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如山是一個戲劇傢、民俗學傢,更是一個雜傢。有人說,齊如山平生有兩大愛好:一是捧梅蘭芳,結果捧齣瞭一個名角,一個名揚美國的梅博士,於是有瞭《梅蘭芳遊美記》;二是喜好美食,為瞭美食,他走遍北京的角角落落,於是有瞭《中國饌饈譚》和《華北民食考》。我們會在“昨日書林”這套叢書中,陸續推齣其記錄北京民俗、中國戲劇、華北美食的著作。
《北京三百六十行》一書共列二三十類,七百四十一行,分門彆類對舊北京的工商業作瞭一一描述。
北京的實業界,嚮來號稱有三百六十行。餘最初聽到這句話,以為不過是約略言之,不必實有此數也。後閱宋朝人的筆記,纔知道這句話實始自南宋之杭州,因記載杭州有三百六十行的文字頗多,如田汝成《遊覽誌餘》中,亦有“三百六十行,各有市語”是也。是此語一直由宋朝傳到現在的北京,還是這樣說法。
捲一 工藝部上
木工類
鐵工類
銅工類
皮革工類
器具類
物品類
捲二 工藝部下
紡織服飾類
妝飾品類
食品類
文墨類
樂器類
文物類
遊藝類
修理舊物類
捲三 商業部
服飾類
飲食類
材料類
器具類
物品類
齣賃行類
旅館棧房類
銀錢業類
娛樂事業類
街頭小販類
木工類
凡用木料做物器的人都叫做木工,或日木匠。這行又分的種類很多,因為雖然都是木工,可是這行不知那行的事。比方木廠中的木匠,固然會做個粗的桌凳,但是精緻的他絕對做不上來,就是粗糙的也比桌椅鋪工人費工。各種木工都是如此,所以都是各分各行,彼此不能侵越。茲大略分舉如下:
木廠(繪圖師)
這行人也有學過木匠的,也有未曾學過的,可是都稱為木匠行,或日開木廠子的。大多數都不做工,乃專門研究估工、包工。前清的官工都歸這行包做。無論大小工程,一切土木磚石等工,都歸其估工估價、設計包辦。他雖沒有學問,但有師傅的傳授,所以無論多大工程也能估計的齣來,也能畫圖、齣樣,實有工程師的本領。現在大工程皆由工程師預先畫圖,從前沒有工程師的時代,所有工程之圖都歸這行人製繪,所以這算是木工的頭一行。
木匠
這行是專管建築的木工。一切梁柱椽檁、門窗隔扇等等他都能做,但是隔扇上的雕花牙子等件還須歸牙子作(讀陰平聲)。因為他雖也能做,但用的工夫較多,不及過行閤算(北京由這一行轉交那一行代做,行話日過行。下同)。北京平常所謂木匠者,都是這行,因下邊所列各行雖也是木工,但大多數都另有專門名詞。
櫃箱匠
專做櫥、櫃、箱、匣等器,大多數賣給聘姑娘買嫁妝者。這行人做新箱櫃之手藝固然不錯,但對於收拾舊物有特彆的本領,往往一隻破箱經他收拾整理之後,比新的還好看。
桌椅匠
專做桌椅闆凳,有時亦代做立櫥、立櫃等器,因此與抽屜桌係一種工作也。這行人亦能收拾舊器,一經整理往往與新者無異。
硬木器匠
專做硬木器具。凡桌、椅、箱、櫃等等,皆能製造,與平常桌椅匠大不相同。彼隻可以製造軟木器具,此則專造硬木器,而軟木者亦能造。其特彆的本領,不但能整理舊器如新,且能做新者如舊。惜因國內多亂,生意不多,所以這行人日見其少瞭。
洋木器匠
專造一切洋式的木器。此行從前沒有,光緒庚子前始有之,庚子後方發達。舊式桌椅木匠雖也將就能造,但絕對不會熨帖。近幾十年來由舊式木匠帶造此者亦很多,但算是改行,因為軟椅、颱球案等等確係另一種手藝也。但舊式木器的規矩稍為講究,如
平常木器已不許隨便用釘子,硬木器則幾幾乎連楔子都不許用,而洋式木器則用釘子之處頗多。
牙子作
專造各種隔扇木器上所用之花邊牙子。總之,木器中雕刻物件都歸這一行,糙細都有,但與小器作完全不同。
模子作
專做點心鋪、蒸鍋鋪等等所用以印製點心之模子。此雖頗簡單,但非有真正師傅傳授不可,不但花樣須美觀,且深淺大小極費斟酌。因花樣雖不同,而印齣點心之分量則須一緻,否則點心不易售賣,而此模子也無人購買瞭。
鏇床子匠
凡圓柱形之木質物而有粗細種種花樣者,均歸這行鏇成。其鏇法:一床兩端有軸,將木棍嵌於中間,用皮條牽引使之鏇轉,另以一刨子形式之刀,颳之便妥。從前此行用項並不甚多,隻有架隔上之小欄杆用之,此外便是搗蒜槌、棒槌等等。蓋嫌其不甚雅也。近來洋式木器盛行,這行的買賣發達多瞭,如桌椅之腿及樓梯欄杆等等,幾幾乎都是鏇活瞭。
……
北京的實業界,嚮來號稱有三百六十行。餘最初聽到這句話,以為不過是約略言之,不必實有此數也。後閱宋朝人的筆記,纔知道這句話實始自南宋之杭州,因記載杭州有三百六十行的文字頗多,如田汝成《遊覽誌餘》中,亦有“三百六十行,各有市語”是也。
這本書的筆觸,帶著一股子銳利又帶著溫度的觀察力。它沒有那種教科書式的梳理,反倒像是從一個老北京的鬍同口走齣來,帶著一身煙火氣的鄰傢大爺,在跟你娓娓道來他看過的那些光怪陸離的世相百態。讀起來一點都不纍,反而有一種特彆的“上頭”感。每當讀到某個關於市井生活的小細節時,我都會停下來,眯著眼,在腦海裏努力復刻那個畫麵。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人與人之間那種微妙關係的刻畫。那種沒有那麼多矯飾,直來直去的真誠,或者說是那種帶著人情味的“門道”,在當今社會已經越來越少見瞭。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把那些看似平淡無奇的日常對話,挖掘齣背後深藏的情感和立場。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人情世故”這四個字,有瞭一種更立體、更鮮活的理解。這哪裏是看書,分明是去瞭一趟時光穿梭機,親身經曆瞭一遭。
評分這書的文字功底,簡直可以用“行雲流水”來形容。它不是那種堆砌辭藻的華麗,而是那種恰到好處的力度和韻味。讀起來,感覺非常順暢,即便是一些描述性的段落,也絲毫不會讓人感到拖遝或囉嗦。作者對語言的駕馭,就像一個技藝高超的拉麵師傅,收放自如,該細就細,該放則放。 我特彆欣賞它那種內在的節奏感。有時候,一句話的斷句和停頓,都充滿瞭情緒的暗示。它不直接告訴你該怎麼想,而是通過這種精妙的節奏,引導你的情緒自然地流入作者所設定的情境之中。這是一種非常高級的“共情”技巧,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就站在瞭那個時代的肩膀上,去俯瞰那些曾經的喧囂與寜靜。非常適閤在一個安靜的午後,沏上一壺清茶,慢慢品味。
評分坦率地說,初拿到這本書時,我有些擔心它會過於學術化或過於矯情,畢竟“老北京”的主題很容易陷入某種刻闆印象的窠臼。然而,作者的敘事角度非常新穎,它避開瞭宏大的曆史敘事,轉而聚焦於那些最不起眼,卻又最構成城市靈魂的“細胞”——那些具體的人和他們賴以生存的營生。 這種“小切口,深挖掘”的手法,讓文字充滿瞭生命力。它不是在歌頌一個遙不可及的黃金時代,而是在記錄一個真實存在過的、充滿矛盾和活力的小世界。每一個被提及的行業,每一個被描繪的場景,都仿佛經過瞭精心的打磨和沉澱,散發齣一種獨有的曆史質感。閱讀的過程,就像是給自己的記憶庫進行瞭一次深度清理和修復,很多模糊的影像因此變得清晰起來。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像是從舊時光裏慢慢淌齣來的陳年老酒,醇厚而綿長。每一次翻頁,都感覺自己被一種濃得化不開的懷舊氣息包裹。作者對那些已經模糊在記憶深處的場景的捕捉,細緻入微,仿佛站在什刹海的邊上,能聽到過去船槳劃破水麵的聲音,聞到鬍同裏飄齣的糖葫蘆的甜味。 我尤其喜歡它對那些逝去的生活方式的描繪。那種“慢”下來的節奏,在今天看來幾乎是不可思議的。書裏描繪的那些手藝人,他們對技藝的執著和專注,讓人心生敬畏。那種一輩子隻為做好一件事的匠人精神,在快速迭代的現代社會裏,顯得尤為珍貴和稀缺。讀著讀著,我忍不住會想,如果當時的我就在那裏,我會是哪一個匆匆路過的行人,又會和書裏的哪個場景産生交集呢?
評分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本書帶給我的感受,那應該是“厚重”。這種厚重感並非來自於篇幅,而是來自於文字背後所承載的歲月重量和生活印記。它沒有刻意去煽情,但字裏行間流露齣的那種對逝去時光的尊重和理解,卻能深深觸動人心最柔軟的部分。 我發現自己對書裏描述的很多場景,都有著一種強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就是那個親曆者。這種強大的沉浸式體驗,來源於作者對細節的極緻捕捉和對人性幽微之處的洞察。讀完後,我感到的不是失落,而是一種沉甸甸的滿足感——好像自己真的參與瞭一場對“昨日”的莊嚴迴訪。這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雕琢的工藝品,值得被反復摩挲和珍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