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與占蔔(法國漢學 第十七輯)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發表於2025-01-23
權力與占蔔(法國漢學 第十七輯)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法國漢學(第十七輯)》分為三個部分: 西歐王國與中華帝國的城市與宮廷社會(12—18世紀)、 古希臘與古代中國的占蔔和知識的生成以及葛樂耐(Frantz Grenet)教授在法蘭西學院的就職演講:《重新矚目中亞》。
陸康(Luca Gabbiani) 瑞士人,日內瓦大學中文係本科畢業,巴黎高等社會科學學院碩士與博士畢業。法國遠東學院副教授及北京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明清城市史,中國傳統法律與法製史,中國帝國晚期社會史。
張巍 復旦大學曆史學係西方古典學教授。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古典學學士學位與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古典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古希臘思想史和古希臘文學,尤重古希臘神話、早期希臘文學與哲學思想之間的內在關聯。
導言 …………………………………………………………張 巍 陸 康(1)
西歐王國與中華帝國的城市與宮廷社會,12—18世紀
中世紀西歐社會中的宮廷 …………………………………… 皮埃爾?莫奈(3)
巴黎與法國曆代國王:
首都以及君主政體的建立(11—15世紀)………………………… 艾爾諾(38)
十六世紀瓦盧瓦王朝治下的法國宮廷 ……………………… 芬尼?科桑代(51)
科學、藝術與宗教之間
—康熙時代宮廷畫傢焦秉貞史事考釋………………………… 韓 琦(70)
全麵依賴與掌控
—清宮書籍事業視域內朝廷與地方的互動 …………………… 硃賽虹(83)
“誰在利用誰?”
—清代北京的歐洲人、追求逸樂和政治性饋贈 ……………… 梅歐金(117)
清代北京旗人寺廟碑刻考述 ……………………………………… 關笑晶(140)
古希臘與古代中國的占蔔和知識的生成
試論《伊利亞特》裏的徵兆和預言 ………皮埃爾?硃代?德?拉?孔波(169)
詩言如神諭
—赫西奧德《神譜》序詩詩論新詮 ……………………………張 巍(200)
由巫史到孔子:《周易》文本的經典化
— 一種基於經學進路的探討 …………………………………鄧秉元(227)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蔔書》研究 ………………………………… 林誌鵬(249)
隋唐之際陰陽學說與占蔔實踐 ……………………………………餘 欣(270)
臓蔔初探 :一項圖像學研究… … 讓- 路易? 迪朗、弗朗索瓦? 利薩拉格(296)
重新矚目中亞…………………………………………………… 葛樂耐(314)
導言
本輯《法國漢學》 (第十七輯 )的專輯名是“權力與占蔔”。乍一看來,這一名稱似乎有些令人費解。如果說,在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領域,“權力”與“占蔔”一直是人類曆史上一對如影隨形、密不可分的概念的話,那麼,這兩個詞匯在這裏的齣現則是因為本專輯收錄的兩個主題正好與此不謀而閤。在本輯的兩組論文中,一組是研究中國和西歐城市中皇宮、王室乃至諸侯宮廷一類的權力機構與城市中不同市民群體之間的關係問題,一組是研究占蔔活動在知識構建過程中的作用問題。具體而言,第一組論文屬於《法國漢學》的常設專題,是2013年鞦季至2015年春季舉辦的“曆史、考古與社會”係列講座中部分論文的結集。本期係列講座的主題是“12—18世紀中國和歐洲的王室城市與王室文化”,由法國遠東學院北京中心主辦,並得到瞭北京大學曆史係和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的大力協助。第二組論文是由復旦大學曆史係張巍教授與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康蕾歐(Cléo Carastro)副教授共同主持的中法閤作項目“古希臘與古代中國的占蔔和知識的生成”的研究成果。可以說,本輯《法國漢學》展現給讀者的,不僅是該專輯的兩組專題論文,同時也是對中法學者在社會與人文科學領域多樣化、富有成效的閤作的見證。
權力的形式:12—18 世紀西歐王國與中華帝國的城市與宮廷
曆史上,特彆是公元一韆紀以後的曆史上,歐洲城市在政治、製度及法律等方麵的史學研究中都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自11、12 世紀開始,由於商業交換的擴張及社會關係的商品化過程,西歐各國重新開啓瞭各自的城市化進程。這一主題也成為數代曆史學傢和社會科學學者的研究重心,而馬剋斯? 韋伯則是其中名震遐邇的大師。這些學者大都認為,舊大陸在12 至16 世紀曆史演進過程中發生的重大現象之一,就是城市中的不同社會群體都經曆瞭漸進的獨立化進程,而這些群體能夠提齣並獲得政治獨立的形式本身,也就錶明,他們業已從一直束縛於其中的封建單元中解放瞭齣來,這正是預示政治現代化的第一種形式。
在上述研究者看來,該時期歐洲城市的獨立化進程幾乎都會因城市、國傢的不同而形式各異。至於這一進程的特徵,在幾乎所有的情況下,都被視為城市中兩大勢力之間的對立或衝突的結果,一是主要由商人或其他“新生力量”之間的大規模閤作所構成的新興的有産階級,一是代錶諸侯、王室及皇室封建利益的原有的權貴階層。需要指齣的是,這一曆史闡釋學的學說主要産生於歐洲19 世紀中葉至20 世紀中期,亦即歐洲各國強化國傢史觀偉大傳統的時期。在這一理論框架中,城市和近代城市社會均被視為“城邦從封建製、王侯統治與宮廷支配剝離過程的一種産物”。
近幾十年來,在6 至18 世紀的歐洲中世紀與現代城市史的研究方麵,新生代的西方學者開始部分地重新界定自己的研究方嚮。其所強調的,是利用新材料來闡釋宮廷社會及其他重要社會群體與其生活於其中的城市之間的關係。而對權力問題的研究,則主要是從政治文化史這一角度切入的。與前輩學者的研究範式不同,當代研究者所強調的是不同市民階層與宮廷諸階層之間的相互滲透關係以及宮廷及其成員對城市化進程及城市發展的影響,同時也強調對城市中多種社會及其文化的交錯特徵的研究,當然也包括對權力問題的研究。所有這些因素,在都市這樣的政治、製度與經濟活動的舞颱,都起到瞭舉足輕重的作用。可以說,正是基於上述對相關曆史問題的重新審視和研究,使我們今天能夠對都城—宮廷這對相互依存的復雜體係進行更為精準的界定。
在中國,由於城市的形成有著極為深厚的曆史淵源,因而對城市的曆史學研究也更多地是通過其他途徑展開的。比如,對於早期城市的研究,就主要是通過考古發掘提供的資料,對城市的定居功能、城市形態及城市化進程等問題進行研究。就我們所說的中國帝製史的現代階段—即大緻從宋代到清代公元11 世紀至19 世紀—而言,日本、中國的相關學者業已從經濟、貿易的角度對當時的中國城市史進行瞭廣泛的研究,並通過對人口增長、社會的商品化進程以及對由紡織業帶動的早期工業化過程等的研究,闡明瞭城市在該時期經濟高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另外,“現代帝製時期”城市高速發展中的社會維度問題同樣是研究者關注的對象,而近期的研究又把視野擴展到瞭城市文化要素的構造方麵。不過,由於帝國體製的特殊性,也由於曆史學傢擁有資料的局限,城市現象的政治維度及其在現代階段的發展還沒有成為詳盡的研究課題。
本輯收錄的第一組論文旨在展示當代學者對中國與歐洲城市的曆史學研究的最新進展,內容主要是對最能代錶行使權力之地的宮廷及其與城市社會之間的關係進行分析。需要說明的是,這裏收錄的中、歐學者的論文是並列編排的。在編者看來,通過這種並列式的比照研究,中、歐新生代曆史學傢或許可以從中獲得某些新的、有益的啓發與思考。同時,編者也希望這裏齣現的不同觀點及不同的研究方法能夠使我們在以下兩方麵有所認識,一是在中、歐城市史的領域內揭示造成兩者不同城市化進程的本質區彆,二是揭示二者的相近性,以使我們能夠把二者特有的曆史經驗聯係起來進行研究,而不是簡單的對比研究。
前三篇論文主要是研究發生在歐洲中世紀末期幾個世紀至現代早期這一時段內的城市與宮廷的關係。在《中世紀西歐社會中的宮廷》一文中,作者皮埃爾? 莫奈勾勒齣西歐中世紀早期至文藝復興早期的城市與宮廷關係的大緻輪廓。作者首先介紹瞭該領域近期取得的研究成果,而後對法蘭剋福市進行瞭個案研究。作者指齣,法蘭剋福曾是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的主要城市之一,但其主要特徵卻是不接受在城裏設立宮廷。該文之後,艾爾諾在其《巴黎與法國曆代國王:首都以及君主政體的建立(11—15 世紀)》一文中對王城巴黎進行瞭詳盡的研究。作者指齣,巴黎地區在地形上具有嚮中心匯聚的特徵,地理位置極為重要,人們很早就認識並利用這一特徵,把巴黎地區發展成一個城市聚落,而曆代的王室又采取措施,確保瞭巴黎城的經濟發展,同時也為後世把巴黎發展成政治、文化中心奠定瞭基礎。最後,芬尼? 科桑代在其《十六世紀瓦盧瓦王朝治下的法國宮廷》一文中,把對巴黎的研究拓展到瞭宗教戰爭時代。作者指齣,當時特定的社會背景促使王室開始更多地關注君主公眾形象的塑造,而後,從下一個世紀開始,逐步確立並完成瞭嚮絕對君主製的轉變。
接下來的四篇論文都與清代(1644—1911) 的宮廷活動有關。韓琦在其《科學、藝術與宗教之間—康熙時代宮廷畫傢焦秉貞史事考釋》一文中,首先介紹瞭活躍於17 世紀末至18 世紀前幾十年的著名宮廷畫師焦秉貞的主要活動與影響。焦氏是當時已皈依天主教,能熟練運用西洋油畫技法,特彆是透視技法。在羅馬教廷和在華耶穌會士之間發生的“中國禮儀之爭”中,焦氏的作用亦不容小覷,而這場爭論也導緻瞭清廷與羅馬教廷關係的進一步惡化。正是通過焦氏這一人物,作者帶我們走進瞭當時處於衝突中心的北京城與皇宮之中,使我們有身臨其境之感。硃賽虹在其《全麵依賴與掌控—清宮書籍事業視域內朝廷與地方的互動》一文中,從文化的視域齣發,對十八世紀清代宮廷與北京的文人階層乃至與江南主要城市的文人階層的關係進行瞭饒有興味的考察。作者指齣,該時期的清代帝王特彆是乾隆皇帝曾首開風氣之先,支持這些文化重鎮的書籍事業。不過,帝王們的這一清趣,與其說是與文人們同享文墨之趣,毋寜說是藉此掌控宇內的文化事業。作者同時指齣,隨著時間的推移,在皇室與文人之間,也逐漸建立起一種相互依存的關係。
最後兩篇論文的內容也與十八世紀的京師有關。梅歐金的論文題為《“誰在利用誰?”—清代北京的歐洲人、追求逸樂和政治性饋贈》。作者利用現藏梵蒂岡的未發錶檔案,對跣足奧思定會傳教士席澄源(Sigismondo Meinardi)在北京的生活與活動進行仔細的梳理。席澄元身懷“奇技”,被延召入宮,為清宮製造瞭自鳴鍾、自行人等自動娛樂器物,深受乾隆皇帝器重。作者以引人入勝的筆觸,把讀者帶進瞭生活在京城及皇宮裏的歐洲傳教士的隱秘世界,同時也展示瞭宮廷與城市社會生活的交叉及融匯。另一篇論文是關笑晶對清代北京旗人宗教生活的研究,名為《清代北京旗人寺廟碑刻考述》。作者藉助於大量碑刻文獻,以令人信服的方式揭示瞭生活在帝都的旗人錶達自己宗教情愫的不同方式,同時還揭示瞭旗人與其他社會階層、特彆是與宮廷的關係,進而探討瞭這些關係隨時代變遷而發生的變化。
古希臘與古代中國的占蔔和知識的生成
第二組的六篇論文是2012 年9 月復旦大學與法國社會科學高研院(EHESS)閤作舉辦的工作坊的論文結集。該工作坊由復旦大學曆史學係的張巍教授與法國社會科學高研院“古代世界的曆史學與人類學研究中心”(ANHIMA)的康蕾歐(Cléo Carastro)副教授組織,論題為“古希臘與古代中國的占蔔和知識的生成”,參與者從經典文本、思想觀念、社會製度等多種角度考察占蔔對古希臘或古代中國的思維方式與知識係統的形成所産生的作用。
工作坊的齣發點是,在古代中國與古希臘這兩大文明當中,宗教傳統實為後起的其他各類思想的根基,而占蔔在這兩種文明的宗教傳統裏占據瞭顯著的位置。那麼,“占蔔”如何塑造瞭古希臘與古代中國思想的某些根本特徵?具體而言,占蔔作為一種知識模式對其他的知識模式在形成過程中産生瞭何種影響,並如何與之交互影響?這樣的提問,從古代占蔔的研究史來看,屬於對“占蔔的知識論”研究。近年來,西方古典學界多從兩個層麵來研究古代占蔔,即“占蔔的社會史”與“占蔔的知識論”。這種“雙重進路”的研究框架係法國古典學傢讓- 比埃爾? 韋爾南(Jean-Pierre Vernant,1914—2007)在1974 年主編齣版的論文集《占蔔與理性》(巴黎:色伊齣版社)所確立。占蔔被當作是一整套思維方式與社會製度構成的知識模式。就前者而言,在占蔔的象徵性操作背後有一套自成體係的知識與信仰在支撐,從中可以窺見一種文明的本源性思想的運作。
工作坊的主旨設定以後,參與者被給予最大的自由度,在各自所從事的領域裏以擅長的方法進行研究。組織者為瞭避免比較研究中用一種文化遷就另一種文化會齣現的均質化現象,沒有預先設定一套統一的比較框架。這樣,中法學者在研究取徑、方法、學術傳統與當下關懷之間的差異得到尊重和凸顯。如此呈現齣來的研究成果,或仍可歸為廣義而言的主題對應研究,但又不囿於預設的一一對應。有判斷力的讀者自會以這裏的幾篇論文為比較的材料,以對方為參照,對自己研究的主題進行更深入的思考。以下是編者就這六篇論文的內容給齣的一些提示。
在古風希臘,最初是詩人對占蔔的認知方式予以迴應。由於古風希臘尚屬口傳文化,“話語”在其中占據瞭支配性的地位。各種占蔔方式中,尤以“話語”來操作的方式,即預言(神諭)最為突齣,而預言極早便與另一種“話語”—詩發生關聯。從形式上看,兩者皆以詩體創作,預言甚至使用瞭最莊嚴的詩歌格律即六音步長短短格的史詩體,不可避免地挪用瞭部分史詩的語匯和錶達方式。預言在此種意義上便是詩,預言者在對語言的使用上與詩人相類。故而,同樣作為“話語”的掌握者,詩人首先從語言的層麵來迴應預言的知識模式。
第一組的兩篇論文便分彆以古希臘最早的詩歌作品荷馬史詩《伊利亞特》與赫西奧德的《神譜》為主題,探考占蔔與詩的交互影響。皮埃爾? 硃代?6 權力與占蔔德? 拉? 孔波教授的論文逐一檢視《伊利亞特》裏與占蔔相關的方方麵麵,包括不依賴占蔔的神與人的直接交流、占蔔師的各種操作方式、作為神諭問詢處的多多那神廟和德爾菲神廟、兩位主要的占蔔師(希臘一方的卡爾卡斯和特洛伊一方的赫勒諾斯)、經過占蔔師或者相關專業人士詮釋的神的徵兆以及非占蔔人士給齣的自發性占蔔。基於對《伊利亞特》相關篇章的細緻釋析,作者提齣,在這部史詩當中,占蔔的有效性並非確定無疑。史詩敘事給齣瞭自身對占蔔以及占蔔技藝的理解與構想,使占蔔具有一定的知識形式,但也說明瞭占蔔的局限性。占蔔的徵兆形成一幅濃縮的圖像,將過去、現在與將來的時間維度混閤起來,凝結成一個可感知的事件,而詩的語言則是在吟誦之流當中漸次展開的話語,詩人在敘述鋪展開的綫性時間之內來展現其所知。兩種有效性因此被提齣討論,史詩的敘事理性與占蔔技藝特有的實踐理性互相交鋒。
荷馬史詩作為包羅萬象的敘事詩,將占蔔納入其宏闊的視域,促使詩的語言與占蔔的徵兆在對真理的認知上形成張力。這種張力如何化解,如何作用於詩的語言,我們需要轉嚮早期希臘的另一個傳統。從赫西奧德到品達,希臘古風詩人呈現自我的主要方式,乃是以“神靈感應的預言”為原型,來凸顯詩的語言與預言、詩的真理與預言的真理之間諸多的重疊之處。張巍教授的論文便以古希臘現存最早的神話詩論,即赫西奧德《神譜》的序詩詩論為綫索,對詩的真理與預言的真理之交涉渾融這一古希臘文化的根本特徵進行推源溯始的考察。作者認為,赫西奧德一類的詩人成為繼先知而起的神靈附體、參通神人的特殊群體,他們以先知的轉世之身齣現,力圖在相同的語言領域內超越並取代之。詩的真理從預言的真理轉化而來,被提升到瞭更高的思想層次,成為通達宇宙大全的終極真理。
古風希臘的占蔔強調神與人之間的溝通,特彆是施之“話語”的直接溝通。與此相較,早期中國的占蔔更依賴對徵兆的釋讀,從最早的龜甲或獸骨上的兆紋以及蓍草的排列變換産生的卦象開始便是如此。於是,占蔔對知識形成的影響循著另一條路徑,走嚮天人感應的宇宙論。這一特點深刻地體現於蔔筮思想的哲理化過程,尤其是蔔筮之書如《周易》的經典化過程。如所周知,在漢代不同學派共同承認通行本《周易》以前,直到戰國時代,《周易》文本仍然處於紛繁復雜的局麵之中。《周易》如何從一部蔔筮著作轉化為對生命宇宙最深層次的思考?對此,鄧秉元教授的論文提齣一種基於經學進路的探討。作者認為,以往曆史學傢多從政治與學術傳播等外在原因敘述《周易》的經典化過程,缺乏的是發自於經學內部問題意識的“經學維度”的觀照。針對這種“經學的缺位”,鄧教授的論文基於對《周易》文本的係統化、《周易》經傳一體性等經學問題的重新探討,重新詮釋瞭易學史上“世曆三古,人更三聖”這一錶述的經學義蘊,還原瞭伏羲、文王、孔子與巫史易、經學易的對應關係。文中提齣,這一道統譜係的設定,在義理上與《周易》所謂兩儀、四象、八卦的衍生關係相呼應,代錶瞭大《易》之道的自我理解,同時也成為通行本《周易》最終取代其他《周易》文本,從而被經典化的根本原因。
林誌鵬教授的論文則以新齣土的文獻《蔔書》為基礎,探究戰國時代龜蔔方法的變化。《蔔書》發錶於《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第九冊(上海古籍齣版社,2012 年),存簡十枚。據整理者李零先生所言:這篇蔔書是目前中國發現最早的蔔書,可與褚少孫為《史記》所補的《龜策列傳》相比較,對於研究早期的蔔法是不可多得的史料。林教授的論文即在李零先生的整理基礎上,參酌時賢意見,對全篇竹書重新校釋,分析《蔔書》的結構及性質,考辯該書占蔔術語的涵義,並據此嘗試將此篇文獻放在先秦數術史的脈絡中考察。作者指齣,戰國中期龜蔔及筮占同樣經曆瞭嚮日者之術靠攏、轉化的過程,而此一占蔔格局的變化,適與《易傳》的齣現同步。把握住這條演變綫索,對於我們瞭解《周易》哲理化的過程當有所助益。
占蔔與其他知識模式的交互影響,尤其作用於占蔔的實踐當中,體現在日常生活裏對占蔔的具體運用。因此,除卻詩人與哲人對占蔔的知識模式的反思與轉化,此一日用的維度亦不容忽視,最後一組的兩篇論文便分彆使用敦煌民間文書和古希臘陶器上的圖像材料對此加以稽考。餘欣教授的論文從知識社會史的進路,將陰陽五行觀念與占蔔實踐置入中古中國的知識—信仰—製度結構的“生態過程”來考察。文章以隋蕭吉所著《五行大義》裏的《論七政》篇為基盤史料,對其內容做齣較為詳盡的解讀,同時利用敦煌所齣P.2675bis《七星人命屬法》、P.3398《推十二時人命相屬法》等祿命文書,論析中古時代乾支、星占與祿命的理論在相關占驗技藝中的實際運用,揭示陰陽五行學說與見諸敦煌民間文獻的“術”之間的關係。作者認為,自漢至唐,中古時代的星占學雖在傳統本土的星占中融閤瞭外來星命術,但陰陽五行學說仍為其底色與根柢。餘教授多年來“緻力於重繪陰陽五行學說在中古時代的學術發展脈絡及其技藝進化與場域擴張的生成方式”,此篇論文當可視為他“深入把握陰陽觀念與占蔔實踐如何交織成力量紐帶這一核心命題”的力作。
同樣,由讓- 路易? 迪朗與弗朗索瓦? 利薩拉格兩位教授閤著的論文堪稱結構主義圖像學研究的典範之作。他們以一組公元前530 年到前490 年繪製的雙耳甕為材料,其中包含十個黑像陶與兩個紅像陶,全都描繪瞭相似的場景:重裝步兵在齣徵前進行髒蔔,一位少年手持供占蔔之用的犧牲的內髒,呈現給重裝步兵和其他在場人物。在這組陶器畫上,相同的元素不斷齣現,並總是根據同樣的關係構成圖像意群。兩位作者通過對不同元素間所維係的空間關聯以及人物的位置及其類型進行結構上的分析,得齣如下的結論:圖像元素雖然多種多樣但卻精確,從來沒有兩個圖像是相同的,也從來沒有無緣無故的偶然增補;並非某一元素的齣現或缺失,而是圖像上元素之間的相互關聯性生成瞭涵義。由此我們領悟到,圖像絕非在客觀地呈現占蔔的儀式實踐,而是對之進行瞭一種操作,圖像上的臟蔔場麵確切而言並不是一種指嚮未來的預言性占蔔活動,而是對某一行動所蘊含之機運的提問。
編者對上述三組論文所做的提示,希望有助於讀者自己去形成比較性的對話。我們相信,來自於其他文明—尤其是古希臘與古代中國這兩個相互之間全無影響的文明—的比較材料,雖不能用作證明存在於一種文明裏的某種現象的證據,但能夠促成比較性的對話,激發我們從新的視角看待本土材料,進而針對各自研究的文明提齣新的問題、找尋新的答案。
在本輯的最後,我們榮幸地收錄瞭法蘭西學院“前穆斯林時期的中亞曆史與文化”講席教授葛樂耐(Franz Grenet) 先生的就職演講論文《重新矚目中亞》。文中首先概要介紹瞭近代以來的中亞研究史。作者指齣,中亞地區位於歐亞大陸中部這一接壤地帶,其古代文明也受到中國、印度、濛古、波斯及俄羅斯等文化圈的交互影響。因此,自19 世紀中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對中亞文明的研究,無論是語言學、文化學或是曆史學的研究,多是從周邊的外部文明的視域展開的。在就職演講中,葛教授肯定瞭中亞研究中俄國、法國和中國學派的貢獻,但同時指齣,在自己對中亞古文明的思考和研究中,更側重於把
權力與占蔔(法國漢學 第十七輯)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權力與占蔔(法國漢學 第十七輯)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權力與占蔔(法國漢學 第十七輯)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權力與占蔔(法國漢學 第十七輯)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權力與占蔔(法國漢學 第十七輯)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