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张物理性能—中芬合著:造纸及其装备科学技术丛书(中文版)第十五卷/“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

纸张物理性能—中芬合著:造纸及其装备科学技术丛书(中文版)第十五卷/“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金刚 著
图书标签:
  • 造纸
  • 纸张物理性能
  • 造纸科学
  • 造纸装备
  • 材料科学
  • 纤维工程
  • 纸张检测
  • 造纸技术
  • 印刷适性
  • 国家重点出版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841337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2761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88
字数:416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包含纸和纸板结构及基本物理性能。本书的编纂特别考虑了两类读者。首先,针对熟悉造纸技术的读者,本书深入地阐述了纸张的物理特性。对于这类读者,本书提供的手段和理念有助于他们以纤维性能和纸张结构为出发点分析和改进纸和纸板性能。其次,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告诉读者他们既熟悉又陌生的纸张性能。对于理科专业背景,特别是学物理的读者,很快就会发现他们实际上对纸张物理性能了解有限。


  

自第一版发表以来已过去十年,因此第二版更新了很多内容。有关光学性能的第四章是全新的,内容较之前更全面。主要新增内容分别为第一章的三维纸张结构、第五章的断裂机理、第七章的流体渗透、第八章的纸张蠕变现象以及第九章的动态尺寸变化。


  

除了新增内容,我们还对整书的结构进行了重新编排。各章之间的衔接更有逻辑性和连贯性,每一章都应用了前一章所出现的概念和知识。为了这一转换,作者们更多地像一个团队在工作,相互核对和修正。因此,本书无法再列出专门负责某一章的某位作者,而明确的仅是工作量和负责最终内容的一位或两位作者。


  

本书第一章为纸张结构,我负责前两节,主要探讨二维和三维纸张纤维网络结构。纸张的二维近似结构已经被广泛研究了几十年。随着新测量方法和计算机模拟工具的出现,纸张三维结构也开始获得了全面认识,这有助于更真实地理解纸张结构。


  

Pekka Pakarinen负责第一章的后三节。这三节阐述了理想的二维或三维纤维网络和真实纸张结构的区别。在造纸过程中,作用在纤维上的物理力自然地完全控制了非均匀的面内质量分布或成形、各向异性的面内纤维取向分布以及纤维面外取向。有关纤维作用和纤维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多地采用计算机模拟来进行。


  

Jari Sirvi?修订了第二章,该章第一版由Elias Retulainen和Niko Nilsen撰写。自第一版出版以来,相关领域的知识已经得到了进一步充实,特别是在纤维间结合成形方面。另一方面,过去十年有关造纸纤维的研究则很少,考虑到纤维及其结合是影响纸张性能变化的关键因素,这令人颇感疑惑。另外,第二章重要的基本理念在于干燥纸页中的纤维及其结合完全不同于分离状态下即在纸页外部干燥的纤维及其结合。


  

Mikko Alava重新组织和更新了第三章。该章包括了纸张表面粗糙度和可压缩性(原版由Isko Kajanto撰写)、纸张的摩擦(原版由Matti Kainulainen撰写)以及纸张的热和电性能(原版由Sami Simula撰写)。既然纸张是一种“软”材料,那么人们可能认为表面粗糙度和可压缩性会显著影响纸张的摩擦、电和热性能。然而,有限的试验数据并不支持这一观点。相反,纸张的化学成分似乎比可压缩性更重要。


  

Nils Pauler重新撰写了有关纸张光学性能的第四章。该章全面阐释了纸张光学现象和适用纸张的光学测量。尽管纸张基本是“白色”的,但是其颜色的控制极其重要,而且颜色的测定并不简单。对纸张光学性能的理解完全依赖于两方面。一方面,我们应该了解人类的感知能力,我们的视觉系统过滤了纸张散射光。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了解纸张的结构细节如何影响复杂的光散射分布。这也是一个计算机模拟带来的全新研究领域。


  

Makko Alava和我更新了第五章,有关面内机械性能,原版由Petri K?renlampi撰写。粗略来说,纸张的弹性性能来源于纤维的弹性性能,而当纸张干燥时,后者则受到作用在纤维上的力所控制。因此这再一次说明,纤维性能将是理解纸张性能如何受到控制的关键。纸张的负载-伸长行为揭示出了纸张被张紧时其结构的形变。最终,纸张的破坏令人着迷,因为其取决于不同长度尺度下纸张的不均质性。


  

Isko Kajanto负责第六章,也是该章第一版的作者。该章探讨了对于纸板材料特别重要的机械性能,包括弯曲挺度、压缩强度和面外强度。当有关面内机械性能的研究关注纤维和纸张之间的关联性时,这里所考虑的机械性能是纸和纸板作为工程材料所需要的。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定制材料性能满足不同的包装用途。


  

John Kettle重写了第七章,并加入了原来由Isko Kajanto和Markku Leskel?所写的部分内容。第七章阐释了纤维和纸张与水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了平衡和瞬态条件,即流体渗入或渗透纸张的情况。通过新型精密测量方法和计算机模拟已获得大量新资料,特别是有关流体渗入纸张的情况。我们原本希望广泛详尽地阐述油墨在涂布纸表面的渗入,但我们不得不缩减,因为现有的文献资料还不能合理地对基本现象进行定量化表述。


  

Jukka Ketoja修订了第八章——纸张流变性能,是关于纸张受到应力或经受应变时纸张的时间依存性形变。纸张蠕变或应力松弛对水分含量敏感,因为水分会软化纤维基体结构。自本书第一版以来已过去十年,纸张流变性能的研究已从零散的经验观测结果的总结转向对所发生的现象进行全面阐释的阶段。


  

Jukka Ketoja也更新了第九章的内容,该章涉及纸张尺寸稳定性。该章第一版由Isko Kajanto和我撰写。纤维的尺寸取决于水分含量,而水分也会产生危害,尤其是对许多印刷工艺。长期以来,各种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只能依赖于平衡水分含量改变下的尺寸变化和卷曲的表征来获得,然而实践中这些现象都是高度动态变化的。近十年的研究已使我们可以更真实地评价纸张行为,因此也找到了更可靠的解决方案。


  

内容简介

  

本书是芬兰造纸工程师协会组织编写的20本造纸书中的一本。本书从纸张结构、纤维与结合、纸张主体与表面、光学性能、面内抗张性能、纸和纸板的结构力学、尺寸稳定性、流变性与水分效应以及传输和传导现象等方面论述了纸张物理性能。


  

本书理论性与实用性较强。本书可供与造纸、印刷和包装相关企业、科研院所的科研、管理与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作为高校相关专业师生的科研与教学参考用书。


  

作者简介

刘金刚,现就职于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研发中心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政府津贴获得者。30年来,一直从事应用技术研发工作,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颜料涂布、特种纸涂布、生物质纳米材料、碱回收白泥加工与利用等。近十几年来,发表的主要论文30余篇,获得的发明专利十项。


杜艳芬,博士,高级工程师,1996年9月~2003年7月就读于陕西科技大学制浆造纸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9年9月~2012年7月就读于天津科技大学制浆造纸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现就职于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涂布技术研发中心,主要研究领域:涂布纸基础理论与产品开发,可降解阻隔涂层的研究,生物胶乳的开发和应用等。


苏艳群,2000年本科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林产化学工程专业,2003年硕士毕业于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现就职于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涂布技术研发中心,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领域:造纸颜料的利用和改性,湿部化学,纳米纤维素的制备和利用,碱回收白泥资源化利用等。


精彩书评

  NULL

目录

第1章 纸张结构 11

1.1 二维网络 13

1.1.1 覆盖度 14

1.1.2 纤维段 16

1.1.3 纤维网络的连通性 17

1.2三维网络 21

1.2.1厚度、紧度和孔隙率 22

1.2.2纸张中的孔隙 25

1.3 匀度 32

1.3.1 表征 34

1.3.2纤维絮聚 37

1.3.3 成形机理 39

1.3.4 厚度方向上的质量分布 41

1.4纤维取向 44

1.4.1 纤维取向的测量和表征 45

1.4.2 网上层流剪切 48

1.4.3 流体动力干扰 52

1.4.4 取向角 55

1.5 z向结构 58

1.5.1 分层和缠结纸页结构 58

1.5.2 纤维取向的两面差 62

1.5.3 纸幅的湿形变 64

参考文献 67

第2章 纤维与结合 75

2.1纤维特性 76

2.1.1 原料影响 76

2.1.2 制浆的影响 83

2.1.3纸浆中的细小纤维 87

2.1.4湿纤维的力学性能 90

2.1.5干纤维的力学性能 97

2.1.6纸张内应力 102

2.2结合 107

2.2.1基本概念 107

2.2.2分子结合 108

2.2.3纤维间结合的结构

2.2.4结合强度

参考文献

第3章纸张表面与热、电和摩擦性能

3.1表面粗糙度

3.1.1 定义

3.1.2测量方法

3.1.3纸张可压缩性

3.1.4纤维性能的影响

3.1.5造纸的影响

3.2摩擦

3.2.1一般物理和化学效应

3.2.2纸张表面摩擦

3.3热性能 144

3.3.1简介 144

3.3.2 纸张传热机理 145

3.3.3比热和热扩散系数 148

3.3.4 测定方法 149

3.3.5 浆料和纸张结构的影响 151

3.4 电性能 153

3.4.1 理论 153

3.4.2测量方法 156

3.4.3纸张电阻率 159

3.4.4介电性能 162

3.4.5电气性能与实际应用的联系 165

参考文献 166

第4章 纸张光学性能 174

4.1简介 174

4.2光学理论 175

4.2.1光、折光率和菲涅耳(Fresnel)方程 175

4.2.2粗糙表面的镜面反射 178

4.2.3光泽度的角和空间分辨测量 181

4.2.4纤维结构的漫反射率 186

4.3反射率的标准化检测 187

4.3.1标准照明体 187

4.3.2用于检测漫反射率和光泽度的ISO仪器 188

4.4颜色理论 192

4.4.1 光谱的选择性光吸收 192

4.4.2CIEXYZ色空间和CIELAB 193

4.4.3色差和同色异谱 198

4.4.4颜色表现和颜色管理 200

4.5制浆造纸工业的传统检测 201

4.5.1亮度 201

4.5.2Y值和不透明度 203

4.5.3白度 205

4.5.4纸张光学性能指标概述 206

4.6Kubelka-Munk理论 207

4.6.1 Kubelka-Munk理论的来历 207

4.6.2有用的Kubelka-Munk方程 208

4.6.3测定s、k的ISO方法 209

4.6.4分层结构的方程 210

4.6.5Kubelka-Munk理论的缺陷 210

4.7与制浆造纸和印刷相关的光学性能 213

4.7.1纤维和纸浆 216

4.7.2打浆和湿压榨 218

4.7.3填料 220

4.7.4荧光增白剂和染料 222

4.7.5涂布和压光 224

4.7.6印刷品的光学性能 227

4.8纸张光学理论展望 235

4.8.1离散纵坐标辐射理论(DORT) 235

4.8.2Monte Carlo-Grace 模型 239

参考文献 241

第5章 面内抗张性能 251

5.1弹性 251

5.1.1弹性常数及其测量 252

5.1.2理论 256

5.1.3抄纸过程通过改变纸页紧度所产生的影响 259

5.1.4干燥应力 261

5.1.5弹性的各向异性和横向分布 263

5.2负载-伸长行为 266

5.2.1宏观观察 267

5.2.2微观屈服现象 271

5.2.3纤维组成和抄纸过程的影响 276

5.2.4三轴形变 280

5.3抗张强度,断裂韧度和断裂能 283

5.3.1纸幅断头和断裂韧度 284

5.3.2匀度对抗张强度的影响 289

5.3.3微观强度机理 292

5.3.4断裂能的测定 296

5.3.5浆料和抄纸过程对抗张强度影响 300

5.3.6混合浆料的影响 306

参考文献 302

第6章 纸和纸板的结构力学性能 318

6.1弯曲挺度 319

6.1.1基本关系 320

6.1.2多层结构纸张 324

6.1.3有关弯曲挺度的实际问题 327

6.1.4浆料与抄纸过程的影响 329

6.2 压缩强度 334

6.2.1压缩强度的定义和测试方法 334

6.2.2 压缩强度的重要性 338

6.2.3 压缩过程中的应力-应变曲线 341

6.2.4 压缩过程中纤维网状结构变化 342

6.2.5 浆料和抄纸的影响 346

6.3 面外强度 351

6.3.1 面外应力-应变曲线和弹性模量 352

6.3.2 测量方法 355

6.3.3 结构影响 358

6.3.4 层间结合强度 362

参考文献 363

第7章 水分和液体传输 370

7.1纸页中的水分 370

7.1.1相对湿度和水分含量 370

7.1.2 滞后和动态现象 373

7.1.3 水和纤维的相互作用 376

7.2流体输送现象 380

7.2.1孔隙中的流体输送 381

7.2.2惰性气体输送 385

7.2.3水蒸气的扩散 387

7.2.4卢卡斯-沃什伯恩公式(Lucas-Washburn equation) 389

7.2.5 X-射线显微层析 395

7.2.6液体渗透时的润湿和润胀 396

7.2.7超疏水 401

7.2.8润胀 402

7.2.9涂布和印刷中的应用 403

参考文献 404

第8章 流变性能 414

8.1粘弹性基本原理 415

8.1.1动态机械测试 415

8.1.2负载-伸长行为中的应变速率影响 418

8.1.3水分对应力-应变行为的影响 421

8.2蠕变和应力松弛 425

8.2.1蠕变的主曲线 427

8.2.2加速蠕变 430

8.2.3应力松弛 432

8.2.4内应力和干燥应力 435

8.2.5延迟恢复 438

8.2.6微观机理 442

参考文献 444

第9章 尺寸稳定性 449

9.1湿膨胀性 450

9.1.1普遍现象 450

9.1.2纤维网络的湿膨胀性 452

9.1.3干燥应力 455

9.1.4 浆料及抄纸的影响 457

9.2 卷曲 462

9.2.1表征及测试方法 463

9.2.2 卷曲的机理 465

9.2.3 屈曲性卷曲 470

9.2.4 斜向卷曲 472

9.3起皱和起楞 476

9.3.1 起皱的特性

9.3.2起皱和起楞的机理

9.3.3影响起皱的因素

9.4 动态的尺寸变化

9.4.1润湿和干燥时的卷曲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第1章 纸张结构

结构一词可以解释为“架构或排列”和“组成或构成”。纸张结构由纤维、纤维碎片和细小纤维、填料颗粒、聚合物以及组成纸张的其他化合物构成。纸张结构会影响纸张的大部分物理性能,因此非常重要。例如,纸张强度取决于纤维彼此交织的程度、纤维本身强度以及交织结合的强度。表面粗糙度和松厚度则依赖于纸页的孔隙率以及纤维和其他颗粒的大小。光学性能取决于纸页中自由表面的数量。第二章至第九章将讨论结构和物理性能之间的这些关系以及其他类似的相关性。当代学者的观点详见参考文献[1]。


本章论述纸张几何结构,该结构主要为纤维所控制,如图1-1所示。纸页中纤维的空间分布是随机的且时常是不均匀的。其他颗粒和化合物再以某种随机方式附着于纤维上。对于由纤维构成的均匀纸张结构这一特例,统计学法则决定了不同几何性能间的精确关系。本章前两节阐述这些关联性。


图1-1纸张表面微观图,约1mm2

由于纤维长度(通常1~3毫米)远远大于纸页厚度,故纤维形成的网络是平面的,基本为二维。二维结构决定纸张的大部分性能,但三维多孔性结构也很重要。厚度方向上的开放空间,在近似二维结构中被忽略,它可以赋予纸张不透明、松厚和挺硬性的结构,并决定了流体渗透纸页的方式。


前两节重点论述了纸张纤维网络的统计几何结构,没有过多地涉及数学细节,直接说明了平面随机纤维网络的主要几何结构特征。在最简单的二维网络中,纤维为恒定长度的直线段。就几何结构而言,其他纤维性能及其分布并不重要。与此相反,三维多孔结构极大地受制于厚度和纤维的一致性。


纸张制造工艺导致了纸页结构的不规则或不均匀,也影响到非纤维颗粒和化合物的分布。第1.3和1.4节所论述的匀度和纤维取向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第1.3节说明了匀度如何造成实际纸张与随机纤维网络的不同。匀度是反映纸张定量空间分布的术语,并不考虑结构是否关联还是随机。


在造纸工艺中,纤维构成具有某种特征尺寸的絮聚团。纸幅成形工艺的流体动力学性能和纤维絮聚趋势导致了纸张局部定量上的相关性。如果给定纸张定量,无论高低,短距离上的定量值很可能是相似的。因此,定量并不是完全随机分布的。

即使不是完全随机,就纸张的多数用途而言,纸张结构还是不均匀的、无序的和不规则的。二维随机纤维网络较好地表征了小长度尺度下(小于纤维长度)的纸张结构。匀度则代表了大长度尺度上的结构不均匀性。


纤维取向是纸张的另一项特征。手抄片不存在纤维取向,是各向同性的。机制纸在结构上总是各向异性的,纤维更多地沿纵向取向,而不是横向取向。平面内纸张性能如强度、尺寸稳定性和流变性反映了纸张这种几何各向异性。


纸张几何网络结构形成于纸机湿部。丛书第八部,造纸第一部分,浆料准备和湿部,详细阐述了纤维浆料的流动性能以及不同纸机的流体动力学过程。本文所讨论的纸幅成形过程仅用于说明可能产生的结构特征。


1.1 二维网络

纸页结构最简单的近似是二维、完全随机的网络,如图1-2所示。它由具有固定长度、零宽度的直线段构成。Kallmes等人[2]指出常规手抄片具有相同的平面内力学性能,如同通过层叠许多薄纸页制成同样定量的纸页一样。因此二维网络结构可以说明纸张面内力学性能。这种简化处理有助于理解纤维网络结构的统计几何基本原理。


前言/序言

在Kaarlo Niskanen(芬兰)等人的辛勤劳作之下,“造纸科学与技术系列丛书”《纸张物理性能》得以问世。此书论述系统、分析全面、解读深入,既适用于造纸学科的读者,又适用于物理学科的读者。为方便中国读者进一步学习,将原作者的劳动成果引进国内,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编译出版该书中文版,刘金刚、李洪才、杜艳芬、苏艳群、杨扬(按翻译内容前后排序)参与了本书的编译工作。本书主要介绍了纸张各方面的物理性能,包括纸张结构,纤维与结合,纸张表面与热、电和摩擦性能,纸张光学性能,面内抗张性能,纸和纸板的结构机械性能,水分和液体传输,流变性能,尺寸稳定性等等。


编译得以顺利进行,离不开原作者编撰此书时所付出的不懈努力,较之过去版本,一方面增添了三维纸张结构、光学性能、断裂机理、流体渗透等内容,另一方面从逻辑上调整了整书的编排结构;也离不开出版社编辑林嫒对此书的校准,在她的细心核对之下,编译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之处得以减少。通过编译此书,译者也受益匪浅。当译者在梳理书中的主旨内容时,也从中找到日后研究工作的灵感。我们的初衷是,希望此书能给中国读者带来帮助。怀着无比荣幸的心情完成此书的编译工作,特别感谢原作者牺牲宝贵的时间编写原稿,为中国读者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


本书译者对原书中出现的一些错误或不妥之处在译文中加了译者注。由于本书内容丰富,涉及纸张机械、热学、电学、光学、流变学等诸多物理性能,为本书的翻译增加了不少难度。尽管译者始终谨慎动笔,仔细求证,但难免还会存在疏漏,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译者 2016年6月



《纸张物理性能》并非一本关于造纸技术或装备的著作。相反,它是一部深入探讨纸张这一古老而又常新的材料的内在品质的学术专著。本书的核心关注点在于纸张的物理性能,也就是构成纸张最基本、最直观的性质,这些性质直接影响着纸张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表现和价值。 本书的研究视角是多维度的,它并不局限于对单一性能的描述,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关于纸张物理性能的完整图景。因此,读者将会在书中找到关于纸张强度、刚度、韧性、平滑度、吸水性、透气性、耐折性、抗张强度、撕裂强度、耐破强度等一系列关键物理指标的详尽论述。这些指标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塑造着纸张的整体品质。 在论述过程中,本书会详细介绍各种物理性能的测量方法。这不仅仅是列举几种常见的测试仪器,而是会深入到每一种测量方法的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以及结果的解读。了解测量方法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对于准确评估纸张性能至关重要。例如,在探讨纸张的吸水性时,本书可能会介绍舒伦克吸水度测试(Cobb Test)的原理,以及不同测试条件对结果的影响。在讨论抗张强度时,则会详细阐述万能试验机的使用,以及如何根据纤维取向、幅宽等因素来理解测试数据。 此外,本书还会深入剖析影响纸张物理性能的内在因素。这包括了纸张的纤维组成、纤维的长度、细度、表面形貌、纤维的结合方式(如氢键的形成)、填料的种类和用量、施胶的程度、纸张的密度和紧度、以及纸张的表面处理等。通过理解这些微观层面的因素如何宏观地影响纸张的宏观性能,读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纸张的本质,并为改进纸张质量提供理论依据。例如,更长的纤维通常能带来更高的抗张强度和耐折性,而合适的填料可以提高纸张的不透明度和光滑度,但过多的填料可能会降低纸张的强度。 本书的另一重要特色在于,它会探讨不同的纸张品种及其典型的物理性能特征。不同用途的纸张,如印刷书写纸、包装纸、特种纸等,在物理性能的要求上存在显著差异。本书会针对这些差异进行分析,例如,用于高质量印刷的纸张需要具备良好的平滑度和油墨吸收性,以保证印刷图像的清晰度和色彩还原度;而包装用纸则可能更注重抗撕裂强度和抗压强度,以保护包装内的物品。 《纸张物理性能》的价值在于其学术深度和实践指导性。它不仅能为从事纸张研发、生产、质量控制的研究人员和工程师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用的技术参考,也能帮助纸张的下游用户,如印刷、包装、出版等行业的从业人员,更准确地选择和使用适合其需求的纸张。通过对纸张物理性能的深入理解,可以更有效地解决实际生产和应用中遇到的问题,推动纸张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 本书的编写力求严谨、科学,语言清晰、易于理解,力求避免技术术语的过度堆砌,并在必要时进行详细的解释。它旨在成为一本关于纸张物理性能领域的重要参考书,为相关领域的学习者和实践者提供宝贵的知识财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细节充满好奇心的读者。一本好的技术书籍,往往能在细枝末节处体现出作者的功力。而《纸张物理性能》这本书,从其严谨的书名和“中芬合著”的背景,我就能预感到它在细节上的精益求精。我设想,书中对每一种物理性能的测试方法,都会有详细的步骤说明,甚至会配有高清的设备图解,帮助读者准确地理解每一步操作的意义。例如,在讲解“耐折度”测试时,我期待书中不仅仅是告诉读者有这个测试,而是会详细说明不同型号的耐折仪的原理差异,以及不同测试条件(如折叠角度、折叠速度)对结果的影响。此外,书中对数据解读的部分,我同样充满期待。测试得到的数据本身并不能直接解决问题,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地解读这些数据,并从中找出规律。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丰富的案例,通过实际的测试数据,分析纸张性能的优劣,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工艺参数来改进性能。这种“由数及理,由理及用”的讲解方式,对于我这样渴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的读者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评分

当拿到这本《纸张物理性能》时,我第一时间就被它严谨的编排方式所吸引。作为一本面向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书籍,它的逻辑清晰、条理分明是基本要求,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我注意到,书中开篇就对纸张物理性能的定义、分类以及评价的重要性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这为后续内容的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后,章节的划分非常科学,从纸张的拉伸强度、撕裂强度、耐破度,到挺度、平滑度、白度、不透明度等等,几乎涵盖了纸张所有关键的物理性能指标。更令人称道的是,每个性能指标的介绍都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参数,而是深入剖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影响因素、测试方法以及在不同应用领域的重要性。例如,在讨论拉伸强度时,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各种拉伸测试仪的原理和操作规程,还深入分析了纸张纤维结构、填料、施胶等因素对其强度的影响机制,甚至联系到具体的纸张生产工艺,指出了如何通过优化工艺来提高拉伸强度。这种由宏观到微观、由理论到实践的讲解方式,极大地提升了书籍的可读性和实用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纸张种类(如新闻纸、包装纸、印刷纸等)物理性能要求的差异化分析,这使得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不同性能指标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评分

从一本厚重学术著作的封面和书名,我总会不自觉地联想到其中所蕴含的深厚学术底蕴和严谨的科学逻辑。而《纸张物理性能》这本书,其“造纸及其装备科学技术丛书”的系列身份,以及“第十五卷”的标注,都让我对其内容的系统性和深度充满了信心。我设想,这本书并非孤立地讲解某一项物理性能,而是会将其置于整个造纸科学技术的宏大框架之下,与其他相关的理论知识相互印证,相互补充。它可能不仅仅局限于纸张本身的性能,还会涉及到原材料的选择、制浆过程的优化、抄造环节的控制,乃至于后加工工艺对纸张物理性能的影响。这种多角度、全方位的审视,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理解物理性能是如何在整个造纸流程中被塑造和影响的。此外,“中芬合著”的背景,也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因为这预示着书中可能融合了不同国家在造纸领域的独特视角和技术优势,能够为读者带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前沿的知识。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一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讲解模式,既能让初学者快速掌握基础知识,也能让资深研究者找到深入探讨的方向,最终达成知识的系统性和实用性的高度统一。

评分

我是一个追求实用主义的读者,对于一本技术类书籍,我最看重的是它能否直接帮助我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而《纸张物理性能》这本书,从其书名和“造纸及其装备科学技术丛书”的定位来看,我对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寄予厚望。我设想,书中不仅仅会介绍各种纸张物理性能的测试方法,更重要的是,会提供一套完整的“问题诊断”和“性能优化”的指导方案。当纸张在生产过程中出现某些性能指标不达标时,读者能否从书中快速找到可能的原因,并获得相应的改进建议?例如,如果包装纸的抗压强度不足,书中是否会分析是纤维原料的问题,还是打浆度的问题,或者是抄造过程中水份控制的问题,并给出具体的解决措施?这种“疑难解答”式的编写风格,对于一线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来说,将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再者,“‘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的身份,也让我相信这本书所包含的内容,一定是经过严格的科研验证,并且能够有效指导生产实践,对于提升我国造纸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印象是,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纸张物理性能的“说明书”,更像是一部“造纸炼金术”的秘籍。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预感到书中内容的前沿性和深度。从“中芬合著”这一点来看,我期待书中能够融入国际上最先进的造纸科学技术和研究成果。芬兰作为全球领先的林业和造纸业强国,其在该领域的积累和创新是毋庸置疑的,而中国在蓬勃发展的造纸产业中也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科研力量。两者的结合,势必会带来一些我itherto未曾接触过的、具有突破性的理论和技术。我设想,书中可能会探讨一些关于新型纤维材料、先进的表面处理技术、或者是数字化、智能化在造纸过程中的应用,这些都代表着造纸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而且,“‘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的定位,也暗示着书中内容可能对解决当前中国造纸行业面临的一些实际难题,如环保压力、提质增效、高端产品开发等方面,能够提供有价值的思路和技术支持。我期待书中能够不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更能深入到“为什么”和“如何做”的层面,为我们揭示纸张物理性能背后的科学原理,以及如何通过科学手段去驾驭和优化这些性能,从而创造出更优质、更具价值的纸张产品。

评分

翻开《纸张物理性能》这本书,我立刻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专业气息,这让我既兴奋又略感压力。作为一本“造纸及其装备科学技术丛书”中的重要一卷,我预想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一些纸张的物理性能指标,而是会对其背后的科学原理进行深入的剖析。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讲解纸张的纤维结构、表面形态、分子组成等微观因素是如何共同作用,最终决定了纸张宏观的物理性能。例如,在讨论“吸墨性”时,我希望能看到关于纸张孔隙结构、纤维表面亲水性等方面的详细论述,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油墨在纸张上的扩散和固着。再者,作为一本“中芬合著”的书籍,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一种融合性的视角。芬兰在林业和造纸领域拥有深厚的积累,而中国在造纸产业的规模和创新方面也发展迅速。这种合作,想必能够碰撞出独特的学术火花,为读者带来更加全面和前沿的知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描述“是什么”,而是能够深入到“为什么”和“如何做”,为读者提供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框架。

评分

在阅读一本专业书籍时,我最看重的是它能否真正地“解决问题”。《纸张物理性能》作为一本以“性能”为核心的书籍,我期待它能够成为造纸行业从业者和科研人员手中的“利器”。我设想,书中对于各种物理性能的测试方法,绝不会是简单的一笔带过,而是会详细到仪器型号、操作步骤、数据解读,甚至是潜在的误差分析。这种细致入微的讲解,对于一线生产人员来说,能够帮助他们规范操作,提高测试结果的准确性,从而更好地监控生产过程。对于科研人员来说,这可以作为他们设计实验、验证理论的有力参考。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套系统的“性能分析诊断”框架。也就是说,当纸张出现某种质量问题时,读者能够通过书中提供的知识,快速定位是哪个物理性能指标出现了偏差,以及可能的原因是什么。例如,如果一张纸的印刷适性不好,是平滑度不够,还是吸墨性太差?如果是包装纸的抗压强度不足,是纤维结构的问题,还是纸板层数或胶合的问题?我希望书中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为纸张的“病症”提供准确的“诊断”和“处方”。这种实用性,是衡量一本科技书籍是否成功的关键。

评分

从读者的角度来看,一本优秀的科技书籍,除了严谨的理论内容,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可读性和启发性。而《纸张物理性能》在这方面展现了令人惊喜的平衡。我发现,作者们并非简单地堆砌枯燥的公式和数据,而是善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概念。例如,在讲解纸张的“挺度”时,书中可能用了形象的比喻来描述挺度对纸张在印刷、包装等过程中的实际支撑作用,而不是仅仅给出一个抽象的力学定义。再者,书中穿插的图表、插图也极大地丰富了内容的表现力。我设想,那些展示纸张微观结构的显微照片,或是展示不同测试方法的流程图,都会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可感,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此外,书中可能还包含了一些案例分析,通过实际的生产问题和解决方案来阐释理论知识的应用,这种“学以致用”的教学方式,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远比干巴巴的理论要更有吸引力。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及一些“冷知识”或者“小窍门”,比如如何通过简单的观察来初步判断纸张的某个物理性能,或者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常见误区以及规避方法。这些细节的呈现,往往是衡量一本书是否真正做到“读者友好”的重要标准,而我从中感受到了作者们希望将复杂知识传递给更广泛读者的用心。

评分

对于一本技术类书籍,我最看重的莫过于其内容的“新颖性”与“前瞻性”。《纸张物理性能》这本书,其“‘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的身份,就足以说明其内容的权威性和重要性,并且暗示着这本书所包含的知识,很可能在国家层面的产业发展规划中占据一席之地。这让我对其中所涉及的技术和理念充满了好奇。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陈述现有的纸张物理性能测试方法和理论,更会深入探讨一些当前造纸行业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比如,随着环保要求的日益提高,开发更环保、可回收的纸张材料,其物理性能如何调控?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利用先进的传感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来实时监测和优化纸张的物理性能?又或者,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是否会有新型纸基材料的出现,其独特的物理性能又将如何被定义和测量?这些问题都代表着造纸技术的前沿方向。我期待书中能够对这些新兴领域进行深入的探讨,提供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指导,为中国造纸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和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学术的气息,初次见到,我联想到的是那些厚重的、需要反复研读的专业书籍。然而,出于对造纸技术的浓厚兴趣,我还是决定翻开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芬合著”这几个字,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中芬两国在工业技术领域的合作早已久负盛名,而造纸作为一种古老而又充满科技含量的产业,两国合著想必会碰撞出怎样的智慧火花?再者,“造纸及其装备科学技术丛书”这个系列名称,表明了它并非一本孤立的著作,而是某个更大知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这让我对整个丛书的规模和深度产生了遐想,也许这套丛书能够系统性地梳理造纸行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而“第十五卷”的标识,则暗示着这是一项长期而深入的研究成果,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和知识。最后,“‘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这一身份,更增添了这本书的权威性和重要性,这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产物,更是国家层面认可的、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意义的出版项目,预示着书中内容可能与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紧密相关,也意味着其内容经过了严格的评审和筛选,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参考意义。从这些信息中,我初步感受到了这本书的专业性、国际性、系统性以及国家层面的重视程度,这些都让我对即将深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些光环之下,究竟隐藏着怎样扎实而精彩的造纸科学技术知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