺的物理性质
14.5胺的酸、碱性
14.5.1胺的酸性
14.5.2胺的碱性
14.6胺的成盐反应及其应用
14.6.1胺的成盐反应
14.6.2四级铵盐及其相转移催化作用
14.7胺的制备方法一: 含氮化合物的还原
14.8胺的制备方法二: 氨或胺的烷基化和Gabriel合成法
14.9胺的制备方法三: 醛、酮的还原胺化
14.10胺的酰基化与Hinsberg反应
14.11四级铵碱和Hofmann消除反应
14.11.1四级铵碱
14.11.2 Hofmann消除反应
14.12胺的氧化和Cope消除
14.13胺与亚硝酸的反应
14.14重氮甲烷与烷基重氮化合物
14.15胺的制备方法四: 酰胺重排
14.15.1 Lossen、Hofmann、Curtius和Schmidt重排反应
14.15.2重排反应分析
14.15.3重排反应的应用
拓展阅读
章末习题
复习本章的指导提纲
英汉对照词汇
第15章 苯芳烃芳香性
15.1苯结构的假说和确定
15.2共振论对苯的结构和芳香性的描述
15.3分子轨道理论对苯的结构和芳香性的描述
15.4多苯芳烃和稠环芳烃
15.4.1多苯代烷烃
15.4.2联苯
15.4.3稠环芳烃
15.5芳烃的物理性质
15.6芳香性
15.6.1 Hückel规则
15.6.2轮烯的芳香性、反芳香性以及无芳香性
15.6.3周边共轭体系化合物的芳香性
15.6.4离子化合物的芳香性
15.6.5同芳香性
15.6.6多环(稠环)分子的芳香性
15.6.7富瓦烯类化合物的芳香性
15.6.8杂环的芳香性
15.6.9球面芳香性
15.6.10 M bius芳香性
15.6.11 Y-芳香性
15.7芳烃的基本化学反应
15.7.1加成反应
15.7.2氧化反应
15.7.3芳烃的还原反应
章末习题
复习本章的指导提纲
英汉对照词汇
第16章 芳环上的取代反应
16.1芳香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义
16.2芳香亲电取代反应的机理
16.3硝化反应
16.4卤化反应
16.5磺化反应
16.6 Friedel-Crafts反应
16.6.1傅-克烷基化反应
16.6.2傅-克酰基化反应
16.7Blanc氯甲基化反应与Gattermann-Koch反应
16.8取代基的定位效应
16.8.1取代基的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
16.8.2给电子诱导效应为主的取代基的定位效应
16.8.3吸电子诱导效应为主的取代基的定位效应
16.8.4给电子共轭效应为主的取代基的定位效应
16.8.5吸电子共轭效应为主的取代基的定位效应
16.8.6卤原子取代基的定位效应
16.8.7取代基的反应性能和定位效应总结
16.9苯环上多元亲电取代的经验规律
16.10萘、蒽和菲的亲电取代反应
16.11芳香亲核取代反应
16.12芳香亲核取代反应(一) 加成-消除机理(SN2Ar机理)
16.13芳香亲核取代反应(二)亲核加成-开环-关环机理(ANRORC机理)
16.14芳香亲核取代反应(三) 间接芳香亲核取代反应(VNS)
拓展阅读
章末习题
复习本章的指导提纲
英汉对照词汇
第17章 烷基苯衍生物酚醌
17.1苄位的化学性质
17.1.1苄基负离子、正离子和自由基
17.1.2苄基的其他反应
17.2酚的命名、结构与物理性质
17.3酚羟基的反应
17.3.1酚的酸性和碱性
17.3.2酚羟基的醚化反应和Claisen重排
17.3.3酚羟基的酯化反应和Fries重排
17.4酚芳环上的取代反应
17.4.1卤化反应
17.4.2磺化、硝化和亚硝基化反应
17.4.3 Friedel-Crafts反应
17.4.4 Reimer-Tiemann反应
17.4.5 Kolbe-Schmitt反应
17.4.6芳香醚的Birch还原
17.4.7苯酚与甲醛的缩合——酚醛树脂
17.5多环芳酚和多元酚的反应
17.5.1 Bucherer反应
17.5.2间苯二酚和间苯三酚的一些特殊反应
17.6酚的制备
17.6.1一元酚的制备
17.6.2多元酚的制备
17.7醌的结构
17.8对苯醌的反应
17.8.1对苯醌的加成反应
17.8.2对苯醌的氧化性
17.8.3对苯醌在生物体系中的作用
17.9醌的制备
拓展阅读
章末习题
复习本章的指导提纲
英汉对照词汇
第18章 含氮芳香化合物芳炔
18.1芳香胺的结构特征和基本化学性质
18.2芳香硝基化合物的结构、基本性质及其用途
18.3硝基和氨基在芳环上的作用对比
18.4芳香胺的制备:芳香硝基化合物的还原反应
18.5芳香胺的氧化
18.5.1氨基的氧化
18.5.2苯环的氧化
18.6芳香胺的芳香亲电取代反应
18.6.1卤化
18.6.2酰基化
18.6.3磺化
18.6.4硝化
18.6.5 Vilsmeier-Haack甲酰化反应
18.7联苯胺重排和Wallach重排
18.8芳香重氮盐
18.9芳香亲核取代反应(四)
18.9.1芳香自由基取代(SNR1Ar)机理
18.9.2芳香正离子亲核取代(SN1Ar)机理
18.10重氮盐的还原
18.10.1去氨基还原反应
18.10.2肼的制备:重氮盐的还原
18.11重氮盐的偶联反应
18.12苯炔的发现和它的结构
18.13苯炔的制备
18.14苯炔的反应
18.15芳香亲核取代反应(五) 苯炔中间体机理
拓展阅读
章末习题
复习本章的指导提纲
英汉对照词汇
第19章 杂环化合物
19.1杂环化合物的分类
19.2杂环化合物的命名
19.2.1杂环母核的命名
19.2.2杂环母核的编号
19.3脂杂环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19.3.1氧杂环的化学性质
19.3.2氮杂环的化学性质
19.3.3硫杂环的化学性质
19.4脂杂环的立体化学
19.5脂杂环的制备
19.6芳香杂环化合物的电子结构及其化学反应
19.6.1芳香杂环化合物的电子结构
19.6.2芳杂环的核磁共振特征变化
19.6.3芳杂环的碱性和亲核性
19.6.4芳杂环中杂原子的亲核性
19.6.5芳杂环的芳香亲电取代反应
19.6.6芳杂环中杂原子和取代基在芳香亲电取代反应中的定位效应
19.7芳杂环的芳香亲核取代反应
19.8芳杂环的加成反应
19.8.1还原反应
19.8.2与双烯体的加成反应
19.8.3氧化反应及其氧化产物的后续反应
19.9苯并杂环的基本性质和反应
19.9.1苯并呋喃、苯并噻吩和吲哚的基本性质和反应
19.9.2嘌呤的基本性质和反应
19.9.3苯并六元杂环体系的基本性质和反应
19.10芳杂环的构建和碳原子与杂原子间键连接的基本方式
19.10.1以二羰基化合物为基本原料
19.10.2以其他羰基衍生物为基本原料
19.10.3重排反应
19.10.4环加成反应
拓展阅读
章末习题
复习本章的指导提纲
英汉对照词汇
第20章 糖类化合物
20.1糖类化合物的分类、命名与结构
20.2糖类化合物的环状结构和变旋现象
20.2.1糖类化合物的环状结构
20.2.2糖类化合物的变旋现象
20.3糖类化合物的构象: 异头碳效应
20.4自然界中存在的特殊单糖
20.4.1脱氧糖
20.4.2氨基糖
20.4.3支链糖
20.5单糖的反应
20.5.1单糖的氧化
20.5.2单糖的还原
20.5.3糖苷: 酯键和醚键的形成
20.5.4磷酸糖酯的形成
20.5.5糖脎的形成
20.5.6糖的递增反应
20.5.7糖的递降反应
20.6双糖
20.6.1纤维二糖和麦芽糖
20.6.2乳糖
20.6.3蔗糖
20.7三糖和寡糖
20.8多糖
20.8.1纤维素和半纤维素
20.8.2淀粉
20.8.3糖原
20.9决定血型的糖
20.10杂原子修饰的糖类化合物
章末习题
复习本章的指导提纲
英汉对照词汇
第21章 氨基酸、多肽、蛋白质以及核酸
21.1氨基酸的结构与命名
21.2 α-氨基酸的基本化学性质
21.2.1两性离子性
21.2.2酸碱性和等电点
21.3 α-氨基酸的化学反应和生化反应
21.3.1 α-氨基酸的基本化学反应
21.3.2与茚三酮的反应
21.3.3形成氨基酸金属盐
21.3.4 α-氨基酸的生化反应
21.4氨基酸的制备
21.4.1氨基酸的消旋合成法
21.4.2对映体纯的氨基酸的合成
21.5多肽的命名和结构
21.5.1命名
21.5.2结构
21.6多肽结构的测定
21.6.1多肽的纯化
21.6.2氨基酸分析
21.6.3测定肽或蛋白质中各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21.7多肽合成
21.7.1氨基的保护
21.7.2羧基的保护
21.7.3侧链的保护
21.7.4多肽的合成方法
21.7.5固相多肽合成法
21.8蛋白质的分子形状
21.8.1二级结构
21.8.2三级结构
21.8.3四级结构
21.9酶
21.9.1酶的命名、分类和组成
21.9.2酶的催化功能
21.9.3在酶催化下的蛋白质分解及氨基酸代谢
21.10核酸
21.10.1核酸的组成
21.10.2核酸的结构
21.10.3 DNA的复制和遗传
章末习题
复习本章的指导提纲
英汉对照词汇
第22章 脂类、萜类和甾族化合物
22.1脂类化合物及其分类
22.2各种脂类化合物
22.2.1油脂以及脂肪酸
22.2.2磷脂
22.2.3蜡
22.2.4前列腺素
22.3萜类化合物的结构、组成和分类
22.4各种萜类化合物
22.4.1单萜
22.4.2倍半萜
22.4.3二萜、三萜和四萜
22.5甾族化合物的基本骨架和构象式
22.6各种甾族化合物
22.6.1胆固醇
22.6.2麦角固醇及维生素D
22.6.3胆酸和糖皮质激素
22.6.4甾族性激素
22.6.5其他具有生理作用的甾族化合物
22.7脂类、萜类以及甾族化合物的生物合成
章末习题
复习本章的指导提纲
英汉对照词汇
第23章 氧化反应
23.1有机化合物的氧化态
23.2有机化合物的氧化反应类型
23.3金属氧化剂
23.3.1 Cr(Ⅵ)氧化剂
23.3.2锰类氧化剂
23.3.3四氧化锇
23.3.4金属钌氧化剂
23.3.5四醋酸铅
23.3.6 Ag(Ⅰ)氧化剂
23.3.7 Pd(Ⅱ)氧化剂
23.3.8主族金属氧化剂
23.4非金属氧化剂
23.4.1碘类氧化剂
23.4.2亚氯酸钠
23.4.3二氧化硒
23.4.4单线态O2
23.4.5臭氧与碳碳双键的臭氧化反应
23.5有机氧化剂
23.5.1二甲亚砜
23.5.2氮氧化物
23.5.3过氧化物
23.5.4叶利德
23.6不对称氧化反应
23.6.1烯烃的不对称双羟基化反应
23.6.2烯烃的不对称环氧化反应
23.7氮原子和硫原子参与的氧化反应
章末习题
英汉对照词汇
第24章 重排反应
24.1亲核重排的基本规律
24.2自由基重排的基本规律
24.3亲电重排和卡宾重排的基本规律
24.4从碳原子到碳原子的1,2-重排
24.4.1 Wagner-Meerwein重排
24.4.2 pinacol重排
24.4.3 Prins-pinacol重排
24.4.4 Demjanov重排和Tiffeneau-Demjanov重排
24.4.5二烯酮�脖椒又嘏�
24.4.6二苯基乙二酮�捕�苯乙醇酸型重排
24.4.7 Favorskii重排
24.4.8基于酰基卡宾的重排反应——Wolff重排和Arndt-Eistert重排
24.5从碳原子到氮原子的1,2-重排
24.6从碳原子到氧原子的1,2-重排
24.7从杂原子到碳原子的重排
24.7.1 Baker-Venkataraman重排
24.7.2 Payne重排
24.7.3 Smiles重排
24.7.4 Stevens重排
24.7.5 Sommelet-Hauser重排
24.7.6 Pummerer重排
24.7.7 Meyer�睸chuster重排和Rupe重排
24.7.8 Fries重排
24.8从杂原子到杂原子的亲核重排——硼氢化氧化
24.9 σ迁移重排
24.9.1[1,j]-氢σ迁移重排
24.9.2[1,j]-碳σ迁移重排
24.9.3[3,3]-σ迁移重排
24.9.4[2,3]-σ迁移重排和[1,2]-σ迁移重排
章末习题
英汉对照词汇
第25章 过渡金属催化的有机反应
25.1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发展历史
25.2金属配合物、价键理论及18电子规则
25.2.1中心金属的氧化态及配位数
25.2.2 18电子规则
25.3金属有机配合物中的配体
25.3.1有机配体的齿合度
25.3.2配体的类型与电子数
25.4金属与配体成键的基本性质
25.5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基元反应
25.5.1配位与解离
25.5.2氧化加成
25.5.3还原消除
25.5.4插入和去插入反应
25.5.5配体的官能团化
25.5.6转金属化反应
25.6过渡金属催化的碳碳键偶联反应
25.6.1 Kumada偶联反应
25.6.2 Heck偶联反应
25.6.3 Sonogashira偶联反应
25.6.4 Negishi偶联反应
25.6.5 Stille偶联反应
25.6.6 Suzuki偶联反应
25.7过渡金属催化的碳杂原子键偶联反应
25.7.1 Buchwald�睭artwig偶联反应
25.7.2 Larock吲哚合成
25.8钯催化偶联反应总结
25.9金属卡宾和金属卡拜
25.9.1金属卡宾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和合成
25.9.2金属卡拜化合物的基本性质
25.10烯烃复分解反应
25.11过渡金属催化反应的最新发展
章末习题
英汉对照词汇
第26章 有机合成与逆合成分析
26.1逆合成分析
26.2有机合成的基本要求和驱动力
26.2.1有机合成的基本要求
26.2.2有机合成的驱动力
26.3有机合成设计的基本概念
26.3.1逆合成分析、起始原料和目标分子
26.3.2切断、合成子、反合成子以及合成等价物
26.3.3切断的基本方式和基本原则
26.4 C—X键的切断
26.4.1单官能团化合物中C—X键的1,1-切断
26.4.2双官能团化合物中C—X键的1,1-切断
26.5 C—C键的切断
26.5.1单官能团化合物中C—C键的切断
26.5.2部分典型双官能团化合物中C—C键的切断
26.6有机合成中的保护基
26.6.1羟基保护基
26.6.2羰基保护基
26.6.3氨基保护基
26.7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实例分析
26.8天然产物全合成的实例分析
26.8.1青霉素V的全合成分析
26.8.2利血平的全合成分析
26.8.3紫杉醇的全合成分析
章末习题
英汉对照词汇
第27章 化学文献与网络检索
27.1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
27.2期刊
27.2.1期刊概述
27.2.2原始性期刊
27.2.3综述性期刊、新闻动态期刊
27.3专利
27.4书籍
27.4.1手册
27.4.2辞典与百科全书
27.4.3丛书
27.4.4教科书
27.5文献检索引擎: SciFinder,Web of Science�k与Reaxys�k
27.5.1《化学文摘》与SciFinder
27.5.2《科学引文索引》与Web of Science�k
27.5.3《Beilstein有机化学手册》与Reaxys�k
27.6 网络检索
27.6.1 文献的直接访问
27.6.2 SciFinder
27.6.3 Web of Science�k
27.6.4 Reaxys�k
章末习题
参考文献
英汉对照词汇
英文人名索引
关键词索引
参考书籍

精彩书摘

后 记

终于完成了《基础有机化学》下册的撰写工作,今天,当索引中文关键词的审定完成后,长舒一口气,如释重负。
从开始计划撰写《基础有机化学》第4版起,已经过去了整整三年了。三年里,每当我静下心来开始写书的时候,总会想起邢其毅先生当年的嘱托:写一本跟得上时代的书。我自己认为,科学的意义在于其进步性,在于其无止境。科学阐述的不一定是真理,更不是教条;科学从来不相信权威,科学面前人人平等。后学者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总会不断发现前人论述有所欠缺之处,甚至推翻某些“定论”。如果不是如此,我们发表那么多论文又是做什么呢?既然科学每天都在进步,学科知识每天都在更新,“新版教材”也必须跟进更新。一本好的教材必须反映该学科在最近一个时段的重大进展,更新、更正那些过时的知识,以及不正确、不完善的解释,甚至要适当反映科学家们对一些前沿问题的争论。这样的教材不好写,写了也未必讨好。然而,不这么做,我们的教学就不能真正与科研接轨,我们千挑万选来的学生就可能输在了专业的起跑线上。所以,即使是一条无人喝彩的道路,也只能寂寞地往前走。
三年来,为了写这本书,我集中购买了十几本国内外的有机化学教材,对照来读,常常冷汗直流。目前国内教材建设确实还比较落后,而比内容陈旧更可怕的是墨守陈规的思维惯性。这让我更一次一次地体味到“写一本跟得上时代的书”的重要性。我怕辜负了邢先生的嘱托,又怕自己担不起这个责任。因此,三年前,一直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上路,停停写写,写写停停,一直到今天。
在这三年里,我指导研究生的时间少了,更多的时间花在和本科生的交流以及对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讨论上;在这三年里,我也错过了不少最新论文,却基本没错过什么新版的有机化学教材;在这三年里,我少写了一些项目申请书,多写了一些对有机反应的新的理解;在这三年里,我少了许多应酬,多了一些“宅”在家里写书的时间。三年过去了,突然发现自己的有机化学知识(不敢说学问)终于有所长进,对有机化学也有了一些自己的认识和见解,顿时感觉人生还是很幸福的。当然,在这三年里,也多了许多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晚饭后,我便与儿子在一张桌子上共同学习:他写作业,一本一本地做各种中考真题,我这边也一章一节地向前推进。一步一步地,陪伴着他走完了艰难的中考历程,又走过了高一、高二。 伴随儿子成长的每一寸光阴,让寂寞的写作时光充满了沉甸甸的幸福感。我在心里常常对自己说,我们编的教材,一定要对得起这些孩子们,对得起他们的家长。在这三年里,随着自己两鬓渐渐斑白,也自觉比以前成熟了些、稳重了些,尽管有时还不免仍是毛躁、激进。
感谢在课堂上听课的同学们,是他们的好学好问和大胆质疑逼迫我时时努力去提高自己的水平,不敢松懈,也希望这本书不会让他们失望;感谢我实验室的研究生、本科生们,这几年写书,晚上很少去陪他们做实验了,是他们的努力和自律让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完成这本书。这些孩子们非常可爱,祝愿他们前途似锦!感谢陆作雨、柳晗宇两位同学,他们一直帮我认真阅读每一个章节,指出其中的错误。这两位目前正读大学的同学是本书最早的试用者,他们的严格乃至严厉让本书减少了不少错误。和他们一起探讨,深感后生可畏,而这对于老师是最高兴的事情。感谢郑月娥编辑,是她的执着和认真使这本书能顺利出版。感谢裴伟伟老师,很高兴与她一起完成整本书的撰写,她的认真一直督促着我努力向前奋进。
感谢我的太太和儿子,在撰写过程中,那些相伴的夜晚,那些温暖,都成为了这本书的底色。
本书杀青之际,恰赶上父亲病危。在他昏睡时,才发现自己这些年来并没有和他说过什么,以前也很少能有这么长时间陪伴着父亲。万幸的是,从小在海上搏命、曾经四次大难不死的父亲,再次死里逃生。这一次,我能成为父母精神上的支柱,感到很欣慰。感谢我精神和体魄都很强健的父母,这本书献给你们!
还有,谢谢帮助过我的每一个人。谢谢你们!
裴坚
写于北京大学化学新楼B518室
2017年1月8日
《化学反应动力学导论》 本书旨在为化学、化工及相关领域的学生和研究人员提供一个清晰、系统且深入的化学反应动力学基础。作为理解物质转化速率与机理的关键学科,反应动力学不仅是理论化学的重要分支,更是指导化学过程设计与优化的核心工具。本书在内容编排上力求循序渐进,从基本概念引入,逐步深入到复杂的反应体系和前沿的研究方法,力求使读者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领略反应动力学的应用魅力。 核心内容概览: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与速率定律 本部分将奠定读者对反应动力学理解的基础。我们首先会探讨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明确如何定量描述反应的快慢。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深入讲解如何通过实验测定反应速率,并引入“速率定律”这一核心概念,阐述其形式、意义以及如何通过实验数据来确定速率定律的指次数。为了更好地理解速率定律,我们将详细介绍零级、一级、二级反应的动力学特征、积分形式和半衰期,并通过实例分析帮助读者掌握实际应用。此外,对复杂反应(如平行反应、连串反应)的初步介绍,将为读者打开更广阔的视野。 第二部分:反应机理与中间体 理解反应速率定律的背后,是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反应机理。本部分将重点阐述如何从速率定律推断可能的反应机理,并引入“决速步骤”的概念,说明其在决定整体反应速率中的关键作用。我们将详细介绍“稳态近似法”和“平衡假设法”这两种常用的近似方法,它们是解析复杂反应机理的强大工具。本书将通过大量典型的反应实例,如自由基链式反应、酶催化反应等,生动地展示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来揭示反应的中间体和转化路径。理解反应机理不仅有助于预测反应产物,更能指导我们通过调控反应条件来优化产率和选择性。 第三部分: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阿伦尼乌斯方程与活化能 温度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本部分将聚焦于温度效应,详细介绍“阿伦尼乌斯方程”的由来、形式及其物理意义。我们将深入探讨“活化能”这一关键参数,它代表了克服反应能垒所需的最小能量,并阐述活化能与反应速率常数之间的定量关系。本书将指导读者如何通过不同温度下的速率常数数据来计算活化能,并分析活化能的大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此外,我们还将讨论活化能的实验测定方法,以及活化能的统计学解释,帮助读者从微观角度理解温度效应的本质。 第四部分:催化反应动力学 催化剂在现代化学工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们能够显著改变反应速率,而自身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本部分将系统介绍催化反应的动力学特征。我们将区分均相催化和多相催化,并分别讨论它们的特点和动力学模型。对于均相催化,将重点介绍“米氏-门滕方程”在酶催化和均相化学催化中的应用,以及Michaelis常数和最大反应速率的意义。对于多相催化,我们将探讨表面吸附、表面反应和脱附等基本过程,并介绍Langmuir-Hinshelwood机理等常用模型。通过丰富的实例,本书将展示催化剂的设计原理和催化剂对反应动力学的影响。 第五部分:高级主题与现代研究方法 在掌握了基础知识后,本部分将进一步拓展读者的视野,介绍反应动力学领域的若干高级主题和现代研究方法。我们将探讨“碰撞理论”和“过渡态理论”,它们提供了更深入的微观视角来理解反应速率常数的来源和构成。本书还将简要介绍“弛豫法”和“流动技术”等时间分辨技术,它们能够研究极快速的化学过程。此外,对于一些复杂的反应体系,如光化学反应、电化学反应和复杂网络反应,也将进行概述。最后,我们将简要提及计算化学在反应动力学研究中的作用,包括能量计算和轨迹模拟等。 学习特色: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本书在讲解理论概念的同时,配以大量精选的实验数据和实际工业过程的案例分析,帮助读者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 清晰的逻辑结构: 内容从易到难,层层递进,确保读者能够逐步构建起完整的反应动力学知识体系。 丰富的例题与习题: 每章都设有精心设计的例题和习题,覆盖了不同难度和类型的题目,有助于读者巩固和检验所学知识。 语言通俗易懂: 避免使用过于晦涩的专业术语,力求用清晰、简洁的语言阐述复杂的概念。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于高等院校化学、化工、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从事化学反应研究和过程开发的工程师和科研人员。对于希望深入了解化学反应本质、优化化学过程、设计新型催化剂或探索化学新反应的读者而言,本书将是一本宝贵的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得说,真的让我对有机化学的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觉得有机化学是个庞大的、令人望而生畏的学科,各种结构式、反应机理,光是看名字就觉得头大。但当我翻开这本《基础有机化学(第4版)下册》时,那种感觉一点点地被好奇和探索欲取代了。它不像我之前想象的那样死板,而是把复杂的概念拆解得非常清晰,而且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来解释。比如,它在讲到立体化学的时候,不是简单地给出几个模型,而是从现实生活中非常贴近的例子入手,比如药物分子的手性、香料的异构体等等,这样一来,那些抽象的立体图形就瞬间变得有血有肉,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为什么空间构型如此重要,以及它如何影响物质的性质和功能。 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在讲解反应机理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以前学反应机理,我总是觉得像是背诵故事,记住了步骤,但不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而这本书,它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理解电子的流动、离子的形成,以及为什么在特定的条件下会发生特定的反应。它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一步步的分析,让你自己去“发现”机理。这种“引导式”的学习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参与到化学的探索中。而且,它还提供了大量的练习题,这些题目设计得非常巧妙,既有基础的巩固,也有一些需要综合运用知识来解决的问题,做这些题的过程,就像是在玩一场智力游戏,让我越做越有成就感。

评分

这本书绝对是为那些渴望深入理解有机化学本质的读者量身打造的。我一直觉得,学习有机化学,最关键的在于“理解”,而不是“记忆”。而《基础有机化学(第4版)下册》恰恰抓住了这一点。它没有回避那些“为什么”,而是用非常严谨的理论去解释“为什么”。例如,在讲解共振结构时,它会详细阐述电子离域是如何稳定分子的,以及这种稳定性对反应活性的影响。这种深度讲解,让我对很多看似“理所当然”的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而且,它在介绍各种官能团的反应时,都会深入剖析反应的机理,不仅仅是告诉我们“A会变成B”,更会解释“A为什么会变成B”,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电子是如何移动的,中间体会经历怎样的变化。这种对机理的深入挖掘,不仅能帮助我们记住反应,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我们预测新反应的能力。我曾经尝试着用书里讲的机理来预测一些未知的反应,竟然屡试不爽,这让我非常有成就感,也更加热爱有机化学了。

评分

我一直认为,化学学习的乐趣在于“发现”和“创造”,而《基础有机化学(第4版)下册》恰恰能够点燃这种乐趣。它并非简单地灌输知识,而是鼓励读者去思考“为什么”。例如,在讲解“自由基反应”时,它会详细解释自由基是如何产生的,以及自由基的反应特性,并用一些链式反应的例子来阐释其过程。这种对过程的细致描绘,让我能够主动地去理解反应是如何发生的,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结果。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在讲解“立体化学”时,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给出各种立体模型的图示,更会结合实际的例子,比如酶催化反应、药物的有效性等,来强调立体化学的重要性。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在有机化学的世界里,“形状”和“方向”同样重要,它们往往决定着分子的功能和性质。我开始更加关注分子的三维结构,并尝试着去想象它们在三维空间中的相互作用。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让我耳目一新。我总觉得很多化学书的语言都过于晦涩难懂,让人望而却步。《基础有机化学(第4版)下册》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它用一种更加通俗易懂、甚至带有一定“故事性”的方式来讲述复杂的化学概念。例如,在讲解“芳香性”时,它不像其他书那样直接给出Hückel规则,而是先从苯的稳定性入手,然后逐步引入π电子离域的概念,以及这种离域是如何带来能量的降低,从而使得芳香族化合物具有独特的性质。 此外,书中关于“光谱解析”的部分也做得非常详细和直观。它不仅给出了各种谱图的特点,还通过大量的实例,演示了如何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图来解析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我尝试着自己去解析一些书中的例子,发现按照书中的步骤,确实能够一步步地锁定分子的结构,这让我对利用谱学手段研究有机化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基础有机化学(第4版)下册》在讲解“杂环化合物”时,不仅仅是介绍了常见的杂环结构,还深入探讨了它们在药物化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应用,并给出了具体的例子。这让我意识到,有机化学知识的应用范围如此之广,能够与许多其他学科交叉融合,这极大地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书中对“高分子化学”的引入部分,也做得非常精炼和有启发性。它不是简单地列举几种常见的聚合物,而是从单体聚合的基本原理出发,介绍了不同聚合反应的特点和机理,以及高分子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这为我对高分子化学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我看到了有机化学在现代工业和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评分

这本书最令我称道之处在于其详实的理论推导和严谨的逻辑链条。它不仅仅是罗列反应和性质,而是深入到每一个概念的根源,给出详细的理论解释。比如,在讲解“酸碱理论”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时,它不会仅仅停留于Lewis酸碱的定义,而是会深入分析不同有机分子酸碱性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如何影响它们的反应活性,并辅以大量的实例加以说明,让我对有机酸碱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这本书在讲解“官能团的转化”时,也做得非常系统。它不是孤立地介绍每一个官能团的反应,而是会将同一官能团在不同反应条件下的转化,或者不同官能团之间如何相互影响,都进行梳理和归纳。这使得学习者能够对有机化学反应形成一个宏观的认识,理解不同反应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不是被大量的具体反应淹没。我曾尝试着去绘制一些官能团转化的大图,发现这本书提供的框架非常有帮助。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化学家,耐心地引导你走进有机化学的殿堂。它不是一上来就抛出一堆枯燥的公式和反应,而是从最基本的概念入手,比如原子轨道杂化、化学键的形成,然后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官能团和反应。我尤其欣赏它在讲解“亲电取代反应”和“亲核取代反应”时,对“亲电试剂”和“亲核试剂”的定义和例子都解释得非常清晰,让你能够准确地分辨它们,并且理解它们是如何在反应中发挥作用的。 更难得的是,这本书在讲解很多反应时,都会提到一些经典的、有代表性的例子,并且会对这些例子进行详细的分析,包括反应的条件、产物的结构、以及可能的副反应。这使得学习过程不再是抽象的理论堆砌,而是与实际的化学转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我曾试图模仿书中讲解的合成路线来推演一些简单分子的合成,虽然我没有条件做实验,但光是这个推演过程,就让我收获良多,让我对有机合成的策略有了初步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在“计算化学”和“现代合成方法”的介绍上,展现了其前瞻性和实用性。《基础有机化学(第4版)下册》虽然是一本基础教材,但它并没有止步于传统的知识,而是引入了一些现代化学研究的前沿内容。例如,它简要介绍了量子化学在预测分子性质和反应活性方面的应用,以及一些新型催化剂和合成技术的出现,这让我能够对有机化学的未来发展趋势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我尤其欣赏它在“绿色化学”理念上的强调。在讲解各种合成反应时,它会穿插介绍如何减少副产物、提高原子经济性,以及使用更环保的溶剂和催化剂。这种将环保理念融入化学教学的做法,让我觉得学习有机化学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知识,更是为了能够以更负责任、更可持续的方式去发展化学。这对我而言,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引导。

评分

拿到《基础有机化学(第4版)下册》后,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它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我之前也接触过一些有机化学的书籍,但很多时候会觉得知识点比较零散,不成体系。而这本书,它从基础的概念入手,然后层层递进,将各个章节的内容巧妙地联系起来。比如,在讲解完芳香族化合物后,它会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涉及芳香族化合物的各种重要的合成反应,并且会回顾前面学过的其他官能团的反应,看它们是如何与芳香环相互作用的。这种“前后呼应”的设计,让我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能够不断巩固和加深对旧知识的理解,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点。 这本书的编排也非常人性化。每一章的开头都会给出本章的学习目标,让你在阅读前就对要学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章节的末尾也都有总结,帮助你梳理本章的重点。而且,书中的插图和图表都非常清晰、精美,这对于理解复杂的化学结构和反应过程至关重要。有时候,一张好的图表胜过千言万语。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光谱分析时,给出的那些典型的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图,并配以详细的解析,这让我能够真正理解这些谱图是如何“告诉”我们分子结构的。

评分

我之前对有机化学的印象一直是“背诵为主,理解为辅”,尤其是那些奇奇怪怪的反应名称和复杂的机理,常常让我头疼不已。然而,《基础有机化学(第4版)下册》彻底颠覆了我这个认知。它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将机理的讲解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每一次介绍一个新的反应类型,它都会详细地剖析其反应机理,从电子的转移、中间体的生成,到最终产物的形成,都进行了详尽的描述。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方式,让我对每一个反应都理解得更加透彻,不再是死记硬背。 而且,书中提供的例题和习题设计得非常巧妙。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点测试,很多题目都要求读者能够运用所学的机理来分析和预测反应,甚至是设计合成路线。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做这些题目,虽然过程有时会遇到困难,但当我最终解开难题时,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通过做题,我感觉自己真正掌握了有机化学的思维方式,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评分

质量不错,价格便宜,物流也很快,喜欢喜欢,满意满意

评分

非常棒的经典 有机化学 教程 很喜欢

评分

书收到了,对化学感兴趣,买来看看,多学习学习,

评分

内容全面,质量好,看起来不错

评分

图书以前一直在当当网购,现在日用品大多出自京东,所以为了方便就一起购了,现在图书大多都在京东网购,京东网图书的价格、品质也还不错,喜欢京东。

评分

儿子学校要求买的,当地没有,感谢京东第二天就送到了

评分

好评好评!!书很好!!快递很快!!

评分

别人推荐的教材,孩子说可以看的明白。权威的教材买了一套三本。

评分

非常愉快的一次购物体验,物美价廉,发货快,服务好,值得信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