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奥威尔的代表作《1984》,是一部充满预见性和警示性的作品,作者以犀利讽刺的文字,讲述了一个发生在高压控制下的社会中,思想与情感被严格控制、伦理被破坏、人性被扼杀、自由被剥夺、真相被扭曲的残酷故事。《1984》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被誉为描写极权社会的经典范本,与《美丽新世界》和《我们》并列为三大反乌托邦小说,也是村上春树创作《1Q84》的灵感来源。
阿道司?赫胥黎的代表作《美丽新世界》,是一部在百年前就对后世作出了精准预言的惊世之作。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未来社会,通过基因工程诞生的人们生活在所谓的“文明世界”,视个人情感与思想如草芥,罔顾人伦、泯灭人性,只是追求感官刺激。来自保留区的“野人”,代表着拥有正常道德与情感的真正的人类,他渴望融入“文明社会”,却被这个曾经他渴望融入其中的乌托邦逼上了绝路。《美丽新世界》因其对人类发展的高度预见性,被誉为描述未来世界的预言之作,与《1984》和《我们》并列为三大反乌托邦小说。
尤金?扎米亚金的代表作《我们》,塑造了一个推崇标准和规则、人们的思想情感与生活方式被完全制约的未来社会,在这里有人对一切都感到满足,有人却因渴望拥有真正的自由而进行反抗却遭到镇压。而不管是哪一种人,最终都难逃被同化的命运。《我们》因其内容与思想的前瞻性被誉为反乌托邦小说的始祖,影响了乔治?奥威尔和阿道司?赫胥黎的创作方向,与《1984》和《美丽新世界》并列为三大反乌托邦小说。
反乌托邦文学
反乌托邦文学的共同特点,在于对传统乌托邦文学的“幸福”与“美好”,提出了强烈的质疑,并通过犀利讽刺的文字,探讨表面科技进步、秩序井然的社会,是否真的是人们追求的完美生活。《我们》、《美丽新世界》、《1984》可说是替反乌托邦小说定调的关键作品,合称反乌托邦三部曲。
《1984》
乔治·奥威尔的经典小说《1984》,讲述了一个令人窒息的故事。在战火连绵不绝的1984年,控制人们的思想与情感、修订语言和篡改历史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手段。在大洋国真理部从事篡改历史工作的温斯顿·史密斯,在工作中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和领袖“老大哥”产生了质疑,并与一名女子产生了爱情,于是被列为思想犯——也就是老大哥的敌人,因而遭到追捕……
自1948年成书至今,奥威尔这个关于顺从、压制与身份认同,预言了未来的难忘故事,一直让人读了坐立难安。随着温斯顿·史密斯经历他的叛变、囚禁、折磨与再教育,我们亲身经历了自由与真理遭到毁坏的过程,还有黑即是白、二加二等于五、恶即是善的世界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
《美丽新世界》
《美丽新世界》这部惊世之作出版于1932年,作者阿道司·赫胥黎以传奇性的远见和充满讽刺意味的笔触,塑造了一个物质生活丰富、科技高度发达的“美丽的新世界”。在遥远的未来,人们在基因设计与药物麻醉下,失去了个人情感、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失去了爱情,只是消极服从于一种统治秩序。去保留区度假的伯纳德和列宁娜,偶遇了“野人”约翰和他的母亲琳达,并将他们带回了文明社会。琳达很快死于服用过量的索麻,约翰也意识到“文明社会”并非是美好的乌托邦,开始渴望回归保留区……
这部强有力的后设小说作品,令无数读者为之着迷也为之惊恐。时至今日,它所阐述的对文明与科技发展的思考,依旧发人深省。
《我们》
大一统国,一个一切都透明、精确到什么都不能隐藏的地方。这里的所有建筑物都由玻璃制成:玻璃绿墙隔绝了树木与其他生物;人们住在玻璃屋子中,未经允许不能拉上窗帘;人们在午后四点到五点,要以整齐的步伐,在玻璃人行道上散步。
在这里,人们没有名字,只有编号。人们没有生养自己的父母, “施恩主”就是父亲一般的存在。人们穿着制服,遵照时刻表起床、工作、吃饭,连做爱的时间都经过科学计算。在这里,一切都有“标准”,只要遵守规定,就可以拥有幸福生活。
编号Д-503,宇宙飞船“一统号”的设计师,对大一统国与施恩主深信不疑。他满足于完全科学与理性的生活,直到遇到 I-330……
乔治·奥威尔
英国著名小说家、记者和社会评论家。
乔治·奥威尔一生短暂,但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文笔,审视和记录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作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预言,被称为“一代人的冷峻良知”。
奥威尔的代表作有《1984》和《动物庄园》,其中《1984》是20世纪影响极大的英语小说,与阿道司·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和尤金·扎米亚金的《我们》并称为反乌托邦三部曲,在国内外影响深远。
阿道司·赫胥黎
英国著名作家、学者、诗人,著名的人道主义者,赫胥黎家族杰出成员之一,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先后毕业于伊顿公学和牛津大学。他以小说和大量散文作品闻名于世,也出版短篇小说、游记、电影故事和剧本。通过他的小说和散文,赫胥黎充当了社会道德、标准和理想的拷问人,有时候也是批评家。
赫胥黎是一个人文主义者,但是在晚年也对超心理学、哲学和神秘主义产生了兴趣。赫胥黎在一些学术圈被认为是现代思想的领导者,位列当时杰出的知识分子行列。出版于1932年的《美丽新世界》是阿道司·赫胥黎的代表作,是二十世纪的反乌托邦文学经典之一,与乔治·奥威尔的《1984》和尤金·扎米亚金的《我们》并称为反乌托邦三部曲,在国内外影响深远。
尤金·扎米亚金
白银时代作家、造船工程师。是十月革命后对苏维埃文学具有巨大影响的作家之一,以其风格独特的民间口语叙述文体和幽默讽刺的笔墨驰誉文坛。他的代表作《我们》是第一部反乌托邦小说,与乔治·奥威尔的《1984》和阿道司·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并称为反乌托邦三部曲,在国内外影响深远。
《1984》、《我们》和《美丽新世界》,并称为反乌托邦三部曲,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充满预见性的笔触,描述了科技高度发达的未来社会对人性的禁锢,对人类文明进行了警示。
反乌托邦文学,在于对乌托邦文学中表现的“幸福”与“美好”提出了质疑,并透过辛辣讽刺的文字,对所谓的“乌托邦”对人类精神与情感的束缚,进行了探讨和拷问。
因内容较深奥晦涩,本次参照核对了市面现有的版本,对译文进行了修订,更通俗易读。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评选出的百大科幻/奇幻经典小说中,《1984》和《美丽新世界》分别名列第六和第九。
近年来,社会对独立思考和言论自由的控制,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焦点,而这个话题同时也是反乌托邦小说的核心论点。奥威尔、赫胥黎等人,分别在各自的时代,以各自的视角,在预言未来的同时,也呼唤着人性的觉醒。
精装珍藏版,装帧精美、简约大气,更具备收藏价值。
《1984》
第一章
这是个晴朗而寒冷的四月天,时钟敲了十三下。为了避开讨厌的风,温斯顿·史密斯下巴紧挨在胸前,迅速溜过胜利大厦的玻璃门。然而动作还不够快,免不了有一阵风卷起尘砾,跟他一起进门。
穿堂闻起来有水煮包心菜加破旧地毯的味道。其中一端有张彩色海报,大到不适合在室内展示,却被贴在墙上。上面只描绘出一张无比巨大的脸,宽度超过一米:年约四十五岁的男性脸孔,留着浓密黑髭,有粗犷帅气的五官。温斯顿朝着楼梯走去。尝试搭电梯根本没意义。就算在状况最好的时候,电梯也鲜少管用,而且现在白天电力是切断的。这是替仇恨周做准备的节能措施之一。到达住处要往上爬七层楼,而现年三十九岁、右脚踝上方有静脉曲张溃疡的温斯顿走得很慢,一路上还休息了好几次。在每层楼梯平台上,与电梯井相对之处,都有一张上面有着巨大脸孔的海报从墙上瞪过来。这种图像经过刻意设计,海报上的双眼视线会跟着你动。老大哥在注视着你,下面的说明这么写道。
在公寓内部有个珠圆玉润的声音,正在朗读一长串跟生铁制造有某种关系的数字。那声音来自一个长方形金属板,看起来像一面光泽黯淡的镜子,构成了右侧墙壁的一部分。温斯顿转动一个开关,声音或多或少降低了些,不过字句仍清晰可辨。那个设备(号称电传荧幕)可以调低音量,却无法完全关闭。他往窗口走过去,一道瘦小的孱弱身影,党内的制服——蓝色的连身工作服——只是强调出他的身形有多单薄。他的发色非常淡,脸色带着自然的红润,粗制滥造的肥皂、钝了的剃刀跟刚结束的寒冬,则磨粗了他的皮肤。
就算是透过紧闭的玻璃窗,外头的世界看起来还是很冷。下面的街道上,小小的旋风把灰尘与撕碎的纸片卷成螺旋状。虽然阳光普照,天空也蓝得刺眼,但任何东西似乎都没有色彩,只有到处都贴着的海报例外。那张有黑色胡髭的脸,从每个居高临下的角落往下凝视着,正对面的屋子前方就有一张。老大哥在注视着你,文字说明这么写,同时那双黑眼睛深深望进温斯顿的眼眸中。在下面的街道上有另一张海报,一角撕破了,在风中不时翻动着,一会儿遮住、一会儿露出底下唯一的一个词,“英社(INGSOC)”。在远处有架直升机从屋顶上掠过,像只绿头苍蝇似地盘旋了一下,就沿着圆弧形路线再度迅速飞走了。这是警方巡逻,窥视着各户人家的窗户。然而巡逻机无关紧要,只有思想警察才重要。
在温斯顿背后,电传荧幕的声音仍然在叨念着生铁和第九期三年计划完成度高于预期的事。电传荧幕同时既接收也传送。温斯顿制造出的任何声响,只要是高过极低声的耳语的程度,荧幕就会接收到,而且只要他待在那块金属板俯瞰的范围内,他不但可能被听见,还会被看见。当然,你不可能知道这一刻是否有人在监视你。思想警察有多经常接上某个人的线路、是用哪种系统来接上线,这只能随人猜测。你甚至也可以想象他们随时都在监视每个人。但无论如何,他们只要有这个意思,就能够接上你的电传荧幕。你必须在这种假设下生活(也确实就这么过活,这是出于已成直觉的习惯)。你发出的每个声响都被人窃听,每个动作都被人仔细检视,只有在黑暗中例外。
温斯顿保持着背对电传荧幕的姿势。这样比较安全,虽然他心知肚明,就算是背影也可以暴露隐情。在一公里远的地方,他工作的地点真理部,一栋巨大的白色建筑,耸立在蒙尘的地面之上。就是这样,他带着某种模糊的厌恶想着,这就是伦敦,一号机场区的首都,而机场区本身是大洋国各省份里人口第三多的。他设法要硬挤出某些童年回忆,那应该会告诉他,伦敦是不是大致上一直是这副模样。这样的景象一直都在吗?——十九世纪的烂房子,侧面墙壁靠一根根梁木撑着,用硬纸板补窗户、用铁皮波浪板补屋顶,不像样的花园墙壁则朝着四面八方委顿下去?还有那些被轰炸过的地点,灰泥粉尘在空中打转,柳兰在一堆又一堆的瓦砾之间蔓生;被炸弹清出较大空间的地方,就迸出鸡舍般的木造房屋,变成一片肮脏的聚居地?但回忆徒劳无功,他记不起来:他的童年什么都不剩了,只留下一连串光彩鲜明的人物图,出现时没有背景,大多数画面都无从理解。
真理部在新语中称为真部(Miniture)——跟视线范围内的任何其他物体相比,都有惊人的差异。这座闪闪发亮的白色水泥建筑,是巨大无比的金字塔形结构,层层叠叠的露台一路直上云霄,高达三百米。从温斯顿站着的地方正好看得到,用优雅的字体拼出的字句在它白色的表面上清晰可见,那是党的三句口号:
战争即和平
自由即奴役
无知即力量
a 作者注:新语是大洋国的官方语言。关于这种语言的结构与词源,参见附录。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漫长而疲惫的潜水。你必须屏住呼吸,下潜到社会表层之下那片黑暗、冰冷的海域,去直面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刻意忽略的结构性病灶。它没有给你提供任何轻松的解脱方案,没有出现一个拯救世界的英雄,更没有一个明确的“光明未来”的指示牌。相反,它将所有希望的火苗都扑灭,让你充分体会到,当系统性压迫达到极致时,反抗本身的代价——或者说,反抗的虚无性。我记得好几段场景描写,那种对环境、对氛围的细致入微的刻画,完全超越了单纯的故事叙述,它们更像是社会学报告的文学化呈现,充满了冰冷的观察和无可辩驳的论证。它迫使我审视自己生活中的妥协,那些为了“稳定”或“舒适”而主动放弃的思考边界,是否已经悄然成为了自己给自己戴上的镣铐。这是一部需要反复咀嚼、时不时回头翻阅的“警世恒言”,而不是一次性的娱乐消费。
评分说实话,初接触这套书时,我抱着一种略带“猎奇”的心态,毕竟“反乌托邦”这个标签本身就带着一种戏剧性的吸引力。然而,读进去之后,那种表面的刺激感迅速被一种深沉的、哲学层面的震撼所取代。这三部作品仿佛是三面不同角度的棱镜,共同折射出现代社会中个体与权力、自由与秩序之间那场永恒的、残酷的博弈。我尤其欣赏其中对“幸福”定义权的争夺。当一种被设计出来的、毫无痛苦但同样毫无意义的“快乐”被全民强制接受时,真正的生命力在哪里?那些描绘着被剥夺了选择权的人们,他们的眼神是麻木的,他们的生活是精确校准过的时钟,滴答作响,却永远无法指向任何值得期待的未来。这种对人性的阉割,比直接的肉体折磨来得更加彻底和阴险。这本书的文字语言并非总是华丽辞藻堆砌,但其逻辑的严密性、设定的冷峻感,却能产生一种令人窒息的压迫感,让人不禁思考,我们现在所呼吸的“自由空气”,是否也沾染了某种不易察觉的毒素。
评分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才从这套书营造的氛围中抽离出来,那种感觉就像是刚从一场高烧中醒来,全身乏力,但思维却异常清醒。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书中所描绘的许多“未来科技”或“社会控制手段”,放在我们当前的语境下,竟然有种似曾相识的既视感,只不过被包裹在更精致、更具迷惑性的外衣之下。作者们对权力运作心理的洞察力,达到了令人胆寒的地步——权力不是为了统治而统治,而是为了永恒的统治而构建一个无法被质疑的“现实”。这种对个体心智的持续性“围剿”,才是最让人不寒而栗的地方。阅读过程中,我经常停下来,不是为了休息,而是为了消化那些过于尖锐的观点,它们像锋利的碎片,扎在我的思想深处。这本书的叙事节奏虽然有所不同,但内在的紧张感始终如一,它像一根被拉到极限的弓弦,让人在期待“崩断”的瞬间,又对崩断后的后果心生恐惧。
评分这部作品集带来的思考深度,远超出了我对任何一部“小说”的预期。它更像是一套预言式的、关于人类文明可能走向的警告手册。我欣赏作者们在构建反乌托邦场景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偏执的细节处理,无论是对语言的改造、对历史的重写,还是对情感的精密调控,都显示出极高的思想成熟度。它挑战的不是某个特定的政治制度,而是人类社会结构中权力与自由之间那个永恒的张力点。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对“真理”的理解被彻底重塑了——真理不再是一个客观存在,而是一个被特定权力集团所定义和维护的工具。这种对认知基础的颠覆,是这本书最强大的“后效”。它不会让你感觉愉快,但它会让你变得更加警觉、更加不满足于表面的和平。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成人童话”,只不过,这个童话的结局,只有清醒者的孤独。
评分那本《反乌托邦三部曲》的阅读体验,简直就像被一把冰冷的铁钳紧紧攥住了心脏,那种从骨子里渗透出来的寒意,久久无法散去。它不是那种让你看完就合上,然后若无其事去泡杯咖啡的书籍。相反,它像一个阴影,紧紧地贴着你的脊背,让你在每一个寻常的日常瞬间,都忍不住回头张望,生怕自己正在享受的“安宁”只是下一秒就会被戳破的气泡。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走过一个布满暗雷的沼泽地,你清楚地知道脚下随时可能陷落,但那种对“真相”的本能探求,又驱使你不得不向前。作者们构建的世界观是如此精妙而令人绝望,他们没有用夸张的怪物或血腥的场面来恐吓读者,而是将最可怕的武器——对思想的彻底驯化和对个体价值的系统性抹除——悄无声息地植入了社会的肌理之中。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待新闻报道、浏览社交媒体的眼神都变了,总是在寻找那些细微的、似乎在暗示某种更大、更冰冷的设计的线索。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让你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一个时时刻刻处于自我审视和警惕之中的参与者,它成功地在你原本坚固的认知外壳上,凿开了一道永不愈合的裂痕。
评分机械解放军放假的疯狂疯狂吗的快的吗
评分包装好
评分便宜实惠,比超市便宜,暂时不知道真假试过再来回复吧!物流也算可以就是运费比较麻烦!
评分收藏用 没拆封 应该还不错的吧
评分快递小哥服务很好。东西不错。
评分好书 很好看 推荐推荐
评分名著。封面和大小设计的好,搞成一套出版不错!
评分还行,说不上多好,最大的卖点,也算唯一的卖点就是成套
评分书是正版,没有破损,快递很快,好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